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糖尿病诸多伪禁忌
专家解读糖尿病诸多伪禁忌
“伪禁忌”与“真守则”
糖尿病作为近些年来发病率显著增高的慢性病,出镜率也节节高升。“饮食禁忌”则较为显著地经常出现于人们眼前,糖尿病人自此在饮食上提心吊胆、小心翼翼,生怕吃错了什么导致严重后果。
那么糖尿病人在饮食方面的禁忌哪些是“伪禁忌”,哪些是“真守则”呢?
伪一:不吃主食、只吃副食
尹德海医生指出,只吃副食,不吃主食是一种不健康的饮食方式,糖尿病病人更不可取,原因有两方面:其一,健康的饮食就是营养摄入均衡的饮食,所谓营养摄入均衡,就是进食的食品所含的营养物质要符合人体必需的营养要求,如果我们只吃副食不吃主食,食物中的脂肪和蛋白质比例过高,则会增加消化器官的负担。且米面等主食除了主要含碳水化合物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等,也是人体所需物质。因此不偏食,食物搭配品种丰富,才是健康的饮食。
其二,一个人饮食正常搭配的情况下,副食所提供的热量其实占到总热量的40%~50%,一些人误认为副食热量低,而大量进食副食,特别是进食大量含脂肪或蛋白高的食品时,其热量摄入量有时可能比吃主食时更高,以致达不到控制总热量摄入的糖尿病饮食控制目的。
伪二:用喝粥代替吃干饭
大米主要含淀粉,经过一系列的消化过程,在肠腔主要以葡萄糖的形式被吸收。而将大米煮成粥以后,由于其加热的时间较长,其淀粉已经以较小的分子形式溶于稀粥中,从而缩短了人体对其消化的过程,葡萄糖很快被吸收,因而餐后血糖会很快升高,如果吃等量的米饭,由于比喝粥时的消化过程要慢,葡萄糖比较慢地吸收,餐后血糖的升高就不那么明显。
伪三:糖尿病病人不可以吃水果
有些糖尿病病人误认为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吃水果了,其实水果中含有许多维生素和纤维素,合理的进食水果对糖尿病是有益的,不但可以补充人体必需的维生素,而且可以刺激肠道,增加肠的蠕动,有利于保持大便的通畅。
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许多水果含有较多的糖分,一次大量进食含糖分较高的水果会引起血糖升高。那么能不能吃水果,怎么吃才合适呢?其实只要掌握好以下要点,对于大多数糖尿病人来说,完全可以既控制好血糖,又能享受进食水果的好处和乐趣。
要点之一:吃水果的“时机”
对于血糖控制较好的病人,即空腹血糖在140mg/d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在180mg/d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在7.5%以下,血糖的波动也不是太大,这就满足了吃水果的先决条件。如果血糖水平还很高,则暂时不能吃水果,得等到血糖控制满意后再开始吃水果。
要点之二:吃水果的“数量”
糖尿病人吃水果时一定要将水果所含的热量计算在每日饮食的总热量中。如果你要吃水果,应该根据前面我们说过的食品等热量交换份法,扣除相应热量的主食。例如,你吃了一个二两的苹果,你就应该少吃1/4两(25g)的米饭(4两苹果的热量相当于半两大米,参见前面的食物热量份换算表)。
至于是在正餐时吃水果,还是在2次正餐中间将水果作为加餐,则需根据糖尿病人的具体情况来定,如果平时的血糖水平以餐后血糖高为主,空腹血糖不是很高,则将水果作为2次正餐中间的加餐来吃较为合适(上午10时、下午3时、或睡前进食水果),如果空腹血糖偏高,则应该在正餐时吃水果。
要点之三:吃水果的“种类”
各种水果的含糖量存在差异,西瓜、桔子、梨、苹果,猕猴桃等含糖量较低,柿子、香蕉、鲜荔枝、红枣等含糖量较高。一般来说糖尿病人不适宜吃含糖量较高的水果。如果你的血糖控制得还不是很好,可以用含糖分低的瓜果替代,比如黄瓜、西红柿,多吃一些蔬菜也可以增加维生素和食物纤维的摄入,达到同样的目的。
掌握了以上要点,糖尿病人可以通过检测吃水果和不吃水果时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的变化情况,摸索吃水果的种类和数量对自己血糖的影响,从而了解自己是否能吃某种水果,吃多少合适。
伪四:花生瓜子代替主食
吃花生瓜子当然影响血糖,而且可能影响还很大。花生瓜子含糖分不多,但富含油脂,同等量的油脂提供的热量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两倍多,如果你进食大量的花生瓜子,而你每天的主食和副食量又没有相应的减少,你每天摄入的总热量就会增加很多,这样就会使你血糖明显升高。因而不能误认为花生瓜子糖分少,多吃一点不会对血糖有太大的影响。
当然也不是说糖尿病病人就绝对不能吃花生瓜子,但一定要掌握一个原则:每天的总热量摄入要严格控制。如果进食了少量的花生瓜子,就要减少相应热量的主食或其他副食,要注意花生瓜子含的热量高,决不能多吃。
伪五:绝对不能喝酒
糖尿病病人并非绝对不能饮酒,但要了解饮酒后对人有哪些益处和害处,如何选择酒的品种,如何避免酒对人体的不利影响。酒可以扩张血管,促进血液流通,特别是红葡萄酒,内含白黎芦醇、黄酮类等抗氧化剂,具有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因此少量饮酒有益健康。但糖尿病病人要了解各种酒的含糖量和含酒精量,尽量饮用低酒精、低含糖量的干白、啤酒、红葡萄酒。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糖尿病病人应避免空腹饮酒,因为酒精可以抑制肝脏的糖原异生反应,容易引起严重的低血糖。所谓糖原的异生反应,就是正常情况下肝脏可以将吸收的葡萄糖合成糖原储存在肝脏,当饥饿时血糖水平下降,这时人体就会动员肝脏内储存的糖原,分解成葡萄糖释放入血,从而维持血糖水平不至于过低。
酒精可以抑制肝脏分解糖原的反应,因而空腹饮酒容易引起低血糖,特别是那些晚上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更应该避免晚餐空腹大量饮酒。平日血糖控制很好地人,如果晚餐时喝了酒,睡觉前要再测一下血糖。如血糖低于4mmol/L,要吃一些复合型的糖类食物,以防止出现夜晚低血糖。
因而对于糖尿病病人,如果肝功能正常,以前能喝酒,觉得喝酒是一种乐趣的话,不必彻底戒酒,少喝一点是可以的。但一定要记住少喝一点,最好喝红酒,还要避免空腹饮酒,同时也要记住不能因为饮酒而进食大量的下酒菜,特别是肉类、豆类,容易造成热量摄入过剩,从而血糖控制不佳。
提示:荞麦面有辅助降糖作用
确实有研究发现荞麦面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国内的一项调查发现,以荞麦为主食的地区人群的平均血糖水平较低,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很低。
也有研究发现,荞麦面可以降低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水平和血脂水平。加拿大的研究人员在动物实验中还发现荞麦面可降低糖尿病鼠的血糖水平,研究人员推测荞麦中可能含有某种具有降低血糖的物质,但确切的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因此,糖尿病病人可搭配一些荞麦面作为主食,以达到辅助降低血糖的作用。
专家解读六大护胃误区
误区一:胃痛是小事,忍忍就没事?或者自行到药店买几粒胃药就足以应付。
沙卫红认为,这种想法肯定是不正确的,“如果偶尔一次胃痛,或有明确的诱因,用药应付就行,如果经常发作肯定不是小事情。年纪大的患者即使偶尔发作,可能也是患病的征兆表现,千万别不当一回事。”据了解,现在很多人很关注自己的健康,每年定期体检可提前发现健康问题,行无痛胃肠镜体检时,往往能发现隐匿的消化道疾病。
沙卫红建议,年轻人胃痛偶尔发作问题不大,但50岁以上从来没做过胃镜者若出现胃痛不适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特别是出现以下“报警症状”:消瘦、黑色大便、贫血、顽固上消化道不适等,一定要到医院来就诊。
“至于药店推荐用药,年轻人偶尔采用这种方式或许可以,买药服用后可以应付一时的胃痛。但这种方式或许会掩盖其症状,其实并非痊愈,后期可能会反复发作。”沙卫红不赞成自己到药店买药治胃痛,建议患者到正规医院看病。
误区二: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有人认为既然养重于治,就只注重养而不治?
沙卫红表示,“三分治七分养”这句话讲的并不假,“胃病是慢性病,要有一个过程,特别是慢性胃炎、功能性胃病,调理、饮食、作息时间调整等养胃措施是有用的。但只注重治或养一个方面太极端,我不赞成这种观念。”
有些胃病患者做了检查没有发现器质性问题可以只注重“养”,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但如果是溃疡、弥漫性炎症、萎缩、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则要到医院规规矩矩先“治”后“养”。
误区三:很多人喝酒前都会和牛奶或酸奶,这两种乳制品可以保护胃黏膜不受酒精侵害。
沙卫红认为,喝牛奶或酸奶确实比空腹喝酒对胃更有帮助,特别是饮用高度数酒。她解释道,吃东西比空腹喝酒对胃的损伤小得多,可提前中和胃酸,乳制品提前在胃内涂上保护层,可减少酒精对胃的直接刺激。“但这种说并不是绝对的,乳制品可以起很有效的作用,然而液体在胃内排空快,酒精对胃部仍有影响,只是影响较空腹饮酒较小而已。酒精吸收入血后到达肝脏及其他部位,这个过程中仍有很大伤害。所以,提前吃比不吃好,但不能认为这样有保护后就肆无忌惮。经常喝酒肯定对胃有损伤。”
目前,利尿剂、胃黏膜保护剂都被很多人视为解酒药,但这些药物仍是被动保护手段,虽有一定帮助,但不能随意放开喝,特别是高度数的酒,对胃和食管腐蚀性强,间接吸收入血后有损害。沙卫红建议大众喝低度素的酒,如红酒、娘酒,不建议喝大剂量、高度数的酒,并避免空腹喝酒。
误区四:提起护胃养胃,很多胃病病人都会选择多喝粥,不吃其他食物。他们认为粥不仅暖胃,还便于消化吸收。
若是三餐全都喝粥真的对胃好吗?沙卫红回答道:“粥确实容易消化,对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有帮助,如胰腺炎缓解期喝粥有帮助。但一日三餐喝粥,营养状态不好,品种也太单一,粥消化很快,胃很快就排空了,人处于饥饿状态的时间太多,会影响胃病的恢复。”
她建议,胃病患者应少量多餐,在正餐之间加点心餐,但切勿吃得太多,否则会引起腹胀、腹痛;另外,不要全吃粥,饭面都行,米粉类、淀粉类含量过高的食物不容易消化,尽量少吃。食物要相对清淡,不要刺激性太强,如油炸、酸辣等应少吃。
误区五:人们常常觉得肉类不好消化,所以胃不好时就拒绝吃荤,一味地吃蔬菜和粮食。
沙卫红认为,吃素养胃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各种肉类都可以食用,鱼肉、虾均可,但猪肉、牛肉、鸡肉要炖烂些,不要太油腻。总的来说,是否能食用肉类取决于人们的烹调做法,刺激性太强的菜肴不建议服用,如水煮牛肉、酸菜鱼等,尽量做得清淡些问题不大。
“从营养均衡的角度来说,单吃蔬菜和粮食,不吃肉类容易导致氨基酸缺乏,如果不是素食主义者或禁忌症情况的话,不主张偏食、单品种的饮食,要营养全面。素食者动物类饱和脂肪酸摄入不均衡,蛋白质会偏少些,虽整个营养足够,但营养里一种成分可能不够均衡。吃素养胃不对,蔬菜是粗纤维食物,即使有利于肠道排便,但对胃是不好的。”
误区六:有报道称胃溃疡患者不宜喝茶,也有国外研究称喝绿茶能抑制胃溃疡病菌的活动,从而可预防胃溃疡。一些胃溃疡患者就开始毫无顾忌地喝茶。
关于胃溃疡患者能否喝茶的疑问,沙卫红是这么认为的,“胃溃疡患者不能空腹喝茶,不主张喝茶,特别是浓茶,但不是绝对禁忌。熟茶类如普洱茶、红茶,对胃有一定帮助,但不要空腹喝,因为有茶碱,对粘膜有刺激。绿茶的茶碱成分高,对胃黏膜刺激伤害最大,不建议空腹喝绿茶,特别是本来有溃疡的患者更不好。喝茶注意三原则,餐后喝、选品种、喝淡些。”
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几率很高,胃溃疡患者在根除HP过程中,喝茶、喝酒、抽烟或影响根除细菌的疗效,会抑制细菌的生长。在细菌繁殖最强烈、活动最强的时候杀菌效果最好,如果喝茶容易导致细菌潜伏藏匿于胃黏膜下,杀菌效果较差。
糖尿病人典型的四个危险症状
一、瘙痒难忍不是妇科病或是糖尿病
病例:近两年来,张女士一直被反复发作的外阴瘙痒、阴道炎所困扰。每天坐卧不安,痒得没法专心工作,性生活也非常受影响。为了治病,张女士尝试了内服、外用各种用药方法,可病情没好几天,就又复发,让她苦不堪言。经全面检查,张女士终于找到了阴道炎的罪魁祸首——悄悄升高的血糖。
专家解读:皮肤瘙痒是糖尿病常见的前兆症状,张女士的痛苦经历很具代表性。由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血糖升高,尿糖随之增多,阴道内糖分增多,容易破坏阴道酸碱平衡,易于霉菌繁殖,导致阴道感染。
糖尿病引起皮肤瘙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血糖升高,使血浆和组织液处于高渗状态,引起细胞内脱水、皮肤干燥,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瘙痒感;
2.因营养代谢障碍,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神经末梢炎,引起神经敏感度增高,外界刺激如冷热变化、衣服摩擦、饮酒食辣等均可诱发皮肤瘙痒;
3.血糖升高的同时减弱了白细胞的杀菌能力,导致皮肤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感染毛囊炎、体股癣等疾病,引起皮肤瘙痒。
因此,当患者用尽各种脱敏药物和外用擦剂,仍无法解决皮肤瘙痒的问题时,应检查血糖,警惕是糖尿病所致。
二、 能吃能喝体重反而轻
病例:李先生最近一日三餐比平时吃得多,工作间歇还老觉得饿,需要吃些零食充饥。除了能吃,水喝得也比以前勤,一上午得去四五趟厕所,但喝完后不一会儿就又口干舌燥。然而,能吃能喝的李先生并没有发福,一称体重反而轻了,这引起了家人的担心。
专家解读:李先生的症状是糖尿病最典型的“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体重下降。
多食:大量尿糖,糖分的流失导致人体缺乏能量,处于饥饿状态,从而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大增。另外,血糖的升高会刺激胰岛素分泌,使患者更易有饥饿感。有些患者每天甚至要吃五六顿饭,可仍找不到“饱”的感觉。
多饮:多尿的同时就会伴有水分丢失,引起细胞内脱水,从而刺激口渴中枢,出现口干舌燥、烦渴多饮,从而导致饮水次数和饮水量的增加,此时人体急需补充水分。
多尿: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血糖升高,糖分不能被充分利用,肾小球滤出后不能被肾小管完全重吸,从而导致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越多。同时多尿导致多饮,多饮助长多尿。
体重下降:由于胰岛素不足,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供能,而靠加速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来补充能量和热量,导致体内脂肪、蛋白质的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患者常出现体重下降、形体消瘦,引起疲惫无力、精神萎靡。
“三多一少”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不能掉以轻心。但这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有些糖尿病早期患者不会出现这类情况,只伴有疲劳、餐前低血糖、皮肤瘙痒、性功能障碍、手足麻木等不适,也要特别警惕。
三、心慌手抖预示低血糖
病例:50岁的崔女士,平时身体不错,可近半年来出现一个怪现象。每到饭点前,就心慌、手抖、出虚汗、身上没劲儿、感觉很饿,吃点东西后,马上就好了。起初,崔女士并没在意,以为是到了饭点没吃饭引起的低血糖。为此,崔女士稍稍加大了饭量,可没想症状却越来越明显。担心之余,崔女士来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糖尿病前期,这让她非常不解,“我天天犯低血糖,怎么会是糖尿病呢?”
专家解读:这种情况称为“餐前饥饿现象”,这是糖尿病前期的一个很重要的症状,多见于体型胖的人。这种情况的发生是由于糖尿病早期多种机制使得胰岛素生理作用减弱,为了维持血糖正常,需要代偿分泌大量胰岛素,久而久之就会损伤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逐渐出现分泌胰岛素的速度减慢,分泌高峰延迟,使本该在进食后10分钟到半小时出现的高峰,后移到餐后2—3小时,因此导致餐后没有足够的胰岛素控制血糖上升,而在下一餐前却因胰岛素过多造成低血糖。
有过类似症状的患者,最好尽快就诊,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释放试验检查,得到明确诊断。
四、手足麻木无力警惕神经病变
病例:半年前,刘大爷经常觉得腿脚发麻,按摩泡脚半年也不见好转。后来,刘大爷感到麻木感慢慢发展到了胳膊和手上,同时下肢的情况变得更重,常感觉有小虫往裤腿里爬。为此,刘大爷的子女立刻带他到医院做检查,被诊断为糖尿病。
专家解读:刘大爷的病情是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痛,这种情况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患者手脚常常伴有轻微的麻木或迟钝,一般不会引起重视,以为是年龄增长导致的自然功能退化。糖尿病周围神经痛会使生活受到很大影响。患者常常感到下肢麻木,像有小虫在爬,并感到发热,甚至像触电一样,或呈刺痛、灼痛、钻凿痛等剧痛,白天轻夜里重。严重病人还会出现下肢溃疡,出现经久不愈的糖尿病足。中老年人一旦发觉腿麻,千万不要大意,一定要及时到神经内科和内分泌科就诊,明确诊断,尽早解除病痛。目前全球约有一亿四千万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三亿人。专家称,由于糖尿病起病隐匿,许多患者在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前不知道已患有糖尿病,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易疲劳、烦躁、视觉模糊等。本文将通过几个案例揭示糖尿病几个典型的征兆,希望对广大患者有所帮助。
安全套选品牌才安全
劣质避孕套的危害
使用假冒伪劣避孕套可危害自身健康。泌尿专家表示,首先,假冒伪劣的安全套,生产原料和过程都不符合标准,有些甚至卫生条件极差,这些安全套本身就带着各种细菌、病毒,很有可能会传染疾病。再者,劣质安全套有可能会发生破损,导致避孕失败。对于性病与艾滋病患者而言,使用劣质安全套,也会大大增加传染的概率。
避孕套选哪个牌子好
避孕套选哪个牌子好?面对诸多的不安全产品,许多人不禁这样问。
其实,不管什么牌子,安全有保证,又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专家建议,避孕套最好去正规药店和超市购买品牌安全套,若要网购,也须认准品牌。
专家解读甲流三大盲点
盲点一:流感疫苗不安全
卫生部应急办副主任梁万年说,我国国内10家疫苗生产企业已在7个省份实施了全球最大规模的疫苗临床试验,13000余人接受了临床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疫苗保护率超过85%,安全性良好,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主任梁晓峰表示,除我国外,世界上还有14个国家已开展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工作,各国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盲点二:降温利于杀病毒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与应急办公室主任冯子健指出,所谓低温有利于杀死病毒的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相反,病毒在寒冷的环境下可以存活更长时间。气温骤降还会增加人们感染其他呼吸道疾病的几率,引发合并传染的情况。
根据医学经验,天气变冷将使人的呼吸道抵抗力下降,这也是秋冬季流感容易流行的原因之一。如果不注意保持室内通风,人群聚集密度大,也会给流感病毒提供可乘之机。
盲点三:疫苗不知在哪儿打
梁万年说,目前我国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接种是按照“知情、自愿、免费”的原则开展的,并对一些重点人群优先考虑。国家明确要求不得向受种者收取任何费用。
梁晓峰说,各地对疫苗接种工作的具体安排是分阶段的,一般来说大致按照学生、基础病和老年人等人群的顺序进行。各地在接种工作开展前会通知相关目标重点人群,并将设置固定接种点。
关于吃鸡蛋的传言是真的吗
1.鸡蛋+糖不利健康?
传言:鸡蛋不可以和糖一起煮,吃鸡蛋后吃糖是不行的。很多地方有吃糖水荷包蛋的习惯,其实,那会使鸡蛋中蛋白质的氨基酸形成果糖基赖氨酸的结合物。而这种物质不易被人体吸收,所以会对健康产生不良作用。
专家解读:错误。所有食物本身就几乎都含有蛋白质和糖类物质。吃鸡蛋少加糖是对的,但这是为了控制简单糖的摄入量,防止能量摄入过量及简单糖对身体的危害。因此,并不是因为鸡蛋和糖发生什么反应,造成对健康不利。
2.鸡蛋+柿子会食物中毒?
传言:吃完鸡蛋后吃柿子轻则会食物中毒,重则导致急性肠胃炎还有肺结石。一般而言,这两种食物同时吃会导致上吐下泻、腹痛等急性胃肠炎症状。
专家解读:错误。柿子里含有较多的单宁,单吃量太多也会有一种不适感。所以并不是说柿子不能跟鸡蛋一起吃,主要是量的问题。
3.鸡蛋+豆浆没有营养?
传言:豆浆含有一种特殊物质叫胰蛋白酶,它与蛋清中的卵松蛋白相结合,会造成营养成分的损失,降低二者的营养价值。
专家解读:错误。豆浆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剂,是一种抑制蛋白质消化吸收的物质,但该物质通过充分加热,就会失去活性。只要鸡蛋和豆浆都是煮熟的,不管是一起吃还是分开吃都没有问题。
4.鸡蛋+鹅肉、兔肉会腹泻?
传言:鸡蛋不能与兔肉、鹅肉等肉类一起吃。共食会发生反应,刺激肠胃道,引起腹泻。
专家解读:错误。中医里认为性寒的食物太多了,并非兔肉、鹅肉等。以上说法无科学依据,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5.鸡蛋+消炎药加重胃肠负担?
传言:鸡蛋富含蛋白质,炎症发作时要特别注意蛋白质的摄入。所以当炎症发作时,切记不要吃鸡蛋后吃药。
专家解读:错误。鸡蛋富含蛋白质,但患者在炎症发作时食用,并非会加重胃肠负担。
6.鸡蛋+鳖肉不宜产妇食用?
传言:吃完鸡蛋后吃鳖肉会导致蛋白质中毒。孕妇、产妇及消化不好的人都不能吃。
专家解读:错误。鸡蛋和鳖都属于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建议消化系统差的人不吃。孕妇和产妇只要每天适量吃点鳖肉和鸡蛋,都不受影响,若两者一起吃,只要适量都没问题。
7.生鸡蛋更营养?
传言:生鸡蛋比熟鸡蛋更有营养,一天吃一个生鸡蛋,能让整个人看起来精神充沛。
专家解读:错误。生鸡蛋中含有大量的大肠杆菌等多种细菌,若不经烹煮就食用很容易引起腹泻。此外,生鸡蛋里还含有抑制蛋白质吸收的酶,生吃吸收率不高。
8.吃鸡蛋饮茶易便秘?
传言:吃完鸡蛋后饮茶会有害健康。易造成便秘,还增加有毒物质和致癌物质被人体吸收的可能性,危害人体健康。
专家解读:错误。茶叶里的鞣酸会影响营养素的吸收,不光是针对蛋白质,对矿物质的吸收影响更大。也不会有引起肠道蠕动变慢这一说法。
9.一天吃两个鸡蛋健康?
传言:鸡蛋的营养价值高,每天吃两个鸡蛋,能让身体得到合适的营养。
专家解答:错误。鸡蛋里面胆固醇含量较高,对于正常人群而言每天一个即可;对于高胆固醇血症的人群,一周吃3-5个为宜。
专家解读关节骨刺
专家解读关节骨刺!骨关节病的特征是关节软骨不断被磨损,破坏以至于其下的软骨下骨不断地磨损、增生而形成骨刺。对此,有下面一系列的问题也须搞明白。
一、什么样的人容易长骨刺呢?
人到了一定年龄身体的各个器官组织发生了退化,骨组织也不例外,因此,退变是产生骨刺的基础,再加上先天遗传因素,先天性关节结构异常;后天性关节面不平整,损伤或机械性磨损,关节外畸形引起的关节对合不良,关节不稳定等等因素,使得每一个个体的骨增生程度也不一样。
二、患了骨关节病都有那些症状呢?
从发病年龄看,40-50岁开始,起病缓慢,开始可因受凉,劳累或轻微外伤而感到关节酸胀或钝痛,以后逐渐加重,可有关节摩擦痛。如果关节处于一定位置过久,可出现暂时性僵硬,不灵活,变换姿势时疼痛。因此,病人常有晨起活动痛,而活动一段时间后渐灵活且疼痛减轻,但过度活动又可加重表现。病人常感到关节活动时有嘎吱声。如增生的骨刺脱落形成游离体,可出现关节卡住症状。发作间歇期逐年缩短,最后症状可呈持续性。
从外表看,关节可无肿胀或轻度肿胀,有的可见关节内拐和外拐,医学上叫内外翻畸形。用手按压关节可有压痛,活动无受限或部分受限。可见不同程度的肌萎缩或肌痉挛。当膝关节伴有滑膜炎时,肿胀可加重并出现关节内积液。
三、关节骨刺是不是越磨越好?
有些人认为长了骨刺会越磨越好,关节越磨越不疼。于是,有些老年人开始练爬山、上下台阶、长时间的行走和跑步,希望通过这些运动来磨掉骨刺,结果非但没有磨掉骨刺,剩余好的软骨膜和正常的骨头也被磨掉了,使临床症状加重,甚至于造成了骨缺损,给以后的关节手术造成很大麻烦。
四、怎样治疗骨刺,药物能消除关节骨刺吗?
骨刺属于正常的骨组织,它不能被药物消除。不严重的骨刺所引起的临床症状完全可以通过药物、关节注射、理疗和体疗方法来解决;而严重骨刺所引起的关节炎只能通过关节腔清理和人工关节表面置换来解决。
五、人工关节置换是把整个关节都换掉吗?
不是。只是将膝关节处的股骨、胫骨和髌骨表面磨坏的一层骨头去除,用金属的关节面替代,就像我们平时修牙,镶一个牙套在外面一样,两金属关节面之间以高分子聚乙烯垫相隔。使用的金属材料为鈷鉻钼和钛合金,这些金属与人体组织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没有排异反应。
专家解读关节骨刺!通过上述文章的讲解我们已经熟悉了,专家提醒广大患者,得了病不可怕,关键是要积极的接受医生的药物治疗。
糖尿病不能吃什么
1、辣椒。专家建议尽量少吃。禁忌理由:所含的辣椒素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但辣椒性热、味辛,多食助热生火,糖尿病患者。多属阴虚火旺之体,帮应习题少食。
2、甘薯。专家建议尽量少吃。禁忌理由:含糖量在20%以上,食用后血糖会明显升高。
3、甜菜。专家建议尽量不吃。禁忌理由:含糖量高,糖尿病患者食用后血糖会明显升高。
4、大葱。专家建议尽量少吃。禁忌理由:葱吃得多了易使人视线不清,对眼睛有一定的不良影响,糖尿病合并眼病者不宜多吃。
5、荸荠。专家建议尽量不吃。禁忌理由:含大量淀粉,淀粉在体内会转化为葡萄糖。
6、杏。专家建议尽量不吃。禁忌理由:性温热,多食易上火。糖尿病患者多属阴虚内热之体,且免疫力差,应尽量不吃。
7、葡萄。专家建议尽量不吃。禁忌理由:含大量葡萄糖、果糖及少量蔗糖、木糖,糖尿病患者慎食。
8、柿子。专家建议尽量不吃。禁忌理由:除水分外,所含大部分为糖(包括蔗糖、葡萄糖、果糖等),糖尿病患者应尽量不吃。
9、桃。专家建议尽量不吃。禁忌理由:性热,含糖量高,属阴虚火旺之体的糖尿病患者应尽量不吃。
10、芦柑。专家建议尽量不吃。禁忌理由:除水分外,所含大部分为糖类物质,包括葡萄糖、果糖、木糖,多食易导致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应尽量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