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病的饮食
钩虫病的饮食
钩虫病是由于钩虫寄生在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因其主要症状为好食易饥,倦怠乏力,肤色萎黄,面足浮肿,故中医文献把钩虫病称为黄肿病、疳黄、黄胖、饕餮黄等。四川及浙江民间又称为懒黄病、粑黄病、桑叶黄等。钩虫病的流行相当广泛,在我国南方各省较为多见。钩虫病除药物治疗外,还应给予富于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以促进气血的生长及脾胃功能的恢复。病情严重的患者应适当休息。
钩虫病饮食方法(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咨询医生):
1、姜汁黄鳝饮:黄鳝(去骨切丝)100克,姜汁10毫升,将黄鳝用姜汁、花生油、食盐少许拌匀,待饭煮至水将干时,放人鱼丝于饭面盖严,小火煽15分钟至熟服食。
2、党参红枣茶:党参20克,大枣10枚,共煎水代茶饮。
3、大蒜粥紫皮:大蒜30克,粳米100克。大蒜去皮,放沸水中煮1分钟捞出,然后取粳米,放人煮蒜水中煮成稀粥,再将蒜放人(若结核患者食用,可另加白及粉5克),同煮为粥。
4、煨大蒜:大蒜连皮10~12g,放火灰中煨熟,剥皮后嚼食。
钩虫病中医食疗(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咨询医生):
1、粪毒犯肤
症状:手足接触泥土之后,很快出现局部奇痒、灼热、疱疹,搔破后脂水浸淫、红肿,·苔白薄,脉平或濡。
治法:杀虫止痒。
方药:桃叶泄毒汤。
本方以桃叶、辣蓼草、连根葱、荆芥、苏叶、苦参各30g,水煎3-4沸,趁温熏洗局部。如水冷,则加热后再洗,一日数次。
钩蚴在侵入皮肤的24小时内,尚有90%以上停留在局部,可用热敷法和能杀灭钩蚴的药物进行局部治疗。如用热敷局部,以不烫伤皮肤为度;或用土荆芥油涂抹患处。
钩虫病的症状
临床症状取决于感染轻重程度和病程长短。轻度感染大多数无临床症状;感染较重者可出现轻重不一的临床表现,约10%左右。临床症状可分为幼虫和成虫所引起两个不同阶段。
一、幼虫引起的临床表现
1.主要是钩蚴性皮炎和呼吸系统症状。皮炎多发生于手指或足趾间、足背、踝部位,钩蚴钻人时,局部有烧灼或针刺感,继之出现充血性斑点或丘疹,有奇痒,于1~2天后变成水泡,俗称“粪十痒、粪毒或粪疙瘩”等。一般4~10天症状消失,皮损愈合。重复感染又可发生钩蚴皮炎。若皮肤抓破,可继发细菌感染。
2.感染后1周左右,病人可出现咳嗽、咳痰,尤以夜间为甚。重者痰中带血。伴有阵发性哮喘、咽喉发痒、声音嘶哑等呼吸道症状与低热,持续数周。肺部检查可闻干啰音或哮鸣音。X线检查显示肺纹增粗或点片状浸润阴影,经数日后自行消退。
二、成虫寄生引起的临床表现
1.病人大多数于感染后1~2个月出现上腹隐痛或不适,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泻、消瘦、乏力等。重度感染者常有嗜异癖,如食生米、泥土等。偶有发生消化道出血者,表现为持续黑便,常被误诊为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也有5个月婴儿钩虫病引起消化道出血的个别报道。胃肠道钡餐X线检查常可见十二指肠下段和空肠上段粘膜纹理紊乱、增厚、蠕动增加,被激惹而呈节段性收缩现象等。
2.贫血是钩虫病的主要症状。重度感染后3~5个月后逐渐出现进行性贫血,表现为头昏、眼花、耳鸣、乏力,劳动后心悸与气促。患者脸色蜡黄,表情淡漠。心前区收缩期杂音,血压偏低,脉压差宽,心脏扩大,甚至出现心力衰竭。重症贫血伴低白蛋白血症。病人常有下肢浮肿,甚至出现腹水与全身水肿。
3.婴儿钩虫病大多见于1岁以内,主要由十二指肠钩虫引起。婴儿血量少,处于生理缺铁性贫血期,且肠粘膜柔嫩,被钩虫咬附后容易出血,故贫血严重。患者面色苍白,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哭闹不安。可有腹泻与黑粪,或血性水样便。并有显著浮肿,如不及时诊断与治疗,可引起死亡。
4.孕妇钩虫病易并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在妊娠期由于需铁量增加,钩虫感染更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引起流产、早产或死胎。新生儿死亡率也增高。
钩虫病的病因
病原:
钩虫成虫为灰白色,雌虫粗长,雄虫细短,口囊腹面前缘有切齿两对,口囊和切齿咬附于肠粘膜上,供虫体的“唧简”作用吸食人体血液。成熟的雌性十二指肠钩虫,每日平均产卵1万个以上;美洲钩虫约5000个。两者虫卵相似,无色透明,卵壳薄,内含2~8个细胞。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于24~48小时内发育为杆状蚴。杆状蚴在5~7天内经两次蜕皮发育为具感染力的丝状蚴。其活动力强,可生存数周,当与人体皮肤接触时可侵入人体内。幼虫随淋巴液和血液回流到右心和肺部,在肺部穿破肺毛细血管到达肺泡,循气道上升至咽部,随吞咽活动经食管进入小肠。经3~4周后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并附着于肠粘膜。从感染至粪便中排出钩虫卵所需的时间约为4~7周。成虫的寿命为2~5年,但大多数成虫在1~2年内被排出体外。
流行病学:
钩虫病患者为主要的传染源。皮肤接触污染的土壤为主要感染途径;吃进污染的食物、蔬菜等也是感染途径之一。该病在我国分布广泛,其感染率南方高于北方,尤以淮河、黄河以南地区为著,农村高于城市,成人高于儿童,小儿年龄愈大,感染率愈高。
发病机制:
(一)皮肤损害由钩虫幼虫引起皮炎,丝状蚴侵入皮肤后数分钟至1h,局部皮肤出现红色丘疹,1~2d出现水疱、充血、水肿以及细胞浸润的炎症反应。感染后24h,大多数幼虫仍滞留在真皮层及皮下组织内,然后经淋巴管或微血管到达肺部。
(二)肺部病变当钩虫幼虫穿过肺微血管到达肺泡时,可引起肺间质和肺泡点状出血和炎症。感染严重者可产生支气管肺炎。当幼虫沿支气管向上移行至咽部,引起支气管炎与哮喘。
(三)小肠病变钩虫口囊咬附在小肠粘膜绒毛上皮,以摄取粘膜上皮与血液为食,且每日更换吸附部位,并分泌抗凝血物质,引起粘膜伤口渗血。渗血量远较钩虫吸血量为多。并在小肠粘膜上产生散在的点状或斑点状出血。严重者粘膜下层可出现大片出血性瘀斑,甚至引起消化道大出血。慢性失血是钩虫贫血的主要原因。贫血程度除取决于钩虫虫种、负荷虫数、感染期限外,尚与饮食中的铁含量,体内铁贮存量有关。长期小量失血可消耗体内铁质贮存,产生低色素性小红细胞贫血。根据51Cr标记红细胞的方法,测定每条美洲钩虫每天吸血0.01~0.09ml,平均0.03ml;十二指肠钩虫则为0.14~0.4ml,平均0.15ml。钩虫引起慢性失血也包括血浆的丧失。用131I标记蛋白测定每100条钩虫引起每天白蛋白丧失量为0.1g,相当于血浆3ml,故常伴有低白蛋白血症。长期严重缺铁性贫血可引起心肌脂肪变性,心脏扩大,长骨骨髓显著增生,脾骨髓化,指甲扁平,反甲,毛发干燥脱落和食管与胃粘膜萎缩等病理变化。儿童严重感染可引起生长发育障碍。
钩虫病的治疗
得了钩虫病应及早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以免发生严重贫血及营养不良。一般疗法必须注意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给高蛋白质、多维生素饮食,贫血者应补充铁剂,并同时服用稀盐酸每次滴和维生素C以助铁剂的吸收,贫血严重者应考虑少量输血,每次~50ml,或5~10ml/kg,出现严重心力衰竭者,先给毒毛旋花子甙K。
钩虫病的治疗方法:
驱钩虫药物种类很多,但尚无较理想的药物,需多次反复治疗才能根治。此外,农村钩虫病患者大多伴有蛔虫等多种线虫感染,故以采用广谱驱肠线虫药为宜。如甲苯咪唑、噻嘧啶、丙硫咪唑、左旋咪唑等,用法同治疗蛔虫病。国内钩虫病多系两种钩虫混合感染,若用一种驱钩虫药未驱尽时,可换用另一种药物,藉以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在流行区应定期开展普查普治工作,一般宜选在冬、春季进行。驱钩药物的选择,应根据钩虫虫种及其他肠道寄生虫的合并感染情况选择高效、低毒的药物。为了提高疗效,尤其是驱美洲钩虫的疗效,可采用交替用药和联合用药。常用驱虫药物有甲苯咪唑、丙硫咪唑、噻苯咪唑等药,除对成虫有杀灭驱虫作用外,对虫卵及幼虫亦有抑制发育或杀灭作用。用噻苯咪唑配制15%软膏局部涂敷,可治疗钩蚴性皮炎,若同时辅以透热疗法,效果更佳。将受染部位浸入53℃热水中,持续20~30分钟,有可能杀死皮下组织内移行的幼虫。
目前常用的驱钩虫药物如下:
1、甲苯咪唑(mebendazol)
剂量每次mg,每天2次,连服3天。驱钩虫的治愈率,因制品微粒大小而不同,微粒越小,疗效越好,最高治愈率可达99%。一般虫卵阴转率为65%~90%。尽量不用于2岁以下婴儿。近年来每次用200mg,1天2次,连服3~4天,虫卵阴转率为95%~100%。国内上海寄生虫病研究所等8个单位联合观察,连服4天,阴转率为98.8%,提出延长疗程可提高疗效。
钩虫病的预防
1.管理传染源:在流行区,每年冬季进行普查普治。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粪便管理,注意粪便无害化处理,禁止鲜粪施肥,采用高温堆肥法,或用药物杀灭粪内虫卵,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措施,不吃不洁生蔬菜,防止钩蚴经口感染。
3.保护易感人群:在易受感染的环境中劳动时,避免赤手裸足操作;此外,在皮肤上涂布防护药物,也有一定效果,防护药物可酌情采用如下方法制备:白矾,1%碘酒,95%乙醇100ml,浸泡l~2天,滤过,再加乙醇l00ml,松香15g,近来应用如下配方的松香乙醇,认为防护效果比较可靠:95%乙醇1000ml,加松香200g,另取碘化钾20g,加蒸馏水20ml溶解,再加碘片20g,溶解后加入上述松香乙醇中,摇匀即成,在拟暴露皮肤上进行涂布预防。
钩虫病的症状
钩虫病的症状主要由钩蚴及成虫所致,但成虫所致的症状更为长久和严重。钩蚴侵入处的皮肤感到奇痒和烧灼,继而出现小出血点、丘疹或小疱疹,俗称“粪触块”、“粪毒”、“粪疙瘩”。随钩蚴在人体内的移行,受感染后的3-5日,常出现喉痒、咳嗽,重者甚至剧烈干咳或哮喘发作。
一、幼虫所致的症状表现如下:
⑴ 钩蚴性皮炎:是钩虫感染者最常见的早期临床症状。当丝状蚴侵入皮肤后数分钟,皮肤可发生烧灼、针刺样或奇痒等感觉,继而出现出血性的小斑点和丘疹,1~2天后变为水泡。3~5天内局部症状消失而自愈。
⑵呼吸系统症状:丝状蚴侵入皮肤后3~7天,幼虫随血流移行至肺泡,如数量较多,可出现咽痒、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重者可出现剧烈干咳和哮喘发作,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哮喘;有时可有畏寒、发热等表现。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加或肺门阴影增生,偶可发现短暂的肺浸润性病变。
⑶急性钩虫病:是指短期内大量钩蚴感染所致的早期钩虫病综合症。临床表现除上述皮肤及肺部损害外,部分患者于呼吸道症状出现后1~2周,可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腹痛(多为脐周或上腹隐痛)及腹泻(水样便为主)。此外,尚可有发热、食欲不振、全身乏力等。
二、成虫引起的症状表现如下:
⑴消化系统的症状:病人大多于感染后1~2个月逐渐出现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食欲减退、腹泻、乏力、消瘦等。
⑵贫血症状:重度感染后3~5个月逐渐出现进行性贫血,表现为头晕、耳鸣、心悸、气促等。长期严重贫血可发生性心脏病,表现为心脏扩大、心率加快等。严重贫血常伴有低蛋白血症,出现下肢或全身水肿。
钩虫病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与感染钩虫的种类、数量、时间和个人营养及免疫状况有关。轻者可无明显症状。一般以贫血为主。绝大多数是无症状的钩虫感染者。病人早期可出现红色高出皮肤的小丘疹,奇痒,抓破后易发炎,常常发生在足趾、手指之间,足趾,手腕与泥土接触部位,俗称“粪触脚”、“打粪毒”,可持续3-5天。随后可出现咳嗽、气喘。成虫在小肠内定居后,不断从肠壁吸血,引起肠壁溃疡出血,可出现贫血症状,如面色、指甲苍白,劳动后易气急,心跳厉害,没力气。少数病人出现食欲怪癖,喜吃生米、泥土等。儿童严重感染后可影响生长发育。
钩虫病可以治疗吗
(1)钩蚴性皮炎的治疗:由于钩蚴进入皮肤后24h内大部分尚停留在局部,故采用物理、化学等措施治疗钩蚴所致的皮炎,可收到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其方法较多,常用者如下:
①局部药物涂擦法:可酌情选用以下药物:2%~4%碘酒,5%噻苯达唑软膏,3%水杨酸乙醇,氧化锌软膏及左旋咪唑涂肤剂等。均有止痒、消肿及杀灭皮内钩蚴的作用。
②皮肤透热疗法:包括热浸、热敷和热熏三种方法。
A.热浸法:用53℃热水间歇浸泡患处浸入热水中,感到太烫时,随时提出,间歇8s,持续25min;或持续浸泡10~15min(必须不断加热水,保持热水原有温度)。
B.热敷法:用多层纱布或棉布或毛巾作布垫,浸于上述热水中,然后取出稍挤干紧贴在皮肤炎性部位。30s换1次,持续10~15min。
C.热熏法:用川艾卷或草纸卷点火,在患部熏烫距体表1cm左右,5min(应防止局部皮肤烧伤)。以上疗法对止痒、消炎效果较好。
(2)铁剂疗法:常用硫酸亚铁,0.3~0.6g/次,3次/d,口服;儿童可选用10%枸橼酸铁铵,0.5~2ml/(kg?d),分3次饭后服;成人10~20ml/(kg?次),3次/d。疗程一般为3~8周。可同时服维生素C 100mg/次,3次/d,或10%稀盐酸0.5~2ml(加水至10ml)/次,3次/d,以利铁剂的吸收。服铁剂时,应禁饮茶,以防止降低药效。对于急性出血或口服不能耐受者,可采用注射如卡古地铁注射液,5ml/次,静脉注射,1次/d,连用7~l0天。
(3) 异嗜症:2%硫酸锌溶液10ml/次,3次/d,连服3天或4天。
(4) 其他:在驱虫与补足铁剂的同时,应服用各种维生素、高蛋白类饮食。对于贫血严重或临产孕妇,可在驱虫前予以输血,或边输血边驱虫。对于个别巨细胞贫血患者,可适当采用肝制剂,叶酸或维生素B12等。此外,对于严重感染患者应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如继发感染、心力衰竭等。
蛔虫病饮食注意事项
蛔虫病是青少年中最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病,我校近年由于狠抓防治工作,感染率接近于0。蛔虫病大多物无特异性症状,但危害性狠大。蛔蚴性肺炎及异位幼虫症等,成是寄生肠腔,掠夺营养,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且分泌毒素,导致神经系统症状,影响学习;蛔虫蚴钻孔习性,扭曲成团,阻塞肠腔,窜入胆道、阑尾、腹腔、肝、肺、血管等导致严重的合并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蛔虫病的防治工作。
蛔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每条雌虫每昼夜可产卵20多万个,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受精卵在温暖(21℃~30℃),潮湿和仰起充分的泥中,经过20天左右就发育成内含感染蚴性虫的虫卵。这种感染期虫卵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许多化学药品及食醋、酱油、食盐远不能将它杀死,在自然环境中,一般能存活一年左右,也有能活五六年以上的。感染期虫卵随尘土等,污染各种蔬菜、瓜果、食具、饮用水以及人们的手指,经口侵入人体。感染期虫卵在人体小肠中孵出蚴虫,蚴虫穿破肠壁经血管、淋巴管进入肺泡生长,经过两次蜕皮后沿气管逆行道喉咽部,然后再随吞咽到达肠道,逐渐发育成熟。从感染期虫卵进入人体道成虫产卵约需60~75天,成虫寄生数量可为几条、几十条甚至上千条不等。蛔虫的寿命一般为一年左右,可困个人卫生习惯不良而重复感染。
预防蛔虫病必须加强对学生个人卫生习惯的宣传教育,特别在夏季,是蛔虫感染的高峰季节,更应该注意饮食、饮水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或剪指甲、不吸吮手指,生吃蔬菜瓜果必须洗净,不喝生水,不随地大便等。
钩虫病症状
1.皮肤钩蚴移行症(cutaneous larva migrans,CLM)
(1)钩蚴皮炎(粪毒、粪疙瘩、肥水疙瘩、肥水疮):钩蚴(以美洲钩虫为主)侵入处,可在20~60min内出现瘙痒、水肿、红斑,继而形成丘疹,尤以足趾间,足底、手背及指间最为常见。1~2天内转为水疱。一般于1周后自行消失。如搔破,易继发细菌感染,愈合延迟。
(2)钩蚴肺炎:钩蚴移行过肺,可致肺部点状出血及炎症反应。一般在感染后3~5天内出现咳嗽、咳痰、血丝痰、发热或气喘症状,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类似单纯性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Löffler’s syndrome)。重者可出现胸痛、剧烈干咳、哮喘样发作。胸部X线片提示肺纹理增多或肺门阴影增多,偶见肺部浸润病灶。感染症状轻重与肺钩蚴数量多少有关,一般持续数日至数十日后自行消失。
2.钩虫成虫所致症状 轻度感染可无症状。较重感染可有下列症状:
(1)消化系统症状:病初食欲亢进,但乏力、易倦,有“懒黄病”之称。肠壁受虫体损伤,形成慢性炎症,则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大便隐血。偶见成虫寄生直肠,以致大便带鲜血。上腹部不适,按压或餐后减轻,常被误为溃疡病。食欲多见增加,部分患者有异嗜癖,喜吃生米、生豆、土块、瓦块、毛皮、木炭等。重度贫血,则胃酸减少,消化不良,舌乳头多见萎缩。
(2)贫血及循环系统症状:由于钩虫附着肠壁,长期吸血及咬伤处不断渗血,造成慢性失血、营养不良和肠道功能失调等改变,以致形成不同程度的缺铁性小细胞性贫血。血红蛋白>90g/L者,仅见轻度苍白、乏力、易倦、汗少、毛发枯黄,劳动时易感心慌、气急、头晕、眼花。血红蛋白在50~90g/L间者,可有明显的皮肤、黏膜、指甲苍白,颜面委黄,下肢水肿,皮肤干燥无汗,行动时感心慌气急,脉快,心脏轻度扩大,有收缩期杂音。血红蛋白在<50g/L者,严重贫血,颜面水肿苍白,休息时也觉心慌气急,有时伴有心前区不适或疼痛,耳鸣、眼花、肢体水肿、心脏明显扩大,心率快,可有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肺底?音,肝脏肿大压痛。部分患者虽贫血严重,但因病程长,发展慢,机体代偿功能较好,故症状可不明显;一旦发生感染、妊娠、分娩,则症状显著。
(3)神经系统症状:轻度患者有头昏、乏力、注意力分散表现;中度以上者,喜食生米、生蚕豆,更甚者喜食泥土、沙石、碎纸、木炭及破布,称为“异嗜癖”后期尚可出现神经兴奋或抑郁的表现。
(4)其他:长期缺铁及营养不良,可引起指趾扁甲、脆裂、反甲、毛发干燥易断。儿童患者重症可影响生长发育,成年可致性功能低落,孕妇则易致流产或死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