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必须遵循的原则
人际交往必须遵循的原则
人际交往,是人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沟通及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有的行为方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学习、工作中,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人发生联系,没有人际交往,人也就失去了他的社会属性。同时,人际交往总是呈现出双向的、相互的特点。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只有在相互的交流中,人际关系才能健康地发展下去。而要健康地发展下去,人们在交往中,通常都要遵循一定的准则,这就是人际交往的原则。大体说来,下面的一些原则是必须遵循的。
1.平等互利原则
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人需要别人的帮助,也有必要帮助别人。只有这样,人际交往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在人际交往中,平等互利主要体现为平等相待。
平等相待是指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平等地对待别人、尊重别人,不可居高临下或盛气凌人,也不可逢迎巴结。那种实用主义的或功利主义的使唤别人,把别人当做自己的工具,用得着时,想方设法地笼络、甜言蜜语哄骗,用不着时,把别人抛在一边,视同路人,必然破坏了交往中平等的基础。那种以地位、权势、金钱为标准,或者看不起别人、或者逢迎奉承的的交往方式,是不能长久的,也是受到人们鄙视和唾弃的。
刚参加工作的朋友在人际交往中,彼此之间应该平等相待,不能因为家庭条件的好坏、个人经历的深浅和特长的多少,而对人“另眼相看”;也不能因为双方在工作成绩、现实表现和能力,甚至外表容貌等方面存在差异而看不起别人;更不能因为自己受到上司的表扬而自觉高人一等。必须要树立起平等待人的观念,这样,不但在现在的单位能以平等待人去换取别人平等地对待自己,而且对于今后,到任何一个部门或者单位,都能与别人平等交往、广交朋友。
在平等交往的基础上,还要做到互利、互助。
人们在相互来往中,总是希望能从对方那里得到同情、帮助、鼓励和启迪,得到力量和慰藉。如果这些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相互间的交往就会缺乏持久性,缺乏吸引力。
因此,刚参加工作的朋友们在人际交往中,不仅要平等待人,而且也要乐于助人,帮助别人排优解难,给别人以信心和勇气;而不能只想到在人际交往中自己一方的获取,自己一方的权益。当同事思想上遇到障碍时,应及时帮助他分析原因,尽快克服、排解;当同事工作遇到困难时,应主动帮助他尽快克服困难,尽快适应工作;当同事的家庭有经济困难时,应尽可能伸出援助之手,为他们分优。在帮助别人时切不可以强者、恩人自居,更不可要求报答;但在得到别人帮助时,不论大小,都应该向对方表示诚挚的谢意,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应忘却自己处于困难当中时,别人曾给予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2.相互理解的原则
相互理解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闷的言行能够得到对方的的接纳、赞成或支拍,从而引起双方看法、意见的一致和情感的共鸣。
互不平等、互不帮助、互不来往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同样,互不理解也会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因为,人人都需要别人的理解,需要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选择、自己采取的行为方式给予一种肯定的评价。同样,人人也需要理解。由此可见,互相理解对人际交往也是很重要的。
同事之间相互理解应该首先从自己做起,不能只想到自己的言行需要别人的理解,而不设身处地去理解别人。人与人之间的不理解,一般表现为不明白、不清楚对方为什么要这么说、这么做,或者根本误会了对方为什么要这么说、这样做。由此,当别人的某些说法或做法在你看来是不妥、甚至是错误的时候,最好不要盲目地责备别人,而应换一个位置,站在别人的角度为别人设想一下,他这样说、这样做的原因和理由,这样往往就能更容易理解对方的言行。
同样,每个人自己也需要别人理解。这就要求自己的言行一般要符合常理、有一定的透明度,使对方易于接受、易于明白。但生活中有许多事情也不一定能被别人理解,这时也不一定强求别人理解,只要你认为言行从根本上来说是对的,你就可以坚持走自己的路,以后可以让事实来说明问题。人不应该事事都强求别人的理解,更不能以能否被别人理解来决定自己的喜怒哀乐,只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即使一时不被别人理解也应坚持下去。
3.自律方面原则
人际交往中的自律原则,主要指在人际交往中对自身的要求和约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比如,不要问别人的一些隐私性质的问题,不要偷听别人的电话或者偷看别人的私人记录,这是别人最宝贵的一块领地,你一旦侵人,将受到别人的责骂,请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好奇心”。当上司叫同事去谈话时,不要老想知道上司会给他说什么,担心跟自己有什么关系,一旦同事出来了就没完没了地追问。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足够了,完全不必担心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就算跟自己有关,上司也会来找你,也不会把你的事情对你的同事说,因而大可不必如此费心想知道上司对你同事说了什么。不要在别人面前说第三人的坏话,不管这第三人是一般职员还是上司。要知道,如果你说了这种话,就存在这些话有朝一日吹到被说坏话者的耳朵里去的可能。到那时候,你就会很危险。再者,即使你说的是第三者的坏话,现场的人在心里也会对你严加提防:“说不准什么时候我也会成为他说坏话的对象。”所以,平时就管好自己的嘴,对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人际交往的原则 宽容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与人出现矛盾和争吵是在所难免的一件事,面对与人矛盾和争吵时,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试着学会宽容和原谅,不要斤斤计较,学会谦让大度,面对对方激烈的言辞和态度时,不要动怒,要用平静的态度去面对,让心胸变得宽广,学会忍让他人。
中老年的心理健康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尽管人际交往是一种普通的生活现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深刻的心理学意义。在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史上,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一直都是相当重要的研究领域,因而也就积累了关于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研究成果和理论。
借助于这些研究和理论,我们就可以对实际的人际交往过程,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人际交往的动机
关于人际交往动机的分析,涉及人们为什么要进行交往,以及是什么样的内在需要促使人们进行这种交往的。人际交往是我们人类的一种内在需要,同时,我们的交往与我们的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有关。对此,我们可以做如下具体的分析和讨论。
1、人际交往是一种内在需要
在我们人类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注定要有与他人建立一定的关系需要。除此之外,还要有其他一些需要,其中有的需要是只有他人才能提供的,比如说社会性的需要。
也就是说,只有在人际交往的活动中,社会性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人际交往实际上是个体适应社会,发展自身的一种手段。可以说,人际交往是个体和社会正常发展的重要动力。
2、人际交往的自我表现
从某种程度上说,人际交往过程是个体借助于交往来认识或证实自己,从而表现自己的过程。同时,我们每个人也都通过人际交往来影响和支配他人的思想和行为。
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在社会舞台上扮演自己的某种角色,通过这种角色的扮演,来完成自我的表现。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不断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是在不断地提高自我。
3、人际交往的自我完善
我们每个人总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来增加对自己或自我的认识。这种自我认识不但是一种外在的要求,而且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并且这种自我认识的需要满足与否,与一个人自我完善的程度有关。
也就是说,通过人际交往,能够增加我们的自我认识,而增加了的自我认识,有助于我们的个人发展和自我完善。
(二)人际需要与人际反应
1、人际反应的基础是人际需求
所谓人际需求是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每一个人都存在着与别人交往,以建立一定关系的倾向。
人际需求有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在人际交往中,由于人与人之间在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人际需求表现为多种多样,从而人际反应的疾病倾向也多有所差异。有一种心理学的理论,将人的人际需求分为三类:包容的需求、控制的需求和感情的需求。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每个人总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来增加对自己或自我的认识。这种自我认识不但是一种外在的要求,而且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并且这种自我认识的需要满足与否,与一个人自我完善的程度有关。
也就是说,通过人际交往,能够增加我们的自我认识,而增加了的自我认识有助于我们的个人发展和自我完善。
2、所谓人际反应是指在交往中个体对活动状况的评价
人际反应涉及个体对人际交往做出的一系列认识、情感等方面的反应。如肯定或否定、喜欢或厌恶、参与或逃避等。人际反应的基础是人际需要。
所谓人际需求是指社会实践活动中,每一个人都存在着与别人交往,已建立一定关系倾向。人际需求有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在人际交往中,由于人与人之间在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人际需要表现为多种多样,从而人际反应的基本倾向也多有差异。
(三)人际交往的工具
人际交往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才能进行。人际交往的工具多种多样,其中符合系统是人际交往的主要工具。在心理学的文献中,一般将符号系统分为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
1、语言符号与语言交往
语言是一种以社会文化为背景的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语言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维的功能,二是交际的功能。语言的交际功能既体现在人们凭借语言交流思想,同时也体现在凭借言语交流感情。
语言符号系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的工具,是其他交往工具所无法代替的。在认识交往中,除了语言工具外,还有手语、旗语、电报代码等,但这些都是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们只能起辅助的作用。
2、非语言交往
非语言交往一般指个体运用动作、表情、体态、语调等方式进行的交往活动。在一定的条件下,非语言符号系统可以独立地完成一些交往活动。而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也只有借助非语言符号系统才能更好地完成交往活动,即有时非语言符号系统是人际交往的必要形式。
关于非语言行为,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看非语言的作用,可以将其分为动态无声的非语言交往、静态无声的非语言交往以及有声的非语言交往等三种形式。
所谓的动态无声的非语言交往,主要包括面部表情和手势等所起的交往作用。尽管它们都是无声的,但却是不断在发生变化的,因而被称作是动态的。至于静态无声的交际,则主要指人们的体形、穿着,以及空间距离等。
以上这些非语言交往的组成,都是在静态中传达信息,起到交流和沟通的作用。所谓有声的非语言交往,主要包括说话时声音的音量、音调、变音转调、节奏和停顿等。
实际上,辅助语言也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组成要素之一。即认为人际交往主要沟通、社会认知和人际互动三大因素构成。所谓信息沟通,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交流情感、互通消息的过程。
3、信息沟通的一般模式
在我们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信息沟通的具体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在通讯设备之间进行,也可以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但是,信息沟通有一个基本的模式,任何信息沟通都必然与这一基本模式有关。
4、信息沟通的条件
人际交往的信息沟通过程与其他信息沟通的过程有所不同,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人际交往中的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因而在信息沟通过程中心理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际交往中的信息沟通,一般是在几个人之间进行的,它不单纯是消息的传递,同时更重要的还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等的交流。因此,人际交往中的信息沟通,可能由于心理因素而出现特殊的沟通障碍。
因而,为了保证沟通的顺利进行,沟通双方还要有诚意,要创造一种相互信任的气氛。由于每一个人的思想观点存在着差异,对同一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而信息沟通就是或者求同存异,或者通过双方的交流而达成一致,因而,宽容与诚恳的态度,有助于人际交往中沟通的进行。
人际交往带给我的心理成长
人际交往是我们从小到大一直都在不断学习和锻炼的一项基本技能。进入大学之后,这项技能变得尤为重要,我面临了新的环境、新的群体,重新整合各种关系,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新的生活内容也成了我的一门必修课。而且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如果不懂得人际交往的基本的礼节和禁忌,就可能给对方带来不好的印象,甚至给以后的交往带来问题。人际交往不仅是交流信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自我完善、完善自我的手段。而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我们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因此我也怀揣着“了解他人,提高自身”的目的,选修了这门课。
戴尔卡耐基曾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85%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的技巧。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而开放的社会则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特别是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因此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
比起中学,大学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在我看来,人际交往重在“交互”和“往来”。我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我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我们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所以我们要学会如何对待别人和管理自己。在这一学期的人际交往课程中,我了解了更多的人际交往知识,掌握了科学的交往方式,同时我也明白了以下几点。
坚持做人原则,处理好人际关系。 为人坦诚,言而有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诚信是无形的“名片”,关乎一个人的形象和品质。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一切向钱看”,不讲诚信,连自己的亲朋好友都敢蒙骗,由此使得人际之间信誉度降低,严重损害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面对诚信的缺失,光是呼唤是不够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建设诚信大厦的砖瓦,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如:不要失信千人,对别人有求于我们的事,我们一旦答应了就要尽全力去办。如果确因客观原因无法完成,就应向人家解释清楚,求得对方的谅解;要尽可能本色地做人,不要总是带着一副假面具与人交往,虚以委蛇;不要抱着“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的想法,以一种“利用”的心态与人交往,甚至做出“过河拆桥”的卑鄙之举;防人之心固然不可无,但也不必处处设防,总是用一种怀疑的眼光来看人,须知猜疑是人际关系的暗礁。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恪守诚信,相信诚信之火定能成燎原之势,到那时和谐的人际关系何愁不能建立?
坚持平等原则,尊重他人。生活在现实中的每一个人,无论职务高低、知识多寡、贫富差距、身体强弱、年龄长幼、性别不同,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绝不能把自己高抬一寸,把别人低放一尺,有意与对方“横着一条沟,隔着一堵墙”,给别人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之感。如果在交际中出现以权压人、以势压人、以强凌弱,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把别人看得一钱不值,那就根本不可能有人人平等,不可能有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 渴望受到尊重是每个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对所有的人,不管其地位高低贵贱,都应该给予应有的尊重。我们不仅要尊重他人的人格、他人的个性习惯、他人的权力地位、他人的情感兴趣和隐私,还要尊重彼此存在的外显或内在的心理距离,不要轻易地去突破它,破坏它,否则就是对对方的冒犯,势必造成对方的戒备、反感和疏远。 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一旦挫伤一个人的自尊心,他会以十倍的疯狂、百倍的力量来与你抗衡。其实做到尊重别人并不难,有时只需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声敬称、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一张不刨根问底散布流言蜚语的嘴巴,就会给别人的心情带来阳光和温暖,当然也会为您自己带来真挚的友谊与和谐的交际。
人际交往中的技巧
在人际交往中,当你与别人谈话时,必须始终能意识到双方同时兼有说话者和听话者的双重角色,意识到言语交往的双向性。换言之,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不仅是把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还应考虑怎样谈才能使对方产生兴趣,易于理解,并根据对方的各种反馈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讲话内容和方式。
一是选择话题。
与熟人交谈,自然可以开门见山地直接引出各种话题,但与人初次相识,或参加一次社交活动,则应认真考虑如何选择话题。初次见面,难免要作一番自我介绍。从某种意义上说,自我介绍是进行社会交往的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如运用得好,可使你在社交活动中百事如意;反之,就可能给你带来种种困难。那么,怎样作自我介绍才能获得交际的成功呢?一般说来,自我介绍要讲究适度。有人喜欢先作一番自我贬低式的介绍,以示谦虚和恭敬,其实这是大可不必的。在通常情况下,对方或许是觉得你是老生常谈,言不由衷;或许可能真的认为你不屑一谈,那就弄巧成拙了。当然,也要避免一开始就炫耀自己博学多才,显得锋芒毕露,令人生畏;或使人觉得你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只有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介绍自己,才能给人以诚恳坦率、可以一谈的印象。
在自我介绍之后,就要选择话题了。为了能使话题成为初步交谈的媒介、深入细谈的基础和纵情畅谈的开端,话题应达到的标准是:至少有一方熟悉,能谈;大家感兴趣,爱谈;有展开讨论的余地,好谈。找话题的方法主要有:
①中心开花法。面对众多的陌生人,选择众人关心的事件为题,围绕人们的注意中心,引出许多人的议论,"语花"四溅,形成"中心开花"。②即兴引入法。巧妙地借用彼时、彼地、彼人的某些材料为题,借此引发交谈。 ③投石问路法。与陌生人交谈,先提一些"投石"式的问题,在略有了解后再有目的地交谈,便能谈得较为自如。 ④循趣入题法。问明陌生人的兴趣,循趣生发,能顺利地进入话题。因为对方最感兴趣的事,总是最熟悉、最有话可谈也最乐于谈的。
二是讲究对话。
社交性谈话,既不同于个人的自说自话,也不同于当众演讲,而是交往双方构成的听与讲相配合的对话。对话的本质并非在于你一句我一句地轮流说话,而在于相互间的呼应。真正成功的对话,应该是相互应答的过程:自己的每一句话都应是对方上一句话的继续,对对方的每句话都应作出反应,并能在自己的说话中适当引用和重复。这样,彼此间心理上就真正沟通了。
为了能成功地进行对话,应避免以下九种不正确的对话方式:(1)打断别人的谈话或抢接别人的话头,扰乱别人的思路;(2)忽略了使用解释与概括的方法,使对方一时难以领会你的意图;(3)由于自己注意力的分散,迫使别人再次重复谈过的话题;(4)像倾泻炮弹似的连续发问,使人穷于应付;对他人的提问漫不经心,言谈空洞,不着边际;(5)随便解释某种现象,妄下断语,借以表现自己是内行;(6)避实就虚,含而不露,让人迷惑不解;(7)不适当地强调某些与主题风马牛不相及的细微末节,使人厌烦;(8)当别人对某个话题兴趣盎然时,你却感到不耐烦,强行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去;(9)将正确的观点、中肯的劝告佯称为错误的,使对方怀疑你话中有戏弄之意。
人际交往中有哪些原则 互帮互助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很重要的一个客观需求便是互帮互助,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会遇见大大小小的麻烦事,一些需要别人帮助才能解决的麻烦事,在完成一份工作时,也是需要各个岗位人员互相配合才能完成的,由此可见互帮互助的重要性,互帮互助不仅是个人美德,同时还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别人需要帮忙的时候,帮别人一把,这样在自己有困难时,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帮助,如果你是一个不爱帮助别人的人,很难要求别人帮助你。注意互帮互助不是互相利用,而是发自内心的帮助别人。
中老年的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的作用
(一)人际交往中的相互作用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双方,都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体,而是与他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我们每个个体,总是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交流与沟通信息,表达与增进情感,同时使自己与他人的行为由此发生相应的变化。
1、交往中的三种自我
我们每一个成年人,实际上都拥有三种内在的自我,也即成人自我、儿童自我和父母自我。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我们也可以得到类似的体验。
比如有的成年人,像大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生活,更多的的表现为一个成年人的。
但是在有的时候确实又像一个小孩,尤其是在其父母面前的时候。同时,在有的时候,他又会扮演一种父母的角色,对同学的关心,就像是父母在照顾孩子。
我们的这三种内在的自我,有着不同的心理内涵。父母自我所表达的,是我们在童年时将自己父母的言谈举止、奖励惩罚、鼓励和限制等有关信息进行有选择储存的结果。
儿童自我是作为儿童的个体,对于其自己内部事件的记录和储存的结果。
儿童本事就是一个信息接受主体,他有其所见、所闻、所感和所知。有其自己的愿望,有其表达愿望和行为的方式。
于是,父母自我的内容,比如对儿童的限制,与儿童自我的内容,比如儿童自己的愿望,往往是相互矛盾的。而一旦发展中的儿童意识到了这种矛盾,那么也就逐渐形成了其成人自我。
伯恩认为,成人自我通过检验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来更新父母自我中所记录的信息。
同时,通过确定哪些情感可以公开表达,哪些情感不能公开,来更新儿童自我中的信息。
我们的这三种自我,在我们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其不同表现也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意义。
2、三种自我的表现
在实际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交往双方都会发生许多变化,或者说是发生一种总体性的变化。
因此其表情、言语、手势、姿态等同时都会发生变化。通过这些变化的线索,我们可以判断三种内在自我的表现与作用。
比如,父母自我的表现线索:双手叉腰、皱起眉头、指指点点、摇头叹气、去拍别人的脑袋等,以及诸多“你要永远记住”、“我不能同意”、“我要是你的话”等,都被认为是父母自我表现的主要线索。
儿童自我的表现线索:撅起嘴巴、放声哭泣、抠鼻子、弄耳朵、咬指甲等,以及“”我得要更好、“我才不呢”、“我愿意”、“我不干”等,都被认为是儿童自我的主要表现线索。
成人自我的表现,应该是符合其社会规范的表现。比如说话时注视对方以示尊重,保持与谈话者的正常距离,以及采用较为礼貌的方式与人交往等。成人自我常常使用诸多“为什么”、“是什么”、“什么时候”、“怎么才能”等语言。
对于上述三种内在自我的表现有了基本的了解,我们就可以分析这三种自我在人际交往中所起的作用。
(二)人际交往的吸引力
克服交友障碍的方式除了增强感情和时间的投入,还要尽量给人一种落落大方的印象,另外,如何增强人际吸引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外形因素
人们总是倾向于觉得长相有魅力的人,而且会自然觉得长相漂亮的人更可爱。但如果没有美的心灵,人们反而会更加厌恶其漂亮的外表。
2、性格因素
人们对乐观开朗、助人为乐、富于幽默感、有进取精神的人,常常倾慕。因为与这种人相处,能给人带来欢乐。对具有相反性格的人一般来说较嫌弃。
3、能力因素
人们都比较喜欢聪明能干的人,觉得与能力强的人结交是一种幸福并感到自豪。为此,不少人常拜有某种特殊才能的人为良师益友。
4、相近因素
邻近性不仅指居住上的接近,还包括在一些学习和工作场合上的接近,如同桌同学、同办公室、同车间、同商店的同事,等等。与这样的人,较易捷成密切的人际关系,因为生活空间邻近,便于了解。
5、相似因素
人们倾向于喜欢在某方面或多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言简意赅地表明了人际吸引中的相似性的作用。相似因素包括民族、年龄、学历、社会地位、职业、兴趣、观念、修养等方面。
6、相补因素
在人际关系中,还会发现人们往往还重视虽与自己不同,但能与自己互补的朋友,因为彼此可以取长补短,各得其所。
大学生患上人际交往障碍该怎么办?
1.设立相关人际交往教育课程
设立人际交往方面的专业课程,进行公开的正面宣传教育,加大开设选修课的力度,提高大学生对构建良好人际关系重要性的认识,使他们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提高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
2.为大学生提供充分实践的机会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学生参与各种管理与服务的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各种文体活动,切实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水平。
3.加强学校與家庭的沟通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形成学生、老师与家长的教育合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教育经历中至关重要,孩子的情感、认识及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学校和家庭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沟通和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互相配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指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知道孩子与人交往的重要性
交往是幼儿的基本需要
孩子从小就表现出与人交往的需要:当妈妈喂婴儿吃奶时,用“呵呵”的声音与婴儿交往,孩子会用眼睛看着妈妈或以笑作答,这是亲子之情的流露和表现;孩子也非常喜欢跟小伙伴交往,即使不认识,只要碰在一起,八、九个月大的婴儿便会互相摸抓,以表示亲热,年龄大一点的则因为有共同的乐趣、相互能懂的语言,很自然地在一起玩耍。而且当孩子的这种交往需要得到满足时,往往特别高兴。因此,家长应正确认识幼儿与人交往的需要,有意识地创设交往的条件,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
交往有利于孩子的智能发展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人际交往是一种基本智能,指能够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图、动机和感觉,并运用语言、动作、手势、表情、眼神等方式与他人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能力。2~6岁是人际交往智能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年纪的孩子,当妈妈生病时,能理解、感受妈妈的难受,并且说一些关心的话语;对游戏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能够学会克制独占、利己的想法,能与他人共同协商等等。最近,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人际交往能力是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儿童早期的人际交往技能、交往状况会深深影响其未来的人际关系、自尊,甚至幸福生活。
交往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人际关系代表着人的心理适应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人际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缺少正常人际交往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如下适应困难:拘谨胆小、害羞怕生、孤僻退缩,或自我中心、不能合作、任性攻击。而人际交往中的尊重、分享、合作、关心则是预防和治疗这类心理问题的灵丹妙药。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对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各种心理疾病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人际交往的原则
一、尊重他人
无论与你交往的人身份多么卑微、形象多么猥琐、言行举止多么怪异、爱好习惯多么让你难以接受,你始终能尊重他,待他如一个与你平等的人,你就能获得他对你的尊重。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诚然我们不是圣人,不可能彻底摆脱世俗的影响。只是我们需要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提醒自己逐渐以平等心待人,则会在人际交往中比较顺畅,少些挫折。
二、倾听并恰当地给予反馈
在与人交谈时,要专注,积极倾听他的谈话,不时地给予适当的反馈和提问。倾听表示尊重、理解和接纳,是连接心灵的桥梁。倾听还体现在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在别人漫无目的地谈话时,礼貌地转换话题或结束话题。在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时,首先要认可当事人的想法,再礼貌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就会在表明观点的同时避免了冲突,不伤及彼此的关系。
三、不吝啬自己肯定和赞扬的话语,学会真诚地赞美别人
看到其他人身上的优点或者美丽的外在变化时,大胆地给予赞美或认可,会给对方带来欢乐。这种欢乐和谐的氛围会影响到其中的人,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轻松融洽。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赞美和赏识。赞扬能让人身心愉悦,精力充沛,还能激发自豪感,增强其自信,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认识自身的生存价值。
但赞美要有的放矢,要真诚和有感而发,赞美绝不等同于恭维,既不是拍马屁,也不是阿谀奉承。赞美时切忌夸大其词、不着边际和虚伪做作,否则,赞美会失去其作用。另外,不能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当面说人好话,背后说人坏话,或传递其他人之间相互指责、诋毁的话,势必引发他人之间的矛盾。
四、学会宽容和谅解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看看我们自己,毛病与优点并存,其他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与人交往时,不要总是看到别人的短处,想想他人的长处。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一无是处的人,就像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人一样。对于别人的错误甚至无理取闹,不要揪着不放,得理不让人,斤斤计较,针尖对麦芒。不宽容对方,以牙还牙或者坚决对立,那么隔阂就会越来越深,人际关系只会越来越紧张,对人对己没有任何益处,只会增加更多的麻烦。可见,苛求他人就是苛求自己,宽容他人就是宽容自己。
人际交往的误区常识
1、一味地附和别人、追随他人,失去个性:
“个性”这个词,在生活中是极有魅力的。可以说:个性的存在,才表明你的存在。我们知道,世上所有的事物从来都是各不相同的,我们找不到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两朵形态完全一样的云,更找不到两滴全然相同的水珠……世界正是以它那丰富多变、各式各样的面目显示着它的无比奥妙。作为主宰世界的人,当然也就没有必要把本来就一人一样的个性隐藏起来或者强行变异。
因此友情的价值在于互不伤害各自的创造性。靠双方掩饰自己而保持一团和气的友情,对双方都是有害的。合而不同,双方都保持个性,才能越发相互信赖、相互尊重,建立真正的友情。当然,在某些特殊场合,为了帮助朋友,也需要损伤甚至牺牲自己,但这毕竟是在“万一”的时刻。平时,友情的基础应是双方都不歪曲自己而生活,并保持良好的关系。
2、在胜过自己的同学面前颇不自在,或嫉妒,或自卑,或麻木:
胜过自己的同学是自己不断进步的最好推动力。在这样的同学面前,我们应该真诚地向他们学习,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不足,进而急起直追,并努力超过他们,从而引导自己走向一个又一个的高峰。从某个领域、某个范围来说,经过努力,“我”一定会超过“他”,但“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所以“我”应该进行不懈的努力。
3、不做自我介绍:
无论何种场合,相互认识是进一步交流的前提。遇到陌生人,主动自我介绍是避免尴尬的关键点之一。
4、接电话时不回避:
在公共场合,大声打电话会特别显眼、甚至招人厌,最好先道歉并把音量放小声点,这是避免他人反感的不二法宝。
5、夸夸其谈、自吹自擂:
聊天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话题往自己身上引,往往给人以自恋、爱显摆的印象,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6、对待服务员态度粗暴:
态度是良好沟通的前提,无论他人是什么身份,粗暴的态度、自以为是的神情,只会让人觉得你这个人不可理喻。
7、总是迟到:
每个人都希望被尊重,迟到虽然能找借口蒙混过关,但会让对方觉得你不重视这段关系。次数一多,感情也会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