肠癌发病的高危人群
肠癌发病的高危人群
1、各种慢性肠息肉病患者、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形成的肉芽肿等。这些疾病都与结直肠癌的发病有关,病程越长发病可能性越高,因此一经确诊都需要及时治愈。特别是直肠腺瘤,是一种大肠癌癌前病变,一旦发现就应该及时摘除,否则绝大部分都会恶变。
2、经常进食肉类、高脂肪、精细食品的人也易患大肠癌。因为这些食品含有丰富的脂肪,增加了胆汁酸的排泄,最终导致大肠粘膜对毒素、营养物质和癌促进剂的长时间接触。
3、生活工作紧张繁忙的人也是结直肠癌的高发人群。特别是一些40岁左右的各界精英,因为工作需要久坐少动、饮食不规律、工作压力大,消化道生理节律被打乱,结果肠道运行不畅,影响大便功能改变等等,都是易患大肠癌的因素。嗜好烟酒、缺乏运动也会诱发肿瘤的发生。
4、部分患者的发病明显受到遗传的影响,如家族性家族性息肉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恶变的引起的结直肠癌。此外,在其他患者中,也有5-10%的患者有明显的家族肿瘤史,这类患者被称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
5、腹部接受过放射治疗的患者,特别是女性卵巢、子宫肿瘤接受放射线治疗以后,患直肠癌的机会明显增加。
生活中如何预防直肠癌
直肠癌是指从齿状线至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之间的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直肠癌位置低,容易被直肠指诊及乙状结肠镜诊断。我国每年直肠癌新发病例约为40万,死亡人数35万,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第四位。是否有什么方法能够预防直肠癌的出现?
1、适度运动
运动也能增加肠道的蠕动,还能消耗过多的脂肪,增强免疫功能等。
2、重视癌前病变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出血性溃疡性结直肠炎等发生癌变的几率都比较大。
3、健康饮食
高脂肪低纤维素是西方国家结直肠癌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
4、少烟少酒
烟、酒中的有害物质本身可致癌外,还破坏肠黏膜等。
5、查高危人群
如家族性结肠多发性腺瘤病、结 肠息肉、软组织肿瘤和骨瘤的患者。
哪些是胃癌发病高危人群呢
1、患有癌前病变:癌前病变是指有癌变倾向的良性疾病,如:
(1)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率可达10%;
(2)慢性胃溃疡,癌变率低于3%;
(3)胃息肉,直径>2cm,多发且基底较宽者癌变率高;
(4)胃部分切除者,残胃癌变率可达0.3%-10%;
(5)其他癌前病变,如巨大胃粘膜肥厚症,疣状胃炎等;
(6)胃镜活检病理类型:
①异形增生,也称不典型增生,由慢性炎症引起,如发展到重度不典型增生则可认为是癌前病变甚至被认为是早期癌;
②胃间变则癌变机会多;
③大肠型肠化生与胃癌发生关系密切。
2、饮食习惯不良:如饮食不规律、吃饭快速、喜高盐/热烫食品都会,喜食致癌物质亚硝酸盐含量高的腌制、熏制、干海货、隔夜菜,喜食烧烤的红肉、常食用霉变食物、少食新鲜蔬菜等。
3、长期酗酒及吸烟:酒精可使粘膜细胞发生改变而致癌变。吸烟也是胃癌很强的危险因素,青少年时期开始吸烟者危险性最大。
4、有胃癌或食管癌家族史:患者家属中胃癌发病率比正常人群高2~3倍。
5、长期心理状态不佳:如压抑、忧愁、思念、孤独、抑郁、憎恨、厌恶、自卑、自责、罪恶感、人际关系紧张、精神崩溃、生闷气等,胃癌危险性明显升高。
6、某些特殊职业:长期暴露于硫酸尘雾、铅、石棉、除草剂者及金属行业工人,胃癌风险明显比较大。
7、地质、水质含有害物质:地质为火山岩、高泥炭、有深大断层的地区,水中Ca/SO4比值小,而镍、硒和钴含量高。火山岩中含有较高含量的3,4苯并芘,泥炭中有机氮等亚硝胺前体含量较高,易损伤胃粘膜。硒和钴也可引起胃损害,镍可促进3,4苯并芘的致癌作用。
8、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有研究称约半数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国人约60%感染该菌,但仅0.03%的人群患胃癌。
乳腺癌发病与日常饮食也有关系
吃得精细
纤维摄入少可使雌激素从粪便中的排泄量减少,血中雌激素含量增高。雌激素具有诱发乳腺癌的作用。
高脂肪饮食与癌症有何关系
专家们一致认为,通过控制饮食结构,特别是减少食物中脂肪含量,可以防止结肠癌与乳腺癌的发生。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认为,高脂肪饮食地区、国家及人群中结肠癌及乳腺癌发病率高,动物脂肪的摄取量与这两种癌发病率及死亡率成正比。我国居民因习惯吃稻米、玉米、豆类,故其结肠癌、乳腺癌发病率较欧美人就低。
有学者研究表明,北美洲男子有很高的前列腺癌死亡率,这种死亡率同饮食中脂肪的摄入量有明显关系。白血病、白细胞缺乏症、直肠癌、卵巢癌与饮食中的脂肪摄入也有明显关系,但胃癌除外。还有人认为,饮食中的脂肪摄入与胰腺癌发生有明显的关系,动物实验也支持这一论点,大量不饱和脂肪饮食使动物更易于发生胰腺癌。
喜食荤菜
乳腺癌患者大多喜欢吃荤菜,没有荤菜不下饭的经常碰到,特别喜欢吃海鲜的更是常见,喜欢吃牛肉、羊肉和其他肉类的患者多见。医学界认为,高脂肪摄入过多的妇女,是乳腺癌高危人群。
体重超标
患乳腺癌者中,另有一个特点,就是过度肥胖。医学统计学认为,过度肥胖的人乳腺癌发病率高,而且肥胖的原因主要是摄食过多。
糖尿病遗传
对糖尿病患者家族史的调查表明,糖尿病病人子女糖尿病患病率比非糖尿病家属高4至10倍。双亲之一为2型糖尿病患者,其子女发病风险率40%;双亲均为2 型糖尿病患者,子女发病风险率可达70%。多数2型糖尿病家系调查中见到家系传递中存在明显的母系效应。2型糖尿病患者的双亲,母亲方患者较父亲方患者多见,一般是1倍左右。可见,遗传在糖尿病发病中占有重要因素。值得指出的是,糖尿病发病机制非常复杂,遗传和环境因素都很重要。遗传提供了糖尿病发病的易感性;只有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有糖尿病易感基因的患者,才有可能发展为糖尿病。为什么说有糖尿病家族遗传史的高危人群,不一定就是糖尿病患者呢?是因为父母遗传给下一代的不是疾病的本身,而是遗传与可以发生糖尿病的体质,即糖尿病的易感性。
糖尿病高危人群能否发展为糖尿病,关键在于有无诱发糖尿病导火索——即环境因素。糖尿病易感者,若避开发生糖尿病多种危险因素,是可以避免糖尿病的发生的。糖尿病对人体的侵袭是隐蔽的,其在人体发生发展的过程也是渐进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发展成糖尿病,要经历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损害、胰岛素衰竭3个阶段。早期,糖尿病高危人群自身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结果使人体对胰岛素需要量增加,胰岛B细胞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补偿,胰岛素抵抗越重,需要胰岛素越多,久之胰岛细胞长期疲劳,胰岛B细胞受到损害,甚至凋亡(即疲而衰之)。人体血糖就会升高,糖尿病因此就发生了。
糖尿病高危人群如何避免陷入这种恶性因果链条呢?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要认真学习糖尿病防治的相关知识,用科学战胜糖尿病,掌握预防让自己不得糖尿病的主动权,做健康的主人。有的糖尿病高危人群者,不注重自身保健,在糖尿病典型症状(多食、多饮、多尿、消瘦)在自身未出现之前,往往疏忽大意,总觉得自己离糖尿病很远,加之自己没有科学的生活方式,糖尿病离自己只有半步之遥时也浑然不觉,有一天自己成为糖尿病患者时,才后悔起来。也有一种糖尿病高危人群者,担心自己患上糖尿病,情绪沮丧失去战胜疾病的信心,忧郁不已,认为糖尿病太可怕了,无法战胜它。其实对糖尿病正确的方法是,战略上藐视它,要有豁达大度的心情,战术上重视它,即要不断接受相关糖尿病知识的教育,积极采取系统科学的手段早期干预,糖尿病高危人群可以远离糖尿病。
二、糖尿病高危人群要避开发生糖尿病危险因素,这是远离糖尿病的重要方法。发生糖尿病危险因素包括上述的肥胖、高血压、血脂代谢紊乱等方面。尤其是肥胖者,更容易患糖尿病。原因是:1.肥胖者组织细胞胰岛素受体减小,对胰岛素敏感性减弱,造成胰岛素相对不足。2.肥胖者脂肪过多,堆积于肝脏器官,使肝糖元贮存减小,血糖浓度升高。3.肥胖者易发生高血压、高脂血症,导致人体细胞代谢内环境和激素水平的变化,致使胰高血糖素、糖类皮质激素、髓质激素等升糖激素的增多,这都大大地增加胰岛素的需要量。久之,胰岛负担过重,诱发糖尿病。糖尿病高危人群要做到四点:多学点、少吃点、勤动点、放松点,用科学的生活方式,阻击糖尿病的侵害。
三、糖尿病高危人群早期科学的、系统的、专业的医学干预,也是糖尿病高危人群阻击糖尿病不可缺少的手段。1.糖尿病高危人群要尽早进行糖尿病专业的、系统的检测,对自身胰岛功能测定(包括检测a细胞胰高血糖素、B细胞的胰岛素、D细胞的生长抑素、PP细胞的胰多肽)。高危人群每年要做一次糖耐量试验,具体方法是口服75克葡萄糖,测定口服2小时的血糖值,若空腹血糖大于6.1毫摩尔/升小于7.1毫摩尔/升,2小时血糖大于7.8毫摩尔/升,但小于11.1毫摩尔/升者,称之为糖耐量异常。糖尿病高危人群一旦确定为糖耐量异常,就说明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处理发生异常,提示已是糖尿病前期。这种情况下,就要到专业的、高水平的糖尿病专业机构,采取“保护胰岛细胞的综合治疗方案”,使自己不发展成糖尿病。如测检中一旦确诊为糖尿病,就要积极采取科学的,体现国际先进水平的医学干预,尽早使病情得以控制,阻断、避免、防止糖尿病并发症产生,实现高质量的生活和达到长寿的目的。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早期医学干预是事半功倍的,科学的干预不仅可以阻断糖尿病的发生,而且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脑血管、心血管、高脂血症的危险指数,对人终生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寿命延长发挥重要作用。
五种癌症的高危人群
肺癌
一般来讲,大于55岁以上的人群,肺癌发病率逐渐上升,到了75-80岁时达到最高峰。对于长期吸烟,或长期居住在大气污染严重地区的人,更是肺癌的“亲睐者”。同时,如接触煤气、沥青、炼焦工人、长期接触厨房油烟的厨师和主妇,这些人群肺癌发病率也较一般人群高。
胃癌
有数据表明,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人群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是未感染人群的4倍。同时,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人,也需十分注意。因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最常见的一种癌前病变,其发生胃癌的几率可以高达10%。其它如饮食不规律、吃霉变食物、吃饭速度快、喜食腌制、熏制食品,高盐饮食、少食新鲜蔬菜者,也是胃癌的高危人群。
肝癌
肝癌具有明显的家族集聚倾向,故此,有肝癌家族史的人们需密切关注。五年以上的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40岁以上男性有慢性肝炎病史的人,也是肝癌的好发人群。特别是喜欢长期酗酒的人,患上肝癌的几率高出普通人好几倍。
乳腺癌
45岁以后是乳腺癌的高发年龄段,对于中老年妇女来说,应强调乳腺癌的筛查。而年龄超过40岁,未婚未孕未授乳(喂奶)者,以及患良性乳腺疾病者,均是乳腺癌的高危人群。另外,乳腺癌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有家族遗传史的女性应格外注意。
直肠癌
直肠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与高脂肪、肉类和动物蛋白有密切正相关。尤其是,油炸食品、腌鱼和腌肉是大肠癌发生的高危因素,吃油炸食品人群大肠癌的患病危险性是不吃油炸食品者的24倍。另外,久坐的生活方式、肥胖也被认为与直肠肿瘤的病因有关,这类人群也需高度重视直肠癌的发生。
乳腺癌发病与日常饮食也有关系
乳腺癌与饮食关系密切。在我国上海地区,乳腺癌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2位。本病在20岁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在40~50岁及70岁左右形成两个发病高峰。乳腺癌也可发生于男性,占乳腺癌患者1%左右。
吃得精细
纤维摄入少可使雌激素从粪便中的排泄量减少,血中雌激素含量增高。雌激素具有诱发乳腺癌的作用。
高脂肪饮食与癌症有何关系
专家们一致认为,通过控制饮食结构,特别是减少食物中脂肪含量,可以防止结肠癌与乳腺癌的发生。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认为,高脂肪饮食地区、国家及人群中结肠癌及乳腺癌发病率高,动物脂肪的摄取量与这两种癌发病率及死亡率成正比。我国居民因习惯吃稻米、玉米、豆类,故其结肠癌、乳腺癌发病率较欧美人就低。
有学者研究表明,北美洲男子有很高的前列腺癌死亡率,这种死亡率同饮食中脂肪的摄入量有明显关系。白血病、白细胞缺乏症、直肠癌、卵巢癌与饮食中的脂肪摄入也有明显关系,但胃癌除外。还有人认为,饮食中的脂肪摄入与胰腺癌发生有明显的关系,动物实验也支持这一论点,大量不饱和脂肪饮食使动物更易于发生胰腺癌。
喜食荤菜
乳腺癌患者大多喜欢吃荤菜,没有荤菜不下饭的经常碰到,特别喜欢吃海鲜的更是常见,喜欢吃牛肉、羊肉和其他肉类的患者多见。医学界认为,高脂肪摄入过多的妇女,是乳腺癌高危人群。
体重超标
患乳腺癌者中,另有一个特点,就是过度肥胖。医学统计学认为,过度肥胖的人乳腺癌发病率高,而且肥胖的原因主要是摄食过多。
八大冠心病高危人群
一、绝经女性和所有成年男性
女性在绝经期以前很少患严重冠心病,因为有雌激素的心血管保护作用,而绝经后,体内雌激素分泌逐渐减少,血液黏稠度增加,使冠心病的发病机会显著增加。而男性作为冠心病高发人群,18岁以上都有可能患上冠心病。
二、年龄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本就是一种老年退行性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会逐步加重,就好像长皱纹一样,年龄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且不可逆转。
三、吸烟
这是早发冠心病较显著的危险因素。尼古丁诱发血管内皮反复收缩,导致内皮受损,极大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是一个可控的冠心病危险因素。
四、精神压力大
长期高负荷的工作以及易激动生气的脾气,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果您吸烟每天大于等于2包,并且长期熬夜,建议您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了。
五、肥胖
特别是年轻人,以代谢综合征为集中代表,表现为腹型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耐量异常等,主要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相关,减肥是规避这一危险因素的有效手段。
六、“三高”
即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糖尿病),这是众所周知是冠心病危险因素,也是三种慢性病,重在长期控制,它们的危害是缓慢的、全面的,往往需要数十年才能发病,故不能引起某些患者的重视,但一旦犯病,都是复杂的、多系统的棘手疾病,如冠心病合并肾功能不全、脑动脉硬化、外周动脉硬化等等。
七、不良生活方式
久坐不动,缺乏锻炼。久坐或影响脂肪代谢,大幅减少了脂朊脂酶的活性。而这种酶可分解血脂循环,给肌肉供能。该酶活性的降低使血液中的脂肪及甘油三酯含量上升,增加患冠心病的风险,因此,摒弃不良生活方式,是预防冠心病的一大手段。
八、遗传因素
具体机制在目前尚不清楚。研究表明家族有早发冠心病史(<50岁)的患者冠心病发病率高。另外一种值得重视的遗传疾病是家族型高胆固醇血症,有些老人很消瘦却患有严重的冠心病,没有其他的危险因素,但是血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都很高,并且其子女得也普遍很高,又称为家族型高胆固醇血症,需要早发现早治疗。
防治结直肠癌误区
早期筛查不重视
筛查和普查是非常重要的减少肠癌和早期发现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讲结直肠癌筛查目标人群分高危人群和一般人群,高危人群的筛查年龄和筛查的频度不同,年龄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不同年龄发生率是不同的,所以筛查的价值是不同的。
事实表明,推广筛查、普查可以降低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2000年以前,欧美一些国家就已在全国推广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的筛查。“2001年至2012年,美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均每年下降3%。”蔡三军教授说,筛查在其中的贡献率超过50%。
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中结直肠癌发病率位列第三,高达31/10万,直追欧美国家。然而,患者的早诊率远落后于国外,确诊时约60%的患者是中晚期。自2008年,上海市科委启动了重大专项结直肠癌筛查项目,针对10万对象筛查,通过大便潜血、肠病、病理检查,发现阳性23%,结果发现了腺瘤和其他癌前病例61.1%。
“筛查技术很简单,难在转变观念。”解放军307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主任徐建明教授指出,大便潜血检查和肠镜检查就能发现一些癌前病变或早期肿瘤患者,有家庭史的高危人群尤其应定期检查。他建议,如果出现便血、腹痛、大便习惯改变、腹泻常规治疗无效等症状,及时去医院接受检查,因为这些都是结直肠癌的早期表现。
术后护理和心理辅导易被忽视
只关注治疗环节,忽视术后护理和心理辅导,是癌症治疗中普遍存在的严重误区。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医院副院长顾晋教授曾多次指出,目前,我国在癌症治疗中存在着重技术、轻服务;重数据、轻感受的现象。医院缺乏对患者的疾病知识沟通和规范治疗的教育,结果就是良好的治疗方案未能在实践中完美实施。
目前,对于结直肠癌患者来说,存在失访、随意停药换药或过量用药等情况,良好的手术效果付之东流,患者饱受疾病复发、转移、不良反应的困扰。临床实践表明,规范化治疗是提高消化道肿瘤治愈率的最佳途径。然而,患者治疗依从性差的情况,正在普遍影响着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和生活质量。
癌症患者在治疗以及心理方面的需求是独特的。只有为癌症患者提供身心上的全方位关怀,帮助患者科学地管理疾病,才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然而,由于术后护理、患者心理等环节常被忽视,往往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影响着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和生活质量。
雾霾会引发肺癌吗
虽然灰霾与肺癌的确定性关系需要长期观察,但从一些现象看,肺癌的增加很可能跟雾霾有关。这十年来,中国的肺癌发病率增长比其他肿瘤都要快,北京十年来肺 癌发病率增长了4倍;同样都抽烟,但农村肺癌患病率比城市约低两倍;很多女性也不抽烟,二手烟也不多,但却患了肺癌,因此可以间接认定灰霾是肺癌发生的一 个重要因素。世界卫生组织在2013年也认定大气污染是与抽烟一类的致癌物质。
钟南山透露,目前他们正在进行一项长期的观察,因此雾霾到底引起多少肺癌,暂时还不能回答。但可以肯定的是,雾霾严重的天气里,慢阻肺、哮喘患者的住院率、门诊率都大大增加。
在中国,肺部发现有外周性结节的患者中恶性的约有50%,而国外发现外周性结节大部分是良性的,“这个差异会不会跟灰霾有关系呢?我们不敢妄下定论,但是从这些现象来看,肺癌的增加很可能跟雾霾有关。”钟南山说。
“有关部门应重视重新考虑高危人群的概念。”钟南山表示,过去说的肺癌高危人群,是指有抽烟、二手烟、职业因素、反复感染以及有肺癌家族史的人群。但如今,一些人长期生活在重度的雾霾污染中,应该也考虑纳入高危人群。
肺癌的发病人群更加年轻化
早期肺癌80%都能治愈,但肺癌起病较为隐匿,患者察觉胸闷、胸痛再去看病时,80%都已是中晚期。肺癌的高危人群年龄在65~70岁以上,但如今肺 癌的发病人群更加年轻化。专家建议,从45岁开始,有吸烟史、家族有任何肿瘤史的人群应将肺癌筛查列入每年的常规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