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刮痧的部位图解 肝肾阴虚型眩晕
头晕刮痧的部位图解 肝肾阴虚型眩晕
取穴:肝俞,肾俞,太溪,太冲,神门,照海。
刮拭顺序:先刮背部肝俞至肾俞,然后刮前臂神门,再刮下肢照海至太溪,最后刮足背部太冲。刮拭方法用补法。
方义:肝俞与太冲滋阴潜阳;肾俞与太溪益肾滋阴,使髓海得充,神门宁心安神,以治少寐健忘,心烦;照海通阴维,善治口干。
闭经的五大类型及中医治疗方法
闭经的类型
一、气血虚弱型闭经
月经后期,经量少色淡,渐至经闭,头晕乏力,面色不华,健忘失眠,气短懒言,毛发、肌肤缺少光泽,舌淡,脉虚弱无力。治宜补益气血,方用人参养营汤、归脾汤等。
二、气滞血瘀型闭经
经期先后不定,渐至或突然经闭,胸胁、乳房、小腹胀痛,心烦易怒,舌暗有瘀点,脉弦涩,治宜理气活血祛瘀,方用血府逐瘀汤、逍遥丸等。
三、痰湿凝滞型闭经
月经后期,渐至经闭,形体肥胖,脘闷,倦怠,食少,呕恶,带下量多色白,舌苔白腻,脉弦滑。治宜祛痰燥湿,方用苍术导痰汤、香砂六君汤等。
四、肝肾不足型闭经
少女闭经多由先天禀赋不足,肾气末盛,肝血虚少,冲任不充,无以化生经血而致闭经;而妇女多因多产房劳,或久病及肾,致肾精肝血不足,冲任俱虚,胞宫之血下溢而致闭经。
五、肾虚精亏型闭经
月经初潮较迟,经量少,色淡红,渐至经闭,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口干,手足心热,或潮热汗出,舌淡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涩。治宜补肾益精,方用归肾丸、左归丸等。
中医治疗闭经的方法如下:
一、刮痧治疗
用牛角制成的刮痧板或边缘光滑的汤勺、铜币或硬币在施治部位上顺序刮动的治疗方法。临床刮痧方法在闭经治疗中也有较好的疗效。
刮痧部位:1、背部背俞、脾俞、肝俞、命门、腰阳关;2、腹部上脘、中脘、下脘。关元、归来。3、下肢部血海、三阴交。
二、中药治疗
中医膏药理血通经膏外治疗法主要是从闭经病因辨证施治,可以从根本上调补各脏腑趋于协调,任督二脉趋于平和,使阴阳归于平衡,这样才能使闭经病情得以痊愈。
三、药膳治疗
木耳核桃糖。黑木耳120克,胡桃仁120克,红糖200克,黄酒适量。将木耳、胡桃碾末,加入红糖拌和均匀,瓷罐装封。每服30克,1日2次,直至月经来潮。具有滋肝肾、益气血、养冲任功效。适用于子宫发育不良之闭经。
四、针灸治疗
使用耳穴疗法治疗疾病,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认为耳为宗脉之所聚,脏腑、经络、肢节发生病变,都会通过经络的传到作用,从耳廓是上的所属点反应出来,因此可通过压痛点压耳穴或耳穴埋针等也对闭经的治疗起到较好的作用。
取穴:子宫、卵巢、皮质下、内分泌、神门、交感等。
五、拔罐治疗
拔罐治疗是以罐为工具,借助热力使罐吸附在穴位或其他部位的皮肤上而形成局部充血或淤血的一种治疗方法。
取穴:脾俞、胃俞、肝俞、肾俞、命门、腰阳关。施术:采用单纯拔罐,以闪罐法分别拔在所选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隔日1次,5-10次为1个疗程。
刮痧后头疼怎么回事呢
(1)外感头痛以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多见,尤以风邪为主。若感风寒则头痛而连项背,怕风怕冷,苔薄白,脉浮或紧;若感风热则头胀痛,甚则如裂,恶风发热,面红目赤,口渴欲饮,尿黄,便秘,苔薄黄,脉数;若感风湿则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苔白腻,脉濡。
(2)内伤头痛若情志内伤,肝郁化火,肝阳上亢则致肝阳头痛,证见头晕胀,心烦易怒,睡眠不安,食欲不振;若脾胃内伤、痰浊内生,则致痰浊头痛,头痛且胀,胸脘痞满,恶心、呕吐痰沫、便溏,舌苔白腻,脉滑;若血虚所致头痛,则见头痛、头晕,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心慌气短;若肾虚所致头痛,则见头脑空痛,耳鸣眼花,腰酸腿软,遗精,带下等;若瘀血所致头痛,则见头痛时作,经久不愈,痛有定处,痛如锥刺。
头疼头晕的治疗方法-刮痧疗法治头疼的具体步骤:
1.准备动作:患者正坐于椅上,含胸拔背,气息调和,患者取合适的体位。
2.找准穴位后,进行常规消毒,然后在所选穴位上均匀地涂抹刮痧油或润肤乳。
3.操作时,一手持刮痧板,一手扶患者。
4.用刮板棱角刮拭,先刮百会至风府,风池至肩井,头维至率谷,包括刮颈椎,颈椎旁。刮后背。椎体,椎体旁。轻刮太阳及附近。
5.再刮足三里、太冲。以局部皮肤发红发热或出痧为度,还可用刮痧板棱角点按百会、肩井。
刮痧时应注意要取单一方向,不可来回乱刮。动作要柔和,用力要均匀,太快和太重、太短都是不适应的。同时,刮痧应在室内或避风的地方进行,以免吹风而受凉,切记刮肘用力要轻柔。
随症加减:外感头痛者,加刮经外奇穴:双侧太阳穴处,刮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外关;肝阳头痛者加刮足厥阴肝经之原穴太冲穴处;痰浊头痛者,加刮中脘、阴陵泉、丰隆等穴处;血虚头痛者加刮肾俞、太溪穴、足三里、血海、三阴交等穴;肾虚头痛者,加刮肾俞、太溪等穴、血海、三阴交等穴;偏头痛者加刮率谷、翳风穴等处。
注意事项:
(1)颅内有占位性病变和颅外伤致头痛,不宜刮痧治疗。
(2)刮痧多次无效者或头痛继续加重者,应进一步检查头痛病因,并改用其它治疗方法。
闭经的五大类型及中医治疗方法
一、气血虚弱型闭经
月经后期,经量少色淡,渐至经闭,头晕乏力,面色不华,健忘失眠,气短懒言,毛发、肌肤缺少光泽,舌淡,脉虚弱无力。治宜补益气血,方用人参养营汤、归脾汤等。
二、气滞血瘀型闭经
经期先后不定,渐至或突然经闭,胸胁、乳房、小腹胀痛,心烦易怒,舌暗有瘀点,脉弦涩,治宜理气活血祛瘀,方用血府逐瘀汤、逍遥丸等。
三、痰湿凝滞型闭经
月经后期,渐至经闭,形体肥胖,脘闷,倦怠,食少,呕恶,带下量多色白,舌苔白腻,脉弦滑。治宜祛痰燥湿,方用苍术导痰汤、香砂六君汤等。
四、肝肾不足型闭经
少女闭经多由先天禀赋不足,肾气末盛,肝血虚少,冲任不充,无以化生经血而致闭经;而妇女多因多产房劳,或久病及肾,致肾精肝血不足,冲任俱虚,胞宫之血下溢而致闭经。
五、肾虚精亏型闭经
月经初潮较迟,经量少,色淡红,渐至经闭,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口干,手足心热,或潮热汗出,舌淡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涩。治宜补肾益精,方用归肾丸、左归丸等。
中医治疗闭经的方法如下:
一、刮痧治疗
用牛角制成的刮痧板或边缘光滑的汤勺、铜币或硬币在施治部位上顺序刮动的治疗方法。临床刮痧方法在闭经治疗中也有较好的疗效。
刮痧部位:1、背部背俞、脾俞、肝俞、命门、腰阳关;2、腹部上脘、中脘、下脘。关元、归来。3、下肢部血海、三阴交。
二、中药治疗
中医膏药理血通经膏外治疗法主要是从闭经病因辨证施治,可以从根本上调补各脏腑趋于协调,任督二脉趋于平和,使阴阳归于平衡,这样才能使闭经病情得以痊愈。
三、药膳治疗
木耳核桃糖。黑木耳120克,胡桃仁120克,红糖200克,黄酒适量。将木耳、胡桃碾末,加入红糖拌和均匀,瓷罐装封。每服30克,1日2次,直至月经来潮。具有滋肝肾、益气血、养冲任功效。适用于子宫发育不良之闭经。
四、针灸治疗
使用耳穴疗法治疗疾病,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认为耳为宗脉之所聚,脏腑、经络、肢节发生病变,都会通过经络的传到作用,从耳廓是上的所属点反应出来,因此可通过压痛点压耳穴或耳穴埋针等也对闭经的治疗起到较好的作用。
取穴:子宫、卵巢、皮质下、内分泌、神门、交感等。
五、拔罐治疗
拔罐治疗是以罐为工具,借助热力使罐吸附在穴位或其他部位的皮肤上而形成局部充血或淤血的一种治疗方法。
取穴:脾俞、胃俞、肝俞、肾俞、命门、腰阳关。施术:采用单纯拔罐,以闪罐法分别拔在所选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隔日1次,5-10次为1个疗程。
眩晕刮痧刮哪里 气血亏虚型眩晕
取穴:百会,血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气海。
刮拭顺序:先按揉头顶百会穴,其次刮背部膈俞,然后刮腹部气海穴,再刮下肢内侧血海至三阴交,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
方义:百会为诸阳之会,可升举阳气以帅血上荣;血海,膈俞可补血;足三里,三阴交以脾胃,益生化之源;气海培补元气。
教你刮痧巧治不同类型的失眠
教你刮痧巧治不同类型的失眠
心脾两虚证:
症状是晚上不容易入睡,睡了又多梦或容易醒,心悸健忘,容易出汗。治疗主要选取脾俞、心俞、神门、三阴交穴,多梦健忘加志室、魄户穴。
阴虚火旺证:
症状是指虚烦不寐,手足心热,惊悸出汗,头晕耳鸣,腰酸遗精。治疗主要选取大陵、太溪、神门、太冲穴,眩晕耳鸣加风池、听宫穴。
胃腑不和证:
症状是指睡眠不实,脘腹痞满,头晕目眩,甚则呕哕痰涎。治疗选取中脘、丰隆、厉兑、隐白穴,头晕呕吐加内关、合谷穴。
肝火上扰证:
症状是头晕而痛,多烦易怒,目赤耳鸣,不能入眠,治疗选取行间、足窍阴、风池、神门,耳鸣目赤加太阳、翳风。每穴刮5~10分钟,隔日1次。
斑秃的刮痧疗法
斑秃是一种以头部毛发突然发生局限性斑状秃落,局部皮肤正常的皮肤病。
本病以头皮突然出现圆形、椭圆形脱发为特征,边界清楚,脱发区为一个或多个,病区皮肤光滑而柔软。脱发区边缘的毛发比较牢固,不易拔出,说明病情已基本稳定,周围发根松动,用手抓一抓掉下几根,说明病情还会有所发展,秃块可逐渐增大,数目也逐渐增多。多数患者在发生斑秃前是没有预兆的,但也有部分患者在脱发前头皮局部有异常的感觉,如灼热、刺痛、压迫感、麻木感、蚁走感、瘙痒感。本病临床分为风盛血燥、气滞血瘀、气血亏虚3型。
一、风盛血燥
(一)症状
临床特点为局部脱发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等,边界明显,局部皮肤平滑、柔软,伴头晕口干。
(二)治法
(1)选穴大椎、大杼、肺俞、膈俞、脾俞、肝俞、胆俞、肾俞、外关、血海、合谷。(见图9-2-l、图9-2-图9-2-3)
(2)定位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大杼:在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俞: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外关:在手背腕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
血海:屈膝,在髌骨底内侧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合谷: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3)刮拭顺序先刮颈部大椎及背部大杼,然后刮背部从肺俞至肾俞,再刮前臂外关、合谷,最后刮下肢血海。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颈后高骨大椎穴及背部大杼,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然后刮背部肺俞至肾俞穴,由上至下,一次到位,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最后重刮上肢外侧外关穴、手部合谷和和下肢内侧血海,用刮板角部,重刮,各30次,出痧。
二、气滞血瘀
(一)症状
特点为毛发干枯少泽,情志抑郁或易怒,两胁胀痛,暖气则舒,舌紫黯有瘀点。
(二)治法
(1)选穴大椎、大杼、肺俞、脾俞、肝俞、胆俞、肾俞、行间、太冲、阳陵泉、三阴交。(见图9-1-图9-1-图9~1-图9-2-1)
(2)定位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大杼:在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俞: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行间:第一、第二趾问,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太冲:第一、第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阳陵泉:位于人体的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
三阴交:在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后缘。
(3)刮拭顺序先刮颈部大椎、背部大杼,再刮背部从肺俞至肾俞,然后刮下肢内侧三阴交,刮下肢外侧阳陵泉,最后刮太冲至行间。
(4)刮拭方法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颈后高骨大椎穴及背部大杼,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然后刮背部肺俞至肾俞穴,由上至下,一次到位,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然后重刮下肢内侧三阴交穴、外侧阳陵泉穴,用刮板角部重刮,各30次,出痧。最后刮足部太冲至行间穴,重刮,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
三、气血亏虚
(一)症状
特点为毛发干枯,面色白光白,体倦乏力,舌质淡。
(二)治法
(1)选穴大椎、大杼、肺俞、脾俞、肝俞、肾俞、足三里、气海、关元。(见图9-1-图9-2-图9-2-4)
(2)定位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大杼:在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气海: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3)刮拭顺序先刮颈部大椎、背部大杼,然后刮背部俞穴,再刮腹部关元
刮痧可以治疗失眠吗 辨证加减刮痧治疗失眠
主要症状:急躁易怒,目红口苦。
刮痧穴位:四神聪,行间,足窍阴,风池,神门。
刮拭步骤:先点揉头顶四神聪,然后刮后头部风池,再刮前臂神门,最后刮足背行间足窍阴。
主要症状:心悸健忘,困乏无力,头晕目眩,饮食五味。
刮拭穴位:脾俞,心俞,神门,三阴交。
刮拭步骤:先刮背部 心俞至脾俞,再刮前臂神门,最后刮下肢三阴交。
主要症状:心烦不安,头晕耳鸣,要细软,
刮拭穴位:四神聪,风池,太溪,肾俞。
刮拭步骤:先点按四神聪,再刮后头部风池,然后刮背部肾俞,最后刮太溪穴。
取穴原理:四神聪可疏通局部气血,风池可祛风通络止头痛,头晕,太溪可以滋阴补肾,肾俞可益肾气聪耳,脾俞,三阴交可健脾益气养血,心俞,神门可养心安神定悸。
刮痧月经会提前来吗 月经先后无定期刮痧方法
月经先后无定期是指月经周期提前或延后7日以上,并连续3个月周期以上者。本病发病之因,多为肝气郁滞或肾气虚衰,其中以肝气郁滞为主,以致气血失于调节,血海蓄溢失常,发为本病。
常见证型:
肝郁型:月经周期不定,经量或多或少,色暗有块,胸胁胀闷,乳房胀满,喜叹息,脉弦。
肾虚型:月经周期不定,量少质稀,腰酸膝软,头晕耳鸣,舌淡苔少,脉沉细弱。
刮痧部位:腹部刮气海,关元,归来区域,背腰部刮肝俞至气海俞区域,足部刮足三里穴;以上区域合用,意在调理冲任气血,肝郁者,加刮期门穴,肾虚者,加刮太溪。
刮痧方法:患者先取仰卧位,刮痧者以中等或较重力度刮腹部与足部,刮至局部潮红;继则患者转俯卧位,以较重力度刮腰背部,刮至局部潮红或出现痧痕为好,每3-5日刮1次,10次为1疗程,可选用水或油作为刮痧介质。
头痛刮痧刮哪里最好 头痛辩证刮痧疗法
常见证型:
风寒头痛: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头痛:头痛而胀,发热恶风,时有汗出,口干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风湿头痛:头痛如裹,身重肢倦,纳呆胸闷,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数。
肝阳头痛:头痛而眩,心烦易怒,胁部胀满,面红耳赤,苔薄黄,脉弦有力。
肾虚头痛:头痛眩晕,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耳鸣少寐,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血虚头痛:头痛而晕,心悸神疲,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
痰浊头痛: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液,苔白腻,脉滑。
刮痧部位:头部刮治整个区域,即以前发际为起点,后发际为终点,由前向后,从中间至两侧刮;项肩部刮风池穴至肩井穴区域;手部刮合谷穴。以上穴位及部位位治疗头痛之主药穴位,具有疏风 通络,活血止痛之功,外感头痛,加刮大椎与曲池穴;肝阳头痛,加刮行间穴;肾虚头痛加刮三阴交与太溪穴;血虚头痛,加刮足三里;痰浊头痛,加刮丰隆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