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快乐吗
你的孩子快乐吗
你的孩子快乐吗?谈及该话题,不少家长坦言,当然是希望孩子快乐啊,但无奈生活中却常常事与愿违。大家抱怨着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言语中流露出焦躁和不耐烦,而这些不快发生时,相信孩子自身也没有快乐可言。
哪些生活中的行为容易导致孩子不快乐?家长又如何针对性地加以改造?本期嘉宾对该话题继续深入指导。
宝宝1岁后要定“规则”
育儿专栏中,说到“宝宝打爷爷”的案例。祖辈及父母们为了显示自己对宝宝的慈爱,不仅不对宝宝的坏行为予以制止,反而乐呵呵地接受,这在很多家庭中都普遍存在。
智慧泉儿童教育发展中心课程总监苏玲指出,宝宝长到1岁多时,是培养好习惯与坏习惯的“关键期”,有些行为需要被制止的。可分为:危险类,如爬高、玩电源插座、手指伸入电扇中等;破坏类,如重复玩开关或音响、敲打贵重家具等;攻击或伤害别人,如抓人头发、眼镜、打人等。
“对于危险类行为,家长一般会严厉制止,但有些过于慈爱的家长,对宝宝的破坏行为,则是‘睁一眼闭一眼’。”
如何判断孩子哪些行为可接受?苏玲建议家长,可以用“宝宝岁数+8”作为衡量标准,也就是设想一下:这个行为在8年后可以被允许吗?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家长就应该制止宝宝这一行为,以免日后成坏习惯,宝宝一旦形成坏习惯,就会最终为环境所不容,纠正过程是很不快乐的艰难过程。
纠错不当 孩子更不快乐
有一个妈妈为了纠正宝宝每次到超市都要买QQ糖的任性行为,决定不再给宝宝买了。第一次,宝宝大哭,妈妈只好妥协;第二次,宝宝大哭也不给买,可没想到宝宝突然躺到了地上,妈妈觉得尴尬,不知如何应对,只好又给买了;第三次,第四次,宝宝行为愈演愈烈……
苏玲告诉家长,如果没有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与技巧,就会导致自己和宝宝更大的不快乐。看来,爱需要方法,爱是需要学习的。
“当1岁左右的宝宝,最初出现我们不期望出现的探索行为时,我们通常只需要抓住他的手,同时告诉他'不可以'就行了。这样简单的动作和语言才符合他的年龄与理解力。过于戏剧性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只会让宝宝好奇和惊喜,再次尝试的可能性增加。”
但随着宝宝16个月左右开始进入“叛逆期”,这时候,单纯的制止是没有效果的,需要给宝宝建立一定的规则,同时家长应态度坚决,树立规则的权威,必要时可以用适度冷淡来惩罚孩子。
日常生活中,家长常犯的错误是,一开始时未能及时制止宝宝行为,或未能树立自己的权威,到后来当宝宝行为变得无法忍受时,家长情绪激动地管教宝宝,又再带来新的问题,同时伴随更大的不快乐。
孩子为啥不快乐?
普遍有这三大硬伤
培养一个“快乐宝宝”,咋就这么难?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实验基地讲师王志明指出,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但在实际教养过程中却存在三大硬伤。
把孩子当成私家车
多数家长在孩子出生后,满心欢喜的同时,渐渐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想怎么支配就怎么支配,想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这好比他们拥有了一辆新的汽车,想往哪里开就往哪里开,总觉得自己什么都比孩子懂。
特别在孩子0-3岁时,对大人的依赖特别强,孩子不得不在大人的各种手段下委曲求全,导致很多时候孩子都是在家长的压迫下成长,如此这般孩子当然不快乐。
家长太急功近利
孩子来到世界上,本来是无忧无虑的。但是由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态,看见别人的孩子学会了某样东西,自己的孩子不会,就会开始着急,千方百计让自己的孩子也去学,孩子学不来,再加上家长的攀比,往往喘不过气来,使得原本应该是快乐学习的状态,变成了学习是痛苦的过程。
常听见家长这么问孩子:“今天在学校老师有没有提问你啊?”“今天老师有没有表扬啊?”“今天在学校表现好不好啊?”不仅如此,孩子大一点,上小学后,家长的问题一般是:“今天在学校表现好不好啊?”“考试考了多少分啊?”这也是导致孩子不快乐的又一大原因。
家长要关心的应该是,孩子能否快乐过好每一天,因为一个人的一生最根本的责任就是快乐过好每一天,如果能快乐过好每一天,那他才能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才能给家庭创造快乐,才能给这个社会带来和谐,所以家长应该多问的是这样的问题:“今天在幼儿园过得开心吗?”“今天在学校过得快乐吗?”
不了解孩子认知规律
多数家长不了解孩子的认知规律,人类一个特殊的本能就是学习的本能。孩子在0-6岁的这个时期,对周围的事物都有学习的冲动,都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实践,通过经历去积累经验,但是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这个规律,孩子在家里砸个鸡蛋也心疼半天,撒一把米也会指责,想自己去拿开水壶,碰都不让碰,导致了孩子学习认知的规律受到严重的限制,导致很多孩子在郁闷中成长。
家长要做的是,协助孩子去经历,满足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在帮助孩子去形成经验的同时,灌输正确的价值观。例如,一个3周岁的孩子想自己拿开水壶倒水,在父母的帮助下让孩子形成自己的经历,同时告诉孩子,拿开水壶倒开水要注意哪些事项等等。
如何正确逗小孩
第一、尊重小朋友,每个小朋友都是有独立人格的个体,逗小孩玩不是把小孩当做一个玩具或者玩物,而是让孩子在逗趣中学到知识,健康成长。
第二、逗小朋友玩,要出于一种爱护心理,因此必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第三、逗小孩,就是要以给孩子快乐为准则,而不是把孩子弄哭,大人看着觉得有趣。
让孩子快乐做家务有妙招
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需要给他们或多或少的一些指导。这里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你缓解压力,愉快地培养孩子做家务的习惯。
做一张表明确任务 用表格或日历把家务活记录下来。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可以有几种方式来让孩子明确自己的家务职责。对于还不会识字的孩子,你可以在日历上贴上图片,让孩子看见图就知道今天要完成的家务是什么。当孩子完成了当天的家务劳动,就从日历上把这一天划去,这样,孩子就知道第二天要做的是什么。对大一些的孩子,画出一张表格,把要完成的家务劳动写在上面,这样,孩子就能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每天要干的家务活儿是什么了。
每天检查劳动成果 每天晚上,注意检查表格。可以在孩子已经完成的工作栏旁边贴上一张小小的动画粘贴,或者用水彩笔画一颗小五星,或一朵小花。尽量做到细致、清晰。在给孩子分配家务劳动前,和他开一个会,告诉他你的期待,并让他明白他将得到什么样的回报。罗列出每项工作要注意的细节。
让家务活快乐有趣 做一个家务活儿罐,罐中装上一些小纸条,正面写上一件家务活儿,背面画出一项孩子可以得到的奖励。让孩子从中抽纸条,如果孩子完成了他抽到的家务,就给予他应得的奖励。
家住得克萨斯州的一位妈咪德博娜,发现了一个让她女儿喜欢干家务的好办法,那就是使用一种个性化的塑料家务活动表。“ 我女儿和我喜欢一起拟订家务表,”她说,“我感觉女儿最喜欢用字母拼出自己的名字,同时,她也喜欢选出那些她喜欢的家务塑料模块儿,把模块儿粘贴在表格上,再选出她想要的奖赏物模块儿。这样,她感觉到自己也参与了计划的制定,因此完成的时候,她感觉到非常愉快。”
德博娜把家务表粘在冰箱旁边,“我女儿懂得每当自己完成一件家务活儿后,就在这项内容后面粘上一只小蜜蜂。由于她还不会阅读,因此她还不能确定每一天的日期,不过我们也在慢慢教她。”德博娜还非常喜欢随表赠送的积分卡,“积分卡是记录孩子每周劳动成果的一个好方法。”
好的阅读习惯能让孩子快乐
我的女儿爱读书
早在女儿没有降临的时候,我们就在育儿书籍上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宝宝虽小,暂时还参不透书里到底讲了些什么,但是宝宝有着不可低估的吸收性心智,能接受来自周围环境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因此,宝宝读书可以为今后的阅读积累丰富的经验,面且,丰富的语言对宝宝的感官发展也有良好的剌激作用。”
这段话让我深有感触,从女儿出生到现在,每天都会安排有一定的亲子阅读时间,我们鼓励宝宝自己看书。
为了让女儿对图书感兴趣,我们先后购买了认蔬菜书、认汽车书等“小手撕不破”的系列图书,这些书籍每页只有一幅图画。后来等女儿长大了一些,我们又开始给她买娃娃画报等书籍,这类书籍由好几页连成一篇小故事。女儿4个月前还坐不稳,我每天晚上都把他抱在怀里,翻一页讲一页,刚开始时女儿只会嘻嘻地笑,慢慢地嘴里已经开始发出咿咿呀呀的语调来配合我的讲述了!
读书同时锻炼了女儿的手指灵活性,6个月时她就能自己翻书了。有时候我和她爸在忙别的事,就把蔬菜书往他手里一塞,虽然女儿平时很爱热闹,可看书的时候却可以一连看二十分钟,房间里静悄悄地。我们时不时地偷偷看他一眼,他像一个小大人似地把一本书从头翻到尾、再从尾翻到头,专注的眼神让人觉得她一下子就懂事了。当然,等她又看了一会,突然会发现没人理会他了,就会把书一扔,跑过来找我们玩了。
我们买回来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挂图,贴在很低的墙面,到了女儿7个月的时候,就能准确地按我们的指令指出挂图中的苹果和菠萝了,有一次还指着挂图发出“呜呜“的声音,我们一看,原来图上面是一个宝宝在哭,她是在劝宝定不哭呢!还有一次她却指着图,小指头不停地扭来扭去,原来图上是一个正在呼呼转的电风扇,于是女儿也学电风扇的样子扭动手指头了。我们还注意定期对墙上挂图内容作一次更新,保证让女儿不停地从上面学到新知识。
女儿1岁时,我们开始给她看故事书。一般由五六页连成一篇小故事。其实这种故事书家里有七八本,可女儿又发挥了他“喜旧厌新”的习惯,只对第一次拿到手的那本感兴趣。看到书中的小哥哥吃东西,她就说吃吃,看到小姐姐自己穿鞋子,她就指着自己的鞋子,看到小姐姐和妈妈说再见,她就不停地挥手。最高纪录时一个晚上翻着书让我重复把这个故事讲了十次。到最后我实在受不了了,央求宝宝爸爸他替我再讲几次,否则我真要疯掉了。
宝宝现在已经5岁8个月了,现在她已经有了阅读的习惯。现在晚上给她洗澡后,就主动爬到床边去拿起书来读,大约二十来分钟后,就乖乖地睡着了。
希望在女儿以后的人生道路中,能时刻与书相伴,从书中得到快乐、学到更多知识,也能通过读书修身养性、成为有学问的人。
你的家教孩子快乐吗
“爸爸妈妈,请给我一点自由!”
“我们非常不自由!”师大附中的一位女孩说:“我的爸爸妈妈在家里什么也不允许我干,洗衣,煮饭,整理内务,连我自己的内裤、袜子都不让洗。有时妈妈累的直不起腰来,也不让我插手帮她一把。可是,一遇到我考试考得不好的时候,妈妈又要对我诉说一大串劳累和痛苦,好像她这一辈子的倒霉都是由我引起的,弄得我打心眼里发沉,总觉得自己比杨白劳和喜儿的日子还不好过。他们不许我看课外书,不许和朋友们出去玩,打电话受监视,有时同学从外地来一封信给我,他们也如临大敌,一定要知道是什么人来的信?信是什么内容?偶尔看个电视,把时间掐了又掐,从来没让我把一个节目看完整过,一年到头,包括寒暑假也不带我出去,难得去一次姥姥家,即使去了,也要带着作业本,让姥姥监督我做作业。一年365天的生活单调得要命,每天除了吃饭就是做作业。我真希望爸爸妈妈给我一点自由,能带我到外面见见世面,我会比现在还聪明。”
在一个失去自由的家庭里,还有什么快乐可谈呢?没有快乐的人就是痛苦的人!
有一位浙江省乐清市白象镇中学的陈娜同学,她的父母有自己的工厂,收入很不一般,小陈非常想看看北京是个什么样子,当她知道《创价公司》“走向明天”的专题活动,非常想来北京,可是,她只能偷着打电话:“我知道,爸爸妈妈是绝对不会同意的,他们哪儿都不许我去,只告诉我:‘什么都没用,只有分数才是万能的。’我们没有假期,刚一放假,学校又要组织补习功课,每个人都要交钱,谁不交钱开学老师就不管谁。我爸爸妈妈每次都按时把钱交上,我们这里的学生没有一天日子可以休息。我们好累呀,我们肩膀上的担子太重了。”
有一位非常有爱心的周淑珍老师痛心地说:“学生常常挂在嘴上的是‘活着真没意思,还不如死了!’这种无奈的反抗,在同学中不断蔓延,就像癌症的病毒,渐渐浸透到孩子们那纯洁幼小的心灵,不单是私立学校,也包括许多公立学校,每每听了让人揪心!”
这样的家庭教育完全是把“学习”熬炼成一种痛苦的中药强喂给孩子,只能适得其反。聪明的家长,应该学会“把学习当乐事捧给孩子”,因为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可以把“良药苦口利于身”变成“良药不苦也治病”。
昌平县电信局的一位何先生讲起自己的家教就令许多同学羡慕:“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孩子的母亲常常出些数学题让孩子做。有一次,儿子说:‘你们老出题给我做,为什么你们自己不做题?’他妈一听笑了,紧跟着说:‘真是的,总是我们出题给你,这的确不公平,从现在起,你来出题,我们来算。’儿子挺高兴,从他母亲手里接过写着1———10的牌牌,开始给我们出加减法。可是,没几天,他就又嚷开了:‘不行,出题比做题还难,我不干了,还是您出我来做吧。’他妈又笑了:‘现在的被减数不能小于减数,等你学习负数了,再出题就不受限制了。’儿子一听这话,学习数学的劲头大了,他决心要超过妈妈。孩子厌倦学校的生活是常有的事,遇到这种现象,我们就带他去奶奶家,奶奶家在农村。儿子去了让他参加地里的活儿,不到半天,他就又喊累又喊渴,受不了啦。可是这时候,我们决不会心软,照样让他坚持干,并且告诉他,人最幸福的时候是在学校里学习,无忧无虑,不愁吃不愁穿,想学什么学什么,学的越多,本事越大。可是,一旦离开学校,必须要对自己的生存负责,包括一口水,一碗饭都要自己去挣,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子听了这话,知道学习并不是为家长学,而是为自己长大后有个幸福的生活。从那以后凡是学习上的事,自己都会主动订计划,想方设法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做家长的,切不可把孩子的正常责任当成恩赐强加给孩子,不能把自己的未来挂靠在孩子身上,当然,也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一般来说,只要家长能因势利导,孩子都会理解。”
“我很自由,”天津财院的一位三年级的女同学说:“我的爸爸妈妈是铁路工人,5岁的时候,他们送我去学习小提琴,高二的时候,我通过了10级。可以教课,不需要家里的钱了。我在汇文中学读的是初中和高中,汇文中学的老师教得非常灵活,很少留大量的作业,发些题谁愿意做谁做,从来不强迫。记得中学的学习是我们最快乐的日子。
凉席什么材质好用 草凉席
草凉席是采用一些材质较好的草编织而成的,所以质地很柔软,夏天不会太凉和太热,温度刚刚好,非常适合小孩子和老人使用。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较弱,选择实木床与草凉席一起用环保既健康,让老人和孩子快快乐乐过完整个夏天。
帮助孩子快乐的交朋友
孩子从小就表现出与人交往的需要:当妈妈喂婴儿吃奶时,用“呵呵”的声音与婴儿交往,孩子会用眼睛看着妈妈或以笑作答,这是亲子之情的流露和表现;孩子也非常喜欢跟小伙伴交往,即使不认识,只要碰在一起,八九个月大的婴儿便会互相摸抓,以表示亲热,年龄大一点的宝宝则因为有共同的乐趣、相互能懂的语言,很自然地在一起玩耍。而且当孩子的这种交往需要得到满足时,往往特别高兴。因此,家长应正确认识幼儿与人交往的需要,有意识地创造交往的条件,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
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人际关系代表着人的心理适应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人际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缺少正常人际交往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如下适应困难:拘谨胆小、害羞怕生、孤僻退缩,或不能合作、任性攻击。而人际交往中的尊重、分享、合作、关心则是预防和治疗这类心理问题的灵丹妙药。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对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各种心理疾病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良好的交往能力是建立良好人际交往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孩子的幼年基本上都是在家中进行教育的。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容易被娇生惯养,很多事情不用自己去操心,父母全都包办代替,这样一来将使许多孩子失去与人交往的机会。当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需要接触到其他小朋友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那么,怎样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与人交往,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这就成为父母很重要的一课。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多与孩子玩一些角色扮演游戏,通过让孩子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立场、观点与感觉,从而增进人际交往能力。比如说过家家的游戏,可以让孩子来扮演爸爸妈妈,在游戏中孩子就能渐渐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以及对自己的关心。
父母应该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人。通过与同龄人接触,孩子可以学到团结、竞争等一些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念。比如可带孩子去参加亲子班之类的课程,在学习怎么育儿的同时,也让宝宝体验到与小朋友交往的乐趣。即使孩子与伙伴们争吵起来,他还会通过辩解、说理和冲突,了解伙伴心中的陌生世界,了解自己与别人在感觉和处世方法上的差异。这样,孩子在与同龄孩子的接触交往中不仅学会了进攻的勇气、让步的涵养,而且还获得了胜利的体验、失败的教训等。
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最好以平等的身份,就像大人与大人之间的交往那样,孩子可迅速领悟到人际交往的要领。与此相反,限制和压抑孩子的提问,往往会降低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父母要让孩子学会与亲戚、邻里之间的交往。这项活动要在孩子婴幼儿时就加以引导,使孩子在交往中学会尊重、理解、宽容等优秀品格,他还会不知不觉中增长许多智能,提高自身的判断力、辨别力和灵活性及适应性。
另外,还需要特别注意,一旦孩子在人际交往中闹笑话时,千万不要当众耻笑或斥责,否则孩子将很可能发展成内向、孤僻和不合群的个性。若是孩子碰到人际关系冲突,要鼓励他独立面对与解决。父母要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社会技能,例如怎样善于理解、宽容别人,这些将是孩子迈向成功的很关键的一步,关系到他一生的发展。这些能力与态度的养成,越早越好。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而善于解决交往中的矛盾,是高水平的合作与交往能力的标志。法国心理学家高顿教授通过一项专题研究证实,那些在儿童时代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也大多会对批评持“厌恶”或干脆“抗拒”的消极态度。因此,当孩子跟同龄人交往时,遇到矛盾与问题,应该让孩子迎着问题去主动交涉,而不是回避或拖延,也不要让父母出面代为解决。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鼓励,设法使孩子体验到交往中解决矛盾的成功与满足。
总之,人是要生活在群体当中的,一个充满欲望、爱撒娇、做事任性的孩子,其未来发展是很难想象的。童年的幸福不仅仅是有玩具,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同时也包括人际往来的归属感。
你的孩子快乐吗
宝宝1岁后要定“规则”
育儿专栏中,说到“宝宝打爷爷”的案例。祖辈及父母们为了显示自己对宝宝的慈爱,不仅不对宝宝的坏行为予以制止,反而乐呵呵地接受,这在很多家庭中都普遍存在。
智慧泉儿童教育发展中心课程总监苏玲指出,宝宝长到1岁多时,是培养好习惯与坏习惯的“关键期”,有些行为需要被制止的。可分为:危险类,如爬高、玩电源插座、手指伸入电扇中等;破坏类,如重复玩开关或音响、敲打贵重家具等;攻击或伤害别人,如抓人头发、眼镜、打人等。
“对于危险类行为,家长一般会严厉制止,但有些过于慈爱的家长,对宝宝的破坏行为,则是‘睁一眼闭一眼’。”
如何判断孩子哪些行为可接受?苏玲建议家长,可以用“宝宝岁数+8”作为衡量标准,也就是设想一下:这个行为在8年后可以被允许吗?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家长就应该制止宝宝这一行为,以免日后成坏习惯,宝宝一旦形成坏习惯,就会最终为环境所不容,纠正过程是很不快乐的艰难过程。
纠错不当 孩子更不快乐
有一个妈妈为了纠正宝宝每次到超市都要买QQ糖的任性行为,决定不再给宝宝买了。第一次,宝宝大哭,妈妈只好妥协;第二次,宝宝大哭也不给买,可没想到宝宝突然躺到了地上,妈妈觉得尴尬,不知如何应对,只好又给买了;第三次,第四次,宝宝行为愈演愈烈……
苏玲告诉家长,如果没有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与技巧,就会导致自己和宝宝更大的不快乐。看来,爱需要方法,爱是需要学习的。
“当1岁左右的宝宝,最初出现我们不期望出现的探索行为时,我们通常只需要抓住他的手,同时告诉他'不可以'就行了。这样简单的动作和语言才符合他的年龄与理解力。过于戏剧性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只会让宝宝好奇和惊喜,再次尝试的可能性增加。”
但随着宝宝16个月左右开始进入“叛逆期”,这时候,单纯的制止是没有效果的,需要给宝宝建立一定的规则,同时家长应态度坚决,树立规则的权威,必要时可以用适度冷淡来惩罚孩子。
日常生活中,家长常犯的错误是,一开始时未能及时制止宝宝行为,或未能树立自己的权威,到后来当宝宝行为变得无法忍受时,家长情绪激动地管教宝宝,又再带来新的问题,同时伴随更大的不快乐。
孩子为啥不快乐?
普遍有这三大硬伤
培养一个“快乐宝宝”,咋就这么难?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实验基地讲师王志明指出,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但在实际教养过程中却存在三大硬伤。
把孩子当成私家车
多数家长在孩子出生后,满心欢喜的同时,渐渐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想怎么支配就怎么支配,想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这好比他们拥有了一辆新的汽车,想往哪里开就往哪里开,总觉得自己什么都比孩子懂。
特别在孩子0-3岁时,对大人的依赖特别强,孩子不得不在大人的各种手段下委曲求全,导致很多时候孩子都是在家长的压迫下成长,如此这般孩子当然不快乐。
家长太急功近利
孩子来到世界上,本来是无忧无虑的。但是由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态,看见别人的孩子学会了某样东西,自己的孩子不会,就会开始着急,千方百计让自己的孩子也去学,孩子学不来,再加上家长的攀比,往往喘不过气来,使得原本应该是快乐学习的状态,变成了学习是痛苦的过程。
常听见家长这么问孩子:“今天在学校老师有没有提问你啊?”“今天老师有没有表扬啊?”“今天在学校表现好不好啊?”不仅如此,孩子大一点,上小学后,家长的问题一般是:“今天在学校表现好不好啊?”“考试考了多少分啊?”这也是导致孩子不快乐的又一大原因。
家长要关心的应该是,孩子能否快乐过好每一天,因为一个人的一生最根本的责任就是快乐过好每一天,如果能快乐过好每一天,那他才能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才能给家庭创造快乐,才能给这个社会带来和谐,所以家长应该多问的是这样的问题:“今天在幼儿园过得开心吗?”“今天在学校过得快乐吗?”
不了解孩子认知规律
多数家长不了解孩子的认知规律,人类一个特殊的本能就是学习的本能。孩子在0-6岁的这个时期,对周围的事物都有学习的冲动,都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实践,通过经历去积累经验,但是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这个规律,孩子在家里砸个鸡蛋也心疼半天,撒一把米也会指责,想自己去拿开水壶,碰都不让碰,导致了孩子学习认知的规律受到严重的限制,导致很多孩子在郁闷中成长。
家长要做的是,协助孩子去经历,满足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在帮助孩子去形成经验的同时,灌输正确的价值观。例如,一个3周岁的孩子想自己拿开水壶倒水,在父母的帮助下让孩子形成自己的经历,同时告诉孩子,拿开水壶倒开水要注意哪些事项等等。
养育快乐孩子教你12个诀窍
1、给孩子随性玩耍的时间,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规则
自由玩耍比有计划性的活动,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更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将孩子的时间塞满各种活动、课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唯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想像力无拘无束的发挥,让他们可以悠闲的看蜘蛛织网、研究萤火虫如何发光……以他们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们所好奇的世界。也许,有时你也该放慢你的脚步,抛开你的行程表,跟着孩子的节奏享受生活。
2、确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饮食,不仅让孩子身体健康,也能让孩子的情绪较稳定。不论是正餐或点心,尽量遵循健康原则,例如:低脂、低糖、新鲜、均衡的饮食。
3、鼓励他多运动
陪你的孩子玩球、骑脚踏车、游泳……,多运动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体能,也会让他变得更开朗。保持动态生活可以适度纾解孩子的压力与情绪,并且让孩子喜欢自己,拥有较正面的身体形象,并从运动中发现乐趣与成就感。
4、常常拥抱
轻轻一个拥抱,传达的是无限的关怀,是无声的“我爱你”。研究发现温柔的抚触拥抱,可以让早产儿变得较健康、较活泼,情绪也较稳定。对于大人而言,拥抱也能让人减轻压力,抚平不安的情绪。
5、用心聆听
没有什么比用心聆听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想要当个更好的倾听者吗?不要只用一只耳朵听,当孩子对你说话时,尽量停下你手边正在做的事情,专心听他讲话。要耐心听孩子说完话,不要中途打断、急着帮他表达或是要他快快把话说完,即使他所说的内容你已经听过许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学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觉时,是佳的倾听时刻。
6、教导他关怀别人
快乐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与别人有某些有意义的连结,了解到他对别人的意义。要发展这种感觉,可以帮助孩子多与他人接触。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旧玩具,和他一起捐给慈善团体,帮助无家可归的孩子。也可以鼓励孩子在学校参与一些义工活动。专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龄,都能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并养成喜欢助人的习惯。
7、教导他解决问题
从学会系鞋带到自己过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迈向更独立的里程碑。当孩子发现他有能力解决面对的问题,就能带给他们快乐与成就感。当他遇到阻碍时,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无法拼好一块拼图时,你可有几个步骤来帮助他:1。确认他的问题。2。让他描述他想到的解决方式。3。找出解决问题的步骤。4。决定让他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或提供一些帮助。5。确定他能获得需要的协助。
8、放弃完美主义
我们都期望孩子展现出他好的一面,可是有时候太过急切纠正或改善他们的表现,例如,嫌弃他们没把桌子擦干净,干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纠正他们一定要把东西摆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会减弱孩子的自信心与不怕犯错的勇气。下次当你忍不住想要参一脚,急着帮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时,不妨先想想看:“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关吗?”“想像10年之后,这件事还有这么严重吗?”如果答案是No,那么就放手让孩子去做吧
9、笑口常开
常和孩子说说笑话、一起编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开怀大笑,对你和孩子都有益处。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运动。
10、有创意的赞美
当孩子表现很好时,不要只是说:“很好。”赞美要具体一些,说出细节,指出有哪些地方让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现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动跟警卫伯伯说早安,真的很有礼貌。”不过,赞美时也要注意,不要养成孩子错误的期待。有些父母会用礼物或金钱奖赏孩子,让孩子把重点都放在可以获得哪些报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为上。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发现,完成一件事情所带来的满足与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质报酬来奖赏他。
11、激发他内在的艺术天份
虽然科学家已证实没有所谓的“莫札特效应”,但是多让孩子接触音乐、美术、舞蹈等活动,依然可以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专家发现,当孩子随音乐舞动、或是拿着画笔涂鸦,其实都是孩子在抒发他内在世界、表达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欢画画、跳舞或弹奏音乐,也会对自己感到比较满意。
12、给他表演的舞台
每个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赋,何不给他们机会表现一下?如果他们喜欢说故事,鼓励他多说故事给你听。如果他对数字很擅长,带着他去逛街,让他帮你挑选价格便宜的东西。当你能欣赏孩子的才能,并表现出你的热情时,孩子自然会更有自信心。
孩子快乐是需要培育的品质
你的孩子快乐吗?有关专家认为,快乐,是一种态度,习惯对烦恼微笑的态度;是一种能力,接受自己,也接受别人的能力;是需要精心培育的品质。
妈妈的话:我觉得女儿比较快乐的,因为她学会了包容,在楼下玩的时候,遇到很自我的孩子,她会让他们先玩。我们平时经常跟她说:“人没有完美的,发扬自己的优点就可以了。”所以,即使遇到有人对女儿不够好,她也很容易忘记怨恨。当然女儿也有不快乐的时候,譬如前段时间她会时常拒绝练钢琴,我就用朗朗等人激励她:“要弹好琴,就得天天练。”现在她已同意这个观点。不过,遇到她情绪不好的时候,我会把弹琴的时间缩短一些。我觉得,一个孩子整天笑并不一定就是快乐,快乐是她能够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而不是整天都遇不到困难。恺伊
专家分析:孩子的快乐不是来自有漂亮包装的礼物。事实上,过度溺爱孩子,给他买很多玩具、不让他有任何不好的情绪,到了青春期他反而会有更多叛逆、更不开心。评价快乐的最好标准是来自于内心。因为,在未来成长的路上,孩子还要面对竞争、面对压力,各种各样的问题都会使他们不开心。所以,快乐的多少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孩子内心战胜困难力量的大小,他与人的关系如何以及他对待世界的态度。内在的力量和智慧,会使孩子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保持快乐。
孩子赖床怎么办 快乐程序法
整个起床穿好衣,人为的分成三个步骤促使孩子快乐起床的方法。即1要坐起来,2要穿起来,3要蹦下去。每步5分钟缓和度,15分钟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