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半夜为何人更容易猝死
后半夜为何人更容易猝死
长期失眠记性差
在睡眠中,有一个时段人会做梦,眼睛会不停转动,如同在观看梦境中的场景,这个时段被称为快动眼睡眠。这个时期,大脑的某些结构会把白天学习的知识进行整合、加工、分类、储存。经过处理,白天获得的信息就会得到巩固和强化。所以,睡眠好的人会感觉记性很好,学习效率高。如果长期失眠,人就会觉得记性很差,脑子不好用。
经常熬夜影响长个儿
在睡眠早期,即入睡后的几个小时内,人们会进入一个深睡眠的阶段,这时脑内的某个部位会分泌多种激素,其中生长激素分泌很活跃。有了生长激素的作用,睡眠良好的儿童和青少年的正常身高就得到了保证。如果经常熬夜缺觉,就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
睡觉时容易感冒
我们有个常识,人是恒温的动物。其实,在快动眼睡眠时段,就是做梦的那个阶段,尽管只有十几分钟或二十多分钟,人乃至所有的哺乳动物都会丧失体温调节功能。如果环境温度较低,体温也随之降低,有人会因此而感冒,或因为寒冷而觉醒。而快动眼睡眠又在后半夜较多,因而人更容易在后半夜被冻醒。
后半夜是“魔鬼时间”
很多疾病,比如急性脑血管病、心绞痛、哮喘,常常发生在后半夜特别是黎明前的时段,甚至死亡也经常出现在这个时间,因此,后半夜常被称为“魔鬼时间”。这个危机四伏的时段与快动眼睡眠的关系最密切。快动眼睡眠在后半夜是间断出现的,并且每次的时间都要加长。在这个时期,人的心率、血压、呼吸,以及植物神经系统的活动,会发生明显而又不规则的变化。这些不确定的生理状态,对于老年人,特别是病人,会构成危险因素。
服用“安定”后反觉不解乏
很多人对安眠药都谈之色变,认为吃了安眠药会“傻了”,或对药物“依赖”了。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和以前对“安定”的滥用有关。安定这类安眠药有个特点,就是能够延长浅睡眠的时间,但会抑制深睡眠的出现。而深睡眠却是最让人放松最解乏的睡眠。很多人服用安定后会觉得能睡着了,但不舒服,原因就在这里。现在,催眠药更新换代较快,已经有很多的新药可供选择。
熬夜易猝死
最近,新闻报道,不少的人猝死于熬夜,相信大家都熬过夜,其实长期熬夜会对我们的健康有害,甚至是死亡,如果万不得已需要熬夜的话,为了自身的健康,熬夜后需要“养”回来。具体的内容就让小编为大家介绍吧。
1、补足睡眠
睡眠障碍是困扰夜班族的一个大问题。夜班族不得不夜里上班,白天睡觉,但是白天的睡眠常常会受到日光、噪音等的影响,这使得夜班族每日劳动后体力和脑力损耗得不到补偿,从而造成他们疲劳感的加重,甚至出现食欲下降、焦虑、烦躁的出现。因此,熬夜后应赶紧休息,不要夜以继日地连轴转。即使精神再充沛,也应及时补充睡眠,午饭后也应安排午睡,以利于恢复体力,振作精神。
2、坚持锻炼
根据自己的年龄和兴趣,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项目进行体能锻炼。熬夜时如果感到精力不济或者犯困,切勿勉强硬撑,最好适时休息;如果因工作需要不能休息,也不要靠咖啡、浓茶和香烟的刺激保持清醒,因为咖啡因可刺激大脑分泌兴奋性物质,容易导致失眠,还会使血脂浓度升高,危害心血管健康,而香烟是引起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最好就地做些简单活动,如原地慢步走、打太极拳、揉捏太阳穴,或做些弯腰、踢腿、转脖等活动四肢和头颈的体操。
3、增加营养
夜班族要保证有足够的热能摄入,长夜班者在夜班期间可以吃点夜宵。夜班族多吃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是非常必要的,诸如牛奶、蛋类、瘦肉、豆制品等。吃些清淡可口、细软的饭菜,补充含丰富维生素A的食品,如动物的肝脏、蛋黄、鱼子等;多吃一些水果或新鲜果汁。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服用一些复合维生素补充剂也是有好处的。
4、保持愉快的心情
作息时间的颠倒不仅会给夜班族带来一系列的生理问题,长此以往,其心理问题也会凸现出来,诸如睡眠障碍、抑郁症等。很多夜班族常因为作息时间的颠倒,不能很好地照顾家庭,难尽做丈夫、妻子、儿女、父母之责,一些矛盾由此而生;随着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减少,由此产生诸如社会信息隔绝,与家人、朋友的沟通减少,心理得不到适当的释放等问题。因此,尽量消除心理负担,不要过度担忧和恐惧上夜班,应当面对现实,树立信心,保持愉快的心情和高昂的情绪,这样有助于消除压力。
盘点最容易猝死的行业
1、白衣天使
危险因素:白天夜班连轴转、门诊一坐大半天、手术台上忘时间。特殊的职业使命,要求医护人员的工作不能有丝毫“差错”。他们精神紧张,时常用脑过度、缺乏睡眠。
建议:抽空补充“正能量”。关注健康,要从忙碌的生活中找机会,给身心进行有益的调节。当情绪急躁不安时,听点音乐来舒缓一下紧张的心情,或者通过锻炼释放压力;觉得身体就要崩溃时,适当少加点班,和周围的人开开玩笑,享受一顿家庭晚餐,给生活补充一些“正能量”。
2、广告狂人
危险因素:有近半数以上的白领处于过度疲劳、劳累的环境中。一项网络投票显示,在经常加班的职业里,广告设计师高居榜首。
建议:身体喊累要休息。据了解,李某某发病前已经连续加班一个月没休息,每天都是工作到深夜11点以后才下班。发病前一周,这名年轻人已经出现身体不适。其实,经常疲劳是一种报警信号,它提醒机体已经超负荷了,此时应停下来,把大脑放空,调整工作节奏,不要给身心火上加油,拿健康甚至生命换业绩。
跑步太快容易猝死
跑步是一项非常好的运动,可以动员全身各个器官的参与,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慢跑可以让心脏得到充分的锻炼,增加肺活量,改善身体的素质,但是跑步过快,也未必是好事情,研究发现跑步过快很容易导致猝死。
这是哥本哈根的科学家研究调查的结果,丹麦的研究人员对5048名健康的参与者进行调查,其中1098人是健康的跑者,413人身体健康但平常不跑步,追踪时间长达12年。结果发现,跑步速度最快的参与者比起那些每周慢跑2到 3次,也就是将跑步的速度维持在每小时5英里的人,猝死的几率高达9倍。而更重要的是还发现,这些跑步快的人和那些平常不爱运动的人相比,死亡率和他们相当。
这个研究告诉我们:跑步是一件好事,但是快跑是不利于健康的。有跑马拉松猝死的年轻人,其实问题就出在快跑上,因为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大家都是拼命的往前冲,这样导致心脏的负荷突然加重,最后可能不堪重负,因为快跑是让心脏在瞬间就接受巨大的压力,而人的心脏供血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这样突然的加大压力,心脏的供血很可能会供应不上而出现问题。
慢跑是一种让心脏逐渐加压的过程,心脏会自动调节配合运动的节奏,这样对心肌也是一种锻炼,可以让心肌的弹性更好,可以让血管的弹性更好,可以让血流的速度更好,而且,慢跑还有利于整个身心的健康,因此,爱好跑步的朋友不要把跑步当成比赛,而是要把跑步当成一种健康的运动,宜慢跑不宜快跑。
的确有一些关于跑步猝死的报道,都是因为剧烈的跑步也就是快跑,那我们又该如何防止跑步猝死来挽救哪些年轻的生命呢?
1,跑步前一定要做好身体的热身训练,这一点非常重要,热身运动就是让心脏和各个器官有一个接受和准备的过程,无论你的身体平时有多么的健康,这个环节一定不能少。
2、本来就患有一些慢性病并不利于运动,千万不要跑步,比如有心脏病,哮喘之类的,或是本身忌热忌寒等,这些疾病一旦跑步就很容易诱发。
3、运动前一定要忌口,在运动前切忌吃太多的东西。这样会加重心脏血液和大脑血液的供应不足,非常容易出问题。
4、运动后不能喝凉水,运动过后会感觉非常的热,但是,切忌喝凉水,这也是造成猝死的一个原因。
5,控制好呼吸频率,把呼吸频率和步伐频率结合起来,让自己在整个过程中保持正常的呼吸。
这六种性爱方式容易猝死
1、疾病缠身
患有疾病的人,器官的生理调节功能已不再处于正常状态,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者,性冲动可使中枢神经系统高度兴奋,血压升高,血管痉挛,易诱发心肌梗塞或脑出血。
2、过度劳累
夫妻两地分居,长期出差、旅游归来之夜或较长时间参加体力劳动,身心十分疲劳,这时过性生活容易发生猝死。
3、酒后性交
有些人试图通过少量饮酒以兴奋自己的中枢神经系统,增强性欲,这是不可取的。
酒精对心血管系统的刺激作用可使血管痉挛,血流加速,血压升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导致死亡。而酒精的作用与性冲动的刺激作用协同起来,更易发生。
4、精神紧张
在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性交,尤其是发生婚外性关系,由于精神紧张,怕他人发现或情绪异常激动,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性生活猝死。
5、年龄悬殊
男女之间年龄相差过大,年龄大者过性生活往往时间较长,性兴奋也比较强烈,因而易发生猝死。
日本专家做过专门调查,发现男性死亡者平均年龄46岁,而女性平均年龄为33岁,两者相差13岁。
6、药物作用
有些人为了提高性欲,滥用“春药”,而性欲的过分冲动,会使人在性交时过分用力、性动作猛烈,这样也会发生猝死。
长期焦虑容易猝死
每个成年人时刻都在面临着来自事业、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容易紧张与焦虑。最新的研究表明,它使男性容易患上心脏病、心律失常以及其他一些威胁生命的疾病;焦虑还使女性的寿命明显缩短。
每个成年人时刻都在面临着来自事业、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容易紧张与焦虑。最新的研究表明,它使男性容易患上心脏病、心律失常以及其他一些威胁生命的疾病;焦虑还使女性的寿命明显缩短。
美国切里流行病学研究所专家对3682名平均年龄在48.5岁的人进行了10年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有大约25%患上了心脏病,而且他们的死亡率比正常人高23%。这些男性中有24%的人患上一种容易使人抽搐和死亡的叫心房纤维性颤动的疾病。对于女性而言,这10年中高焦虑女性的死亡率比其他人高了23%。
由此可见,焦虑与紧张情绪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是非常大的。要想在现代紧张而忙碌的生活中保持健康的身体,我们要在以下几点多注意。研究表明,焦虑常以疲劳、头晕和心脏不适等病理方式体现出来;而紧张则常以不安和神经质等方式表现出来。因此,要求助于专业医疗机构,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同时也能帮助我们尽快从紧张、焦虑中走出来。
再有,在产生了焦虑和紧张情绪的情况下,应正视事实,不要回避。提醒自己放慢步伐,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处境,并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之道。
长跑猝死的原因 这几类人长跑容易发生猝死
长跑是田径运动中距离长、消耗大、负担重的一个项目,属于高强度的运动。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的人不适合长跑。此外,近期内犯过心脏病的人、有严重冠状动脉病(心绞痛)的人,或是在做轻微活动时感到胸痛,运动中脸色发白发青的人,都不适合长跑。
感冒如病毒性感冒,会诱发心衰和心肌炎。其中暴发型病毒性心肌炎会有突然死亡的可能,不适合参加长跑。所以感冒如果长达两周没有好,还伴有咳嗽、胸闷、心慌、憋气,就要引起重视,及时就诊避免诱发心脏病。
跑步后,肾上腺素上升,血压和心率上升,容易导致血压飙升和心律失常,诱发危险。
过于肥胖者往往有代谢障碍,当长跑运动消耗过大时,就容易引起危险。
缺乏训练或身体状况不佳时长跑,容易头晕且身体负担不了这么大的运动量。
男性更易运动猝死
运动可以强身健体,但运动猝死的报道也屡见不鲜。美国“健康日新闻”网站13日刊登的一篇文章称,法国研究人员发现,相比女性,男性更容易出现运动性猝死。
法国巴黎笛卡尔大学的研究者,研究了2005至2010年发生在法国的800例与运动有关的猝死案例,其中女性只占到5%。研究人员在计算了各项数据后得出了女性与男性的运动猝死概率:每100万名运动的女性中,只有0.51个人出现猝死。每100万名男性运动者中,会有10.1个人猝死。这一研究结果已刊登在《美国医学协会杂志》上。
睡眠不足容易猝死吗
1、应该承认,持续熬夜不眠不休的确是一些人猝死的诱因。熬夜猝死的人,大多数死于突发的心脏病。其原因是熬夜导致生物钟紊乱,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使心跳加速,引发室速、室颤,造成心源性猝死。还有一些人死于脑中风,其原因是血压过高使脑血管破裂。
2、但是,熬夜并非猝死的根源所在,只有那些已经表现出心血管症状或者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熬夜才容易引起猝死。有猝死家族史的人更是熬夜猝死的高危人群。深圳急救中心副主任医师郭小平指出,大多数猝死的白领患有心脏基础疾病或者脑血管先天畸形,但是往往在尸体解剖后才被发现。2014年2月,一名熬夜看《来自星星的你》的潘女士突发心力衰竭住院,所幸被及时抢救。此前她已经有多年的高血压,达242/119MMHG,但一直没有进行合理的医治。经急救后,医生进一步检查发现潘女士主动脉壁夹层形成。
3、当然,极端情况下,睡眠不足可以直接致死。其中一种情况是致命性家族性失眠症,这是一种很少见的常染色体遗传疾病,通常26-61岁发病,大部分人的发病时间为45岁前后。这种疾病的第一个症状通常是难以入睡;几个月后,患者产生治疗无效的顽固失眠症、神经机能异常等症状,通常可在2年内引起死亡。目前,针对致命性家族性失眠症还没有有效的医疗方案。但这种情况极为罕见,与都市白领熬夜猝死基本无关。
盘点容易猝死的职业
广告狂人
2013年5月,奥美中国北京公司24岁的员工李铮猝死。早在2008年7月,时任北京奥美客户群总监的台湾人林宗纬也因心肌梗死去世。
危险因素:军区总医院心肺中心副主任和渝斌教授表示,有近半数以上的白领处于过度疲劳、劳累的环境中。一项网络投票显示,在经常加班的职业里,广告设计师高居榜首。
建议:身体喊累要休息。据了解,李铮发病前已经连续加班一个月没休息,每天都是工作到深夜11点以后才下班。发病前一周,这名年轻人已经出现身体不适。
其实,经常疲劳是一种报警信号,它提醒机体已经超负荷了,此时应停下来,把大脑放空,调整工作节奏,不要给身心火上加油,拿健康甚至生命换业绩。
白衣天使
2008年11月,广东44岁的脑外科医生郭育大因病毒性心肌炎引发猝死。2012年11月,安徽骨科医生王姚斐猝死,时年不到35岁。
危险因素:白天夜班连轴转、门诊一坐大半天、手术台上忘时间……特殊的职业使命,要求医护人员的工作不能有丝毫“差错”。他们精神紧张,时常用脑过度、缺乏睡眠。
建议:抽空补充“正能量”。关注健康,要从忙碌的生活中找机会,给身心进行有益的调节。
当情绪急躁不安时,听点音乐来舒缓一下紧张的心情,或者通过锻炼释放压力;觉得身体就要崩溃时,适当少加点班,和周围的人开开玩笑,享受一顿家庭晚餐,给生活补充一些“正能量”。
网络店主
2012年7月,24岁淘宝店主艾珺因过度劳累在睡梦中离开人世。3个月后,一名29岁的许姓网络店主猝死,他的女儿刚满两岁。
危险因素:每天一睁眼就对着电脑,见缝插针地吃饭、打包、发货,睡觉时脑袋里还嗡嗡响着买家的对话声、咨询声、质疑声等。开网店这一看似新鲜、简单的职业,背后却是几乎是“24小时工作制”状态。
建议:规律作息保平安。美国一家健康杂志曾建议,呵护身心要顺应人体生物钟,及时补充营养,保证身体有足够的能量应付繁忙的日程。
可以给自己定个相对规律的作息安排,比如早餐补充鸡蛋、牛奶,中午小睡半小时,下午吃点零食、外出走一圈,晚上12点之前关电脑休息等,不要把压力全部集中一起。
IT工程师
2015年3月,深圳36岁的IT男张斌,被发现猝死在酒店马桶上,凌晨1点,他还发了最后一封工作邮件。据悉,为赶项目常,他常常加班到早上五六点,又接着上班。死前一天,他跟妈妈说“太累了”。
危险因素: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健康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IT阶层“过劳死”的平均年龄仅为37.9岁。长时间对着电脑编程、测评、调试,每天一个姿势窝在椅子上。
建议:办公室里巧运动。对IT一族来说,想办法让自己“动”起来非常有必要。
可以在电脑旁边放点绿色植物,每隔一两个小时做一做手部运动,转转手腕、肩膀等;感觉大脑麻木的时候,从椅子上站起来,伸伸胳膊、扭扭腰,或者喝杯水,多向远处看看,做眼保健操缓解疲劳等。
媒体人士
2011年5月,28岁的郑州记者刘建因心梗去世;2012年8月,46岁的央视足球评论员陶伟猝死。
危险因素:中国医师协会等机构发起的《第二届中国城市健康状况大调查》中,媒体进入透支行业的第4位。生活跟着新闻转,不少新闻记者经常加班加点,日夜奔波。
建议:关注健康“信号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表示,中青年人心脏问题的诱因多是压力过大、生活方式不健康。比如陶伟,在录制节目后马上长途旅行,身体连轴转。
因此,年轻人在注意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时,要特别注意一些高危诱因,如情绪激动、过度疲劳等,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
人民警察
2010年3月,北京密云县一名警长姜子军在办公室猝死,时年34岁。半个月后,海淀区又有一名41岁的民警左利军猝死。
危险因素:在姜子军所在区域,60余名警员管理着12万人口,警力严重不足。公安部的一项调查显示,治安警察每日平均工作12小时,很多民警最大心愿是想“睡觉”。无论大神探还是小片警,都是工作忙、压力大,甚至只能靠抽烟提神醒脑。
建议:杜绝烟草少喝酒。抽烟、酗酒、熬夜等,都会给血管带来不可逆转的损伤,导致心血管突然发难。
因此,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戒烟限酒,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多吃水果、蔬菜,加强运动等,用充满精力的身体应对工作。
一线工人
2010年1月,河南一名年仅19岁的青年工人马向前猝死。同年6月,另一名23岁的工人陈龙在宿舍洗澡时猝死。
危险因素: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中国十大健康透支行业名单”中,制造业高居榜首。枯燥压抑的工作环境、重复呆板的机械化动作、经济压力等,使之成为健康的高危岗位。
建议:定期体检不可少。心脏性猝死可由各种心脏原因引起,在1小时内以骤然意识丧失为前驱,直至自然死亡。
每个人都有必要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潜在的慢性病进行定期检查,做到是否健康心中有数。同时坚持每天适量运动,以提高心肌收缩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力。
莘莘学子
2013年5月,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女大学生殷秀竹在晚上锻炼时突然倒在跑道上,离开人世。2012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大二男生张金东在上体育课时猝死。
危险因素:中国健康教育中心2011年对全国10余个城市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饮食和运动方面的现状堪忧,50.2%的大学生没到推荐的每日运动量。平时埋头上网、游戏,期末埋头冲刺,成了很多当代大学生的写照。
建议:别把压力拖最后。心理学家发现,把事情拖到最后,会面临巨大的时间压力,并且充满忧虑、焦灼和内疚感。
对于众多天之骄子,最好把功夫用在平时,保持规律的饮食和作息,掌握合理的日常运动方式,无论学习成绩还是身体锻炼,都不要“临时冲刺”,以免得不偿失。
演艺明星
2005年8月,著名小品、影视演员高秀敏猝死,时年46岁;2007年6月,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耀文因心脏病发作去世,享年59岁。
危险因素:有调查显示,人前光环的背后,约1/3的明星都在喊累。很多演艺人士要靠药物才能保证睡眠,纷纷感叹“每天都在工作”。
建议:劳逸结合有计划。心血管疾病大都是由于工作压力过大、过度劳累、生活不规律、饮食不节制诱发。
女性50岁以后,男性40岁以后,一定要把心脏检查作为一个重要项目,有心脏病史的患者要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并且尽量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诱因。同时,要有计划地给自己创造放松机会,比如工作一段时间后休假旅游等。
运动健将
1998年,29岁的女子百米世界纪录保持者格里菲斯·乔伊娜在睡梦中猝死。2004年2月,34岁的环法自行车大赛冠军潘塔尼猝死。
危险因素:有研究称,在美国,每三天就有一名年轻运动员死于潜伏的心脏病。“更快、更高、更强”,超负荷的运动导致心肌缺血。
建议:不当第一也快乐。冠军的光环让每一个人心驰神往。然而,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人员发现,第一名的压力最大,而第三名的快乐感最强,生活也更幸福、轻松。
而压力正是心脏的大敌之一,习惯争强好胜的人不妨给自己降低标准,试着享受一下默默无闻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