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感官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感官教育的重要性
什么是感观教育?
蒙台梭利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大致上分为五个领域:日常生活练习、感官教育、语文教育、数学教育和文化教育。其中,感观教育是由五种感觉组成的,即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和嗅觉。
视觉教育是指导儿童辨别物体的大小、颜色以及形状;触觉教育是教育儿童皮肤的温度感觉、压觉和实体认识感觉;听觉教育的重点是使儿童能辨别声音的强弱、高低和种类;味觉教育的重点是用舌头来感觉不同味道;嗅觉教育的内容则是用鼻子来闻和识别不同的气味。
案例
苹果的认识
老师或父母在引导孩子进行“一个苹果的认识”学习时,就可以采用多元化且令孩子印象深刻的感官教育法。
视觉
可让孩子仔细观察苹果的形状和颜色,若有数个苹果时,则可以让孩子做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这不仅可以让孩子培养秩序感、专注力,也让他卡是了解到“大”和“小”的概念及“序列”的关系。
触觉
除了视觉的观察之外,触觉的接触可使孩子感受到它我外表“光滑”和“粗糙”,不仅加深孩子对苹果的认知,亦可使孩子对苹果的“实体”有进一步的概念。
听觉
轻敲苹果所发生的声音,让我们了解到苹果的敲响声与其它物体或水果的敲响声是不同的。敏锐的听觉可以容易地分辨声音的强弱、高低和种类,因为适当刺激孩子的听觉有其必要性。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能在一场音乐会中,如命如痴地陶醉在音符旋律里,而有的人却觉得索然无味。
味觉
能尝出这个苹果是“酸”或“甜”。老师或父母可以利用饭后吃水果时的机会,教给孩子适当,正确的味觉词语,如“酸的”、“甜的”、“苦的”……等,使抽象的词汇转为实际的味觉感受。
嗅觉
让孩子以鼻子闻苹果的味道是怎样的。当孩子对苹果有初步概念后,则可以放置许多种水果,并使用眼罩将视觉孤立,仅借用嗅觉和触觉来让孩子分辨各种水果的味道。如此一来,孩子的嗅觉亦可以得到适当的刺激和发展。
由以上的过程,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孩子的学习是需要通过各种感官的“感觉”,方能综合产生“认知”,进而形成“概念”,由概念产生“语言”,最后成为真正的“知识”。相对的,若孩子想学习无法通过感觉来产生认知,那么将很难对事物形成概念,而语言的发展亦会受到影响,所得到的知识即零散又不完整,这就犹如“瞎子摸象”般的学习,对儿童而言这种情形是亟需被改变的。
感观教育的重要性
1学者专家观点
蒙台梭利曾说“来自智力的东西没有一件不是来自感官”;20世纪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及教育学家皮亚杰认为,“外界事物大体上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人通过五官对这些状态的刺激产生知觉。”哲学家和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这样写道,“真正的知识是脚踏实地通过自己的感觉而获得,而不是从他人的知识中得来。”
2生物学观点
3‐6岁阶段是幼儿感官的形成期,此时期幼儿智力的发展和感官教育有密切关系。幼儿时期的感官发展最活跃。大约在青年前期停止。所以,我们应把握住感官教育这一黄金时段,好好地引导孩子学习。
3社会学观点
人类是具有群居性的生物,所以一一般人是难以离开社会而独自生存。那么,在孩子的幼儿期适当地予以感官刺激,他便能成为一位敏锐的环境观察者,并且能适应现在和未来的实际生活。
4医学观点
人力的脑电波有4种α(Alpha Rhythm),β(Beta Rhythm),θ(Theta Rhythm)和δ(Delta Rhythm)。α波具韵律,这种波最适合学习新事物,它活跃于幼年时期的潜意识中,此阶段的学习能力处于一生中的黄金时期。
感官教育和其他教育的关联性
1日常生活教育
孩子通过日常生活教育中的活动,对大小肌肉和身体机能的控制能完全掌握时,就可以适时引导孩子认识各种感观教育中的概念,如大小、长短、冷热和轻重等,皆有非常大的学习效果。
2语文教育
我们每天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人、事、物、皆可以适时地以“语言”教导孩子。这种方式不仅自然而且真实、具体的。例如在介绍花时,可告诉孩子正确的词汇,“这是菊花”、“这是玫瑰花”、“这是康乃馨”,而不是只告诉他们这些是花而已。通过视觉、嗅觉、触觉,孩子对花的名称及形状、味道皆有正确的了解和认识,亦为语言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数学教育
感觉教育是幼儿学习数学的预备教育。幼儿通过感觉教具中的“配对”练习,是在辨别物体的“向同性”;“分序列”则是在学习辨别物体在量方面的“等级性”;“分类”则是学习辨别物体在质方面的“相似性”。
皮亚杰称“一一对应”关系是建构数概念的基本条件。因为“一一对应”是衡量两组集合是否“等量”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
4文化教育
蒙台梭利教育中的文化教育,其领域包括:植物教育、地理教育、美术教育、音乐教育等。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感官所接触到和接收到的刺激和信息,即包括了“文化教育”的内容。而这些文化教育充满在我们的环境中,只要我们睁眼观看、侧耳倾听、伸手触摸、开口尝一尝食物、用鼻子闻一闻,文化教育的因子皆潜藏在此。由此便可知,幼儿是通过感观教育的学习,进而对文化教育产生认识和提升的。
幼儿园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园的根本是安全,只有在安全的基础上,才能谈得到教育,谈到多种模式,只有安全,孩子们才能开心地在幼儿园成长。幼儿园应十分注重对幼儿的安全自我保护教育,因为幼儿园的幼儿年龄较小,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极易发生意外伤害。如何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提高幼儿的生存质量,已越来越成为家庭、幼儿园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的问题。因此,让幼儿学会自我保护必不可少,因为看护、爱护不如自护,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幼儿园里,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应放在工作的首位,那么我们通过什么方式来帮助幼儿掌握安全知识呢?首先全体教职工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及丰富的安全知识,时刻关注幼儿的安全,不可大意,其次可以充分利用家长开放日、专题活动、宣传讲座等形式为幼儿及家长进行生动的自我保护知识。教师也可以在健康教育课上用形象的语言耐心地向孩子们讲解了遇到鼻子出血怎么办、摔倒后要注意什么、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什么等等具体的问题,同时用动作引导孩子究竟该怎么做,使他们真正理解了自我保护的方法,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其次,可以通过家园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向家长介绍一些“安全”、“自救”的知识,介绍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提高家长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意识,共同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
总之,通过多种途经方式让幼儿掌握有关安全知识,对幼儿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到每个幼儿的安全和健康成长,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平安。因此,幼儿第一,教师责任重于泰山。我们要本着“宁可有备无患,不可无备有患”的原则,提高自己的责任心,细心开展每一个活动,教给幼儿多方面的安全知识,避免幼儿危险和意外的发生,真正做到让每个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怎样教育孩子学习
每个人都有自己本身独特的性格,对教育方式有着不同的倾向。因此,在教育他们的时候就要采取跟一般人不一样的方式,不要用那种一成不变的方式来教育每一个人。特别是当今的社会,每个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非常看重,所以这就显得对孩子的教育特别重要。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o~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宝宝大约在出生1年后,才会开始有意义的口语沟通。在此之前,宝宝倚赖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表达他的情感与想法的。除了以哭做为直接的沟通之外,身体语言如脸部的表情、手臂与脚的摆动都是。
幼儿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方面发展的有目的的活动,如幼儿在成人的指导下看电视、做家务、参加社会活动,等等,都可说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特指幼儿园和其他专门开设的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在中国属于学校教育系统,和学校教育一样,幼儿园教育也具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所没有的优点,如计划性、系统性等。
智力开发的最佳期:
美国心理学家杰明斯的研究指出,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对一个18岁的孩子达到的正常智力水平来说,其中50%的智力是4岁以前获得的,30%是4—8岁获得的,20%是8—18岁前获得的。美国生理学家的研究也表明,幼儿是大脑生理发展的最快时期,一个成年人脑重约为1400克,其4岁时约为1000克,8岁时约为1300克。
日本学者木树久一指出,儿童潜在能力遵循一种递减的规律,即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教育,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就只能具有60分能力的人。
由此可见,幼儿大脑发展速度之快。在儿童智力迅速发展的时期,早期教育的作用也特别大,因为智力与教育以及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若在这个时期内,对孩子用正确的方法施以适当的早期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
幼儿教育要从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才会见实效。还有很多家长喜欢替孩子包办。比如幼儿园请家长一起观看孩子比赛系鞋带,可有些家长却一面对孩子说“这很容易”,一面就替孩子把鞋带给系起来了。家长应该多放手,让孩子得到锻炼,不能让他事事依赖。
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吃一点点苦,就什么都顺着孩子,什么都不让孩子做,但是管得了一时并管不了一世,只有教会他生存的技能,在以后他才能更好地生活下去。当他做错的事后也要及时的纠正,否则习惯成自然,孩子的教育问题就真的成问题了。
学前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学前教育与儿童的关系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顺应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是指以儿童发展规律为基础的,影响性绝对胜于遗传、家庭以及其他因素给幼儿带去的改变性教育活动,综合性非常强,包括学前智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教育内容。而幼儿时期是人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的关键形成期,良好的学前教育有助于儿童智力的开发,促进其形成良好的性格,对幼儿的个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做好学前教育工作。
二、学前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作用
前文已经写到了学前教育综合性很强,包括智力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内容,这就决定了学前教育在幼儿成长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幼儿年龄尚小,可塑性较强,只要我们幼儿教师重视此阶段的教育,抓好学前教育工作,关注幼儿智力的开发,重视其他方面的教育,就一定能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促使其全面发展。
(一)学前教育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幼儿个性的发展提供可能
学前阶段是个体最先接触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相关的研究证明,幼儿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在出生后六个月逐渐开始发育,在2-4岁这个阶段是飞速发展阶段,所以,在学前教育这个关键时期,必须加强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如表达能力、智力开发等,从而为幼儿接受新鲜事物提供充分的条件。而学前阶段,培养幼儿的各方面能力可以通过多种实施途径。例如,游戏教学,教师可以将游戏融入学前教育中,让学生在游戏中成长,展现自我个性。以捉迷藏游戏为例。幼儿的依赖性普遍较强,在进行此游戏时时常会因找不到同伴而哭,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应该打击正在游戏中幼儿的积极性,直接让藏起来的学生出来,安慰“搜寻者”,这只会阻碍他们的成长,让他们更加依赖长辈,很难独立起来。反之,教师应该多鼓励幼儿,告诉他们遇到困难要不放弃、不气馁、迎难而上,先帮助幼儿重新振作起来,再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恒心完成任务,这样,当幼儿再次遇到困难时,他们才能凭借自己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而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促使其健康、茁壮地成长。
(二)学前教育中性格培养对幼儿人格发展的必要性
学前期是个人性格养成的重要阶段,一个好的性格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在这个重要的阶段,教师必须重视孩子内心的认知变化,注重培养幼儿的情感培养,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形成健康人格。每个幼儿都拥有与众不同的个性,拥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个孩子的性格特征,对幼儿的实际情况要有充分的把握,对不同的孩子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坚持因材施教,使每个幼儿都得到鼓励与赞美,促进幼儿人格的发展。如对于性格内向的幼儿教师要多提问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的训练中成长,变得勇敢,变得自信;对于性格外向的孩子,教师要巧妙利用其性格特征,让他们多交流,多交朋友,这样一来,他们不仅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锻炼人际交往能力,还可以用活泼开朗的性格去带动一些内向孤僻的孩子,可谓一举多得。
早教的误解
早期教育(early education)由成人对婴幼儿实施的教育。这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具有奠基的意义。0-7岁的是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如果这时能够丰富儿童的生活,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给予正确的教育,就能加速儿童智力的发展,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早期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是以儿童早期发展理论为基础的。教育者不仅应考虑客观的教育要求,而且要十分重视儿童的成熟状况和发展的可能性。一般认为早期教育从儿童出生时即可进行。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周岁以内的儿童以感官功能训练、动作训练、语言发声训练和亲子交往为主;周岁至3岁儿童除上述训练外,还应加入感知动作思维,连贯性动作与活动,语言、玩伴交往及个性形成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早期教育是对0-6岁婴幼儿及其父母、婴幼儿与父母或养育者之间开展的、有助于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与健康成长的互动式活动。
误解之一
教育对象的误解。早期教育不只是对婴幼儿的教育,更是对父母与养育者的教育。父母与养育者不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与心理素质,很容易将早教导向更大的误区。
误解之二
教育目的的误解。我们在调研中发现,70.5%的家长以为早教就是提前学习英语、识字与数学。结果,我国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呈低龄化,厌学率年年增高。北京某小学的调查表明,小学一小年级的厌学率两年内上升了7个百分点。厌学者大都过早接受知识教育,而且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方法。早期教育是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教育,开发智力是应该的,但学知识还不是它的目标。
误解之三
教育内容的误解。目的的失足必须导致学习内容的偏失。有些家长让孩子很早就学写识,读英语,学画画,学钢琴。但你看看周围那些过年学习十八般武艺的孩子,长大了有几个学有所成了?反而不少孩子一看到钢琴就想离开。过于紧张的幼儿早期教育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还会阻碍孩子其他技能的发展。虽然还不能确切知道各种知识信息是怎样进入儿童大脑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儿童心情不愉快时,记忆的大门是不可能打开的。父母花一个小时的时间用提示卡片来教孩子,假如孩子感到焦急不安,那么这一小时里他就什么也没有学到。
误解之四
教育方式的误解。中国人长期习惯了灌输式教育,80后父母们自己是被灌过来的,也无形中接受了这些模式,虽然他们反对灌输,但又做不到不灌输。对话,互动,这才是早教的本质。但我们接触的博士父母也习惯于对孩子进行灌输。并不说不能灌,而是不能都灌。
孩子早期教育的黄金时段
据神经生理学家们研究数据表明:人类的脑细胞在出生时就超过了1000亿个,而且这个数目在出生时为最高值,终其一生不会增加。
但是,婴儿脑细胞功能恰似一张白纸,要有外界足够的听、视、触觉等感官的刺激,才会渐渐发达,刺激得越多,发达得也越快。
但是,这种快速发展的时间并不会持续一生,它只存在于出生后短短的几年之中,其中又以0-3岁之间为最佳阶段。
智力和性格,从出生到3岁,就已经完成了60%,而且这3年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到了6岁,脑细胞的组织完成了80%,这一时期必须以游戏化的学习方式教导,在音乐、语言、文字或者绘画方面,才会有明显的进步。到8岁时,脑部的发育达到了90%。也就是说儿童入学时,智力发展的水平大致上就已经接近成人水平了。年龄愈小,培养愈容易,效果愈好;年龄愈大,培养愈费力,效果也就愈差!
有鉴于此,蒙台梭利提出了在当时极为超前的想法:生命的开始即是始自受孕的那天,幼儿教育也该从那一天就开始(胎教)。她主张以“感官训练”来开发潜能。设计出了符合儿童不同阶段的各类教具,使儿童借着亲自操作的机会,提高智力。
蒙台梭利认为,人类的学习始自感官(视、听、味、触、嗅等五觉)的直接接触,例如一生出来就会吸吮,并喜欢以手去摸东西,因而,增加智力的第一步就是训练孩子的感官机能,使之变得更加敏锐。
幼儿期教育的重要性超过任何其他时期,这一时期埋藏着成人思维与行为的一切秘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幼儿教育极不重视。做幼教工作的人的素质,又极不受重视,这就延缓了人类的发展速度。
掌握几大教养敏感期
一、语言敏感期(0至6岁)
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形,并发出牙牙学语声时,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工程,但幼儿能容易的学会母语,正因为幼儿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两岁左右还迟迟不开口说话时,应带孩子至医院检查是否有先天障碍。
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因此,父母应经常和孩子说话、讲故事,或多用“反问”的方式,加强孩子的表达能力,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基础。
二、秩序敏感期(2至4岁)
孩予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蒙特梭利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会因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因而确定“对秩序的要求”是幼儿极为明显的一种敏戚力。
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蒙特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未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三、感官敏感期(0至6岁)
孩予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三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遭事物;三~六岁则更能具体的透过感官分析、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因此蒙特梭利设计了许多感官教具,比如:听觉筒、触觉板等,以敏锐孩子的感官,引导孩子自己产生智能。
您也可以在家中准备多样的感官教材,或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遭事物。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危险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青少年两性教育重要吗
1、青少年两性教育重要吗
青少年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性教育方面。自慰在男女不同年龄皆有。并且在童年期就已经存在。特别在青少年时期,男生女生们都处于发育期,这个时候的好奇新也很强。
据国外资料报道,性梦的发生率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多发于青春期,女性多发于青春后期。性梦也是青春期成熟的正常心理现象。
青少年时期的男孩女孩在这个时期对性爱幻想是非常严重的,而在这个时候父母对青少年教育方法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2、性知识不光包括生理
有些家长指望学校开设的“生理卫生课”能帮孩子,中小学开展性教育是好事,但“生理卫生课”的名字本身就片面了。性教育不仅指性器官的教育,主要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社会三方面。其中,性心理、性社会比性生理还重要。青春期性教育只讲生理知识有失偏颇,还应包含性别教育、性健康教育、性法律教育、性美感教育、性道德教育等。应该让孩子学会怎样尊重和关心异性,懂得怎样正确对待性活动,懂得怎样保持性心理的健康。
你家宝宝做操吗
长期以来,我国的婴幼儿教养一直处于落后和被动的状态,许多家长在培养婴幼儿过程中只讲究营养,忽视锻炼;重视知识培养,忽视心理教育。专家建议,坚持做婴幼儿保健操,能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提高家庭整体教育素质。 婴幼儿保健操是一套适合18个月以下婴幼儿的体操,它将世界上最先进的育儿概念引进到该运动中。
益处: 在宝宝成长的最早期通过爬行和互动激励的手段,开发婴幼儿的智力潜能、培养婴幼儿的语言及创造能力。通过母子间合作的保健操,还能帮助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也更有利于日后小宝宝良好性格的养成。
专家介绍,其实婴儿出生后各种感觉已有一定程度的发育,如果平时经常给婴儿各种感官刺激,并将刺激向大脑传递,可以很好地促进宝宝大脑的发育。经常让婴幼儿做些科学、适量的运动,如练习婴幼儿保健操还能促进宝宝肌肉发育、提高关节灵活度及全身各器官的生长。虽然婴幼儿保健操的运动量并不十分大,但它会有效地帮助宝宝消耗更多的热能,使新陈代谢的速度加快。
有资料显示,坚持做操可以使宝宝心率比原来减缓、心输出量增加、心脏功能增强,食欲也会增强。 项目: 4—6月婴幼儿被动操。两手胸前交叉、伸曲肘关节、肩关节运动,伸展上肢运动,伸展踝关节,两腿轮流伸展,下肢伸直上举,全身转体。 7—12月婴幼儿被动操。起坐运动、起立运动、提腿运动、挺胸运动、转体翻身运动、托举运动。
幼儿教育需尊重幼儿心理
1、 家长式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管教孩子时往往是不许这样不许那样;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要孩子学这学那,如果孩子不感兴趣,不想学,父母就摆出一副长辈的架势,于是容易产生与孩子情绪上的对立。
2、唠叨式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喜欢整天对孩子唠唠叨叨,这个要这么做,那个要那么做;这也不对那也不是,总是没完没了地嘀咕,这种“敲木鱼”式的教育最终导致孩子厌烦而产生逆反心理。
3、漠不关心的教育方式: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什么都要问个明白探个究竟,这里摸摸那里碰碰,有时电插座、煤气开关也是他们探究的对象,一点不懂其危险性,有时好好的玩具也要拆开来看看,甚至会损坏贵重的家用电器。如果此时父母仅是简单、粗暴地说不许或不予理睬,就会引起孩子的不满而产生逆反心理。
做父母的应尊重幼儿心理发育的规律,掌握幼儿心理学知识,改进自己对幼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具体应该从一下三方面做起。
首先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把他当作朋友平等对待,唠叨、打骂都会使孩子把你的话当耳旁风,心理上也会产生反感。
其次要冷静分析孩子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如果是成人方面的原因,就应注意改进,成人应言而有信;如果是孩子无理取闹,则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对其逆反行为不予理睬,事后再进行教育、诱导,说明利害关系,千万不要“犟过孩子头”而火上浇油,把事情搞得更糟。
还可利用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使孩子服从正确的教育。例如孩子在外面玩,明明走得动却不肯自己走路,一定要你抱,你可以这么对他讲:“你看那边的小弟弟都自己走路,你不会比他差吧?”孩子为了表示自己能干,就会自己走路了。这种方法用得得当,不亚于正面说教。
最后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例如孩子好奇、好问、爱动脑筋,家长要因势利导,讲一些孩子听得懂的道理,不要一有逆反言行就全盘否定。当然,发现孩子的行为具有危险性时,应及时制止,并讲明道理。
幼儿园小学化的危害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我国幼儿教育的一种不合理现象。它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也违背了有关教育方针,对幼儿教育形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一)不利于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危害了幼儿的身体健康
学前阶段的幼儿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决定了他们还不是“坐下来学习”意义上的学生,如果强制幼儿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经系统的伤害,使孩子变得表情呆板;过早过多的进行规范性学习,不利于孩子肌肉、骨骼的发育,会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上的不良症状的产生,给幼儿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二)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害
1.孩子还未上学,就已厌学。处在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其大脑以及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发育还不完善,决定了他们还不能像小学生那样坐下来正规的学习。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家长和老师,非要像对待小学生一样要求他们,这正如还没有长出牙齿的婴儿,非要他吃坚硬的食物一样,这种违背规律的做法对孩子的危害可想而知。不管孩子年龄有多小一律要求他们写字、算数,如果写不好(这是必然的,因为他们还没有到能写好的年龄),家长呵斥、打骂,老师批评,孩子在这种小学化的教育过程中,得不到快乐,而得到的常常是消极的情绪体验,自然会认为学习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于是,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的心理,结果使孩子还未正式开始学习的过程,就已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才是最糟糕的事情!
2.扼杀了幼儿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幼儿天性是爱游戏的,专家指出:幼儿在成人意义上的 “玩”,其实都是在学习。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基本的形式,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因此,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更应该顺应幼儿的天性,一切活动都应该在游戏中进行。否则,就是违背了幼儿教育规律。而小学化了的幼儿教育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只是单调的让孩子写字、算数,剥夺幼儿游戏的机会,泯灭了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实质上,小学化的幼儿教育方式使幼儿失去了学习、创造、和探索的机会,孩子变得像“小大人”,呆头呆脑。过早的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在成人的责备甚至打骂声中强制学习,活泼好动的个性受到压抑、摧残,心灵受到创伤,则难以形成开朗、积极、乐观、自强、自信、自尊等健全的人格,严重的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三)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不利
1.遏制幼儿智力的全面发展,错过了幼儿教育的“关键期”。学前教育“小学化”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忽视幼儿在游戏中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忽视了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身体各部的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然观察能力等多智能的全面开发。而正规的幼儿教育,教师每设计一个游戏活动往往使幼儿得到多种能力的训练,孩子在这种以游戏为主的教育活动中变得越来越健康、活泼、聪明,比那些会写多少字、会算多少数的孩子在正式上学以后更有潜力。有一个孩,其家长深知学前教育的真谛,从孩子出生起就不断的给孩子以各种感官的刺激,当孩子能听懂成人的语言时,则开始给孩子讲故事。每天晚上,孩子总是在语言优美动听的童话故事中进入梦乡,一直到孩子上小学自己会阅读为止。在日常生活中,在游戏、玩乐的过程中,孩子学习了粗浅的天文地理、人文景观、飞鸟鱼虫等常识,建立了粗浅的数概念,训练孩子的各种能力,教孩子尊重他人、尊重长辈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行为,通过各种智力游戏、智力图片开发孩子智力,孩子在幼儿园教育也是游戏形式进行的,孩子的童年是游戏的、快乐的,在亲子共读中,在游戏玩乐中,书不知不觉的成了孩子的伙伴,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这样潜移默化的形成了。直到幼儿园大班下学期,幼小衔接的需要学习了一些简单笔画的书写以及拼音声母的读法。孩子上了小学以后,三年级之前在班里虽然不出头,但学习很顺利,家庭作业从来不用家长督促,孩子学习很自觉,即使家长在客厅看电视也不会影响他。到了四年级,知识的深度、难度加大了,这孩子的潜力开始显露出来,孩子的数学老师说:这孩子头脑反应快,难度较大的数学应用题总是他率先解出。实质上,是因为这孩子从小就接受语言的训练,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强,能很快的将应用题中复杂的数据理顺关系并做出灵敏的反应。从此,直到现在这孩子已经上高中三年级,学习很轻松没有太大压力,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与其相反,学前教育“小学化”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因长时间的“灌输”学习,智力没有得到全面开发反而受到抑制,头脑僵化,反应不灵活,对孩子以后的发展非常不利。
2.忽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研究表明:影响孩子学业成绩的第一因素不是知识的准备问题,而是孩子是不是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否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否引发了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是否帮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培养了孩子知识的迁移能力,是否帮助孩子树立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否教孩子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孩子学会探索、学会合作等等。而这些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关键期在学前,这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所在。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会使孩子终生受益。从孩子的终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讲,培养孩子学会认识、做事、做人、共同生活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是为孩子打下了良好的成长基础,这些远比教给孩子具体的知识更重要,这才是真正的使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
(四)对幼儿的未来学习不利
在幼儿阶段儿童如果学过了小学课本上的知识,他们刚上小学一年级时,由于重复教育,孩子似懂非懂,毫无新鲜感,无味枯燥的重复使他们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容易因我已懂而不专心听讲,养成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课、做小动作、不完成作业等不良的学习态度,反而影响了所有学习任务的完成。当他们升入二年级以后,面对新的学习内容,一下子不能适应,结果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学习跟不上的情况都得以产生,成了老师和同学眼里的“差生”,从而使孩子产生对学校、对学习的厌恶、厌烦情绪,这种“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好比拔苗助长,孩子本来是棵好苗苗,却被大家急功近利的做法给“拔”得“蔫”了甚至 “枯”了。
早教注意事项
1、别忽略家庭教育
宝宝的价值观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父母在早期教育中的地位,旁人不可替代,父母的身教对于孩子性格、习惯、价值观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2、把早教等同于学习
不少家长把早期教育视同于早期学科教育,孩子1岁以内学认字,3岁以内学外语。夏先生认为,会识字、会背诗只是简单 的记忆模仿,并不代表孩子真正的智力和能力。0至3岁的孩子正处于情绪情感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早教的重点是把握好语言、智能、体能、感官等七个 幼儿身心发展的顺序和规律,采取鼓励性学习,创造快乐环境,开发其本身已有的潜能。
3、幼儿只适于学习单一母语
每个幼儿都具有多语言功能,为给幼儿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可以学习多一些语言。
学前教育过度得不偿失
学前教育是不是学得越多越好?部分专家认为,学前教育过度往往以牺牲孩子的情感、社会性以及长远发展为代价,得不偿失,教育部门应该及早刹住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风气。
山东省幼教专家董旭花说,幼儿园应该开展哪些教学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已经作出了明确表述: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如果按照纲要开展教学活动,幼儿园的孩子完全可以度过一段轻松快乐的学前时光。但记者调查了解到,几乎每一家幼儿园都在“超纲”教学。记者在济南几家幼儿园了解到,凡是受家长欢迎、生源足的幼儿园都是开设课程多的幼儿园。
有专家认为,接受过“超前教育”的幼儿在入小学前就掌握了小学的知识,所以他们对小学老师讲的课根本听不进去,上课时对重复学习不感兴趣,常常开小差、做小动作。这些不良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对其以后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幼儿教育的介绍
《幼儿教育》是1982年浙江教育报刊总社出版的教育期刊,编辑单位是《幼儿教育》编辑部。
幼儿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方面发展的有目的的活动,如幼儿在成人的指导下看电视、做家务、参加社会活动,等等,都可说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特指幼儿园和其他专门开设的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在中国属于学校教育系统,和学校教育一样,幼儿园教育也具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所没有的优点,如计划性、系统性等。幼儿园教育以幼儿园教师为主要对象,致力于宣传党和国家的幼儿教育政策,反映幼儿教育研究与改革成果,交流幼儿园、托儿所、家庭教育经验,介绍国内外幼儿教育信息,提供幼儿教育活动材料和教学参考资料。
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
8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目标有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由"智育中心"向注重整体发展方向转变。60年代,美、日、苏等国在冷战和“知识爆炸”等因素的压力下,都以高、新、难等原则进行中小学课程改革,教学内容逐级下放。尤其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关于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观点,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加强早期智力开发成为美、苏、日、德等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倾向于把早期教育误解为早期智力开发,导致"智育中心",忽视学前儿童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
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和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复归,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工作者都呼吁要纠偏。
1985年6月在日本召开的“日、美、欧幼儿教育、保育会议”的中心内容,就是要求从"智育中心"转向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人们意识到,各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社会和情感问题应被看成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0年`4月,日本开始实施新修定的《幼儿园教育要领》,明确地将人际关系、环境、表现列入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中,以纠正偏重智育的倾向,促使儿童在天真、活泼、幸福的气氛中得到良好的发展。美国幼儿教育界也普遍重视通过社会教育促进幼儿智力、社会交往能力、价值观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但是,智育中心的问题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根本的解决。由于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社会也要求高层次的人才,成人仍对幼小的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在儿童很小的时候,人们就对他们进行某一学科或某一方面如计算、阅读、体操、芭蕾、钢琴、健美、武术等方面的教育。这种单一的技能技巧训练有着明显的片面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无视儿童的兴趣,强制行事,过于正规和严格,给幼儿个性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各国教育专家认为,尊重。研究和了解幼儿的特点,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仍然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他们主张让儿童通过自然经验、社会交往和游戏等方式自发地、自主地去学习。
不分年级教育在世界发达国家已成为影响现行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潮流。1990年,法国政府颁布关于建立初等教育3年制学习阶段改革计划的法令,进行打破传统的年级概念的改革尝试。其做法是:将2至11岁儿童的教育分为3个阶段,每个阶段一般由3个学年组成。每一个阶段称作初步学习阶段,包括幼儿学校的小班和中班,儿童年龄为2至5岁。第二阶段称作基础学习阶段,包括幼儿学校的大班和小学前2个年级,儿童年龄为5至8岁。第3个阶段称作深入学习阶段,包括小学后3个年级,学龄为8至11岁。
在美国,人们对学前教育中的混合年龄组和小学低年级中的不分年级计划的潜在作用也倍感兴趣,如90年代肯塔基教育改革法和俄勒冈州迎接21世纪教育法案,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不分年级教育形式古已有之。到近代,年级制和班级授课制在推动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制度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儿童的个性差异,因而在19世纪末开始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中就受到批评。
不分年级教育的指导思想的核心是重视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允许超前和落后,使优秀学生和后进生都能获得有效发展。其次,不同年龄儿童混合在一起共同活动,通过社会交往,无论是年龄大的儿童还是年龄小的儿童,都能学到大量知识,并获得社会能力的发展。再次,不分年级的教育还促进了教师对儿童的因材施教,以及父母和教师之间相互联系的加强。最后,不分年级制有利于幼小衔接,使儿童从幼儿园教育自然地过渡到正规的学校教育。
各国学前教育事业在战后虽然有较大发展,但一般说来,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如幼儿园和保育学校等仍难以满足社会上的各种不同需要。许多国家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学形式日益多样化和灵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