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家长教育观不同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家长教育观不同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1、情绪不稳

小一点的孩子会有情绪不稳的情况产生,会影响他的学习能力、自理能力。

2、无所适从

有些孩子会像墙头草一样,无所适从,不知该听爸爸的话,还是遵守妈妈的规定,或是只好选择听从声音大的人,完全失去了方向。

3、有罪恶感

有些孩子会因此有罪恶感,他们可能会认为爸妈吵架是因他而起,进而无法集中精神,专注于自己的学业。

4、造成阴影

有些孩子会产生内心焦虑、不安全感,他们害怕看到爸妈吵架的样子,甚至在心中产生阴影,很难抹去。

努力建立一致的教养观

例如:孩子常会因为父母都在家,而到了睡觉时间仍不肯睡觉,这时,妈妈可能一直催着孩子去睡觉,但爸爸和他的玩兴正浓。碰到这种情况,父母应该谈谈,孩子几点去睡觉?几点起床?谁陪他玩?达成共识后,有一致的目标,就有了相同的教养态度。

夫妻面对教养孩子的问题时,其实没有所谓的黑脸与白脸的问题,而是应该协调出一致的教养态度面对孩子。若是夫妻分别扮演黑、白脸,会造成孩子认知上的错乱,不知该听爸爸的还是妈妈的,还是选择听较凶的人的话。

怎样教育孩子的方法

父母怎样教育孩子为人处事呢?怎样担当成功父母角色,家教理念:不仅仅要做孩子合格的引导者,我们还要尊重孩子的“狡辩”、分析并尊重孩子的反馈、针对孩子的反馈,对其进行有目的的教育,另外注意家庭教育不能前后矛盾。

方法一:尊重孩子的“狡辩”-----反馈效应

每当家长指出孩子的错误时,孩子总会找出很多个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时,家长一般都会气愤地称孩子的这种行为为“狡辩”,其实,这并不是狡辩,而是孩子对家长教育的一种反馈。

教育是双向的,家长不仅要教,还要接受孩子的反馈,教育才能达到最完美的效果。然而又很多家长却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只管自己“教”,一点都不在意孩子反馈回来的信息,这样的教育往往达不到家长想要的目的。

方法二:分析并尊重孩子的反馈

当孩子对我们的教育作出反馈时,我们首先要对孩子的这种反馈作出分析,当然,这种分析不仅仅是针对孩子的语言进行分析,还要连同孩子的动作及神情进行分析。

但是值得家长们注意的是,不管是孩子的反馈是不是“狡辩”,都务必要尊重孩子的反馈。在上面的教育案例中,当孩子说出“我们班小朋友搜这样说”的理由时,那位妈妈没有对孩子的反馈进行分析,就对孩子大吼,这是不是不尊重孩子反馈的一种表现。所以,这位妈妈也并知道孩子反馈的真正还以——并不认为“你真蠢”是脏话。

可以想象,家长误解孩子的反馈,并对孩子的反馈进行压制,长久如此,孩子就再也不会对妈妈的教育进行积极反馈了。没有孩子的配合,家长势必将更没有办法对孩子进行教育。

方法三:针对孩子反馈出的问题,对其进行有目的的教育

当家长分析出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时,就可以针对孩子的反馈进行有目的的教育。例如,如果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时他不知道将礼貌的重要性,家长就再也不会,就可以通过实例,道理来讲述讲礼貌的重要性,引导孩子做一个讲礼貌的好孩子;如果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是他不想知道承担最近错误言行所造成的责任,家长就要鼓励孩子做一个知错就改,敢作敢为的人。

总之,不管孩子对家长的教育作出任何反馈,尊重和认真分析孩子的反馈,都是达到教育目的的首要前提。

方法四:家庭教育不能前后矛盾——手表定理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一个人一块手表,当别人问这个人时间时,这个人能够快速而且自信地说出时间;然而,当给这个人两块不同的手表时,这个看表的人反而不能很快地说出时间了。因为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手表现象”,并由此而引伸出了一个结论:在做事情时,只能有一个指导原则或价值取向。后来,人们把这个结论称为“手表定理”。

怎么治疗小孩多动症比较好

1、药物治疗

治疗多动症的常用药包括甲强龙氢氯化物(利他林),以及右旋安非他命硫酸盐。至于这些药物在减轻多动症症状方面的具体疗效还无法确定,但研究者相信它们可以调节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使孩子注意力集中,减少冲动。

2、心理治疗

父母和教师的咨询工作使父母和教师懂得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及不同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管教应该是及时的、公正的、耐心的和有信心的,不能苛刻要求儿童,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具体辅导帮助。

3、环境治疗

消除家庭中导致多动症的不良刺激或精神紧张因素,不在孩子面前吵架。父母关系不好也是引发多动症的原因之一,良好的家庭气氛,还可防止孩子心神不宁、焦虑紧张和兴奋。

4、精神治疗

一个孩子的人格由先天气质和后天环境影响两部分组成,所以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要求家长和老师发现孩子的天赋进而正确引导,孩子就能顺利健康的成长,也就会形成正确的行为模式以及正常甚至优异的学习能力。所以“儿童的学习、行为、能力、人格、家长教育观点”等以上因素其实是成功教育的完整组成部分,不能分割,也不能独立存在。

5、医生治疗

医生通常会认为随着孩子长大,注意力分散的现象会随之消失,但事实上多动症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孩童时代。最近研究发现,多动症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有40-80%的人仍然存在各种不同症状,还有50%的人会持续发展到成人时期。

家暴儿童怎么处理 提高家长的素质

很多发生家暴的家庭都是文化素质比较低的家庭,家长缺乏应有的教育,觉得动手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方式,奉行不打不成才的落后教育观念。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家长的素质,才能够解决家暴问题。

儿童性教育最大的绊脚石

1、家长成了儿童性教育的最大障碍

家长在对儿童做性教育时遇到的困惑可分两大类:一是因为观念守旧。中国长期处于一个性禁锢的文化环境中,性是一个敏感话题。父母年轻时,就没接受过教育,如今咋跟孩子说性?突破羞涩重点是在父母如何去改变观念。观念就像把无形的枷锁时时影响父母的行为教育举止。二是因为知识匮缺。许多家长不知该怎么说,于是将责任推给学校。但学校应试教育压力大,课表太满排不进去。此外,性教育涉及到性隐私,而孩子们的发育有早有晚,学校难以做到有针对性。

所以,家长要摒弃“羞于谈性、耻于谈性”的禁锢,不仅应向孩子传授人体结构和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还应该涉及生理、心理、社会、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在面对孩子提出的关于性的问题,其实往往是父母自己想得过多,才羞于回答或者含糊其词。其实,孩子的想法很简单,父母正确的做法就是自然真实、且趣味明了地告诉孩子答案。同时父母要与学校保持良好的互动通过老师去了解孩子在校时的行为表现,共同找出适合孩子的性教育方式。好让学校和家长的性观念不会滞后,跟上孩子的成长发育的需求。

2、农村儿童性教育严重的让步乱象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是当代中国社会遇到普遍性问题据有关调查显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这使得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在接受到家庭性教育方面几乎为空白。

心理健康成留守儿童最大问题。而性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孩子性别角色的发展。不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不利于孩子个性品质的塑造。这使得使得整个社会在追求农村硬性教育设施的完善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而性教育又是一个不可绕过和忽略的心理问题。

简而言之,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性教育。首选要改变整个社会“羞涩”的传统观念,同时还要认识到早期的性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儿童时期,而且还体现在人的整个一生之中。在这里我们需要强调的是怎么让父母、学校和社会扭成一股绳,劲往一块使。而不是任何一方互相推让,任何一方的让步都会影响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因此父母、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共识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三方有效沟通和配合才能让更多优质资源转移到农村教育发展上来。多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和学习状况,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性教育缺失的根本所在。

儿童性教育的缺失给孩子们的的生活跟其他的身体方面都会造成很大的问题,因此家长们的重视了。

聪明父母教子有方

有些家长在与孩子做沟通的时候,总是喜欢用指责或命令式的语气,这容易使让孩子难以接受。聪明父母教子有方才能让孩子更能接受呢!

聪明父母教子有方1、多花时间去理解孩子

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家长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听话的时候,也能比较明白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

聪明父母教子有方2.吸收教育知识

社会在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变化,那么教养方式自然也要不断进步。身为家长,就要责无旁贷地主动吸收教育新知。在传统的亲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权威来教育孩子,而打骂处罚更是权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帮助家长跳出自己的成长经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

聪明父母教子有方3.耐心倾听孩子

如果是气急攻心的家长,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此时,建议家长先冷静下来,尝试着多一分耐心,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聪明父母教子有方4.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对此老师特别建议,希望家长真正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将孩子当做成人一样给予尊重。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而是要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如果孩子的年龄足够大,表达能力没有问题,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或替代办法。

聪明父母教子有方5.跟孩子讲道理

除了平时的告诫之外,家长也要在实际的情境中教导孩子一定的道理。让孩子有同理心,让他从其他人的角度去体会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至于解说道理的方式,则可依孩子的年龄来选择讲解的深度,特别小的孩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

聪明父母教子有方6.让孩子去体验

如果孩子老是听不进大人的话,那么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会“自食恶果”的滋味。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孩子将能深刻领悟到家长的教导有多么正确和重要。

聪明父母教子有方7.同孩子做协商

不要总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么不只是孩子痛苦,就连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当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协商,各退一步也许是很好的方法。比如当孩子想要跳沙发,而家长却有事情要思考的时候,就可以请孩子去卧室的床上跳,或者请他等一会再跳,或者等家长把事情处理完,再带孩子去公园尽情地跳。

聪明父母教子有方8.盛怒时不管教孩子

在极度愤怒的状况下,家长肯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所以,当家长无论如何也平静不下来的时候,老师建议家长暂时离开现场,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如打电话给朋友聊天、听音乐等。等自己平静下来以后,再和孩子好好谈谈。

聪明父母教子有方9.修正对孩子的期望

有时家长真的太过于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标准(或许是家长自以为能够做到,但实际上从来没有做到过!)来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龄还小,有好动、固执、健忘等表现都很正常。家长如果真的要对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成长状况,不要总是拿放大镜去看待孩子的表现。

聪明父母教子有方10.真诚对待孩子

有些家长在与孩子做沟通的时候,总是喜欢用指责或命令式的语气,这常常让孩子难以接受。亲子之间的沟通应该是真诚而没有距离的,家长可以很诚实地将自己的担心或情绪解释给孩子听,让孩子了解他的行为会让你难过,或是会让你担心、惧怕。只要语气是平和的、态度是真诚的,你就会发现,其实孩子是很乐意体贴爸爸妈妈的!

家长该如何教育孩子

方法一:尊重孩子的“狡辩”-----反馈效应

每当家长指出孩子的错误时,孩子总会找出很多个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时,家长一般都会气愤地称孩子的这种行为为“狡辩”,其实,这并不是狡辩,而是孩子对家长教育的一种反馈。

教育是双向的,家长不仅要教,还要接受孩子的反馈,教育才能达到最完美的效果。然而又很多家长却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只管自己“教”,一点都不在意孩子反馈回来的信息,这样的教育往往达不到家长想要的目的。

方法二:分析并尊重孩子的反馈

当孩子对我们的教育作出反馈时,我们首先要对孩子的这种反馈作出分析,当然,这种分析不仅仅是针对孩子的语言进行分析,还要连同孩子的动作及神情进行分析。

但是值得家长们注意的是,不管是孩子的反馈是不是“狡辩”,都务必要尊重孩子的反馈。在上面的教育案例中,当孩子说出“我们班小朋友搜这样说”的理由时,那位妈妈没有对孩子的反馈进行分析,就对孩子大吼,这是不是不尊重孩子反馈的一种表现。所以,这位妈妈也并知道孩子反馈的真正还以----并不认为“你真蠢”是脏话。

可以想象,家长误解孩子的反馈,并对孩子的反馈进行压制,长久如此,孩子就再也不会对妈妈的教育进行积极反馈了。没有孩子的配合,家长势必将更没有办法对孩子进行教育。

方法三:针对孩子反馈出的问题,对其进行有目的的教育

当家长分析出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时,就可以针对孩子的反馈进行有目的的教育。例如,如果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时他不知道将礼貌的重要性,家长就再也不会,就可以通过实例,道理来讲述讲礼貌的重要性,引导孩子做一个讲礼貌的好孩子;如果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是他不想知道承担最近错误言行所造成的责任,家长就要孤立孩子做一个知错就改,敢作敢为的人……

总之,不管孩子对家长的教育作出任何反馈,尊重和认真分析孩子的反馈,都是达到教育目的的首要前提。

方法四:家庭教育不能前后矛盾-----手表定理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一个人一块手表,当别人问这个人时间时,这个人能够快速而且自信地说出时间;然而,当给这个人两块不同的手表时,这个看表的人反而不能很快地说出时间了。因为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手表现象”,并由此而引伸出了一个结论:在做事情时,只能有一个指导原则或价值取向。后来,人们把这个结论称为“手表定理”。

如何治疗儿童多动症

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单纯的药物并不能完全根除孩子的问题,相应的治疗是必要的。通过治疗帮助孩子解决不善于结交朋友的问题、缺乏自信心的问题,还可以加强孩子的组织能力。由于多动症往往会影响到整个家庭,所以最好让多动症孩子和他的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一起配合治疗。

1、药物治疗

治疗多动症的常用药包括甲强龙氢氯化物(利他林),以及右旋安非他命硫酸盐。至于这些药物在减轻多动症症状方面的具体疗效还无法确定,但研究者相信它们可以调节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使孩子注意力集中,减少冲动。

2、心理治疗

父母和教师的咨询工作使父母和教师懂得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及不同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管教应该是及时的、公正的、耐心的和有信心的,不能苛刻要求儿童,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具体辅导帮助。

3、环境治疗

消除家庭中导致多动症的不良刺激或精神紧张因素,不在孩子面前吵架。父母关系不好也是引发多动症的原因之一,良好的家庭气氛,还可防止孩子心神不宁、焦虑紧张和兴奋。

4、精神治疗

一个孩子的人格由先天气质和后天环境影响两部分组成,所以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要求家长和老师发现孩子的天赋进而正确引导,孩子就能顺利健康的成长,也就会形成正确的行为模式以及正常甚至优异的学习能力。所以“儿童的学习、行为、能力、人格、家长教育观点”等以上因素其实是成功教育的完整组成部分,不能分割,也不能独立存在。

5、医生治疗

医生通常会认为随着孩子长大,注意力分散的现象会随之消失,但事实上多动症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孩童时代。最近研究发现,多动症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有40-80%的人仍然存在各种不同症状,还有50%的人会持续发展到成人时期。

常说孩子笨蛋孩子真的会变傻吗

李女士有个儿子,这孩子在上学前就不太听话,有时出门特别丢面子,家长们好声好气的教育,但效果不好。没办法,家长就经常训斥他,暴力之下,儿子有所收敛,就是不能像人家孩子那样乖乖的。有一次,他因为要一件东西达不到目的,就睡在地上打滚,被孩子的爸爸打了一顿屁股。事后,李女士发现自己的孩子犯错误的时候,问他话,他就有口吃的现象。上学后,很简单的题目,他常常因为粗心做错,家长也会忍不住说他“笨蛋”,要求他细心点,经常提醒,他还是会犯一些低级的错误,把大人都愁死了。李女士疑惑,是不是因为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孩子真的变傻了?

儿童心理教育专家南京师范大学傅宏教授表示,家长教育方法不当,经常说孩子笨蛋,确实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变傻了的假象。像孩子有口吃的现象就是心理问题,并不是生理问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够,说明儿童早期受到了不适当的影响。傅教授说,多动症的孩子自卑多,为啥?其实,多动症本身不会造成孩子自卑,但会造成他违反社会规范和一些规章制度,老师、家长会因此批评他、训斥他,造成他心理压力大,总觉得自己做的不好,老是挨批评,时间长了,越来越自卑。

傅教授建议家长不妨多观察孩子的行动、语言,不要过多干涉他的行为,适时地给予引导。

家长教育观不同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1.情绪不稳

小一点的孩子会有情绪不稳的情况产生,会影响他的学习能力、自理能力。

2.无所适从

有些孩子会像墙头草一样,无所适从,不知该听爸爸的话,还是遵守妈妈的规定,或是只好选择听从声音大的人,完全失去了方向。

3.有罪恶感

有些孩子会因此有罪恶感,他们可能会认为爸妈吵架是因他而起,进而无法集中精神,专注于自己的学业。

4.造成阴影

有些孩子会产生内心焦虑、不安全感,他们害怕看到爸妈吵架的样子,甚至在心中产生阴影,很难抹去。

努力建立一致的教养观

例如:孩子常会因为父母都在家,而到了睡觉时间仍不肯睡觉,这时,妈妈可能一直催着孩子去睡觉,但爸爸和他的玩兴正浓。碰到这种情况,父母应该谈谈,孩子几点去睡觉?几点起床?谁陪他玩?达成共识后,有一致的目标,就有了相同的教养态度。

夫妻面对教养孩子的问题时,其实没有所谓的黑脸与白脸的问题,而是应该协调出一致的教养态度面对孩子。若是夫妻分别扮演黑、白脸,会造成孩子认知上的错乱,不知该听爸爸的还是妈妈的,还是选择听较凶的人的话。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

孩子从小的教育影响着以后的发展道路,孩子的教育又要身系父母,那么正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呢?来一起看看给父母的八个关键教育指导吧。

身为现代父母,您知道现代孩子该怎样教育吗?很多父母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开发孩子的智力,也就是让孩子从两三岁开始背唐诗,四五岁学英语,上学后要请家教、上辅导班,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将来一定要上名牌大学。似乎只有这样,父母的教育才算成功,孩子才算成才。实践证明,这是对家庭教育的极大误解,是升学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产生的不良后果。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建筑孩子的人格长城。

试想,如果一个孩子缺少对生命的认知(一遇到挫折就产生轻生的念头),没有梦想的能力(自己将来想做什么都不知道),不懂得保护自己(做了博士生依然被农民拐卖),无法与别人共享(腰缠万贯却不快乐),那么,即使这个孩子门门功课考第一,又能怎么样?

当今,最该改变的是父母,是父母的教育观念。那么,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是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建造一个良好的人生平台,让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

只有父母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我们的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终生受益。

家长行为教育影响孩子一生

6.太喜欢看长篇电视肥皂剧

9岁的蓓蓓说,她最讨厌妈妈看长篇肥皂剧,每部片子都长达40到100集,妈妈一看上瘾就不跟她玩了:“有一次我们去嘉年华主题游乐园,玩到晚上七点钟我还不肯走,妈妈就大发脾气。等我答应马上回家,妈妈又主动说要送我两个漂亮的陶瓷娃娃做礼物。我知道,妈妈转怒为喜,不过是她马上又可以回去看连续剧罢了。我真的很伤心,难道妈妈把看电视看得比我还重要?”蓓蓓说,她最开心的日子就是家里停电:“上次停电两小时,妈妈不得不点蜡烛,教我们在墙上玩手影游戏。”蓓蓓从此希望“再停一次电”,令她失望的是,停电的机会却再也不来了。

观点:超级电视迷妈妈总以为自己在家呆的时间够长,对孩子的起居照料也够多,然而,除此之外呢?妈妈对着电视度过居家的分分秒秒,对孩子而言,她等于人在心不在。因此,专家的建议是:一家人每周至少应设置两天“关电视日”,一家人共同阅读、交谈或游戏;平日开电视时,最好只开一台电视机,“妈妈应选择电视节目和孩子一起看,也可以带孩子看马戏、魔术、音乐类的电视,与孩子交流对电视节目的看法,从而把看电视的活动演化为亲子沟通的平台。

7.绝对不肯吃一点点亏

甘甜小朋友在幼儿园的活动课上,被后面的谢雨欣从滑梯上推下,擦破了额头。事后,老师们轮番找“肇事”的小雨欣谈话,又令他对甘甜道歉,雨欣父母知晓后又再三来探望甘甜,表示如果要上医院检查,一切费用他们来付。本来也就是一场虚惊,甘甜头上贴了一片邦迪创可贴,已经止血止疼,结果,次日被前来接孩子的甘甜的妈妈知道后,非要带孩子去医院做全身检查不可,对于甘甜“我跟雨欣是好朋友,我们已经和好了”、“我不想去医院打针”,甘甜妈妈横眉立目道:“这个时候不检查,以后出了毛病谁负责?”又言,“摔了我的宝贝,就这样不声不响地完事啦?”

甘甜被妈妈拉着,去儿童医院转了半个楼,开了一大堆化验检查的单子,雨欣父母陪着,双方的态度愈来愈微妙起来。这其中的尴尬,连6岁的甘甜也看出来了,出门时,她终于低低地抱怨:“妈妈你真丢人!”甘甜妈妈有些摸不着头脑:谁丢人啦?理不是在咱们这边吗?

观点:在我们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自我中心、越来越不懂得“宽忍”二字的时候,我们先要检讨自己:作为妈妈,我们给予孩子“有容为大”的身教了么?很多妈妈,从小教育孩子要“寸土不让”,要“得理不饶人”,从根本上说,是将“敢于竞争”与利益上的争抢相混淆了,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很可能是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的孩子,将来即便有一技之长,因为人的刻薄自私,也很难获得团队的认可,最终也难有大的出息。为何不对孩子间的些微摩擦一笑了之?放手由孩子自己去处理伙伴间的矛盾,对其未来的人际交往能力,将有莫大的益处。

8.讲话不算数

事不过三,现在5岁的史小新已经不相信妈妈会带他去日本狄斯尼乐园的承诺了,“妈妈是一个说话不算数的人”。由此,当妈妈生气于小新的某些作为,发誓要处罚他时,史小新也满脸的无所谓,“妈妈会忘记的,她连狄斯尼乐园也没有带我去呢,怎么记得住这一礼拜都不让我看动画片?”

观点:连五六岁的孩子也会尖锐地指出妈妈不守信用,那么,我为什么要守信用?总是打“承诺牌”的妈妈,其出发点都没错,是希望给孩子进步增添一点物质刺激,使之有动力。然而,妈妈为自己的“爽约”寻找各种理由,却使承诺带来的正面刺激一步步走向消失。

假若妈妈总是为自己的“爽约”寻找客观理由,那么,孩子将来也会为自己做不到的事寻找各种借口,而不从自身寻找原因,从不道歉及反省自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后果?

9.对我朋友比对我还亲热

在家中开过一次生日party后,5岁的阳阳再不肯邀集同班小朋友来开圣诞party了,因为,“上次妈妈切蛋糕把最小的一块给了我。”“拍了三十几张照片,只给我拍了两张。”事隔几个月,阳阳提起妈妈的“不公平”,眼泪又在眼眶中打转,妈妈说,那是待客的礼貌,又说阳阳小气,是“小儿科科长”,阳阳竟捂着耳朵尖叫起来,“反正我再也不要人来家玩了,别的小孩子一来,人家就成了太阳,妈妈专门围着人家转……我讨厌妈妈!”

观点:把最亲的妈妈视为自己的“专利品”,不允许妈妈对别人表现出亲密(包括爸爸),是幼童的特有心理,这种“霸道”的心态,事实上是幼童心理上构筑安全感的一种方式,妈妈不必为此感到过分忧虑。过了2岁到5岁这一阶段,从6岁起,随着儿童交往圈的扩大,及情感寄托的多元化,他会逐渐学会与身边的人分享妈妈的关怀,他的妒意,也不会如小时那么激烈了。

10.太胖的妈妈,或者,不修边幅的妈妈

4岁的贝贝每天都要问一些奇怪的问题,比如她会问爸爸:“妈妈这么胖,你为什么还要跟她结婚?”爸爸妈妈面面相觑,都不晓得这小丫头的鬼脑子里在想什么;又比如出门之前,贝贝会提醒妈妈:“妈妈你为什么不搽口红,不染头发?你为什么总穿牛仔裤而不穿裙子?噢,我知道了,你一定是不想被人看到你的大胖腿。”妈妈羞得脸通红,背地里对爸爸说:“是不是只有美女帅哥才配做贝贝的爸妈?我还没老,女儿居然就嫌我丑?

观点:儿童的认知还未成熟到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以貌取人”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儿童普遍希望妈妈有卷曲的长发、穿裙子、化淡妆,被小伙伴们称羡,这与儿童对妈妈的感情无关。所以,不妨对孩子的挑剔一笑了之,碰上你心情好,也可以征询他们的意见:“你希望妈妈穿什么颜色的裙子?”或者“妈妈喝减肥茶也可以,但很可能没有力气抱你,你乐意么?”如果你有度量按照孩子的意愿改变自己,亲子之间的气氛会更融洽,孩子反过来也可能按照爸妈的意愿,来改变自己的习惯。这不是坏事。

家长行为教育影响孩子一生_

如今,五六岁的孩子,也会用稚嫩的语言向妈妈提出要求。聪明妈妈,要善于洞察和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要能够“与时俱进”。以下是聪明妈妈不该做的10件事。

1.老问我“阿姨亲,还是妈妈亲?”

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把孩子的日常照看委托给保姆的妈妈越来越多,极端的例子,是一周见不了孩子两天。而发现孩子在情感上依赖保姆,又不免妒火中烧。表现为当着孩子的面挑剔保姆的行为,或者要孩子做出选择:“是妈妈亲,还是阿姨亲?”有一位外企白领因为儿子过分“黏”保姆,接连换了四任保姆来争抢孩子的“情感所有权”,结果弄得四岁的儿子变得特别胆小、怕黑,没有安全感。

观点:再尽心尽力的保姆,都无法替代母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再忙的妈妈都应保证每天与孩子接触45分钟到一个小时,此时的妈妈应关掉手机,好好沉浸在孩子为你提供的纯真环境里。要知道亲子互动不仅使孩子得益,妈妈也是受益者—它令你体验卸下面具、本色示人的快乐。

2. 总说我不如隔壁小孩

十个妈妈八个逃不出攀比的怪圈,从谁的孩子长得白、个儿高,到谁的孩子会背唐诗宋词;从谁的孩子过了钢琴8级,到谁的孩子书法已赴日展览……妈妈们在一起咬完耳朵,回来看到自家怯懦平常的孩子,免不了急火攻心,絮絮叨叨。6岁的何童很不高兴他家楼上就有这么个“榜样”:早上6点半,楼上的小姑娘已经在唱英文歌;晚上10点钟,楼上的钢琴练习曲还在不厌其烦地奏响,同样是6岁,同样是大学老师的孩子,人家女儿怎么强过我家的儿子这许多?妈妈一面对儿子严加督促,一面止不住叹息:我要有个乖巧的女儿就好了。6岁的何童有一天终于将唠叨不休的妈妈彻底噎住:“你想要楼上的王菁做女儿,我还想要楼上的王菁妈妈做妈妈呢,人家王菁妈妈比你漂亮,比你有学问!”妈妈的脸不禁变得煞白。

观点:可以说,爱攀比的妈妈都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痴心,正是因为沉缅在对儿女前程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她才会变成一个完美主义者。然而一面攀比一面打击孩子的习惯,从根本上说,是在慢慢毁掉孩子的自信心。要知道,孩子的成长动力,来自心理上不断做出的自我肯定,缺乏自信的小孩最终会变得底气皆无,碌碌无为。

此外,攀比造成的苛求也将使年幼的孩子失去安全感。4岁以下的孩子,如果总听妈妈说自己不如邻居及同事的某个小孩,心理压力会增大,会有被抛弃的恐慌。而当孩子渐渐长大,意识到自己再不合妈妈的意,妈妈都无法抛弃自己时,向上的动力也会消失,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变得疲沓,任何批评都无法触动他。甚至,他会反讽自己的妈妈“不如某某同学的妈妈漂亮有学问”。此时,作为妈妈,你将如何面对这一尴尬的局面?

3. 总说“这也不准,那也危险”

生性敏感的妈妈特别容易就孩子的安全问题反复提醒、唠叨。6岁的萌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妈妈没有下班,她从幼儿园回来只能跟保姆呆在家中看电视,不能到大院里去“疯”。妈妈总是以报纸上拐卖儿童或看护不力导致儿童受伤致残的例子来吓唬她,久而久之,萌萌就变成彻彻底底的“电视儿童”,见了陌生的客人连招呼也不打,而是像老鼠一样蹿进小房间里,半天也不出来。

观点:在为孩子提供过度保护的妈妈眼里,孩子缺乏本能的自我保护能力,需要父母撑起保护伞亦步亦趋。她不会想到她的言行,给孩子造成“世界处处是陷阱”的错觉,最终将使孩子拥有相当极端的性格,一是性情封闭内向,怯懦无比,甚至出现交流障碍;二是部分孩子长成后很可能成为胆大妄为的青少年,你越是说那是禁果,他越觉得可能那是美味。这就相当危险。

因此,与其过度保护,不如规定几条基本的原则,或让孩子懂得自我保护的几点要诀后,大胆放手,让孩子在尽可能大的活动范围内尽心体验自由。

4.希望我的朋友都是优等生

8岁的天奥这样描绘她的妈妈:“妈妈总希望我的朋友都是十项全能的优等生,会弹钢琴、会游泳、会打羽毛球、绘画比赛也得过优胜奖……当妈妈发现我最好的朋友只是一个中等生时,她失望极了。”如果天奥长到15岁,她的妈妈仍没有改变的话,她会说:“妈妈是个功利心太强的人,所以,我交了什么样的朋友都不会告诉她。”这种沟通大堵塞,难道是妈妈们期待的吗?

观点:功利心较强的妈妈都希望孩子能交到“榜样朋友”,认为只有交到的朋友强于孩子,孩子才能从朋友处有所获得。这样去理解“朋友”二字未免过于狭窄,想一想你交往的朋友都在学历或仕途上强于你吗?一个有意思的朋友,可能是以他的善解人意、他的诙谐风趣打动我们,孩子也一样。

5. 从不蹲下来和我看蚂蚁搬家

一位台湾的畅销书作家说:女儿给了我又一次体验童心的机会。她号召妈妈蹲下身来,恢复儿童的本能,以儿童的视角看世界,“从儿童的视角看过去,这世界有更美妙的细节,这是我们成年人无法体会到的。”所以,不要讥笑某些妈妈与几岁的儿女一样穿卡通套头衫,伏在草丛里捉蚱蜢,或者为风筝的缠绕大呼小叫,这都是童心未泯的表现。儿童心目中最无趣的妈妈,就是你唤她来看肥皂泡上的彩虹,或者来看搬家的蚂蚁军团,她瞄一眼,就很淡漠地说:“你怎么老关注这种没意思的东西?你的钢琴弹了没有?英语磁带听了没有?”

观点:童心已泯的妈妈往往得不到孩子的真心奖赏—往往,是你跟孩子趴在草丛里玩累了以后,孩子会带你去看一个他的“秘密花园”,一个只有他和几个小伙伴知道的地方。他们,常常来这里互诉烦恼和心事。他把妈妈带到这里,表明他已将你视作最贴心的“哥们”,他愿意对你说一说“私房话”了。与孩子在一起尽兴玩耍,是做妈妈的打开孩子心扉的重要途径,就像阿里巴巴的山洞一样,你念对“咒语”,孩子的心门才会訇然而开。

6.太喜欢看长篇电视肥皂剧

9岁的蓓蓓说,她最讨厌妈妈看长篇肥皂剧,每部片子都长达40到100集,妈妈一看上瘾就不跟她玩了:“有一次我们去嘉年华主题游乐园,玩到晚上七点钟我还不肯走,妈妈就大发脾气。等我答应马上回家,妈妈又主动说要送我两个漂亮的陶瓷娃娃做礼物。我知道,妈妈转怒为喜,不过是她马上又可以回去看连续剧罢了。我真的很伤心,难道妈妈把看电视看得比我还重要?”蓓蓓说,她最开心的日子就是家里停电:“上次停电两小时,妈妈不得不点蜡烛,教我们在墙上玩手影游戏。”蓓蓓从此希望“再停一次电”,令她失望的是,停电的机会却再也不来了。

观点:超级电视迷妈妈总以为自己在家呆的时间够长,对孩子的起居照料也够多,然而,除此之外呢?妈妈对着电视度过居家的分分秒秒,对孩子而言,她等于人在心不在。因此,专家的建议是:一家人每周至少应设置两天“关电视日”,一家人共同阅读、交谈或游戏;平日开电视时,最好只开一台电视机,“妈妈应选择电视节目和孩子一起看,也可以带孩子看马戏、魔术、音乐类的电视,与孩子交流对电视节目的看法,从而把看电视的活动演化为亲子沟通的平台。

7.绝对不肯吃一点点亏

甘甜小朋友在幼儿园的活动课上,被后面的谢雨欣从滑梯上推下,擦破了额头。事后,老师们轮番找“肇事”的小雨欣谈话,又令他对甘甜道歉,雨欣父母知晓后又再三来探望甘甜,表示如果要上医院检查,一切费用他们来付。本来也就是一场虚惊,甘甜头上贴了一片邦迪创可贴,已经止血止疼,结果,次日被前来接孩子的甘甜的妈妈知道后,非要带孩子去医院做全身检查不可,对于甘甜“我跟雨欣是好朋友,我们已经和好了”、“我不想去医院打针”,甘甜妈妈横眉立目道:“这个时候不检查,以后出了毛病谁负责?”又言,“摔了我的宝贝,就这样不声不响地完事啦?”

甘甜被妈妈拉着,去儿童医院转了半个楼,开了一大堆化验检查的单子,雨欣父母陪着,双方的态度愈来愈微妙起来。这其中的尴尬,连6岁的甘甜也看出来了,出门时,她终于低低地抱怨:“妈妈你真丢人!”甘甜妈妈有些摸不着头脑:谁丢人啦?理不是在咱们这边吗?

观点:在我们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自我中心、越来越不懂得“宽忍”二字的时候,我们先要检讨自己:作为妈妈,我们给予孩子“有容为大”的身教了么?很多妈妈,从小教育孩子要“寸土不让”,要“得理不饶人”,从根本上说,是将“敢于竞争”与利益上的争抢相混淆了,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很可能是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的孩子,将来即便有一技之长,因为人的刻薄自私,也很难获得团队的认可,最终也难有大的出息。为何不对孩子间的些微摩擦一笑了之?放手由孩子自己去处理伙伴间的矛盾,对其未来的人际交往能力,将有莫大的益处。

8.讲话不算数

事不过三,现在5岁的史小新已经不相信妈妈会带他去日本狄斯尼乐园的承诺了,“妈妈是一个说话不算数的人”。由此,当妈妈生气于小新的某些作为,发誓要处罚他时,史小新也满脸的无所谓,“妈妈会忘记的,她连狄斯尼乐园也没有带我去呢,怎么记得住这一礼拜都不让我看动画片?”

观点:连五六岁的孩子也会尖锐地指出妈妈不守信用,那么,我为什么要守信用?总是打“承诺牌”的妈妈,其出发点都没错,是希望给孩子进步增添一点物质刺激,使之有动力。然而,妈妈为自己的“爽约”寻找各种理由,却使承诺带来的正面刺激一步步走向消失。

假若妈妈总是为自己的“爽约”寻找客观理由,那么,孩子将来也会为自己做不到的事寻找各种借口,而不从自身寻找原因,从不道歉及反省自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后果?

9.对我朋友比对我还亲热

在家中开过一次生日party后,5岁的阳阳再不肯邀集同班小朋友来开圣诞party了,因为,“上次妈妈切蛋糕把最小的一块给了我。”“拍了三十几张照片,只给我拍了两张。”事隔几个月,阳阳提起妈妈的“不公平”,眼泪又在眼眶中打转,妈妈说,那是待客的礼貌,又说阳阳小气,是“小儿科科长”,阳阳竟捂着耳朵尖叫起来,“反正我再也不要人来家玩了,别的小孩子一来,人家就成了太阳,妈妈专门围着人家转……我讨厌妈妈!”

观点:把最亲的妈妈视为自己的“专利品”,不允许妈妈对别人表现出亲密(包括爸爸),是幼童的特有心理,这种“霸道”的心态,事实上是幼童心理上构筑安全感的一种方式,妈妈不必为此感到过分忧虑。过了2岁到5岁这一阶段,从6岁起,随着儿童交往圈的扩大,及情感寄托的多元化,他会逐渐学会与身边的人分享妈妈的关怀,他的妒意,也不会如小时那么激烈了。

10.太胖的妈妈,或者,不修边幅的妈妈

4岁的贝贝每天都要问一些奇怪的问题,比如她会问爸爸:“妈妈这么胖,你为什么还要跟她结婚?”爸爸妈妈面面相觑,都不晓得这小丫头的鬼脑子里在想什么;又比如出门之前,贝贝会提醒妈妈:“妈妈你为什么不搽口红,不染头发?你为什么总穿牛仔裤而不穿裙子?噢,我知道了,你一定是不想被人看到你的大胖腿。”妈妈羞得脸通红,背地里对爸爸说:“是不是只有美女帅哥才配做贝贝的爸妈?我还没老,女儿居然就嫌我丑?

观点:儿童的认知还未成熟到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以貌取人”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儿童普遍希望妈妈有卷曲的长发、穿裙子、化淡妆,被小伙伴们称羡,这与儿童对妈妈的感情无关。所以,不妨对孩子的挑剔一笑了之,碰上你心情好,也可以征询他们的意见:“你希望妈妈穿什么颜色的裙子?”或者“妈妈喝减肥茶也可以,但很可能没有力气抱你,你乐意么?”如果你有度量按照孩子的意愿改变自己,亲子之间的气氛会更融洽,孩子反过来也可能按照爸妈的意愿,来改变自己的习惯。这不是坏事。

略谈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一是指家庭成员对儿童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成员在教育观、教育措施、教育步调上应一致,不能众说纷纭;只有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互相配合协调一致,有统一的认识和要求,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以孩子为中心,独生子女成了“小太阳”,家庭,都围着孩子转,当孩子有了缺点、错误时,有的主张批评教育,有的却要包庇护短,往往是爷爷奶奶与父母的意见不统一,有的父母之间认识也不一致,家庭成员在认识和要求上的不一致,必然会以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做法暴露在孩子面前,孩子必然会喜欢袒护自己的一方,会气恼批评自己的一方。这们不仅影响了家庭和睦,而且不利于教育孩子,以致使孩子养成任性,是非不清,听不进正确批评,常常无理取闹等不良品德和行为。因此,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家庭成员应做到互相配合、步调一致,即使意见有分歧也不能在孩子面前暴露,否则会给孩子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这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当注意的。因此,家庭教育要取得成功,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采取一致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二是指教育要求的前后一致性

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保持前后一致,不能朝令夕改。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是视情况而定。今天向孩子提出要求——“要诚实”,但第二天却又告诉孩子“老实人尽吃亏,逢人但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也许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后果,实际上,家长这种朝令夕改的做法,甚至比家庭成员之间意见不统一对孩子的影响还要大,它只会弄得孩子无所适从。因此,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明确自己的信念,清楚自己希望孩子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发展什么样的个性,然后,才有可能保证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前后一致。

三是指家庭教育与教育机构之间的一致性

家长应经常主动与学校联系,了解学校的要求和孩子的情况,共同配合教育好孩子。与孩子的教师建立一种积极的关系,同时要关心孩子所在的学校,对于教师和学校的通知应尽快回复;经常与学校谈论一些学校里的事情,讨论家庭作业或其他的活动情况,花些时间检查孩子完成的家庭作业;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议论老师,不应该责备学校对孩子行为问题的自然结果的惩罚,也不应该告诉孩子这种惩罚是不合理、不应该的;与教师保持一种愉快而积极的伙伴关系,告诉教师您很感激他对孩子的帮助。如果您认为教师做的很好,则您应该将自己的看法告诉他,并夸奖他的所作所为。应避免对教师和学校发火,应寻求解决孩子问题的方法,不要让教师感到自己应该对这些问题负责,应意识到班级中还有其他许多孩子,理解教师和学校的目标是针对所有孩子。

学校家里两个样为啥孩子会区别对待

生活中,部分妈妈总会发现一些怪异的现象:孩子上学的时候特别听话,可是一到家里就变得非常调皮捣蛋。而有的孩子在学校里什么话都不说、特别安静,一回到家里就活泼起来了。这里要提醒妈妈们,如果出现上述情况,那么就要小心了,因为这种情况很可能会威胁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学校家里两个样的原因

  1.与成长心理变化有关

  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发育变化,心理上也会产生各种变化的,。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强烈的存在价值意识,对他人的看法特别看重,因此,就会出现在学校和家里两个样的现象,孩子会更加注重在学校的个人形象问题,而且也会去重视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而孩子在家里受尽万千宠爱,根本不需要去太多关注家人的眼光,所以,孩子就会产生学校家里两个样的情况。

  2.管理教育方式不同

  学校里通常都会有各种行为规范来管理学生的行为习惯,因此,孩子表现得会比较循规蹈矩,可是孩子在家里不必受到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因此,孩子自然也就放纵自由得多,行为举止都没有太多的讲究和限制。所以孩子由于管理教育方式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孩子学校家里两个样的现象。

  3.成长环境不同

  学校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而孩子在家里往往是大人们的心肝宝贝,由于身份地位和成长环境不同。因此,孩子在不同场合表现出来的性格习惯也就各不相同,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的日常表现更是有很大的区别。

  二、孩子学校家里两个样怎么办

  1.老师家长多沟通

  如果孩子有出现学校家里两个样的现象,那么,家长可以平时和孩子多沟通,多观察孩子的性格形成以及在学校和家里的变化,从而找到正确的方法来进行引导教育。

  2.多和孩子沟通教育

  平时家长不要只顾着自己忙,而是要抽空多陪伴孩子成长,多和孩子进行沟通教育,这才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此外家长也可以帮孩子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之间更好地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孩子得以健康成长。

  3.养成良好的性格

  根据孩子的成长特点来帮他养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这不仅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有好处,对其日后的生活也影响重大。

相关推荐

亲子关系的特点

1.亲子间的血缘性与权威性 子女与父母具血缘联系,家长肩负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担,对子女就了深沉的爱和期望,成为教育子女的天然教师。另外,家长孩子来说,既是教养者、管理者,又是监护人,所以具自然的权力性影响力。但家长不能认为“我是爸爸、妈妈,你就得听从我”,这样会抑制幼儿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孩子的发展受到影响。作为家长,要充分发挥、合理使用好自然具备的血缘因素的权威性,让孩子健康成长。 2.教育中的长期性与渗透性 孩子与家庭的联系是终生的,孩子一生中可以许多位教师,然而亲生的爸爸、妈妈是终生的,

如何让孩子不偏食

加强宣传教育 要经常给孩子介绍各种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以及偏食所带来的不好的影响,要让孩子知道挑食本身是不对的。对于小一点的孩子,如果家长教育不行的话,也可以让看一看电视里面的宣传片,效果还是很不错的,比起大人话的话或许还管用。 作好示范 家长首先要身体立行,给孩子做出好的示范,如果家长本身就是挑这挑那,那再去要求孩子意义也不大了。大人就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如果家长不以身作则起好带头作用,就去教育孩子应该要如何如何,这个从道理上来讲也是说不过去的。 少备零食 家长担心孩子会饿着,所以在家中买了不少的零

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

不要轻易体罚孩子 体罚孩子这种行为是要不得的,也是家长教育孩子失败的表现,可能一时的惩罚可以起到威慑的效果,但是后期不利的影响更为严重,所以不管孩子犯什么错误,都不要轻易的体罚孩子。 需要足够的耐心 教育孩子是需要足够的耐心,时候孩子总会问你各种各样奇怪而幼稚的问题,这时候不要嫌孩子烦或者啰嗦,一定要耐心的给孩子解答,并趁机会教育一番。 需要了解孩子的想法 很多时候家长都会站长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觉得孩子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不合理,时候应该学会换位思考问题,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当时是怎么想的,只

叛逆期男孩教育方法

1亲子沟通 对于叛逆较明显的孩子家长会感觉到与之不好沟通。我们需要多参加孩子的活动。 2尊重孩子 家长不要老是盯着孩子的弱点,不要拿孩子的短处同别的孩子的优点比较。在与孩子接触时,家长应尽可能多找孩子的优点,并多鼓励,减少孩子家长的抗拒心理。 3换位思考 家长也是从青春叛逆期走过来的,只是没自己的孩子表现得明显,所以面对孩子令人不解的行为,不妨换位思考,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了共鸣后就会理解孩子,能找出问题的症结。 4忌谈成绩 同孩子交流,家长不要老以学习入题,这样只会让孩子压力,怀疑家长交流

家长教育孩子9大时机

1、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新的一年、新的学期开始或孩子进入新的学习环境时, 会一种新的意识、新的能力,此时父母因势利导,当会“旗开得胜。” 2、孩子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父母若能在祝贺鼓励的基础上,对孩子提出明确 具体的要求,将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3、孩子感受委屈的时候:父母若能主动地以冷静、宽容和同情的态度去帮助孩 子解释,孩子会产生感激之情,也就易于接受父母的告诫了。 4、父母与老师交流的时候:父母应把孩子的长处告诉老师,同时以希望的口气 指出孩子的缺点,不宜单纯地“告状”。 5、孩子困难或遭遇失败的时

不打不骂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1、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家长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表现一个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这是很重要的教育孩子的方法。这样一旦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也能比较明白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 2、吸收教育知识 社会在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变化,那么教育孩子的方法自然也要不断进步。身为家长,就要责无旁贷地主动吸收教育新知。在传统的亲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权威来教育孩子,而打骂处罚更是权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帮助家长跳出

怎么教育爱顶嘴的孩子

孩子爱顶嘴,家长如何教育? 而这时父母对孩子照顾过多,干涉过多,就会使他们特别反感。其突出表现是不听指挥,自行其事,经常跟父母顶嘴,令父母头疼。孩子爱顶嘴,怎么办? 一、尊重孩子要求独立的愿望。 1、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干,去摸,去想,父母尽可能为孩子提供活动机会,创造活动环境。 2、不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成人的模式行动,当孩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设想,做了一件从来未做过的事,父母应积极支持,及时赞许。 3、发扬家庭民主,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权。 二、批评教育孩子切忌唠叨。 父母对孩子的不当言行,责任作必要的提醒、

隔代教育是什么

隔代教育是指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一些年轻的家长或者因为自己工作繁忙,或因为离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祖父母们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在国外,孩子很小就进了幼儿园、托儿所,18岁独立成人,所以基本上没隔代教育。 在我国城镇近五成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辈家长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随着社会高龄化趋势的形成,隔代教育现象愈来愈普遍。年轻的父母在生活、学习、工作压力下,

性格不同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同

1 消极型孩子:肯定他的积极行为 个性描述:这类孩子平时表现沉默、孤僻、害怕生人。他们看上去很讨人喜欢,一般不会缠着父母要这要那,更不会对某些新奇的事物提出问题。 建议:平时个性比较消极的孩子,通常身体比较虚弱。这类孩子常会因小事而情绪紧张,在孩子每一次情绪紧张过后,父母要想方设法帮助孩子放松心情。这种类型的孩子,特别需要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所以,即使是孩子犯了不可饶恕的过错,父母也要谨慎行使惩罚手段。 转型做法:在生活中,如果孩子积极主动的表现,父母都要用温柔关切的语气表扬他。做父母的还可以经常问孩子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成长的基础

首先,为孩子创设好成长的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不可忽视,这种影响包含了与教育相促进和相矛盾两方面,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时可能是利的、积极的,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所以,父母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的基本保证。 创设和谐发展的生活环境。父母之间的和睦温馨、人与自然的和谐安宁,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人间真爱,自然的博大,纯真的魅力,助于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和良好的心境,引导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创设思考探究的学习环境。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孩子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