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方法还是挺多的,下面我们主要给大家介绍的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非药物治疗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我们也是可以很好的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所以大家也是要来了解一下的。

1.高容、高压、血液稀释疗法

通常称为“3H”疗法,是目前常用治疗CVS的主要方法之一,等容液稀释可增加心输出量,从而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2. 手术和介入治疗

为避免SAH继发CVS,建议早期进行病因治疗,如手术夹闭动脉瘤和畸形血管切除等,且术中将血块清除,可减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目前介入疗法亦日趋成熟,据研究介入疗法后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与手术后相似。

3.脑脊液引流

脑脊液引流对SAH继发CVS有肯定的疗效,可以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红细胞崩解产物以及缩血管活性物质,解除对蛛网膜颗粒的封闭状态,能有效预防血管痉挛的发生,并缓解痉挛程度。常用方法有下列几种:腰穿放去血性脑脊液;腰穿脑脊液生理盐水置换术;脑池或脑室脑脊液持续引流;脑脊液引流+尿激酶或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注入。

4.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向体细胞内导入一种新的基因物质,现在也可以应用反义核苷酸抑制某些基因的表达,有大量研究采用基因工程方法来预防和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上面介绍的这些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方法,比较高级的治疗方法就是基因治疗方法了,但是这也是最难的治疗方法,而且这大多数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预防的一种方法,所以我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就好了。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怎么引起的

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和血管畸形,其次为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颅内肿瘤、血液病、各种感染引起的动脉炎、肿瘤破坏血管、颅底异常血管网症(moyamoya病)。还有一些原因不明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经全脑血管造影及脑CT扫描未找到原因者。

病因中粟粒样动脉瘤约占75%,年发病率6/10万;动静脉畸形约占10%,多见于青年人,90%以上位于幕上;脑底异常血管网(Moyamoya病)占儿童SAH的 20%;原因不明占10%。一般认为30岁以前发病者,多为血管畸形,40岁以后发病者多为颅内动脉瘤破裂,50岁以上发病者,则往往因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及脑肿瘤引起。

另外,吸烟、饮酒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密切相关。国外动物实验证明形成动脉瘤有3个因素:Willis环压力、高血压和血管脆性增加。吸烟能影响这3个因素,引起血压急性升高,在3h后逐渐回落,与临床所见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几率在吸烟后3h内最高相吻合。吸烟还可激活肺巨噬细胞活性,促进水解酶释放,可引起肺损害与脑血管脆性增加,从而增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率。大量饮酒可能引起高血压或其他包括血凝机制和脑血流之改变,可加速促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有人报道,过量饮酒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是非饮酒者的2倍。

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哪些症状

1、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原因临床表现

1】.急性期表现

各年龄组均有发病,30~40岁青壮年多见,也有的报道80%的发病年龄在30~69岁。男性稍多于女性,秋季及冬初发病率较高。发病时多有情绪激动或用力病史,部分患者可有反复发作头痛史。发病时,90%患者为突然起病,少数起病缓慢。

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在情绪激动、体力劳动、咳嗽、用力排便、饮酒、性交等情况下发病,主要表现是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检查有脑膜刺激征阳性,脑CT扫描有出血表现,腰穿有均匀一致血性脑脊液。症状的轻重取决于病变的部位、出血量的多少,并且与发病年龄有关。

少数患者发病前2周内有头痛、头晕、视力改变或颈项强直,这些表现可能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前驱症状。其产生与动脉瘤扩大压迫刺激邻近组织,或动脉瘤微量出血有关。一般年轻人比老人更多见,常被临床误诊为偏头痛或颈椎病。从前驱症状到发生大出血的间隔期约2~3周,约半数前驱症状是由反复的小量渗血引起,外渗的血液可以围绕血管壁或瘤壁引起一些纤维化的粘连反应,起到止血作用。

是本病常见而重要的症状,患者从突然剧烈难以忍受的头痛开始,常伴有呕吐、颜面苍白、全身冷汗。头痛分布于前额、后枕或整个头部,并可放射至枕后、颈部、肩部、背部、腰部及两腿等,并持续不易缓解或进行性加重,头痛持续时间一般1~2周,以后逐渐减轻或消失。少数患者仅表现头昏或眩晕而无头痛。开始头痛的部位有定位意义,如前头痛提示小脑幕上和大脑半球(单侧痛)、后头痛表示后颅窝病变。头痛的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国内报告为68%~100%。中青年头痛严重,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的发生率低,这是因为老年人脑实质多有萎缩,蛛网膜下腔多有扩大,疼痛敏感组织如血管、神经、脑膜有不同程度的退化,感知与反应多较迟钝、疼痛阈增高。头痛重者伴有恶心及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系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少数患者呕吐咖啡样液体,提示应激性溃疡出血,预后不良。少数动脉瘤破裂导致大出血的病例,在剧烈头痛呕吐后随即昏迷,出现去皮质强直,甚至很快呼吸停止而猝死。

多数患者在发病后立即出现短暂性意识丧失,少数患者在起病数小时发生。意识障碍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出血部位及量、脑损害的程度有关。

老年患者意识障碍发生率高,文献报道50岁以上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占32%~63%,可能主要是由于老年人有脑动脉硬化,脑细胞功能减退,一旦颅内出血,颅内压增高时更易导致脑血管痉挛,脑组织缺氧水肿,容易引起脑功能障碍。

部分患者神志清醒,但有表情较淡漠、畏光、怕惊、谵妄、幻觉、妄想、躁动等精神症状,多由于大脑前动脉或前交通动脉附近的动脉瘤破裂出血所致,危重者可有谵妄,不同程度的意识不清甚至昏迷,少数可出现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

是本病的主要阳性体征。颈项强直是由于支配颈肌群的颈丛神经受到血液的刺激引起颈部的伸屈肌群处于痉挛状态并伴有疼痛。而阳性的克氏征、布氏征则是由于相应支配的神经根受到血液的刺激所引起。脑膜刺激征下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起病数小时后出现,少数患者出现较晚。脑膜刺激征的强度取决于出血的多少、位置和年龄,表现为颈部肌肉(尤其是伸肌)发生痉挛、颈部僵直,或被动屈曲颈部时有阻抗,下颏不能贴近胸部。程度可有轻有重,严重时不能屈曲颈部,甚至呈角弓反张。据报道布氏征的发生率为66%~100%,克氏征出现率35%~60%,多在起病后3~4周消失。60岁以上的老年人,脑膜刺激征不明显,但意识障碍却较重,应引起注意。

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分为两种,即早期定位体征和晚期定位体征。

①早期出现的神经系统症状:

是指出血后短时间内出现的体征,常提示外侧裂中的大脑中动脉破裂,血液流入脑实质内。临床表现可有眼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轻偏瘫、四肢瘫,偏身感觉障碍等。肢体瘫痪是由于出血量较大或血肿压迫脑组织或血管痉挛甚至脑梗死所致。其体征出现在发病的初期,持续时间相对较短,随着病情的好转,瘫痪亦逐步好转。

②晚期出现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是指发生于出血3天以后,一般在4天~3周左右,最常见于出血后第5~10天之内,可持续2周左右,绝大多数于1个月内恢复正常,少数也有达数月之久,常提示为脑血管痉挛所致。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可有在视盘周围、视网膜前的玻璃体下出血。可发生在一侧或两侧,从靠近中央静脉的视网膜和视网膜前间隙向他处扩散,外形可呈片状、条纹状、斑点状或火焰状。视网膜前出血后,紧接着可以发生玻璃体局限性或普遍性出血,引起视力模糊或黑矇。这些体征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依据之一。这是由于血液从蛛网膜下腔向前扩散,充满了视神经鞘的蛛网膜下腔。因而使视网膜静脉回流受阻,此时供应视网膜的动脉血液并未减少,导致视网膜静脉及毛细血管发生破裂而出血。出血最早可在起病后1h内出现,数小时内产生,约2周内吸收。有2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由于颅内压增高,眼动脉回流受阻,可产生一侧或双侧视盘水肿、静脉充血,发生时间可在起病后几小时,一般在几天内,个别数周内,约3~4周才能消失。视盘水肿的程度通常在1~2天,偶尔可达3天,是颅内压增高的结果。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视网膜静脉常有淤血表现。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继发癫痫发作发病率为9%~20%。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痫发作与其出血量、脑组织直接受损部位、程度和范围密切相关。可有多种表现形式的发作,如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复杂部分性运动发作、简单部分性运动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痫常见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且多数为出血量较多,出血范围较大,血液遍及整个蛛网膜下腔,血液层厚,甚至部分脑室及基底池也有积血者,而复杂部分性运动发作和简单部分性运动发作则相对较少见,且出血量较少,出血范围亦较小。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痫发作多发生在发病早期,尤以发病当时最为常见,部分患者以癫痫为首发症状,且短期内(1~3天)频繁发作,过后则再无癫痫发作,而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恢复期(2周后)癫痫发作者相对较少。

脑神经障碍有定位体征。最常见的是动眼神经麻痹,颈内动脉与后交通动脉连接处的动脉瘤常伴有眼球运动障碍、视野缺损,头痛部位多限于眼球、眼眶或同侧前额;较大的动脉瘤更易引起头痛和动眼神经麻痹。其次面神经、视神经、听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等。

可因脑或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液流入椎管,刺激神经根所致。临床上所见蛛网膜下腔出血多数是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脊髓型蛛网膜下腔出血极少见,故临床医师常不容易考虑到该病。脊髓型蛛网膜下腔出血因早期未侵犯脑膜,无明显头痛,仅因血液刺激脊神经根,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背痛及下肢牵拉痛,行走困难。而“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亦可出现上述症状,故易误诊。

综上所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轻者症状、体征均不明显,且消失快,恢复完全。重者可有中枢性高热、迅速昏迷、出现去皮质强直,甚至死亡。

2】.继发性表现

蛛网膜下腔出血经治疗后可完全恢复健康,一般不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但部分患者可有再次出血、继发脑血管痉挛、急性脑积水或正常压力性脑积水等。

再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①发病率

为11%~15.3%,再出血的发生时间,国内报道50%发生在2周内,81%发生在1个月内。

②临床表现:

蛛网膜下腔出血经治疗病情稳定的情况下,突然剧烈头痛、烦躁不安、恶心呕吐或意识障碍及脑膜刺激征明显加重,或出现新症状和体征者常首先考虑为再出血。脑CT扫描在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可见新鲜高密度影,腰穿脑脊液为新鲜血、红细胞增多或大量的红细胞。

③常见诱因有:

头痛剧烈,影响休息以及焦虑不安、血压波动明显,或经治疗后头痛缓解,过早下床活动、咳嗽、打喷嚏等,使尚未修复好的血管破裂再出血;卧床休息,肠蠕动减少或不习惯床上排便而导致便秘,用力排便而致再出血;亲友探视过多或有使情绪激动的因素、血压骤增亦可致再出血。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严重的并发症,常引起严重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或迟发性缺血性脑损害,甚至导致脑梗死,成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

关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病情恶化的原因,有些作者报道认为颅内压增高不是惟一的主要原因,他们研究中发现,血压降至正常,但仍不能防止意识的进行性恶化,脑血管痉挛的患者中儿茶酚氨浓度增高,说明交感神经活性的亢进导致脑血管痉挛和临床情况的恶化。

①发生率: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发生率高达30%~90%。有意识障碍的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更高。有报道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血管痉挛发生率为47%,而脑外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仅为6.4%。

②发生时间

多数学者认为脑血管痉挛具有两期:即急性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血管痉挛。

急性血管痉挛: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立即出现,持续时间短,多在24h内缓解,国外学者动物实验证明当向动物颈部蛛网膜下腔注入新鲜血液时,即出现Willis动脉环及其分支的急性双侧弥漫性血管痉挛。3min内痉挛最为明显,多数持续在30min以内,少数可达数小时之久。并且第2次出血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常常比第1次更强烈而持久。

迟发性血管痉挛:多在蛛网膜下腔出血3天后发生,最常见于出血后第5~10天,一般在4天~3周,可持续2周左右,绝大多数于1个月内血管管径恢复正常,少数也有达数月之久。

③发生部位: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之脑血管痉挛可发生于颅内动脉的各个部位,但以Willis环动脉及其分支最为常见。过去认为脑血管痉挛主要发生于颈内动脉系统,随着MRA、DSA的广泛应用,发现椎-基底动脉的脑血管痉挛也不少见。血管痉挛范围与动脉瘤部位有密切关系。常见的动脉瘤部位有前交通动脉瘤、颈内动脉瘤、大脑中动脉瘤、大脑前动脉瘤、椎-基底动脉瘤、多发性动脉瘤等。

④临床表现:

脑血管痉挛致脑缺血梗死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经治疗或休息好转后出现恶化或进行性加重;意识障碍与脑血管痉挛关系密切,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为昏迷→清醒→再昏迷的病程;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出现头痛加重等颅内压升高症状;腰穿证实无新鲜出血;脑CT扫描没有发现新鲜出血高密度影。多数患者表现病情发展缓慢,经数小时或数天逐渐出现较重神经障碍体征,可伴或不伴有意识变化,极少数患者亦可急性起病,迅速发展。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积水发生率在20%左右。根据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发生的时间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脑积水是指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2周内发生,较常见;慢性脑积水则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2周以后形成。有时甚至在半年后出现。正常颅压脑积水是其中的一种类型。按脑积水的类型可分为梗阻性脑积水和交通性脑积水,两者均可见于急性脑积水,而慢性脑积水则多为交通性脑积水。

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

确诊SAH之后,应尽早行脑血管造影或CT血管成像(CTA)检查,一旦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尽快准备实施开颅夹闭手术或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SAH治疗目的主要是防治再出血、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等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一般处理及对症处理

监测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体征变化,保持气道通畅,维持呼吸、循环稳定。安静卧床,避免激动及用力,保持大便通畅,可对症应用镇静镇咳及抗癫痫类药物。

降低颅内压

适当限制液体入量,防治低钠血症。临床常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脱水剂降低颅内压,也可酌情选用白蛋白。当伴有较大的脑内血肿时,可手术清除血肿以降低颅内压抢救生命。

防治再出血

(1)安静休息,绝对卧床4-6周;(2)控制血压,患者可能因为剧痛导致血压升高,注意去除疼痛等诱因。(3)应用抗纤溶药物,以防动脉瘤周围血块溶解引起再出血,常用药物有氨基己酸、氨甲苯酸等;(4)外科手术消除动脉瘤是防止动脉瘤性SAH再出血最好的办法。

防治脑血管痉挛

(1)维持血容量和血压,必要时予胶体液扩容、多巴胺静滴,3H疗法(高血容量、升高血压、血液稀释)在国外较多用于治疗SAH后脑血管痉挛。(2)早期使用尼莫地平等钙离子拮抗剂。(3)早期手术去除动脉瘤、移除血凝块。

防治脑积水

(1)予乙酰唑胺抑制脑脊液分泌,或应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脱水药。(2)内科治疗无效时可行脑脊液分流术:脑室-心房或脑室-腹腔分流术,以免加重脑损害。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急救方法

虽然我们对蛛网膜下腔出血了解的不是很多,但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严重疾病我们一定要知道,在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时候,我们要知道怎样的急救才是最好的,下面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急救方法。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常见的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和血管畸形。一旦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应及时在当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治疗或转送医院抢救治疗,转送病人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让病人保持头高侧侧卧位,避免舌根后坠阻碍通气;

2、及时清理患者口中的呕吐物,以免误吸入气道;

3、尽量避免长途转送,选就近有条件的医疗单位治疗;

4、转运前应给予脱水、降压等治疗;

5、运送过程中尽量避免震动;

6、转送病人时应有医务人员护送并随时观察病情变化;

7、有随时进行抢救的基本设施。

对于很多严重的疾病来说,紧急急救就是对他们生命的延续,这样可以给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所以大家一定要多了解一些关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救方面的知识,因为它也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脑部疾病。

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认识误区

大脑位于颅腔中,在颅腔于大脑之间有一层脑膜叫蛛网膜,蛛网膜与大脑之间的空隙叫蛛网膜下腔,其中充满脑脊液,而大脑就被浸泡在脑脊液内。供应大脑血液的大血管就在蛛网膜下腔中穿行,并且所有的脑神经也从蛛网膜下腔中穿出。

当脑血管破裂出血时,血液首先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典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严重时会出现昏迷。

医生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手段是头颅CT,典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为下图

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不仅普通人对其认识存在误区,甚至某些医生对其也存在认识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点:

误区一: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内科疾病,应该由神经内科治。传统的医学观点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独立的疾病,长期以来都是由神经内科诊治。但是,现代医学已经证实:蛛网膜下腔出血不是一种独立疾病,而是许多种疾病的共同临床表现。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脑动脉瘤破裂出血(见下图),其次是脑血管畸形破裂,少见的原因为脑肿瘤、脑血管异常闭塞症。这些原因都可以通过外科手术得到彻底根治,而内科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因此不应该再是内科疾病,而应该是神经外科疾病,理应由神经外科收治。

误区二: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就是治疗头痛,头痛好转就是治疗好了。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主要症状是头痛,即使不治疗,随着出血的消散,头痛自然会减轻。但是出血的原因如果不处理,肯定还会再出血,那时所有的前期治疗将化为乌有。因此,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来说,头痛的好转绝不是病情的痊愈,还需要查清原因并针对原因进行治疗。

误区三: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不能转运,只能就地治疗,搬运会引起再出血。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关键是防止再出血,而防止再出血的关键是诊断出血原因并处理原因。对于没有没有条件诊断和处理出血原因(主要是脑动脉瘤)的医院来说,所作的治疗并无实际意义,一旦再出血,所有前期的治疗将前功尽弃。所以,与其呆在没有条件的医院等死,不如早期转院求得最及时有效的治疗。而且,并没有证据表明搬运病人会导致再出血,而不处理脑动脉瘤是导致再出血的更本原因。

误区四:出血早期不能做脑血管检查。实际上,现在的脑血管检查(脑血管造影)非常安全,不会引起出血的风险,而等待的风险远大于检查的风险,所以应该尽早进行脑血管的检查,查清原因。现在的CTA检查不需要动脉插管,几乎没有风险,可以清晰显示颅内的脑血管和引起出血的脑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

动脉瘤(45%):

病因中粟粒样动脉瘤约占75%,年发病率6/10万。动静脉畸形约占10%,多见于青年人,90%以上位于幕上,脑底异常血管网(Moyamoya病)占儿童SAH的20%,原因不明占10%。

血管畸形(20%):

一般认为30岁以前发病者,多为血管畸形,40岁以后发病者多为颅内动脉瘤破裂,50岁以上发病者,则往往因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及脑肿瘤引起。

吸烟、饮酒(15%):

吸烟,饮酒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密切相关,国外动物实验证明形成动脉瘤有3个因素:Willis环压力,高血压和血管脆性增加,吸烟能影响这3个因素,引起血压急性升高,在3h后逐渐回落,与临床所见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几率在吸烟后3h内最高相吻合,吸烟还可激活肺巨噬细胞活性,促进水解酶释放,可引起肺损害与脑血管脆性增加,从而增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率,大量饮酒可能引起高血压或其他包括血凝机制和脑血流之改变,可加速促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有人报道,过量饮酒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是非饮酒者的2倍。

蛛网膜下腔出血检查

1、蛛网膜下腔出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和血糖

重症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急性期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增高,可有尿糖与尿蛋白阳性。急性期血糖增高是由应激反应引起的。血糖升高不仅直接反映机体代谢状态,而且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血糖越高,应激性溃疡、代谢性酸中毒、氮质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

2】.脑脊液

均匀一致血性的脑脊液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指标,注意起病后立即腰穿,由于血液还没有进入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往往是阴性。等到患者有明显脑膜刺激征后,或患者几小时后腰穿阳性率会明显提高,脑脊液表现为均匀一致血性、无凝块。

绝大多数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压力升高,多为200~300mmH2O,个别患者脑脊液压力低,可能是血块阻塞了蛛网膜下腔之故。

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可高至1.0g/dl。出血后8~10天蛋白质增加最多,以后逐渐减少。脑脊液中糖及氯化物含量大都在正常范围内。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中的白细胞在不同时期有3个特征性演变过程。①6~72h脑脊液中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血细胞反应,72h后明显减少,1周后逐渐消失。②3~7天出现淋巴-单核吞噬细胞反应,免疫激活细胞明显增高,并出现红细胞吞噬细胞。③3~7天脑脊液中开始出现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14~28天逐渐达到高峰。

2、影像学检查

脑CT扫描或MRI检查:临床疑诊SAH首选CT检查,安全、敏感,并可早期诊断。出血当天敏感性高,可检出90%以上的SAH,显示大脑外侧裂池、前纵裂池、鞍上池、桥小脑角池、环池和后纵裂池高密度出血征象,并可确定脑内出血或脑室出血,伴脑积水或脑梗死,可对病情进行动态观察。CT增强可发现大多数动静脉畸形和大的动脉瘤。MRI可检出脑干小动静脉畸形,但须注意SAH急性期MRI检查可能诱发再出血。CT可显示约15%的患者仅中脑环池少量出血,称非动脉瘤性SAH(non aneurysmal SAH,nA—SAH)。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进行脑CT扫描或MRI检查,以提示或排除本病:①临床表现疑有颅内出血者。②有部分性癫痫发作或全面性癫痫发作病史者。③有慢性发作性或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病史者,如偏身运动或感觉障碍。④有慢性头痛病史,其他原因不好解释者。

相关推荐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症状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典型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血性脑脊液和脑CT扫描显示蛛网膜下腔为高密度影。但是,由于发病年龄、病变部位、破裂血管的大小、发病次数等不同,临床表现差别较大;轻者可以没有明显症状和体征,重者突然昏迷并在短期内死亡。发病年龄以40~60岁最多见。 1.头痛 主要是由于高颅压和血液化学刺激硬脑膜所致。而头痛是本病最常出现的症状,其频度依年龄及病情严重程度而不一。中青年发病时,头痛出现率在90%以上;老年及儿童则占50%左右。头痛出现时主要分布于前额、枕部或全头部,而

老人脑出血鉴别诊断

1、脑出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 蛛网膜下腔出血常伴有剧烈的头痛、呕吐及明显的脑膜刺激征,无或较轻的意识障碍,很少出现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脑脊液呈血性,加上CT、MRI表现,一般不难鉴别。 2、脑出血与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鉴别 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一般发病年龄轻、出血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故先出现脑膜刺激征,而后出现偏瘫等表现,CT、MRI及脑血管造影可以鉴别。

脑积水有几类呢

脑积水有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类,各又可分为交通性和非交通性。 (一)先天性脑积水的原因有: 1.脑导水管畸形 又分为:①导水管分叉畸形;②导水管狭窄或闭锁;③导水管隔膜是脑积水的原因。 2.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 是由于扁桃体、延髓及第四脑室疝至椎管内,第四脑室变狭长,正中孔与侧孔下移,使CSF循环受阻。本畸形可单独存在,但多数与脊髓脊膜膨出伴发,或与颅底凹陷症伴同。 3.第四脑室正中孔及侧孔先天性闭锁 少见,需与颅内感染后继发粘连引起脑积水的原因相鉴别。 (二)后天性脑积水的原因有: 1. 颅内感染 婴儿在母体

脑动脉瘤的表现症状

1、动脉瘤破裂出血症状 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临床表现为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急剧,患者剧烈头痛,形容如“头要炸开”。频繁呕吐,大汗淋漓,体温可升高;颈强直,克氏征阳性。也可能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部分患者出血前有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因,也有的无明显诱因或在睡眠中发病。 2、局灶症状 动眼神经麻痹常见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和大脑后动脉的动脉瘤,表现为单侧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内收、上、下视不能,直、间接光反应消失。有时局灶症状出现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之前,被视为动脉瘤出血的前兆症状,如轻微偏头痛、眼眶痛,继

蛛网膜下腔出血应该如何预防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常见的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和血管畸形。一旦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应及时在当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治疗或转送医院抢救治疗,转送病人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让病人保持头高侧侧卧位,避免舌根后坠阻碍通气; 2.及时清理患者口中的呕吐物,以免误吸入气道; 3.尽量避免长途转送,选就近有条件的医疗单位治疗; 4.转运前应给予脱水、降压等治疗; 5.运送过程中尽量避免震动; 6.转送病人时应有医务人员护送并随时观察病情变化; 7.有随时进行抢救的基本设施。

外部性脑积水

外部性脑积水,是交通性脑积水的头围异常增大,影像学检查以蛛网膜下腔增宽,前半部球间裂隙增宽,伴有或不伴有轻度脑室扩大为其特征。国外文献又称其为 “假性脑积水”。临床可分为特发性外部性脑积水和继发性外部性脑积水。 1、特发性外部性脑积水 表现为不明原因的抽搐或(和)头围异常增大,CT改变符合外部性脑积水特征。特发性外部性脑积水原因还尚不清楚,可能与蛛网膜颗粒的发育滞后、发育不全或功能低下有关。 2、继发性外部性脑积水 继发于脑缺氧、硬膜下血肿、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炎以及颅脑外伤后具备上述特征者。

颈部针灸可导致颅内出血

无论是施行或接受颈后部针灸的人都应该明白,这种治疗能导致急性颅内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 美国加利福尼亚Loma Linda大学的Daniel Chung Ann Choo博士和中国浙江大学的Geng Yue博士,在the May issue of Headache杂志上发表文章,报道了一例44岁男性在接受颈后部针灸后,出现伴有恶心、呕吐的严重枕部头痛症状。 病人在针灸针刺入“风府”穴(“feng fu” trigger point)几分钟后,突然发生严重的枕部头痛,针刺点位于枕突下3厘米。CT显示:

早产儿蛛网膜下腔出血怎么办

你好!早产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确诊SAH之后,应尽早行脑血管造影或CT血管成像(CTA)检查,一旦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尽快准备实施开颅夹闭手术或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SAH治疗目的主要是防治再出血、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等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早产儿蛛网膜下腔出血怎么办,建议去正规医院就诊,祝你健康!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有反复头痛史,疑有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或脑动脉硬化者。 2.发病急骤,可有或无诱发因素。 3.剧烈头痛常为首发症状,多伴有恶心呕吐。 4.意识清楚或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伴有精神症状,如躁动、谵妄、幻觉等。 5.多有脑膜刺激征,腰穿刺脑脊液呈均匀一致的血性,颅压增高。 6.一侧动眼神经麻痹。玻璃体膜下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特征之一。 7.多无定位体征,若合并有肢体瘫痪等局灶体征,应考虑合并蛛网膜下腔血肿或脑内血肿、脑血管痉挛、脑血栓,或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8.CT、磁共振检

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吗

一、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吗 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这是少量珠网膜下腔出血对孩子影响不大也不会留有什么后遗症的,过一段时间会吸收的,不用担心,在临床上经常碰到这种情况,都恢复的很好。只有严重的脑实质出血才对孩子有影响, 目前临床上经常见到脑血管意外的病人,他们大部分均是大量出血,影响到肢体的活动,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均可以恢复原有的功能,孩子恢复功能比成人强的多,故留下后遗症的可能性很小,何况不是脑实质出血,连留下后遗症的可能性都没有。 二、病理病因 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和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