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怎样才能让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发育

怎样才能让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发育

据调查,学前儿童由于营养条件和医疗保健条件的改善,身体状况一般为良好,但是心理问题趋势比较严重的。有1/4的儿童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新体偏异症状,其主要表现为:精神过度兴奋、焦虑或者是抑郁;少数的儿童有精神病的倾向。?所以加强学前期儿童的心理卫生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学前期儿童的心理卫生工作主要包括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消极方面主要是是预防各个阶段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积极方面主要是加强儿童的早期教育,加强精神锻炼,促进儿童心理健康。

学前期儿童受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大。大多数人发现:在赞扬中长大的孩子是学会了自负的,在羞辱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自卑的,在忍耐中长大的孩子会学会容忍,在争吵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诡辩,在埋怨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嫉妒,在缺乏温暖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诡辩冷漠……。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家庭温暖,跟多的亲人、父母的爱,要让孩子学会自尊、自信,要让他们学会公平、友爱。

学前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脑细胞将达到承认的水准,脑重、脑体积也会接近于成人;神经纤维较多,所以神经通路会比成人更加容易接通;年的新陈代谢活动会比较旺盛。而这一时期加强刺激,实施各种的教育加训练,更有利于建立各种神经反应经络,让脑活动的活跃起来,开发智力。

也有一些科学家指出:2-3岁是学习口语的最佳时期;三岁将进入学习数学的最佳状态;3-5岁是培养音乐天赋的最佳时期;耳-5岁则是学习书写绘画的最好时光。根据孩子的智力发展那的情况,实施相应的教育课程,对开发儿童的治理是有很大帮助的。早期阶段可以利用孩子“模式识别”能力,增加语言、音乐、棋艺等方面的教育内容,让孩子从小就在这些方面形成“模式”而深刻在脑海中,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大有裨益。这一时期父母或幼教人员示范作用很重要,对孩子影响较大。

而这一时期的儿童经手的一些精神锻炼也是很重要的,适度增加一些困难的环境,锻炼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让孩子多交一些同龄的朋友来锻炼孩子的交际能力。还可以给孩子安排一些训练心理承受或者是胆量之类的锻炼,可以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发育。

学前教育有哪些原则

是对0岁至入小学前儿童实施教育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是: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发展应互相渗透,有机结合;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面向全体幼儿;热爱幼儿,坚持积极鼓励、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合理地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依据0岁~6岁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学前教育的原则可概括为:

(1)从胎教开始适应各年龄发展和个体发展的教育;

(2)促进学前儿童体、智、德、美的良好发展与个性的健康发展;

(3)成人对学前儿童的照管与教育相结合;

(4)以兴趣诱发,在游戏中成长;

(5)创设适宜的环境,发挥其教育的功能。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孩子才有了心里支柱,才不怕吃苦受累,经得起挫折。

教育孩子要正确认识自己,有自知之明。既不自卑,也不自负,仅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孩子才能正确为人,有效处事。

孩子知识比较贫乏,经验不足,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还不能够全面看待问题,往往爱钻牛角尖,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增长知识,教会孩子正确认识事物,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

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够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教育孩子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能够冷静、理智的处理问题。

家长要指导孩子科学用脑,劳逸结合,学习一节课就要休息一下,打打球、玩玩玩具等等,这样可以减轻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增进身心健康。

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学会与人交往,孩子在参加集体活动中,孩子可以多交朋友,在集体中认识自己,学会与人相处,有时可以把自己的不快给朋友讲一讲,消除自己不健康的心理。

家长要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自己首先要心理健康,如果家长心理存在不健康的因素,往往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所以,家长要努力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保持心理健康,在孩子的心目中要树立起正面的、可爱的形象。

儿童心理健康的12个大忌

从小培养儿童独立的能力,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

第一、忌娇惯溺爱

开口不离“好”,出门不离抬,吃饭任其要,穿衣任其挑,就会养成儿童任性的性格。父母“爱子—溺子—误子”,这往往是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少年步入歧途的三部曲。

第二、忌袒护纵容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当众做错了事,家长明知不对,却以种种理由加以庇护和掩盖,其结果必然使孩子不能正确对待缺点和错误。

第三、忌哄骗

有些家长图一时安宁,不惜编造假话欺骗孩子,这样耳懦目染,容易使孩子效仿父母,养成虚伪不诚实的品格。

第四、忌讽刺

对孩子讽刺挖苦,以为可以“激发”上进,结果适得其反。

第五、忌苛求

父母对孩子“恨铁不成钢”,凡事都要尽善尽美,稍有不顺便大加训斥,使子女无所适从,思想感到压抑和束缚,时间长了孩子有可能走向反面,我行我素。

第六、忌放任

对孩子不加引导和教育,放任自流,任其所为,不尽家长责任,后果难以预料。

第七、忌打骂体罚

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信奉“不打不成器”的信条,不能以理服人,而是打骂、体罚,结果这样不但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往往产生感情对立。

第八、忌注意力不集中

要让孩子自己选择适宜的游戏和运动,培养他们注意力集中,专心地完成一项工作的能力,训练儿童持之以恒的毅力,做什么事都要有始有终。而不要反复要求孩子更换活动内容。

第九、忌缺乏适应能力

要训练儿童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样对孩子的发展是很有益的。

第十、忌无控制力

要训练儿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包括控制自己不合理的要求和愿望。

第十一、忌忧郁沉默

要培养儿童乐观幽默的性格,切忌郁郁寡欢。

第十二、忌依赖

要让儿童经受一定的困难,学会克服困难从身心(性格和体格)两方面进行磨练。从小培养儿童独立的能力,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

主观努力对儿童心理有何影响?

先天的良好的遗传素质所提供的只是发展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要通过后天的教育训练才能得到发展,并转化为现实性。这个转化过程离不开孩子的活动和主观努力,体现在孩子心理发展的内在需求上。

那么,怎样激发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在需求呢?在《学前儿童心理学常识》一书中指出:

第一,内在需求的激发必须同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也就是说,在孩子智力发展开始萌芽的阶段(五岁以前),就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

第二,内在需要的激发必须及早地进行语言教育;

第三,启发求知欲,唤起学习的兴趣;第四,激发儿童的好奇心。

儿童心理健康几大方法改变

1.爱心培育,以心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教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用“爱心育人”。一个爱的微笑,一句爱的话语,都可能激起学生潜在的能量,爱,能使淫雨霏霏转为艳阳高照。

2.尊重以礼,以情觉悟

农村留守儿童,拥有作为人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尊重。心理学家爱默森认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要构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健康平台,更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个留守儿童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教育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当然,这种尊重既表现在对留守儿童独特个性行为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自由充分地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和幸福感,也只有这样,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平台才不是一句空话。

3.平等相待,以事醒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一个优秀的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接近你,从而产生足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教育要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旧有的观念及行为,走出“师道尊严”的阴影,走下自我高高在上的“神坛”,重视作为平等“人”的留守儿童,和他们和谐相处,以诚相待。同时,教育应承认他们个体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不能厚此薄彼。只有师生平等、生生平等,也才能真正从留守儿童心灵深处产生与同学、班集体共患难的强大动力。

学前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学前教育与儿童的关系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顺应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是指以儿童发展规律为基础的,影响性绝对胜于遗传、家庭以及其他因素给幼儿带去的改变性教育活动,综合性非常强,包括学前智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教育内容。而幼儿时期是人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的关键形成期,良好的学前教育有助于儿童智力的开发,促进其形成良好的性格,对幼儿的个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做好学前教育工作。

二、学前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作用

前文已经写到了学前教育综合性很强,包括智力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内容,这就决定了学前教育在幼儿成长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幼儿年龄尚小,可塑性较强,只要我们幼儿教师重视此阶段的教育,抓好学前教育工作,关注幼儿智力的开发,重视其他方面的教育,就一定能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促使其全面发展。

(一)学前教育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幼儿个性的发展提供可能

学前阶段是个体最先接触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相关的研究证明,幼儿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在出生后六个月逐渐开始发育,在2-4岁这个阶段是飞速发展阶段,所以,在学前教育这个关键时期,必须加强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如表达能力、智力开发等,从而为幼儿接受新鲜事物提供充分的条件。而学前阶段,培养幼儿的各方面能力可以通过多种实施途径。例如,游戏教学,教师可以将游戏融入学前教育中,让学生在游戏中成长,展现自我个性。以捉迷藏游戏为例。幼儿的依赖性普遍较强,在进行此游戏时时常会因找不到同伴而哭,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应该打击正在游戏中幼儿的积极性,直接让藏起来的学生出来,安慰“搜寻者”,这只会阻碍他们的成长,让他们更加依赖长辈,很难独立起来。反之,教师应该多鼓励幼儿,告诉他们遇到困难要不放弃、不气馁、迎难而上,先帮助幼儿重新振作起来,再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恒心完成任务,这样,当幼儿再次遇到困难时,他们才能凭借自己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而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促使其健康、茁壮地成长。

(二)学前教育中性格培养对幼儿人格发展的必要性

学前期是个人性格养成的重要阶段,一个好的性格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在这个重要的阶段,教师必须重视孩子内心的认知变化,注重培养幼儿的情感培养,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形成健康人格。每个幼儿都拥有与众不同的个性,拥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个孩子的性格特征,对幼儿的实际情况要有充分的把握,对不同的孩子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坚持因材施教,使每个幼儿都得到鼓励与赞美,促进幼儿人格的发展。如对于性格内向的幼儿教师要多提问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的训练中成长,变得勇敢,变得自信;对于性格外向的孩子,教师要巧妙利用其性格特征,让他们多交流,多交朋友,这样一来,他们不仅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锻炼人际交往能力,还可以用活泼开朗的性格去带动一些内向孤僻的孩子,可谓一举多得。

关注脑瘫儿童心理健康

脑瘫孩子看到的是他们病残的身体,看不到的是他们脆弱而又自卑的内心。能给他们解除病残,让他们多一份面对生活的勇气,这是我们脑瘫治疗工作者最大的愿望。

如何应对脑瘫孩子出现的心理障碍,赵海康主任给出如下建议:

1.要克服患儿的依赖心理,家长不要什么事都替患儿做,能自己做的尽量让他自己做,培养其独立意识,使其生活能自理。

2.与患儿交流要有耐心,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让他们慢慢习惯与他人交流。

3.引导患儿建立自己的朋友圈,让患儿慢慢感受到友谊的温暖,慢慢融入社会。

4.也是最重要的,只要有机会尽量及早治疗。

脑瘫孩子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身体的障碍,还有自己心理的困扰。脑瘫孩子要想健康成长,需要医院、家长、患者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心与配合,既不能让孩子有自卑感,又不能让孩子产生依赖感。自强不息,百折不挠才是他们以后的生存密码。在此,祝愿天下所有的脑瘫儿童早日康复、快乐幸福!

儿童都有哪些不健康的心理

3-6岁的学前儿童正处在心理成长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大,现代心理学表明:心理健康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德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下面来介绍一些儿童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1、多动

儿童的心理行为可以表现在儿童的行为上,有些儿童出现“多动症”。主要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受到严重影响等几个方面。好动具体来说是喜欢跑动,或爬上爬下,摇椅子转身,离位走动,叫喊或讲话,引逗旁人,小动作不停,如咬铅笔、咬指甲、咬衣角等。注意力不集中方面具体来说,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涣散,易受环境干扰而分心,在课堂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凝神发呆。自控情绪的能力差方面具体来说,表现为幼稚任性,克制力差,易激怒或冲动。情绪不稳,为了一些小事就喊叫或哭闹,脾气暴躁,常根据瞬间冲动行事,不考虑后果,可能突然做出一些危险举动及破坏行为。

2、焦虑

指突如其来的没有明显身体原因的恐惧状态。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这类儿童陌生环境反应敏感,而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显得过分焦虑。

3、恐怖和失眠

恐怖表现在对某些事物或情景产生惧怕和逃离的心情,如怕打雷闪电,极度紧张,抱头乱窜。儿童对于一些没有危险或基本没有危险的东西也感到害怕,而且这种害怕十分突出,儿童由于恐怖而出现回避、退缩行为。失眠的孩子入睡困难,睡中不时惊醒、大声哭闹,甚至梦游四方,但白天回忆不起来,只觉得精力不足,情绪不稳。

4、攻击

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经常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为癖好,表现出攻击性。

5、恶劣的人际关系

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们与父母、教师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从这些人际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儿 童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孩子乐于与人交往,善于和同伴合作与共享,理解与尊敬他人,待人慷慨友善,也容易被别人理解和接受。心理不健康的儿童一般没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往往由于个人心理不健康等原因,与人产生交流障碍。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缩现象,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人格格不入。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期,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

如何判断儿童心理健康

良好的生活习惯

包括饮食、睡眠、运动、言行等方面。有的幼儿喜欢在入睡时由母亲抚摸,有的偏爱吃某类零食等,这也属于成长过程的正常现象,并非心理疾病。

良好的个性

具有一定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控能力,无怪癖、无恶俗举止,在日常生活中基本能保持平和、乐观、谦让、乐于助人等正常人格。

正常的智力

孩子的智力水平是有差异的,只要基本符合该年龄阶段的智力发展水平,便属正常,这可从语言、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来测定。

正常的心理素质

无过分畏惧、惊恐、焦虑表现,喜怒哀乐表诸于色,活泼大方尊重他人,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反之,常常表现出过度恐惧、多动症、强迫症、孤独症、忧郁症以及偏执倾向等,说明孩子的心理素质并非良好。

较强的好奇心和记忆力

尤其是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更会显得好奇兴奋、念念不忘。如果一个孩子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显得漠然冷淡,那么孩子的心理便有问题。

善于与人交往

在交往的过程中能与人平等、友好、和谐地相处,无猜忌、无严重的嫉妒心理,无明显的凌弱欺小行为等。

儿童心理健康十二大禁忌

第一,忌娇惯溺爱。开口不离“好”,出门不离抬,吃饭任其要,穿衣任其挑,就会养成儿童任性的性格。父母“爱子—溺子—误子”,这往往是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少年步入歧途的三部曲。

第二,忌袒护纵容。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当众做错了事,家长明知不对,却以种种理由加以庇护和掩盖,其结果必然使孩子不能正确对待缺点和错误。

第三,忌哄骗。有些家长图一时安宁,不惜编造假话欺骗孩子,这样耳懦目染,容易使孩子效仿父母,养成虚伪不诚实的品格。

第四,忌讽刺。对孩子讽刺挖苦,以为可以“激发”上进,结果适得其反。

第五,忌苛求。父母对孩子“恨铁不成钢”,凡事都要尽善尽美,稍有不顺便大加训斥,使子女无所适从,思想感到压抑和束缚,时间长了孩子有可能走向反面,我行我素。

第六,忌放任。对孩子不加引导和教育,放任自流,任其所为,不尽家长责任,后果难以预料。

第七,忌打骂体罚。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信奉“不打不成器”的信条,不能以理服人,而是打骂、体罚,结果这样不但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往往产生感情对立。

第八,忌注意力不集中。要让孩子自己选择适宜的游戏和运动,培养他们注意力集中,专心地完成一项工作的能力,训练儿童持之以恒的毅力,做什么事都要有始有终。而不要反复要求孩子更换活动内容。

第九,忌缺乏适应能力。要训练儿童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样对孩子的发展是很有益的。

第十,忌无控制力。要训练儿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包括控制自己不合理的要求和愿望。

第十一,忌忧郁沉默。要培养儿童乐观幽默的性格,切忌郁郁寡欢。

第十二,忌依赖。要让儿童经受一定的困难,学会克服困难从身心(性格和体格)两方面进行磨练。从小培养儿童独立的能力,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

儿童心理健康标准

一、智力发育正常。

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稳定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相对稳定。

三、能正确认识自己。

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感到满意,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对自己的优点能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也能充分认识,并能自觉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儿童少年,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他们在别人面前能做到真诚坦率,从而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在集体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实。

五、稳定、协调的个性。

人格亦称个性,人格表现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对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

六、热爱生活。

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

儿童心理健康十项注意

一、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五、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要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不但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给他们做出良好的榜样。

相关推荐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当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正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2月8日上午,安徽省十一届政协二次会议开幕,会议间隙,来自淮北市梅苑学校的王承华委员,向人民网安徽频道记者表达了她的担忧。 “目前,我国有6100万留守儿童,占全国儿童数量的20%,也就是说,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占了八成。此外,中学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王承华向记者分享了这么一组数据。 王承华是一位英语教师,兼任淮北市梅苑学校的办公室主任。她说,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她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学生

父母如何注意儿童的身心发展健康

有无一个健全的身心,对儿童将来的发展非常重要,小小的一点心理障碍都会在儿童长大后引起无数次痛苦的回忆。如何儿童带着一个健康的心理走完漫长的人生道路,做父母的应该充分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健康心理要从小培养 儿童心理健康是儿童长大后心理健康的基础,科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出现心理疾患多数是因抚养教育不当引起的。因此父母必须特别重视改善儿童心理卫生条件,促进其心理健康。丰富的营养、充足的睡眠是保证儿童大脑发育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而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供养关系,父母的相亲相爱,对家庭的眷恋,以及对父母健

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一、智力发育正常 智力是个体观察、领悟、想象、思维、推理等多种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智力随年龄增加而提高。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智商(iq)在80分以上属智力正常,智商低于70分属智力落后,智力发展落后于实际年龄属心理发育异常,常伴有适应能力低下,是儿童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少数儿童具有超常智力或特殊才能,其智商在120分以上,这部分儿童如果心理发展不平衡,也可能伴有适应能力缺陷。 二、稳定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

小学和幼儿园学习有何不同

从幼儿园到小学如要发生如下变化: 一是主导活动的变化。 入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是玩,他们常常做游戏,没有任何学习上的压力;入学后主导活动是学,他们的心理发展起了重大变化,游戏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学习成了最适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活动。具体来说,就是教学时间和休息时间的差异。小学教学时间的增幅与休息时间的减幅过大。从教学时间上看,幼儿园大班末期集体活动的时间,每天2—3次,每次在25—30分钟;而小学每天便安排5-6节课,且每节课40分钟,教学时间净增加两倍以上。从休息时间上看,幼儿园集体活动与自由活动交

父母不该孩子看到的恶习

父母是宝宝最亲密、最直接的生活与成长伙伴,为人父母者的生活行为对幼儿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这其中,父母的情绪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 社会学家认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尤其是情绪,是幼儿心理健康发育的直接影响因素;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标杆,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影响指针。研究表明,父母在家中情绪友善平和,接人待物谦虚礼貌,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而如果父母在家里经常情绪恶劣,吵架斗嘴,则会幼儿经常处于紧张和恐惧之中,对于孩子的心理发育极其不利。 亲子教育,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角度出发,家长在日常家庭生

怎么呵护孩子那颗敏感的心

培训教师,用隐形无痕的方式传递爱 “幼儿园教师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应该深刻认识到,留守幼儿需要的不仅是可口的饭菜,温暖的衣服,更需要亲情的关注和心灵的呵护。”西北师范大学副教授王冬兰说。 过去几年来,王冬兰一直关注着教师如何对留守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干预。“没有对心灵的疼爱是残缺的爱,而探究留守幼儿心理秘密、关注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需要科学的。”王冬兰认为,幼儿园教师一般都接受过较为专业的培养和培训,了解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加上和孩子有较多时间一起生活、学习和游戏,因此,与祖

儿童心理健康比你想象的重要

2014年6月20日搜狐健康上署名李秋萌的这篇报道,吓了我一跳:《我国儿童精神障碍约20% 严重精神病占比达3%》(原文链接:http://health.sohu.com/20140620/n401116936.shtml) 文章中说,“根据近年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我国儿童心理精神障碍发病率为10%至20%,严重精神病占比达3%。北京安定医院儿科主任崔永华说,最近几年,北京市儿童精神障碍患病率逐年提高,平均每100个孩子里有10到20人存在精神问题,作为我国儿童精神疾病诊疗最专业最权威的医院,安定医院

正常睡眠时间

正常的睡觉时间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来看待,处于不同年龄的人有差异的身体条件,需要的睡眠时间也是不一样的。 1、婴幼儿的正常睡觉时间。新生儿每天的睡眠时间约为20个小时;2个月的婴儿每天约18个小时;4个月时每天约睡16个小时;9个月时约15个小时;1周岁左右,有13~14个小时就可以了。新生儿除了吃奶补充所需的营养物质,其他时间几乎都在睡眠中度过。而且,年龄越小,睡眠的时间就越长。 2、学前儿童的正常睡眠时间。儿童的睡眠时间应该长一点,这样适于他们的脑部发育,所以学前儿童中,两岁到四岁应该有13个小时左右

宝宝血管瘤会有什么影响

影响儿童心理健康 由于血管瘤生长在口腔、颌面部等暴露部位,儿童血管瘤患者年龄比较小,很容易给儿童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引发自卑、焦虑等情绪,导致他们社交受阻、心理失常、性格出现问题,严重危害心理健康。 2阻碍儿童生长发育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时期,机体各部分功能还未发育健全,血管瘤引起的微循环障碍,这非常不利于儿童患者正常的新陈代谢,造成骨骼、智力发育障碍,进而影响儿童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 延误易诱发其他皮肤病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细胞的代谢功能很旺盛,儿童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会很快扩散至

小学和幼儿园学习有何不同

调查表明,初人小学的儿童,普遍嫌上课时间太长、游戏活动时间太短;读写作业偏多,普遍有眼睛酸、手酸、颈项酸的感觉;睡眠不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心理压力大,精神负担重。有些小学生怀念幼儿园生活,产生怕学、厌学情绪。这种不适应是由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决定的,是由幼儿园和小学,家庭和小学的生活环境、教育环境及学习内容、方法等的差异造成的。因此,家长首先要了解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在这个基础上作出应对措施。 从幼儿园到小学如要发生如下变化: 一是主导活动的变化。 入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是玩,他们常常做游戏,没有任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