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的介绍
精神障碍的介绍
精神障碍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总称。常见的有情感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致病因素有多方面:先天遗传、个性特征及体质因素、器质因素、社会性环境因素等。许多精神障碍患者有妄想、幻觉、错觉、情感障碍、哭笑无常、自言自语、行为怪异、意志减退,绝大多数病人缺乏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不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常见的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障碍、更年期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及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障碍等。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 关爱精神障碍患者
(1)反社会人格障碍
这种表现是指在发病时期他的言语和行动具有非常高的攻击性,然而其自己对于这样的攻击性完全没有知觉,着就是反社会人格!
(2)偏执型人格障碍
这类人变现固执,敏感多疑,过分警觉,心胸狭窄,好嫉妒,自我评价过高,体验到自己过分重要,倾向推诿客观,拒绝接受批评,对挫折和失败过分敏感,受到质疑时易出现争论、诡辩、甚至冲动、攻击、好斗。
(3)分裂样人格障碍
这种人不爱交往,情绪缺乏和冷漠,不仅自己不能体验欢乐对人亦缺乏温暖,爱好不多;过分敏感而且害羞、胆怯、怪癖,对表扬和批评均反应不良;未丧失认知现实的能力,但常表现孤立行为,趋向内省性隐蔽;活动能力差,缺乏进取型。对人际关系采取不介入的态度;缺乏兴趣;缺乏亲密的知心朋友。
(4)强迫型人格障碍
这类人的特征为懒惰、犹豫不决,好怀疑和按部就班。他们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希望能做的事完美无瑕,事后反复检验,苛求细节。为此他们表现焦虑、紧张和苦恼。他们的道德感过强,过于自我克制,过分自我关注和责任感过强,平时拘谨,小心翼翼,对自身安全过分谨慎,思想得不到松弛;事先计划好所有动作,而且考虑过于详细;过分迂腐,刻板与固执;这类人虽然可以得到一个稳定的婚姻并在工作上取得成就,仍然甚少挚友。
(5)表演型人格障碍
这类人以人格不成熟和情绪不稳定为特征,他们常以自我表演,过分的做作和夸张的行为引人注意;暗示性和依赖性特别强,自我放任,不为他人考虑,表现高度自我中心;极端情绪性,情感变化多端,易激动;对人情感肤浅,这使人们难以与周围保持长久的社会关系;长久渴望得到理解和评价,感到容易受伤害; 幻想性,往往把想象当成现实;不停地追求刺激,不能忍受寂寞,希望生活似演戏一样热闹和不平静;外表行为显示不恰当的挑逗性,打扮得花枝招展卖弄风骚甚至调情,诱惑人。
精神障碍的病因
精神障碍常见的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障碍、更年期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及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障碍等。应激一般只是精神障碍的诱因,人格不健全者更容易患精神障碍。
精神障碍的病因介绍如下:
1.人格:人格障碍本身就是一种精神障碍。人格不健全者更容易患精神障碍。而且某些人格障碍与特定的精神障碍有密切联系。
2.应激:应激一般只是精神障碍的诱因,只有在很少的情况下(如急性应激障碍)才可能是直接病因。
3、心理学角度:
意识论:精神分析
认知论:认知分析
行为论:行为分析
4、老年期常见精神障碍:老年性痴呆
温馨提示:我们决不能忽视社会环境对病人心理上的影响,所以要是保持一个良好稳定的心态,即使有精神障碍遗传基因的人也未必就会发病。
精神障碍病因
一、生物学因素
影响精神健康或精神疾病的主要生物学因素大致可以分为遗传、感染、躯体疾病、创伤、营养不良、毒物等。这些致病因素将在以后的各个疾病章节里详述,这里仅列举遗传、环境、感染与精神障碍的关系。
1、遗传与环境因素
(1)遗传
人们早就认识到基因是影响人类和动物正常与异常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对所谓“功能性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儿童孤独症、神经性厌食症、儿童多动症、惊恐障碍等)进行了家族聚集性研究,包括从了解这些障碍的遗传方式、遗传度到基因扫描等,共同的结论是:这些疾病具有遗传性,是基因将疾病的易感性一代传给一代。遗传 遗传因素是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也不是肯定的单基因遗传,一般认为是多基因相互作用提高了精神障碍的"危险性"或者可能性。以精神分裂症为例,即使是单卵双生,同病率也不到50%.正常人的终生患病率约1%,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终生患病率也只有10%左右。
(1)中枢神经感染与外伤
2、感染
早在20世纪的早期,我们就已知道感染因素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精神障碍。例如通过性传播的梅毒螺旋体首先引起生殖系统症状,在多年的潜伏后,进入脑内,导致神经梅毒(neurosyphilis)、神经梅毒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的退行性变,表现为痴呆、精神病性症状及麻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也能进入脑内,产生进行性的认知行为损害,早期表现为记忆损害,注意力不集中及情绪淡漠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更为广泛的损害,如缄默症、大小便失禁、截瘫等。大约15%~44%的HIV感染者出现痴呆样表现。HIV不是直接感染了神经元,而是感染了免疫细胞——巨嗜噬细胞,巨嗜噬细胞死亡后,释放毒素,损伤了周围的神经元。
二、心理、社会因素
1、人格 人格障碍本身就是一种精神障碍。人格不健全者更容易患精神障碍。而且某些人格障碍与特定的精神障碍有密切联系。
2、应激 应激一般只是精神障碍的诱因,只有在很少的情况下(如急性应激障碍)才可能是直接病因。
什么是精神障碍啊
精神障碍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总称。精神障碍症状的特点:1、症状的出现不受患者意识的控制;2、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3、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4、症状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常见精神障碍症状1、感知觉障碍:感觉障碍包括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和内感性不适;知觉障碍包括错觉、幻觉。2、思维障碍:思维形式障碍,包括联想障碍以及思维逻辑障碍,如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散漫、思维破裂等;思维内容障碍,主要指妄想。3、情感障碍:在精神疾病中,情感障碍通常表现三种形式,即情感性质的改变、情感波动性的改变及情感协调性的改变。4、动作与行为障碍:包括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性抑制、刻板动作、模仿动作和作态。5、注意障碍:包括注意增强、注意减退、注意涣散、注意转移、注意狭窄等。6、记忆障碍:包括记忆增强、记忆减退、遗忘、错构、虚构等。7、智能障碍:包括精神发育迟滞和痴呆。8、定向障碍:指一个人对时间、地点、人物及对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出现异常。9、意志障碍:包括意志增强、意志减弱、意志缺乏、犹豫不决、矛盾意向等。10、意识障碍:包括嗜睡、意识混浊、昏睡、昏迷、朦胧状态、谵妄状态、梦样状态等。
精神障碍的病因
引起精神障碍的原因 一、病前人格
人格障碍本身就是一种精神障碍。人格不健全者更容易患精神障碍。而且某些人格障碍与特定的精神障碍有密切联系。环性性格特征是发病的基础。分三类素质:
1、忧郁素质表现为沉静、严肃、遇事认真、多悉善感,遇挫折易陷入肖极。
2、轻躁狂素质表现为开朗乐观、热情好动、进取心强、精神充沛,常带有情感高涨色彩。
3、环性素质为上述两种素质特征的交替出现,每种可历时数月之久。
引起精神障碍的原因 二、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也不是肯定的单基因遗传,一般认为是多基因相互作用提高了精神障碍的"危险性"或者可能性。流行病学凋查结果表明,先症者家族中同病率为一般人口的30倍,一级亲属的预期发病率为7.2-16%,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单卵双生子同病率(69-95)显著高于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12-38%)。患者的子女既使在出生后不久即寄养于正常人家中,日后患病率仍很高。
引起精神障碍的原因 三、中枢神经感染或外伤等因素。
引起精神障碍的原因 四、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常作为一种促发因素而起作用,比如急性应激反应。
精神障碍怎样治疗
一)一般治疗方法:
1.设法脱离致病环境,消除与发病有关的因素,加强精神治疗。
2.保持心理平衡,增强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有利于预防各种反应性精神障碍。
二)药物治疗:
1.根据临床症状选用舒眠解郁组合阶梯式疗法
2.也可选用延长生理睡眠的药物
三)其他治疗:
1.对反应性抑郁及偏执者,经上述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用电抽搐或胰岛素昏迷治疗。
什么叫精神障碍
1、精神障碍临床辨证要点
精神障碍症状表现多端、病情变化复杂,而且病人往往言不达意,答非所问,有些病人掩饰自已的内心体验,给予临床辨证带来困难。为此,首先要辨清疾病属阳性病症或阴性病症,临床上将表现为兴奋躁动、幻听妄想、行为特异,思维奔逸等症状属阳性病症。将情感平淡、反应迟钝、意志缺乏、思维贫乏等表现者归属阴性病症。尽管精神障碍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抓住阳性病证与阴性病症两个重点,有利于临床辨证治疗。
2、中医学对精神疾病如何认识
祖国医学对本病早有认识,以精神障碍之阴性症状与阳性症状分类,大致可归属于中医学的“癫症”、“狂症”等病症的范畴。中医学认为,癫狂发生的原因,与五志过极、七情所伤有密切关系,或因恼怒惊恐,或因思虑不遂,或因悲喜交加,皆能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和阴阳平衡失调,产生气郁、痰凝、火邪、血瘀等病理变化,进而蒙蔽心窃、扰乱神明,从而引起精神失常。
精神障碍的症状
1.人际交往困难
主要表现为两个极端,躁狂或是抑郁,前者是没有原因就特别高兴,处于一种亢奋状态,话多,爱动,精力特别充沛,人际交往特别活跃,但往往行事草率、鲁莽,有时脾气不好,很容易被激惹。后者表现正好相反,就是抑郁。
2.情绪变化明显
这类心理问题的患者主要表现有焦虑、抑郁,有的患者甚至还会出现强迫症症状。患有精神障碍的患者有的会出现紧张、心烦意乱、对未来很担心,对生活也会有不满情绪。
也有一些抑郁症的患者会出现心慌、憋气、缺乏活力、失眠等躯体上的表现症状。而出现强迫症的患者则会出现明知不能做的事情等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等情况。
精神障碍的病因
生物学因素
(内因)
1.遗传 遗传因素是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也不是肯定的单基因遗传,一般认为是多基因相互作用提高了精神障碍的"危险性"或者可能性。以精神分裂症为例,即使是单卵双生,同病率也不到50%。正常人的终生患病率约1%,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终生患病率也只有10%左右。
2.中枢神经感染与外伤
心理、社会因素
(外因)
1.人格 人格障碍本身就是一种精神障碍。人格不健全者更容易患精神障碍。而且某些人格障碍与特定的精神障碍有密切联系。
2.应激 应激一般只是精神障碍的诱因,只有在很少的情况下(如急性应激障碍)才可能是直接病因。
心理学角度:
意识论:精神分析
认知论:认知分析
行为论:行为分析
老年期常见精神障碍:老年性痴呆
老年性痴呆,又称阿尔茨侮默氏症,是一种综合征。65岁以后发病。起病虽缓慢,但病变却在悄悄地不停地进行,表现为智力机能低下,病人不如以前那样灵活,记忆力明显减退,进入医学上所谓的"遗忘期"(老年性痴呆的第一阶段),遇事多遗忘,常常借助于笔记,刚刚办完的事就忘得一干二净。继则出现注意力不能集中,定向力大受影响,词汇变得非常贫乏,难以想起恰当的用语(原先不是这样),进入医学上所谓的"混乱期"(老年性痴呆的第二阶段),出现严重的定向障碍,分不清夫妻和父母,出现明显的焦虑,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妄想、幻觉日趋明显。气脑造影可见脑室扩大。
目前认为,引起老年性痴呆的原因很多,其中很主要的一条是由于动脉硬化引起大脑皮层的萎缩。
精神障碍的种类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或脱离现实为特征。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完好,可出现一些认知功能损害。患病期自知力基本丧失,(自知力是指患者对他自身的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是精神病科用来判断患者是否有精神障碍,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治疗的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也就是说,精神分裂的病人否认自己有精神病,并拒绝治疗。
狂想障碍
妄想:是一种脱离了现实的病理性思维。它的特点是:第一,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不出符合实际的结论。第二,对荒唐的结论坚信不移,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这种荒唐结论。
恐惧症
恐惧是指面临不利或危险的处境时出现的情绪反应和逃避行为。多见于恐怖症、焦虑症、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失眠
失眠是指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质量降低,在普通人群中非常多见。最常见的症状为入睡困难(上床后至少半小时以上仍未入睡)、早醒(指凌晨3~4点钟便醒来,且再入睡困难)、或眠浅多梦。
阿尔茨海默症
(老年性痴呆)
阿尔茨海默症常起病于老年或老年前期,以痴呆为主要表现。记忆障碍为本病的首发症状,如经常失落物品、遗忘许诺的事情,言语啰嗦重复等。随着症状加重,病人的智能衰退日益加重,可以进食不知饥饱,外出后不能回家,叫不出家人姓名,甚至不能回答自己的年龄、姓名等,严重者生活不能自理。发病于老年期者从起病到死亡,一般病程为5年。阿尔茨海默症可能是一种家属遗传性疾病,病理学上有大脑皮质萎缩、脑室扩大、脑沟增宽,临床上常用的早期识别工具为痴呆简易筛查量标(BSSD),总分为0-30分,如中等或以上文化程度者评分<22分、小学文化程度者<19分、文盲<16分者提示有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