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热的临床特点
风湿热的临床特点
1、通常5-15岁发病
2、急性起病,出现发热,关节痛,疲劳
3、游走性关节痛,主要出现在下肢(膝关节、踝关节),以及手臂的肘关节、腕关节
4、一个关节痛的症状缓解,伴随另一关节痛的出现
5、可能在喉咙痛后出现上述的症状
然而,症状会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可以不出现明显的关节炎症状。
治疗原则
1、床上休息
2、立即用苄星青霉素900 mg 肌注
3、大剂量阿斯匹林口服
4、出现心脏炎时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5、应用长效青霉素预防复发
上面这些就是关于风湿热的临床诊断,网友们一定要多加注意,生活中遇到上面的这些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确诊,及时治疗,不然严重引起关节痛,那就得不偿失了。
毛囊炎临床特点
1、毛囊炎好发于有毛发及易摩擦的部位,如头、项、颈、臂及背部等处。
2、初发时毛囊口处可见粟粒大小红色丘疹,中心贯穿毛发,周围有炎性浸润,丘疹很快变成脓疱,脓疱破裂或拔去所属毛发,可见少量脓液或血排出,毛囊炎的数目可多可少,互不融合。自觉瘙痒或灼痛。
3、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发于颈部者常有“脑后乱”之说。严重者可致疤痕秃发,称秃发性毛囊炎。该病发于胡须者称之为须疮。
4、有时需与寻常性痤疮鉴别,后者多见于青春期,常分布于颜面、上胸及背部,多伴有黑豆粉刺样损害。
初起为与毛囊口一致的红色充实性丘疹或由毛囊性脓疱疮开始,以后迅速发展演变成丘疹性脓疱,中间贯穿毛发,四周红晕有炎症,继而干燥结痂,约经1周痂脱而愈,但也有毛囊炎患者反复发作,多年不愈,有的毛囊炎可发展为深在的感染,形成疖、痈等,一般不留瘢痕。皮疹数目较多,孤立散在,自觉轻度疼痛。在成人主要发生于多毛的部位,在小儿则好发于头部,其皮疹有时可互相融合,愈后可留有小片状秃发斑。
毛囊炎病原菌主要是葡萄球菌,有时也可分离出表皮葡萄球菌。不清洁、搔抓及机体抵抗力低下可为本病的诱因。可酌情选用抗生素,局部可用1%新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软膏或2%碘酊外涂,也可试用紫外线照射。对反复发作的毛囊炎患者可试用自家菌苗或多价葡萄球菌菌苗。
风湿热临床表现
风湿热缺乏典型的和特异的临床表现,症状轻重不一。
1.关节炎
多关节炎是常见的初发症状,发生率达75%以上,急性发作时受累关节出现红、肿、灼热、疼痛和活动受限。典型的关节炎特点有以下几种。
①游走性,可在十分短暂的数小时或数天内,从一个关节迁移到另一个关节;
②常表现为两个以上的关节同时受累;
③多侵犯大关节,如膝、踝、肘、腕和肩关节等;
④关节疼痛与天气变化关系密切,在潮湿或寒冷时加重,随着环境的改善症状可自然缓解;
⑤水杨酸制剂有显效,用药24~48小时后症状可明显缓解,但即使不治疗,关节炎也很少持续4周以上;
⑥关节炎随风湿活动消失而消失,关节功能恢复,不遗留强直或畸形。
2.心脏炎
心脏炎在儿童病例为风湿热最重要的表现,占40%~80%。可表现为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包炎或全心炎,其中多以心肌和心内膜同时受累,单纯心肌炎或心包炎较少见。
3.环形红斑
过去发生率为10%~20%,现发生率较少,为2.4%,一般在风湿热的后期出现,常分布于躯干和四肢近端,如大腿内侧,呈淡红色边缘轻度隆起的环形或半环形红晕,环由小变大,中心肤色正常,皮疹可融合为不规则形,不痛不痒,常于数小时或1-2天迅速消失,但消退后又可原位再现,皮疹时隐时现,经历数月。
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特征
对风湿性关节炎疾病来说,拔罐治疗能使得患者关节周围的风寒邪气,立刻渗透于体表之外泄,可以改善患者关节局部的血液循环,达到消除炎症的目的。同时可以加强身体的新陈代谢,从而减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疼痛症状,尽快促进风湿性关节炎的康复。
风湿性关节炎是以对称性滑膜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周围关节的对称性多关节炎为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特征,多侵犯手、足、腕等小关节,呈慢性过程,发作与缓解交替。主要病理改变为关节滑膜性炎症、渗液、细胞增殖、血管翳形成(肉芽肿)形成,软骨组织破坏,最终导致关节僵直、畸形、关节功能丧失。关节外病变主要可见皮下结节、心包炎、心肌炎、胸膜炎、间质性肺炎、肾淀粉样变、眼部疾患(如巩膜炎、虹膜炎)、血管炎及周围神经炎等。风湿性关节炎分布世界各地,所有种族均可患本病。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都可发生此病,成年人中多发于中年女性,女性的患病是男性的2倍。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患病率也随之增高。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尚未明确,它涉及遗传、感染、免疫调节和自身免疫等多种因素,目前在世界上属难治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风湿性关节炎的患病率为1%,我国的患病率为0.3%,本病的关节致残率高达60%,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疾病。在组合药物的统计结果中,补益药、解表药、祛风湿药与活血化瘀药之间的配伍占据了高频次组合的绝大部分。说明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药物的配伍使用是以补益药、解表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四类药物为核心展开临证处方体系的,这一现象在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中普遍存在,且有着很强的规律性。
因此,可以认为高频次药物组合所反映出的配伍规律,代表着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配伍规律;高频次的药物组合代表着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的核心药物。
风湿热病有哪些临床特征呢
一、发热。大部分病人有不规则的轻度或中度发热,但亦有呈弛张热或持续低热者。脉率加愉,大量出汗,往往与体温不成比例。
二、关节炎。典型的表现是游走性多关节炎,常对称累及膝、踝、肩、腕、肘、髋等大关节;局部呈红、肿、热、痛的炎症表现,但不化脓。部分病人几个关节同时发病,手、足小关节或脊柱关节等也可累及。
三、心脏炎。为临床上最重要的表现, 儿童 病人中65%~80%有心脏病变。急性风湿性心脏炎是儿童期充血性心衰竭的最常见的原因。
四、舞蹈症。常发生于5~12岁的 儿童 ,女性多于男性。多在链球菌感染后2~6月发病。系风湿热炎症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基底节、大脑皮质、小脑及纹状的表现,起病缓慢。
五、其他表现。除上述典型表现外,风湿热偶可累及其它部位而造成风湿性胸膜炎、腹膜炎、脉管炎、应引起注意。
急性风湿热症状有哪些
风湿热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取决于疾病侵犯部位和程度。风湿热仅发生于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后,潜伏期1周至数周;发作活动期如不经治疗,一般不超过6个月;如不进行预防,可以反复周期性发作。风湿热多呈急性起病,亦可为隐匿性进程,风湿热临床表现主要为心脏炎、关节炎、舞蹈症、皮下小结和环形红斑;发热和关节炎是最常见的主诉,证明原有链球菌感染是必需的诊断条件,咽拭子培养阳性或抗链球菌抗体阳性可证明有过链球菌感染。
1.一般表现 发热、不适、疲倦、胃纳不佳、面色苍白、多汗和腹痛等,个别有胸膜炎和肺炎。
2.心脏炎
急性风湿热最特征的表现是心脏炎,是惟一的持续性器官损害,初次发作时,心肌、心内膜和心包膜均可累及,以心肌炎和心内膜炎最多见,亦可发生全心炎,发生率为40%~50%,一般起病1~2周内出现症状。
(1)心肌炎: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伴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安静时心动过速,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心脏扩大,心尖搏动弥散;心音低钝,可闻奔马律;心尖部可闻及轻度收缩期杂音,主动脉瓣区可闻及舒张中期杂音。
以上就是关于风湿热的相关特征的相关内容介绍。在发现自己患有风湿热的时候就要赶紧上医院去进行治疗,不可以拖拖拉拉,因为如果不及时治疗,风湿热就无法根治,会反复发作,危害人的身体。
癫痫的临床特点
癫痫是一种疾病和综合征,以脑部神经元反复突然过度放电所致的间歇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为特征。是一种起源于大脑,并反复发作的运动感觉、自主神经、意识和精神状态不同程度的障碍。这个定义概括了癫痫症状的复杂性,更概括了癫痫的两个基本特征,即反复性和发作性。所谓反复性,是指有次发作后,间隔一段时间后,肯定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以至多次发作。即使是较常见的抽搐,如果只发生一次,也就不具备反复性,是不能诊断为癫痫的。所谓发作性,是指症状突然出现,也突然中止。我们也许曾见过有的患者正在行走中或吃饭时突然倒地抽搐,过一段时间后又恢复正常。还有一些患有腹型癫痫的儿童在玩得正高兴时突然剧烈腹痛,啼哭不止或倒地不起,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后完全消失又继续玩耍。不论癫痫的症状多么复杂,都必须具备这两个特征。这也是诊断癫痫的重要依据。
小儿癫痫发病率较高,对健康有严重影响,由于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加上神经、体液方面的变化,所以儿童癫痫的临床特点有某些方面与有所不同。
1、、发病年龄及发作类型:一般男多于女,以幼儿较多,而且年龄与发作类型也有密切关系,如婴儿痉挛症几乎均在1岁以内,运动性发作发病在6岁内,失神发作发病多在1 ~8岁,其他各型癫痫的首发年龄也多在10岁以内。新生儿癫痫往往隐蔽,且呈局灶发作,年长儿抽搐明显且呈全身性。
2、发作表现:癫痫各发作类型的发生率随年龄而不同,其临床表现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程度密切相关。除常见的发生于儿童任何年龄的大发作外,新生儿癫痫其临床表现形式多为刻板的反复性动作,并常伴有异常的眼球运动。
得上风湿热怎样检查?
1、风湿活动的实验室检查。活动期患者血常规检查有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并有核左移现象,也可见轻度贫血。血沉增快,CRP的升高较血沉增快出现早。血清蛋白电泳可见白蛋白降低、a2及Y球蛋白增加,粘蛋白也增加。免疫球蛋白IgM/IgG、补体和CIC在急性期升高,特别是补体C3、C4在风湿热临床症状出现第二天即有变化,故对风湿活动性有诊断上的意义。
2、抗链球菌的证据。链球菌感染最直接的证据是在咽部培养出A组R溶血性链球菌,其阳性率仅有20%~25%。抗链球菌抗体滴度升高也是新近链球菌感染的可靠指标,链球菌感染后约两周左右,大多数风湿热患者(75%~80%)的ASO滴度升高大于500U,4~6周时达高峰,一般在8~10周后逐渐恢复正常。
3、胸部X线和心电图。胸部X线可表现为正常或有心影增大的异常情况。当风湿热患者的心脏受累时可出现心电图异常,如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Q-T间期延长以及ST-T的改变。
风湿热会导致免疫球蛋白m增高吗
心脏炎为风湿热临床上最重要的表现,儿童病人中65%~80%,有心脏病变急性风湿性心脏炎是儿童期充血性心衰竭的最常见的原因。
一般认为本病是甲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简称链球菌)感染咽部后,机体产生异常的体液和(或)细胞免疫反应的结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预防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链球菌感染,建立必要的保健制度,尽可能彻底消除链球菌感染流行,大大减少风湿热的发病率。
在风湿热和风湿活动时常有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升高;血中虽有白细胞增多,但其吞噬能力降低,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结果显示淋巴细胞向原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表明有细胞免疫功能缺陷。
此外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在本病病程中也很重要。至于营养不良学说、微量元素与风湿热的关系(目前发现缺锌与风湿热及风心病的免疫病理学机制有密切关系)、内分泌障碍等,还在继续探索中。总之,风湿热的发病机制错。
因此,风湿热会导致免疫球蛋白m增高,说明有炎症的产生,身体激活免疫机制。
最后,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知道了风湿热的相关讯息,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祝您健康。
老年人痛风的临床特点
(1)临床表现
①随着年龄增大,伴随疾病增多,痛风或高尿酸血症者多伴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及高膜岛素血症等。其关系复杂,机制尚不清楚。
②临床症状不典型,在60岁以后发生的痛风,全身症状较轻,大部分以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为首发症状,表现为关节疼痛,红、热、 肿胀轻微,不对称。因老年人的痛阔值相对较高,关节剧烈疼痛较少,以钝痛的慢性关节炎较多见,易与常见的关节炎混淆,有时经关节腔抽液检出尿酸盐结晶才确诊。痛风石形成也少见。
(2)诊断:痛风的诊断目前主要是根据霍氏(Holmes)标准。
①四肢远心端关节为主的急性关节炎多次反复发作。发作时血尿酸高,对秋水仙碱有特效。
②患病关节腔中抽出积液,皮下痛风结节针吸或活检物在光 镜下可见大量针状尿酸结晶。
③高尿酸血症并有泌尿系尿酸盐结石或典型痛风肾改变。 具备其中一项并排除因后天疾病或药物引起的尿酸产生过 多,或尿酸排出障碍后可诊断为原发性痛风。仅有血尿酸升高而 无上述症状同时排除导致血尿酸升高的继发病因者,则诊断为原发性高尿酸血症
(3)治疗
①保持充足水分,摄入增加量维持血液稀释,促使尿酸排泄。
②服用碳酸氢钠或碱性合剂,以减化尿液,保护肾功能
③避免使用促使尿酸合成或进一步损伤肾小管得药物使患者的血尿酸控制在350微摩/升以下,减少痛风性发作。
④合理安排生活饮食。
⑤适量控制饮食量,多食新鲜蔬菜,避免酒烟的摄入及暴饮暴食等。
为什么每天晚上低烧
长期低热可分为器质性低热与功能性低热。
1、器质性低热:引起器质性低热的疾病很多。主要为结核、胆道感染、肝炎、风湿热、慢性病灶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甲状腺机能亢进、贫血、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链球菌感染后状等。慢性病灶感染:如扁桃体炎、副鼻窦炎、中耳炎、牙周炎、牙根脓肿、慢性盆腔炎等局灶感染。另外,女性性腺激素对月经周期的体温变化有很大影响,若性腺功能失调,就会引起低热。
2、功能性低热:其临床特征是体温较正常升高0.3~0.5℃左右,很少超过38℃。
最常见的为神经功能性低热:属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低热,临床上以20—30多岁的青年多见,患者体温较正常人升高0.3℃—0.5℃。低热时间数月至数年不等,或每年发病有一定规律性,但体重不减轻,可无症状,或伴头痛、头晕、失眠、多汗乏力、手颤等症状,经检查无器质性病变。此类患者约占长期低热患者总数的1/3左右,预后良好。
为什么每天晚上低烧?上面给大家介绍了关于每天晚上低烧的一些原因,不知道大家对这些有所了解吗,希望大家能够清楚自己的身体问题,看看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如果出现了器质性的一定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治疗。
肝硬化会诱发的发热类型
1、肝硬化并发症发热:主要有消化出血,门静脉血栓性静脉炎。
2、感染肝硬化发热:大多数是继发细菌感染,真菌也不少,肝硬化发热也可在细菌感染基础上同时并发真菌感染。此项是肝硬化发烧最常见的情况。
3、肝源性发热/原因不明热:肝硬化发热临床特点,长期低热,少见心动过速和呼吸急促,其有力证据是肝移植后即不发热。
4、肝硬化术后发热:其原因复杂,多数与术后并发症有关,继发感染只是一个方面,还包括手术创伤等众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