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结直肠癌的分期及其相应的治疗方法

结直肠癌的分期及其相应的治疗方法

结直肠癌是由结肠、直肠组织细胞发生恶变而形成。

发病的危险因素:年龄大于50岁,结直肠癌家族史,曾患过结直肠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或乳腺癌等,有结直肠息肉史、炎症性肠病史等。郑州大学一附院肿瘤科李醒亚

主要症状:大便规律改变,大便带血(鲜血便或黑便),腹泻、便秘或经常有大便没排尽感,大便变细,反复腹部胀痛或痉挛疼痛,不明原因消瘦,极度困乏,呕吐。

检查和诊断方法:体检和病史、大便潜血实验、直肠指诊、钡剂灌肠、结肠镜和活检、仿真结肠镜。

影响预后的因素:肿瘤分期、是否有肠梗塞或肠穿孔、肿瘤复发与否、患者身体状况。

治疗方法选择的依据:肿瘤分期、肿瘤是否已经复发、患者身体状况。

结直肠癌的分期和治疗原则

结肠癌治疗原则

直肠癌治疗原则

0期

瘤细胞未穿透肠壁内层的基底膜。

局部切除或只做息肉切除切除/肠管吻合局部切除或息肉切除切除/吻合术放疗(外或内照射)

Ⅰ期

侵犯超过粘膜层至肠壁中间

切除/肠管吻合切除肿瘤±吻合术切除肿瘤±化放疗放疗(外或内照射)

Ⅱ期

ⅡA

ⅡB

侵犯超过肠壁一半、穿透肠壁侵入周围器官组织和/或穿透腹膜

切除/吻合术考虑切除/吻合术→化疗切除±吻合术→化放疗盆腔器官切除→化放疗放疗±化疗→手术→化疗术中放疗→化放疗

Ⅲ期

ⅢA

ⅢB

ⅢC

在上述Ⅱ期基础上,有1-3个或≥4个淋巴结转移

切除/吻合术→辅助化疗切除±吻合术→化放疗盆腔组织切除→化放疗放疗±化疗→手术→化疗术中放疗→化放疗化放疗缓解症状

Ⅳ期

肿瘤已侵犯周围淋巴结,并转移至其他部位如肝或肺

化放疗缓解症状肠吻合术, 切或不切肿瘤切除肝、肺和卵巢转移灶 局部复发的再切除切除/吻合术缓解症状切除肝、肺和卵巢转移灶化放疗以缓解症状手术加化疗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肿瘤是结直肠癌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局部切除、根治性切除术(包括引流区域淋巴结清除)、根治性切除和结肠造瘘术、射频消融术、冷冻手术。即使医生能够在手术过程中切除整个肉眼可见的肿瘤,一些患者仍需在术后接受化疗或放疗以杀死可能残留的癌细胞。

化学治疗(化疗)和生物治疗

常用药物有5-氟尿嘧啶(5-FU),卡培他滨(希罗达)、奥沙利铂、伊立替康(CPT-11)、西妥昔单抗(爱必妥)等。亚叶酸钙(LV)能增强5-FU的疗效,5-FU最好持续静脉滴注,特别是与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联用时。含5-FU的化疗方案失败后再用卡培他滨也无效。血肌酐清除率降低时应酌情调整卡培他滨用量。伊立替康目前不用于术后辅助化疗。

辅助治疗: 手术后的化疗、放疗和生物治疗称为辅助治疗,以提高治愈率。辅助化疗指证:Ⅱ期和Ⅲ期患者;Ⅰ期且伴有不利因素(如切缘阳性、脉管侵犯、分化差、送检淋巴结数太少)。辅助化疗方案:5-FU/LV、5-FU、卡培他滨(希罗达)、FLOX、 FOLFOX 4、m FOLFOX 6。不能手术或转移性结肠癌的化疗:一线化疗(FOLFOX、CapeOX、FOLFIRI、5-FU/LV、卡培他滨)+贝伐单抗(目前国内未上市);二线和三线方案多是更换化疗方案,可在化疗基础上加用西妥昔单抗(爱必妥)。肝转移治疗方法有:化疗→切除转移灶;射频消融术或冷冻术;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放疗。术前曾化疗者,可换药化疗。

(注:FOLFOX:5-FU/LV/奥沙利铂,FOLFIRI:5-FU/LV/CPT-11,CapeOX:奥沙利铂+希罗达)

放射治疗(放疗)

由于直肠没有浆膜层且与周围组织紧密相连,从而使肿瘤容易外侵,加之直肠解剖位置固定,所以放疗在直肠癌的术前、术后治疗中得以广泛应用。从Ⅰ期到Ⅳ期或复发性直肠癌,放疗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晚期结肠癌的姑息性治疗中,放疗可以缓解肿瘤引起的肠梗阻、出血等症状。

随访

随访是指在治疗结束后,定期检查患者的健康状况、检测血CEA水平和影像学检查,从而评价疗效、指导后续治疗、监测肿瘤是否复发。

排便习惯改变或是大肠癌早期症状

“大便便血,有可能是痔疮,也有可能是结直肠癌!排便习惯突然发生改变时也要特别注意!” 日常生活中,一些网友经常容易将便血与痔疮联系在一起,而忽视了肠癌的可能性,从而耽误治疗。

早发现治愈率可达九成

就在此前,由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辑成册的《2013-2014广州市肿瘤登记年报》作为第一个完整的广州市肿瘤流行病学数据,记载了广州全市十二个区(县级市)的肿瘤发病和死亡情况。其中最新的肿瘤监测数据显示,广州结直肠癌的粗发病率为36.81/10万,每年广州市户籍居民中有约2700人新诊断为大肠癌,平均每天有7.5人;已超过肝癌并仅次于肺癌,位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二位。

事实上,不仅仅是广州,每年全世界约有140万结直肠癌新发病例,现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第3位,在西方部分发达地区位居第2位。每年全球死于结直肠癌的人数接近70万。随着中国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少动、吸烟、大量饮酒、过量摄入红肉或加工肉制品、水果蔬菜摄入不足等不良生活习惯,都相应地提高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而且在我国直肠癌发病年龄明显提前,平均在45岁左右,其中很多是30~40岁的中青年,比西方国家提早12~18年。因此,一般情况下,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更容易患结直肠癌,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结直肠癌(大约1.5∶1)。

但是,结直肠癌的发病率虽然在增高,如果能够早期发现,依然能够得到治愈。据统计,结直肠原位癌(极早期)5年生存率为94.1%,局部癌变为84.6%,如发生肝转移等,则5年生存率下降到5.7%。通过直肠指检和电子肠道镜检查,基本都能排查结直肠癌,其准确率在80%以上。

怎么会得直肠癌

1、结直肠慢性炎症:专家称,结直肠慢性炎症是导致直肠癌发生的一个常见因素,酸性体质造成了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形成的肉芽肿等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其病程愈长,发生结直肠癌的可能性愈高,患病20年以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直肠癌的发生率约为20-40%。

2、结肠息肉:据了解,结肠息肉也有可能发展成为直肠癌,需要引起注意,及时治疗,结肠息肉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和错构瘤性息肉。根据息肉的组织学结构腺瘤性息肉可分为绒毛状息肉和管状息肉;根据结肠息肉的多少及其遗传性,腺瘤性息肉又可分为单发、多发和家族遗传性息肉病。

3、遗传因素:直肠癌这种疾病也是会遗传的,大概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直肠癌患者有明显的家族肿瘤史,除了家族性息肉病或者是溃疡性结肠炎恶变的引起的结直肠癌患者外,在其他结直肠癌患者中,统称为遗传性非家族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痔疮容易误诊为肠癌

美国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10年前就已达到67%,而我国目前为31%。2000年以前,欧美一些国家就已在全国推广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的筛查。2006年,美国50岁至75岁的人群中,60%的人至少参加过一次结直肠癌的筛查。

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中结直肠癌发病率位列第三,高达31/10万,直追欧美国家。然而,患者的早诊率远落后于国外,确诊时约60%的患者是中晚期。

痔疮容易误诊为肠癌

痔包括内痔和外痔,分别指肛门齿状线(肛门处的解剖结构)上下两侧直肠上下静脉丛曲张形成的团块,曲张的静脉因排便等摩擦可破裂出血,或形成团块脱出,病人很痛苦。痔一般不对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但痔的存在容易造成其他疾病的误诊。

最近,接二连三地出现了直肠癌在痔疮的“掩护”下,不断“生长壮大”,直至发生明显梗阻症状才确诊的病人。所以医务工作者、痔疮病人及家属都应该要提高防癌保健意识,千万别让症状相似的痔疮掩盖了直肠癌。

痔疮与直肠癌最突出的相似症状就是血便,而且往往便的都是新鲜血。特别是直肠息肉和直肠癌早期(晚期肿瘤出血坏死可能有脓血便),除血便外无其他不适,很容易误以为是痔。另外直肠息肉或直肠癌容易压迫直肠静脉,使直肠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继发痔疮。

“筛查技术很简单,难在转变观念。”便潜血检查和肠镜检查就能发现一些癌前病变或早期肿瘤患者,有家庭史的高危人群尤其应定期检查。他建议,如果出现便血、腹痛、大便习惯改变、腹泻常规治疗无效等症状,及时去医院接受检查,因为这些都是结直肠癌的早期表现。

目前,结直肠癌常用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疗以及靶向治疗。专家表示,对于患者个体来说,应该是在对病情的分期基础上,再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直肠癌日常的饮食应主要哪些?”直肠癌是发生于大肠粘膜上皮的恶性肿瘤。直肠癌的饮食平时很重要,为保证病人足够的营养,需注意增加病人的食欲,日常饮食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1、建议患者多食种子类的植物:如绿豆、豌豆、扁豆、赤小豆、豆芽、谷类、马铃薯等,认为这些种子类的植物均含有能阻止肿瘤启动因子活动的化合物。

2、直肠癌并有明显贫血者:可用黑木耳、红枣,做成食品为1日量,逐日食之。

3、多吃维生素含量丰富的蔬菜:水果及其它一些有助于抗癌的食物,如海带、洋葱、蘑菇,以及适当补充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适量食用核桃、花生、奶制品、海产品等,以补充维生素E。

4、摄入膳食纤维素:注意增加膳食纤维素的摄入,能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其原因,可能是食用膳食纤维素后利于排便,降低肠道中致癌物质的浓度,从而减少发生大肠癌的危险。

5、避免吃含胆固醇的食物:如:猪油、牛油、鸡油、羊油、肥肉、动物内脏、鱼子、鱿鱼、墨鱼、鸡蛋黄。以及棕榈油和椰子油等。通过以上饮食注意之外,生活上要有规律,日常可以适当锻炼、保持大便通畅、防止感冒、劳累,同时要给予精神上的支持。

分子病理学在结直肠癌中的主要应用有哪些

结直肠癌的发病是一个受多基因、多步骤调控的复杂过程。目前临床上用于指导结直肠癌治疗及预后预测的分子指标主要包括RAS(包括KRAS和NR4S)、BRAF基因突变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检测。基因突变状态与转移性结直肠癌抗EGFR单抗治疗的疗效密切相关,可作为疗效预测的指标,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和靶向治疗药物。突变型的无需接收信号即可自动活化各该通路并启动下游信号的转导,因此只有野生型KR4S基因的患者才能从抗的治疗中获益,而突变型的患者则不能。因此,许多国家已经将KR4S基因突变作为是否选择EGFR抑制剂治疗的必检指标。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检测是结直肠癌分子分型的基础,具有多重临床病理意义。MSI是指DNA甲基化或基因突变致错配修复基因缺失,从而导致微卫星重复序列长度的改变。散发性MSI结直肠癌多位于近端结肠,易伴发肠内及肠外其他器官多发性肿瘤,预后较好但对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疗效欠佳。同时,MSI检测可用于诊断Lynch综合征。

直肠癌术前化疗

手术治疗:

对于早期肿瘤患者宜采用微创外科手术,即腹腔镜手术。这种方法使腹内情况及盆腔内神经线看得更清楚,最大限度减少直肠癌患者其他器官的损伤。因此,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和微创性得到广泛的认可,是治疗结、直肠癌行之有效的最好方法。对于晚期直肠癌患者,在尽量减少手术创伤的同时,采用联合脏器切除、全盆腔、半盆腔脏器切除,使晚期直肠癌病人获得更大生存空间。

内科治疗:

以化疗为主。由于结直肠癌病人确诊时,大约有30%-40%发生转移,即使早期也有50%术后复发。因此,单靠外科技术提高治疗效果非常困难。全身化疗既是早、中期结直肠癌术后辅助治疗的主要手段,也是晚期结直肠癌姑息治疗的手段。

放射治疗:

对于直肠癌发现比较晚、侵润范围大,手术难以达到治疗效果的晚期直肠癌病人,可以用放疗代替手术缩小癌变病灶以改善症状,缓解梗阻等。

直肠癌的病因

导致结直肠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可分为相对危险与绝对危险两类。

1.饮食因素

(1)脂肪、纤维素与热卡:饮食因素在结直肠癌发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结直肠癌占恶性肿瘤的第2位,在西方发达国家它占第2位,而在一些不发达国家中它仅占第8位。流行病学观察和实验研究表明饮食在结直肠癌发生中具有决定性地位,脂肪消耗量的增加与结直肠癌发病率的上升是平行的,直接测定饮食脂肪的含量显示消耗脂肪量高的人群,其结直肠癌的病死率也高。从低脂肪饮食区至高脂饮食区的移民研究发现其结直肠癌的发生率与原来国家相比明显增高了。从日本移民至夏威夷的移民患结肠癌的死亡明显增加,从波兰移民至澳大利亚的移民也呈现这种病死率的增高。许多对照病例的研究均支持脂肪摄入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但其他流行病学资料并不证实这种相关性,尤其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例如美国犹他州结肠癌的发病率比美国平均发病率低得多,而按人口每人的脂肪的消耗量则是相同的。流行病学资料之所以出现这种矛盾现象是因为没有考虑那些对抗结肠癌发生的保护性饮食因素。从北欧的一个研究发现丹麦人的结肠癌发病率明显比芬兰人高,虽然脂肪摄入是相同的,但芬兰人摄入纤维素量比丹麦人高,从而表明纤维素可能具有调节脂肪的致癌作用。最近,Willett等再次证实结肠癌的发生与动物脂肪的消耗量呈正相关。此外,最近的一个流行病学研究分析脂肪摄入与各种癌肿的关系中发现脂肪摄入与结直肠等6种癌肿的发生有肯定的关系。

大多数流行病资料表明结肠癌与总的脂肪消耗量相关而不是与特殊的食物脂肪有关。但也有流行病学研究阐述脂肪类型与结肠癌关系的;一些研究认为与动物脂肪相关,另一些研究支持植物脂肪作用最大。在二甲肼(DMH)诱发的实验性结肠癌中,高浓度植物油和多不饱和脂肪膳食的动物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反之,高度多不饱和鱼油和单不饱和橄榄油则在动物的化学性诱导的?岢Π┲腥床⑽拊銮孔饔谩eddy等(1991)报道在一组化学性诱发的结肠癌实验中发现,脂肪类型、脂肪消耗量以及消耗脂肪所处的时间均对结肠癌的发生有作用。有两个报道表明单不饱和脂肪对结肠癌则起保护作用。Anti等(1992)报道一个双盲对照研究的结肠腺瘤病员对补充12周鱼油进行活检。在补充鱼油2周内结肠隐窝的上端部分增生速度减慢。这种减慢被认为是抑制腺瘤的形成。

食物脂肪在结肠中促发癌肿的生化机制尚未肯定,推测有几个机制:①食物脂肪引起胆汁中类固醇的增高,而后者对结肠上皮有损害作用,并可引起结肠上皮的过度增生;②在脂质过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有促进致癌作用;③某些脂肪酸通过结合细胞膜、引起细胞膜流度的改变和对致癌物质反应的变化而促进其致癌作用;④亚油酸过多可增加某些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后者则起促癌剂的作用,刺激细胞增生;⑤食物脂肪决定肠道细菌的性质,而肠道细菌在致癌原的代谢中具有重要地位;⑥脂肪的致癌作用并不在于其化学成分的特殊,而与其热卡密度相关。因为脂肪的热卡密度最高,故其致癌性最强。

现在还不知道食物脂肪应限制到什么水平能达到减少其对结肠的致癌作用,在美国和某些西欧国家饮食中平均脂肪含量约占总热量的40%,这与第三世界国家饮食中脂肪仅占总热量的10%~25%形成鲜明对照,动物的研究显示当食物脂肪从总热量的10%增至40%时,有诱发结肠肿瘤的剂量效应。

饮食中另一个与结直肠癌发生有关的因素是纤维素。Burkitt和Trowell首先提出非洲黑人饮食中含纤维素较高,因而大肠癌的病死率较白人低,而白人摄入纤维素极少。但此后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却是不一致的。这种不一致可能由于食物纤维素并非一种特殊的化学性实体,而是一个多种多样的复合物,其惟一的共同点是来自于植物并对人的消化酶的作用具有抵抗力。不同的纤维素具有不同的生理化学特性,并可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结肠的环境和结肠黏膜。有些食物纤维素如麸糠通过结肠并无变化。另一些纤维素如果胶几乎完全被结肠内细菌所粉碎,且大部分变为短链脂肪酸。这些脂肪酸调节结肠pH,并被结肠细胞用作主要能量来源。

大多数流行病学研究只是从总体来分析含纤维素食物与结肠癌的关系,并不研究特殊的纤维素。但有些研究中结直肠癌的危险性是与特殊的纤维素或特殊的含纤维食物相关,Kunes等发现十字花科的蔬菜如花茎甘蓝、花椰菜、卷心菜、汤菜对结肠癌具有防护性抵抗作用。但无法知道其保护作用是由于这些蔬菜中的纤维素还是由于所含化学预防物质如萝卜硫素,它能刺激酶来中和自由基,动物模型中显示特殊的食物纤维素麸糠和植物纤维素具有保护抵抗致癌原引起的结肠癌,但果胶则不能。但某些纤维素则能引起结肠黏膜的变化,表示具促进致癌过程。在实验性诱发的结肠癌中,食用小麦麸糠、果胶可增加DNA合成、黏膜团块和细胞移行、但燕麦麸糠则不能起这些变化。必须强调这些效应可能不一致,并可能与种族、性别或其他因素有关。考虑到食物纤维素由不同的生理化学组成,看来如果确有保护作用的话,可能对某些纤维素特异。

纤维素对防护结肠癌发生的作用机制尚未阐明,但有下列几种可能性:①结肠中传递时间缩短,从而使肠腔内致癌原与结肠黏膜的接触时间缩短;②纤维素与肠腔内的致癌原结合和稀释,从而中和了其有害作用;③代谢胆汁酸的结肠菌种改变;④食物纤维素在结肠内代谢为短链脂肪酸后使结肠内pH降低。pH的下降引起可能有害的游离脂肪酸和胆汁酸去离子化。最近Cummings报道12个国家中20个人群结肠癌的发生率与粪便量呈负相关,并指出当纤维素摄入>18g/d使粪便量>150g/d时,可预防结肠癌的发生。

动物研究和一些流行病学资料提示热卡摄入过多和肥胖可增加各种器官癌的发生率。Tanaenbaum的早期和最近的研究都证明限制热卡摄入和降低体重可抑制化学性诱发的肿瘤包括结肠癌。国际流行病学关系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表明增加热卡消耗和增加体重都提高患结肠癌的危险性。美国癌肿学会的研究发现体重指数与结肠癌的发生率呈正相关。在居住在夏威夷的日本人中也看到有这一现象。但也有流行病学研究未发现体重与结肠癌之间有关系。在最近举行的“癌肿发生中热卡和能量消耗”的研讨会中得出结论:“营养过度直接与癌肿的高危险性有关”。但必须注意到热卡摄入、能量消耗、体重和内分泌环境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即使热卡摄入确实增加癌肿发生,尚需判断其主要因素究竟是热卡、代谢率或体重的直接作用或综合作用。

根据上述情况,最近几年中美国和其他国家都推荐一些预防癌肿的饮食要求,下列是美国癌肿学会(ACS)国立癌肿研究所(NCI)推荐的方案:①减少脂肪摄入至总热卡的30%以下。②增加纤维素摄入至20~30g/d,最高达35g/d。③包括各种蔬菜和水果。④防止肥胖。⑤适度饮酒。⑥尽量少吃腌和烟熏的食品。

NCI的食谱中脂肪减至总热卡的30%可能太少,如减少至总热卡的20%~25%可能更为恰当。

(2)维生素和矿物质:结肠癌的发生率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因素中,流行病学研究集中在饮食习惯和食物选择上,除了脂肪、纤维素和热卡外,还开始研究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微营养素以及矿物质。抗氧化物具有清除或中和某些氧代谢产物称为氧自由基和单线氧的伤害作用。这些代谢产物形成于全身常规生化过程中,它们可能是危险的,因为它们可伤害DNA、脂质膜和蛋白质。对细胞的这种分子水平伤害如不受抑制就会促进癌肿的形成。有几种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作用。因此,学者们着重观察微营养素和VitA、C、E值低时结肠癌是否增多。

Vit A和前Vit A物质诸如β-胡萝卜素已被广泛研究与癌肿的关系。已发现某些维A酸(维甲酸)有助于预防皮肤、肺和膀胱癌。它们也用于治疗白血病、骨髓发育不全综合征与前骨髓细胞白血病。动物实验提示Vit A在预防结肠癌中的地位,但人的研究就没有说服力。所以仍然不知Vit A对结肠癌可能影响的程度有多大。

Vit C的研究结果则是矛盾的,有些研究显示Vit C缺乏的动物肿瘤增多,但另一些结果则相反,人类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Vit C摄入低的人群中尤其是直肠癌的危险性是增加的,但其他研究则未能显示出这种影响。

在有些研究中血清低Vit E值伴结肠癌危险性增高。血清Vit E值的纵向研究也显示在某些癌肿病员中值较低的倾向。然而Vit E真正在结肠癌中的地位仍不知。

钙是一种降低结肠黏膜上皮细胞过度增生的矿物质。设想这种局部作用可能有助于减低结肠的危险性,尤其在高危人群中。流行病学研究亦认为增加钙的摄入具有保护作用。在实验动物化学性诱发结肠癌的干预研究中也明显地显示补充钙的摄入可降低结肠癌的发生率。

流行病学资料还显示在低硒地区结肠癌的发病率是高的,临床上结直肠癌患者的血硒值明显低于正常。在化学性诱发结肠癌的动物实验中,同样显示了低硒饮食的癌肿发生率是高的,而额外补充硒则有助于防止结肠癌的发生,虽然补充硒为何能防止结肠癌的发生,其机制尚不清楚。最近的临床研究显示硒能明显提高结肠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2.遗传因素 遗传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和结直肠癌中是一重要因素,临床上有两类病人遗传因素表现较为突出,一类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另一类则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tal cancer,HNPCC),又包括部位特异的结直肠癌和癌家族综合征。除这两类病员外,就都称为散发性病例。

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具有95%的外显率,其子女有50%得病的几率,此病如不治疗,最终必将癌变。在40%~70%的患者中可测到APC基因的突变,但结直肠癌中仅占1%左右。

HNPCC最初称为癌家族综合征(CFS),最近称为Lynch综合征Ⅰ型和Ⅱ型。Lynch综合征的主要特点是没有多发性结肠息肉。但Lynch综合征的基因传递模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它占整个结直肠癌的6%左右,与FAP不同的是它并无预兆的表型征象或生物标记可帮助临床医师识别病例或家庭。因此诊断Lynch综合征的惟一关键是家族史。Lynch综合征Ⅰ型的特点是部位特异性结直肠癌,且发病年龄早,并好发于右侧结肠(可达70%),较多同时或异时性多原发结肠癌。Lynch综合征Ⅱ型即除LynchⅠ型特点外,常见有子宫内膜和卵巢癌。在某些LynchⅡ型的家族中有其他恶性肿瘤如输尿管和肾盂的移行细胞癌、胃癌、小肠癌和胰腺癌。

至于所谓散发性结直肠癌,现在也发现其家族性危险性增加,在结肠癌患者的第一代亲属中得这种恶性肿瘤的危险性增加2~3倍,结直肠腺瘤患者的亲属也具有同患大肠癌的危险性。结肠镜检的资料显示结肠癌病员的第一代亲属具有2倍得腺瘤性息肉的危险性。如果结肠癌患者作出诊断时年龄<55岁或具有多发性肿瘤,则其家族患结肠癌的危险性就增加,甚至好几代都患结肠癌。

从这些亲属的研究显示家族危险性的增高是由于轻度至中度的遗传易感性。这种易感性存在于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结直肠癌和腺瘤性息肉的患者。现有资料表明遗传因素决定个体对结直肠癌的易感性,而环境因素则调节这种易感性。

3.结肠炎性疾病 在结肠炎性疾病中有3个疾病与结直肠癌关系最密切,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公认癌变危险性较大的疾病,但其癌变危险性与病期长短以及病变部位和范围有关,病期达10年者,危险性开始增加,病变局限于左侧结肠者危险性增加,溃疡性直肠炎和溃疡性直乙结肠炎的患者癌变危险性增高。因此从总体而言,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危险性比无结肠炎者高10~25倍,但最近的一个大组报道25年累积危险性仅9%。而结直肠癌患者中伴溃疡性结肠炎者仅1%。溃疡性结肠炎在北美和西欧发病较高,我国相对较少,故在结直肠癌中,溃疡性结肠炎?┍渌抡吒偌?

Crohn病是另一个可发生恶变的肠道炎性疾病。据估计其发生癌的危险性比一般人群高4~20倍。Crohn病恶变的分布小肠占25%,结直肠占70%,5%分布在胃肠道其他部位。虽然在Crohn病中癌肿发生于胃肠道肉眼上呈现正常的机会(33%)比溃疡性结肠炎(4%)高,但大多数癌肿发生在炎性肠段,尤其是狭窄和长期瘘管处。转流的小肠和旷置的?嶂背Χ际且追⑸┑摹K蚁衷谧魇质跻驯环掀收馕O找呀虾奔敉獾闹背Σ卸擞惺比粤糁贸な奔洌蚨怯形O盏摹?

血吸虫性结肠炎也是一个癌变较高的疾病,在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就表现得非常突出。例如浙江省的嘉善和海宁既是吸虫病流行区,也是结直肠癌的高发区,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全国农村之首,其病死率占恶性肿瘤死亡的1/4,较其他省市高4~9倍。从各家报道的临床资料来看,周锡庚等报道1754例结直肠癌中合并血吸虫病者266例,占15.17%。上海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报道1120例结直肠癌标本中伴血吸虫病者占18.1%。杭州肿瘤医院报告507结直肠癌中有27.4%伴血吸虫病。在浙江嘉兴第一医院报道的314例结直肠癌中,高达96.1%伴有血吸虫病。上述资料充分反映了结直肠血吸虫病与癌肿的密切关系。由于血吸虫卵长期沉积于结?背︷つぁ⒙匝字ⅰ⒎锤蠢Q裥纬珊托薷础5贾吗つさ娜庋孔橹纬桑讨⑸┍洹4诱憬涡说谝灰皆涸?3678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中,有241例(6.55%)伴结直肠血吸虫性肉芽,而其中62.7%并发腺癌,可有力地说明血吸虫病是结直肠癌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4.结直肠腺瘤 结直肠腺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息肉样病变,约有2/3结直肠息肉系腺瘤。组织形态学上腺瘤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和管状绒毛状3种,其中以管状腺瘤最为常见,纯绒毛状腺瘤较为少见,仅占所有腺瘤的5%。腺瘤的这种分类主要根据绒毛成分的比例,因为腺瘤上皮结构在形态学上并非均匀,当绒毛成分占0%~25%时,称为管状腺瘤,25%~75%时为管状绒毛状腺瘤,75%~100%绒毛时才称绒毛状腺瘤。腺瘤从肉眼上又可分为有蒂、广基和扁平3种。并非所有腺瘤都呈息肉样,有些仅在黏膜面上有轻微隆起,称为扁平的息肉。较大的腺瘤和绒毛状腺瘤更易发生高度间变。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结直腺瘤的高发地区与结直肠癌的高发区是一致的。在大组息肉切除的病理检查中可看到高度间变与局灶性侵袭性癌的频发性,这可以解释在癌肿切除标本中常发现其邻近存在着良性腺瘤,这一情况表现在具有遗传倾向的结肠癌病例中,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症结肠癌(FNPCC)综合征。Gilbertson报道一组回顾性研究,在25年中对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每年作1次乙状结肠镜检查,并摘除所见腺瘤,结果使直乙结肠癌的发病率比预计减少85%。最近Selby等也证明在以往10年中曾作过乙状结肠镜检筛查者其远端肠癌的发生率降低3倍,根据NPS资料的初步分析表明凡进入结肠镜监测计划者其结肠癌发生率与相应年龄的一般人群相比降低75%以上。这些资料均提示阻断腺瘤生长可防止结肠癌,同时也是对“腺瘤-癌肿”序列的支持。当?灰灿腥衔┲椎姆⑸窃⒌模布匆豢季褪前?(de novo)。因为有一些很小的非息肉样侵袭性腺癌,其邻近并无腺瘤,对这些现象谁也无法否认,究竟2种情况都可能存在,或是即使最微小的腺瘤也可能发现有恶变,这是争论的焦点。但从最近的分子基因发现也支持“腺瘤-癌肿”序列,对这一见解的最终证据和标准是在进展性结肠癌的散发性腺瘤中有基因克隆的标志物。

5.个人高危因素 以往曾患结直肠癌的病员再次患结直肠癌的危险性显然比正常人高,据St Marks医院报道在3381例结直肠癌进行切除手术的病员中,异时性结直肠癌的发生率为1.5%,在随访25年的病例中,其发生率为5%:如切除手术时同时作腺瘤摘除者,则其发生率为10%,虽然绝大部分异时性结直肠癌发生在切除术后10年内,但有报道异时性结直肠癌的发生率为3.4%,且67%发生在初次切除手术后11年以上。从而表明异时性结直肠癌的危险性似乎是终生的。

在女性病员曾患乳房癌、卵巢癌或子宫颈癌者中,发生结直肠癌的危险性明显高于无上述病史者。据美国Sloan Kettering癌症中心肿瘤登记资料分析,乳房癌患者的结直肠癌危险性分别为1.2和1.1,而且以后患结直肠癌的危险性与诊断乳房癌时的年龄相关,<45岁者的危险性更高。此外随访时间的长短也有关,10年后发生直肠癌的危险性为1.66,15年后为2.05。卵巢癌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相对危险性以接受放疗的病员为明显,尤其接受放疗后5年以上的患者;在未作过放疗的病员中以后发生结直肠癌的危险性仅限于结肠,而且发生结肠癌的危险只限于术后最初2年内,5年后的危险也就消失。子宫癌患者与卵巢癌患者具有同样发生结肠癌相对危险性,结肠癌的危险性比直肠癌更高,并随时间而增高,尤其接受过放射治疗的病员,因为根据不同地区和移民人群的资料认为子宫癌、乳房癌和结肠癌可能具有相同的发病因素。

射线与癌肿发生间的因果关系最早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原子弹爆炸后存活者的流行病学资料。虽然早期资料并未显示出任何关系,但长期随访结果表现结直肠癌的病死率明显增高。1957年Slaughter报道了第一组放疗后发生黏膜癌的病例,包括2例结肠癌和1例肛管癌。此后有许多这种因果关系的病例报道和动物实验研究。病例研究表明宫颈癌放疗过的女性以后发生结直肠癌的危险是增高的。当然,这种放射引起的真正危险性很难肯定,因为患妇科癌肿的女性患第2种癌的危险性是增高的。然而放射过的卵巢患者比未放射的患者5年后患结直肠癌的危险性确实增高。同样良性疾病接受放疗后患结直肠癌的危险性也是增高的。因此,从放疗后5年开始应严密监测结直肠癌的发生。

(二)发病机制

1.病理

(1)大体类型:

①早期直肠癌:早期直肠癌系指癌灶局限于直肠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内的病变,一般无淋巴结转移,但癌肿侵至黏膜下层者,约有5%~10%可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大体所见可分为3型:A.息肉隆起型:外观为局部隆起的黏膜,可有蒂或亚蒂或呈现广基3种情况,此型多为黏膜内癌;B.扁平隆起型:黏膜略厚,表面不突起或轻微隆起,呈硬币状;C.扁平隆起伴溃疡:如小盘状,表面隆起而中心凹陷,见于黏膜下层癌(图1)。

②中晚期直肠癌:中晚期直肠癌系指癌组织浸润超过黏膜下层,达肌层及浆膜者,常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可分为3型:A.隆起型:特点为肿瘤向肠腔内生长,状似菜花或息肉样,边界清楚,有带蒂和广基2种;B.溃疡型:又称局限溃疡型,状如火山口,形状不规则,边缘隆起,此型肿瘤组织向肠壁深部生长,易侵犯邻近器官与脏器或发生穿孔;

③浸润型:浸润生长为本型的特点,临床上可分成2种亚型,即浸润溃疡型和弥漫浸润型。前者肿瘤向肠壁深层浸润,与周围分界不清;后者主要在肠壁内浸润生长,有明显的纤维组织反应,易引起肠管环状狭窄。本型恶性程度较高,较早出现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差。

(2)组织学类型:

①腺癌:癌组织呈腺泡状或腺管状结构。根据分化程度,按Brodeis法可分为Ⅰ~Ⅳ级,即高分化、中等分化、低分化和未分化癌四级(图2)。

②黏液癌:其最大特点是癌组织内存在大量黏液,黏液可在细胞外间质中或聚积在细胞内。细胞外黏液可表现为:A.形成大片“黏液湖”;B.出现囊腺癌结构,囊内含有大量黏液。细胞内黏液表现为胞浆内充满黏液,将胞核推向一侧,整个细胞形同印戒,又称印戒细胞癌(图3)。

③未分化癌:癌细胞较小,呈不整齐的片状排列,无腺管结构,浸润明显,易侵入小血管及淋巴管。

④类癌:起源于APUD细胞系统的肠嗜铬细胞,多属非亲银性,不会分泌生物活性物质,临床上无类癌综合征表现。病理学上有4种组织类型:A.腺样癌:癌细胞排列成腺管样;B.条索型:癌细胞排列成实性条索,间质反应明显,酷似硬癌;C.实心团块型:癌细胞排列成实心团块状;D.混合型:即上述3种类型的任意混合存在。类癌的生物学行为偏向良性,生长较缓慢。

(3)扩散与转移:

①直接浸润:癌肿一旦在黏膜上发生,在肠壁上可向3个方向浸润生长:A.环绕肠管周径生长,一般累及肠管1周约需1年半以上的时间。B.沿肠管纵向生长,一般远侧肠壁内扩散很少超过3cm,绝大多数在2cm以内。C.向深层浸润,浸润越深,发生淋巴及血道转移的机会也就越高。直接浸润的速度与肿瘤恶性程度有关。

②淋巴转移:癌细胞通过直接浸润淋巴管或经细胞外间隙渗入淋巴管而发生淋巴转移。腹膜反折以上的直肠淋巴引流只向上方,反折以下的直肠淋巴引流主要向上,同时也可向两侧,只有在向上的淋巴引流被阻塞时,才逆转向下。这些淋巴引流方向实际上也代表了肿瘤淋巴道转移的方向。淋巴转移的发生率与癌肿浸润范围、深度、肿瘤类型及恶性?潭让芮邢喙亍enoglo等明确指出,结直肠黏膜层无淋巴管,癌肿局限于黏膜时不会发生淋巴结转移,只有当癌肿侵犯黏膜下层后,才有可能发生淋巴转移。郁宝铭等对886例结直肠癌局部浸润与淋巴转移关系的研究发现,局限于黏膜层的癌肿(Tis)无一例淋巴转移;浸润黏膜下的癌肿(T1)则有6.98%的淋巴转移;浸润肌层的癌肿有28.03%的淋巴转移,高度恶性癌肿侵犯肌层时淋巴转移率高达42.86%。

③血行播散:直肠的静脉主要汇流到门静脉系统,因此肝脏是最易受累的脏器。诊断大肠癌时已有10%~15%的病例有肝转移。可有许多个肿瘤细胞转移到肝脏,但转移的大多数癌细胞处于休眠状态,只有少数肿瘤细胞发展成为转移癌。转移癌多在肝脏表面,一般呈多发性。肺是第二个极易受累的脏器。其他如骨、脑等也可发生转移。血行播散的发生率与直肠癌肿位置密切相关,腹膜反折线以下直肠癌的血行播散发生率明显高于腹膜反折线以上的直肠癌,而且离肛门越近,血行播散发生率越高。

④种植转移:常见于3种情况:A.腹腔内种植:当癌细胞向肠壁深部浸润突破浆膜时,可脱落到腹腔内其他脏器表面继续生长,形成腹腔内种植性转移。好发部位有大网膜、肠系膜、盆腔腹膜等,以盆腔Douglas窝附近较为常见。腹膜种植广泛时常伴癌性腹水。B.肠腔内种植:癌细胞在完整的黏膜上一般不易种植,但如黏膜有破损,则可在破损处发生种植;C.手术伤口种植:手术时可将癌细胞带到手术野及伤口引起医源性种植。

2.临床病理分期 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分期是根据肿瘤局部浸润扩散范围、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有无远处脏器转移三项指标进行评估的结果,其意义在于为判断病情的发展、决定治疗方案以及估计预后提供依据。目前常用的分期方法有2:Dukes分期和国际TNM分期。

(1)Dukes分期的改良方案:自1932年Dukes提出对结直肠癌的分期标准后,几经改良,已使其各期含义完全不同,如不注明何种改良,已无法了解其所指病情究竟如何,同时也使各组资料无法对比。为此,1978年我国大肠癌工作者在全国第一次大肠癌科研协作会议上对Dukes分期的改良方案作了统一使用标准,这一改良方案的原则是在尊重Dukes原始各期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更细致地划分,具体方案如下:

A期 肿瘤局限于肠壁

A0 肿瘤局限于黏膜层或原位癌

A1 肿瘤侵及黏膜下层

A2 肿瘤侵犯肌层

B期 肿瘤穿透肠壁,侵入肠周脂肪结缔组织或邻近器官,无淋巴结转移,尚可切除者。

C期 不论肿瘤局部浸润范围如何,已有淋巴侵犯者。

C1 肿瘤附近淋巴结有转移

C2 肠系膜血管根部淋巴结有转移

D期 远处脏器有转移如肝、肺、骨骼、脑等;远处淋巴结如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肠系膜血管根部淋巴结伴主动脉旁淋巴结有转移;腹膜腔广泛转移;冰冻盆腔。

(2) TNM分期:1950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提出国际上应统一采用TNM分期作为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以便正确反映和比较各组资料的情况和疗效。以后由美国癌症分期和疗效总结联合委员会(AJC)承担对大肠癌分期的研究,并建议采用UICC的TNM分期系统。至1978年AJC的建议在UICC会议上得到认可?屯萍觯堑囊饧缦拢?

T 原发肿瘤

T0 临床上未发现肿瘤

Tis 原位癌

T1 癌肿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包括腺瘤癌变

T2 癌肿侵犯肌层或浆膜层,但未超越肠壁

T3 癌肿穿透肠壁累及邻近组织器官

T4 癌肿穿透肠壁并侵入邻近器官形成瘘管者

T5 T3或T4、局部侵犯已超出邻近组织或器官者

Tx 局部浸润深度不详

N 区域淋巴结

N0 淋巴结无转移

N1 淋巴结有转移

Nx 淋巴结情况不详

M 远处转移

M0 无远处转移

M1 有远处转移

Mx 远处转移情况不详

根据上述TNM的含意,国际TNM分期的具体标准如 (表1)。

结直肠癌怎么办

近年来基础研究的进步,使得大肠癌的发病基因改变得到进一步的阐明,癌基因、抗癌基因与错配修复基因二条癌变途径是大肠癌发生的主要途径,在临床上,遗传性大肠癌症、hnpcc;多原发大肠癌症、大肠腺瘤癌变已受到足够的重视;并为进一步改善诊断和治疗方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早期发现及诊断结直肠癌的主要方法是纤维内镜检查。大便潜血、直肠指检与直肠镜结合,可以提高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

手术是结直肠癌治疗的主要手段

大肠癌的外科治疗虽然有一些进展,(如结肠癌根治规范化、直肠癌的全系膜切除、双吻合器技术、无瘤操作技术),但仅靠进一步改进外科技术来提高治疗结果已非常困难。而且,结直肠癌病人确诊时约30%一40%已发生远处转移,即使早期病变也有约50%病人术后复发转移。因此,全身化疗既是早中期结直肠癌术后辅助治疗的主要手段,也是晚期结直肠癌姑息治疗的主要手段。近年来肠癌不能切除的肝转移,行新辅助化疗后改善了切除率和疗效、中低位直肠癌的术前放化疗亦明确地改善了切除率和生存率。

5-fu是结直肠癌的基础化疗药物

目前,结直肠癌的化疗已从5-fu单药治疗时代进人了新药联合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新时期。卡培他滨(xeloda)、依立替康、奥沙利铂等药物是用于结直肠癌的新一代抗癌药。folfox及ifl方案等新联合化疗方案已较广泛用于临床。卡培他滨具有瘤内激活、口服方便、高效低毒等优点,有望取代5-fu/lv静脉用药方案。卡培他滨与放疗同步治疗,可明显提高直肠癌的疗效。卡培他滨联合化疗新药或靶向治疗新药,例如联合奥沙利铂(xelox方案),联合依立替康(xeliri方案),联合cox2抑制剂,联合cetuximab或bevacizumab,可望进一步提高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

结肠癌分期

I~III期

原发肿瘤(T)分期

Tx: 原发肿瘤无法评估;

T0: 没有原发肿瘤的证据;

Tis: 原位癌:上皮内癌或粘膜内癌未穿透粘膜肌层而达粘膜下层;

T1: 肿瘤侵及粘膜下层;

T2: 肿瘤侵及肠壁固有肌层;

T3: 肿瘤侵透固有肌层并侵达浆膜下,或原发病灶位于无浆膜层的结肠、直肠时、肿瘤已侵达结肠旁或直肠旁组织;

T4: 肿瘤已穿透腹膜或直接侵入其他脏器* 。

(注:* 如肿瘤和其他脏器(包括其他结肠和直肠段)发生粘连为T4;如粘连处镜下检查未发现肿瘤细胞为pT3;血管(vascular)和淋巴管(lymphatic)侵润可使用V和L注明)

IV期

淋巴结转移(N)分期

Nx: 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

N0: 区域淋巴结无转移;

N1: 1~3个区域淋巴结转移;

N2: ≥4个区域淋巴结转移 。

远处转移(M)分期

M0: 无远处转移;

M1: 有远处转移。

肠癌有哪些易患人群

一、年龄:随着年龄的增加,各种致病因素对大肠黏膜刺激的时间也随之增长,大多数患者在50岁以后发病;

二、家族史:如果某人的一级家属,比如说父母,得过结直肠癌的,他在一生中患此病危险性比普通人群要高8倍。大约1/4的新发患者有结直肠癌的家族史;

三、结肠炎性疾病史:某些结肠疾病如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可能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机会。他们结肠癌的危险性是常人的30倍;

四、大肠息肉史:大部分结直肠癌是从小的癌前病变发展而来,它们被称为息肉。其中绒毛样腺瘤息肉更容易发展成癌,恶变的机会约为25%;管状腺瘤样息肉恶变率为1-5%;

五、基因背景:家族性腺瘤肉病及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畅癌等都是由于相应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这类患者不仅发病几率明显增加,并且发病年龄更小。

如何分直肠腺癌的等级

级表示癌的恶性程度,同时有助于判断预后:根据细胞学型态、分化程度和有丝分裂形式分为四级。分化良好的为低级(G1),分化中等的为(G2),分化不良的为高级(G3)和粘液癌。分期是按直肠癌的直接蔓延和淋巴转移范围来划分。目前采用的Dukes分期是常用于评定治疗效果的根据。虽有些改进。但对预后的评价都有一定限度。

直肠癌的Dukes分期为:

A期肿瘤局限于直肠壁内,未扩展到直肠外组织,无淋巴结转移;

B期是癌肿直接扩展到直肠外组织,但无淋巴结转移;

C期是已有淋巴结转移;

D期指局部有广泛侵犯或淋巴结蔓延或运处有转移。

Astler和(50iler改进的Dukes分期:

A期:癌局限于粘膜,即原位癌;

B。侵犯浅层肌肉,但未穿通,无淋巴结转移;B2为癌已扩展到全肌层,元淋巴结转移;

CI局部为B2的病变程度,有淋巴结转移;

C2为癌已穿透肠壁各层,并有淋巴结转移;

D为已有远处转移者。

临床分期目前还无更完善的方法。术前症状出现的时间长短与分期无多大关系,手术时按有无淋巴结转移也不完全准确可靠。直肠癌的分级有时与分期也有矛盾,并且行活组织检查时病理分级与全部标本组织病理学分级的结果有时有一定差异。因此,临床上的分级和分期仅是对病情判断和术后进一步治疗及估计预后盼指导性依据。

痔疮容易误诊为肠癌

痔包括内痔和外痔,分别指肛门齿状线(肛门处的解剖结构)上下两侧直肠上下静脉丛曲张形成的团块,曲张的静脉因排便等摩擦可破裂出血,或形成团块脱出,病人很痛苦。痔一般不对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但痔的存在容易造成其他疾病的误诊。

最近,接二连三地出现了直肠癌在痔疮的“掩护”下,不断“生长壮大”,直至发生明显梗阻症状才确诊的病人。所以医务工作者、痔疮病人及家属都应该要提高防癌保健意识,千万别让症状相似的痔疮掩盖了直肠癌。

痔疮与直肠癌最突出的相似症状就是血便,而且往往便的都是新鲜血。特别是直肠息肉和直肠癌早期(晚期肿瘤出血坏死可能有脓血便),除血便外无其他不适,很容易误以为是痔。另外直肠息肉或直肠癌容易压迫直肠静脉,使直肠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继发痔疮。

“筛查技术很简单,难在转变观念。”便潜血检查和肠镜检查就能发现一些癌前病变或早期肿瘤患者,有家庭史的高危人群尤其应定期检查。他建议,如果出现便血、腹痛、大便习惯改变、腹泻常规治疗无效等症状,及时去医院接受检查,因为这些都是结直肠癌的早期表现。

目前,结直肠癌常用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疗以及靶向治疗。专家表示,对于患者个体来说,应该是在对病情的分期基础上,再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排便习惯改变或是大肠癌早期症状

“大便便血,有可能是痔疮,也有可能是结直肠癌!排便习惯突然发生改变时也要特别注意!” 日常生活中,一些网友经常容易将便血与痔疮联系在一起,而忽视了肠癌的可能性,从而耽误治疗。

早发现治愈率可达九成

就在此前,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辑成册的《2013-2014广州市肿瘤登记年报》作为第一个完整的广州市肿瘤流行病学数据,记载了广州全市十二个区(县级市)的肿瘤发病和死亡情况。其中最新的肿瘤监测数据显示,广州结直肠癌的粗发病率为36.81/10万,每年广州市户籍居民中有约2700人新诊断为大肠癌,平均每天有7.5人;已超过肝癌并仅次于肺癌,位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二位。

事实上,不仅仅是广州,每年全世界约有140万结直肠癌新发病例,现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第3位,在西方部分发达地区位居第2位。每年全球死于结直肠癌的人数接近70万。随着中国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少动、吸烟、大量饮酒、过量摄入红肉或加工肉制品、水果蔬菜摄入不足等不良生活习惯,都相应地提高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而且在我国直肠癌发病年龄明显提前,平均在45岁左右,其中很多是30~40岁的中青年,比西方国家提早12~18年。因此,一般情况下,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更容易患结直肠癌,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结直肠癌(大约1.5∶1)。

直肠癌的诊断检查

直肠癌症状以便血和排便习惯改变多见,因此,临床上出现以上症状,或近期出现持续腹部不适、隐痛、胀气,原因不明的贫血或体重减轻,腹部包块等,均需作进一步检查。

一、腹部视诊和初诊

检查有无肿块。

二、直肠指检

是诊断直肠癌的必要检查步骤,采取左侧卧位可以扪及更高位的癌瘤,检查时要了解肿块的位置、形态、大小以及占肠周的范围、基底部活动度、肠腔有无狭窄、病灶有无侵犯邻近组织脏器,观察指套有无血染。

三、直肠镜检

可窥见肿瘤大小形状部位并可直接取组织作病检。

四、大便隐血试验

早期直肠癌在临床上没有明显症状,但肿瘤组织的坏死和表面粘膜充血,可以使粪便中混有肉眼难以察觉的血液。因此,大便隐血试验可作为直肠癌筛查手段。

五、病理学检查

是直肠癌确诊的主要依据。由于直肠癌手术常涉及改道问题,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为避免误诊误治,术前或术中一定要取得病理学检查的结果,以指导治疗。

六、肿瘤标志物测定

糖抗原19-9CA19-9和癌胚抗原CEA不是大肠癌的特异性抗原,不能用作早期诊断,但对于估计预后,监察疗效和术后转移复发方面有一定的价值,连续测定血清CA19-9、CEA可用于观察手术或化学治疗效果。手术或化学治疗后CA19-9、CEA明显降低,表示治疗效果良好。如手术不彻底或化学治疗无效,血清CA19-9、CEA常维持在高水平。如手术后CA19-9、CEA下降至正常复又升高,常提示肿瘤复发。

七、气钡灌肠对比造影

有助于了解和排除大肠的多发癌灶,直肠癌的影像表现为:①结节状充盈缺损,多在直肠的内侧壁,圆形光滑或轻度分叶,局部肠壁僵硬,凹入。②菜花状肿块,较大,表面不平,分叶明显,其底宽,肠壁僵硬。③不规则的环状狭窄,管壁僵硬,黏膜中断,分界截然。④不规则的腔内龛影,三角形、长条形等,较浅,周围环堤宽窄不均。⑤完全性肠梗阻,或肠套叠征象,阻塞近段有时难以显示。应该注意的是,钡灌肠的X线检查有时无法显示直肠病变,易让人们产生无病变的错觉。

八、B超检查

肝脏B超可发现肝转移。腔内超声能清楚显示肠壁结构及周围组织器官,对直肠癌浸润深度、范围、扩散方向及毗邻脏器受累程度等方面具有特殊价值。

九、端粒酶活性检测

端粒酶的活性可作为结直肠肿瘤的发展程度的检测。结直肠肿瘤细胞分裂较快,端粒酶的活性就高;而细胞分裂较慢的肿瘤组织,端粒酶的活性就低。正常人体内存在着抑制细胞无限增殖的复杂机制:一是细胞周期性控制;二是随着每次细胞分裂而发生端粒进行性缩短所引起的细胞凋亡或程序性死亡。端粒酶活性的强弱与结直肠肿瘤细胞在积液中的生存时间呈正相关。端粒酶的活性是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从大便脱落细胞中检测端粒酶活性可作为结直肠癌的一种无创的早期诊断方法。

十、直肠癌CT检测

CT 扫描并不是直肠癌诊断的必须检查,直肠癌的确诊并不需要CT检查,尽管它很昂贵。但在有些时候,大肠癌的CT检查却是有它独特的作用,尤其CT扫描诊断病变侵犯肠壁的情况,向外蔓延的范围,周围脏器及淋巴结有无转移等情况,对大肠癌分期有重要意义。CT术前分期准确率D期为85.7%,B-2期为20%, 术后局部复发准确率为60%,远处转移准确率为75%。CT术前主要适用于晚期病人的分期,以便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术后对监测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起重要作用。

相关推荐

保护肠道 远离癌症

结直肠癌是当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每年全球有约120万名患者被确诊为结直肠癌,而有超过60万名患者直接或间接死于结直肠癌。其在各地区的发病率有显著差异,这与所谓西方式生活有密切联系。男性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高于女性。此外,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比如发达国家的结直肠癌发病中位年龄为70岁。 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回顾 与肺癌不同,大部分的结直肠癌不只有一个风险因素。除了年龄和性别,还有很多的危险因素值得注意,如结直肠癌家族史、炎性肠病、吸烟、过量饮酒、食用大量的红色的加工肉类(主要是指加工的四条腿的

血糖高的人更容易患直肠癌

直肠癌是很常见的一种疾病,现在很多人都会患上直肠癌。作为一种肠道疾病,直肠癌的危害是很大的,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好的话,对于身体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要想治疗好直肠癌,我们就要知道直肠癌的症状都有哪些,下面大家就一起来看下吧。 血糖高的女性患直肠癌风险增加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女性更年期之后,如果血糖较高,她们患大肠直肠癌的风险就会增加。 1、钙与维生素D 钙的摄入量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负相关,而维生素D具有潜在的抗癌作用。 2、脂肪 结直肠癌发病率的上升与饮食中脂肪的增加有关。深入研究发现,高脂肪饮食可以引起大便

为什么会得直肠癌

直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胃和食道癌,是大肠癌的最常见部分。 最近十多年来,从各方面的研究,证明酸性食品的摄入是癌症的元凶,癌症是酸性体质的代表。在食物方面,随着肉类、蛋白质、脂肪的摄取量越来越多,直肠癌的发病也呈明显的增加趋势。 直肠癌的致病因素一:直肠慢性炎症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形成的肉芽肿等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其病程愈长,发生结直肠癌的可能性愈高。 直肠癌的致病因素二:饮食与致癌物质 饮食结构与结直肠癌发生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可能与动物脂肪的代谢产物、细菌分解产

结肠癌的病因

生活中许多人不重视结肠癌疾病的病因,结肠癌就是起其中一种了。结肠癌患者不要忽视结肠癌的影响,患上结肠癌要注意了解其中的危害,也要注意生活中的治疗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结肠癌疾病的常见病因。 结直肠癌的病因尚不清楚,其发病因素多种多样,目前国内外专家认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对其发病起着协同作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营养的摄入,食物中的粗纤维越来越少,农村患者往往又因为食用腌渍食品过多容易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饮食中低钙和低维生素D是增加结

医院检查直肠癌的项目有哪些

1.直肠指检:直肠指检是诊断直肠癌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检查步骤。约70%-79%的直肠癌患者于就诊时可通过直肠指检被发现可触及质硬凹凸不平包块;晚期可触及肠腔狭窄包块固定指套见含粪的污浊脓血。 2.直肠镜检:直肠镜检可窥见肿瘤大小形状部位并可直接取组织作病检; 3.病理学检查:因为直肠癌手术会导致肠道改道,这样无疑会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为避免误诊误治,术前和术中一定要取组织做病理性检查,从而知道后期治疗。绝对不要轻易挖除肛门。 4.癌胚抗原测定:该检查目前已经普及开来,临床上该检查对治疗和预后有评价的作用,连

直肠癌是如何靠近你的

直肠癌的致病因素一:直肠慢性炎症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形成的肉芽肿等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其病程愈长,发生结直肠癌的可能性愈高。 直肠癌的致病因素二:饮食与致癌物质 饮食结构与结直肠癌发生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可能与动物脂肪的代谢产物、细菌分解产物以及由于低纤维素饮食状态下,肠蠕动减慢,肠道的毒素吸收增加等因素有关。 直肠癌的致病因素三:遗传因素 除了家族性息肉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恶变引起的结直肠癌患者外,在其他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5-10%的患者有明显的家族肿瘤史,统称为遗传性非家族息肉病性结

肠癌是怎么回事

尽管目前对大肠癌确切的病因仍不清楚,但临床发现下列因素能大大增加大肠癌发生的危险生,它们包括: 1)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加,各种致病因素对大肠黏膜刺激的时间也随之增长,大多数患者在50岁以后发病; 2) 家族史:如果某人的一级家属,比如说父母,得过结直肠癌的,他在一生中患此病危险性比普通人群要高8倍[如果您的某位直系家属(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不到50岁时患上大肠癌,或者在父系家族或母系家族中有两人及以上者患大肠癌,这时您就算是有大肠癌家族史]。大约1/4的新发患者有结直肠癌的家族史; 3) 结肠炎性疾病

直肠癌并发症

1.直肠慢性炎症: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形成的肉芽肿等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其病程愈长,发生结直肠癌的可能性愈高,患病20年以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直肠癌的发生率约为20-40%。 2.直肠腺瘤癌变 3.饮食与致癌物质: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结直肠癌的发生与经济状况、饮食结构有明显的联系。经济发达地区、饮食中动物脂肪和蛋白质所占比例高、纤维素含量低的地域和群体发病率明显高。饮食结构与结直肠癌发生之间的关系确切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可能与动物脂肪的代谢产物、细菌分解产物以及由于低纤维素饮食状态

直肠癌的致病因素

直肠慢性炎症引起: 直肠慢性炎症是直肠癌的一大病因,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形成的肉芽肿等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其病程愈长,发生结直肠癌的可能性愈高,患病20年以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直肠癌的发生率约为20-40%。 直肠腺瘤癌变: 直肠腺瘤癌变是引发直肠癌的直接原因。 饮食与致癌物质: 饮食与致癌物质在直肠癌变中也占有一定比重,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结直肠癌的发生与经济状况、饮食结构有明显的联系。经济发达地区、饮食中动物脂肪和蛋白质 所占比例高、纤维素含量低的地域和群体发病率明显高。饮食结构与

直肠癌是如何靠近你的

最近十多年来,从各方面的研究,证明酸性食品的摄入是癌症的元凶,癌症是酸性体质的代表。在食物方面,随着肉类、蛋白质、脂肪的摄取量越来越多,直肠癌的发病也呈明显的增加趋势。 直肠癌的致病因素一:直肠慢性炎症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形成的肉芽肿等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其病程愈长,发生结直肠癌的可能性愈高。 直肠癌的致病因素二:饮食与致癌物质 饮食结构与结直肠癌发生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可能与动物脂肪的代谢产物、细菌分解产物以及由于低纤维素饮食状态下,肠蠕动减慢,肠道的毒素吸收增加等因素有关。 直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