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蛔虫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蛔虫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病原学】

似蚓蛔线虫(AscarislumbricoidesLinnaeus,1758)简称蛔虫,人体经口误食感染期蛔虫卵。

【病理改变】

幼虫致病期部分病人肺部X线检查,可见浸润性病变,病灶常有游走现象;成虫致病期可损伤肠粘膜、荨麻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结膜炎、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甚至发生胆管坏死、穿孔、以及肠扭转和肠坏死。

常由于误食沾有蛔虫卵的生冷蔬菜、瓜果或其他不洁之物而引起。蛔虫寄生在小肠内,扰乱脾胃气机,吸食水谷精微。由于蛔虫具有喜温,恶寒怕热,性动好窜,善于钻孔的特性,故当人体脾胃功能失调,或有全身发热性疾患时,蛔虫即易在腹中乱窜而引起多种病症。若蛔虫钻人胆道、阑门,或蛔虫数量较多,在肠中缠结成团,则出现多种病变及症状。

(一)发病原因

1.形态特征 蛔虫成虫为长圆柱形,似蚯蚓,新鲜时为淡红色,死亡后为黄白色。雌雄异体,体形向头尾两端逐渐变细,尾部呈钝圆锥形,两侧有明显的白色侧线。雄虫短而细,长约15~31cm,最宽处直径为2~4mm,尾端向腹面卷曲;生殖器官为单管型,盘绕虫体后半部,射精管开口于泄殖腔;射精管的后端部背面有交合刺囊,囊内有近等长的棒状交合刺一对;肛前乳突数目较多,排列成平行的四行,肛门后有四个双乳突和六个单乳突。雌虫粗而长,长约20~35cm(可长达49cm),直径为3~6mm,尾端平直;生殖器官为双管型,两级生殖器官盘绕于虫体的后2/3部分;子宫粗管状,每个子宫可长200mm,每组卵巢与输卵管共约长1250mm,阴门位于虫体的前1/3与中1/3交界处;体内子宫含虫卵数可达2 700万个,产卵约13~36万个/d。受精卵为椭圆形,约(45~75)μm×(35~50) μm,卵壳透明而厚;未受精卵较狭长,有不等的屈光颗粒。受精卵排出率为45%~60%,发育后成为感染期虫卵。未受精卵无发育能力,也无传染性。

蛔虫卵对外界有较强的抵抗力。在5~10℃条件下能生成约2年,在缺氧情况下可存活3个月左右,在22℃干燥环境能耐受2~3周。在潮湿、疏松、砂质土壤中能生存6年左右。在粪坑中能存活1年以上。蛔虫卵能耐受一般化学消毒剂,在30℃环境下,磺胺(2%左右)、氨水等均不影响虫卵发育。虫卵不能被酱油、醋及辣椒等调味品杀灭,但对温度较敏感,日光直射或温度超过40℃均可被杀灭。在高温、干燥环境或暴雨冲刷下,虫卵存活时间短。

2.生活史 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以空肠为多,回肠次之,寄生于十二指肠及胃者很少。寄生在肠内虫数差异很大,少者几条,多者几十条,偶有多达2000条以上者。蛔虫无中间宿主,雌雄交配后,雌虫产受精卵随粪便排出人体外,在温暖、潮湿、氧气充分的泥土中,约经2周发育为蚴虫,再经1周蚴虫第一次蜕皮后即为感染期虫卵。感染期虫卵在外界不能孵化,当被人吞食后,多数被胃酸杀灭,少数进入小肠。进入小肠的感染期虫卵内的蚴虫释放孵化液(内含脂酶、壳质酶及蛋白酶),消化卵壳后,蚴虫破壳而出。孵出的蚴虫侵入肠黏膜及黏膜下层,进入静脉经肝脏、下腔静脉至右心;或经肠系膜淋巴管、胸导管、锁骨下静脉达右心,再经肺动脉,穿过肺微血管进入肺泡,在此进行第2次及第3次蜕皮。蚴虫沿支气管、气管上行至会厌部。如蚴虫被吞咽,经胃至小肠,在小肠内经第4次蜕皮后即发育为童虫,逐渐发育为成虫。自吞食感染期虫卵到成虫第一次产卵,约需2个月左右(图1)。一般情况下,成虫在小肠内生存1年左右,长者可超过4年。成虫排出体外后,生成时间很短。

(二)发病机制

1.幼虫的致病作用 蛔虫幼虫在体内移行过程中对肠、肝、肺、微血管及淋巴组织可引起机械性损伤,或因抗原抗体反应、代谢产物或幼虫死亡均可产生炎症反应。幼虫大量移行于肺,可损伤肺微血管引起出血、水肿,肺泡及细支气管周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严重感染者肺部病变可融合成斑片状,支气管黏膜炎性渗出与分泌物增多。也可发生支气管痉挛,细支气管和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内可见幼虫。

2.成虫的致病作用 蛔虫成虫寄生在小肠内,以空肠与回肠上段为主。蛔虫可产生溶血素、过敏素、内分泌毒素、神经毒素等多种毒素,加上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虫体分泌消化物质的附着及损伤肠黏膜等,引起局部黏膜上皮细胞脱落或轻度炎症反应。临床可出现间歇性脐周疼痛、消化不良、呕吐、腹泻或便秘等胃肠功能紊乱。

蛔虫以人体肠腔内半消化物为食;同时也分泌消化酶以消化和溶解肠黏膜为食物;蛔虫代谢产物可刺激、损伤局部肠黏膜,或引起痉挛性收缩和平滑肌缺血。因此,大量寄生蛔虫者可引起消化与吸收功能障碍,特别是可影响儿童对蛋白质、糖类、脂肪及维生素的吸收,出现营养不良,甚至发育障碍。

在小肠内如有大量蛔虫,可相互缠结成团而引起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为腹痛、腹胀、停止排便等。梗阻部位以回肠末端或回盲部最常见。少数严重者可并发肠坏死、肠套叠、肠扭转等。

蛔虫习惯于钻孔,常可导致异位损害。成虫钻入胆总管时,常仅前半部进入胆总管腔内,而后半部仍在十二指肠内。侵入蛔虫一至数条不等,多者可达10~l00条,以雌虫较多。因胆道口括约肌(Oddi’s sphincter)与胆总管痉挛引起剧烈绞痛,可继发感染引起胆管炎或肝脓肿。死亡的蛔虫碎片可成为泥沙样胆结石形成的核心,蛔虫钻入胰管可并发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钻入阑尾可引起急性阑尾炎,或阑尾穿孔。若蛔虫钻入咽喉或支气管,可引起梗阻与窒息。雌虫侵入肝脏、腹腔或肺部等处可排出虫卵。

3.虫卵的致病作用 遗留在肝脏、胆管、胰腺及肠系膜等各种肠外脏器组织中的蛔虫卵,可先引起局部炎症病变,嗜酸性脓肿,其后形成蛔虫卵性肉芽肿。肉芽肿由嗜酸性粒细胞、巨细胞、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及增生的结缔组织构成,其周围有纤维包裹。病理类型可分为异物巨细胞性肉芽肿和假结核性肉芽肿,以假结核性肉芽肿为多见。遗留于胆囊、胆管内的蛔虫卵也可成为胆道结石的核心。

蛔虫病是什么引起的

①肠功能紊乱:如发热腹泻,肠腔内环境发生改变,促使蛔虫活动增强.

②驱虫药不足,激惹蛔虫活动增强.

③药物或饮食改变了肠腔内酸碱度,蛔虫厌酸喜碱,低酸可促使蛔虫逆行向上.小儿肠道内常有蛔虫寄生,但一般不出现症状,当饥饿、高热、胃肠道术后或服用驱虫药剂量不当后,改变了机体的正常环境.胃肠道功能紊乱,内在环境改变,加上蛔虫有钻孔的习性,蛔虫就可以窜到十二指肠.当胆道下端Oddi括约肌松弛、功能不全、胆道扩张、嗜碱性的蛔虫容易钻入胆道.蛔虫进入胆道后的机械性刺激使胆道口括约肌痉挛,也带来了胆道感染.

当空肠、回肠内蛔虫受到刺激,可逆行向上至胃和十二指肠;蛔虫有钻孔的习性,当Oddi括约肌放松时,蛔虫即进入胆总管、肝管,甚至进入肝内,蛔虫进入胆道后因虫体的活动引起平滑肌痉挛发生剧烈上腹疼痛,并可因虫体带入细菌(主要是大肠埃希菌)发生胆道感染,引起肝脓肿,可严重地威胁患儿生命.一般小儿胆道蛔虫症多为一条蛔虫的前半部进入胆道,但也曾见过数十条蛔虫进入一个4岁小儿胆总管内的报道.蛔虫进入胆道后,可自动或被动排出.胆道内蛔虫退出有3种形式:

①部分虫体在胆管内,尾部仍在十二指肠,因头部受到胆管痉挛的压迫,尾部强烈卷曲使虫体退出胆道,这种形式最多见;

宝宝爱按压肚皮肚里或有蛔虫

尽管家长们的卫生意识日益加强,可是顽皮的宝宝们还是难免在玩泥巴、玩沙土和一些不干净的玩具等过程中接触到不洁物体而感染蛔虫病。对于肚子里长了蛔虫的宝宝来说,出现肚子痛是常见情况,而要想知道宝宝到底是得了蛔虫病还是其他原因引起的肚痛,专家表示,其实一招就可以做到。

蛔虫病多从口入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预防保健科主任刘兆秋介绍,此前人们卫生意识较薄,因此儿童感染蛔虫病的情况较为常见。不过,家长注意宝宝的卫生习惯并不意味着宝宝就会与蛔虫病完全隔绝。

她介绍,蛔虫病是最常见的小儿肠道寄生虫病。环境被蛔虫卵污染,是婴幼儿感染的主要来源。蛔虫卵主要通过手和食物进入人体内。宝宝喜欢用手抓食物吃,喜欢吮指头,还喜欢把一些不洁的玩具放入口中;尤其是宝宝的指甲缝中很易藏有蛔虫卵,极易造成感染。

蛔虫独具的特点让其很容易被宝宝接触到。据介绍,蛔虫虫卵每天排出很多,因此包括食物、水甚至尘土等自然界中的物体都容易被感染到蛔虫。如果宝宝没有及时洗手或者洗得不是很干净的话,很容易病从口入,感染蛔虫病。

刘兆秋表示,并不是蛔虫卵到了宝宝肚子里就一定会感染蛔虫病,有部分虫卵会在胃酸中被杀掉,如果还有存活的话,在宝宝肚子里活动的话就会诱发宝宝腹痛。如果虫子不活动的话,很多人甚至可能根本不知道肚子里长了蛔虫。

蛔虫病是怎么引起的

饮食因素

常由于误食沾有蛔虫卵的生冷蔬菜、瓜果或其他不洁之物而引起。蛔虫寄生在小肠内,扰乱脾胃气机,吸食水谷精微。由于蛔虫具有喜温,恶寒怕热,性动好窜,善于钻孔的特性,故当人体脾胃功能失调,或有全身发热性疾患时,蛔虫即易在腹中乱窜而引起多种病症。若蛔虫钻人胆道、阑门,或蛔虫数量较多,在肠中缠结成团,则出现多种病变及症状。

生活习惯

自然界的气温、雨量以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习惯是流行病学上的重要的因素。

其他因素

不良的生活习惯可能会引发蛔虫病。

蛔虫病危害大 中药敷贴驱虫法

蛔虫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寄生虫病,然而,很多人对蛔虫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认为蛔虫病很普遍,对身体没有太大影响,有些地方还流传着“人必有蛔”的说法。其实,蛔虫的危害不小,它能引起胆道蛔虫病和蛔虫性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决不可掉以轻心。

一般情况下,蛔虫“定居”在肠道内,通常处于较安静状态,不会引起明显不适,但如果遇到以下几种情况,蛔虫便会窜出肠道,钻到人体其它部位,引起并发症。①发热时,人体内温度升高,蛔虫适应不了这种境,便要乱窜;②蛔虫怕酸,当胃酸缺乏时,蛔虫就会上窜到十二指肠、胃和胆道中;③当过食香、甜、辣、冷等食物,或消化不良时,也易引起蛔虫窜动;④使用驱虫药不当;⑤过度饥饿或寒冷;⑥腹泻。

中药敷贴驱虫法

古方驱蛔散、韭菜蔸、葱蔸、苦楝皮、艾叶、川椒,橘叶,莪术,芒硝,酒药子一粒。将艾叶、酒药子、川椒、莪术、芒硝研成细末,再将韭菜蔸、葱蔸、橘叶、苦楝皮等切碎,将上药混合,加酒炒热,敷于痛处,外用纱布包扎固定,药物温度保持在37℃以上,每日1~2剂。用于肠蛔虫证或虫瘕证。

因此,“防患于未然”才是上策,蛔虫病的预防应采取综合性措施。首先要管理好粪便,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其次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菜与未洗净的瓜果,以免“病从口入”;第三,要大力消灭苍蝇和蟑螂,以防它们从粪便上沾带蛔虫卵污染食物和环境,发现肚子里有蛔虫者,力求彻底根治。

为什么患有胆道蛔虫症的病人易发生胆道结石?

胆道蛔虫病是肠道蛔虫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蛔虫与原发性胆管结石的病因学关系已得到证实,主要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形成结石:

(1)蛔虫尸体在胆道内腐败,碎裂形成结石的核心。

(2)蛔虫引起胆道感染,虽然蛔虫的残体可能已被排出,但遗留的胆道内慢性感染造成了结石逐步形成的条件。

(3)蛔虫的幼虫亦可进入胆道引起结石。

(4)蛔虫卵残留于胆道内,作为形成结石的核心,形成胆管结石。

(5)由蛔虫进入胆道后引起的急性胆道感染,使胆管壁损伤,炎症、水肿或脱落管壁组织,为形成结石核心创造了条件。

蛔虫病患者饮食原则

蛔虫病是指因蛔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疾病,是小儿常见的寄生虫病,多因吃了被蛔虫卵污染过的食物或水,或不注意个人卫生,蛔虫卵从口食入而引起。轻者无任何症状,重者临床表现为经常腹痛、食欲不振、营养不良、智能和发育障碍,情绪不宁、烦躁、磨牙、瘙痒及惊厥等;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为过敏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顽固性荨麻疹),还会引起并发症(胆道蛔虫病、蛔虫性肠梗阻及肠穿孔、腹膜炎等)、异食癖。

1.走在蛔虫病前面——预防蛔虫病“净”为先

◆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食未经洗净的瓜果。

◆生吃蔬菜时,要洗净后用开水烫一下再吃,凉拌菜在制作前要充分冲洗,以免虫卵污染。

2.“快速走过”蛔虫病——治疗蛔虫病这样吃

◆爆炒大葱

大葱30克洗净切段,用植物油不加佐料爆炒,每天清晨空腹1次吃完,连服7天,食后2小时再进早餐。

◆爆炒洋葱头

洋葱头50克洗净切丝,用植物油不加佐料爆炒,每天清晨空腹吃。

◆炒蚕蛹

鲜蚕蛹50克,用植物油炒熟,每天吃1次,连吃3—5天。炒蚕蛹治疗脾胃虚弱幼儿的蛔虫症效果不错。

◆拌海带

海带100克洗净切细丝,按常法加入佐料凉拌。

◆醋

醋50毫升,吞服,治疗胆道蛔虫病效果不错。

◆醋姜汁

生姜100克洗净切丝,放入250毫升米醋中,置罐中密封7天后,每天早晨吃10毫升,连吃3天。醋姜汁治疗肠蛔虫症效果不错。

宝宝一岁一个月不吃饭是什么原因 小儿蛔虫

小儿蛔虫病是由于小儿由于饮食不洁或者吃手导致吞食了蛔虫卵导致的,在农村的发生率要高一些,严重的就会引起宝宝食欲不振,因此宝宝一岁一个月不吃饭可能是体内存在蛔虫等寄生虫。

小儿蛔虫病患者还会有喜食异物、面黄形瘦、脐周腹痛等症状,建议到医院查看大便中是否含有虫卵。

相关推荐

蛔虫病的并发症什么

蛔虫病由于误食沾有蛔虫卵的生冷蔬菜、瓜果或其他不洁之物而引起的。蛔虫寄生在小肠内,由于蛔虫具有喜温,恶寒怕热,性动好窜,善于钻孔的特性,故当人体脾胃功能失调,或有全身发热性疾患时,蛔虫即易在腹中乱窜而引起多种病症。若蛔虫钻人胆道、阑门,或蛔虫数量较多,在肠中缠结成团,则出现多种病变及症状。整理了蛔虫病的常见并发症如下: ⒈胆道并发症: 临床上表现为胆绞痛型、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与肝脓肿五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⒉肠道并发症: 表现为机械性肠梗阻,多为不完全性。阵发性脐周痛,频繁呕吐,明显

蛔虫的危害 引起蛔虫合并症

蛔虫有爱钻孔的习性,当蛔虫受到各种刺激及(如高热、消化不良、驱虫不当等)时,就会发动骚动,引起蛔虫病的合并症。最常见的胆道蛔虫,蛔虫钻入胆道内,发作时上腹部剧烈绞痛,其次也可以发生蛔虫性阑尾炎,突然发作腹痛。蛔虫集结成团,可以堵塞肠管造成蛔虫性肠梗阻,如不及时有效的治疗,也可以发生肠坏死和腹膜炎。

小儿蛔虫病的症状与危害

1.幼虫期致病 自二期幼虫侵入人体肠壁开始,经肝、肺移行,发育至最后在小肠内寄生,均可引起组织损伤,其中以肺病变更为明显。重度感染时,幼虫也可侵入甲状腺、脾、脑、肾等器官,引起异位损害。若通过胎盘,也可到胎儿体内寄生。 2.成虫期致病 肠蛔虫病绝大多数病例无任何症状。有症状者中儿童以腹痛为最常见,常从大便中排出蛔虫或呕吐出蛔虫。儿童可引起神经症状,如惊厥、夜惊、磨牙、异食癖等。蛔虫病可发生多种并发症,可分别引起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胰腺炎、阑尾炎或蛔虫性肉芽肿等。胆道蛔虫症的主要症状突发性右上腹绞痛,伴有恶

教你正确判断孩子否有蛔虫

蛔虫病最常见的小儿肠道寄生虫病。环境被蛔虫卵污染,婴幼儿感染的主要来源。蛔虫卵主要通过手和食物进入人体内。宝宝喜欢用手抓食物吃,喜欢吮指头,还喜欢把一些不洁的玩具放入口中;尤其宝宝的指甲缝中很易藏有蛔虫卵,极易造成感染。 蛔虫独具的特点让其很容易被宝宝接触到。据介绍,蛔虫虫卵每天排出很多,因此包括食物、水甚至尘土等自然界中的物体都容易被感染到蛔虫。如果宝宝没有及时洗手或者洗得不很干净的话,很容易病从口入,感染蛔虫病。 并不蛔虫卵到了宝宝肚子里就一定会感染蛔虫病,有部分虫卵会在胃酸中被杀掉,如果

蛔虫病病因

饮食因素(60%): 常由于误食沾有蛔虫卵的生冷蔬菜、瓜果或其他不洁之物而引起。蛔虫寄生在小肠内,扰乱脾胃气机,吸食水谷精微。由于蛔虫具有喜温,恶寒怕热,性动好窜,善于钻孔的特性,故当人体脾胃功能失调,或有全身发热性疾患时,蛔虫即易在腹中乱窜而引起多种病症。若蛔虫钻人胆道、阑门,或蛔虫数量较多,在肠中缠结成团,则出现多种病变及症状。 生活习惯(20%): 不良的生活习惯可能会引发蛔虫病。 其他因素(10%): 自然界的气温、雨量以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习惯流行病学上的重要的因素。

为什么蛔虫在体内要移行啊

蛔虫病吞食蛔虫蚴卵后感染的一种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其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皮肤瘙痒、上腹部或脐周阵发性疼痛、时有呕吐或腹泻、睡眠时磨牙、面部有色素变浅的环状虫斑等。蛔虫又具有攻窜的特性,可到处乱窜而导致多种并发症,如胆道蛔虫症等。 一条成熟的雌性蛔虫寄生在人体的小肠中,每天能产卵达二十万个之多。但这些虫卵并不能在人体内发育成熟,而必须随粪便排出体外,在体外发育成熟。蛔虫卵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泥土中它甚至能生存3-5年。当人们吃了含有被虫卵污染的蔬菜、喝了生水以后,便可能吞下活的蛔虫卵。这种发育成

蛔虫病传染病吗

蛔虫病分布于世界各地,主要流行于温带、热带及亚热带,尤其经济不发达、温暖潮湿及卫生条件较差的国家或地区流行更为广泛。我国蛔虫感染者约为5.31亿人;贵州省惠水县、河北省隆化县及青海省民和县蛔虫阳性率分别为83.2%,64.4%及70.5%;各省区平均感染率为6.027%~71.115%。农村人口感染率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乡村中小学生感染率为13.53%~41.36%,城市中小学生为4.88%~18.73%。 1.传染源 蛔病患者及带虫者粪便含受精卵,主要的传染源。每条雌虫每日排卵量达数十万个。受精

儿童患上蛔虫病原因有哪些

饮食因素:蛔虫病患者常由于误食沾有蛔虫卵的生冷蔬菜、瓜果或其他不洁之物而引起。蛔虫寄生在小肠内,扰乱脾胃气机,吸食水谷精微。由于蛔虫具有喜温,恶寒怕热,性动好窜,善于钻孔的特性,故当人体脾胃功能失调,或有全身发热性疾患时,蛔虫病即易在腹中乱窜而引起多种病症。若蛔虫钻人胆道、阑门,或蛔虫数量较多,在肠中缠结成团,则出现多种病变及症状。 生活习惯:自然界的气温、雨量以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引起蛔虫病的重要的因素。 其他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可能会引发蛔虫病。 蛔虫的成虫形似蚯蚓,寄生在人体小肠内并产卵,雌虫每

蛔虫病症状

消化道异常 1蛔虫病多会引起食欲不振或腹痛现象出现,腹痛发病部位多为肚脐周围或者上腹部,并且腹痛可持续反复发作,时间不定,一段时间后疼痛自行缓解。小儿发病时可能有偏食行为出现,容易发生恶心呕吐或便秘现象。 情绪异常 2蛔虫病可能引起精神不振,情绪易怒,夜间睡觉出现磨牙症状,易惊厥。小宝宝会出现烦躁不安,面色发红,目光呆滞,伴随阵发性苦恼,嗜睡,呕吐等症状。 胆道蛔虫病 3胆道蛔虫病常见的并发症,发病时右上腹会发生剧烈绞痛,恶心呕吐现象,腹部检查没有明显的阳性体征。胆道发生感染时,患者可以出现黄疸,发热

蛔虫病的危害

在我们的小的时候经常的会出现蛔虫病,出现蛔虫病以后我们会吃一些,蛔虫药来打掉这些蛔虫,这些蛔虫主要寄生在我们的肠道内,出现蛔虫病以后常常会造成我们食欲的减退,还会出现便秘腹泻的症状,蛔虫病的危害非常严重的.出现蛔虫病以后我们要及时的治疗,在生活当中一定要及时的预防蛔虫病的发生,尤其小孩,更应该注意个人的卫生。 1蛔虫病具有一定的危害性的,尤其出现蛔虫病之后,这些蛔虫常常寄生在,我们的肠道内会造成,我们的甲状腺以及脾,肾严重的损伤。所以我们要及时的治疗蛔虫病,在生活当中及时的预防蛔虫病的发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