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狂是不是病
购物狂是不是病
更可怕的是,在国际医学期刊上在线发表的一篇分析称,现如今强迫性购物作为一种疾病,患病率已经达到5%,大学生、女性都是高危人群。如果你也是一个“剁手党”,你怕了么?
买买买:什么叫“强迫性购物”
如果要对一个“剁手党”说,“买买买”可能是一种精神疾病,那么TA一定会很不快。不过这里,我们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就是,并不是所有的“买买买”都属于强迫性购物,也就是所谓的精神疾病;而坏消息则是,强迫性购物并不是一种罕见病。因为根据匈牙利专家一项涉及三万多人的数据分析显示,在具有代表性的成年群体中,强迫性购物的总患病率为4.9%,以大学生群体和女性群体居多。
换句话说,100个人里或许可能就藏了5个“购物狂”,而且这5个人的情况确实可以以疾病来论了。
“强迫性购物我们通俗称为‘购物狂’,和一般的‘买买买’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这区别总结起来就是:你买这个东西为了啥?”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贵说。
不得不承认,有了网络购物后,“逛街”越来越方便,海外淘货、货比三家都不是问题,加上收入增加,许多人的购买欲确实空前高涨。不过,绝大多数人购物,冲得还是“这样东西我想要”。
“现在确实有些人购买欲望非常旺盛,甚至超过了自己的消费承受能力并因此负债。但如果他们购买的那些东西,的确是他们需要的,或者喜欢的,那么这只能说 是个人消费理财观念的问题,但并不属于强迫性购物范畴。”袁勇贵打了个比方:比如你每个月收入只有两千,却看中了价值几万的包包,朝思暮想还是忍不住买了 回来,从消费理财的观念上这或许有待商榷,但这行为本身并不能算病态。
“强迫性购物”者的购物初衷,却是标准的“只重过程,不看结果”,买了什么不重要,购买的过程才是他们“爽”的根源。所以即便事后肉痛,债台高筑,甚至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社交,他们也无法做到“剁手”。
这种强迫性购物在心理学上,被归属于“冲动控制障碍”一类,确实算是一类疾病。同类问题中还包括赌博成瘾甚至滥用药物成瘾等。关于强迫性购物是如何出现 的,目前认为成因和抑郁症有些相似——都和人大脑的神经递质紊乱有关。因为神经递质分泌和水平紊乱,不仅会影响到当事人的情绪,诱发抑郁症这样的疾病; 也可能影响到人的认知和行为,导致强迫性购物这样的情况出现。所以不用说,这当然是需要专业医生治疗的。
看到这里,或许大部分的“剁手党”都要松了一口气:毕竟大家还是为了心爱之物才有了购买欲,和强迫性购物还是两码事。
不过袁勇贵医生还是提醒,就算是为了心头好,一旦超过自己的购买力还无法控制,那么确实有必要去学习一下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以及建立正确的理财观。毕竟,如果真的入不敷出、债台高筑,一样可能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社交,久而久之也一样会导致其他情绪甚至精神障碍哦。
囤积癖:“剁手族”的“好伴侣”
值得注意的是,在“买买买”浪潮下,还有一群人也冒了头。
这些人热爱收集,但并不是讲究的收藏家。他们可能买来一堆东西,放在家里不用;或者仅仅购买一个东西,就要收集全套颜色/型号;又或者无论外出旅行还是出门吃饭,都会把能顺的顺回来,放在家里,越堆越多。
这类人号称“仓鼠星人”,就和小仓鼠一样,有啥“食物”都喜欢先塞嘴里、藏窝里,可囤着囤着却可能忘记去吃。等到某一天被忍无可忍的家人、朋友全部清理掉后,要不了多久,他们的“收集”就又堆满房间了。
袁勇贵说,虽然这些表现看起来和强迫性购物很像,但在心理学上,都属于一种相似的控制障碍。
“强迫性购物的患者主要表现为买买买,但买来不一定都会囤积,也可能胡乱丢掉或者送人;而囤积症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囤积,囤积的东西可能是买来的,也可 能是顺来的。所以这两者看起来相似,但实际上是不同的问题,也需要医生经过鉴别诊断后再进行治疗。”袁勇贵告诉记者,目前看来,囤积症主要还是和认知有 关,很多东西在一般人看来毫无用处,但在囤积症患者眼中却很有价值、不能丢弃,但这种价值其实几乎得不到体现。
根据美国精神病学会最新发布的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修订版所述,囤积障碍也属于精神疾病的一类,过去甚至认为它和强迫症颇为相似。不过这其实是一种独特的精神障碍疾病,而且还有 一定的遗传倾向。在国外有调查显示,成人的囤积症发病率约为1%-3%,以老年人、男性和低收入者较为多见,在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也不少 见;如果一个人的亲属中有人存在这方面问题,那么TA的风险也许会高于普通人群。
“对待囤积障碍,目前主要还是通过认知行为治疗来进行干预,因为许多囤积症患者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认知,而这需要治疗师帮助他们重新认识。另外有研究认为,焦虑、抑郁者更容易出现囤积行为,这种还需要根据当事人的情况来进行治疗。”重症患者则需要接受药物治疗。
特别提醒
两类情况请特别注意
虽然说“强迫性购物”和“囤积障碍”作为两类精神障碍,我们已经知道如何分辨两者和正常的购物、收集行为之间的差异,但袁勇贵还是提醒我们,要小心两类特殊情况。
“如果一个人本来很节俭,突然之间变得大手大脚,同时还伴有其他的情绪或言行异常时,这时候我们一定要警惕,这可能不是强迫性购物,而很有可能是躁 狂。”袁勇贵说,强迫性购物患者的问题主要还是表现在购物上,而且他们的情况比较“一以贯之”;但躁狂患者却会伴随情绪高涨、言行夸张等表现。尤其是一个 本来购买行为还算正常的人,突然买来很多东西,转手就兴高采烈地送人,同时总是表现得异常亢奋,情绪特别高涨,行为极度夸张,思维特别活跃,那么身为亲友 家人,最好还是要陪伴其去专业人士那里看一下,排除疾病的可能。
相反,如果是老年人突然出现囤积症表现,同时还伴随记忆力、注意力方面的障碍,则需要警惕是不是老年痴呆所带来的认知功能下降,以及由此引起的囤积行为。对于这种,也需要专业医生的及时介入。
购物狂是怎样炼成的
我的一位女友,最近买遍各大高档商场,乐此不疲。那天我在电视台录像,接到她的短信:“我竟然发现,今天买回来的Prada衣服,在数月之前我已经买了一件一模一样的……天啊,我是不是心理有病?”
这位女友一向购物成痴,买东西是她最大的兴趣爱好。然而一购完物,她就会把刚买的东西往旁边一扔,就此不予理会,没多久转身再度出发,冲进商场,又一轮的疯狂购物精彩上演……
身为购物狂,欢喜了厂家,但难受的是自己。这是因为疯狂购物的背后,有着许多值得重视的心理成因。
购物狂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强迫性购物行为”(compulsive buying behavior),指的是一个人无法控制自己的购物欲望,疯狂消费,而不考虑后果。而引起强迫性购物行为的心理成因,其实多种多样。快快和我一起来看看,究竟哪些因素导致了你我变身成为了不理智的“购物狂”?
(1)焦虑
面对压力,每个人的情绪反应各不相同。有的人会调整自己的思维,乐观思考以缓解压力;有的人选择逛街购物,试图借助“购物”这个暂时的“防空洞”纾解压力、消除自己的焦虑情绪(逛街的时候,眼中看的是琳琅满目的商品,脑中想的是华丽服饰穿上身的模样,哪儿还有其他时间理会焦虑呢,呵呵!)。
有强迫性购物行为的人,往往是因为在一次成功的焦虑情绪处理体验之后,每当遇到压力,都习惯性地采用同样的购物行为方式来应对,成功缓解自己的压力,渐渐的就变成了“购物狂”。
(2)自尊
强迫性购物者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他们都缺乏自尊,也就是说,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很低,认为自己的存在没有什么价值。因此他们选择购物作为重获自信的方式,依靠他人的评价来选择自己购买的物品(名牌及潮货),希望能以此来获得更多的认同感,体现自己的价值:看看我,一身高档货,多有品位及能耐!。
然而结果却事与愿违,心理学研究发现,因为缺乏自尊而产生的强迫性购物行为,不仅无法达成提升自信的目标,相反却会因盲目消费令自己自责内疚,自尊水平反而更低(“我实在太没用了!除了花钱,其他什么都不会……”)。
(3)冲动
强迫性购物的人大多是冲动的,他们一旦有了想法,就会立刻实行,从不理性思考,也不计后果。所以他们常常无法克制自己的购物欲望,一旦兴起了逛街血拼的念头,就第一时间冲进商场,将所有自己喜欢的物品收入囊中。
(4)否认
有强迫性购物行为的人往往会对亲友隐瞒自己的行为,不愿承认自己的强迫购物倾向,尤其是在自己刚产生强迫性购物问题时。究其原因,事实上他们想要回避和否认的,是他们内心真正的焦虑、愤怒、恐惧等消极情绪。
(5)社会孤立
有些人因个性因素,无法融入身边的团体,觉得不被接受、受到孤立。为了获得关注,他们选择走进商场,利用购物的机会,和营业员沟通交流,体验受人关注的感受。在商场中,常会看到那些买东西时特爱和其他顾客及营业人员话家长的身影,天南地北地闲聊,买了东西却流连忘返,见一个聊一个,那就是他们了,呵呵。
所以,购物狂买的不是物品,而是情绪,从事的不是购买行为,而是心理治疗。但这个做法治标不治本,不如直接找专家作心理咨询有效。
理解了购物狂的心理成因,就有希望找到克制疯狂购物冲动的方法,才能享受购物带来的真正幸福。
疯狂购物有可能变成强迫症
现代的人很多时候都会去购物,有的年轻把购物当成一种乐趣,一直购物不停,俗称是购物狂,其实这种是不行的,因为购物太疯狂了,可能会不知不觉变成一种强迫症。如果购物仅仅是癖好,通常对生活没有太大影响。比如说一些老年人喜欢囤积东西,多数是因为年轻时物质匮乏,年老了有条件的时候,会用囤积来满足内心曾经缺失的感觉,同时也是一种寻找安全感的体现。
女人爱购物千万别成狂
美国史丹佛大学关于购物狂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每10个购物狂中有9个是女性,这项研究引起了很多专家的认同。许多有购物狂倾向的女性在小时候就接受了“物质可以让你生活得快乐”的教育,然而,事情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许多“购物狂”都因顶不住诱惑而买了一大堆不一定用得着的东西,买完之后却后悔不已。广州市为你咨询信息有限公司沙盘分析治疗师陈灿锐说,“购物狂”重视购物的过程远远超过购物的结果,从心理学上分析,这类人往往缺乏自信心,因孤独、紧张、焦虑而习惯用购物这种形式来填补内心空虚,心理失衡才会变成“购物狂”。
COCO是一个典型的购物狂,她的化妆品已经装满了一柜子,有的从来都没有用过。前几天去逛街,又买了防晒乳液、祛黑面膜和净白洗面奶。逛一次街COCO的信用卡就少了两三千块,每次看着银行寄来的账单,她都要忏悔一番,下定决心不再乱买东西,可下次依然我行我素。
陈灿锐强调,“购物狂”通过占用获得满足,非常享受购物的过程,不过往往又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和心痛,购物上瘾而又苦于不能自拔。陈灿锐认为,每个人的行为背后有一个动机,购物狂试图掩盖导致她们疯狂购物行为的内在原因,比如孤独、紧张、焦虑、失落等情绪和对自己的不认同,实际上,她们可能错误地相信这些有价值的物品能够令人更开心,也更能使自己接近理想的生活。
哪个女人不爱逛街,又有哪个女人不爱购物?shopping是女人与生俱来的天性,然而,如果成为购物狂,血拼却并不能给人带来享受和快乐。
美国史丹佛大学关于购物狂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每10个购物狂中有9个是女性,这项研究引起了很多专家的认同。许多有购物狂倾向的女性在小时候就接受了“物质可以让你生活得快乐”的教育,然而,事情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许多“购物狂”都因顶不住诱惑而买了一大堆不一定用得着的东西,买完之后却后悔不已。广州市为你咨询信息有限公司沙盘分析治疗师陈灿锐说,“购物狂”重视购物的过程远远超过购物的结果,从心理学上分析,这类人往往缺乏自信心,因孤独、紧张、焦虑而习惯用购物这种形式来填补内心空虚,心理失衡才会变成“购物狂”。
COCO是一个典型的购物狂,她的化妆品已经装满了一柜子,有的从来都没有用过。前几天去逛街,又买了防晒乳液、祛黑面膜和净白洗面奶。逛一次街COCO的信用卡就少了两三千块,每次看着银行寄来的账单,她都要忏悔一番,下定决心不再乱买东西,可下次依然我行我素。
陈灿锐强调,“购物狂”通过占用获得满足,非常享受购物的过程,不过往往又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和心痛,购物上瘾而又苦于不能自拔。陈灿锐认为,每个人的行为背后有一个动机,购物狂试图掩盖导致她们疯狂购物行为的内在原因,比如孤独、紧张、焦虑、失落等情绪和对自己的不认同,实际上,她们可能错误地相信这些有价值的物品能够令人更开心,也更能使自己接近理想的生活。
购物狂见闻日本药妆店乱如菜市场
药妆店像个菜市场
药妆店充斥在全日本各个城市的各条街道,常常跟折扣鞋店和99元杂货店紧挨在一起。它不仅卖所谓药妆,资生堂美白系列之类的高档货也一并折扣出售。除了惊人的折扣,更让人惊叹的是药妆店之乱:档次稍微高一些的店还会讲究个排列组合,更多数则是不见货架,化妆品直接用筐来装。一个筐装一个品牌,洗面奶、润肤霜什么的都混在一起。如果你习惯了香港sasa的井然有序,在这里绝对会有一种置身于菜市场的感觉。
后来跟一位日本留学生聊天,她说她身边没有一个人去大商场买护肤品,全是在药妆店解决。在护肤这件事上,好像大家并没有买奢侈品时的那种从众心理。
小样任拿 羡煞国内人
其实药妆品并不便宜,比雪肌精贵的品牌比比皆是(而且我不止一次看到雪肌精买一送二大促销)。从货品排列上也看不出各品牌间的三六九等。所有小样都是免费自取的,拿回家先用,如果真有效果再回来买。
日本女生买护肤品爱挑产自日本的
根据我的观察,日本女生买护肤品比买衣服的时间长多了,她们会将产品说明书一个字一个字从头看到尾。那位留学生说,几乎每个大学女生都是护肤品知识专家,而且相当排外--找准了同一品牌同一系列,还要看它这批货是不是原产日本。因为她们认为日本的水是全世界最干净的,外国产品即使配方相同,功效也不如国货。
多巴胺造就购物狂
科学证实了萨米扎和许多消费者早就清楚的道理:购物能使人心情愉悦。越来越多的大脑研究结果显示,购物能够刺激大脑的主要区域,改善情绪,让我们心旷神怡──至少暂时如此。浏览装饰一新的假日橱窗或找到一件心仪已久的玩具似乎会开启大脑的奖励中心,刺激大脑化学物质的释放,使你达到购物兴奋状态。了解你的大脑对购物做出反应的方式有助于你认识假日购物的高峰和低谷,避免买家的后悔和减少支出过度的风险。假日购物的许多乐趣都同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有关。多巴胺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跟愉悦和满足感有关,当我们经历新鲜、刺激或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时,大脑中就会分泌多巴胺。对许多人而言,购物就属于此列。印第安纳大学教授、研究购物成瘾行为的恩格斯说,人们在所居住社区之外的其他地区购物时会更加挥霍无度。但对大脑活动的核磁共振研究显示,多巴胺的浓度与预期经历的关系要比实际经历更密切,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逛商店或寻找廉价商品时会感到很有乐趣。多巴胺能让一个人痴迷于购物,做出错误的决策。埃默里大学的伯恩斯说,多巴胺可以解释为何一个人购买鞋子后却从来不穿。他说,看到这双鞋后,这个人的多巴胺就大量分泌。他说,多巴胺会刺激你的购买欲望。它就像是行动的助推剂一样,但一旦购买行为完成后,其浓度就会下降。神经学家、研发主管刘易斯也指出,假日期间拥挤的顾客、恶劣的服务和你已经支出过多金钱的现实会迅速打消购物的良好感觉。了解购物在我们大脑中引发的实际变化有助于做出更好的购物决策,避免在多巴胺带来购买冲动时过度支出。比如,从想购买的物品前走开,第二天再来选择将会消除购物冲动,有助于做出更加清醒的决策。印第安纳大学的恩格斯整理了一份注意事项,帮助人们更好地做出购物决策。尽管这些步骤旨在帮助具有强迫性购物问题的人们,但对充满假日购物狂热心情的任何人都适用。--只购买清单上的商品,避免购物冲动。--使用现金或借记卡。财力限制能够使你在产生购物冲动时放弃负担不起的商品。--在商店关门或把钱包落在家里时浏览橱窗中的商品。你可以享受到购物的乐趣,同时没有支出过度的风险。--在拜访亲友时不要购物。在陌生场所的购物新鲜感很可能会让你购买不需要的商品。
缓解压力的三个误区
当压力变为负面情绪别滥发泄!
压力有很多种,学习上的压力,工作上的压力,生活上的压力,人际关系上的压力等等。这些压力在某些事件的刺激下会转换为强烈的负面情绪。当你面对这些负面情绪时,正确的处理方式是通过良好地疏导,让自己的这些情绪有规律的慢慢消逝。但若运用了错误的方式,反而会使得我们更加的痛苦,譬如以下应对情绪的错误方法,你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呢?
酗酒。酗酒是男性朋友面对负面情绪与压力的时最容易采取的应对方式,很明显这种方式有害健康。从心理的角度来说,我们在情绪低落时喝酒,其实不是因为酒能解决问题,而是酒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信号——我喝酒了,我这个时候说的话都是不受控制的。这样的信号可以让我们畅所欲言,即便是黯然泪流了。
当然,心情不好了,约朋友喝点酒,然后开始畅所欲言,甚至流泪释放,其实是不错的舒缓情绪的方式,但若只是为了酗酒而喝酒,或是为了逃避而一味的依赖酒精,而不是让酒精化作语言,这种方式则是危险的,后果会很严重!
暴饮暴食。吃,其实是会让你的身体和情绪得到一种满足感,引起愉悦,所以说,吃也不失为一种舒缓负面情绪的方式,但暴饮暴食效果则不一样。因为暴饮暴食对人的情绪影响非常强烈,以至当我们再次面对情绪问题的时候,会一而再、再而三的陷入暴饮暴食的怪圈之中。即便当我们不愿意这样做时,却已经控制不住自己了以致可能发展成为贪食症。
贪食不是因为想吃,而是因为吃能帮助解决自身的情绪或压力问题。这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反而成为了我们最大的问题。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自己从暴饮暴食的怪圈中脱离出来。
购物。很多女性朋友在情绪低落时都会选择购物,它也确实能适当的缓解情绪困扰。因为买到心仪物品时的那种欣喜可以冲淡负面情绪的痛苦,但要注意:当购物成为了缓解情绪唯一方式的时候,这就已经不是购物了,而是 购物癖或购物狂,即一种冲动控制障碍。
妻子因狂躁症突变购物狂
我也曾经狂!躁!过!
影星张柏芝曾经演过一部电影,叫《最爱女人购物狂》,讲述的是一个被遗弃在百货公司的女孩方芳,长大后有心理障碍导致购物狂。但是这个故事是喜剧,最终方芳不仅被医生治好了病,还跟医生喜结连理。但南京市民李女士却没这么幸运,因为狂躁症造成的心里障碍,李女士也成了购物狂,一年内花光了和丈夫的全部积蓄20多万,而丈夫在制止无效的情况下,选择了诉讼离婚。 通讯员 秦媛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贾晓宁
10年结发妻突变“购物狂”,一年花光20万积蓄
没钱了找亲戚借钱继续消费,丈夫忍无可忍要离婚
李女士和丈夫王先生已经结婚10年了,有一个可爱的儿子。本来夫妻感情很好,但2013年,李女士得了抑郁症和狂躁症,开始时并不算严重,但治疗却没让李女士的病好转。随后,李女士就慢慢成了一个“购物狂”,她要买高档衣服,高档女士皮包,要去高档餐厅用餐,甚至要在高档酒店开房间不回家住。
开始时王先生适当给予了满足,但李女士的奢侈生活变本加厉,王先生就受不了了。毕竟,王先生也是工薪阶层,孩子要念书。于是,王先生设法规劝妻子不要如此奢侈生活,但李女士并不理会,大吵大闹要丈夫满足自己要求,扬言丈夫不给自己钱花,就拿刀砍死丈夫,夫妻俩为此多次大打出手报警。面对这种局面,王先生无法约束妻子,李女士一年就把两人的积蓄20万花了个精光。而更让王先生不能容忍的是,李女士在花光自己的积蓄之后,还跟王先生的亲戚借钱消费,先后借款6万,这让王先生忍无可忍,在还债之后,王先生将妻子告上法庭要求离婚。
诉状中王先生说,本来夫妻关系不错,但没想到一年之间,妻子性格大变,过于“爱慕虚荣”,不仅一年内花光家里积蓄20万,还跟亲戚借款让自己偿还。这样的生活,王先生觉得无法继续,要求离婚,并要求妻子赔偿自己6万元,因为这钱是已经还给亲戚的,自己没有义务承担这笔额外债务。诉状中,王先生没提及妻子的抑郁症和狂躁症,他可能也没有意识到妻子的“购物狂”与狂躁症有关。
怎么会这样
“购物狂”因狂躁症而起 法院一审没判离
一个好端端的人,为何会性格大变成为“购物狂”?李女士随后到医院进行了检查。医生最终的检查结果为,李女士的“购物狂”是狂躁症的一种表现,而且李女士的狂躁症和抑郁症,都已经变得很严重了。李女士的医生在诊断书里这样描述,李女士的狂躁症,已经表现的非常明显,夸大自己的能力、地位和财富,已经到了妄想的程度。为小事暴躁易怒,自控能力降低,花钱如流水,不计后果……
法院基于医院诊断,以及双方当事人陈述,认为夫妻感情并未破裂,所以没支持王先生的离婚请求。法官表示,李女士也不同意离婚,表示愿意改正自己的错误。所以法官也希望王先生和李女士在今后的生活中能相互扶助,相互理解,相互沟通,改善夫妻关系。
无奈的结局
夫妻关系最终难挽救 丈夫补偿12万离婚
第一次诉讼后,李女士积极投入治疗。不过可惜的是,她的“购物狂”没得到太多改观。为给李女士治病,王先生又花掉十几万元。面对尴尬局面,不堪重负的王先生今年年初再次提出离婚诉讼。第二次庭审中,李女士的法援律师指出,夫妻之间有互相扶养的义务,现在李女士在病中,王先生提出离婚,不能借此逃避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法律义务。最终,李女士和王先生达成协议,家庭之前所有的债务,由王先生承担;孩子由王先生扶养,李女士有探视权;王先生要补偿李女士12万元,用于保障李女士离婚后的生活和治病,双方解除婚姻关系。对于这样的结果,李女士表示接受。
新闻延伸
记得这位好莱坞女星吗 她也一度狂躁症入院
大约是2011年4月,41岁的好莱坞女星凯瑟琳·泽塔·琼斯与7岁的女儿身穿相同的条纹母女装,手牵着手逛街购物(下图)。这是泽塔·琼斯因为狂躁症入住精神病院后的首次公开亮相。目击者称:“虽然凯瑟琳处境艰难,她的气色却好的惊人。”
泽塔·琼斯被曝因狂躁症在精神病院住了五天,据称她的病主要是因为丈夫迈克尔·道格拉斯的喉癌治疗中,她承受着巨大压力和情绪紧张所致。她的发言人说:“治疗后,现在她感觉好多了,将投入新片的拍摄。”
你或许也有这样的疑问
购物狂怎么也是狂躁症的表现?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购物狂”怎么算狂躁症呢?医学专家介绍,狂躁症属于精神类疾病,其发病可能有生理、遗传、心理的因素。患者处于发病状态时,常常表现为易激惹、冲动控制能力弱,判断力受损而做出非理智行为,比如有可能出现行为轻率、不顾后果,随意挥霍、盲目投资、伤人、毁物等等。不符实际需求和自身条件的疯狂购物也符合上述特征。 本报综合
■扬子微评 每个人身上都有可能发生一些不幸事情,然而生活不是电影,不可能谁都有一个大团圆的喜剧性结局。但也不要因此而失去希望。人生还在继续,衷心祝愿李女士能勇敢面对变故,并能正确认识自身的问题,通过积极治疗尽快好起来,回归正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