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大动脉炎检查诊断
小儿大动脉炎检查诊断
1、胸部X线检查
心脏改变:约1/3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脏扩大,多为轻度左心室扩大,重度扩大较少见。其原因主要由于高血压引起的后负荷增加;其次由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的心肌损害所致。
胸主动脉的改变:常为升主动脉或弓降部的膨隆,凸出,扩张,甚至瘤样扩张,可能系高血压的影响或大动脉炎的表现,与病变类型及范围有关。降主动脉,尤以中下段变细内收及搏动减弱等,是提示胸降主动脉广泛狭窄的重要指征。为了提高诊断的阳性率,可加高胸部照片条件,如高电压摄影、记波及(或)体层摄影有助于显示这类征象。
2、心电图检查 约半数患者为左心室肥厚、左心室劳损或高电压。少数表现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心肌梗死改变。由于肺动脉狭窄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可表现为右心室肥厚,左心室后负荷增加可能部分掩盖心电图右心室肥厚的特征。
3、眼底检查 无脉病眼底为本病的一种特异性改变,发生率约为14%。可分为3期:第1期(血管扩张期),视神经盘发红、动静脉扩张、淤血、静脉管腔不均、毛细血管新生、小出血、小血管瘤、虹膜玻璃体正常;第2期(吻合期),瞳孔散大、反应消失、虹膜萎缩、视网膜动静脉吻合形成、周边血管消失;第3期(并发症期),表现为白内障、视网膜出血和剥离等。
4、肺功能检查 肺功能改变与肺动脉狭窄和肺血流受损有一定关系。通气功能下降以双侧肺血流受损为多,而弥散功能障碍则少见。由于长期肺血流受损使肺顺应性降低,或肺动脉高压引起心肺功能改变所致。
5、血流图检查 可检查头部及四肢血流量,并可同时测定动脉管腔直径大小,对诊断及了解病情变化或手术后随访观察有价值。
6、B型超声检查 可探查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狭窄或闭塞(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肾动脉等),也可对其远端分支探查。
7、放射性核素检查 用99mTc-DTPA肾照相及巯甲丙脯酸激发试验,当肾动脉发生狭窄时,由于肾缺血引起肾素系统活性增强,血管紧张素Ⅱ使肾小球出球小动脉收缩,肾小球滤过压增高,代偿性来维持适当肾小球滤过率。服用巯甲丙脯酸25mg,1h后复查肾照相,若有肾动脉狭窄存在,由于巯甲丙脯酸消除了血管紧张素Ⅱ对出球小动脉的收缩作用,故肾小球滤过率较服药前降低,以此来判定肾动脉狭窄。本法诊断阳性率为96.3%,特异性82.7%,较单纯肾照相的敏感性(51.8%)明显增高,而特异性则无何差别。
8、CT检查 血管造影(包括DsA)仍是确诊大动脉炎的主要方法,主要显示动脉管腔的改变,但不能观察管壁的改变为其缺点。CT可以观察动脉管壁的变化,对大动脉炎的早期诊断及病变活动具有较大的价值。可见管壁增厚及钙化,增强CT扫描,发现管壁强化和环状低密度影提示为病变活动期。血管造影正常,但可有管壁异常者,有助于大动脉炎的早期诊断。尤其三维重建可立体显示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病变,对重叠部位的血管畸形和复杂血管结构显示最佳。
9、核磁共振(MRI)检查 本法属无创性检查,具有多体位、多层面成像的能力。应用MRI自旋回波和梯度回波的快速成像序列,可以检测大动脉炎管腔和管壁形态学及主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可判定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本法可以显示完整的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形态学的改变。
小儿先心病的诊断方法有哪几项
1.心电图检查诊断小儿先心病
心电图是反映心脏活动时,电生理变化的图形。心电图检查是临床诊断小儿先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对诊断心律失常非常重要。心电图所提示的心电轴、心房、心室扩大,以及特殊的心电图改变对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也起到重要辅助作用。如房间隔缺损,可出现右心容量负荷增加所致的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图形。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为左心容量负荷增加的左心室肥厚或左心室高电压图形。
2.胸部X-线检查诊断小儿先心病
胸部X线检查所显示的肺血多少,也是判断小儿先心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因左向右分流使肺血增多,平片示肺纹理增多。即使青紫型小儿先心病患儿,亦有肺血多及肺血少之分。如青紫伴肺血多,则为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永存共同动脉干。右心室双出口。单心室等,但均不伴有肺动脉狭窄为前题;如青紫伴肺血少,则考虑为法乐氏四联症(TOF)。
3.三维CT检查诊断小儿先心病
三维CT检查是应用计算机将一系列的二维超声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能以立体形式显示心腔、心内结构等,可以直观地观察缺损的部位、大小、毗邻关系、及瓣膜形态、大血管畸形等,对复杂小儿先心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5.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检查诊断小儿先心病
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检查目前采用经皮穿刺,大多在股静脉或股动脉处,插入导引钢丝和扩张器,将导管经扩张器送入所需检查的心腔及肺动脉、主动脉位置,取血测血氧含量,并可观察压力变化,可检测分流方向、分流量、分流位置,辅以导管经过的途径,判断小儿先心病的类型。
胃炎检查诊断
急性胃炎表现为贲门和胃体部粘膜的中性粒细胞浸润。慢性胃炎常有一定程度的萎缩(粘膜丧失功能)和化生,常累及贲门,伴有G细胞丧失和胃泌素分泌减少,也可累及胃体,伴有泌酸腺的丧失,导致胃酸,胃蛋白酶和内源性因子的减少。
1、上消化道造影:
上消化道造影是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此项检查对溃疡病及肿瘤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但由于该检查仅能观察胃的形态改变,而不能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因此有局限性。
2、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炎的最好方法,胃镜检查能观察胃黏膜的改变,在进行胃镜检查的同时还可以钳取胃黏膜组织做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的病变情况,综合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确定诊断。
小儿过敏性鼻炎检查诊断
一、过敏性鼻炎的诊断,一般需要与下列疾病相区别:
1、血管运动性鼻炎
患者有时稍一碰触鼻子便可引起闪电式发作,发作突然,消失快。症状与过敏性鼻炎相似,但鼻内多不发痒,口服感冒药物症状即可得到缓解。如遇冷热变化、体位变化(起床),情绪激动时可诱发本病。
2、嗜酸细胞增多症性鼻多
症状与常年性过敏性鼻炎相似,虽病因未明,但与过敏无关。患者经常出现间歇性鼻塞伴喷嚏连连,大量浆粘液性鼻涕,常有头晕耳鸣、乏力、陈发性咳嗽等全身症状。
3、感冒
过敏性鼻炎的病人经常会以为自己感冒,两者区别是后者可伴有发热等全身不适,并可发现鼻腔粘膜十分红肿。
二、检查诊断项目:
1、鼻腔分泌物涂片检查 在变态反应发作期间,鼻分泌物中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也可查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或肥大细胞。
2、变应性激发试验 体内检测一般用皮肤试验(划痕、皮内及接触法等),原理是有多种假定的变应物质,使与机体接触后,视有无反应出现,可协助诊断。变应原诊断明确后还可应用这种变应原进行脱敏治疗。
(1)直接皮试法:包括划痕、点刺及皮内试验。
(2)过敏性鼻炎激发试验(provocative test of allergic rhinitis):用于病史不明确或直接皮试阴性而需进一步排除者。鼻黏膜阳性的标准是:
①变应原激发后数分钟内出现喷嚏、鼻痒、鼻塞和分泌物增多等症状(至少有两个症状)。
②鼻黏膜苍白、肿胀。
③鼻腔阻力增加(>25%)。
④鼻分泌物嗜酸细胞增多。
凡有上述标准①和上述②~④项中任一项者可认为激发试验阳性。
3、体外试验
(1)血清总IgE测定。
(2)鼻分泌物中特异IgE测定。
(3)抗原诱导白细胞组胺释放等。
根据需要选择X线胸片等检查。
乳腺炎检查诊断
1、自我检查:
从坐位开始。任何乳头内翻、皮肤凹陷、结构形状异样都是乳房深处癌的线索。如果病人双手在头上拍掌来收缩胸肌就会出现上述迹象。妇女处于坐位时,便于检查锁骨上、下和腋下淋巴结,最后还需坐着进行触诊,要用并拢的手指触摸乳头下的区域。
取仰卧位作更广泛区域的触诊,同侧乳房下垫一枕头,同侧的手举过头部,使乳房均匀地摊在胸壁上使手指易触到深部的乳腺癌,应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掌面而不是指尖进行触诊。触诊的方式应取转圆圈的方式,从乳头向外横向转动,检查伸到腋下的乳腺尤其重要。
乳房检查首先应观察乳腺的发育情况,两侧乳房是否对称,大小是否相似,两侧乳头是否在同一水平上,乳头是否有回缩凹陷;乳头、乳晕有无糜烂,乳房皮肤色泽如何,有无水肿和橘皮样变,是否有红肿等炎性表现,乳腺区浅表静脉是否怒张等。
2、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加。并发脓毒血症时,白细胞总数常在1.5×1010/L,中性粒细胞常达0.8以上。
3、细菌学检查
(1)、脓液涂片:抽取脓液行涂片检查,一般可见革兰阳性球菌,亦可行抗酸染色查抗酸杆菌,以助于确定致病菌种类。
(2)、脓液培养及药敏试验:指导临床选用抗生素。
(3)、血液细菌培养:急性乳腺炎并发脓毒败血症时,一般应隔天1次,抽血做细菌培养,直到阴性为止。抽血时间最好选择在预计发生寒战、高热前,可提高阳性率。对临床表现极似菌血症而血液培养多次阴性者,应考虑厌氧菌感染的可能,可抽血做厌氧菌培养。
4、局部穿刺抽脓
对乳房深部脓肿,炎症明显而未见波动者,可行穿刺抽脓术,有助于确定乳房深部脓肿位置。
5、X线钼靶摄片
乳房皮肤肿胀增厚,间质阴影增生扭曲,血管阴影明显增加,应用抗生素后炎症变化明显改变。
6、B超检查
无损伤检查的首选,声像特点:
(1)、炎症肿块,边界不甚清楚,内部回声增厚增强,光点不均匀;
(2)、乳汁潴留,为无回声的小暗区;
(3)、脓肿形成,声像显示内部不均匀的液体暗区,边缘模糊,肿块局部有增厚,有时有分层现象,脓肿后方回声增强。
静脉炎检查诊断的几种方法
静脉炎是当今社会一种很常见的疾病之一,对于我而言说起静脉炎至今仍是心有余悸,随着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疾病也是接踵而至,不断的滋生,据统计近年来静脉炎疾病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那么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如何给予回应呢?下面我就和大家介绍一些关于静脉炎的几种诊断方法。
其实针对这个问题,小编也并不是很了解,接下来就请专家来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静脉炎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第一:发于寒冷地区,以40岁以下的嗜烟男性多见,以下肢发病为主。
第二:下肢趾端疼痛,伴有游走性浅静脉炎,或一侧或双侧下肢间歇性跛行。
第三: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这是静脉炎的诊断标准。
第四:足趾持续性变冷,皮肤苍白或青紫,甚至出现肢端溃疡或干性坏疽。
第五:伴有浅表性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而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动脉硬化者,这也是静脉炎的诊断标准之一。
通常来讲对于静脉炎的诊断来说其方法有很多,亦有相同也有不同,在此我所讲的只是本人及专家的一些见解,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治标不治本,在生活中做好防范以防疾病的肆意滋生才是其治标这本,健康之道。
心肌炎检查诊断
1、心电图:心电图异常的阳性率高,且为诊断的重要依据,起病后心电图由正常可突然变为异常,随感染的消退而消失。主要表现有ST段下移,T波低平或倒置。
2、X线检查:由于病变范围及病变严重程度不同,放射线检查亦有较大差别,大约1/3-1/2心脏扩大,多为轻中度扩大,明显扩大者多伴有心包积液,心影呈球形或烧瓶状,心搏动减弱,局限性心肌炎或病变较轻者,心界可完全正常。
3、血液检查:白血球计数在病毒性心肌炎可正常,偏高或降低,血沉大多正常,亦可稍增快,C反应蛋白大多正常,GOT、GPT、LDH、CPK正常或升高,慢性心肌炎多在正常范围。
4、有条件者可做病毒分离或抗体测定。
骨髓炎检查诊断
1、血象检查 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多正常,可有血红蛋白量减少。
2、血液检查 血沉往往增快。
3、病原菌检查 病灶组织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在60%左右。
X线检查对诊断本病具有重要意义。因病变部位、病灶形状和周围组织反应的不同,其X线表现也有很大的差异。Roberts等将其分成6个类型,已被普遍接受。
1.Ⅰ型 为长骨干骺端中心性病变,可见一个大小不等的透亮区,有时其周围有骨硬化反应,以前将此型病变称为布隆迪(Brodie)脓肿。
2.Ⅱ型 也是发生于干骺端的病变,特点是髓腔内脓肿向一侧皮质蔓延,使骨皮质破坏,并沿纵轴向两端发展,与成骨肉瘤有相似的表现。
3.Ⅲ型 系骨干部位的骨破坏,伴有骨皮质增厚和骨膜反应。
4.Ⅳ型 也是位于骨干的局限性骨破坏,并有葱皮样骨膜反应,需与早期尤文瘤相鉴别。
5.Ⅴ型 为骨骺中心性骨破坏。
6.Ⅵ型 是椎体中央有一密度减低区,边界清楚,常伴有椎体塌陷。
鼻窦炎检查诊断
1、鼻腔检查,注意粘膜有无肿胀,鼻道有无分泌物,中鼻道有无息肉、鼻甲肥厚或息肉样变。观察脓液流出的部位,必要时可充分收缩鼻腔粘膜后,作体位引流检查。
2、后鼻孔检查,注意有无息肉,鼻甲及中隔后端粘膜有无充血、肿胀、肥厚或分泌物附着。
3、注意上颌部牙齿有无病变、鼻窦区有无压痛。
4、鼻窦透照检查及上颌窦穿刺检查。
5、鼻窦X线摄片检查。必要时作鼻窦冠状位CT检查。
CT检查已经成为诊断鼻窦炎的重要手段,也是鼻窦炎手术前必须做的系列检查之一。
鼻窦炎经常和鼻息肉并存,CT可以显示鼻息肉、鼻窦炎的范围,为医生诊断和治疗鼻窦炎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通过CT还有助于鼻窦炎与其它疾病,如鼻窦癌等进行区别。
动脉瘤的检查诊断
1、X线平片:少数动脉瘤在正、侧位X线平片能显示瘤体壁呈蛋壳状钙化阴影。创伤性动脉瘤有时能见到金属异物阴影。
2、动脉造影:可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了解动脉受累的具体范围和侧支循环情况。动脉造影不但能明确诊断,且对拟定手术方案具有一定参考依据。如动脉瘤内有附壁血栓时,动脉造影可显示正常动脉管腔。
3、超声波检查:B型超声波检查是一种较简便、无损伤性检查方法。它可测定有无动脉瘤、动脉瘤大小和范围,并可作为术前和术后定期随诊检查。
4、放射性核素检查:常用于腹主动脉瘤的检查。用99锝(99mTc)作静脉注射后,进行Υ-闪烁照相,可明确有无动脉瘤,或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和范围。
5、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tomography.CT):它是一种无损伤性检查方法,对诊断体腔内主动脉瘤很有帮助,也可作为定期随诊检查以观察动脉瘤的发展,供拟定治疗方案的参考依据。
方法:先将患肢抬高,用弹性绷带自远端向上缠裹至动脉瘤的下方,以驱出肢体内血液,然后在动脉瘤上方用手指压紧动脉,直至动脉瘤的搏动消失为止;5min后,解除弹性绷带,但手指仍继续紧压动脉,如在2~3min内患肢皮肤发红,直达指(趾)端,则说明侧支循环已充分建立,如在上述时间内不发红,则表明侧支循环建立不充分,如为颈动脉瘤,可压迫颈动脉,经30min以上压迫患者仍不出现头昏,眼花等缺血症状者,表明脑部已有充分的侧支循环形成。
心肌炎检查诊断
心肌炎检查诊断:
1、心电图:心电图异常的阳性率高,且为诊断的重要依据,起病后心电图由正常可突然变为异常,随感染的消退而消失。主要表现有ST段下移,T波低平或倒置。
2、X线检查:由于病变范围及病变严重程度不同,放射线检查亦有较大差别,大约1/3-1/2心脏扩大,多为轻中度扩大,明显扩大者多伴有心包积液,心影呈球形或烧瓶状,心搏动减弱,局限性心肌炎或病变较轻者,心界可完全正常。
3、血液检查:白血球计数在病毒性心肌炎可正常,偏高或降低,血沉大多正常,亦可稍增快,C反应蛋白大多正常,GOT、GPT、LDH、CPK正常或升高,慢性心肌炎多在正常范围。
4、有条件者可做病毒分离或抗体测定。
宫颈炎检查诊断
1、典型的临床表现。
2、妇科检查:急性炎症可见宫颈充血水肿,或糜烂,有脓性分泌物白宫颈管排出,触动宫颈时可有疼痛感。慢性宫颈炎可见宫颈有不同程度的糜烂、肥大、息肉、腺体囊肿、,外翻等表现,或见宫颈口有脓性分泌物,触诊宫颈较硬。如为宫颈糜烂或息肉,可有接触性出血。
3、宫颈刮片示巴氏Ⅱ级。
4、病情较重者,可做官颈活检以明确诊断。
5、宫颈糜烂或息肉与早期宫颈癌肉较难以鉴别,后者组织较硬、脆、易出血,必须依靠做官颈刮片找癌细胞,必要时做阴道镜检查及宫颈组织活检进行鉴别。
胃炎检查诊断
胃炎检查诊断:
急性胃炎表现为贲门和胃体部粘膜的中性粒细胞浸润。慢性胃炎常有一定程度的萎缩(粘膜丧失功能)和化生,常累及贲门,伴有G细胞丧失和胃泌素分泌减少,也可累及胃体,伴有泌酸腺的丧失,导致胃酸,胃蛋白酶和内源性因子的减少。
1、上消化道造影:
上消化道造影是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此项检查对溃疡病及肿瘤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但由于该检查仅能观察胃的形态改变,而不能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因此有局限性。
2、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炎的最好方法,胃镜检查能观察胃黏膜的改变,在进行胃镜检查的同时还可以钳取胃黏膜组织做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的病变情况,综合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确定诊断。
小儿大动脉炎病因
一、发病原因
病因迄今尚不明确,曾有梅毒、动脉硬化、结核、血栓闭塞性脉管炎(Buerge病)、先天性异常、巨细胞动脉炎、结缔组织病、风湿病、类风湿病、内分泌异常、代谢异常和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
二、发病机制
大动脉的发病机制有以下学说:
1、自身免疫学说 目前一般认为本病可能由于链球菌、结核菌、病毒或立克次体等感染后体内免疫过程所致。从临床观察来分析,大约22%患者合并结核病,其中主要是颈及纵隔淋巴结核或肺结核,用各种抗结核药物治疗。对大动脉炎无效,说明本病并非直接由结核菌感染所致。
2、内分泌异常 本病多见于年轻女性,故认为可能与内分泌因素有关。Numano等观察女性大动脉炎患者在卵泡及黄体期24h尿标本,发现雌性激素的排泄量较健康妇女明显增高。在家兔试验中,长期应用雌激素后可在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产生类似大动脉炎的病理改变。临床上,大剂量应用雌性激素易损害血管壁,如前列腺癌患者服用此药可使血管疾病及脑卒中的发生率增高。长期服用避孕药可发生血栓形成的并发症。故Numano等认为雌性激素分泌过多与营养不良因素(结核)相结合可能为本病发病率高的原因。
3、遗传因素 近几年来,关于大动脉炎与遗传的关系,引起某些学者的重视。Numano曾报道在日本已发现10对近亲,如姐妹、母女等患有大动脉炎,特别是孪生姐妹患有此病,为纯合子。在我国已发现一对孪生姐妹患有大动脉炎,另有两对非孪生亲姐妹临床上符合大动脉炎的诊断,但每对中仅1例做了血管造影。我们曾对67例大动脉炎患者进行了HLA分析发现,A9、A10、A25、Awl9、A30、B5、B27、1340、B51、Bw60、DR7、DRw10、DQtw3出现频率高,有统计学意义,但抗原不够集中。日本曾对大动脉炎患者行HLA分析发现,A9、A10、B5、Bw40、Bw51、Bw52出现频率高,特别是Bw52最高,并对124例患者随访20年发现,Bw52阳性者大动脉炎的炎症严重,需要激素剂量较大,并对激素有抗药性;发生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绞痛及心衰的并发症均较Bw52阴性者为重,提示HLA抗原基因不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来的研究发现,我国汉族大动脉炎患者与HLA-13R4,DR7等位基因明显相关,DR7等位基因上游调控区核苷酸的变异可能和其发病与病情有关。发现DR4(+)或DR7(+)患者病变活动与动脉狭窄程度均较DR4(-)或DR7(-)者为重。Kitamura曾报道HLA-1352(+)较1352(-)者,主动脉瓣反流、缺血性心脏病、肺梗死等明显为高,而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则B39(+)较1339(-)者明显增高。
大动脉炎主要是累及弹力动脉,如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肺动脉及冠状动脉,本病亦常累及肌性动脉。约84%患者病变侵犯2~13支动脉,其中以头臂动脉(尤以左锁骨下动脉)、肾动脉、腹主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为好发部位。腹主动脉伴有肾动脉受累者约占80%,单纯肾动脉受累者占20%,单侧与双侧受累相似。其次为腹腔动脉及髂动脉;肺动脉受累约占50%;近年发现冠状动脉受累并不少见。
4、病理改变概述如下:
(1)形态学改变:本病系从动脉中层及外膜开始波及内膜的动脉壁全层病变,表现弥漫性内膜纤维组织增生,呈广泛而不规则的增生和变硬,管腔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常合并血栓形成,病变以主动脉分支入口处较为严重。本病常呈多发性,在2个受累区之间常可见到正常组织区,呈跳跃性病变(skip lesion)。随着病变的进展,正常组织区逐渐减少,在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动脉粥样硬化。近些年研究发现,本病引起动脉扩张性病变的发生率较前增高了,由于病变进展快,动脉壁的弹力纤维和平滑肌纤维遭受严重破坏或断裂,而纤维化延迟和不足,动脉壁变薄,在局部血液动力学的影响下,引起动脉扩张或形成动脉瘤,多见于胸腹主动脉和右侧头臂动脉,以男性较为多见。Hotchi曾在82例尸检中发现47例(57.3%)有动脉扩张、动脉瘤及动脉夹层,其中动脉扩张26例(31.7%),动脉瘤11例(13.4%),动脉瘤合并动脉扩张6例(7.3%),动脉夹层4例(4.9)%。肺动脉病变与主动脉基本相同,主要病变在中膜与外膜,内膜纤维性增厚是中膜与外膜炎变的继发性反应,在肺动脉周围分支几乎均可见闭塞性病变,与支气管动脉形成侧支吻合。双侧弹性与肌性动脉受累后可提示有肺动脉高压。
(2)组织学改变:Nasu将大动脉炎病理分为3型,即肉芽肿型、弥漫性炎变型、纤维化型。其中以纤维化型为主,并有逐渐增多趋势。即使在纤维化型中,靠近陈旧病变处可见新的活动性病变。在尸检中很难判定本病的初始炎变,根据研究有3种不同的炎变表现,即急性渗出、慢性非特异性炎变和肉芽肿,使受累区逐渐扩大。动脉中层常见散在灶性破坏,其间可有炎症肉芽组织和凝固性坏死,外膜中滋养血管的中层和外膜有明显增厚,引起其管腔狭窄或闭塞;动脉各层均有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中层亦可见上皮样细胞和朗罕巨细胞。电镜所见:动脉壁平滑肌细胞细长,多充满肌丝,细胞器很少;少数肌膜破坏,肌丝分解和消失,线粒体和内质网肿胀,空泡性变,以致细胞变空和解体;胞核不规则,染色质周边性凝集,成纤维细胞少见,胶原纤维丰富,有局部溶解,网状纤维少,弹力纤维有分布均匀、低电子密度的基质,以及疏松纵向走行的丝状纤维。
小儿支气管肺炎检查诊断
一、血象
二、特异性病原学检查
1、鼻咽部吸出物或痰标本:
(1)病毒检测:病毒性肺炎早期、尤其是病程在5天以内者,可采集鼻咽部吸出物或痰(脱落上皮细胞),进行病毒检测。目前大多通过测定鼻咽部脱落细胞中病毒抗原、DNA或RNA进行早期快速诊断。
(2)细菌检查:肺炎患儿的细菌学检查则较为困难。由于咽部存在着大量的正常菌群,而下呼吸道标本的取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污染,因而呼吸道分泌物培养结果仅供参考。从咽拭或消毒导管吸取鼻咽部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可提供早期选用抗生素的依据。
2、血标本:血和胸水培养阳性率甚低,如同时还有败血症的症状,应做血培养。病程相对较长的患儿则以采集血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查,测定其血清特异IgM进行早期快速病毒学诊断。病毒分离与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测定是诊断病毒感染最可靠的依据,但因费时费力,无法应用于临床。
3、胸腔积液检查:出现胸腔积液时,可作胸穿,取胸腔积液培养及涂片检查。一般有30%肺炎双球菌肺炎病例。
4、其他: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取材、尤其是保护性毛刷的应用,可使污染率降低至2%以下,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肺穿刺培养是诊断细菌性肺炎的金标准,但患儿和医生均不易接受。最近Vuori Holopainen对肺穿刺进行了综述评价,认为该技术有着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而且引起的气胸常无症状,可自然恢复,在某些机构仍可考虑使用。
三、支原体检测支原体检测与病毒相似
早期可直接采集咽拭子标本进行支原体抗原或DNA检测,病程长者可通过测定其血清特异IgM进行诊断。
四、非特异性病原学检查
如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血白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四唑氮蓝试验等,对判断细菌或病毒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细菌感染以上指标大多增高,而病毒感染多数正常。支原体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大多正常或偏高,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血C反应蛋白(CRP)、前降钙素(PCT)、白细胞介素-6 (IL-6)等指标,细菌感染时大多增高,而病毒感染大多正常,但两者之间有较大重叠,鉴别价值不大。如以上指标显著增高,则强烈提示细菌感染。血冷凝集素试验>1∶32对支原体肺炎有辅助诊断价值。
五、血气分析
对肺炎患儿的严重度评价、预后判断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六、X线检查
支气管肺炎的病因不同,因此在X线上所表现的变化,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其特点。早期见肺纹理增粗,以后出现小斑片状阴影,以双肺下野、中内带及心膈区居多,并可伴有肺不张或肺气肿。斑片状阴影亦可融合成大片,甚至波及整个节段。
七、B超检查
有肝脏损害或肝瘀血时,可有肝脏肿大。
八、心电图检查
有无心肌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