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肠套叠能治好吗

肠套叠能治好吗

肠套叠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其复位是紧急的治疗措施,一旦确诊需立即进行,肠套叠是可以治愈的。其治疗的方法有非手术治疗,包括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空气灌肠、钡剂灌肠复位,其适应征是肠套叠四十八小时之内,全身状况良好,腹部不胀,无明显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这个情况下可以选择非手术治疗。在病程已经超过四十八小时,全身情况差,高度腹胀,多次复发,然后小肠型肠套叠等情况需要手术治疗。

肠套叠的病理生理及分型

肠套叠的病理生理及分型:

肠套叠在纵断面上一般分为三层:外层为肠套叠鞘部或外筒,套入部为内筒和中筒。肠套叠套入最远处为头部或顶端,肠管从外面套入处为颈部。肠套叠多为顺行性套叠,与肠蠕动方向一致,肠套叠发生后,套入部随着肠蠕动不断推进,该段肠管及其肠系膜也一并套入鞘内,颈部紧束使之不能自动退出。由于鞘层肠管持续痉挛,致使套入部肠管发生循环障碍,初期静脉回流受阻,组织充血水肿,静脉扩张,黏膜细胞分泌大量黏液,进入肠腔内,与血液及粪质混合呈果酱样胶冻状排出。进一步发展,导致肠壁水肿、静脉回流障碍加重,使动脉受累,供血不足,最终发生肠壁坏死。

根据套入部最近端和鞘部最远端肠段部位将肠套叠分为以下类型:

1.小肠型包括空肠套入空肠型、回肠套入回肠型和空肠套入回肠型。

2.回盲型以回盲瓣为起套点。

3.回结型以回肠末端为起套点,阑尾不套入鞘内,此型最多,约占70%~80%。

4.结肠型。

5.复杂型或复套型常见为回回结型,约占肠套叠的10%~15%。

6.多发型在肠管不同区域内有分开的两个、三个或更多的肠套叠。

肠套叠的危害:肠套叠的诊断具有时间性,延误诊断及治疗,常造成严重的后遗症。宝宝发生肠套叠以后,要立即送医院治疗。否则,便会贻误病情,被套叠部分的肠壁血液循环受到阻碍,使肠壁发生环死、穿孔,导致腹膜炎,甚至死亡。

肠套叠是小儿常见的腹部急症之一,是指某段肠管凹陷入其远端的肠管,像收起单眼望远镜一样。发生的年龄大都在5个月至1岁半,百分之八十的病例都在1岁以内,尤以5个月至9个月大最常发生,男婴比女婴多。有些季节性的发作-例如春天的发作-可能与某些病毒的有关。

小儿肠套叠的危害分析

小儿肠套叠患儿常见既往健康肥胖的婴儿,突然出现阵发性有规律的哭闹,持续约二十分钟到十分钟,伴有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异常痛苦表现,然后有十分钟都爱五分钟或更长时间的暂时安静,如此反复发作。此种阵发性哭闹与肠蠕动间期相一致,由于肠蠕动将套入肠段向前推进,肠系膜被牵拉,小儿肠套叠患儿肠套叠鞘部产生强烈收缩而引起的剧烈疼痛,当蠕动波过后,小儿肠套叠患儿即转为安静。肠套叠晚期合并肠坏死和腹膜炎后,小儿肠套叠患儿表现萎靡不振,反应低下。一部分体质较弱,或并发肠炎、痢疾等疾病时,哭闹不明显,而表现烦躁不安等等。

小儿肠套叠的危害2.呕吐

小儿肠套叠患儿呕吐时,初为奶汁及乳块或其他食物,以后转为胆汁样物,大约一到两天后转为带臭味的肠内容物,提示小儿肠套叠病情已经加重。

小儿肠套叠的危害3.腹部包块

在两次哭闹的间歇期检查小儿肠套叠患儿的腹部,可在右上腹肝下触及腊肠样、稍活动并有轻压痛的包块,右下腹一般有空虚感,肿块可沿结肠移动,严重的小儿肠套叠者可在肛门指诊时,在直肠内触到子宫颈样肿物,即为套叠头部。

小儿肠套叠的危害4.果酱样血便

小儿肠套叠发生血便者达百分之八十以上。家长往往以血便为首要症状就诊,多在小儿肠套叠发病后六个小时到十二个小时排血便,早者在小儿肠套叠发病后三到四个小小时即可出现血便,为稀薄黏液或胶冻样果酱色血便,数小时后可重复排出。便血原因是发生小儿肠套叠时,肠系膜被嵌入在肠壁间,发生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黏膜出血、水肿与肠黏液混合在一起而形成暗紫色胶冻样液体。

小儿肠套叠的危害是什么?综上所述,就是我们为大家介绍的关于小儿肠套叠的地点常见危害,无论如何,只要碰到自己的孩子出现了以上表现症状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带宝宝就医诊治,避免小儿肠套叠带来更多危害。

发生肠套叠的原因

肠套叠的病因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种,95%为原发性,多见于婴幼儿,是因为婴儿回盲部系膜尚未完全固定,活动度较大,是引起发生肠套叠的结构上因素,5%继发性的病例,多为年长儿,发生肠套叠的肠管有明显的器质性改变,如肠息肉、肠肿瘤、肠重复畸形、腹型紫癜等致肠壁肿胀增厚,可引起肠壁发生肠套叠,有些诱发因素,如饮食改变、病毒感染、腹泻等可诱发肠套叠的发生。

肠息肉能治好吗

肠息肉能治好吗?肠息肉是指肠黏膜局限性隆起的病变,一般来说,肠息肉是一种良性的病变,它可小至芝麻、绿豆,也可大至核桃。数量可从一个至数百上千个不等。最近几年,肠息肉病的发病率却是日渐高发,且癌变的几率也在不断的增大!对于肠息肉,很多患者往往选用错误的治疗方式,致使肠息肉久治久不愈。对此专家指出,肠息肉可以治疗,患者还需及时发现及时的明确检查,及时的治疗,

肠息肉能治,前期检查是关键!

对于肠息肉,还需先行明确检查,确诊息肉的具体病情,对于正确的治疗是很有帮助的

肠息肉的正确治疗

确诊病情后,对于肠息肉的治疗,一定要对症进行治疗。

专家提示:肠息肉久拖,危害多多

很多患者对于肠息肉往往认为是一种小毛病,殊不知肠息肉不及时治疗容易发生癌变,还可引起肠套叠、脱垂等并发症。

1、易癌变。许多单发性息肉患者,初期不重视,很有可能向多发性息肉转变,而多发性息肉癌变的几率极高!

2、肠套叠。有时较大息肉还可以引起肠套叠,以至造成肠梗阻而出现腹痛。

3、脱垂: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由于重力的关系牵拉肠粘膜,使其逐渐与肌层分离而向下脱垂。病人排便动作牵拉及肠蠕动刺激,可使蒂基周围的粘膜层松弛,可并发直肠脱垂。

因此,对于肠息肉,患者一定要到正规的专业医院进行检查治疗,先进的设备、专业的医师队伍才是彻底治疗肠息肉的保障!

因此,对于肠息肉能治好吗,患者一定要到正规的专业医院进行检查治疗,先进的设备、专业的医师队伍才是彻底治疗肠息肉的保障!

小儿肠道叠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急性肠套叠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饮食改变
生后4~10个月,为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高峰期。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套叠。
(2)回盲部解剖因素
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过度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婴儿90%回肠瓣呈唇样凸入盲肠,长达1厘米以上,加上该区淋巴组织丰富,受炎症或食物刺激后易引起充血、水肿、肥厚,肠蠕动易将回盲瓣向前推移,并牵拉肠管形成套叠。
(3)病毒感染
系列研究报道急性肠套叠与肠道内腺病毒、轮状病毒感染有关。
(4)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
由于各种食物、炎症、腹泻、细菌毒素等刺激肠道产生痉挛,使肠蠕动功能节律紊乱或逆蠕动而引起肠套叠。
(5)遗传因素
有些肠套叠患者有家族发病史。
(6)先天性肠管畸形和其他器质性疾病
如梅克尔憩室、先天性肠重复畸形等都会成为急性肠套叠的诱因。
2.慢性复发性肠套叠
多见于年长儿及成人,其发生原因常与肠道存在气质型病变而引起的继发性套叠,肠管器质病变常见有肠息肉、憩室、重复畸形、紫癜血肿、肿瘤及结核等。

引起肠套叠的病因

原发性:

发生套叠的肠段及其附近找不出明显的器质性因素,占小儿肠套叠数的75%~90%,成人仅10%~15%为原发性,婴幼儿肠套叠发病年龄多在1岁以下,5~9个月乳儿的发病率最高,2岁以上逐渐减少,多发于气候变化较大的季节,特别多见于春秋季节,此季节上呼吸道和淋巴结的病毒感染较多,可能致肠蠕动失去正常的节律性,或形成痉挛,此外婴幼儿的食物性质突然改变、食物过敏、腹泻等都可能成为肠套叠的促发因素,新生儿回盲部系膜常不固定,一般要在生后数年内才逐渐固定附着于后腹壁;因系膜过长,松弛,致使回盲部游动过大,是该部位肠套叠发病的主要解剖因素。

肿瘤:

是成人肠套叠最常见的原因,肠道的息肉、平滑肌瘤、脂肪瘤、纤维瘤及癌肿等均可引起继发性肠套叠,这是因为回盲部或其他肠段如有肿瘤存在常会导致肠蠕动失常,而成为引起套叠的诱套点,Felix分析1214例肠套叠,小肠套叠668例,其中383例(57%)为肿瘤,116例(30%)为恶性;结肠套叠546例中379例(69.4%)为肿瘤,其中261例(69%)为恶性,Nagomey统计2/3结肠套叠和1/3小肠套叠为癌肿,后者70%为转移癌,小肠套叠以绒毛状腺瘤、脂肪瘤、平滑肌瘤和各种息肉包括Pentzjeghers综合征等良性病变为多见,十二指肠良性肿瘤引起套叠较为罕见,Orenstein曾报道1例绒毛状腺瘤致十二指肠空肠套叠并发胰腺炎,Jennings亦报道过1例脂肪瘤引起十二指肠套叠。

创伤与手术:

腹部创伤及手术后发生肠套叠的报道日渐增多,Duncan因腹部创伤行剖腹术586例中,21例发生术后肠梗阻,其中6例(28.6%)为肠套叠,值得注意的是此6例原无小肠损伤,但多伴有休克和肝损伤,咸阳市第二医院曾收治1例锐器所致的多发性小肠损伤,剖腹后见损伤邻近肠管形成多部位套叠,实属罕见,腹部手术后的肠套叠常见于部分胃切除,毕Ⅱ式或Roux-Y胃空肠吻合术后,治疗肥胖症的空回肠短路分流和各种肠造瘘术后。Cooperman报道阑尾切除术后残端套叠多在术后2周发生,也有至术后6年出现症状者,对创伤或腹部手术后发生肠套叠的原因尚不清楚,推测可能与肠壁血肿,水肿,粘连,肠道功能紊乱,电解质失衡,肠腔内置管及慢性肠扩张,肠吻合口对位不良有关,腹部创伤和手术后多为小肠型套叠。

婴儿肠套叠分类

1.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肠套叠发生于无病理变化的肠管,多发生于小儿。小儿肠蠕动活跃,在添加辅食的年龄,可因肠蠕动紊乱而发生肠套叠。小儿的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常合并肠系膜淋巴结的肿大,也可能影响肠管的正常蠕动而致肠套叠。成人的肠套叠多发生在有病变的肠管,如良性或恶性肿瘤、息肉、结核、粘连以及梅克尔憩室,可影响肠管的正常蠕动,成为肠套叠的诱发因素。有时肠蛔虫症、痉挛性肠梗阻也是发病因素。腺病毒感染与发病有关,在感染时回肠远端呈较显著的肥大和肿胀而作为套叠的起点。少数小儿的肠套叠有明显的机械因素,如梅克尔憩室、息肉、肿瘤、肠壁血肿(如过敏性紫癜)等作为诱因而成为套叠起点。

2.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肠套叠,根据套叠的部分可以分为空肠套空肠、空肠套回肠、回肠套回肠、回肠套盲肠、回肠套结肠、结肠套结肠(偶见乙状结肠套入直肠)等,其中以回肠套盲肠,即回盲型最常见;小肠套小肠即小肠型较少见;结肠套结肠或称结肠型很少见。空肠上端逆行套入胃内,更为罕见。被套入的肠段进入鞘部后,其顶点可继续沿肠管推进,肠系膜也被牵入,肠系膜血管受压迫,造成局部循环障碍,逐渐发生肠管水肿,肠腔阻塞,套入的肠段被绞窄而坏死,鞘部则扩张呈缺血性坏死,甚至穿孔而导致腹膜炎。

婴儿肠套叠是怎么引起的

肠套叠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种,95%为原发,多见于婴儿,是因为婴儿回盲部系膜尚未完全固定,活动度较大,是容易引起肠套叠的结构上因素。5%的继发性病例,多为年长儿,年长儿发生肠套叠的肠管多有明显的器质性原因,如美克尔憩室翻入回肠腔内,成为肠套叠的起点;肠息肉、肠肿瘤、肠重复畸形、腹型紫癜,致肠壁肿胀增厚可以引发肠套叠。另外有些促进因素,可以导致肠蠕动的节律发生紊乱,从而诱发肠套叠,如饮食改变、病毒感染及腹泻等,可以诱发肠套叠的发生。

肠套叠能治好吗 婴儿肠套叠要住院几天

肠套叠一般需要住院进行复位治疗,一般大部分情况采取气钡灌肠,少部分是手术治疗,如果采取气钡灌肠,气钡灌肠复位成功一般观察四十八到七十二个小时,如果没有呕吐、腹胀等情况,有肛管排气,进食后可以考虑出院,但如果是手术治疗,是病情比较严重者,需要住七到十天。

肠套叠还能排大便吗

肠套叠主要是肠梗阻的症状,腹痛呕吐停止大便,也有部分肠套叠表现为不完全梗阻,会有稀便。如果是肠套叠一般都有进食后呕吐。

这种情况一般不是肠套叠,考虑是急性肠炎

建议去小儿内科就诊,如果不放心可以做个小儿肠套叠彩超,排除肠套叠可以口服杜拉宝等止泻药物,配合口服妈咪爱或者丽珠肠乐等肠道活菌,肚脐贴小儿腹泻贴,如果大便次数多建议静脉补液。

过敏性紫癜严重吗

1)反复发作,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如胃肠炎、肾炎、关节炎等,表现的症状如腹痛、尿中潜血或出现尿蛋白、关节疼痛等;

2)紫癜反复发作反复出现,给人的一种思想压力大,以为此病不能治好,对治疗失去了信心,延误了治疗时机;

3)医生告诉他们说如果不能治愈,可能会得肾病尿毒症,这当然是事实,但也加大了病患者的心理负担,产生了病急乱投医,不能科学诊治,反而害了病人;

4)医生没有办法或急于为了控制病情,大量用激素治疗或滥用激素,导致激素的副作用表现明显,给病人造成了很大的痛苦,如多毛症、肥胖、股骨头坏死、满月脸等问题,还会出现免疫系统更大的问题,给病人造成无尽的绝望与痛苦中。不遗留关节变形,胃肠道常腹痛,以脐周和下腹为主,阵发性绞痛。伴有恶心呕吐及血便,偶见吐血。在儿童有时可并发肠套叠、肠梗阻和肠穿孔。

肠套叠西医治疗

肠套叠的治疗应因人施治,婴幼儿肠套叠可视病情选择结肠注气整复、手术整复或肠切除吻合。成人肠套叠多有诱发疾病,故应手术治疗,同时处理原发疾病。

1、一般治疗:肠套叠明确诊断后,即应给予禁饮食、胃肠减压、静脉输液等支持及抗感染治疗。

2、空气(钡剂)灌肠:为早期小儿肠套叠首选疗法,其成功率达77%~97%。

(1)应用指征:肠套叠发病在24~48h,全身情况尚好,无腹膜炎体征,无显著脱水及休克症状者。

(2)方法:为使小儿镇静并减轻肠痉挛,空气灌肠前30min,可给予复方氯丙嗪1~2mg/kg和硫酸阿托品0.01mg/kg。如患儿过分哭闹,可考虑在全麻下进行整复。病儿安静后,将气囊肛管(Foley氏管)插入直肠内,气囊充气40ml左右堵住肛门,避免漏气,然后将气囊肛管与空气灌肠复位器相接。注气前在X线透视下观察膈下有无游离气体及肠管内气体分布情况,然后缓慢注气,从8kPa开始逐渐增高,一般不超过12kPa。严禁注气过快过猛,以免发生肠穿孔。在X线透视下见空气到达结肠脾曲、肝曲时移动较慢,到盲肠部往往停止移动,持续加压数分钟,回盲部可呈较大圆形阴影逐渐缩小,直到完全消失,同时见大量气体进入小肠内,表示套叠已复位。如肿物阴影消失,但小肠内进入气体很少,则应继续注气,直到大量气体进入小肠为止。因在回结型肠套叠时,回结套叠虽已复位,而回-回套叠仍然可能存在,将会引起肠坏死。

(3)复位成功的判定:肠套叠复位的特征表现有:

①透视下肿物阴影消失、气体闪光样进入回肠,回肠内气体增多。

②拔出气囊导管后排出大量气体和果酱样血便或黄色粪便。

③腹部触诊原有的肿块消失。

④腹痛缓解,病儿停止哭闹,安静入睡。

⑤口服活性炭1g,6~8h后排出的粪便内有黑色炭剂,证实肠道已完全通畅。若此时小儿无自动排便,可做直肠检查或灌肠观察大便情况。

行结肠注气整复治疗的儿童均应住院观察,直到排出炭剂后才允许离院。

(4)并发症:肠穿孔为结肠注气复位治疗的主要并发症,其发生率为0.42%。适应证选择不当,或注气时过猛、过快致压力过高,是引起肠穿孔的主要原因。肠穿孔的典型表现为:

①注气过程中突然出现气体向四周放散的腹腔“闪光”样改变。

②肿物阴影模糊不清。

③急剧腹胀,腹部变硬,叩诊呈显著鼓音。

④腹部透视可见膈肌升高,膈下大量游离气体。

⑤患儿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全身情况急速恶化。此时应立即停止注气,做腹穿排气,并迅速准备手术治疗。

(5)结肠注气整复失败的原因:

①整复时机选择不妥,发病超过48h较难成功。

②技术操作不当,注入空气过量可致肠穿孔,而注入空气不足或不稳定又达不到复位目的。

③套管嵌紧或过长。

④体温超过38℃,能排除肺部感染且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应考虑有肠坏死。

⑤哭闹不安,腹内压力增加。

⑥继发性肠套叠。

(6)钡剂灌肠整复要点:在无结肠注气设备时,可应用钡剂代替空气作肠套叠整复。其指征为病程在48h以内,腹部平片梗阻不严重,无腹膜炎体征的回结型肠套叠。将盛钡容器置高于水平体位100cm左右,缓慢注入,同样在X线透视下观察肠套叠整复情况。其穿孔率为0.7%,多发生在未受累肠段。整复后复发率为8%~12%。症状超过48h者,钡灌肠整复失败率为55%。

3、手术整复法

(1)指征:

①发病超过48h,或48h以内病情较重疑有肠坏死征象者。

②结肠注气(或钡剂)整复失败者。

③多次复发疑有器质性病变,手术整复既可明确诊断,并有治疗作用。

④小肠型套叠。

(2)方法:剖腹后探知套叠的部位,用手在套叠的远端将套入部逆行挤出,多数情况下可使套叠完全复位。切忌强行牵拉套叠近端肠段。挤压手法应轻柔,必要时复位到最后部分时可对套入部稍施牵引,以达到完全复位,复位仍感困难时可用小指伸入颈部狭窄环内,使其稍有扩张,并将套入部位与其鞘部肠壁间粘连略加分离,而使复位容易进行,此方法称为Cope法。Duncan报道6例腹部创伤手术后肠套叠,其中5例为小肠型套叠,1例回结型,全部手法复位成功,无1例复发和出现并发症。West提出手术后早期肠功能紊乱,就应考虑术后肠套叠,可及时剖腹手法复位,延误诊断可发生肠坏死。复位后需仔细观察肠管的生机能力和有无器质性病变,如有肠坏死应行肠切除吻合术,复位后阑尾有明显病变时,可将阑尾切除。

4、套叠段切除及肠吻合

(1)指征:

①肠套叠不能手术复位者。

②套叠伴有肠坏死者。

③注气灌肠复位致肠穿孔并肠坏死者。

④继发于器质性病变的肠套叠。

(2)方法:取决于病因、病变部位、范围、受累肠段的长度、是否伴肠坏死和病人全身情况。凡恶性病变、肠管已失去活力者,应争取一期切除,尤其成人结肠套叠,恶性率最高,应予切除。累及右侧结肠的套叠可做右半结肠切除。累及降结肠或乙状结肠者行左伴结肠切除。乙状结肠直肠套叠,直肠下部有病变时,宜行经腹会阴切除。如无直肠病变,可做套叠整复后再行前切除。多数结肠套叠呈不全性梗阻,充分的术前准备利于一期切除吻合。结肠套叠引起完全性肠梗阻时,多主张行分期手术,先做梗阻近侧肠造瘘,病情稳定后再行择期手术。总之,因恶性肿瘤所致肠套叠均应遵循其手术原则,应广泛切除套叠肠段及其有关系膜淋巴结,避免引起肿瘤在肠腔内外播散,或静脉癌栓脱落的血行播散。若癌肿已经转移扩散,可行肠套叠手法复位后局部切除吻合,以恢复肠道的连续性。

较少见的阑尾套叠常表现为盲肠包块,不易与盲肠癌相鉴别,可做局部切除或盲肠切除,但应该严格掌握其指征。无肠坏死小肠套叠,可先做手法整复,然后行仔细的肠壁触诊,发现器质性病变者应行肠切除。Weibaecher认为,近年来小肠套叠伴恶性肿瘤者有明显增多趋势,故主张病变解剖部位都应一期切除,不做复位。对胃手术后的急性空肠胃套叠,应及早手术,最常用的方法是整复或加套叠肠段切除,必要时再次行胃切除,改为毕Ⅰ式吻合,去除易发生套叠的输出袢。亦可整复后将输入、输出袢肠系膜缝合或缩小胃肠吻合的处理方法。如原为胃空肠吻合者,整复后加幽门成形。原发性回盲型肠套叠整复后再次复发时可手术复位,同时将末端回肠与盲肠靠拢缝合固定,以防止复发。

宝宝肠套叠是怎么回事

1、饮食改变

在宝宝4到6个月的时候很容易发生肠套叠,因为这个时候妈妈会给宝宝添加辅食增加乳量。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套叠。

2、病毒感染

由于肠道内腺病毒、轮状病毒感染侵染,可能造成肠套叠。

3、遗传因素

如果父母有肠套叠的发病史那么宝宝有可能遗传到这个疾病。

4、肠管疾病

先天性肠重复畸形、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等一些肠管疾病都会引发肠套叠。

相关推荐

肠套叠鉴别

肠套叠的临床表现因人因病而异,症状体征多样化。诊断时应注意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细菌性痢疾 发病急,伴有呕吐和腹痛,同时大便可带血而与肠套叠相混淆。但细菌性痢疾大便次数频繁,含大量黏液和脓血,早期体温即可高达39℃以上,腹痛不及肠套叠剧烈,腹部无肿块扪及,大便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和吞噬细胞。而肠套叠大便镜检以红细胞为主。偶尔有肠套叠继发于菌痢之后,应加以注意。 2.阑尾炎 2岁以下的婴儿患急性阑尾炎者少见,且阑尾炎一般无血便,其腹部肿块发生较肠套叠为迟,多在阑尾炎未及时手术形成包裹性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

怎样才防止肠套叠复发

由于小儿消化系统的发育不成熟,消化力较弱,适应食物的变化力比较差,而小儿的生长发育较快,需要相对较多的营养物质,这样消化系统经常处于超负荷状态,遇到刺激,很容易引起腹泻和蠕动功紊乱,同时抗御疾病的力也很弱.而小儿的回盲部尚未固定,移动性较大,所以很容易发生肠套叠.当肠套叠复位后,如果肠套叠的原因不解除,很容易复发,有时甚至形成习惯性肠套叠,这也是肠套叠复发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肠套叠发生主要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所致,内因是肠系膜较松弛或其他肠道的缺陷,外因是消化道功失调,特别是肠蠕动异常,例

肠套叠的症状

肠套叠依据临床发病缓急和梗阻程度,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型,急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儿,以持续、完全性急性肠梗阻者为特征;亚急性肠套叠,痉挛发生时间轻短,呈不完全性肠梗阻,多见于儿童;慢性肠套叠为慢性反复发作,好发于成人,因病理改变不同,其临床症状各异。 1、急性肠套叠:多有腹痛,呕吐,便血,肿块及全身情况的改变。 (1)腹痛:为肠套叠的首发症状,占就诊主诉的90%~100%,因肠套叠形成后,肠腔即发生梗阻,近端肠段发生剧烈的蠕动和痉挛性收缩,随着每一蠕动波发生,使套入段不断向前推进,将肠系膜牵入鞘内而产生

如何尽早察觉宝宝得了肠套叠

所谓肠套叠就是肠子异常地逆向蠕动,前段肠子套入后段肠子的管腔中,形成肠阻塞,肠黏膜肿胀缺血,从而出现血便。如果诊断、疗不及时,就可导致肠坏死、穿孔,甚至休克、死亡。 因此,“早发现,早疗”对宝宝肠套叠来说尤为重要。如何尽早察觉宝宝得了肠套叠?怎样及时、合理地配合医生疗?带着妈妈们的问题,我们采访了著名儿外科教授周以明。 A. 急性肠套叠:你需要了解的三方面知识 1. 识别肠套叠——重中之重 “高危”年龄:2个月~2岁。 宝宝表现: 腹痛——宝宝阵发性哭吵,或宝宝没有哭吵,脸色却一阵阵发白; 呕吐—

婴儿突然尖叫要谨防肠套叠

婴儿从4-5个月开始会有患肠套叠病的危险,因此,如果婴儿出现突然尖叫的现象,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肚子痛。其中以肠套叠即肠管堵塞是最危险的,如果疗不及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肠套叠的特点是疼痛的反复性,一般婴儿会腹痛2~5分钟,停歇5~6分钟后又开始腹痛,这样不断反复。如果婴儿患了肠套叠,要去外科诊,不要看内科或小儿科。 如果婴儿的疼痛不是反复性的,就不要以为是肠套叠。如果出现持续性的疼痛,婴儿可是患了腹股沟疝,在腹股沟处可见到肿物,出现这种情况时,婴儿也会突然尖叫。父母要进行区分。如果哭闹的同时还出

小儿肠套叠巧行灌肠法

日前,刚出生6个月的张薇哭闹不停、面色苍白,还出现了果酱样血便,这可把父母急坏了,赶紧将小宝宝送到了医院。“小儿患的是急性肠套叠症。”接诊医生仔细询问小宝宝病情后,得出初步诊断。在放射科通过灌肠整复仪进行空气灌肠检查后,果然在小儿回盲部看到肠套叠头部形成的“杯口”状影,确诊为肠套叠。随即,医生们利用空气整复法为其进行了疗,加上腹外手法推拿,孩子病症很快消失,当即停止了哭闹。“宝宝腹痛时,不懂得诉述病情,因此家长一定不大意。 ”该院妇儿产科宋少俊主任介绍说,肠套叠作为小儿常见急腹症之一,80%发生在2岁

肠套叠的临床表现有什么

一、急性肠套叠的临床表现 1、腹痛:为肠套叠的首发症状。因肠套叠形成后,肠腔即发生梗阻,近端肠段发生剧烈的蠕动和痉挛性收缩,随着每一蠕动波发生,使套入段不断向前推进,将肠系膜牵入鞘内而产生剧痛。体质较弱或在肠炎、痢疾基础上发生肠套叠的病儿可无剧烈哭闹,仅表现为阵阵不安和面色苍白,较大儿童患肠套叠时腹痛发作间歇期一般较长。 2、呕吐:肠系膜受到牵拉引起的反射性呕吐。为婴儿肠套叠的早期症状之一,常在阵发性哭闹开始不久即有发生,吐出物多为奶块或其他食物,以后常夹有胆汁,12~24h后,呕吐可渐停止,但常有拒绝哺

宝宝大便有血丝是肠套叠

在学习育儿知识的过程中,妈妈们都会接触到“肠套叠”。当宝宝突然出现大便中带血丝的状况时,妈妈们应该第一时间排除肠套叠的可,特别是当宝宝在便血的同时伴有呕吐、阵发性哭闹时,请及时送院。急性肠套叠多发生于两岁以下幼儿,多发于天气变化较大的季节。 由于婴幼儿肠发育不完善,当饮食不合理或者因为受凉、炎症、腹泻原因,都会造成肠功紊乱,很容易发生肠套叠。如果发现及时,则很容易疗。但如果疗不及时,就会出现肠穿孔、腹膜炎或气腹情况,严重的危及生命。

新生儿系胃肠病高发期

6个月大的琪琪最初因哭闹被诊断为肠炎,疗3天无效。后送重医附属儿童医院,被确诊为肠套叠,无奈切除部分结肠。 27日下午,儿童医院举行胃肠外科医患交流会,专家特别提醒家长,眼下正是肠套叠等新生儿胃肠病多发期,应该特别留意宝宝的哭闹。 “肠套叠是新生儿常见、多发病,但也很容易被家长忽视。”儿童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王佚说,肠套叠是小儿常见的腹部急症之一,是指某段肠管凹陷入其远端的肠管。 发生的年龄大都在5个月至1岁半,百分之八十的病例都在1岁以内,尤以5个月至9个月大最常发生,男婴比女婴多。该科室几乎每个月都要

小儿肠套叠

疾病疗 小儿急性肠套叠分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两种。在非手术疗法中有空气灌肠、钡灌肠和B超下水压灌肠复位疗法,其中空气灌肠复位已被长期广泛应用。 非手术疗法 (1)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病程不超过48小时,全身情况良好,无明显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无明显腹胀和腹膜炎表现者,均可采用空气灌肠复位,复位压力一般控制在60~100mmHg,3个月以下婴儿肠套叠和诊断性灌肠压力一般不超过80mmHg。 禁忌证:①病程超过2天以上,全身情况差,如严重脱水,精神萎靡,高热或休克等症状者;②高度腹胀,腹部有明显压痛,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