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舌怎么推拿 重舌推拿方解
重舌怎么推拿 重舌推拿方解
清心火,揉小天心,小横纹,四横纹,凤凰单展翅,可散心火,兼以清营凉血;清天河水,退六腑,分阴阳,小肠,滋阴泻火,有导赤之功,俾热邪从小便而解;按揉合谷,足三里,可调气血,以活血通脉。
舌苔白怎么推拿
内八卦穴就在孩子的手掌面上,逆着推有理气宽胸、顺气化痰、消宿食、降胃逆,调和五脏、升清降浊的作用。
这三种手法主要是把胃、小肠、大肠里的湿热给除一除,大家照着图推就可以了。
板门穴就在孩子手掌的大鱼际上,顺时针揉就可以了,它有健脾和胃,消食化滞,通达上下之气的作用。
掐四缝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很多孩子不吃饭,掐掐这个四缝穴,孩子很快就有食欲了。
重舌怎么推拿 重舌常用推拿手法
清心经:患儿掌心向上,以另一手拇指螺纹面自婴幼儿中指指端向指根方向推50-100次。
清肝经:患儿掌心向上,以另一手拇指螺纹面自婴幼儿食指指端向指根方向推50-100次。
推脾经:推拿者一手握住患儿的手,使其掌心向上,以另一手拇指自患儿拇指桡侧赤白肉际直推,来回推50-100次。
清天河水:推拿者一手握住患儿的手,用另一手食指,中指二指指腹沿患儿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推至肘横纹,即大陵至洪池50-100次。
推三关:推拿者一手握患儿手,用另一手拇指或食指,中指指腹沿患儿前臂桡侧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50-100次。
分推大横纹:推拿者以两拇指自患儿掌横纹中总筋处向两旁分推腕横纹50-100次。
顺运和逆运内八卦:推拿者一手握患儿的手,使其掌心向下,以另一手拇指做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掐运患儿外八卦(掌背外劳宫周围与内八卦相对处)50-100次。
揉外劳宫:推拿者左手拿住患儿四指,使其手面向上,用食指揉运婴幼儿外劳宫(掌背中央与内劳宫相对处)50-100次。
揉运内劳宫:患儿掌心向上,用另一手拇指端揉患儿内劳宫(掌心中央)50-100次。
宝宝感冒推拿有用吗 风寒感冒推拿方法
主要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身痛,流涕,喷嚏,咳嗽,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浮紧,指纹青红。
治疗原则:散寒疏风解表。
推拿处方:开天门,推坎功,运太阳,推三关,掐揉二扇门,揉小天心,一窝风, 揉风池,风府,拿列缺,肩井。
推拿原理:开天门,推坎功,运太阳,疏风解表,止头痛;风池,风府为汗法必区止血;推三关,掐揉二扇门,拿风池疏风散寒;配小天心,一窝风通经络,解肌表,可奏发汗祛邪之功;列缺宣肺散寒,拿肩井以提升助诸穴。
慢性鼻炎怎么推拿 宝宝鼻炎辩证加减推拿
症见鼻塞严重,流涕色白而清晰,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舌质淡红,苔薄白。
推拿方法:在常用推拿手法基础上,加推三关300次,清肺经100次;按揉曲池穴1分钟;以掌根直推脊柱两侧的肌肉组织,以透热为度;点揉大椎穴1-3分钟。
症见鼻塞不利,嗅觉失灵,口鼻气热,流涕色黄而稠,发热恶风,有汗口渴,时有咳嗽;舌质红,苔薄黄。
推拿方法:在常用推拿手法基础上,加清肺经200次,清天河水300次;按揉风府,曲池穴各1分钟,提拿肩井穴部位5-10次,手法刺激应稍轻;热重者,可蘸酒平擦背部1-3分钟。
症见鼻塞,鼻涕黄浊粘稠,有臭味,嗅觉差,头痛,伴随心烦不安,头晕耳鸣,口苦胁痛;舌质红,苔黄。
推拿方法:在常用推拿手法基础上,加清肝经300次,清肺经300次,清天河水300次,揉总筋100次,按揉太冲,三阴交各1分钟;推擦涌泉20次。
症见鼻塞不利,鼻涕量多,或稀或黏,嗅觉迟钝,头部发沉,伴随疲倦乏力,食欲缺乏,腹胀便溏,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腻。
推拿方法:在常用推拿手法基础上,加补脾经300次,揉板门300次;摩脐2-5分钟;按揉足三里1-3分钟;按揉脾俞,胃俞各1分钟。
症见鼻塞时轻时重,鼻涕色白量多,无臭味,嗅觉减退,伴随气短乏力,形寒肢冷,咳嗽有痰;舌质淡,苔白滑。
推拿手法:在常用手法基础上,加揉外劳宫300次,推三关300次;摩肚脐2-5分钟;按揉肺俞,脾俞各1分钟;按揉足三里1分钟。
小儿发烧推拿图解手法 外感发热推拿手法
主症:发热汗出,鼻流浊涕,喷嚏,咽喉红或肿,口感,唇红,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青紫。
治疗原则:疏风清热,宣肺解表。
推拿处方:分推坎宫,上推天门,柔耳后高骨,掐风池,清肺经,清天河水,逆运太阳,推六腑,掐揉少商,拿合谷。
推拿原理:分推坎功,逆运太阳,上推天门,耳后高骨,用以疏风解表,清肺经,天河书,退六腑,用以宣肺清热;掐揉少商,拿合谷,清板门,用以清利咽喉。
主证:发热无汗,鼻塞清涕,蜷卧怕冷,唇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青红。
治疗原则:祛风散寒,宣肺解表。
推拿处方:上推天门,分推坎宫,逆运太阳,黄蜂入洞,掐风池,泻肺经,上推三关,揉二扇门,一窝风。
推拿原理:上推天门,分推坎宫,逆运太阳,掐风池,用以疏风解表;推三关,揉二扇门,一窝风,用以发汗散寒;泻肺经,黄蜂入洞,用以宣肺通窍。
小儿推拿对夜啼有用吗
小儿推拿对夜啼有用。
中医理论认为,寒则痛而啼,热则烦而啼,惊则神不安而啼,滞则胃不和而啼,适宜寒,热,惊,滞为本病主要病机。通过推拿相关穴位或部位,以起补脾健中,宁心安神,清心导滞,养血益肝之功,从而缓解小儿夜啼症状。
小儿推拿治疗夜啼具体手法如下:
脾虚脏寒型夜啼推拿
临床症状:睡喜伏卧,腹痛,曲腰而啼,四肢欠温,食少便溏,面色清白,唇舌蛋白,舌苔薄白,脉沉细,指纹青红。
治则:温中健脾,益心宁神。
推拿处方:补脾经,推虎口三关,摩腹,揉运脾俞,膏肓俞,神堂,意舍,揉中脘,食窦。
推拿方解:推虎口三关,有温通周身阳气以祛除脾脏寒气之功,乃“寒者热之”之施;有补脾经,摩腹,脾俞,膏肓俞,揉中脘,食窦,以补脾健中,乃“衰者补之”之治也。摩神堂,意舍,乃益心宁神之用。
心经积热型夜啼推拿
临床症状:睡喜仰卧,见灯光则啼哭愈甚,烦躁不安,小便短赤,或大便秘结,面赤唇红,舌尖红,舌苔白,脉弦,指纹青紫。
治则:清心导滞,宁心安神。
推拿处方:清心经,小肠,天河水,揉小天心,总筋,内劳宫。
推拿方解:清心经,清天河水能泻心经之郁火;清小肠,以导赤而清心经之积热;而揉小天心,总筋,内劳宫,神门,以增其清泻心经郁热,宁心安神之效。
惊骇恐惧型夜啼推拿
临床症状:睡中时作惊惕,唇与面色乍青乍白,紧偎母怀,指纹色青,脉,舌无异常变化。
治则:养血益肝,镇惊安神。
推拿处方:推攒竹,清肝经,揉小天心,五指节,摩肝俞,膏肓俞,魂门,神堂。
推拿方解:对于惊骇恐惧而夜啼者,有推攒竹,清肝经,揉小天心,揉五指节,镇惊除烦之施;肝气虚,肝血不足,血虚魂不守舍,有摩肝俞,膏肓俞,魂门,神堂之治,借膀胱经激发脉气,输布津液,则肝气充,肝血足,魂守舍,心神宁,而无惊恐夜啼之候。
乳食积滞型夜啼推拿
临床症状:夜间阵发啼哭,脘腹胀满,呕吐乳块,大便酸臭,舌苔厚,指纹色紫。
治则: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推拿处方:清补脾经(先清后补),清胃经,大肠经,推虎口三关,摩腹,摩脐,揉中脘,天枢,食窦,章门,膏肓俞,脾俞,位胃俞,推下七节骨。
推拿方解:清补脾经,揉食窦,以健脾利湿退虎口三关,清大肠,推下七节骨,清利肠腑,以泻热;摩腹,摩脐,揉中脘,天枢,膏肓俞,脾俞,胃俞,以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章门乃肝经之腧穴,具养肝益血,疏肝理气之功;且为脾脏之募穴,距健脾益气之效;又为八会穴之脏会,有补养五脏之用,故揉运章门,以其疏肝健脾,补养五脏之功,一可治小儿乳食积滞,而解“胃不和则卧不安”之夜啼,又可防痰湿,痰热之生成,则无疳证,惊风之发。
治疗小儿腹痛的推拿按摩方法
治疗小儿腹痛的常用推拿按摩穴位及手法
揉外劳宫3分钟,揉一窝风2分钟,摩腹1分钟,揉神阙1分钟,揉中脘1分钟,揉足三里2分钟。
小儿腹痛推拿按摩随证配穴
(1)伤食腹痛
表现:食入疼痛加重,腹胀而满,拒抗按压,面色黄,不愿吃饭,有时呕吐酸水,大便干或便出不消化食物残渣,舌苔厚,脉滑数。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推拿配穴:清胃3分钟,逆运内八卦2分钟,推四横纹2分钟,清补大肠3分钟。
(二)虚寒腹痛
表现:腹中疼痛较轻,得温则舒或疼痛缓解,得寒或受凉加重,喜热饮,喜俯卧,面色黄而发青。
治法:温中散寒止痛。
推拿配穴:推上三关3分钟,顺揉天枢2分钟,拿列缺2分钟。
(三)湿热腹痛
表现:腹胀拒绝按压,胸闷,纳呆,口渴不欲饮,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
推拿配穴;清大肠2分钟,揉神阙2分钟,揉中脘2分钟,揉天枢2分钟,退下六腑2分钟。
(四)气滞腹痛
表现:脘腹胀满,走窜不定或引起腹部两侧疼痛,胸闷暖气,脉弦,舌苔薄。
治法:舒肝理气。
推拿配穴:摩腹1分钟,分腹阴阳1分钟,揉神阙1分钟,揉天枢1分钟,推四横纹2分钟,揉足三里1分钟。
(五)瘀血腹痛
表现:痛如针刺,痛有定处,固定不移或触之有块状物,推之不动,按之疼痛加重,有时昼轻夜重,口唇色暗,舌有瘀斑,脉来细涩或弦滑。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推拿配穴:平肝2分钟,清补脾2分钟,揉三阴交2分钟,摩腹2分钟。
(六)虫扰腹痛
表现:脐腹周围疼痛,时痛时止,往来上下,痛时便高声啼叫,口喜吐涎及清水,且多在饭前疼痛。
治法:安蛔驱虫。
推拿配穴:揉脐(神阙)2分钟,揉神阙2分钟,揉天枢2分钟,拿肚角1分钟,揉一窝风1分钟,捣小天心1分钟,顺运八卦、推四横纹各1分钟。
腹痛临床最为多见,在急诊中也经常遇到。其病因较多,但难以诊断,所以要根据具体情况,尤其要排除外科疾病引起的腹痛,方可推拿治疗。
治疗小儿麻疹之推拿疗法
小儿麻疹推拿治疗常用方法
(1)宝宝直立,家长以两手大拇指自眉头向眉梢作分推麻疹病毒法,重复操纵50次,然后揉太阳30次。
(2)宝宝俯卧,家长用麻疹病毒全掌推擦两个风门穴之间的部位,以透热为度。
(3)宝宝俯卧,家长用两拇指别离在两旁肩胛骨内侧缘从上向下作八麻疹病毒字式鞭策,重复操纵100次。
(4)按揉肺俞、大椎穴各1分钟。
小儿麻疹推拿治疗随证加减
(1)出疹前期:初起家热,咳嗽,流鼻涕,眼泪汪汪,疲乏思睡,身热渐渐麻疹病毒增高,口腔呈现麻疹粘膜斑。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微黄。
①推三关300次,揉外劳宫100次。
②按揉风池、合谷穴各10次。
③拿肩井穴5次。
小儿麻疹推拿治疗——出疹期: 疹点循序透发,先见于耳后及颈部,渐及头面、胸背、四肢,自上而下遍布满身,以手足心见疹为透齐。疹色渐渐加深,扪之碍手,伴高热急躁,眼眵增多,怕光,咳嗽猛烈,大便稀,舌质红,苔黄。常用:
①清肺经、清胃经300次,清肝经200次。
②按揉掌横纹200次,清河汉水100次。
③推涌泉300次,推脊100次。
小儿麻疹推拿治疗——疹回期: 疹点按出疹次序依次收没,体温入手下手降落,症状渐渐减少,可遗留有低热,咳嗽,口干,舌红,苔白。常用伎俩加
①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各300次。
②按揉足三里、脾俞、胃俞各10次。
③摩中脘5分钟。
④捏脊5~7遍。
推拿导致头晕怎么回事 推拿手法过重
推拿后出现头晕的情况,可能是在推拿的过程中,按摩的手法力气过大,力度过强引起。推拿的时候局部受到持续性的刺激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快速增强,集中在推拿的局部位置,这容易出现脑部供血相对减少而头晕。
推拿怎么降血压 高血压辩证加减推拿
证候:眩晕,头痛,面红目赤,烦躁惊悸,口苦,便秘尿赤,舌红苔黄干,脉弦或弦紧数。
治则:平肝熄风,清脑降火。
推拿方法:着重推桥弓,按肩髃,曲池,太冲,拿合谷穴,重振百会,大椎,腰阳关穴。
证候:头晕头痛,头重较轻,耳鸣健忘,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红苔薄白,脉弦细而数。
治则:养血滋阴,平肝潜阳。
推拿方法:加揉摩气海,关元,肾俞,涌泉穴,时间要稍长。
证候:眩晕头痛,耳鸣心悸,行动气急,失眠多梦,夜间多尿,筋惕肉瞤,舌淡红,脉弦细。
治则:养血滋阴,温肾壮阳。
推拿方法:着重施一指禅推法于关元,气海穴,摩腹,揉血海,三阴交,足三里,涌泉穴约5分钟,再施一指禅推法于肾俞,脾俞,气海俞,关元俞,擦热脾俞,胃俞,肾俞,命门,腰阳关穴,约5分钟。
证候:眩晕头痛,头重胸闷,呕恶痰涎,心悸,纳呆,苔白腻,脉滑。
治则:健脾利湿,祛痰降逆。
推拿方法:加按揉中府,云门,膻中穴,点揉天突穴,按揉足三里,丰隆穴约3分钟。
小儿肺炎推拿能治好吗
小儿推拿在清肃肺经,散风解表,宽胸理气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小儿肺炎的发生跟风邪犯肺,温热之邪损伤肺津有关,所以小儿推拿对肺炎是有一定治疗效果的。
需要注意的是,引起的肺炎原因过多,表现形式不一样,所以不是所有的肺炎都靠推拿可以治疗好的,建议咨询医生,详细检查后对症进行治疗。
风邪闭肺型肺炎
主证:发热,咳嗽气喘,痰稠黏黄,气促鼻扇,舌红,指纹青紫。
推拿处方:清肺经,推天河水,运内八卦,推小横纹,揉掌小横纹。
推拿原理:清肺经,推天河水可清热解表,疏风宣肺,运内八卦可宽胸利膈,理气化痰;推小横纹,揉掌小横纹可清热散结,消胀化痰。咳甚痰多胸闷者,加推脾经,揉膻中。
热毒闭肺性肺炎
主证:高热持续不退,烦渴引饮,气促喘促,鼻扇咳嗽,舌红或降,脉数大,严重者可见舌红起刺,精神烦躁或萎靡,也可见神昏,谵妄等气血两燔现象。
推拿处方:清肺经,清肝经,推六腑,运内八卦,揉掌小横纹。
推拿原理:清肺经以宣肺清热化痰,清肝经,推六腑清热泻水,平肝镇惊除烦热,运内八卦以化痰平喘,揉掌小横纹清热宽胸。
高热不退,挤捏天突至剑突两侧和大椎第一腰椎及两侧,至皮下轻度瘀血位置;高热引起惊厥加捣鱼际交。
小儿感冒流鼻涕推拿手法图解 风热感冒推拿方法
主要症状:发热,汗出,头痛,鼻塞,咳嗽,唇红,咽干而红赤,舌红苔薄,脉浮数,指纹青紫或浮红。
治疗原则:清热解表。
推拿处方:清肺,清天河水,推天柱骨,捏挤天突,运太阳,揉风池,风府,揉小天心,拿肩井。
推拿原理:清肺,揉小天心,揉风池,风府能发汗解表,配清天河水,推天柱骨以清热,捏挤天突既能退热,发汗,又善治咳嗽,咽干,运太阳疏风,明目,治头昏头痛,拿肩井升散,助诸穴,该治疗重在疏风清热,以微出汗为佳。
舌苔白怎么推拿 舌苔白怎么按摩
定位: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仰掌的取穴姿势,神门穴位于手腕部位,手腕关节手掌侧,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功效:主治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癫狂,痫症,目黄,失音,喉痹,胁痛,腕关节痛等,对于舌苔厚白的人也很适合。
定位:指寸口切脉的三部。位于前臂桡侧缘。常用推法,自腕推至肘,为推上三关;自肘推至腕,为退下三关。
功效:寒证、虚证用之,能培补元气,发汗行气。治发热恶寒无汗,四肢冷弱,赤白痢下,因寒而引起的头痛、腹痛等症,适用于舌苔厚白者。
定位:属手太阳小肠经。输(木)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功效:主治头痛项强,落枕,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鼻衄,癫痫,疟疾,黄疸,盗汗,腰背腿痛,肘、臂、手指挛急等,适合舌苔厚白者用于推拿按摩。
定位:属任脉。膏之原穴。任脉之络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鸠尾穴位于人体的心窝正下方,最底下肋骨稍下处。
功效:主治心痛,心悸,心烦,癫痫,惊狂,胸中满痛,咳嗽气喘,呕吐,呃逆,反胃,胃痛等,对于舌苔厚白的人用来按摩也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