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泥蚶的形态

泥蚶的形态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列齿目,蚶科,蚶属。中国传统的养殖贝类。地方名:粒蚶、血蚶、血螺、瓦垄哈。贝壳极坚硬,卵圆形,两壳相等,相当膨胀。背部两端略呈钝角。壳顶突出,向内卷曲,位置偏于前方,两壳顶间的距离远。放射肋粗壮,有18~22条,助上具明显的结节,呈瓦垄形。壳表白色,被褐色壳皮。壳内面灰白色。边级具有与壳面放射肋相应深沟。铰合部直,齿细密。前 闭壳肌痕小,呈三角形,后闭壳肌痕大,四方形。中国沿海各地均有分布,8~10月份产卵期为生产旺季。此外,河北、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均进行人工养殖,产量颇丰。泥蚶肉味鲜美,可鲜食或酒渍,亦可制成干品,蚶肉含多量蛋白质和维生素(B12),蚶血鲜红,肉的边沿有一金丝似的色线。壳可入药,有消血块和化痰积的功效。因其价格便宜,堪称大众化的海鲜品。 泥蚶是出口品种,其英文名为Ark shell,日文名为ハイガイ。输往国别和地区:香港、澳门。出口口岸:浙江。泥蚶广泛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生活在内湾潮间带的软泥滩中。世界泥蚶产量主要产自东南亚沿海国家。

壳宽2.5cm[1] ,贝壳极坚厚,卵圆形。两壳相等,极膨胀,尖端向内卷曲。韧带面宽、角质、有排列整齐的纵纹。壳表放射肋发达,肋上具颗粒状结节,故又名粒蚶。壳石灰白色,生长线明显。壳内面灰白色,无珍珠质层。铰合部直,具细而密的片状小齿。前闭壳肌痕呈三角形,后闭壳肌痕呈四方形。泥蚶血液中含有

泥蚶 血红素,呈红色,因而又称血蚶。

泥蚶

喜栖息在淡水注入的内湾及河口附近的软泥滩涂上,在中潮区和低潮区的交界处数量最多,埋居其中。无水管,仅以壳后缘在滩涂表面形成水孔与外界相通。适应的盐度范围10~28.8,水温0~35℃。泥蚶为滤食性贝类,以硅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雌雄异体,生殖季节一般在7~9月间。

泥蚶怎么洗干净

用筷子将泥蚶与盆底隔开,因为泥蚶的位置一直都是在水盆中央,吐出来的沙子,直接沉底了,悬在中间的泥蚶再吸进来的水又是干净的。

买泥蚶时向老板要一点海盐,溶于清水中,营造海水的味儿。然后在盆中放两只平时不咋用的筷子,目的是不让小筐沉底,最后将装满泥蚶的漏筐放在上面浸泡,再滴几滴麻油,2-3小时后就会看到盆底的脏东西会有很多。

泥蚶的副作用有哪些

泥蚶的做法 主料 泥蚶500克 辅料 香菜 一00克 调料 醋 吧克 蒜 一0克 芝麻油 5克 辣椒油 一0克 一.用刷子将泥蚶刷净 二.香菜洗净切断、大蒜拍碎切丁放入碗内 三.加入麻油、辣椒油、老醋拌好成酱料待用 四.锅内装入凉水,待开后放进洗好的泥蚶 5.在沸水里烫上一0秒后迅速捞起放入冰水中略泡,捞起沥干再倒进三中,拌匀后,去壳即

泥鳅的形态

须5对,最长口须后伸到达或稍超过眼后缘。无眼下刺。鳞小,埋于皮下。尾柄上皮褶棱低,与尾鳍相连。尾柄长大于尾柄高。尾鳍圆形。肛门靠近臀鳍。[1]

泥鳅体较小而细长,前端呈亚圆筒形!腹部圆,后端侧扁。体高与体长之比为 1.7:8。[2]

泥鳅头部较尖,吻部向前突出,倾斜角度大,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口小,亚下位,呈马蹄形。唇软,有细皱纹和小突起。眼小,覆盖皮膜,上侧位视觉不发达。鳃裂止于胸鳍基部。

泥鳅的体表黏液丰富。体背及体侧2/3以上部位呈灰黑色,布有黑色斑点,体侧下半部灰白色或浅黄色。栖息在不同环境中的泥鳅体色略有不同。[2]

泥鳅背鳍无硬刺,不分支鳍条为3根,分支鳍条为8根,共11根。背鳍与腹鳍相对,但起点在腹鳍之前,约在前鳃盖骨的后缘和尾鳍基部的中点。胸鳍距腹鳍较远,腹鳍短小,起点位于背鳍基部中后方,腹鳍不达臀鳍。尾鳍呈圆形。胸鳍、腹鳍和臀鳍为灰白色,尾鳍和背鳍具有黑色小斑点,尾鳍基部上方有显著的黑色斑点。

血蚶会不会长寄生虫

泥蚶的血液中富含血红素,故蚶肉呈鲜红色,有人为了品尝美味,就喜欢吃半生半熟的泥蚶,但这种吃法是很危险的。因为没有煮熟的泥蚶身上还带有传染性肝炎病毒,一旦食之,就有可能给人体传上肝炎。所以,千万不要食用半生半熟的泥蚶。

泥蚶的养殖

1.采集苗种泥蚶产卵期往往为6月下旬至8月底,可多次产卵,10月是采苗的适宜季节。通常在退潮后的滩面上,用刮板刮取0.5厘米厚泥层,装入网袋内,洗去软泥后过筛,将筛下的砂粒和蚶苗计数,播入越冬保苗池中培育。为提高附苗量,可在自然产苗区留足亲蚶,平整滩面,筑堤蓄水及蓄水投砂等改良滩质。

土池人工育苗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方法。土池可设在泥砂质的中潮区,池子可大可小,主要工程为筑堤坝、建闸门和平整埕地等。育苗前,可进行清池肥水,做好亲蚶的选优工作。育苗时,先将亲蚶经阴干刺激后投放靠闸门口处。开闸增大进排水量,造成流水刺激,可获得精卵较好的排放效果。同时采取施肥、投饵、疏松滩面等措施,有利于幼体发育和变态附着。

2.越冬保苗自然蚶苗采集后,冬季即将来临,为避免冰冻和敌害危害,可在大潮能漫水的泥质高潮区建蓄水越冬池。越冬池以0.2亩~0.5亩,水深保持在20厘米~30厘米为宜,亩放5000万粒左右,越冬成活率达95%以上。

3.移种增殖泥蚶为广温、广盐性贝类,在水温0℃~30℃,盐度为15~30的海水中均能生活。但对底质要求较严格,喜生活于风平浪静,潮流通畅的内湾以及有适量淡水注入的泥多砂少、底质稳定的滩涂中。根据这些特点,在海区底质适宜的条件下或经过改良后的滩涂均可移殖放养。移殖一般在春秋两季进行,春季5月~6月,季秋9月~10月,播种在退潮后向滩面均匀撒播,亩播二龄蚶500千克左右。

4.蚶田蓄水养殖养蚶场选好后,根据地势可将滩面顺着潮流方向划成若干长方形或长条形蚶田,每块几亩至十几亩,蚶田之间挖小间隔,这是一种不蓄水的养殖方法。为缩短干露时间提高摄食率和生长率,一些地方采取蚶田筑堤蓄水养殖法,使退潮后仍能保持水深20厘米~30厘米,在亩放苗密度500千克左右情况下,增产幅度1.5倍~2倍。

5.高潮区蓄水越冬为防止二龄蚶苗冬春发生冻伤所造成的死亡,采取高潮区蓄水越冬法。管理期间应特别注意防止跑水。越冬时期亩放成蚶密度为3500千克~4000千克为宜。

吃泥蚶上火吗

同样的食物对不同的人会起到不同的作用,身体如果上火就容易出现口臭或者是便秘等现象,也容易出现疾病,下面一起了解下吃泥蚶会上火吗?

泥蚶的营养价值

泥蚶富含特有的血红蛋白和维生素B12,有补血、温中、健胃的功效。

吃泥蚶上火吗

属于海鲜类的食物会引起上火的,切勿多吃。

日常饮食虽然是生活中常见的小事,但是饮食搭配不好就容易身体受到伤害,上面就是对吃泥蚶会上火吗的介绍,希望朋友能做好改善。

泥蚶的做法

主料:泥蚶750克

调料:小葱10克姜15克 胡椒粉1克黄酒10克 酱油15克香油10克

烹饪方法:

1、将蚶子放在冲洗池中,用竹帚边刷边冲,连续洗刷至蚶壳发白为止;

2、将炒锅置旺火上,舀入清水烧沸,放入蚶子略烫,并翻动几下,在蚶壳欲开时捞出,剥去半边壳,探放在盘中;

3、摆好的蚶子撒上葱末、姜末、胡椒粉,淋入酱油、香油、料酒即成。

制作提示:

1、蚶要选用肉质鲜嫩,水份极多的为佳;

2、下沸水烫时要注意,不要烫得太过,以免肉色发紫过老失去鲜味。

血蚶的副作用

1、不能与寒凉食物同食

泥蚶本性寒凉,最好在食用时避免与一些寒凉的食物共同食用,比如空心菜、黄瓜等蔬菜,饭后也不应该马上饮用一些像汽水、冰水、雪糕这样的冰镇饮品,还要注意少吃或者不吃西瓜、梨等性寒水果,以免导致身体不适。

2、皮肤病患者禁食

皮肤病患者之所以不能吃泥蚶是因为泥蚶中所含的蛋白质在进入人体后,可作为一种过敏原,对机体产生过敏反应,如发痒起块等,或使原来的皮肤病复发、加重。所以皮肤科医生视海鲜为病因之一,要求某些病人禁忌。

吃泥蚶后引起的过敏性皮肤病,多属于I型变态反应,可引起平滑肌痉挛,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血浆外渗、水肿,以及嗜酸性细胞增多等。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全身症状,或使婴儿湿疹、慢性湿疹等复发或加剧。

3、不能与啤酒、红葡萄酒同食

食用泥蚶饮用大量啤酒,会产生过多的尿酸,从而引发痛风。尿酸过多,会沉积在关节或软组织中,从而引起关节和软组织发炎。

4、食用泥蚶需要煮熟

泥蚶煮不熟含有细菌,泥蚶中的病菌主要是副溶血性弧菌等,耐热性比较强,80℃以上才能杀灭。除了水中带来的细菌之外,海鲜中还可能存在寄生虫卵以及加工带来的病菌和病毒污染。一般来说,在沸水中煮4-5分钟才算彻底杀菌。

泥蚶苗种生产技术

1、亲蚶的选择与催产

苗种生产的好坏与亲贝的质量、成熟情况有很大的关系。可在繁殖季节直接选用健康亲贝产卵,亦可进行泥蚶蓄养催熟。1.1亲蚶选择标准从自然海边滩涂或人工培育的泥蚶选择性成熟且健康的亲贝,要求1~2龄的泥蚶,壳长10~30mm,壳表完整,无损伤,肥满度高。 解剖观察,肠道粗、腮完整、性腺饱满,卵巢显示明显的桔黄色,精巢乳白色。

亲贝蓄养前期采用池底铺泥沙底播培养,后期采用单层浅水浮动式网箱蓄养。蓄养密度3~4kg/m?2(450个/m?2)。泥蚶蓄养以自然水温为主,并依靠室内暖气缓慢提高水温,比自然海区水温高4~5℃。?

投饵主要投喂底栖硅藻,每天4~6次。投饵由20万个/ml·d逐渐增至30万个/ml·d。温度23℃以上,底栖硅藻减少,停止投喂,主要投喂玉米淀粉、蛋黄。蛋黄需经250目筛绢磨碎过滤后投喂,玉米淀粉投喂量每天12次,每次(2~3)×10-6,蛋黄按2个/12m3。投喂扁藻、牟氏角毛藻较好。亲贝的培养用(硅藻+金藻)和(硅藻+金藻+扁藻)组合,则能加速性腺发育的时间。?

换水亲贝蓄养前期每天换水2次,每天换1/2水体;4~5d放干池水一次,开始除去死贝。后期换水4次,每天1/3水体。每天倒池一次。3~4d换网箱一次。?

肥满度及性腺检查前期每10d测一次肥满度,后期每3~4d测一次。每次随机取样20个,称重后放入70℃烘箱中烘24h,测量总重和肉干重。肥满度按下式求得:?肥满度=肉干重/总重量×100% 在肥满度达7%以上,解剖性腺能辨别雌雄,并通过解剖性腺成熟情况,决定产卵时间。?

亲蚶的催产一般采用阴干、流水刺激诱导产卵的催产方法。将达到要求的亲蚶洗净后放于通风阴凉处,阴干15h左右。或置于突然降温至10℃的冰箱中、刺激18h取出。取出用20×10-6高锰酸钾溶液洗10min,再用过滤海水冲洗干净,然后移入水深30~40cm的常温海水池中,采取微流水或充气刺激产卵。一般1~3h,就见亲蚶开始产卵。产卵开始则停止充气,让其大量排放。产卵时间以清晨5时开始,7-8时处理完毕为佳。?

2、采卵孵化

当亲蚶性腺复盖整个消化腺,卵粒、排放管清晰可见,肥满度达65%以上时,便面临着成熟排放。排放前时常取底样查卵,一旦发现少量卵,就将亲蚶肥育笼用小水泵冲洗干净,抬到新水池引导排放,一般0.5h内开始排放,短时间达到高峰,卵的密度控制在30~40粒/ml。排放结束后,将亲蚶移于新水池继续培养。卵池施加2×10-6青霉素和4×10-6EDTA二钠,加大充气量,使多余的精子和排放副产物形成泡沫捞出,直至孵化水清澈为止。然后小水花充气。受精卵在水温?26.2℃下经15h形成D形幼虫。孵化胚胎发育的最适合温度为25~31℃。

3、幼虫培养

幼虫选优观察和检查D型幼虫,D型幼虫正常大小90μm×65μm,直线绞合部平直,双壳完整无缺刻,面盘正常,纤毛粗而有力,用420目筛绢网箱收集D型幼虫移入育苗池培育。

D型幼虫D型幼虫最初靠自身卵黄营养,不需投饵,但发育24h后肠道形成,消化系统发育完善,应投喂饵料。由于D型幼虫是浮游被动性生活的,所以觅食也被动,因此选用等鞭金藻等小个体,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耐高温的浮游性藻类,作为开口饵料为佳。最好以金藻、扁藻、小球藻等混合投喂,使其营养更全面。饵料密度保持在5万~15万个/ml,幼苗生长快,变态时间短,成活率高。在培养D型幼虫的过程中换水每日2次,每次30%,定期施用抗生素以防疾病,保持水中EDTA 5×10-6浓度,培养水温保持在最适28~30℃,盐度保持在6.54‰~23.38‰。

壳顶幼虫壳顶幼虫期培养密度为5~6个/ml,在此时期投喂金藻和角毛藻,壳顶幼虫后期(160μm以上)增投扁藻。日投喂量根据幼虫肠胃和藻类供应情况适当调整,每日分2~3次投喂。水温26~30℃,盐度19‰~27‰,pH7.9~?8.312,DO大于4mg/L。每天换水2次,每次换水?30%~40%,壳顶幼虫期用200目网箱换水,每隔3~4d移池一次。?

4、幼虫变态附着和稚贝培育

幼虫培育经大约10d后,壳长达180~200μm时,出现眼点,开始由浮游逐步转为匍匐爬行,进入变态期。把附着基(海泥)用200目筛绢过滤,预先均匀泼撒于稚贝培育池中,待一夜沉淀后,排出上清液,重新加入新鲜海水,使池底形成3~5mm厚的软泥基质,然后将眼点幼虫移入进行附苗,此时眼点幼虫比例应达到50%~60%。?

贝培育密度前期以(200~300)×104颗/m?2为宜,根据附着稚贝生长逐渐疏苗培养,出苗前为50×10?4颗/m?2左右。?

洗苗稚贝培育一般4~6d洗苗移池一次,用不同网目筛绢网去除死壳。?

换水及投饵采取每天换水一次,每次70%以上,然后缓慢加水,到水位80cm左右,日投饵2次,以投扁藻为主,密度保持(2~10) ×10?4个/ml,或金藻与扁藻混合投喂,密度为金藻(1~10) ×10?4个/ml +扁藻(1~10)

×10?4个/ml,或金藻(2~10) ×10?4个/ml,角毛藻(1~8) ×10?4个/ml,视单胞藻供应情况调整投饵量,尽量混合投喂,有利于稚贝摄食生长。?

光照强度、水温及盐度光照强度控制在300~500lx;控制水温27~32℃为佳。整个培育过程中,盐度保持一致,维持在6.54‰~23.38‰,可提高稚贝的成活率。

泥蚶的形态特点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列齿目,蚶科,蚶属。中国传统的养殖贝类。地方名:粒蚶、血蚶、血螺、瓦垄哈。贝壳极坚硬,卵圆形,两壳相等,相当膨胀。背部两端略呈钝角。壳顶突出,向内卷曲,位置偏于前方,两壳顶间的距离远。放射肋粗壮,有18~22条,助上具

明显的结节,呈瓦垄形。壳表白色,被褐色壳皮。壳内面灰白色。边级具有与壳面放射肋相应深沟。铰合部直,齿细密。前闭壳肌痕小,呈三角形,后闭壳肌痕大,四方形。中国沿海各地均有分布,8~10月份产卵期为生产旺季。此外,河北、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均进行人工养殖,产量颇丰。泥蚶肉味鲜美,可鲜食或酒渍,亦可制成干品,蚶肉含多量蛋白质和维生素(B12),蚶血鲜红,肉的边沿有一金丝似的色线。壳可入药,有消血块和化痰积的功效。因其价格便宜,堪称大众化的海鲜品。 泥蚶是出口品种,其英文名为Ark shell,日文名为ハイガイ。输往国别和地区:香港、澳门。出口口岸:浙江。泥蚶广泛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生活在内湾潮间带的软泥滩中。世界泥蚶产量主要产自东南亚沿海国家。

壳宽2.5cm[1] ,贝壳极坚厚,卵圆形。两壳相等,极膨胀,尖端向内卷曲。韧带面宽、角质、有排列整齐的纵纹。壳表放射肋发达,肋上具颗粒状结节,故又名粒蚶。壳石灰白色,生长线明显。壳内面灰白色,无珍珠质层。铰合部直,具细而密的片状小齿。前闭壳肌痕呈三角形,后闭壳肌痕呈四方形。泥蚶血液中含有

泥蚶 血红素,呈红色,因而又称血蚶。

泥蚶

喜栖息在淡水注入的内湾及河口附近的软泥滩涂上,在中潮区和低潮区的交界处数量最多,埋居其中。无水管,仅以壳后缘在滩涂表面形成水孔与外界相通。适应的盐度范围10~28.8,水温0~35℃。泥蚶为滤食性贝类,以硅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雌雄异体,生殖季节一般在7~9月间。

相关推荐

毛蚶的介绍

毛蚶的介绍: 毛蚶幼贝脱离附着基转入潜居生活主要与水温及个体大小有关。当水温降到19℃时,体长≥4 5mm的幼贝80%开始脱离附着基,转入潜居生活时间是在当年的9月中旬~10月上旬;体长4 5mm基本不脱离附着基。同种规格的幼贝潜居后比在附着基上生长快36%。幼贝生长最适宜水温是20~26℃,20℃以下生长逐步减慢,到7℃时基本停止生长,停止摄食。 甲肝流行是由于人吃了不洁的毛蚶引发的,这个例子中毛蚶属于传播媒介(生物性传播)。其感染与居住条件、卫生习惯及教育程度密切相关;水源、食物被污染也可呈爆发流行,

泥蚶育苗常见病害的防治

1.保证水质 海水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比重1.010~1.023,pH值7.5~8.5;取水区滩涂面积小,海水交换量大,无污染。育苗期间用水,需用沙滤水,幼苗翻池时,一定要注意两个池水的温差不超过2℃。 2.亲蚶质量 选择健康无病,蚶体饱满,性腺成熟度好的泥蚶作为亲蚶,规格80~180个/kg。解剖观察,优质亲蚶,性腺饱满,精巢乳白色,卵巢明显桔红色,显微镜下观察卵子已游离。亲蚶直接从泥蚶养殖场购得,干露时间不能太长,洗净、消毒后入池催产。 3.病害预防 育苗开始时,育苗池、进水管道、育苗工具等要用

海鲜血蛤怎么吃

血蛤又叫做泥蚶、花蚶等,是一种海洋贝类生物,因拨开壳后可以看到血一样的分泌物而得名,血蛤味甘,性温,具有补血、润五脏、健脾、清热化痰等功效,而且其中还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营养及药用价值都很高,血蛤的食用方法也有很多,可以用来清蒸、爆炒、白灼、煲汤等。

毛蛤蜊和血蛤蜊有什么区别

血蚶并不是毛蚶,其实它就是泥蚶或花蚶,外壳为白褐色而且皮很薄。血蚶与毛蚶最大的区别就是肉和汁的颜色,血蚶的肉呈鲜红色而且汁如血。另外,血蚶用开水稍微烫一下就能吃,吃起来脆生生的且鲜美无比,还有化痰、解肝脏酒毒和治胃酸过多的功效。还有人喜欢将血蚶放入烧热的黄酒中烫食,吃了血蚶再把黄酒喝光,据说这种血蚶的吃法是最为滋补的。毛蚶的个头比血蚶大,外壳没有血蚶那么白且有扎手的短毛,长相粗鄙且肉质粗糙,不如血蚶的肉质细腻嫩滑,还是引发甲肝的罪魁祸首。不过,用晒干的毛蚶肉与五花肉同煮却很是香甜。

血蚶的烹饪方法

烫蚶要有一定经验,烫得太熟,则蚶壳裂开,肉呈苍黄而干瘪无血,这样食起来,就大失原味;如果烫得不 够火候,则蚶壳不但难以掀揭,而且掀开了,肉柱粘在壳的两边,食起来也略带腥味。如果按照下面这个方法来做,则相信可以火候适中:做时先将蚶洗去泥沙,滤干放在铁锅里,另烧开水至“蟹目”程度(即起泡有声,但未沸腾),把开水迅速倒入蚶中,焗约三分钟,即把水滤去,便可以取食了。 有人喜欢把洗净的蚶,逐颗用铁筷夹住,放在炭炉上煨食。这种食法,自然比水焗好味,但手续颇为人忽略的是,蚶壳掀开时,往往有一小块沙泥附在肉柱边,食时应加

泥胡菜的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茎单生,很少簇生,通常纤细,被稀疏蛛丝毛,上部常分枝,少有不分枝的。[1] 基生叶长椭圆形或倒披针形,花期通常枯萎;中下部茎叶与基生叶同 形,长4-15厘米或更长,宽1.5-5厘米或更宽,全部叶大头羽状深裂或几全裂,侧裂片2-6对,通常4-6对,极少为1对,倒卵形、长椭圆形、匙形、倒披针形或披针形,向基部的侧裂片渐小,顶裂片大,长菱形、三角形或卵形,全部裂片边缘三角形锯齿或重锯齿,侧裂片边缘通常稀锯齿,最下部侧裂片通常无锯齿;有时全部茎叶不裂或下部茎叶不裂,边缘有锯齿或无锯

赤贝的简介

贝壳大而坚厚,左右两壳相等,呈斜卵圆形,极膨胀。壳顶膨胀突出,放射肋宽,平滑无明显结节.约42~48条,以43条者为多。壳面白色,被少量棕色绒毛;壳内面白色,铰合部直,铰合齿约70枚。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及朝鲜沿海,生活在20~35m水深的软泥或泥沙质海底。足丝强韧,多附着在石砾或死贝壳上。无水管,潜居后仅后端部分露出海底。魁蚶为冷水性贝类,生活水温为5~15℃,肉味鲜美,富含营养,宜鲜食。

血蚶怎么做好吃

食材:血蚶(已洗净)、姜末在姜末中,加2汤勺生抽加1汤勺香醋调匀成蘸汁接着,倒入刚刚烧开的开水没过血蚶然后,盖上盖,泡上十几秒最后,开盖、将水倒掉步骤1.材料:血蚶、姜末。2.在姜末中,加适量的生抽。3.加适量的香醋。4.调匀成蘸汁。5.将血蚶清洗一下、捞出。6.放入保鲜盒中。7.接着,倒入刚刚烧开的开水没过血蚶。8.然后,盖上盖,泡上十几秒。9.最后,开盖、将水倒掉。10.装入盘中,就可以美美地享用了烫蚶要有一定经验,烫得太熟,则蚶壳裂开,肉呈苍黄而干瘪无血,这样食起来,就大失原味;如果烫得不够火候,则

泥蚶的营养分析

泥蚶富含特有的血红蛋白和维生素B12,有补血、温中、健胃的功效。 泥蚶每100克含 可食用部分30克 热量(千卡):71 B1硫胺素(毫克):0.01 CA钙(毫克):59 蛋白质(克):10 核黄素(毫克):0.07 MG镁(毫克):84脂肪(克):。8 B5烟酸(毫克):1.1 FE铁(毫克):11.4碳水化合物(克):6 VC维生素C(毫克):0 MA锰(毫克):1.25 膳食纤维(克):0 VE维生素E(毫克):13.23 ZN锌(毫克):11.59维生素A(微克):6 胆固醇(毫克):124 C

花甲里面黑色的是什么 花甲有哪些别名

文蛤又称为蛤蜊,别名华哥,另有称谓为丽文蛤、蚶仔、粉蛲,白仔,是属于双壳纲帘蛤目帘蛤科的贝类,是重要的食用贝类之一。 壳呈圆形略呈三角形,内面为瓷白色。原产地为日本,朝鲜半岛、中国大陆、台湾沿岸也有分布。台湾西南沿海的沙岸有养殖文蛤。多栖息于浅海的沙泥底,喜欢生活在有淡水注入的河水湿地与潮间带等地区。购买文蛤宜选壳紧闭者,可将文蛤互敲,有清脆声音的蛤蜊者较为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