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糖尿病的心理保健

糖尿病的心理保健

在我们身边,经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因为血糖高而住院治疗,血糖高如果及时得不到控制的话,很容易引起糖尿病的发生,而且患者常常会出现体重下降,典型的的症状就是三多一少,有些人对这这种疾病并不了解,

一、糖尿病引发情绪障碍的发生率

糖尿病患者需要承受终生患病、反复血糖检测、长期胰岛素注射、食物限制、严重并发症等造成的长期压力,容易出现负性情绪;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可加重糖尿病患者的内分泌紊乱、失眠以及不良应对行为,从而加重糖尿病病情,老年患者还存在特殊的认知缺损,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

糖尿病患者中以新发病、病程长、血糖控制差、伴发器质性并发症及需要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心理障碍多发,老年女性患者更为多发。

年轻患者易有病耻感,显得更加孤独、更害怕有亲密感、更倾向于抑制发展亲密关系。据统计,这类患者中有小孩的也比较少,他们担心糖尿病会影响自己的婚姻和将来为人父母。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中、轻度心理障碍发生率为23.6%,中、重度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为19.5%。住院糖尿病患者抑郁发病率为22.5%,焦虑发病率为35%,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二、从心理保健看糖尿病患者5类情绪

1、烦躁不安情绪。患者对糖尿病知识了解不多,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希望能药到病除。可是“血糖一直居高不下”,心里就出现了急躁情绪——“像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于是陷入苦恼和烦闷之中。但这对疾病的治疗不利。

2、不能接受现实的情绪。该患者得了糖尿病后,无法接受“每天还要坚持测血糖,打胰岛素”的现实。未能积极主动地改变生活方式或习惯,以适应病情需要。而是“忍不住要发脾气”,急躁易怒,遇人遇事易动肝火。

3、心理不平衡情绪。该患者可能认为自己刚刚50岁,得了这种病,以后必须终身控制饮食,对生活和前途失去信心。同时因心境不好,很难积极配合治疗。

4、焦虑恐惧心理。糖尿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加之患者对糖尿病知识了解甚少,并存在一些误解,因此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精神高度紧张,担心疾病会影响自己的将来,惧怕死亡。

5、自责心理。该患者“看着家里人为我的病情担心”,自己过意不去。长年治疗又需要大量金钱,从而感到自责内疚,认为自己成了家庭的累赘。

三、糖尿病心理保健九要素

1、明确糖尿病是能被控制好的疾病,只要面对现实正视它,科学地对待它,血糖就会得到较好的控制,避免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2、精神放松。很多糖尿病患者常问医生:“我的病情严重吗?”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不论病情轻重,只要科学地对待它,千方百计把血糖降下来,疾病就不会往严重的方向发展。不论病情如何轻,如果听之任之,不认真规范地治疗,血糖控制不好,糖尿病的并发症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重,最后出现严重的、不可逆的后果。

3、不要存在错误观念。“能吃能喝不是病”这是一种错误观念,糖尿病就是能吃能喝,吃出来、喝出来的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尽管刚患糖尿病三五年很少致残或危及生命,但是一定要明白:从血糖升高的第一天起,糖尿病的并发症就开始了,一旦出现临床表现、功能障碍,治疗就十分困难。

4、培养有规律的生活节奏,建立新的生活规律。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的胰岛素分泌不足,不能适应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因而,血糖就会忽高忽低。如果把自己的生活起居、饮食、运动安排得非常有节奏、有规律,血糖就不会大幅度的变化。

5、加强体育锻炼和自我管理。糖尿病患者要加强体育锻炼,一方面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同时培养自己的自控能力。人们往往行为被限制以后会出现逆反心理,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比如平常未必想起吃水果,现在得了糖尿病要限制吃水果,反倒特别想吃了,控制饮食、忌烟限酒是治疗糖尿病重要的方面,因此不要存在“偶尔抽一支烟没关系”、“多吃一次没关系”的侥幸心理,往往有一次就能出现第二次、第三次。

6、保持情绪稳定。情绪波动也会导致血糖升高。情绪的自控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长期的磨练,只要时时刻刻有这种“自控意识”,一定会有收益。要避免家庭矛盾,不要大事小事就生气,要心胸开阔,大事多商量,小事不计较。任何人在工作中或生活上都不会一帆风顺,总会碰上不顺心的事,尤其是在评职称、涨工资、工作调动不顺利时更容易引起情绪的波动,而情绪的波动会引起血糖的波动,使糖尿病病情加重。把“身体健康”放在这些问题之上,对不顺心的事置之度外,对“名利”淡然处之,可以把对健康不利的因素减小到最低。

7、克服麻痹思想。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自己对疾病重视的程度逐渐淡漠,饮食控制不严格,自我监测也不认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药不按时吃,血糖也不查,甚至又像没得糖尿病时一样,一切顺其自然不管不顾,这样只能导致血糖的波动或升高,加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8、生活丰富多彩。糖尿病患者要与人多交往,参加有益的活动,丰富多彩的生活会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解除对疾病的紧张与烦恼,有利于血糖的控制。与更多的人交往,尤其与糖尿病患者的交往,可以相互探讨控制糖尿病的经验、体会,相互鼓励,相互帮助。

9、 “麻烦”是病情的需要。糖尿病既要控制饮食、加强运动、按时服药,又要进行血糖、尿糖的监测等等,确实很“麻烦”。但是正因为有了这些“麻烦”才确保了病情的稳定。这些“麻烦”是控制病情的需要。糖尿病患者要克服“麻烦”心理,不要把治疗糖尿病的一些手段和方法看成“额外负担”。血糖控制不好,一旦并发症产生了,造成功能障碍、致盲、致残。到那时给自己带来的痛苦,给家属带来的负担,与现在需要做的事比较起来,现在的“麻烦”是微不足道的。

四、寻求专业的抗抑郁治疗

1、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对病程的进展有一定不利影响。

2、糖尿病的早期治疗不仅胰岛素应用越早越好,且心理支持越早越好,胰岛素与心理支持的有机结合应成为糖尿病治疗的基本原则。

3、抗抑郁治疗不但可以减轻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伴抑郁焦虑的负性情绪,还可以改善血糖及缓解神经病变的疼痛。

家人的支持是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支柱,经常到处走走,散散心,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也是糖尿病患者克制糖尿病进一步恶化的最佳方法。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好准备,用持久的耐心与糖尿病打一个持久战,相信慢慢的,病情一定会有所好转。

儿童心理保健知识

也许很多家长在小时候都会对孩子教育,当孩子做错事时有时会进行打骂教育,即使是在人前也会觉得觉得孩子还小没啥自尊心什么的,渐渐大了,父母不再再人前打骂你了,因为他们觉得你长大了,有自尊心了,可是,难道我们小的时候就没有自尊心吗?错了!小小的我们也有一颗小小的自尊心,了解儿童 心理保健知识,别上你的遭遇让你自己的孩子再走一回。

社会情绪的发生缘于后天一般在两岁左右,孩子开始表现出复杂的情绪,如尴尬、害羞、嫉妒、内疚、骄傲等。这些情绪是自我评价性的情绪,而自我评价首先来自他人,尤其是最亲密的人--父母的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Alessandri和Lewis在1996年做了一系列实验,他们邀请一些4~5岁的孩子和他们的母亲到实验室“玩儿”,实验员给孩子们一些难题,如搭积木、滚球等。孩子们有时成功,有时失败,实验员记录下孩子成功或失败时自己的反应以及旁边母亲的反应。

记录显示与我们预期的结果一致:那些更关注孩子“缺点”或“错误”,在孩子失败时严厉指责孩子的母亲,其子女在失败时更容易显得羞愧和自责,成功时却很少感到骄傲、自豪。与之相对应的就是,那些更关注孩子的积极表现,肯定、认可孩子的母亲,其子女在成功时会表现骄傲,在失败时较少有内疚、自责的表现。所以,一个整天阴沉沉的,或者情绪上经常“暴风骤雨”的妈妈,不可能拥有一个阳光的孩子。

实验还表明,学龄前儿童的自我价值情绪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旁边有没有成年人看,对他们的情绪反应影响很大!如果没有妈妈和实验员在场,孩子们失败了就失败了,再次尝试或放弃不玩了,很少表现出羞愧。要到6岁以后,儿童逐渐内化了他人的社会的评价标准,无论有没有他人在场,他们才会为成功而感到骄傲,为失败感到内疚。

家长不仅要正确领导孩子,也要经常从孩子的方面去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见,属于孩子的东西,家长不能因为其他小朋友喜欢之类的,不经过孩子的应允,自己故作大方擅自将孩子的东西赠与他人,孩子要对自己的东西有决定意识,这是父母应该教导的,也是父母应该维护与支持的。

自己的孩子都有一定的心理期许,但对于 亲子而言,快乐才是第一位的,我们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以其擅长之处加以引导,以其缺乏之处加以温和而有效地纠正。

糖尿病保健品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糖尿病保健食品有3大类:

1、一类是膳食纤维类,膳食纤维是一种活性多糖组分,有助于糖尿病患者降糖、降脂。如南瓜茶、富纤饼干等;

2、一类是含微量元素类,微量元素铬、锌、钙、钒等,对控制糖尿病情有很大作用,特别是铬,作为胰岛素正常工作不可缺乏的一种元素,参与人体糖脂代谢,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锌能增加胰岛素的活性;而钙则能降低血糖,并有降血脂作用,对于高血压也有一定疗效。同时可适当补充维生素。这类保健食品对糖尿病有辅助治疗作用;如强化铬的奶粉、海藻等;

3、还有一种是无糖食品,无糖类保健食品起不能调节血糖的作用,但能改善高血糖患者的口味,让他们尝尝甜的滋味,提高生活质量。需要注意的是,无糖类保健品只是不含蔗糖,但其的其他甜味剂如糖精等,照样能提供少许热量,如果吃得过多也会影响血糖。比如无糖的酥糖、饮料等。糖尿病类保健品只有这些基本功效,如某些保健品夸大宣传有多种疗效或能“根治”、“治愈”、“完全替代药物和胰岛素”,则不能轻信。

孕后期心理保健

怀孕后期,不仅要注意身体方面的健康和安全,心理也是不能忽视的,要保证准妈妈的心情舒畅,不能紧张也不能兴奋等。下面就是准妈妈孕后期要注意的心理保健方面的注意事项。

进入孕后期以后,孕妈妈子宫极度膨胀,各器官、系统的负担也接近高峰,因而,孕妈妈心理上的压力也更大。由于体型变化和运动不便,孕妈妈心理上产生了一些变化,有许多孕妈妈会产生一种兴奋与紧张的矛盾心理,从而导致情绪不稳定、精神压抑等心理问题,甚至会因心理作用而自感全身无力,即使一切情况正常,也不愿活动。

临近预产期,孕妈妈对分娩的恐惧、焦虑或不安全加重,对分娩“谈虎色变”。担心发生临产先兆时来不及到医院,因而稍有“风吹草动”就赶到医院,甚至在尚未临产,无任何异常的情况下,缠住产科医生要求提前住院。

因此,孕后期心理保健应注意以下问题:

1、了解分娩原理及有关科学知识

克服分娩恐惧,最好的办法是让孕妈妈自己了解分娩的全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对孕妈妈进行分娩前的有关训练。许多地方的医院或有关机构均举办了“孕妈妈学校”,在怀孕的早、中、晚期对孕妈妈及其丈夫进行教育,专门讲解有关的医学知识,以及孕妈妈在分娩时的配合。这对有效地减轻心理压力,解除思想负担以及作好孕期保健,及时发现并诊治各类异常情况等均大有帮助。

2、不宜提早入院

毫无疑问,临产时身在医院,是最保险的办法。可是,提早入院等待也不一定就好。首先,医疗设置的配备是有限的,如果每个孕妈妈都提前入院,医院不可能象家中那样舒适、安静和方便;其次,孕妈妈入院后较长时间不临产,会有一种紧迫感,尤其看到后入院的孕妈妈已经分娩,对她也是一种刺激。另外,产科病房内的每一件事都可能影响住院者的情绪,这种影响有时侯并不十分有利。所以,孕妈妈应稳定情绪,保持心绪的平和,安心等待分娩时刻的到来。不是医生建议提前住院的孕妈妈,不要提前入院等待。

3、作好分娩准备

分娩的准备包括孕后期的健康检查、心理上的准备和物质上的准备。一切准备的目的都是希望母婴平安,所以,准备的过程也是对孕妈妈的安慰。如果孕妈妈了解到家人及医生为自己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对意外情况也有所考虑,那么,她的心中就应该有底了。孕后期,特别是临近预产期时,准爸爸也应作好准备,使妻子心中有所依托。

4、控制对分娩的恐惧

①把对分娩的恐惧转移到别的方面。这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想法。不要把分娩当作一件严重的事情来考虑,生活中避免和家人谈论分娩这个话题,也不要听过来人的分娩经验。这样做可以暂时转移对恐惧的注意,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对分娩的恐惧。

②正视分娩的恐惧。与家人反复讨论分娩的事情,将各种可能遇到的问题事先想清楚,同时找出每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做好分娩前的物质准备,这样就不会临时手忙脚乱,也会帮助稳定情绪。

③掌握与分娩有关的知识。人的恐惧大多是缺乏科学知识胡思乱想而造成的。有的学者说:“愚笨和不安定产生恐惧,知识和保障却拒绝恐惧。”有的学者进一步指出“知识完全的时候,所有恐惧,将统统消失”。所以,在怀孕期间,建议孕妈妈看一些关于分娩的书,了解了整个分娩过程后,就会以科学的头脑去取代恐惧的心理。这种方法不但效果好,而且还可增长知识。

糖尿病人切勿忽视心理保健

糖尿病人受情绪影响非常大

这是因为,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发现患者的不良情绪常影响其康复,特别是40岁~50岁的女性患者和60岁~70岁的逻辑性患者,情绪变化幅度大。这可能由于更年期精神紧张或情绪波动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血糖水平升高,病情出现反复。此外,有的患者对自己的病满不在乎,无所顾忌,我行我素;有的患者则表现为精神萎靡、情绪低落,甚至拒绝治疗;大多数患者的情绪受血糖、尿糖指标所左右,当指标正常或接近正常时,认为完全治愈了,便放松饮食治疗,甚至自己停服降糖药物;当指标急骤上升、症状重现时,情绪又紧张恐惧。这种类型的患者情绪波动很大,不利于病情的控制。

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复发中,情绪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世界学者所公认的。紧张、激动、压抑、恐惧等不良情绪,会引起某些应激激素的分泌大量增加。这些激素是: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神经末梢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胰岛α-细胞分泌的胰镐血糖素以及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这些激素都是升高血糖的激素,也是与胰岛素对抗的激素,因而引起病情反复,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的康复。

糖尿病人重视心理保健需注意的是

众所周知,糖尿病治疗,并非一时之事,是需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很多糖尿病患者在面对疾病时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糖尿病患者要树立信心,认识到该病目前和许多疾病一样,虽不能根治,但并非不治之症,如果控制得当,是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地生活、学习和工作的。

其次,因为糖尿病的治疗需长期饮食控制、服药或注射胰岛素,定期检查血糖等措施,所以糖尿病人要克服畏难情绪,把治疗及监测行为培养称为一种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不会成为我们生活的负担。当我们自己能按照要求执行时,希望大家可以想想办法奖励自己一下,告诉自己:我做得很棒;当然也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进步,切不可急于求成或责怪自己。

再者,不管面对生活还是疾病,都要有“顺应自然、为所当为”的一种态度。患者要认识到面对疾病逃避不能改变现状,要接受自己患上糖尿病的客观现实,明白自己并不是孤独的,也许还有人的问题比自己的还严重。当患者接受了一个“不完满的自己”后,要采取积极的态度,继续做自己患病前可以胜任的事,包括工作、学习、交际、培养兴趣爱好等,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充实一些。

另外,糖尿病人最好每天都要有一定的户外光照活动,有利于抑郁的缓解。建立有效的、积极的宣泄方式,比如一项自己喜欢的体育锻炼,更建议参加一些集体项目,多些与人的交流,这样有利于带来愉快的心情。

有什么心理保健法

1.返老还童法常回忆童年趣事,拜访青少年(少年食品)时的朋友,这样故地重游,旧事重提,仿佛你又回到童稚时代。

2.精神胜利法要不服输,保持旺盛精力,遇到挫折失败不灰心丧气,从精神上到行动上要战胜它。

3.腾云驾雾法读书、看电影、看电视或听人讲话,要专心致志并随之腾云驾雾似地将思维扩展开去。

4.异想天开法极力把自己想象成是实践者,摆脱观赏者的地位,做主人,莫做客人。

5.投机取巧法每天要尽量省时、省力、节约。想出新的办法解决各类问题。

6.贪得无厌法对知识的获取永远不要满足。每天的计划要排满,使自己的生活充实丰富。

7.到处伸手法广交朋友,乐为大家办好事,做一个社交家、外交家。

8.众采博集法要有广泛的兴趣,喜欢钓鱼、养花、书法、绘画以及收藏各种物品等。

9.平心静气法遇到不愉快.生气的事,不要发脾气或急于行事,先平心静气10分钟。

糖尿病心肌病治疗

糖尿病心肌病目前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可采取以下治疗措施:

1.控制血糖

虽然尚不清楚严格的血糖控制是否改变糖尿病性心肌病的病程,仍应及时、有效地控制高血糖。

2.降血压

治疗高血压是基本治疗措施,理想的降压药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钙通道阻滞药、α1-受体阻滞药。动物研究显示维拉帕米可逆转糖尿病心肌病中心肌细胞的钙转运缺陷,应用维拉帕米似乎更合理,但它可能使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左心功能恶化,应慎用。

acei对心肌收缩、冠状动脉收缩、心肌细胞生长、心肌肥大、再灌注损伤均有益处,也可以减轻心肌肥厚,保护肾脏,降低胰岛素抵抗,是理想的降压药物。

噻嗪类利尿药和β-受体阻滞药均增加胰岛素抵抗,使胰岛素释放降低,加重高血糖,引起并加重高脂血症和阳痿,糖尿病患者应避免应用,尤其是避免两者合用。

3.降血脂

研究表明和正常体重的糖尿病患者相比,即使中度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其左室舒张期僵硬也很明显,糖尿病患者较正常人群患高脂血症的概率高,所以有时需进行降血脂治疗。

4.抗心衰治疗

(1)以收缩功能障碍为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同一般心力衰竭。

(2)以舒张功能障碍为主者,应以钙离子拮抗药为主,加以其他抗心衰治疗药物,如利尿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及硝酸酯类等。

(3)β-受体阻滞药:对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时机体的肾上腺素能反应有钝化作用,选用有内在交感反应的β受体阻滞药则无此钝化作用。由于窦性心律失常的糖尿病患者的心房的应激性起搏功能受损,应用那些影响心脏前、后负荷的药物时,应慎重。

5.治疗心绞痛 应用抗心肌缺血药物治疗。

6.其他 如戒烟;合并酸碱失衡及水电解质紊乱者,应注意纠正;用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或噻氯吡啶等改善血液凝固性异常。

从心理保健看糖尿病患者5类情绪

1、烦躁不安情绪。患者对糖尿病知识了解不多,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希望能药到病除。可是“血糖一直居高不下”,心里就出现了急躁情绪——“像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于是陷入苦恼和烦闷之中。但这对疾病的治疗不利。

2、不能接受现实的情绪。该患者得了糖尿病后,无法接受“每天还要坚持测血糖,打胰岛素”的现实。未能积极主动地改变生活方式或习惯,以适应病情需要。而是“忍不住要发脾气”,急躁易怒,遇人遇事易动肝火。

3、心理不平衡情绪。该患者可能认为自己刚刚50岁,得了这种病,以后必须终身控制饮食,对生活和前途失去信心。同时因心境不好,很难积极配合治疗。

4、焦虑恐惧心理。糖尿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加之患者对糖尿病知识了解甚少,并存在一些误解,因此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精神高度紧张,担心疾病会影响自己的将来,惧怕死亡。

5、自责心理。该患者“看着家里人为我的病情担心”,自己过意不去。长年治疗又需要大量金钱,从而感到自责内疚,认为自己成了家庭的累赘。

糖尿病保健品

糖尿病保健品

一、自然之宝多维肉桂铬复合营养包(糖尿康配方)

美国自然之宝多维、肉桂、铬复合营养包,提供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肉桂/铬:肉桂有助于促进葡萄糖及糖类的正常代谢,最终有益于心脏和心血管系统的健康。普通膳食中肉桂含量甚少,相比较而言,将肉桂制成专门的补充剂形式,不仅便于摄取,所收到的效果也会大得多。铬亦有助于促进胰岛素功能,调节血糖水平。它是一款综合性的糖尿病保健品,从多方面来调理,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自然之宝多维肉桂铬复合营养包每个月服用一盒,一般连续使用三盒,就可以得到比较好的效果。该产品中还含有其它营养物质,可以减少高血糖带来的副作用。

二、汤臣倍健蜂胶软胶囊

蜂胶是最常用到的糖尿病保健品。汤臣倍健蜂胶软胶囊源自巴西亚马逊原始森林的巴西极品绿蜂胶,每粒蜂胶含量高达45%,一般产品只有15—30%。蜂胶治疗糖尿病研究还发现,蜂胶提取物对正常人的血糖没有影响,说明蜂胶提取物具有双向调节血糖水平的作用。此外,蜂胶中所含的脂肪酸、活性多糖等成分可帮助恢复胰脏机能,直接或间接地起到调节血糖作用。

修复胰岛是根本蜂胶有促进组织细胞再生的作用,能修复受损胰岛、促进胰岛细胞再生,提高胰岛素分泌质量,使之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有效地调节血糖

三、自然之宝铬营养片

美国自然之宝铬营养片,采用最易吸收的甲基吡啶铬形式,不含酵母,为你提供有效的铬元素补充剂。三价铬元素是很多糖尿病保健品的重要物质。

铬可提高胰岛素作用,使葡萄糖顺利进入人体细胞,是人体产生能量所必需的。铬对血糖和胆固醇代谢至关重要,如果你患有糖尿病或是低血糖,你可以通过铬来调节体内葡萄糖的代谢。

四、中脉蜂灵胶囊

中脉蜂灵胶囊的主要原料是蜂胶和灵芝,原料全部来自天然,品质纯正优良。功效成分及含量:每100g含:总黄酮10.7g,多糖0.41g。中脉蜂灵胶囊是国家卫生部经过严格审查正式批准为健字号的保健食品。保健功能:免疫调节、调节血糖。适宜人群:免疫力低下着、血糖偏高者。

通过以上关于“糖尿病保健品有哪些"的介绍,如果您正想用这些糖尿病保健品来调理,要注意的是:保健品是药物的辅助,它不能完全替代药物,但可以从根本上减少用药量,使得受损的器官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同时对于减少并发症也有重要意义。

职场心理保健术

一、宽心术

即通过营造有利自己宽松工作与生活的环境,使自己始终保持心情舒畅的状态,以达到健康益寿之目的。如果一个人的价值错位、名利熏心、心胸狭窄、目光短浅,整天过的是消沉、灰暗、呆板、枯燥的生活,所看到的社会都是阴暗和肮脏,久而久之,这个人就会丧失对生活的审美观,心里便会充满黑暗、仇恨、嫉妒和不满。这样的人,无论走到哪里,其生活氛围都不可能和谐、宽松。为此,白领丽人要做一个有正确价值观的女人,就应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到心胸豁达,淡于名利,对周围的人宽宏大度。没有危机,少了是非,她周围的生活气氛便始终会是和谐、宽松的。

二、友善术

美国著名精神病专家雷斯福。威廉斯研究发现,易生气和易妒嫉的女性比性格沉稳冷静、信任他人的女性死亡的可能性要高出4倍,由此而引出对同伴不友善女性更易早卒的结论。这是因为,友善的心态能使人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处于最佳状态,可促进体内分泌出一些有益的激素、酶类和酰胆碱等,而这些物质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提高肌体的控病能力。而不友善的女性往往怨天尤人,动辄怒气中烧,从而引起肾腺素等应激激素大量释放,使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肌肉发紧,导致不良情绪加剧,造成心理、行为的恶性循环。因此,提倡友善的处世方法,是现代白领丽人尤为要注重的。

三、戒逸术

好逸恶劳是一种不良的生活方式,祖国医学认为“饥、饱、劳、逸”四者致病。随着生活的安定和富裕,人们的饮食起居比过去有很大改善,吃讲营养,住讲舒适、行即坐车、膏粱厚味、安逸少动常导致“逸病”的发生。患逸病的人,大多“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百无聊赖,起居无常,不是发懒贪睡,就是闲坐不动。民间谚语所说:“坐了等瞌睡,睡了等病来。”而白领丽人逸病的防治则在于勤勉、多劳,重要的是要克服意志消沉、不求上进的消极情绪。应根据自身条件,选学一二门艺术,每日安排一些家务和体育锻炼,促进健康。

相关推荐

独居老人怎样自我调节

人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不顺心的事,就看你怎样对待。有些事只要想得开,就能放得下,不要钻牛角尖,应该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 老年人心理保健知识一、可以养宠物,可爱的小花猫、通人性的小狗,一举一动,使人唤起生机,宠物的陪伴让人不感到寂寞。但应注意宠物的卫生,要防“猫抓热”“狂犬病”等传染病。 老年人心理保健知识二、可以以音乐为伴,典雅、优美、悦耳的乐曲,是一种天然镇痛和镇静剂,有助于消除闷闷不乐的情绪和肌体疲惫。聆听音乐,会感到生活丰富而多彩。 老年人心理保健知识三、人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不顺心的事,就看你怎

糖尿病患者保健

一.少油少脂管住嘴 有血脂偏高问题的糖尿病患者应先检查自己的一日三餐,如果常吃一些会使血脂肪上升的食物,如肥肉、五花肉、猪油、猪皮、鸡鸭皮、动物内脏、蟹黄、鱼卵、蹄膀,或者油炸、油煎食物等,务必要戒除,至少要控制。大部分的鱼肉所含脂肪量比猪、牛、羊肉少。烹调时,也应避免使用动物油、奶油、椰子油、棕榈油或含油高汤,尽量用菜油,色拉油或茶油。 日常饮食以清淡为主,少食膏粱厚味。如果糖尿病患者并发肾脏病变,出现蛋白尿、少尿、电解质不正常、高血压、水肿等症状时,饮食上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取,并且要注意食用蛋白质的品质

糖尿病心脏病的检查

1.心电图检查 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降低,且≥0.05mV,T波呈低平,双相或倒置。 2.必要时可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或)心脏负荷试验(如活动平板试验,踏车运动试验,心房调搏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滴注,二阶梯运动试验等)。 3.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心向量图检查提示心脏扩大,心肌酶检查对心肌梗死可起辅助诊断作用。 4.CT检查 心脏形态,心功能,心肌组织检查和心肌灌注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确定有冠心病的存在。 5.磁共振成像提示心脏大血管病变和清楚的心肌梗死部位;PET可显示早期心肌代谢异常,但价格昂

分娩前的心理保健

了解分娩知识 孕妇要知道,分娩能否顺利完成,取决于产力、产道、胎儿这三个传统的要素。 最近研究认为,精神心理因素对分娩过程影响很大,被认为是第四要素。四个要素中任何一个不正常,都会影响产程顺利进行。只有四个因素相互协调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分娩过程。 了解正常分娩经过 自然分娩经历三个阶段,称为三个产程。产妇只有充分了解分娩中各个产程的特点,并在分娩前开始积极做好心理准备,分娩时才能充满信心,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 第一产程为宫口扩张期,是指从产妇出现规律性的子宫收缩开始,到宫口开大10cm为止。这一阶段时间很

糖尿病心理护理

1、明确糖尿病是能被控制好的疾病,只要面对现实正视它,科学地对待它,血糖就会得到较好的控制,避免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2、精神放松。很多糖尿病患者常问医生:“我的病情严重吗?”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不论病情轻重,只要科学地对待它,千方百计把血糖降下来,疾病就不会往严重的方向发展。不论病情如何轻,如果听之任之,不认真规范地治疗,血糖控制不好,糖尿病的并发症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重,最后出现严重的、不可逆的后果。 3、不要存在错误观念。“能吃能喝不是病”这是一种错误观念,糖尿病就是能吃能喝,吃出来、喝出来

糖尿病心脏病吃什么

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多吃五谷杂粮;多食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五谷:小麦、燕麦、荞麦、大麦;药食:枸杞子、肉桂;调味番茄酱;水果:柿子、木瓜、桂圆、金桔、桔子、酸枣、番石榴、红毛丹、香梨;干果:莲子、罗汉果、榛子、南瓜子、葵花籽仁、山核桃、葡萄干。对于老年人来说,因为身体机能的下降,所以是多发病的群体。但这并不意味着,疾病的到来时无法避免的。如果老年人一直注意身体的保健,即在生活中多运动,饮食上多注意,是可以降低疾病发病概率的。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也能降低糖尿病性心脏病的发生率。 五谷杂粮,如莜麦面、荞麦面、

糖尿病心脏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心肌梗死的症状是在糖尿病症状的基础上突然发生心肌梗死的,所以其病情理应偏重而复杂,但是糖尿病心肌梗死的症状往往比非糖尿病心肌梗死为轻,Bradly比较了糖尿病心肌梗死100例与非糖尿病心肌梗死100例,发现糖尿病心肌梗死轻,中度胸痛多见,无胸痛者非糖尿病组只有6名,糖尿病组却有46名,而且糖尿病组死亡率较非糖尿病组死亡率高,1975年solen分析糖尿病心肌梗死285例的临床症状,结果有33%无典型心绞痛症状,发作后一个月内有40%死亡,实际上并非糖尿病心肌梗死症状较轻,而是由于糖尿病患者同时伴有未

糖尿病的危害 没想到会如此严重

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高,造成组织器官毁损,具有致残致死性,危害严重影响患者生成和生活质量,一般会出现以下并发症: 糖尿病眼病:糖尿病患者眼的各部位均可出现病变,如角膜异常、虹膜新生血管、视神经病变、青光眼和白内障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各型糖尿病的视网膜病变患病率随患病时间和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百分之九十九的1型糖尿病和 百分之六十的2型糖尿病,病程在20年以上者,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共同作用的结果,严重者可致足溃疡,甚

准妈妈产前心理保健

进入孕后期以后,孕妈妈子宫极度膨胀,各器官、系统的负担也接近高峰,因而,孕妈妈心理上的压力也更大。 由于体型变化和运动不便,孕妈妈心理上产生了一些变化,有许多孕妈妈会产生一种兴奋与紧张的矛盾心理,从而导致情绪不稳定、精神压抑等心理问题,甚至会因心理作用而自感全身无力,即使一切情况正常,也不愿活动。 由于临近预产期,孕妈妈对分娩的恐惧、焦虑或不安全加重,对分娩“谈虎色变”。担心发生临产先兆时来不及到医院,因而稍有“风吹草动”就赶到医院,甚至在尚未临产,无任何异常的情况下,缠住产科医生要求提前住院。 因此,孕

孕妈妈的心理保健

由于体型变化和运动不便,孕妈妈心理上产生了一些变化,有许多孕妈妈会产生一种兴奋与紧张的矛盾心理,从而导致情绪不稳定、精神压抑等心理问题,甚至会因心理作用而自感全身无力,即使一切情况正常,也不愿活动。 由于临近预产期,孕妈妈对分娩的恐惧、焦虑或不安全加重,对分娩谈虎色变。担心发生临产先兆时来不及到医院,因而稍有风吹草动就赶到医院,甚至在尚未临产,无任何异常的情况下,缠住产科医生要求提前住院。 因此,孕后期心理保健应注意以下问题: 1、了解分娩原理及有关科学知识 克服分娩恐惧,最好的办法是让孕妈妈自己了解分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