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的药用部位及功能主治
芝麻的药用部位及功能主治
【药用部位】
本品为脂麻科(胡麻科)脂麻属植物脂麻Sesamum indicum L.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功能主治】
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用于头晕眼花,耳鸣耳聋,须发早白,病后脱发,肠燥便秘。
麻油的药用价值
1、功能主治
麻油,是芝麻油,一般黑芝麻食用,白芝麻榨油,它是从胡科植物芝麻种子榨取的脂肪油,亦称胡麻、油麻、巨胜、脂麻、香油等。也有部分地区的麻油定义为炸或者浸过花椒的芝麻油。胡油自古以来就被山西省西北地区、上党地区的民间百姓视为美味食品,无论是制点心,还是打饼子,只要是用胡油加工的均被视为上品。是麻油在山西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西北地区产的,称为“胡麻油”;另一种是长治一带产的,因长治在古时称为“潞安府”而称为“潞油”;还有一种是山西中部种植麻子作为原料榨的油,颜色呈黄色,而胡麻油颜色深很多。麻油在长江以南地区非常受欢迎,除糕点外夏天的凉拌菜时麻油是必不可少的。生产工艺上分机制麻油和手工制作的小磨麻油两种,因芝麻品质和制作工艺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皖南重镇大通镇产的“沙艺棠”小磨麻油为上品,醇香无比,回味悠长。
2、用法用量
2.1、药用部位:为胡麻科植物脂麻的种子榨取之脂肪油。植物形态详“黑脂麻”条。
2.2、功能主治:润燥通便,解毒,生肌。治肠燥便秘,蛔虫、食积腹痛,疮肿,溃疡,疥癣,皮肤皲裂。
2.3、用法与用量:内服:生用或熬熟。外用:涂搽。
高良姜图片
别名:奇凉姜、良姜、蛮姜、佛手根、小良姜、海良姜
药用部位:根茎
药材性状:本品呈圆柱形,多弯曲,有分枝,长5~9cm,直径1~1.5cm。表面棕红色至暗褐色,有细密的纵皱纹及灰棕色的波状环节,节间长0.2~lcm,一面有圆形的根痕。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灰棕色或红棕色,纤维性,中柱约占1/3。气香,味辛辣。
栽培要点:
产地:广东、广西、台湾
采收加工:夏末秋初采挖。除去须根及残留的鳞片,洗净,切段,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热;辛;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温胃散寒,消食止痛。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9g,或入丸、散。
禁忌:阴虚有热者禁服。
水果乌榄根的简介
【药用部位】
橄榄科植物乌榄的根
【功能主治】
止血;祛风湿;舒筋络。主内伤吐血;风湿痹痛;腰腿疼痛;手足麻木.
《岭南采药录》:"治内伤吐血、咳嗽,以之和猪精肉煎汤服。"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药用部位】
橄榄科植物乌榄的根
【功能主治】
止血;祛风湿;舒筋络。主内伤吐血;风湿痹痛;腰腿疼痛;手足麻木.
《岭南采药录》:"治内伤吐血、咳嗽,以之和猪精肉煎汤服。"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黑芝麻的功效及用法
名称:黑芝麻
类别:补益药
别名:胡麻、巨胜、狗虱、油麻、小胡麻、脂麻、芝麻
药用部位:成熟种子
药材性状:本品呈扁卵圆形,长约3mm,宽约2mm。表面黑色,平滑或有网状皱纹。尖端有棕色点状种脐。种皮薄,子叶2,白色,富油性。气微,味甘,有油香气。
产地:我国各地均产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性味归经:平;甘;归肝、肾、大肠经
功能主治:补肝肾,益精血,润燥肠。用于头晕眼花,耳鸣耳聋,须发早白,病后脱发,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浴,或捣敷。
禁忌:脾虚便溏者慎服。
灸甘草和甘草的区别
甘草是一种补益类中草药。药用部位是根及根茎,药材性状根呈圆柱形,长25~lOOcm,直径0.6~3.5cm。气微味甜而特殊。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祛痰止咳、脘腹等。喜阳光充沛,日照长气温低的干燥气候。甘草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
甘草有很多别名: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美草、密甘、密草、国老、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各地都有生产。
生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其功能和主治是: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腹、四肢.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生桑皮汁提取功效
【药用部位】为桑科植物桑树皮中的白色液汁。植物形态详"桑叶"条。【功能主治】治小儿口疮,外伤出血。
①《本草图经》:"主小儿口疮,敷之。涂金刃所伤燥痛,更剥白皮裹之,令汁得入疮中。冬月用根皮。"
②《本草蒙筌》:"点唇裂。釜中煎如糖赤,推老痰宿血。"
③《纲目》:"涂蛇、蜈蚣、蜘蛛伤。"
④《玉楸药解》:"灭黑痣恶肉,敷金疮,化积块。"【用法与用量】外用:涂搽。内服:开水冲。【选方】①治小儿鹅口:桑白皮汁和胡粉敷之。(《子母秘录》)
②治口及舌上生疮,烂:斫桑树取白汁涂之。(《圣惠方》)
鱼鳔的功能主治
【别名】
鱁鮧(《齐民要木》),鱁鯷、鱼白、鳔(《本草拾遗》),鱼胶(《三因方》),白鳔(《普济方》),鱼脬、縼胶(《纲目》),鱼肚(《医林纂要》)。
【药用部位】
为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小黄鱼或鲟科动物中华鲟、蝗鱼等的鱼鳔。动物形态详"石首鱼"、"鲟鱼"、"鱣鱼"条。
【功能主治】
补肾益精,滋养筋脉,止血,散瘀,消肿。治肾虚滑精,产后风痉,破伤风,吐血,血崩,创伤出血,痔疮。
①《本草拾遗》:"主竹木入肉经久不出者,取白敷疮上四边,肉烂即出刺。"
②《海药本草》:"主月蚀疮,阴疮,痔疮,并烧灰用。"
③《饮膳正要》:"与酒化服之,消破伤风。"
④《纲目》:"鳔,止折伤血出不止;鳔胶,烧存性,治妇人难产,产后风搐,破伤风痉,止呕血,散瘀血,消肿毒。"
⑤《本草新编》:"补精益血。"
⑥《本草求原》:"养筋脉,定手战,固精。"
甘草的介绍
甘草[1] ,(学名: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别名:国老、甜草、乌拉尔甘草、甜根子。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壮,是一种补益中草药。对人体很好的一种药,药用部位是根及根茎,药材性状根呈圆柱形,长25~100厘米,直径0.6~3.5厘米。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喜阴暗潮湿,日照长气温低的干燥气候。甘草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根和根状茎供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