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中药治疗皮肤病 清热类中药
什么中药治疗皮肤病 清热类中药
很多皮肤病在临床都表现为热证,如常见的接触性皮炎,丹毒,痤疮等,皮疹常具有红,肿,热,痛的特点,舌质红,苔黄,脉数,表现为热象。治疗宜清热解毒,清热凉血等,常用药物: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大青叶,板蓝根,穿心莲,水牛角,生地黄,玄参,赤芍等。现代药理研究,有些药物具有抗病毒,抗菌的作用。
喝中药时不能吃哪些食物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患病都喜欢看中医喝中药治疗,因为中药相对来说比较安全没有副作用,所以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的中药治病或是滋补身体。不过喝中药时有些方面是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喝药期间有一些食物是会和中药相冲,减轻药效的,所以一定要避免,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所了解到的一些不适在喝中药期间食用的食物。
1喝滋补类中药时不要吃一些通气凉性去火的食物,像白萝卜,冬瓜汤等都不要食用,会降低补药疗效的。不过如果是喝的一些助消化或是治气胀治皮肤湿疹类的中药,吃清热去火食物是没有问题的,还会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呢。
2绿豆汤:这个是无论喝哪类型的中药都是不适宜喝的,尤其是补药更不要喝绿豆汤,而像常见的皮肤湿疹平时喝绿豆汤是有益的,但如果正在喝治湿疹的中药也不能喝绿豆汤,因为绿豆汤不但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同样和中药同时喝也会化去药效的。
3冰凉食物:冰冷的食物会打乱人们身体里消化系统的运作速度的,这样的话不管是吃中药还是吃食物都是会影响消化吸收的速度的,长时间也会导致身体的代谢正常,所以喝中药冷饮雪糕及一些冰凉的瓜果蔬菜都要尽量不吃。
注意事项:另外一些不易消化的食物在服药期间也不宜服用,会加重肠胃的负担而减轻药效。而如果是皮肤病喝中药治疗则要禁忌一些易过敏的食物。
皮肤病吃中药有效果吗
皮肤病吃中药有效果。
皮肤是人体的最外表,通过观其外,以知其内,根据外表症状,以推断脏腑是否失调,大多数皮肤病的发生都与内在脏腑失调有关,“治其内,以愈其外”就是指治疗体内的失调,外面就能好,经过治疗,达到疾病的痊愈。中药治疗皮肤病主要是根据各种皮损的不同表现辩证施治。
中药治疗皮肤癌
中医对皮肤癌的治疗,早在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已列专病讨论。以后历代医家又提出了内服与外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近代医家在大量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中确定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内服与外治相结合的辨治模式。进一步展示了中医药治疗皮肤癌的科学性和优越性。
本文介绍外治法对皮肤癌的治疗。仅供参考。
1)青黛散(经验方)。
青黛60g,石膏120g,滑石120g,黄柏60g,各研细末和匀,麻油调搽患处。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收湿止痒。
三石散(经验方)
制炉甘石90g,熟石膏90g,赤石用890g,共研细末”外扑患处。
功能主治:收湿生帆。
按:上二药配合使用,适用于湿疹样乳头癌。
2)千金散(经验方)。
制乳香15g、制没药15g、轻粉15g、飞朱砂15g、煅白砒6g、赤石脂15g、炒五倍子15g、煅雄黄15g、醋制蛇含石15g、各药研细和匀。
功能主治:蚀恶肉,化疮腐。
桃花散(《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白石灰250g、大黄片45g。先将大黄煎汁,白石灰用大黄汁泼成末,再炒,以石灰变成红色为度,将石灰筛细备用。
功能主治:止血生肌。
按:上二药配合,适用于基底细胞癌。
3)砒枣散。
红枣1枚、红砒1粒(如绿豆大)、冰片少许;将红枣去核,细入红砒,置瓦上,用炭火煅之存性,研极细末,再加冰片少许(约15枚红枣加冰片0.6g)和匀。
功能主治:祛腐拔毒。
按:砒枣散每日1次,连敷7~10天,再改用桃花散外敷,适用于皮肤鳞状细胞癌。
中药治疗皮肤癌
1、阴疽膏外用
主要成分:三氧化二砷、轻粉、蟾酥、梅片、麝香等十味药组成。外敷于癌肿上面,周边至正常皮肤0.5cm。疗效:应用阴疽膏外敷治疗各型皮肤癌32例,总有效率93.9%,治愈率为71.8%。
2、处方
a.威灵仙、石菖蒲各3g,土细辛、黄樟根各1·5g,大罗伞根、鸡骨香、两面针各6g。
b.生南星、生半夏、生草乌、陈皮各6g,乳香、没药、朴硝、樟脑粉各0.3g。
c.金沙牛20只,樟脑粉0.3g,梅片、蟾酥各3g。以上3组药物,先分别研成细末,后充分混合均匀,置搪瓷大碗内,上覆盖小碗,边缘用炒盐密封,缓慢加热至盖碗烫手为止,放冷后除去细盐,取下瓷碗,刮取升华物,研成细末,加入约为药粉1/4量的白降丹和等量的白芨粉,混合后加水适量,搓成小丸,阴干即得。
治法:先洗净癌肿皮肤,将药丸置于上面。然后包扎固定,每3~5天换药一次。
疗效:应用本方共治各种皮肤癌12例,其中9例癌肿完全消失,伤口愈合良好。另3例癌肿亦明显缩小。
绿豆汤解药效吗 清热类中药可与绿豆汤同吃
绿豆本身是一味中药,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功效,有中暑,咽喉疼痛,咳嗽且口吐黄痰,口干口苦,皮肤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症,在服用这些疾病的中药,如黄连,黄芩,黄栢,大青叶,板蓝根,牛黄,金银花等清热类中药时,同时喝一些绿豆汤,有相辅相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什么中药治疗皮肤病 皮肤病外用中药
皮肤病不但可以内服中药整体调理,很多皮肤病需要结合中药外用,通过局部外擦,湿敷,熏洗等方法来达到抗菌,消炎,止痒,收敛,杀虫,排脓,解毒等目的,常用的外用中药有:黄连,黄柏,苦参,地肤子,大黄,紫苑,百部,蛇床子,马齿苋,青黛,甘草,白鲜皮,鸦胆子,硫黄,冰片,雄黄,轻粉等。
中药治疗皮肤过敏的方法
1、艾叶油:菊科植物艾的叶.性味苦、辛、温。入肝、脾、肾经。功能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现代报道,艾叶油有抗过敏作用,临床用於治疗过敏性皮炎。2、马齿苋:皮肤用清水洗净,拿一小部分马齿苋捣烂抹在患处;其余部分煮水喝;捞出来的马齿苋放点酱油、醋和香油拌着吃。3、根据皮炎部位的大小,取适量的千里光(鲜品加倍),加水煮沸15-30分钟,取液待温度适宜,先熏后洗,每天早、晚各1次,连用2—3天即可见效。民间也有用“八干柴”的树枝,煮液熏洗。八干柴的特征是外皮枯干粗糙,有棱边。4、冰硼散:先用生理盐水清洗患处,待干后撒于患部冰硼散适量,外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包扎。5、取川椒40克研成粗末,加水2000毫升充分浸泡后,煮沸取滤液稍凉后蘸洗,浸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30分钟。治疗期间禁用肥皂、热水洗浴,忌食鱼腥、油腻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中药治疗皮肤过敏的方法
1、荆芥
有发汗解表,宣毒透疹,和血止血作用,用于风疹痒疹、疹出不透、疮疡等。与防风配伍时为祛风止痒方剂的基础,可用于风疹、皮肤瘙痒等证,常与蛇床子、土茯苓、蝉蜕等配合使用。本品可促使皮肤血液循环加强,有轻微的解热镇痛作用。可促进皮肤感染性疾病的愈合与病损组织的吸收。
2、防风
有散寒解标,胜湿止痛,祛风止痉,止痒作用。用于风邪克于皮肤之风疹、瘾疹、疮疡等证。常与荆芥配伍使用。
3、细辛
有温经发散、祛风散寒、除弊止痛作用。与辛夷等药物配合可治疗鼻窦炎、鼻炎等症。
4、白芷
有祛风解表,透毛窍、通鼻窍,散寒止痛,燥湿解毒作用。善治头面皮肤之风,外用可治疗皮肤瘙痒症。本品可减少支气管分泌、扩张冠状动脉;能促进被破坏组织的吸收,对慢性溃疡、皮肤炎症有促进吸收或促进其化脓的作用;有止血作用,用其治疗鼻窦炎、慢性鼻炎有较好的疗效。
5、薄荷
有散风解表、行气解郁、祛风止痒、透斑疹作用。可用于皮肤瘙痒、风疹等证。与蝉蜕为临床常用药对之一用于一般风疹、麻疹后的皮肤瘙痒,亦能改善老年性皮肤瘙痒及牛皮癣瘙痒症状。
6、蝉蜕
有疏散风热,解表透疹,祛风止惊作用。近代研究认为,蝉蜕可降低反射性肌紧张反应、降低横纹肌的紧张性,对神经节有轻度阻断作用。
7、生姜
有发表散寒、解毒健胃、温经行气作用。配合其他药物调敷用于湿疹疮疡。
8 、石膏
有清热泻火、止渴除烦作用,内服后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煅后外用,可敛疮生肌止血,用于疮疡流水、湿疹、烫火伤等。
9、黄芩
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抑菌作用,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可用于热毒火邪浸淫皮肤之疮痈毒肿等证
10、黄连
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抑菌作用。可用于热毒疮痈、湿疹等证。
11、黄柏
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滋阴降火作用。与苍术配伍用于疮疡肿毒、湿疹、痒疹等症。与滑石研末外用,是治疗湿疮、湿疹通剂。
12、金银花
有清热解毒、抗炎作用,能控制炎症的渗出和炎性增生,能促进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对多种化脓性球菌有抑制作用,可治皮肤感染。
13、连翘
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作用。本品有强大的抗炎抑菌作用,对无菌性炎症有明显的抗渗出,降低病灶部位毛细血管脆性的作用。
14、椿白皮
有清热燥湿、止血止痒作用。外用可治疗疮癣湿痒等证。
15、生地黄
有清热凉血、祛淤生新作用。 可用于治疗血热所致的荨麻疹、癣疹等证。
16、赤芍
有清热凉血、祛淤止痛、抗炎疗溃疡作用。对平滑肌有解痉作用。
患上皮肤过敏之后一定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治疗。同样,治疗皮肤过敏也可以选择用和谐中药疗法,也是有很不错的效果的。
中药和绿豆是冤家吗
其实,绿豆本身也是一味中药,有清热解毒、消暑生津、利水消肿的功效。据《本草纲目》记载:“绿豆气味甘寒,无毒……解一切药草、金石诸毒。”意思是说,绿豆能解药中金、石、砒霜、草木诸毒,因此,严格地说,绿豆解的是药物与食物中的毒性,而不是解药。民间也常用绿豆煮汤来解救药物或食物中毒。
对于中药和绿豆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这和所患疾病的种类有关:如患有中暑、咽喉疼痛、咳嗽且咳吐黄痰、腮腺炎、口干、口苦、皮肤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便秘等热证实证时,在服中药的同时服用绿豆汤(粥)或绿豆糕等,可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绿豆所具的解毒功效,是绿豆中的绿豆蛋白、鞣质和黄酮类化合物,可与有机磷农药、汞、砷、铅化合物结合形成沉淀物,使之减少或失去毒性,并不易被胃肠道吸收。因此,农药中毒患者在服用中药的同时可服用绿豆汤或用生绿豆研粉冲服,以增加疗效。由于绿豆偏寒,故对脾胃虚寒、身体阳虚者无益,如患有慢性胃肠炎、肢体关节冷痛、麻木、活动不利、腹痛、腹泻、痛经等虚证寒证时,在服用中药治疗的同时应禁食绿豆。否则,不仅会降低中药的药效,而且会加重病情。
服中药时能否服用绿豆,还和所服中药的药性有关:在服用黄连、黄芩、黄柏、大青叶、板蓝根、牛黄、金银花、石膏等清热类中药时,可与绿豆同服,可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在服用人参、黄芪、肉桂、附子、丁香、高良姜等温补类药物及桂枝、干姜、细辛等温经散寒类中药时,未经医生许可,不要擅自服用绿豆,以免降低药效,影响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