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O形腿和子宫里姿势有关
宝宝O形腿和子宫里姿势有关
据了解,一位名为军妈的网友在宝宝村发帖求助:她的宝宝从一出生起,家里的大人就觉得他有点O形腿。不过军妈的同事告诉她自己的宝宝生下时也这样,等到长大一些就好了。
可是眼看着快2岁的孩子依然还有点O形腿,不免让军妈又再一次陷入担心之中。是不是要趁早为他做点什么矫正治疗?看看宝宝村的专家是如何认为的吧。
和其他孩子一样,你的宝宝生下来时的O形腿,可能是由于他在子宫里的姿势所造成的。
O形腿在宝宝开始能够站立或走路时会变得更明显,但随着腿部变得有力量能承担体重时,它们就会开始变直了。到孩子3岁时,就应该看起来不再是O形腿了。等到六七岁的时候,他的双腿就已经成型并会保持这个形状至成年。
现在你的孩子刚刚2岁,可能看起来还是有点O形腿,但应该比婴儿期有所改善。如果他到3岁时O形腿还是很明显,你就应该带他去看医生。
特别是如果你觉得孩子的腿弯得严重、只有一条腿弯或情况没有好转反而更糟时。如果只是因为维生素缺乏所导致的O形腿,那医生会给他开些维生素的处方。
通常来说,O形腿基本不需要治疗。但在极少数情况下,需要通过外科手术来矫正严重的弯曲。不过,大多数专家都不建议使用矫正支架或矫正鞋,因为这样不但会导致孩子身体发育方面的问题,而且还会影响孩子在未来成长中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过早让宝宝学站立易致罗圈腿
宝宝过早学站学走易导致腿部畸形
家长们总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觉得自家宝宝越早学会站立和走路越好。现在有很多妈妈愿意把宝宝放入学步车内,认为这样既省劲又可以防止小孩摔倒,但实际上,长期依赖学步车对宝宝的成长可能不利。由于宝宝骨骼还没有完全发育到能支撑身体的全部重量,过早使用学步车让宝宝站立或走路,宝宝的脚跟基本不用力,过多使用会让宝宝习惯性地形成前脚掌着地的走路姿势,出现O形腿、X型腿等情况。因此学步车使用应该恰当,尤其不能过早、过多地使用。
专家提醒家长,有的宝宝刚5、6个月就喜欢站立,但不能因此就让他一直站。宝宝处于生长发育旺盛阶段,骨结构以软骨成分为主,骨骼富有弹性,可塑性强,肌肉的力量比较薄弱,骨骼容易弯曲变形,长期处于一种姿势,就会出现畸形。
一旦发现宝宝有X形腿、O形腿,家长们也不必太过慌张,应该上医院寻求医师帮助。一般畸形6公分以内的以观察、随访为主。超过6公分的需要到医院骨科求诊,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罗圈腿?
判断小儿是否是罗圈腿的方法:让宝宝仰卧,然后用双手轻轻拉直宝宝双腿,向中间靠拢。正常情况下宝宝的两腿靠拢时,双侧膝关节和踝关节之间是并拢的,如果有间隙,就应引起重视,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以便尽早发现宝宝下肢发育的问题。
如果按上面的方法,双侧膝关节和踝关节之间的间隙超过10厘米,很可能就是罗圈腿了,家长应马上带孩子就诊,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进行骨科矫正治疗。
如何预防宝宝罗圈腿?
家长要以科学的养育方法预防小儿罗圈腿的发生。合理喂养,多去户外活动。由于幼儿处于身体发育阶段,腿部力量常不能过度承受身体重量,容易引起腿的变形,因此不要过早、过久地站立和学步,少用学步车。不要过早穿较硬的皮鞋,因为婴幼儿腿部力量较弱,学行走时穿硬质的鞋,会影响下肢正常发育。
怎样预防宝宝罗圈腿
1、NG习惯:W型跪坐姿势
在宝宝开始学爬、学坐阶段,容易呈现膝盖外翻的W型跪坐姿势,学龄前的宝宝骨骼发育尚未稳定,宝宝跪坐时,他的脚大多成外翻状。将会使腿部变形情况更为恶化,尤其原本就有明显内八特征的孩子。这时候家长们最好尽量帮宝宝移动脚型,帮他回复到正常的状态,不过还是尽量避免让他跪坐比较好。
怎么做:保持正确坐姿
家长应避免宝宝保持W型跪坐姿势,需要随时纠正不良坐姿。你可以鼓励宝宝选择盘坐,因为腿部变形造成大腿内侧肌肉过于紧绷,可经常利用盘坐姿势伸展紧缩的筋肉,加以矫正腿变形情况。你也可以给他坐小椅子,以减少不良坐姿对腿型的影响。
2、NG习惯:蜡烛包
网上有一种说法,“蜡烛包”可以预防宝宝罗圈腿。宝宝出生后,将两腿拉直, 再把两臂拉直紧贴在身体两侧,然后用包单把宝宝包紧,外面再 用袋子扎紧,俗称:“蜡烛包”,这样即可预防“罗圈腿”。
事实上,罗圈腿是缺钙引起的佝偻病,与有没有包“蜡烛包”并没有关系。相反,如果给宝宝包“蜡烛包”反而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比如引起硬肿症或者阻碍胸廓发育。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预防罗圈腿,因及时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预防佝偻病,且让这些没有反抗能力的小生命从“蜡烛包”里解放出来。
怎么做:补充维生素D
既然罗圈腿主要是由于缺乏维生素D形成的,那么为宝宝及时补充维生素D或者鱼肝油就能有效预防出现佝偻病。
维生素D剂型多样,不会有腥味,价格相对便宜,缺点为补充的营养较单一。而鱼肝油以胶囊、滴剂为主,服用方便;补充维生素D还有维生素A,缺点为价格相对较高,以及部分鱼肝油有腥味引来宝宝方反感。从服用安全性和营养角度来说,婴幼儿补充鱼肝油比补充维生素D更加好。而等宝宝吞咽能力比较成熟的时候,可以转而直接补充维生素D。
3、NG习惯:长时间趴睡
虽然目前并未证明趴睡与腿变形有直接关联,但宝宝趴睡时,足踝会呈现内翻或外翻状,对于一整天有一半以上时间处于睡眠状态的小宝宝而言,或许会产生些微不良影响,很在意宝宝腿型发展的家长也可酌情适当避免。
怎么做:保持正确睡姿
一般来讲,宝宝采用两侧适时交替的侧卧是安全而理想的睡姿,且头形轮廓优美。宝宝刚出生时,妈妈可用软毛巾折叠垫在宝宝的肩颈部。每隔2~3小时变换宝宝的睡觉姿势,让其侧卧、平躺或者仰卧、俯卧姿势交替进行,这样更有利于宝宝骨骼的生长发育。
4、NG习惯:过早乘坐学步车
虽然医学人员在进行卫教经常宣导应避免让宝宝乘坐学步车,但仍有部分较传统的家长或长辈还是保持这项习惯。还无法自行扶物站立的宝宝,表示其骨骼发育尚未健全,宝宝坐在学步车里双腿需要撑开,走路的姿势和正常的行走姿势也不一样,如果使用学步车时间较长,容易造成腿骨或者膝关节变形。医师建议,若是要让孩子乘坐学步车,至少需等孩子可自行扶物稳定行走后比较适合。
怎么做:踢腿运动、拉筋训练
洗澡时或睡前可鼓励宝宝玩玩踢脚游戏,帮助锻炼小腿后侧肌肉,如有扁平足症状的孩子,也可藉此运动获得矫正足弓的效果。
O型腿者需要加强腿部外侧肌力,X型腿则需锻炼腿内侧肌力;内八腿通常有髋关节外展的问题,内八腿则有内展困难,以上症状皆可利用另一方向的拉筋锻炼帮助舒展紧缩的肌肉。锻炼时应重视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有疼痛表示,需立即停止,如孩子配合度高,则可酌量增加锻炼时间及强度。
专家叮咛
若宝宝腿部弯曲的角度没有变大,但是当小朋友随着年龄增长,合并出现其它的问题,例如七坐八爬较一般正常宝宝还要落后许多,或是到了2岁走路还是常跌倒等等现象,可能就需要考虑宝宝是否在粗大动作上的发展较为落后。另外,少部分有O型腿的宝宝是因为家族遗传的因素所致。医师强调,如果爸爸妈妈自己本身的腿型就有点内八或O型腿的现象,若小孩子有出现类似的状况,属于正常状况,不需过于惊慌。
5种不当走姿影响宝宝健康
走姿1:左摇右摆
(1)走姿描述
宝宝走路左摇右摆、跌跌撞撞、踉踉跄跄,就像喝醉了酒一样,我们总是担心宝宝会摔跤,但是到最后我们却发现是自己多虑了,这原本就是宝宝走路的样子。
(2)走姿危害
跌跌撞撞说明宝宝的平衡能力发育不健全,如果宝宝过了4岁之后,这种情况还存在,容易影响到日后生活的正常进行。
(3)走姿纠正
妈妈可以多跟宝宝做一些游戏,让宝宝的平衡和运动能力得到完整发育,可以选择的游戏有让宝宝沿着直线来回走;让宝宝用头去顶气球。总之,尽量多带宝宝参加户外活动,尽量加强对宝宝肌肉的锻炼。
走姿2:酷似鸭子
(1)走姿描述
宝宝走路时,双腿移动的速度特别慢,就像是鸭子一样,一摆一摆的拖着往前走。这种走姿的宝宝,可能患有扁平脚。
(2)走姿危害
如果到6岁之后,宝宝的“鸭子步”还没有得到纠正,脚底的弧度不够,走路时产生的反作用力缺少脚底弧度的缓冲,这可能会对人体的某些器官产生“震慑”,引起身体的病变。另外,这种走姿的宝宝肌肉张力比较小,站立或行走的难度加大,运动量减小,影响身高发育。
(3)走姿纠正
爸爸妈妈可以给宝宝准备一辆小轱辘车或者儿童专用自行车,让他每天蹬一蹬,以此来增加宝宝的运动量,加速宝宝脚底肌肉幅度的出现和形成。
走姿3:内外八字
(1)走姿描述
宝宝在走路的时候,步伐的方向和足部的长轴形成一个夹角,这个夹角超过了10度,就是“外八”,少于5度就是“内八”。
(2)走姿危害
“八字”走姿,容易导致肾脾出现气血紧张,影响大脑血液的供应,容易使得大脑的血液出现回流,从而影响到宝宝的身体健康。
(3)走姿纠正
宝宝在走路的时候,妈妈可以有意识地让宝宝沿着一条直线来行走,这条直线的宽度可以根据孩子的年纪来调整,具体来说,宝宝年纪还小的话可以让宝宝沿着宽直线走,等到宝宝稍大的时候,可以让宝宝沿着胶带走。通过这种方法,让宝宝的脚步和脚尖的动作获得协调,时间久了“外八字”也就得到了纠正。
走姿4:夹着大腿
(1)走姿描述
宝宝走路的时候总是夹着大腿在走,因为他的腿型呈现的是标准的“X”(腿型向外翻,两脚合并的时候膝盖是往里扣的)。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宝宝一岁半到三岁之间。
(2)走姿危害
这种走姿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钙,具体来说,当孩子所需要的钙质没有得到补充,宝宝的骨骼发育受到影响。如果宝宝这种走路姿势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宝宝的运动量直接受到影响(因为不方便),这样又会反过来影响到宝宝的身高。
(3)走姿纠正
如果你的宝宝走路总是夹着大腿,你应该在医生的建议下,给你的宝宝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有空的时候,你应该多花点时间帮他进行按摩,按摩的时候主要针对内侧的肌肉,尽量早点让走姿恢复正常。
走姿5:酷似骑马
(1)走姿描述
这种走姿的宝宝,腿部呈现的是典型的“O”型,在走路的时候宝宝的膝盖对称地向外(膝内向里),走路的时候双腿是岔开的,双腿之间的空间就像一个大括号。
(2)走姿危害
双腿呈现O型时,宝宝走路的速度和优雅度都将大打折扣,另外如果这种骨骼的畸形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宝宝走路时,身体的总量容易集中在膝关节内侧,膝关节内侧关节容易因为过度的压力和摩擦,导致骨面磨损导致关节炎、关节痛等病症的出现。
(3)走姿纠正
O型腿的出现,可能是因为宝宝学走路太早,或者体内缺钙,因此爸爸妈妈应该增强宝宝对钙质的摄入量,保证骨骼发育的钙质需求;另外宝宝走路的时候,妈妈可以让宝宝试着走走“一字步”,让双腿尽量撑直。
一般情况下,孩子到了三岁之后,生理性的“O”型腿姿势会渐渐得到恢复,但是如果长时间保持这种状态,很可能是因为病理原因导致,应该尽早到医院进行手术纠正。
关于纸尿裤使用的问题
随着纸尿裤越来越普及,围绕着它的争议也从未中断过。有的家庭还因为年轻人跟长辈的观念不一样,吵翻天。下面就来解答一下大家关心的问题。
穿纸尿裤更容易得尿布疹吗?
不会。
很多人反对纸尿裤的原因就是觉得它不透气,对皮肤不好,宝宝容易长红屁股。其实无论是穿何种尿裤,都可能会导致红屁股,没有证据显示尿布比纸尿裤好,反过来也是。
引起红屁股的罪魁祸首其实并不是纸尿裤或者尿布,而是尿液和大便长时间接触宝宝的幼嫩肌肤。有些妈妈非常注重尿布的透气性,但是要知道,再透气的尿布,也只是透了「气」,尿液和大便并不会透掉,不管是用尿布还是纸尿裤,及时更换才是预防红屁股的关键。
穿纸尿裤会导致 O 型腿吗?
不会。
仔细观察的话,婴儿期宝宝都会有类似 O 型腿的样子,这是因为胎儿在子宫内一直保持着蜷缩四肢的体位,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等宝宝学会站立、行走,下肢骨骼的承重状态改变,会逐渐改善。
影响孩子发育、行走的 O 型腿的原因一般有佝偻病(维生素 D 缺乏所致)、先天性骨软骨发育不全、长期不良姿势导致下肢骨骼肌肉受力失衡等。
纸尿裤的原料是无纺布、吸水芯体和一些辅料(腰贴、弹性腰围等),即使吸收尿液后也是用手捏一下就能变形的东西,其强度远不能影响骨骼发育。小宝宝看上去很娇嫩,但骨头的发育绝对不是纸尿裤这种柔软的对手可以撼动的。
穿纸尿裤会影响髋关节发育吗?
不会。
就目前研究所得,影响髋关节发育的因素大部分都是先天的,后天因素比如绑腿等,和纸尿裤也没有关系。宝宝穿上纸尿裤之后微微两个大腿微微外展的姿势,才是比较正常的。
另外,还有传言,穿纸尿裤对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宝宝有防治的作用,是否真是如此呢?
也不是。非手术治疗髋关节发育问题,主要是用各种辅助工具让宝宝保持青蛙一样两条腿微微外展的姿势。有一种辅助工具的外形和纸尿裤有点像,但材质与普通纸尿裤是完全不同的,本质上还是石膏、医用高分子材料等。
毕竟和人体骨骼、肌肉以及关节相比,纸尿裤实在还是「太软」,几乎没有「杀伤力」。穿或不穿纸尿裤,髋关节都会按照既定的计划自我发育下去。
穿纸尿裤会导致精子发育异常吗?
不会。
有些家长担心纸尿裤内部温度过高,男宝宝的精子会被「高温」伤害,从而影响生育功能。这种担心完全没必要。
首先,纸尿裤内并不存在温度过高的情况。纸尿裤不是保暖裤,其内外表层都是透气的,因此纸尿裤内外热量的交换和平衡不存在障碍,基本和尿布一样。人体细胞的生存和繁殖一般不会受到纸尿裤的影响。
新生儿O型腿不用担心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的家长朋友发现长到几个月的宝宝腿总是伸不直,很担心孩子将来是否会成为O型腿,这种现象是否正常呢?下面编者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X型或O型腿,是否能预防,新生儿O型腿是否正常。
专家:O形腿医学上称为膝内翻,俗称“罗圈腿”,是在膝关节处,小腿的胫骨向内旋转了一个角度,故此称为“膝内翻”。X形腿医学上称为膝外翻,指两足并立时,两侧膝关节碰在一起,而两足内踝无法靠拢。
在胎儿时期,正常胎位的胎儿在子宫内全身盘曲,脊柱略前弯,四肢屈曲紧缩交叉于胸腹前,胎儿以尽可能小的体积来适应子宫的狭小空间。由于胎儿在妈妈子宫里的这种特殊姿势,所以新生儿出生后大多数都是“O”形腿。
在孩子学会走路的6个月内,由于下肢承重全身的重量,所以在外观看起来“O”形腿更为严重,在1岁半左右达到高峰。随后因为受到生长发育、负重与姿势改变等因素等的影响直到3—4岁又逐渐发展成“X”形腿,过了4岁开始矫正,到了6—7岁已接近正常,要到10岁左右才比较稳定,大约有95%的X形腿可在外观上恢复正常。因此根据这种情况,大多数婴幼儿看似“O”或“X”形腿,其实都是属于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所以家长大可不必担忧。
新生宝宝的腿随着慢慢发育,一般都会变得正常的,家长朋友见到宝宝腿伸不直的现象不用再担心了。不过还是建议家长朋友要十分关注孩子的成长,如果学会走路后长时间腿不直,可以视情况进行矫正,也是可以恢复正常的。
宝宝罗圈腿和蜷腿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罗圈腿
罗圈腿是人们对双腿呈“O”型或近似“O”的一种戏称。罗圈腿是一种不正常的骨骼发育畸型造成的。医学上称为膝内翻,外八字腿又称“X型腿”,医学上称之为膝外翻,是常见的腿部畸形之一。尤以青少年发病率较高。
什么是“蜷腿”
蜷腿,多出现在新生儿身上,表现为小腿弯曲着,两个膝盖不能完全并拢,小腿向内翻着,有点像“罗圈腿”,这个姿势有点萌有点奇怪,很多妈妈对此不知所措,担心这是否是传说中的罗圈腿。事实上,这是正常现象。
宝宝出生后是“罗圈腿”,这是因为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胎宝宝一天天长大,子宫的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为适应宫内发育的需要,胎儿在子宫内四肢蜷缩,两只胳膊弯曲着,大拇指握在拳头里,大腿屈曲外展,头部常常向一边倾斜。这种姿势虽然最大限度地缩小了下肢在子宫内的占位空间,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双下肢为适应这种姿势,尽可能地双脚向内弯曲,由此带动小腿从膝关节起向内弯曲,膝关节会轻微变形。胎儿的骨质富于软骨,在外力作用下也使小腿发生变形。宝宝而在妈妈肚子里10个月蜷成一团的姿势,出生后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不足3个月大的宝宝,下肢的胫骨(膝关节以下的长骨)朝外侧弯曲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家长不必过度担心,也不要急着给宝宝强行纠正,否则还可能会影响宝宝的正常发育。
怎么判断宝宝的腿是否正常蜷缩
方法很简单,家长可以让宝宝仰卧,然后轻轻拉直宝宝的双腿,让其脚跟处并拢,一般在正常情况下,宝宝的膝盖和踝关节也是并拢的;倘若膝盖分开超过了6厘米以上,家长就应该尽快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以尽早确诊是不是罗圈腿。
其实,罗圈腿主要是缺乏维生素D所致,早期以多汗、易惊、睡眠不安、好发脾气为主要症状,如果在3岁前发现孩子是罗圈腿,通过补充维生素D,同时进行运动,就能改善肌肉张力,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慢慢纠正过来;但如果超过了3岁,就要考虑手术治疗了。
如何防止宝宝变成罗圈腿
我国传统上有一种说法,认为引起罗圈腿的原因是由于婴儿时期没有给宝宝绑腿所致,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新妈妈们都会发现,宝宝的腿总蜷缩着,即给他拉直后,可手一松,宝宝的腿又弯曲了,“我越看越觉得他是罗圈腿,要不腿怎么老伸不直呢?”很多新妈妈都有这样的疑问。
事实上,不足3个月大的宝宝,下肢的胫骨(膝关节以下的长骨)朝外侧弯曲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父母不必过度担心。那么究竟什么是罗圈腿呢?
罗圈腿是人们对双腿呈“O”型或近似“O”的一种戏称。罗圈腿是一种不正常的骨骼发育畸形造成的。形成罗圈腿一般有两种原因:一是幼儿时患佝偻病;二是骨骼生长发育阶段受特殊的生活习惯影响。佝偻病一般是由维生素D缺乏所引起的。维生素D缺乏时,钙、磷在肠内吸收减少,钙、磷减少,一方面机体在甲状旁腺调节下使已长成的旧骨脱钙(旧骨硬度降低),以弥补血中钙、磷不足;另一方面新骨由于缺钙而使骨质钙化不足而质地松软,肌肉关节松弛,直立行走时在重力作用下就会变形。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罗圈腿
判断小儿是否是罗圈腿的方法:让宝宝仰卧,然后用双手轻轻拉直宝宝双腿,向中间靠拢。正常情况下宝宝的两腿靠拢时,双侧膝关节和踝关节之间是并拢的,如果有间隙,就应引起重视,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以便尽早发现宝宝下肢发育的问题。
如果按上面的方法,双侧膝关节和踝关节之间的间隙超过10厘米,很可能就是罗圈腿了,家长应马上带孩子就诊,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进行骨科矫正治疗。
一般1岁以上儿童两足跟并拢,两膝关节距离在3厘米以下为轻度,3厘米以上为重度。幼儿和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骼就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生长钙化的。当青少年和幼儿由于一些特殊习惯,骨骼受某种方向的肌肉拉力,长期持续作用就会使骨骼变形。例如双腿长期持续夹持物品,像骑马等活动,也会形成罗圈腿。要预防罗圈腿,从幼儿时就应注意预防佝偻病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穿连体衣会导致宝宝罗圈腿吗?
儿科专家崔玉涛表示,给婴儿穿连体衣不应是造成今后“罗圈腿”等下肢发育异常的前提。除非总给孩子穿过短的连体衣。倒是过早让婴儿在大人腿上蹦跳;早期“训练”孩子站立、行走等,可能会导致今后发生“罗圈腿”的可能。孩子的大运动发育是水到渠成的发育过程,过早、过多人为干预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崔玉涛提醒家长,有的宝宝刚5、6个月就喜欢站立,但不能因此就让他一直站。宝宝处于生长发育旺盛阶段,骨结构以软骨成分为主,骨骼富有弹性,可塑性强,肌肉的力量比较薄弱,骨骼容易弯曲变形,长期处于一种姿势,就会出现畸形。一旦发现宝宝有X形腿、O形腿,家长们也不必太过慌张,应该上医院寻求医师帮助。一般畸形6公分以内的以观察、随访为主。超过6公分的需要到医院骨科求诊,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
除了非常严重的畸形需医学矫正外,其他的均可通过运动锻炼来纠正或弥补。具体方法:
1、压腿运动:通常采用直压腿和侧压腿。
2、踢腿运动:O型腿采用小腿外踢法;X型腿采用小腿内踢法。
3、夹腿运动:双脚、踝、膝同时靠拢夹紧,坚持数分钟后放松。然后重复平时走路,注意姿势。
O型腿6岁前矫正效果好
T 台上的模特大都拥有又直又长的双腿,很是令人羡慕。家长也希望孩子的腿型漂亮,不要出现X 型或O 型腿。那么该如何预防腿部畸形呢?一旦出现X 型、O 型腿,又该如何矫正呢?
婴儿过早站立会致畸形
膝内翻俗称O 型腿,是指在双踝关节并拢并伸直膝关节的情况下,两侧膝关节不能靠拢;膝外翻俗称X 型腿,是指在双膝关节并拢并伸直的情况下,两侧内踝不能靠拢。
造成这两种腿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过早负重,如过早站立或过度肥胖,都易因负重造成骨骺发育异常。二是喂养不当,添加辅食时间不对,造成宝宝营养跟不上。三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喜欢跪着玩耍,趴着睡觉。四是由于孩子患有佝偻病。
有的婴儿刚五六个月就喜欢站立,家长觉得宝宝这么早就能站非常棒,非但不阻止反而还很高兴,完全没有意识到这可能会对宝宝的腿造成不良影响。因为婴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骼还没有发育完全,难以支撑身体的全部重量,加之肌肉的力量较薄弱,骨骺受力容易弯曲变形,造成发育异常。如果长期处于站立姿势,就会出现腿部畸形,即O型或X型腿。
有句顺口溜叫做,“二抬五抓六会坐、八爬十站周岁走”。这是一岁内小孩正常的生长发育周期,家长应尽量遵循,千万不要擅自将其打乱。
婴儿过早学站立易致罗圈腿
宝宝穿连体衣会导致罗圈腿?
过早训练站立、行走更须小心
有网友担心,自己宝宝一直穿连体衣会导致腿成罗圈腿吗?
给婴儿穿连体衣不应是造成今后“罗圈腿”等下肢发育异常的前提。除非总给孩子穿过短的连体衣。倒是过早让婴儿在大人腿上蹦跳;早期“训练”孩子站立、行走等,可能会导致今后发生“罗圈腿”的可能。孩子的大运动发育是水到渠成的发育过程,过早、过多人为干预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宝宝骨结构以软骨成分为主,骨骼富有弹性,可塑性强,长期处于一种姿势就容易出现畸形。
幼儿过早站立学走路 易出现腿部畸形
家长们总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觉得自家宝宝越早学会站立和走路越好。现在有很多妈妈愿意把宝宝放入学步车内,认为这样既省劲又可以防止小孩摔倒,但实际上,长期依赖学步车对宝宝的成长可能不利。由于宝宝骨骼还没有完全发育到能支撑身体的全部重量,过早使用学步车让宝宝站立或走路,宝宝的脚跟基本不用力,过多使用会让宝宝习惯性地形成前脚掌着地的走路姿势,出现O形腿、X型腿等情况。因此学步车使用应该恰当,尤其不能过早、过多地使用。
专家提醒家长,有的宝宝刚5、6个月就喜欢站立,但不能因此就让他一直站。宝宝处于生长发育旺盛阶段,骨结构以软骨成分为主,骨骼富有弹性,可塑性强,肌肉的力量比较薄弱,骨骼容易弯曲变形,长期处于一种姿势,就会出现畸形。
一旦发现宝宝有X形腿、O形腿,家长们也不必太过慌张,应该上医院寻求医师帮助。一般畸形6公分以内的以观察、随访为主。超过6公分的需要到医院骨科求诊,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罗圈腿
判断小儿是否是罗圈腿的方法:让宝宝仰卧,然后用双手轻轻拉直宝宝双腿,向中间靠拢。正常情况下宝宝的两腿靠拢时,双侧膝关节和踝关节之间是并拢的,如果有间隙,就应引起重视,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以便尽早发现宝宝下肢发育的问题。
如果按上面的方法,双侧膝关节和踝关节之间的间隙超过10厘米,很可能就是罗圈腿了,家长应马上带孩子就诊,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进行骨科矫正治疗。
造成小儿罗圈腿的原因
造成宝宝罗圈腿的原因很多,如软骨营养障碍等,但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为多,早期以多汗、易惊为主要症状,如不及时纠正,会影响骨骼发育。佝偻病患儿长到1岁左右,学站学走路时,腿部难以负荷身体的重量,就会导致下肢朝外侧弯曲而形成罗圈腿。
家长要以科学的养育方法预防小儿罗圈腿的发生。合理喂养,多去户外活动。由于幼儿处于身体发育阶段,腿部力量常不能过度承受身体重量,容易引起腿的变形,因此不要过早、过久地站立和学步,少用学步车。不要过早穿较硬的皮鞋,因为婴幼儿腿部力量较弱,学行走时穿硬质的鞋,会影响下肢正常发育。
预防宝宝O形腿该怎么做
定期到医院体检
宝宝患了“O型腿”或“X型腿”,长到几岁时将变得难以矫正?朱微微表示,2岁半后,开始进入佝偻病后遗症期,如果是因缺乏维生素D导致“O型腿”或“X型腿”的孩子,到了2岁半后,便很难通过药物纠正了。
因此,对于3岁前的宝宝,多补充维生素D是预防“O型腿”或“X型腿”的重要方法。
由于孩子的腿型处在变化的发育过程中,很多妈妈不易判断自己的宝宝是否患上了“O型腿”或“X型腿”。朱微微建议,3岁内的婴儿要定期到医院进行体检,3年内至少体检8次。
不过早学站立和走路,不长时间保持一个方向的睡姿或坐姿,都是预防宝宝患“O型腿”或“X型腿”要注意的事项。
婴儿O型腿的患病原因
1岁以下婴儿,因为内侧小腿肌肉是瘦,小腿外侧肌肉较厚,因此站在两条腿看起来有点“0”,但事实上,年轻1岁左右的孩子,两腿微微弯曲,但没有佝偻病的临床表现,我们称为生理弯曲,这是因为1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学习走路,下肢的负载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这只是一个暂时的腿弯曲。通常等到你2到3岁是可以恢复正常的,当父母不必过于担心走路和有组织的婴儿。
O腿通常是孩子们缺乏维生素D,佝偻病在骨骼系统的变化引起的下肢畸形,看到孩子们开始走后,由于骨软化和放松肌肉和关节,两下肢通常是由负载和弯曲的腿。下肢弯曲发展的胫骨(在附近的长骨)中下游交界处第三。检查,让孩子们站起来,腿啊,两脚跟,两个膝盖之间的距离在3厘米温和,温和的3 - 6厘米,6厘米以上是严重的。如果O腿的症状比较严重,应尽快有效的纠正,必要时要做手术,否则一旦病人如骨头形状,及时手术也容易遗留O腿不同程度的症状。
防止宝宝O腿,睡觉时用尿布,不要保持一个姿势很久了;根据宝宝的成长阶段不同的需求选择尿布;平均每3次小便将取代尿布;选择适合东方婴儿尿布;不宜过早,让宝宝学走路。
避免传统婴儿紧身裤,避免引起O型腿,父母应该注重平衡营养,钙和维生素D补充剂,在阳光下带宝宝去户外。如果因为姿势不对或其他外力,或其他不平衡的力造成的O型腿,父母应该教孩子去正确的矫正。所以为让我们的宝宝不会形成一个O型腿,在平时的照顾中我们就要多加的注意,同时加强饮食,这样你们的宝宝就可以远离O型腿了。
这些习惯会导致宝宝得O型腿
宝宝在出生或走路的时候,妈妈常会看到宝宝的腿型不好看,因而担心宝宝是不是O型腿。其实宝宝在3岁之内出现膝内翻是很正常的。一些小宝宝在生下来时腿看起来是O形的,这是因宝宝在子宫时,腿长期弯曲,所以出生时就有O型腿的现象是正常的。另一个因宝宝的腿短胖,所以在开始能够站立或走路时会变得更明显,但随着腿部力量变强,能承担起身体体重时,就会开始变直了。
O型腿形成原因:
1、过早负重,例如过走路或过度肥胖,都易因负重造成骨骺发育异常。
2、喂养不当,添加辅食时间不对造成宝宝营养跟不上。
3、宝宝患有佝偻病。
宝宝O型腿预防:
平时需要注意睡姿和坐姿,不要趴着睡。同时避免过度的矫正。建议晚上宝宝睡觉的时候,妈妈给孩子多翻翻身,因为保持同一个姿势睡觉也很容易会有o型腿。
选择了不合适,不贴身的纸尿裤也会对宝宝造成o型腿。过分宽大的纸尿裤还会影响孩子走路等等。
选择适合东方宝宝设计的纸尿裤;
针对宝宝成长阶段的不同需求选择纸尿裤;
给宝宝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预防。
宝宝O型腿矫正:
1.当宝宝出现O型腿时,妈妈不要使用绑腿的老办法来矫正。轻微O型腿可以选择在家里矫正。
2. 弯腰,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放在膝盖上,膝盖朝向内保持10秒,再还原站立,做5~10次。
3. 按摩法。根据孩子膝关节畸形的方向,两手分别抓住大腿和小腿,两个拇指顶在膝关节凸起侧,双手稍用力,按畸形相反的方向按揉膝关节及附近的肌肉和肌腱,使关节两侧韧带松弛,关节位置松动。每天按摩3 ~ 5 次。
4.宝宝O型腿状况严重、大小腿夹角大于10℃时,应去医院听取医生建议
宝宝穿纸尿裤有哪些问题 穿纸尿裤会导致O型腿
真相是:不会。
婴儿期宝宝都会有类似O型腿的样子,这是因为胎儿在子宫内一直保持着蜷缩四肢的体位,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等宝宝学会站立、行走,下肢骨骼的承重状态改变,会逐渐改善。
真正影响孩子发育、行走的O型腿的原因一般有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所致)、先天性骨软骨发育不全、长期不良姿势导致下肢骨骼肌肉受力失衡等。
纸尿裤的原料是无纺布、吸水芯体和一些辅料(腰贴、弹性腰围等),即使吸收尿液后也是用手捏一下就能变形的东西,其强度远不能影响骨骼发育。
宝宝罗圈腿的日常预防
1、避免W型跪坐姿势
在宝宝开始学爬、学坐阶段,容易呈现膝盖外翻的W型跪坐姿势,学龄前的宝宝骨骼发育尚未稳定,宝宝跪坐时,他的脚大多成外翻状。将会使腿部变形情况更为恶化,尤其原本就有明显内八特征的孩子。这时候家长们最好尽量帮宝宝移动脚型,帮他回复到正常的状态,不过还是尽量避免让他跪坐比较好。
家长应避免宝宝保持W型跪坐姿势,需要随时纠正不良坐姿。你可以鼓励宝宝选择盘坐,因为腿部变形造成大腿内侧肌肉过于紧绷,可经常利用盘坐姿势伸展紧缩的筋肉,加以矫正腿变形情况。你也可以给他坐小椅子,以减少不良坐姿对腿型的影响。
2、利用蜡烛包
有一种说法,“蜡烛包”可以预防宝宝罗圈腿。宝宝出生后,将两腿拉直, 再把两臂拉直紧贴在身体两侧,然后用包单把宝宝包紧,外面再用袋子扎紧,俗称:“蜡烛包”,这样即可预防“罗圈腿”。
3、保持正确姿势:
1)走姿:千万不能外八字走路。外八字行走时,腿在向侧边用力,给膝关节一个外推的力。这样每走一步,膝关节的外侧副韧带就受到一次牵拉和冲击,长期下去,膝关节外侧副韧带就会松弛,膝关节的外侧稳定结构不稳,膝关节就会向内旋,形成O型腿了。
2)坐姿:不能翘二郎腿坐,不能盘坐、跪坐。
3)站姿:不能中心落在一条腿上稍息姿势站立。稍息姿势站立的时候,着力的腿,膝关节也会受到向外的力,而内旋角度增加。时间久了,就会形成O型腿,或者O型腿加重。
4)睡姿:睡觉的时候,切切不可交叉脚。
5)运动:鼓励孩子多进行一些户外活动或运动,以增加双下肢肌肉的力量和对钙质的吸收。大部分的小患者在上小学之后,双下肢的形态基本能够恢复到正常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