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过敏与父母情绪有关
儿童过敏与父母情绪有关
有过敏体质的人,除了要注意避开过敏源,还要适度“管理”情绪,别让自己太兴奋。专家近日指出,过度兴奋等情感因素可能诱使过敏体质的人发病或导致病情加重。
体质过敏的人往往会平白无故地咳嗽、鼻塞、打喷嚏、眼睛发痒,有时还会出湿疹、哮喘,且反反复复,很难痊愈。过敏体质绝大多数得于先天,但发病或加重却与生活规律、饮食习惯、居住环境、情绪、是否规范诊疗等因素密切相关。
专家介绍,过敏体质者若情绪起伏剧烈,可影响到内分泌、神经递质的分泌,从而导致病情变化。例如哮喘会在情绪剧烈波动时突然发病;过敏性皮炎发作后,如果情绪烦躁不安,身体更易出汗,刺激皮肤愈发痒,从而导致皮炎难以痊愈。临床还显示,过敏体质的人受到负面情绪影响,病情也会加重。因此,过敏体质者应注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尤其是对“过敏体质”的孩子,家长应注意采取劳逸结合的管理办法,不能让孩子整天不动,但又不能让孩子过度兴奋,尤其不要长时间翻滚跳跃、长时间歌唱、大声叫喊等。
另外,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那些患有过敏症的孩子,他们的父母通常出现消极、不良的情绪,例如沮丧、悲观、绝望等。尤其是当妈妈经常出现这些不良情绪时,尤其是当妈妈经常出现这些不良情绪时,孩子更容易患有过敏症。
对于这个研究结果,专家解释说:“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父母把不良情绪基因遗传给了孩子,而人的情绪基因和过敏症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另有专家认为,这个结论应该与之前的一个研究结果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即父母有过敏症的话,孩子也容易情绪不良。
由此可知,过敏与情绪基因是密切相关的。
儿童过敏性鼻炎是如何发病的
儿童过敏性鼻炎是儿童对潮湿环境、螨虫、冷空气、尘埃、花粉等刺激气味等产生的应急反应。儿童过敏性鼻炎症状比成年人反应更为强烈,主要原因在于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期,身体各项机能发育尚不完全,免疫机制还不完善,受病菌等侵袭的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做为父母亲必须认真详细的去了解儿童过敏性鼻炎症状,争取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1、初期:儿童过敏性鼻炎患者会表现经常性的搓揉鼻子、交替性鼻塞、突然和剧烈的打喷嚏、流清水鼻涕或感染后流脓涕、鼻腔不通气、鼻涕倒流、夜间突然咳嗽、头昏、头痛、耳闷、眼睛发红发痒及流泪。它一般随着气候改变,早上起床或空气中有粉尘时发作,不过这种现象,一般只持续10~20分钟,一天之中可能间歇出现。
2、时间较长:儿童过敏性鼻炎患者会表现出全身乏力、食欲不佳、体重不增,生长发育迟缓等全身特征,这些现象最终演化为器官功能障碍等等并发症状,而且有30-50%的儿童会发展为过敏性哮喘。
父母如何注意儿童的身心发展健康
有无一个健全的身心,对儿童将来的发展非常重要,小小的一点心理障碍都会在儿童长大后引起无数次痛苦的回忆。如何让儿童带着一个健康的心理走完漫长的人生道路,做父母的应该充分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健康心理要从小培养
儿童心理健康是儿童长大后心理健康的基础,科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出现心理疾患多数是因抚养教育不当引起的。因此父母必须特别重视改善儿童的心理卫生条件,促进其心理健康。丰富的营养、充足的睡眠是保证儿童大脑发育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而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供养关系,父母的相亲相爱,对家庭的眷恋,以及对父母健康和情绪的关切,这是一种情感的“反馈”。所有这些构成义母与子女情感联系和交流的闭合系统。这种联系和交流十分有利于情感的升华,逐步培养儿童的同情感、责任感、道德感、荣誉感、幸福感和理智感,这就为儿童日后良好性格的发展、健康的人际交往、愉快的情绪、健全的行为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增进儿童的心理健康
儿童时期是人一生身心发育最迅速、最重要的时期。搞好儿童心理卫生,对于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和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我国目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儿童的情况下,独生子女的心理品质与多子女常有明显不同。主要表现在:由于“独”字的优势,他们的身体素质、智力发育比较好,有较强的进取心和自豪感;但也由于“独”字的特殊原因,特别是父母过于溺爱,他们以我为中心的观念强,而且比较自私、孤僻、懒散、生活自理能力低。为了确保独生子女的身心健康,在心理卫生方面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母爱要适度儿童的最大心理需要是母爱。充分发挥母爱的教育作用,对增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但母爱过度,变成娇宠溺爱,姑息纵容,则容易使儿童形成种种不健康心理,如依赖、撒娇、任性、固执、骄横、缺乏自制力、适应能力差等。母爱忽冷忽热,容易使儿童情绪不稳定,性格多疑。
教育要讲究方法如果父母因“望子成龙”心切,要求过高、过严,会使儿童的心理负担过重,欲速不达,反而阻碍儿童的智力和个性发展。如果经常苛责、训斥、打骂和体罚,容易使儿童形成自卑、胆怯畏缩、逃避等不良性格,或造成儿童说谎、反抗、逃学、吸烟、偷窃、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多让儿童参加集体活动父母应打破家庭的封闭的小环境,鼓励儿童多与别的儿童交往。多参加集体活动,有利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性格,增强集体感,防止他们产生孤僻,不合群的性格和孤独感、羞怯感、西方国家常见的“孤儿院病”使儿童的自我发展停滞不前,其原因之一就是儿童生活天地狭小,与社会接触太少。
培养儿童健康的心态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发现,注重培养儿童快乐的性格,可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个儿童心理专家曾进行了长达8年的研究,对一万多名经济条件不同的儿童进行了调查,反馈的结果,出乎预料。当问到儿童们最大的心愿和要求时,绝大多数的儿童对吃、玩、用的东西都不大关心,而普遍重视的竟是家庭气氛和精神生活。如:
·父母不要吵架。
·对待儿童要一视同仁。
·大人说话不要失信。
·爸爸妈妈要互相谦让,不要彼此责怪。
·父母要维护儿童的自尊心。
·我们的小朋友来做客时,要表示欢迎。
·家庭里要有适当的文娱活动,节假日要给儿童玩的时间。
·爸爸妈妈言行不对的时候,要接受儿童的批评。
·对儿童少发点脾气,多一点笑。
这可以说是儿童们的共同心声。他们的精神生活、心灵需要比物质条件、经济生活的要求更强,他们希望有个充满融洽和谐、宽容民主、活泼的家庭。他们讨厌气氛沉闷、感情贪乏、专横独断、嘈杂烦躁的家庭环境。兴趣和愉快是人的最主要的两种积极情绪。家长们有意识地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形成一种愉快的氛围,让儿童在乐中学习,乐中成长,依其自然赋予的素质,发挥那金子般的灵气,是家庭优教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快乐性格的培养中,父母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要加深同儿童之间的感情,以密切彼此之间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皮特森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儿童的习性、语言、动态及世界观的形成同其家长非常相似。他认为,父母用微笑和亲切的眼睛对待人生,能使儿童得到非常好的愉快教育。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心胸宽广,精神愉快,即便工作繁忙,也要抽空与儿童玩玩,说些开心的话语,对儿童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与陶冶。
五大疾病最有可能会遗传
视力问题
近视、色盲和弱视常具有遗传性。美国巴尔的摩儿童眼科专家斯图尔特·丹克奈医学博士说,父母都近视,孩子近视几率是25%—50%。色盲基因仅由母亲携带,且仅男孩会患病,几率是50%。如果孩子头疼,看书、看电视或放学回来眯眼睛、流泪,就应带孩子去医院检查。
湿疹
湿疹跟过敏一样,属于过敏反应的一种,遗传几率是50%。常有父母说:“我们都没有湿疹呀!”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疗中心临床遗传基因主任霍 华德·萨尔医学博士指出:“父母遗传给孩子的是过敏基因,不是具体的过敏疾病,所以湿疹也可能是遗传引起的。”在所有过敏性疾病中,婴儿期发病的只有湿 疹。如果发现孩子的脸颊、肘关节和膝关节内侧皮肤干痒,起红斑,就要及时就医了。此外,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父母分居或者离异,孩子患湿疹 的几率会增加3倍。
偏头痛
如果父母一方有偏头痛,孩子患病几率是50%,如果父母都患病,遗传几率更高。偏头痛症状包括头前侧或者两侧刺痛、恶心、呕吐以及怕光、怕声音,偏头痛常会在8岁左右发作。
肠易激综合征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一项研究认为,患肠易激综合征的人,其直系亲属也有此类症状。美国马利兰大学医学院儿科临床助理教授丹·列维指出,其典型症状是痉挛性腹痛或者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如果医生诊断是此类疾病,就要督促孩子改变生活方式,多吃一些含益生菌的食物。
情绪低沉
某些心理问题和情绪状况与家族遗传有关。如果家族中有抑郁症、躁狂症和强迫症等病史,就要注意孩子是否有烦躁、焦虑、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厌食等情况,以便及早求助医生。
童年情绪障碍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儿童分离性焦虑症CCMD-3的相关讨论 幼儿和学龄前期儿童实际遭遇或有可能与其依恋的人离别时,出现某种焦虑是正常的。只有当这种分离的恐惧成为焦虑中心,并发生于童年早期时,才诊断为分离性焦虑症。本障碍与正常分离性焦虑的鉴别关键点在于:针对与其依恋的人(通常是父母或家庭其他成员)分离时产生的过度焦虑,并非单纯是在许多场合的广泛性焦虑的一部分,其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及社会功能都异乎寻常(有诊断意义)。分离性焦虑如发生在发育过程中不恰当的年龄段(如少年期),不应在此诊断和编码,除非其是恰当年龄段的分离性障碍的异常延续。本症的发生可能常常与拒绝上学有关,但拒绝上学是分离性焦虑的表现之一。需要指出,首发于少年的拒绝上学不应在此诊断和编码,除非其本质就是分离性焦虑的表现,并在学龄前就出现并达到了异乎寻常的程度。儿童分离性焦虑症应注意与下列焦虑状态或焦虑症鉴别,有时可以成为其伴发病症:
(1)焦虑:是指人对于学习、生活、工作、交友、恋爱、考试、升学、就业、劳动所得、物质分配等诸多生物、心理、社会的改变而产生的一种体验,如担心、害怕、忧虑等,这可认为是正常人在应激时的保护性反应。适度的焦虑可以唤起警觉,激发斗志。但青少年和儿童处于走向身心成熟的阶段,如果来自客观环境的压力和主观成长中的困惑得不到恰当的心理疏导,就会遭受严重负性情绪的影响。这直接影响青少年和儿童的整个精神状态,阻碍个性的发育和健全。在情绪障碍的同时,还可以伴有各种各样的躯体不适,严重者甚至发生事故,危及生命。需要注意,儿童对自己的心境、情绪不能准确地描述及表达,常常会到情绪问题发展到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时,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就诊。
(2)境遇性焦虑:境遇性焦虑是平日情绪正常的青少年儿童,在某一特定环境中,由于生活中严重的导致短暂的紧张、担忧、神经过敏等症状,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症状,亦称为状态性焦虑。例如平时情绪较稳定的学生,每逢考试期间即产生焦虑,考后即恢复如常,即属此类。
(3)素质性焦虑:素质性焦虑是指青少年儿童的个性特征从儿童早期就表现出与其同年龄儿童不同的敏感,以及对事物的过度反应、担心、紧张等焦虑倾向。若在生活中再遇到一些应激因素可使症状明朗化,称为素质性焦虑。这类孩子通常个性表现十分温顺、自尊心强、守纪律、克制力强,智力水平较高,对待事物十分认真而又过度紧张,常见于中、小学生的优秀生中,其父母往往也有敏感、犹豫、多虑、缺乏自信心等表现。有焦虑个性特征的父母对患儿的焦虑症状也作出焦虑的反应,则会使其症状更重。如果受父母的长期影响,患儿的焦虑就会迁延不愈,成为慢性焦虑,对少年儿童的人格形成十分不利。
(4)儿童和少年期广泛焦虑症:这种焦虑是指发生于少年儿童的一组以恐惧与不安为主的情绪障碍。这种恐惧无具体的指向性,焦虑仅仅是为未来的和不明确的危险或是客观并不存在足以引起焦虑的刺激。焦虑的程度及持续时间、刺激极不相称。患儿出现过分及不切实际的担心,总感到有不祥的事要发生。症状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即为焦虑症。以焦虑为主的情绪障碍常常与抑郁、恐惧、强迫等症状同时出现。这一点在青少年儿童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有时甚量
2.儿童恐惧症CCMD-3的相关讨论 儿童与成人一样,也可产生对各式各样客体或情境的恐惧。这类恐惧中有些(如广场恐惧症)在个人的正常心理社会发育过程不会见到,然而某些恐惧具有显著的发育阶段特征,诊断的关键是儿童不同发育阶段特定的异乎寻常的过分恐惧情绪,并且不是更广泛的情绪障碍的组成部分。
3.儿童社交恐惧症CCMD-3的相关讨论 在童年早期,当遇到陌生的或具有社会性威胁的情景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担心、害怕或焦虑。但是,儿童如果表现对陌生人(针对成人或小伙伴,或两者兼有)的持久或反复的害怕或回避,这种害怕的程度超出了儿童的年龄所应有的正常界限(但能正常和有选择地依恋父母或其他熟人),发生时年龄不满6岁,并伴有社会功能受损,而且不是某种更广泛的情绪障碍的组成部分,即可诊断儿童社交恐惧症。
孩子学习成绩跟父母情绪有关
芬兰心理学研究人员日前发现,父母下班后如果将工作中的压力和疲倦带回家中,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等后果。
芬兰科学院学习和激励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对515名15岁的九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是否曾出现学校压力综合征的症状。
主持这项研究的萨尔梅拉-阿罗教授介绍说,该综合征的主要症状包括疲惫、得过且过、怀疑学校教育的意义等。研究人员同时还向这些学生的595位家长询问了工作压力和疲倦程度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如果父母在工作中承受的压力较大,导致体力消耗超负荷、精神倦怠不振,其子女在学业上出现类似情况的可能性就会大增。
这种“传染”在同性别的两代人之间尤为明显。如果父亲因工作劳累而疲惫不堪,儿子更容易出现学校压力综合征;如果母亲在工作上承受的压力过大,则更容易影响女儿的学习成绩。萨尔梅拉-阿罗教授说:“父母的倦怠情绪会给孩子起到一种示范作用。”此外,父母因工作压力导致疲劳倦怠也会对抚养和教导孩子的方式及效率产生负面影响。工作压力会使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欠缺关注和参与。
儿童焦虑症根据病因分为5种类型
儿童焦虑症的类型
1.素质性焦虑
素质性焦虑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异于常人,或心理过于脆弱,当遇到外界的不正常变化时就会出现敏感反应。另一种情况是儿童的父母经常表现出效率,使孩子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焦虑出现恶性循环。
2.境遇性焦虑
这种类型一般发生在孩子遇到其不能接受和处理的突发性事件时,比如交通意外、父母离异、亲人死亡、自然灾害等,这些事件令儿童的心理压力过大,处于担忧和忧郁的状态,就可能诱发焦虑症。部分儿童患上此类型的焦虑症后会逐渐自愈。
3.分离性焦虑
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于对父母特别依赖的儿童群体,这些儿童一旦暂时离开父母,就会感觉特别的焦虑和不安。比如遇到父母出差、父母出门或父母短暂离开时,儿童的焦虑症状就会尤其明显。
4.期待性焦虑
有的父母对儿童的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经常在生活中对其说教,无形中给儿童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当儿童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就会十分担忧自己做得不好、令家长不满意,焦虑症就会由此发生。有的儿童在学校中遇到自己难以完成的任务,又担心受到教师的惩罚,也会患焦虑症。
5.环境性焦虑
当儿童长期身处于并不和谐的环境中,就容易患上此类型的焦虑症。比如家庭纠纷过于严重的家庭,孩子对家长的争吵耳听目染,就会终日处于焦虑情绪中。
儿童焦虑心理如何消除?
1.提供爱和关心、支持,帮助幼儿处理矛盾。如尽量不用或少用惩罚的手段对待儿童的过错,以正面教育为主;支持儿童的独立活动,鼓励、维护他的独立性;帮助儿童正确处理愿望和规则的冲突。
2.满足儿童安全感和自尊心的需要,支持他们为实现这种合理需要的行为。当儿童在行动上受到挫折时,要予以鼓励,并帮助他们消除顾虑,克服困难。
3.鼓励独立性和创造性。回避会引起儿童仔疑、羞耻、内疚的行动。对儿童不成熟的行动、言论要耐心指导,而又不包办代替。
总之,父母要重视孩子的发育情况,要了解孩子的内心,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成长,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导致儿童抑郁症的原因
社会心理因素
重大的生活事件、童年发生的不幸遭遇、社会支持的缺乏等因素影响,均可能在原有遗传因素的基础上促发抑郁症。如亲人去世、父母关系紧张或离异、父母对子女漠不关心、考试不及格等,往往会出现情绪上的剧烈反应并导致情感加重。
遗传性因素
家族遗传性因素在儿童抑郁症的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如果儿童的父亲或母亲有抑郁症就会引起儿童的抑郁症。如有抑郁症的父母在家少言寡语,不参加社会活动,不大与人结交来往,或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过分关心,稍有不适,就十分紧张焦虑,忧心忡忡,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情绪。
病前人格的影响
急性抑郁症患儿病前个性多有倔强、违拗等特征,并可有被动-攻击性人格。患儿一旦失去了自尊或受到了重大挫折便会表现出攻击性,而这种攻击性又不直接表现出来,而是把攻击冲动转化为抑郁倾向,越是想攻击,抑郁也就越深。
儿童过敏性哮喘用药注意什么
1 激素类。妈妈们对激素多是谈虎色变,但激素作为减轻变态反应性炎症(过敏)的必用药物,是治疗儿童过敏性哮喘不可避免的药物。
2 支气管扩张剂。同样是儿童过敏性哮喘用药的必用药,分为全身用药和局部用药,主要作用是扩张收缩的支气管,缓解儿童过敏性哮喘造成的呼吸困难。如茶碱缓释片。
3 吸入性制剂。儿童过敏性哮喘用药中的紧急用药,一般用于儿童过敏性哮喘急性发作时。通过吸入肺部局部给药的方式,迅速缓解儿童的呼吸困难。如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等。
4 抗过敏制剂。这也是儿童过敏性哮喘用药的必用药物,通过抗敏,来缓解儿童的过敏反应。如大家常听说的息斯敏。
5 脱敏疗法。这条是最彻底的根除法,如果明确知道儿童的过敏原,可以到医院实施脱敏疗法进行脱敏。不知道过敏原的儿童,应用此法就比较麻烦了,可以到医院持续进行长时间的过敏原试验。
儿童过敏性哮喘用药的温馨小提示:
无论如何,对于知道过敏原的儿童,远离过敏原是最好最直接的方法,以避免过敏原诱发出现儿童过敏性哮喘。
儿童过敏性哮喘用药一般为处方药,特别是吸入性制剂,随着儿童年龄不同,使用的吸入装置也会不同,医生会根据儿童年龄来建议用药和吸入装置。
儿童过敏性哮喘的用药原则:儿童过敏性哮喘也不全然是过敏原的问题,和儿童自身体质也有关系。儿童年龄稍大后,可带儿童看看信任的中医,请他为儿童给下日常饮食及药膳的调养建议,改善体质。
儿童心理焦虑症要预防
素质性焦虑 这类儿童的神经系统往往发育不健全或受到损伤,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反应过于敏感。有的则是父母本身具有焦虑的表现,给孩子“模仿性”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焦虑表现出焦虑的反应,造成恶性循环。
境遇性焦虑 境遇突发性事件,如父母突然死亡、离异、意外事故、灾害等,儿童心理承受不住,整天担心灾害再次降临头上,惶惶然不可终日。但这类儿童的症状随着时间的迁延往往会自然消失。
分离性焦虑 当与亲属特别是与母亲分离时,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独生子女的父母出差,孩子既担心父母,也害怕独自一个人留在家里,一个人睡觉,心烦意乱,无心学习。
期待性焦虑 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怕达不到家长预期的要求、受责怪而焦虑不安。另一方面,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课程的设计、作业的布置超越了儿童的承受能力,儿童担心完成不了老师安排的任务而受惩罚,从而表现出紧张、焦虑、不安。
环境性焦虑 有些常闹纠纷的家庭,长辈们把孩子作为倾诉自己心中不满的知心人,向孩子诉苦。在这种矛盾重重的环境中,孩子易于产生焦虑情绪。
孩子情商教育很重要
爱因斯坦曾说道:“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往往依赖于性格上的伟大。”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能否成长,智力因素,即所谓智商仅占20%,而80%取决于“情绪情感”,它包括情绪的自控性、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面对挫折的承受力,自我了解程度以及对他人的理解和宽容等,即所谓“情商”或“情绪商”。情绪商主要不是由先天遗传所决定,而是经后天逐渐培养形成的,它始于胎儿期,但关键形成于婴幼儿时期,成熟于儿童期。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精神生活导论》中指出:“人的性格在0-12岁时就定型了,父母的行为导向尤其举足轻重。”因此,必须重视对儿童情绪商的早期培养。
胎教时期
胎教是指孕妇通过本身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给胎儿的智力发育以良好的影响。科学研究表明,6个月以后胎儿已能听到母亲的心音、说话声以及外界的音乐和躁声,并能对不同程度的节奏作出反应。保持良好和积极的情绪,就可以增加血液中有益于健康的化学物质,如激素、酶以及乙酰胆碱等,这些物质能把血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节到最佳状态,对胎儿的心理、生理发展非常有利。因此,孕妇要通过各种方法使自己保持健康的良好情绪,多一些欢笑,少一些忧愁,使胎儿得以健全发育。
婴儿期(0-12月)
婴儿时期,情绪和情感已开始发展,如2-3个月的婴儿就能对人微笑,稍后便能出声地笑。一岁左右看到别人笑,就能跟着笑,其他儿童笑,也跟着笑,表现了最初级的“情感共鸣”。在此期间,婴儿能否获得母爱的滋润,对其心理和智力的正常发展影响极大。儿童心理学家十分强调儿童早期和母亲关系的重要性。世界卫生组织通过专门研究发现:一些过早离开父母的婴儿不能很好地与人相处。有关调查研究提示,某些精神疾患和变态人格的发病原因,也是由于婴儿期得不到足够的母爱造成的。因此,在婴儿期间,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温柔、体贴和爱抚,每天都要和孩子进行眼对眼的接触,进行亲吻、逗乐、游戏等活动,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幼儿期(1-3岁)
美国心理学家怀特博士曾经对3岁以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进行了17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在人们的智力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时期是在出生后8-36个月。这一时期的儿童情绪进一步分化,社会性情感增多,而且这种情绪发展很不稳定,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变化。因此,对这一时期儿童的教育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教育目的是以提高婴幼儿心理水平为出发点和着重点,而不应强调知识技能的系统传授,在丰富的生活、游戏、学习中、培养认识、习惯、情感、意志和性格,使之全面发展,寓教育于生活之中、交往之中、游戏之中。二是要重视幼儿时期的生活环境,而影响最早、最深、最强、最经常的环境刺激就是父母的爱,是家庭与孩子建立的亲子关系,它能调动幼儿的全部心理倾向和状态。如父母温存,孩子就恬静;父母暴躁,孩子就胆怯;父母严肃,孩子就认真,父母溺爱,孩子就娇气,总之父母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家庭快乐安详,对孩子和蔼可亲等好的环境,对促成孩子优良性格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龄前期(3-7岁)
此时期幼儿的情感体验已相当丰富,且在兴趣爱好、才能、气质和性格上开始出现个体差异。这个时期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往往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成份或中坚结构,民间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应特别注意这段时间的早期教育。教育方式应提倡“游戏学习,快乐学习”。高尔基曾经说过:“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但有些父母把游戏和学习对立起来,认为游戏是不务正业,坐下来读书写字才是学习。如达尔文在童年时期喜欢做一些实验性的游戏,为此却遭到父亲的斥责,说他“把时间都花在无用的玩艺上。”后来达尔文回忆说:“那是无用的玩艺吗?不,那是我学到的最有用的知识,它使我走进了科学的大门。”父母的职责不是干涉孩子游戏,而是帮助孩子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游戏,如根据孩子自己的生活经验及兴趣爱好确定游戏主题,制定游戏规则,开展有创造精神的游戏,如“民警指挥交通”;或用游戏的形式来开发智力,如数数字游戏、棋类游戏、猜谜游戏等;也可以通过体育游戏来增强孩子的体质;其他如音乐、舞蹈、画画等也可通过游戏来组织进行,在游戏中施教,使儿童在游戏中增加知识,发展智力。
学龄初期(7-12岁)
此时大多数孩子已进入学校学习,学习行为代替了游戏活动,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情绪情感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刻。在此时期内,儿童喜欢模仿,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可塑性极大。良好的教育,会增长儿童的集体荣誉感,形成正确地评价道德行为的是非观念。反之,不注意儿童的特点,不注意正确的教育方法,则会产生不少行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