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闭塞的康复护理
动脉闭塞的康复护理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由于肢端疼痛和坏死使病人产生痛苦和抑郁心理,医护人员应关心体贴病人,讲解疾病有关知识,改变病人认知,使其情绪稳定,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2.患肢护理
主要原则是改善下肢血液循环。注意肢体保暖,勿使肢体暴露于寒冷环境中,以免血管收缩。保暖可促进血管扩张,但应避免用热水袋、热垫或热水给患肢直接加温,因热疗使组织需氧量增加,将加重肢体病变程度。取合适体位,病人睡觉或休息时取头高脚低位,使血液容易灌流至下肢。告知病人避免长时间维持同一姿势(站或坐)不变,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坐时应避免将一腿搁在另一腿膝盖上,防止动、静脉受压,阻碍血流。保持足部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洗脚,告诉病人先用手试水温,勿用足趾试水温,以免烫伤。皮肤瘙痒时,可涂拭止痒药膏,但应避免用手抓痒,以免造成开放性伤口和继发感染。如有皮肤溃疡或坏死,保持溃疡部位的清洁、避免受压及刺激;加强创面换药,可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湿敷,并遵医嘱应用抗感染药物。
3.疼痛护理
早期轻症病人可用血管扩张剂、中医中药治疗等。对疼痛剧烈的中、晚期病人常需使用麻醉性镇痛药。若疼痛难以缓解,可用连续硬膜外阻滞方法止痛。
4.功能锻炼
鼓励病人每天步行,指导病人进行Buerger运动,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以疼痛的出现作为活动量的指标。
5.术前准备
告之病人绝对戒烟及其危害性,指导病人戒烟,余按血管外科术前常规护理。
(二)术后护理
1.执行全麻或硬膜外麻醉术后护理常规。
2.体位,取相应体位,患肢自然平放,避免关节过屈使人工血管扭曲。动脉血管重建术后应卧床制动2周。自体血管移植者若愈合较好,卧床制动时间可适当缩短。
3.病情观察
(1)监测血压、脉搏及血氧饱和度,记录24小时尿量,维持体内体液平衡。
(2)观察切口渗血情况:出血是术后早期最常见的并发症,观察腹股沟及耻骨上区是否肿胀、淤斑、疼痛、发热。若人工血管隧道出血,可造成阴囊血肿,若发现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观察术后肢体肿胀情况:慢性缺血的肢体在血运重建以后,常出现肢体肿胀。主要原因是组织间液增多以及淋巴回流受阻。术后抬高患肢及给病人穿中等压力的弹力袜,一般肢体肿胀可在几周内消失。
(4)观察患肢远端的皮肤温度、色泽、感觉和脉搏强度以判断血管通畅度:可抬高并保暖患肢,避免肢体暴露于寒冷环境中,以免血管收缩,同时可减轻因绷带包扎过紧引起的患肢肿胀。若动脉重建术后出现肢体肿胀、剧烈疼痛、麻木、皮肤颜色发紫、皮温降低,应考虑重建部位的血管发生痉挛或继发性血栓、栓塞形成,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处理或做好再次手术的准备工作。
4.药物护理:行人工血管旁路术后主要应用抗凝药物,防止血栓形成做好抗凝护理。
5.引流管护理: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状,保持引流管通畅,维持有效引流。
6.饮食护理:麻醉清醒后进食低脂饮食,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富含纤维素食物,防止便秘。
7.功能锻炼:卧床制动病人,鼓励其在床上作足背伸屈活动,以利小腿深静脉血液回流。
动脉闭塞的检查方法
1、动脉闭塞的神经影像学检查
动脉闭塞应常规进行CT检查,多数病例发病24小时后逐渐市低密度梗死灶,发病后2-15日可见均匀片状或楔形的明显低密度灶,大面积脑梗死伴脑水肿和占位效应,出血性梗死呈混杂密度,应注意病后2-3周梗死吸收期,病灶水肿消失及吞噬细胞侵润可与脑组织等密度,CT上难以分辨,称为“模糊效应”。增强扫描有诊断意义,梗死后5-6日出现增强现象,1-2周最明显,约90%的梗死灶显示不均匀的病变组织。但有时CT不能显示脑干、小脑较小梗死灶。
MRI可清晰显示早期缺血性梗死、脑干及小脑梗死、静脉窦血栓形成等,梗死后数小时即出现T1低信号、T2高信号灶,出血性梗死显示其中混杂T1高信号。钆增强MRI较平扫敏感。功能性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可早期诊断缺血性卒中,发病2小时内即显示缺血病变,为早期治疗提供重要信息。DSA可发现血管狭窄及闭塞部位,显示动脉炎、Moyamoya病、动脉瘤和静脉畸形等。
2、腰穿检查只在不能做CT检查、临床又难以区别脑梗死与脑出血时进行,通常脑压及CSF常规正常。经颅多普勒(TCD)可发现颈动脉及颈内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或血栓形成。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发现心脏附壁血栓、心房粘液瘤和二尖瓣脱垂。
动脉闭塞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
中年以上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患者突然发病,一至数日出现脑局灶性损害症状体征,并可归因于某颅内动脉闭塞综合征,临床应考虑急性脑梗死可能,CT或MRI检查发现梗死灶可以确诊。有明确感染或炎症性病史的年轻患者需考虑动脉炎的可能。
2、鉴别诊断
(1)脑出血:脑梗死有时颇似大量脑出血的临床表现,但活动中起病、病情进展快、高血压史常提示脑出血,CT检查可以确诊。
(2)脑拴塞:起病急骤,局灶性体征在数秒至数分钟达到高峰;常有心源性栓子来源如风心病、冠心病、心肌梗死、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以及合并心房纤颤等,常见大脑中动脉栓塞引起大面积脑梗死,导致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常伴癫性发作。
(3)颅内占位病变:颅内肿瘤、硬膜下血肿和脑脓肿可呈卒中样发病,出现偏瘫等局灶火形成体征,颅内压增高征象不明显时易与脑梗死混淆,须提高警惕,CT或MRI检查可以确诊。
闭塞性动脉硬化的治疗方法
1.动脉闭塞是指肾动脉主干或较大分支由于血管壁或血液因素导致肾动脉腔内发生的完全闭塞按起病缓急分为急性及慢性急性肾动脉闭塞经常是因为腔壁血栓引起的栓塞或肾动脉急性血栓形成慢性肱动脉闭塞多在肱动脉狭窄基础上逐渐出现完全堵塞介意平常多喝水不吸烟.
2.,需要及早使用中药有效改善症状。现在使用的药物力量较小。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回答者:李瑾对于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问题你一定要重视,你提到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为你解答如下。动脉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可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小。动脉硬化是随着人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血管疾病,其规律通常是在青少年时期发生,至中老年时期加重、发病。男性较女性多,近年来本病在我国逐渐增多,成为老年人死亡主要原因之一。
3.动脉硬化闭塞症为动脉因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主要侵犯腹主动脉下端、髂动脉、股动脉等大、中型动脉。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动脉中层变性和继发血栓形成而逐渐产生管腔闭塞,使下肢发生缺血。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肢发冷、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动脉搏动消失,肢体组织营养障碍,趾或足发生溃疡或坏疽。
脑卒中的康复护理方法
1、传统脑卒中康复护理被临床视作后疗法,康复护理重点关注脑卒中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存在的遗留障碍。现阶段,随着医疗技术的提升,为康复护理工作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脑卒中康复护理早期就进行介入。介入时间根据患者病情各不相同,针对重症脑出血患者,在患者病情发作24内,在监测、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期间即介入康复护理;针对脑梗死患者,3d后进行康复护理介入;针对脑出血患者,3~5d进行康复护理介入等。脑卒中康复护理介入时间的指导思想多为,在患者生命体征得到控制、神经系统症状平稳48h后再开展康复介入。据临床调查研究认为发病6个月内进行的康复治疗即为早期康复,近年来大多康复医学专家指出,若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的情况下就可进行康复训练,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病情十分不稳定,这是康复护理所要面对的巨大难题,要求即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护理,还要有针对性、预防性的进行护理。
2、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肢体功能康复护理 肢体功能护理多采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通过神经发育推进技术为主的运动训练,同时给予药物治疗、肌电反射刺激以及功能电刺激进行辅助。积极护理患者开展早期的肢体功能锻炼,并且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合适的安排各种锻炼时间以及锻炼的强度,不要有过于疲倦的感觉,并且各项锻炼工作应该循序渐进,按照机体运动的发育顺序慢慢的开展,按照翻身-坐起-站立-步行的顺序一步一步完成。对患者的肢体进行按摩,对血液以及淋巴的流动有促进性作用,从而能够有效的防止肿胀情况的出现,而且对患肢也是一种感觉上的刺激,更加有利于患者的恢复。注意的按摩要点是轻柔,不可粗鲁,并且有节奏的慢慢开展,使得肌肉完全的放松,同时能够辅以穴位按摩的方式,强化治疗效果。
动脉闭塞症的预防及护理
一、预 防
由于动脉硬化闭塞症常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及心、脑、肾等脏器功能损害,故平时要注意各种因素对身体的影响,重视饮食’及生活调理,加强身体的抗病能力,延缓病情的发展。
二、护 理
1、生活调理 穿宽松鞋袜,经常更换,避免摩擦和受压。注意手、足保暖,避免足部损伤,避免用冷水、温度过高的水洗脚。
2、饮食调理 饮食以清淡为主,可吃易消化的营养品,忌食辛辣及胆固醇高的食物。
3、精神调理 该类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病程长,多呈进行性加重,故患者对该病感到十分恐惧,害怕肢体坏疽或截肢。应向患者详细解释,鼓励开导,使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
放支架应适当运动散步游泳不会让支架脱落
半年前,我因为下肢动脉闭塞做了支架手术,手术很成功,走路基本上已经不疼,但是担心支架会掉下来,不敢做大幅度运动,会有这种可能吗?术后康复还应注意啥?
很多下肢动脉闭塞的患者,无论是手术后,还是单纯的药物治疗,都会有一些运动上的误区,认为过多的活动会导致支架脱落、伤口开裂等。应该明确地是,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增加主动运动是非常有效的自我治疗及术后康复手段。当然对于不同年龄段,疾病轻重要分别对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量,像散步、打太极拳、游泳等运动,都能对治疗及术后康复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此外,按时吃药、定期随访也是术后康复的重要环节。
动脉闭塞的生活保健
1、饮食调理:饮食以清淡为主,可吃易消化的营养品,忌食辛辣及胆固醇高的食物。大家在生活中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能吃的一定不要吃。
2、生活调理:穿宽松鞋袜,经常更换,避免摩擦和受压。注意手、足保暖,避免足部损伤,避免用冷水、温度过高的水洗脚。
3、控制易患因子: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预防首先是控制易患因子,如有糖尿病,应及时控制血糖,包括饮食控制、锻炼及降糖药的使用,如有胆固醇增高,则应控制胆固醇饮食,对超重者应严格控制热量的摄入,如有高血压,则应给予合理的降压治疗。
4、体力活动:体力活动应根据原来的身体状况、体力活动习惯和心脏功能状态确定,以不过度增加心脏负担和不引起不适感觉为原则。体育活动要循序渐进,不宜勉强作剧烈运动,对老年人提倡散步,做保健操、太极拳等。
5、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多食用低盐、低糖、高纤维素和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性食物,如豆类水果、蔬菜等。戒烟,吸烟者发生间歇性跛行的几率是非吸烟者的9倍。因此,戒烟是减少发病的有效措施。
动脉闭塞的治疗主要有哪几种方法
一、西医治疗动脉闭塞:
1、全血粘度低切值指标(低切值低于10)可作为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血液流变学检测中全血粘度低切值反应红细胞的聚集性,低切越高,提示红细胞聚集性越高。有研究表明,动脉闭塞坏死期患者低切值越低,预后越好,考虑与红细胞聚集性低,改善了组织缺血缺氧相关。低切值低于7,则预后最佳;低切值低于10,预后较好,可建议动脉闭塞坏死期药物保守治疗。
2、肱踝指数(ABI值>0.3)可作为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肱踝指数(ABI)为踝部动脉收缩压和双侧肱动脉收缩压的值之比。有研究显示缺血性坏疽等指标ABI值>0.3者,治疗动脉闭塞效果较佳,可考虑保守治疗。ABI值<0.3者,药物保守治疗效果较差。
3、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不能作为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C-反应蛋白(CRp)是最敏感、非特异性的炎症指标,炎症反应参与了动脉闭塞的形成。CRp可反映炎症及动脉闭塞病变程度,与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纤维蛋白原使体内的重要凝血因子,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增高,会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动脉血栓发生率增加,促进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有研究结果显示,动脉硬化闭塞症坏死期的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均显著增高,提示动脉闭塞坏死期处于斑块形成过程中,组织缺血、缺氧形成坏疽,与疗效及预后无关,故不能作为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二、中医中药治疗动脉闭塞:
中医中药是治疗动脉闭塞疾病的一大特色,经过多年临床研究,针对动脉闭塞病人晚期的剧烈疼痛、不能平卧、每天只能坐到天亮,每分钟、每小时都在痛苦中煎熬,常迅速消耗、直至衰竭的特点,选用中药,经反复研究、组方、精心加工而成纯中药制剂“六味通脉胶囊”、“还生”系列中药,能较快改善患肢缺血状态、迅速缓解动脉闭塞患者的患肢疼痛,并能增强局部抗缺氧坏死的能力,给广大动脉闭塞患者带来了希望。另外,介入治疗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创伤小、能起到与手术相似的效果,如“球囊导管扩张”、“置入支架”、“斑块消融”等,对局限性动脉闭塞病变有很好的疗效。
动脉闭塞是怎么回事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病因尚不清楚,但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的易患因素包括糖尿病、吸烟、高血压、脂质代谢紊乱、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等。
糖尿病是公认的最重要的易患因素,且病变发展快,容易出现肢体坏疽。烟草中的尼古丁和其他有害成分会损害血管内膜,影响前列腺素代谢、脂质代谢,影响血液黏滞度、血小板功能、凝血系统功能等,并易促使血管收缩,诱发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形成。
研究发现几种易患因素的共同作用,可使本病发病机会增加,如单独吸烟的相对危险性是2.3,吸烟加上糖尿病的相对危险性上升至3.3,再加上高血压相对危险性达6.3。
关于动脉闭塞的治疗
一、溶栓治疗:对动脉闭塞病变范围大而广的病例,常因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后继发前向及后向的血栓形成。因此需先做血栓溶解治疗后再做血管成形术,这样动脉闭塞才能取得理想效果。溶栓方法有:
1、链激酶治疗:将导管插入栓塞的血管内,每间隔5min注链激酶2500U,平均2.5h(1~7h),即刻再通率75%,发生出血倾向为4.2%。
2、阿替普酶(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阿替普酶(rt-PA)能产生快速溶栓作用,并特异作用于凝血块而不引起全身性纤维蛋白溶解,故无出血不良反应。且生物半衰期短,无抗原作用,是动脉闭塞较理想的溶栓剂。动脉滴注阿替普酶(rt-PA)0.1ms/(kg•h),持续1~6.5h,产生溶栓作用达92%(23/25)。
二、缓解动脉闭塞的偏方:
1、赤小豆粥:赤小豆适量,浸泡半日后,同粳米100克,煮粥。每日1次。
2、萝卜粥:新鲜萝卜250克,粳米100克。将萝卜切碎,同粳米同煮成粥。每日1次。
3、楂梨膏:肥山楂、甜梨各10千克。均去核,共捣取汁,入锅煎熬,加炼蜜120克收膏。任意服之。本方用于各证型之动脉闭塞。
4、乌杞汤:首乌、枸杞、泽漆各30克。每日煎水至300毫升,每日2次,每日1剂。本方具有滋阴补肾之效,用于肾阴阳俱虚或肾阴不足动脉闭塞者。
5、桃仁粥:桃仁10克,粳米50~100克。桃仁煮熟去皮尖,取汁和粳米同煮粥食。每日服1次。本方具有活血化瘀之效,用于瘀血阻络动脉闭塞者。
6、人参银耳汤:人参5克,银耳10~15克。先将银耳用温水浸泡12小时,洗净。人参切成小片,用文火煮熬2小时,再入银耳煮熬1小时。分早晚2次服。本方具有益气补血之效,用于气血两虚者。
7、大蒜粥:粳米100克,紫皮大蒜30克。蒜去皮后,置沸水中煮1分钟后捞出,将粳米入蒜水中煮成稀粥,再入蒜,同煮为粥。每日晚间食用。本方具有温阳活血化瘀之效,用于阳虚寒凝、瘀血阻络者,瘀热阻滞动脉闭塞者慎用。
动脉闭塞的检查项目
1.血脂测定,血中三酰甘油和胆固醇常增高,脂蛋白分型显示90%以上患者为Ⅱ或Ⅳ型高腊蛋白血症。
2.血糖,尿糖和糖耐量试验检查常有阳性发现。
3.节段性动脉压测定:节段性动脉压测定是指测量肢体各平面的动脉收缩压,包括末端的指,趾收缩压,经计算上下肢收缩压的比值,从而判断下肢缺血的范围和程度,现多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也可用钟型听诊器听诊测定。
(1)踝部血压测量法:袖带环绕踝部后,用多普勒仪测胫前动脉或胫后动脉踝区血流,也可用听诊器听诊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指数):A/B指数是指测踝部胫后动脉压与同侧上臂肱动脉压之比值,正常值≥1.0,测A/B指数的临床意义在于:
①判断下肢缺血的严重程度,指数降低的程度一般与下肢缺血的严重性是一致的,如间歇跛行时A/B指数为0.5~0.8,静息痛与坏疽时指数<0.5。
②观察动脉旁路移植后的效果。
(2)节段性动脉压绝对值测定:测定节段性动脉收缩压绝对值的临床实用价值为:
①判断缺血性坏疽的趋向,一般踝动脉压>8.0kPa(60mmHg),肢体存活率为86%;踝压<8.0kPa时,存活率为77%。
②选择截肢平面参考,动脉压>6.7kPa(50mmHg)可膝下截肢;未探到动脉血流时,应选膝上截肢。
③节段性动脉压同时测相应段血压差,或两侧肢体对称部位血压差>2.7kPa(20mmHg)时,提示测定局部的近端动脉狭窄或闭塞。
4.经皮氧分压测定 通过测定局部组织的氧分压,可间接了解局部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可在静息状态,体位改变及运动反复检测对比分析,有助于间接了解局部供血情况,指导临床确定截肢水平,判断手术伤口愈合趋向及旁路手术后效果。
5.多普勒超声检测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直接观察肢体动脉管径大小,血流情况以及动脉搏动传导时间变化等,从而确定病变的部位和严重程度。
6.磁共振显像检查 MRI可清晰显示主动脉及髂动脉部位凸入腔内的粥样硬化斑块,管腔的狭窄和阻塞,以及做血管手术后的并发症,如血管瘤,动脉扩张等,但较难显示股动脉以下较小分支的狭窄病变,也难显示钙化的斑块,因此,MRI尚不能完全代替手术前的血管造影。
7.周围动脉造影 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可按需要达腹主动脉的肾动脉分支以上,作双侧或单侧下肢动脉造影,动脉造影能明确病变部位,范围和严重程度,是确定需否,能否和如何手术治疗的依据,但血管造影不能对局部组织的灌注做出定量分析,因此临床需根据局部动脉压和氧分压等检测结合起来,才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8.眼底检查 直接观察有无动脉硬化,并确定硬化程度和进展速度。
如何治疗椎动脉闭塞
1.一般治疗 用降脂、降压及扩张血管药物。如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川芎嗪、脉络宁等,对早期间歇跛行可缓解症状。
2.溶栓治疗 对病变范围大而广的病例,常因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后继发前向及后向的血栓形成。因此需先做血栓溶解治疗后再做血管成形术,才能取得理想效果。溶栓方法有:
①链激酶(streptokinase)治疗:将导管插入栓塞的血管内,每间隔5min注链激酶2500U,平均2.5h(1~7h),即刻再通率75%,发生出血倾向为4.2%。
②阿替普酶(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阿替普酶(rt-PA)能产生快速溶栓作用,并特异作用于凝血块而不引起全身性纤维蛋白溶解,故无出血不良反应。且生物半衰期短,无抗原作用,是较理想的溶栓剂。动脉滴注阿替普酶(rt-PA) 0.1ms/(kg?h),持续1~6.5h,产生溶栓作用达92%(23/25)。
3.介入治疗 经皮腔内血管形成术(pere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对髂动脉病变初期成功率为96%,远期(1~7年)畅通率为90%,可与血管重建术媲美。因此对髂动脉阻塞的治疗,PAT应属首选。
以上就是如何治疗椎动脉闭塞的方式,不同的治疗方式,对我们的身体影响也是不同,当患者的病情属于比较轻微的时候,只需要通过一般治疗的方式就可以了,比较严重的状态下,就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所以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的治疗方式也是不同的。
脑梗死的症状有哪些
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
病灶侧单眼黑蒙,或病灶侧Horner征(因颈上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受损所致的同侧眼裂变小、瞳孔变小、眼球内陷及面部少汗);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等(大脑中动脉或大脑中、前动脉缺血表现);优势半球受累还可有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体像障碍等。尽管颈内动脉供血区的脑梗死出现意识障碍较少,但急性颈内动脉主干闭塞可产生明显的意识障碍。
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
最为常见。
(一)主干闭塞 出现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若优势半球受累还可出现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体象障碍。
(二)皮质支闭塞 上分支闭塞可出现必遭对侧偏瘫和感觉缺失,Broca失语(优势半球)或体象障碍(非优势半球);下分支闭塞可出现Wernicke失语、命名性失语和行为障碍等,而无偏瘫。
(三)深穿支闭塞 对侧中枢性上下肢均等性偏瘫,可伴有面舌瘫;对侧偏身感觉障碍,有时可伴有对侧同向性偏瘫;优势半球病变可出现皮质下失语。
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
(一)主干闭塞 前交通动脉以后闭塞时额叶内侧缺血,出现对侧下肢运动及感觉障碍,因旁中央小叶受累小便不易控制,对侧出现强握、摸索及吸吮反射等额叶释放症状。若前交通动脉以前大脑前动脉闭塞时,由于有对侧动脉的侧支循环代偿,不一定出现症状。如果双侧动脉起源于同一主干,易出现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出现淡漠、欣快等精神症状,双侧脑性瘫痪、二便失禁、额叶性认知功能障碍。
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指导
严禁烟酒——戒烟是所有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方法的基础,也是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的首要工作。患者应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并主动戒烟。同时还需注意除自己严格戒烟外,禁止在浓烟污染的环境中驻足。因为,香烟中的烟碱能刺激血管壁上的神经末梢,使血管收缩、痉挛,导致局部肢体缺血加重,疼痛加剧。
注意保暖——寒冷会使血管痉挛,使肢体营养障碍加重,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应避免患肢直接暴露于寒冷中,要多穿衣物,注意患肢保暖,可通过穿棉袜、棉鞋、增加棉被、提高房间温度等措施来保暖。不可使用热水袋、电热毯等给患肢直接加温或者浸泡温度在50°C以上热水中。
注意休息——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鞋袜宜宽松,穿着松、软、暖的棉袜,以免磨破皮肤。在修剪趾甲时,要注意勿损伤皮肤,洗脚时避免过高,宜用温水(40°C左右)洗涤并轻轻擦干。要注意避免过多行走和在寒冷的环境里长时间停留。
心理护理——动脉硬化闭塞症存在久治不愈,疼痛剧烈,可能截肢等病情,以及长疗程、高费用的治疗,很容易让患者失去治疗信心,产生精神心理障碍,因此,积极疏导并充分调动患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挥家属的作用,帮助患者消除恐惧及悲观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保持乐观的态度对于临床治疗非常重要。良好的心理护理能帮助患者心情舒畅,生活规律,避免忧郁、悲愤,从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饮食护理——宜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禁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难消化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粗粮、豆类,尤其是绿叶菜、海带、海蜇、紫菜、木耳、洋葱、大蒜等。各种蔬菜及瓜果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和B1;茶叶及豆类食物都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铬、锰,能起到抗动脉硬化的作用。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要注意少吃含高胆固醇和高脂肪的食物,忌食辣椒、胡椒、酒类、肥肉、动物油、动物内脏、奶油、巧克力等食物。注意饮食不宜过咸。
病情观察——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患肢皮肤颜色、疼痛程度、温度、动脉搏动等情况,观察体温及脉搏变化,并注意用药反应,如有不适及时通知医生处理,若患肢疼痛加剧,可采取分散患者的精力,针刺止痛等方法,必要时可使用止痛栓。
服用中药指导——注意服用中药的方法:中药每日服一剂,将一剂药煎煮2次后合并药液,早晚各一次,时间为饭后30~60分钟为宜,可以避免中药成分对胃黏膜的刺激,喝中药前后一小时最好不要喝茶、咖啡、牛奶或豆浆,以免中药成分与茶的鞣质、咖啡因及蛋白质等发生化学反 应,影响疗效,可以喝水。如果觉得口味较苦,可以加些糖再服用。服用中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油腻、腥腻等有刺激性的食物。中西药合用要谨慎,一般应间隔半小时后服用。
脑梗死的临床表现
1.主要临床症状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复杂,它与脑损害的部位、脑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的严重程度、发病前有无其他疾病以及有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等有关,轻者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即无症状性脑梗死;也可以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肢体瘫痪或眩晕,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重者不仅可以有肢体瘫痪甚至可以急性昏迷死亡如病变影响大脑皮质在脑血管病急性期可表现为出现癫痫发作,以病后1天内发生率最高,而以癫痫为首发的脑血管病则少见常见的症状有:
(1)主观症状: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
(2)脑神经症状: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
(3)躯体症状: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2.脑梗死部位临床分类脑梗死的梗死面积以腔隙性梗死最多,临床表现为:亚急性起病、头昏、头晕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少数有饮水呛咳,吞咽困难也可有偏瘫偏身感觉减退,部分患者没有定位体征
中等面积梗死以基底核区侧脑室体旁丘脑、双侧额叶、颞叶区发病多见临床表现为:突发性头痛、眩晕、频繁恶心呕吐、神志清楚,偏身瘫痪或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失语等。
大面积梗死患者起病急骤,临床表现危重可以有偏瘫偏身感觉减退甚至四肢瘫、脑疝、昏迷等。
(1)颈内动脉闭塞:颈内动脉闭塞可以没有症状。有症状的闭塞可以引起类似于
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表现如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减退同向偏盲,优势半球受累可产生失语颅内或颅外颈内动脉闭塞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1/5。
在颈内动脉动脉硬化性闭塞的病例中,近15%的病例有先兆,包括TIA和同侧视网膜动脉缺血引起的单眼盲。由于颅底动脉环的作用使颈内动脉闭塞的症状复杂,有时颈内动脉闭塞也可不出现局灶症状这取决于前后交通动脉眼动脉、脑浅表动脉等侧支循环的代偿功能。也可伴有一过性失明和Horner征。
(2)大脑中动脉闭塞:由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最常累及的地方发生的临床征象取决于累及的部位。
①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发生在大脑中动脉发出豆纹动脉的近端因为整个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全部受累此为该动脉闭塞发生脑血管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种主干闭塞的临床表现是引起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优势半球侧动脉主干闭塞可有失语、失写失读。如梗死面积大时,病情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压增高、昏迷、脑疝甚至死亡。
②大脑中动脉深支或豆纹动脉闭塞:可引起病灶对侧偏瘫,一般无感觉障碍或同向偏盲优势半球受损,可有失语
③大脑中动脉各皮质支闭塞:可引起病灶对侧偏瘫以面部及上肢为重优势半球可引起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失读、失写失用非优势半球可引起对侧偏侧忽略症等体象障碍。
(3)大脑前动脉闭塞:大脑前动脉闭塞并不多见可能因为来自颅外或心脏的栓子更倾向进入管径大、血流大的大脑中动脉一侧大脑前动脉近端闭塞时,如前交通动脉循环良好可无症状前交通动脉后闭塞时可有:
①皮质支闭塞:产生病灶对侧下肢的感觉及运动障碍,伴有尿潴留。
②深穿支闭塞:可致病灶对侧中枢性面瘫、舌肌瘫及上肢瘫痪亦可发生情感淡漠欣快等精神障碍及强握反射。
(4)大脑后动脉闭塞:大脑后动脉闭塞引起影响对侧视野的同向偏盲,但黄斑视觉保留因为双支动脉(大脑中后动脉)供应支配黄斑的皮质同大脑中动脉区域的梗死引起的视觉缺损不同,大脑后动脉引起的更加严重。
①皮质支闭塞:主要为视觉通路缺血引起的视觉障碍,病灶对侧同向偏盲或上象限盲。
②深穿支闭塞:出现典型的丘脑综合征病灶对侧半身感觉减退伴丘脑性疼痛对侧肢体舞蹈样徐动症等。
此外,在中脑水平的大脑后动脉闭塞可引起的视觉障碍包括垂直凝视麻痹动眼神经麻痹、核间型眼肌麻痹和垂直眼球分离当大脑后动脉闭塞累及优势半球枕叶皮质时,患者表现为命名性失语。
(5)基底动脉闭塞:由于基底动脉主要供应脑干小脑、枕叶等的血液所以该动脉发生闭塞的临床症状较复杂。
常见症状为眩晕、眼球震颤复视、交叉性瘫痪或交叉性感觉障碍、肢体共济失调若基底动脉主干闭塞则出现四肢瘫痪眼肌麻痹、瞳孔缩小,常伴有面神经、展神经、三叉神经、迷走神经及舌下神经的麻痹及小脑症状等,严重者可迅速昏迷中枢性高热去脑强直、消化道出血,甚至死亡椎-基底动脉因部分阻塞引起脑桥腹侧广泛软化,则临床上可产生闭锁综合征,表现为患者四肢瘫痪,面无表情,缄默无声,不能讲话,但神志清楚能听懂人们的讲话,并以眼球活动示意理解。
(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小脑后下动脉主要供应延髓背外侧血液,当闭塞时可引起延髓外侧部综合征(Wallenberg综合征),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眼震,同侧面部感觉缺失,同侧霍纳(Horner)征,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同侧肢体共济失调,对侧面部以下痛、温觉缺失。小脑后动脉的变异性较大故小脑后下 动脉闭塞所引起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和多变,但必须具备2条基本症状即:一侧后组脑神经麻痹对侧痛、温觉消失或减退才可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