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婴幼儿肠套叠的几个小妙招
预防婴幼儿肠套叠的几个小妙招
肠套叠在小儿外科较为常见,指的是某段肠管进入到了临近的肠腔内引起肠道梗阻的现象。婴幼儿肠套叠发病年龄多在1岁以下,5-9个月乳儿的发病率最高,多发生在添加辅食或断奶时,由肠功能紊乱导致的,治疗不及时引发严重并发症。以下小方法可以帮助预防婴幼儿肠套叠。
首先当婴儿到了添加辅食的阶段,应注意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操之过急。添加一种新的辅食之前要确定宝宝已对前期添加的辅食已完全适应,新的辅食一般需要的适应期为5-7天,避免同时添加多种新食物。
在为婴儿添加食物的量应当适当控制,遵循从少到多的原则逐渐增多;还应当遵循从稀到稠的原则,应当以米汤开始,其后逐渐变为米糊、米粥,应从流质、半流质进而导致半固体流食,让婴儿肠道有充足的适应时间。
炎热的夏季或孩子身体感到不适时应避免为其添加新的辅食,这段时间孩子的食欲下降导致适应能力较差,此时加入新的辅食将会导致肠胃不适可能引起肠套叠,因此要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添加辅食。
此外,预防宝宝肠套叠的有效方法是避免宝宝腹泻,父母应多留意天气变化适时为宝宝增减衣物,日常饮食应科学喂养避免过饥过饱,同时宝宝睡觉时要保护好宝宝小肚子。
当孩子出现因疼痛不停哭啼、呕吐、暗红色果酱样便以及腹部可触及明显包块时,说明孩子出现了肠套叠,需紧急送医治疗。
肠套叠是什么
概述
肠套叠(intussusception)为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随年龄增长该病发病率逐渐下降,约75%的病例见于2岁以内婴儿,尤以4~10个月婴儿最多见,男婴较女婴多2~3倍,春夏发病率较高。
病因和发病机制
急性原发性肠套叠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了,约95%以上的小儿肠套叠属原发性的,初期,套入的肠管受挤压,特别是颈部,可因肠壁的痉挛收缩而发生不完全性肠梗阻,而肠梗阻又增加了肠蠕动阻力,导致套入部蠕动增强,迅速向前伸,套入部肠系膜套入加深,使其血管回流障碍,发生静脉性瘀血、组织水肿、管壁增厚、变硬,使自动脱套成为不可能,在婴儿期,回盲部、升结肠游离度大,肠系膜缺少脂肪、单薄,有利于肠套叠发展。
按照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回盲部套叠(回肠套入结肠)、小肠套叠(小肠套入小肠)、结肠套叠(结肠套入结肠)。
临床表现
多为平素健康的婴儿,突然发病。年长儿发病稍缓,症状不如婴儿典型。
1. 腹痛突然发生剧烈的阵发性肠绞痛,哭闹不安,屈腿,两臂乱动,或以手抓按腹部,面色苍白,出汗。持续数分钟后,腹痛消失,间歇10~20分钟后又反复发作。较大儿童发作间隔时间较长。阵发性腹痛是由于肠系膜受牵拉和鞘部强烈收缩所致。
2. 呕吐早期呕吐为肠系膜被牵拉所致。吐出物为奶块或食物残渣等胃内容,次数不多。随后吐出物含胆汁,晚期可为粪样物。
3. 便血为婴儿肠套叠的特征。在腹痛发作后可有1~2次正常大便,约85%病例在发病后6~12小时排出果酱样粘液血便。小肠型肠套叠和儿童肠套叠便血率较低,出现也较晚。
4. 腹部肿块早期腹部平软,无压痛。多数病例可扪及肠套叠的肿块,小肠结肠型肠套叠沿结肠框分布,常位于右上腹部或脐上,呈腊肠样,表面光滑,中度硬,略有弹性,稍可移动。以后随套叠的进展,肿块可循结肠移至左腹部。少数病例的套入部可达直肠,多数病例的回肠末端及盲肠套入结肠内,右下腹部扪诊常有空虚感。小肠套叠肿块多在脐周,活动度较大,不易扪及。晚期病例发生肠坏死或腹膜炎时,出现腹胀、腹水、腹肌紧张及压痛,不易扪及肿块,有时腹部扪诊及直肠指检双合检查可触及肿块。
5. 全身情况早期病儿一般状况尚好,体温正常,但有面色苍白、食欲不振或拒乳。随着病程延长,病情渐重,精神萎靡或嗜唾、阵发性哭闹等腹痛症状反而不明显。发病二三天后的晚期病儿,由于肠坏死或伴腹膜炎,全身情况恶化,常有严重脱水和高热、昏迷及休克等中毒症状。
小儿肠套叠的危害分析
小儿肠套叠患儿常见既往健康肥胖的婴儿,突然出现阵发性有规律的哭闹,持续约二十分钟到十分钟,伴有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异常痛苦表现,然后有十分钟都爱五分钟或更长时间的暂时安静,如此反复发作。此种阵发性哭闹与肠蠕动间期相一致,由于肠蠕动将套入肠段向前推进,肠系膜被牵拉,小儿肠套叠患儿肠套叠鞘部产生强烈收缩而引起的剧烈疼痛,当蠕动波过后,小儿肠套叠患儿即转为安静。肠套叠晚期合并肠坏死和腹膜炎后,小儿肠套叠患儿表现萎靡不振,反应低下。一部分体质较弱,或并发肠炎、痢疾等疾病时,哭闹不明显,而表现烦躁不安等等。
小儿肠套叠的危害2.呕吐
小儿肠套叠患儿呕吐时,初为奶汁及乳块或其他食物,以后转为胆汁样物,大约一到两天后转为带臭味的肠内容物,提示小儿肠套叠病情已经加重。
小儿肠套叠的危害3.腹部包块
在两次哭闹的间歇期检查小儿肠套叠患儿的腹部,可在右上腹肝下触及腊肠样、稍活动并有轻压痛的包块,右下腹一般有空虚感,肿块可沿结肠移动,严重的小儿肠套叠者可在肛门指诊时,在直肠内触到子宫颈样肿物,即为套叠头部。
小儿肠套叠的危害4.果酱样血便
小儿肠套叠发生血便者达百分之八十以上。家长往往以血便为首要症状就诊,多在小儿肠套叠发病后六个小时到十二个小时排血便,早者在小儿肠套叠发病后三到四个小小时即可出现血便,为稀薄黏液或胶冻样果酱色血便,数小时后可重复排出。便血原因是发生小儿肠套叠时,肠系膜被嵌入在肠壁间,发生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黏膜出血、水肿与肠黏液混合在一起而形成暗紫色胶冻样液体。
小儿肠套叠的危害是什么?综上所述,就是我们为大家介绍的关于小儿肠套叠的地点常见危害,无论如何,只要碰到自己的孩子出现了以上表现症状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带宝宝就医诊治,避免小儿肠套叠带来更多危害。
导致小儿肠套叠疾病的原因
常见的为6—12月幼儿的小儿肠套叠。一般无明显原因,因而称为自发生肠套叠。6—12月往往是幼儿断奶及改变食物的年龄。
有人认为随着食物的改变肠道内细菌也起变化,易引起粘膜下Peyer斑炎症肿胀而诱发肠套叠。幼儿肠套叠大多发生在末段50cm回肠,该处Peyer斑也最多。 肠套叠由三层肠壁组成:外壁为鞘部,套入部又由最内壁和反折壁组成。套入部的最前端为顶部,鞘部的开口处为颈部。套入部系膜血管为鞘部挤压而使套入肠管充血、水肿以至坏死。
肠套叠发生后,只要肠系膜够长且肠管可活动,套入部的顶部可继续向前推进到左侧结肠。
按套入肠的顶部和外鞘颈部肠段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类型。按照Perin和Lindsay的统计,最多见的为回盲型,占39%,其次为回结型,31.5%,回回型、6.7%和结结型,4.7%,其余为少见类型。
从年龄看腹痛小儿腹痛
不同年龄的小儿的腹痛,其好发疾病亦各异。对于3岁以下尤其小婴儿而言,其语言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所以不能完全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仅用哭吵来表达自己的不舒服,这时候家长一定要引起注意了,注意观察孩子的症状,好向医生介绍便于诊断。这一阶段多见肠套叠、小婴儿肠绞痛、嵌顿性疝以及肠道感染。
肠套叠
对于婴幼儿尤其2岁以下的阵发性的哭吵,不容易安慰,哭吵持续约10-15分钟,间隔15分钟至一两个小时,可伴呕吐以及排暗红色或者果酱色大便,一定要当心,可能是肠套叠。婴儿肠绞痛
多见于生后早期,多在4个月后缓解,原因不清楚。
嵌顿疝
在婴幼儿中也能见到,一般这样的小儿有疝气的病史,一定要告诉医生,家长还当注意疝皮肤的颜色改变。
婴儿肠胀气
表现为婴儿突然大声啼哭,腹部膨胀,两拳紧捏,两腿间及腹部蜷曲。多见于一岁内的小婴儿,因过食奶类、糖类或腹内吞人了大量气体产生腹胀而导致腹痛。
特别提醒
这一阶段的孩子在护理上,尽量少让婴儿空吸奶嘴,不要在配方奶粉中加糖,对莫名的婴儿哭吵应当去医院。此外小儿夜啼,一到夜晚就不睡觉而哭吵,反复发作,可能与维生素D缺乏、内脏神经发育未成熟有关的
婴幼儿肠套叠如何早期发现
婴幼儿肠套叠在临床上有四大表现:腹痛、呕吐、血样便、腹部肿物。有的病儿并不一定完全具备上述四种表现,所以往往被忽略。特别是在肠套叠的早期,如果病儿营养状况良好,体温也正常,小儿也不会述说腹痛,最容易被忽略。但是,小儿的面容苍白比较明显,精神不振也比较突出。
对于婴幼儿肠套叠,关键是提高警惕,在夏秋季千万不可当成一般的痢疾,否则会使病情加重,给治疗带来巨大困难。痢疾在发病前都有高烧,以后出现脓血、粘液样大便,痢疾小儿多在12个月以上。肠套叠以6个月左右为多见,只要细心观察,完全可以鉴别。
小儿肠套叠是怎么回事 什么是小儿肠套叠
小儿肠套叠就是一段肠子套入相邻的一段肠子里,造成肠道梗阻而不通畅。理论上任何部位都可发生,但大多发生在小肠末端和大肠起始部,也就是说小肠和大肠连接的部位。
它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急腹症。如果肠管套叠1—2天,套入的肠管血液循环受阻,并随着肠蠕动肠管越套越紧,从而发生缺血性坏死、穿孔,危及宝宝的生命。
小儿肠套叠如何进行防治
肠套叠典型表现有腹痛、呕吐、黏液血便、腹部肿块。腹痛多为阵发性疼痛,小儿哭闹不安,面色苍白,四肢躁动,全身冷汗约持续数分钟,可突然安静,如此交替发作,反复不止。腹痛发作时常伴有呕吐,次数频繁。病初起大便可能正常或稍稀,继而大便带血,呈暗红色果酱样。当小儿哭闹时,腹部常可摸到腊肠样、硬而光滑能活动的肿块。小儿肠套叠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若治疗不及时,极易使肠管套叠部分的肠系膜血液循环受阻,肠壁发生坏死和穿孔,甚至引起腹膜炎而危及生命。
小儿之所以容易发生肠套叠,与小儿胃肠道解剖生理上的特点有关,成人肠管的长度是身长的4.5倍,婴儿为6倍多,可见小儿肠管相对较长。同时,小儿小肠肠系膜长,易活动,婴幼儿肠道发育尚不完善,肠蠕动不规则。临床观察表明,如突然改变食谱,添加辅助食品不当,或环境和气候的改变,驱虫药物使用不当等,都可诱发肠蠕动功能紊乱和肠管环状肌持续痉挛而发生肠套叠。
小儿急性肠套叠怎样治疗?
出现症状后的47小时,是空气灌肠的最佳时机。病情一旦耽误,可能会因被套叠部分的肠壁血液循环受阻,使肠壁发生坏死、穿孔,导致腹膜炎,甚至死亡。目前,不少医院在治疗小儿肠套叠时仍使用钡剂灌肠术。这一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传统方法可能给小儿造成意外的伤害,如在整复(使发生套叠的肠管复位)中,可能因压力过大而导致小儿肠穿孔,这会使钡剂漏溢入小儿腹腔内,从而对小儿造成严重的伤害,引起致命的腹膜炎。冬季气温变化大,宜及时给小儿增减衣物,避免感冒发热症状的出现;适当补充水分,注意科学喂养,这样就会减少肠套叠的发生。肠壁较薄不适宜灌肠、伴有腹膜炎、病程超过47小时的肠套叠病儿,应尽早行手术治疗。
平时如何预防小儿肠套叠?
预防小儿肠套叠,应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保证小儿充足的睡眠,纠正不良的卫生习惯,适当安排户外活动锻炼身体,多让小儿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增加活动量,以增进食欲,提高消化能力和抗病能力。注意饮食卫生。饮食宜定时定量,不要暴饮暴食,不宜过食肥腻之品,食品应新鲜、清洁。避免因腹泻而诱发肠套叠。
宝宝肠子打结的急救方法
导致肠蠕动紊乱因素在婴幼儿生活中并非少见,如饮食习惯的改变、从单纯吃奶到附加半流质食物及断奶、肠炎腹泻或患菌痢时,肠蠕动都会加剧。此外肠道寄生虫及其毒素亦可使肠运动发生反常。
有一天,我们医院住进了两位肠“打结”(医学上叫肠套叠)的患儿:
一位叫小明,刚一岁半,长得胖胖的。两天前突然一改往常不停地哭闹,还捂着肚子嚷“肚子痛”,吃进去的东西全吐出来了。父母急忙带着他来医院看病。做B超发现,他的一节小肠居然套进了大肠里面,医生诊断为“急性肠套叠”,并立即用空气灌肠复位的方法,把小明的肠子“打通”。第二天小明又变得精神活泼起来。
另一位是来自农村的龙龙,7个月大。一周前也是突然地哭闹不止,并且有时排暗红色大便。到乡医院看了病,医生开了一些肠道药,吃后不见好转。几经周折,最后才到我科治疗。由于时间耽误得太久,当父母把他送到医院时,“打结”的部分小肠已经坏死,医生只得剖腹将这部分小肠切除。
同样是患肠“打结”,由于家长的重视程度不一样,抑或是对肠“打结”知识的不了解,落得的结果却不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肠“打结”。
肠子为何会“打结”?
肠套叠是指肠管的一部分套入到邻近肠腔内而形成的一种肠梗阻,是婴幼儿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中医称其为“癖气”,亦有称之为“盘肠内吊”的。
我国婴幼儿肠套叠发病率较高,男孩居多,约占2/3。该病多发生于1岁以内,尤其是4~10个月的肥胖婴儿。2岁以上者发病明显减少。肠套叠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但以春秋季较多,其原因目前并不完全清楚。
肠套叠的产生是肠管运动机能发生紊乱致肠蠕动不规则的结果。导致肠蠕动紊乱因素在婴幼儿生活中并非少见,如饮食习惯的改变、从单纯吃奶到附加半流质食物及断奶、肠炎腹泻或患菌痢时,肠蠕动都会加剧。此外肠道寄生虫及其毒素亦可使肠运动发生反常。
肠“打结”的四大特征
肠套叠起病急骤,常发生于肥胖的健康乳儿。患儿得肠套叠后,会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多以阵发性哭闹为首发症状,哭时会发出异样的高调哭叫声,并伴有四肢窜动。这是一种腹痛的表现。经过10~20分钟吵闹后,患儿恢复安静并可入睡,但不久又重复哭闹不安,如此反复发作。
(2)、一般患儿得此病后不久即可发生呕吐。
(3)、便血为婴幼儿肠套叠的特有症状,大多家长会因见到血便而带小孩就诊。一般在病后8~12小时患儿即可排出血便,最典型的是果酱样大便,也有少数为淡红色血水。有些病例,尤其是发病6小时内就诊者,发病过程中可无血便,但医生做直肠指栓时可发现血便。
(4)、体检时可在右上腹扪及腊肠样或香蕉状肿块。
以上描述的阵发性哭闹、腹痛、呕吐、便血和腹部肿块,是婴幼儿肠套叠的四个主要症状,尤其是果酱样大便和腹部腊肠样肿块最具特征性。本病的诊断根据上述表现而确定。对少数不典型者,X线拍片及B超检查对确诊甚为必要。
怎样预防婴幼儿肠套叠
1.保持孩子的肠道正常功能,不要突然改变小儿的饮食,辅助食物要逐渐添加,使小儿娇嫩的肠道有适应的过程,防止肠管蠕动异常。
2.平时要避免小儿腹部着凉,适时增添衣被。预防因气候变化引起肠功能失调。
3.防止肠道发生感染,讲究哺乳卫生,严防病从口入。
宝宝肠子打结的急救方法
肠子为何会“打结”?
肠套叠是指肠管的一部分套入到邻近肠腔内而形成的一种肠梗阻,是婴幼儿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中医称其为“癖气”,亦有称之为“盘肠内吊”的。
我国婴幼儿肠套叠发病率较高,男孩居多,约占2/3。该病多发生于1岁以内,尤其是4~10个月的肥胖婴儿。2岁以上者发病明显减少。肠套叠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但以春秋季较多,其原因目前并不完全清楚。
肠套叠的产生是肠管运动机能发生紊乱致肠蠕动不规则的结果。导致肠蠕动紊乱因素在婴幼儿生活中并非少见,如饮食习惯的改变、从单纯吃奶到附加半流质食物及断奶、肠炎腹泻或患菌痢时,肠蠕动都会加剧。此外肠道寄生虫及其毒素亦可使肠运动发生反常。
肠“打结”的四大特征
肠套叠起病急骤,常发生于肥胖的健康乳儿。患儿得肠套叠后,会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多以阵发性哭闹为首发症状,哭时会发出异样的高调哭叫声,并伴有四肢窜动。这是一种腹痛的表现。经过10~20分钟吵闹后,患儿恢复安静并可入睡,但不久又重复哭闹不安,如此反复发作。
(2)、一般患儿得此病后不久即可发生呕吐。
(3)、便血为婴幼儿肠套叠的特有症状,大多家长会因见到血便而带小孩就诊。一般在病后8~12小时患儿即可排出血便,最典型的是果酱样大便,也有少数为淡红色血水。有些病例,尤其是发病6小时内就诊者,发病过程中可无血便,但医生做直肠指栓时可发现血便。
(4)、体检时可在右上腹扪及腊肠样或香蕉状肿块。
以上描述的阵发性哭闹、腹痛、呕吐、便血和腹部肿块,是婴幼儿肠套叠的四个主要症状,尤其是果酱样大便和腹部腊肠样肿块最具特征性。本病的诊断根据上述表现而确定。对少数不典型者,X线拍片及B超检查对确诊甚为必要。
肠“打结”后应及早治疗
婴幼儿急性肠套叠属外科急症,若延误诊治,套叠的肠管可能发生坏死而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一旦诊断成立,均应及时治疗。
治疗手段包括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非手术疗法以采用空气灌肠复位最多,此法适用于病程在48小时内、全身情况较好的患儿。该方法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大多可在门诊完成而勿需住院。对病程超过48小时而全身情况不良者、临床上疑有腹膜炎存在者、空气灌肠复位失败者,以及特殊类型的肠套叠患者,均应及时住院手术治疗。手术最好在设有小儿外科的大医院施行。
婴儿肠套叠
婴幼儿肠套叠是一段肠管套入其相连的肠管腔内。是婴儿急性肠梗阻中最常见的一种。好发部位多由回肠末端套入宽大的盲肠腔内。发病与肠管口径不同、肠壁肿瘤、憩室病变、肠蠕动节律失调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