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臭辨证选用中成药
口臭辨证选用中成药
牛奶去除法:吃大蒜后喝1杯牛奶,臭味即可改善。
盐水漱口法:用盐水漱口,或在口中含盐水片刻,能把引起口臭的细菌杀灭。
薄荷粥:将鲜薄荷叶30克(干品15克)洗净,入锅内加适量水熬,弃渣取汁待用。将粳米50克淘净,加适量水煮至米熟,再加入薄荷叶汁,煮沸即可食用。
茶叶可改善口臭:用浓茶漱口或口嚼茶叶可除口臭。进食大蒜、羊肉等食物后口气难闻,可用茶叶1小撮,分次置于口中,慢嚼,待唾液化解茶叶后徐徐咽下,疗效颇佳。
甘草、香菜可以治疗口臭:取甘草30片,苹果一个切成块,香菜20棵,一起下锅 (砂锅),放两碗半水煎成一碗左右。弃渣取其汁,稍凉后加入适量蜂蜜即可饮用。一天一次,连服5天。
通过上面对去除口臭的偏方疗法的介绍,相信您对如何去除口臭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身体健康,事业顺利,家庭美满,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想,在我们为了生活而努力地时候,我们切不可忘了自身的口腔健康。
购买中药材要小心六大误区
选择中成药使我们为了减少药物副作用而且比中药而言较容易携带方便和易于保存的方法,但是随着药物种类的增多,人们对于选择中成药也有了很多误区,严重的会导致对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我们在自行购买中成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误区。
1、随意选药
我们都知道感冒的种类繁多,但是当我们自行购买时,并不能很好的分清自己是什么症状引起的感冒而造成对风寒、风热的不了解因此随意购买,这样会导致药物服用后上火或者是加重脾胃虚寒。因此选择时要注意分症状,辨证选药。
2、把补益类中成药当营养品
补益类药物有补阳、补气、补血、补阴之不同,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人群。应用补益药应遵循"虚则补之"的原则,要注意"防止不当补而误补"和避免"当补而补之不当".补气、补阳药多温燥易助火生热,补血、补阴药易滋腻碍胃。如高血压患者甚至健康人服用过量人参,可能出现"滥用人参综合征";痰湿体质者选用六味地黄丸、阿胶等来滋补身体,则可能出现腹胀等症状。
3、中成药没有副作用
"是药三分毒",药品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必然存在一些不良反应,中成药当然不例外。若使用不当,也会出现一定的毒副作用。另外,有些中成药本身含有毒成分,如大活络丸含草乌,补肾益脑丸、柏子养心丸含朱砂等。这些药物一定要在中医师或中药师的指导下服用。
4、剂量随意用
中成药的用量应以药物的性质、患者的病情及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综合分析而定。如果不了解药物的成分,尤其是含有毒性成分的中成药,随意加大剂量,不但无法达到治疗目的,反而可能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
5、剂型选择不合理
中成药剂型十分丰富,每种剂型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临床需合理选择。如丸、片剂吸收慢而作用持久,适用于轻、慢性病患者;冲剂、散剂吸收较快,适用于急性病患者;浸膏剂通常以滋补为主;注射剂因作用快、吸收迅速,适用于重症和急救或不能口服的患者。
6、疾病复杂时联合用药
包括中成药与汤药、不同的中成药、中成药与西药等。在联合用药时,要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其成分,避免含"十八反"的中成药联合应用。例如消渴丸是含有西药格列本脲的降糖中成药,若随意与其他降糖西药合用,可能出现血糖过低等严重不良反应。
对于使用中成药我们存在着这些误区,要避免。首先就是要根据医生的嘱咐采购药物,不能自行购买自己不了解自身身体情况和药物性质的药物,选择中成药要分清性质和治疗范围,禁忌等等。
秋燥咳嗽如何选用中成药
秋燥咳嗽,常见于气候干燥之秋季,症见咳嗽日久不愈,痰稀黏稠,或痰中带有血丝,舌质干红,苔薄黄,治宜养阴生津,清热化痰,润肺止咳。药选:
(1)二母宁嗽丸:主治久咳不愈,干咳痰黄,黏稠难咯,喘息气逆,咽干口燥,舌红少苔,成人每次1丸(9克),一日两次。开水送服。(组方:川贝母、知母、石膏、炒栀子、黄芩、蜜桑白皮、茯苓、炒瓜蒌子、陈皮、麸炒枳实、炙甘草、五味子(蒸))
(2)鸡苏丸:主治咳嗽气急,痰稀黄稠,胶黏难咯,时有血丝,身热口渴,潮热盗汗等症,成人每次口服3-6克,一日2-3次。小儿酌减。(组方:陈皮、橘红、法半夏、葶苈子、瓜萎子(蜜炙)、紫苏子(炒)、紫苏叶、桑白皮(蜜炙)、苦杏仁(炒)、桔梗、前胡、马兜铃(蜜炙)、款冬花、紫菀、远志(制)、百合、天冬、麦冬、北沙参、知母、五味子(醋蒸)、麻黄、黄芩、白芍、石膏、甘草。)
(3)橘红丸:主治咳痰黄稠,气逆喘息,平卧加重,口干舌燥等症。成人口服1丸(9克),重症两丸,每日两次,空服开水送服。(化橘红,陈皮,半夏(制),茯苓,甘草,桔梗,苦杏仁,紫苏子(炒),紫菀,款冬花,瓜蒌皮,浙贝母,地黄,麦冬,石膏)
(4)养阴清肺口服液:养阴润肺,清热利咽。用于咽喉干燥疼痛,干咳、少痰或无痰。(组方:地黄、川贝母、麦冬、白芍、玄参、薄荷、牡丹皮、甘草。)
(5)雪梨膏:治秋燥久咳。成人每次15克,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
请注意: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燥热之物。
另外,燥咳还要分为温燥与凉燥,需要中医医生临证组方,辩证用药更好。
怎样安全放心的使用中成药
1.辨证用药才能产生疗效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精髓。辨证是正确使用中成药的前提,是选用药物的主要依据。例如,根据辨证,中医将感冒分为风寒感冒——鉴别症状:恶寒重、发热轻,肢体酸痛,鼻塞声重,或鼻痒打喷嚏,流涕清稀,咽痒,咳嗽,痰吐稀白。风热感冒——鉴别症状:发热重,恶寒轻或微恶风,咳嗽少痰或痰出不爽,咽痛咽红,口渴。暑热感冒——鉴别症状:因受暑引起的头晕、烦闷、口渴、呕吐或腹泻,伴有发热、恶寒、头痛或全身疼痛,不思饮食等。
风寒感冒宜用九味羌活丸、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颗粒、荆防颗粒等辛温解表剂。风热感冒宜用银翘解毒片、羚羊感冒片、桑菊感冒片、感冒退热颗粒等辛凉解 表剂。如果前后二者颠倒,风寒感冒用了辛凉解表剂,风热感冒用了辛温解表剂,则不但无益反而有害,至于暑热感冒则应该用祛暑解表剂,如藿香正气丸、保济 丸、六合定中丸、十滴水等。因此依据辨证的结果确定治疗原则,如治疗表证用汗法,热证用清法,寒证用温法,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等,依此才能有的放矢选 用中成药。
2.辨病用药不能仅凭西医诊断
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必须综合疾病分型、人体差异、气候变化、药物功效等诸方面因素之后才能选择药物。所以亦会 出现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现象。例如同为呕吐,若病因是暑季着凉而致者,可选藿香正气散;若因食积内停者,可选用保和丸。
3.剂型不同功效会有不同
同一种药物,剂型不同,其药性特点甚至功效会有不同。在现代中成药中,一方多种剂型的例子众多,有些可能差别不大,但有些是有差异的。例如藿香正气口服 液和藿香正气水,虽都是口服液体制剂,但前者是属于合剂,作用相当于汤剂;而后者是属于酊剂,含有酒精。二者作用可能与原传统剂型藿香正气散相仿,但如果 让驾驶员、高空作业者服用藿香正气水,则存在安全隐患。
4.“有毒”中成药严控使用剂量
凡中成药都标有常用剂量,因此无论医生处方用药或患者自我药疗,都应按说明书规定剂量用药,千万不要有“中药没有毒性,多吃、少吃不碍事”的观念。特别是近年来中成药逐渐用于治疗急危重症,如中风痰迷、热病神昏、肺热喘咳、风湿顽痹、胸痹心痛、良恶性肿瘤等显示了较好的疗效,使用药物范围逐渐扩大,一些含有毒成分的中成药也被临床广泛应用。因此,对含有砷、汞、铅及斑蝥、蟾蜍、马钱子、乌头、巴豆等成分的中成药一定要严格控制使用剂量,不可过服,且不宜连续长期用药,以免引起过量或蓄积中毒。
对于特殊用药人群如老人、儿童、孕妇、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更要注意用药剂量,如确实因治疗需要使用中成药,应以减小剂量为宜。
5.依据病情合理选择给药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生产的发展,已改变了原先中药成方制剂以口服、外贴为主的给药方式,现代中成药几乎涵盖了药剂学范畴的所有给药途径,除口服、外用 外,还有黏膜给药、注射给药。特别是中药注射剂的普及,甚至出现过度使用的情况,其使用安全性已受到社会的关注。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使用中显示了其疗效和特 点,也受到了医生患者的欢迎。
但由于相对于其他中药给药途径而言,中药注射剂是一个新的事物,缺少传统的、可以借鉴的用药经验。另外,对中药注射剂的基础 性研究尚不完善。因此,合理选择给药途径的原则是: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肉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给药。
6.联合用药注意事项
为了适应复杂病情的需要,增强药效的需要,对某些疾病治疗方法上的需要和抑制偏性、降低毒性、确保用药安全的需要,中成药在临床具体应用中常常需要采取 配伍联合应用的用药形式,主要包括中成药与中成药、中成药与药引子、中成药与汤剂的配伍应用,以及目前常见的中成药与化学药制剂(西药)的配伍应用。
7.中成药联用注意配伍禁忌
中成药之间配伍应符合“七情”配伍规律。如附子理中丸与四神丸“相须”合用,治疗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以增强温肾运脾、涩肠止泻的功效。又如,以乌鸡白 凤丸为主治疗妇女气血不足、月经不调,配以香砂六君丸为辅,“相使”为用,开气血生化之源,增强乌鸡白凤丸养血调经之功。“相畏”、“相杀”配伍以一种药 物抑制或消除另一种成药的偏性或毒副作用。如用金匮肾气丸补火助阳、纳气平喘功效治疗肾虚作喘;若久治不愈,阳损及阴,兼有咽干烦躁者,又应当配以麦味地 黄丸或生脉散防止金匮肾气丸燥烈伤阴。
药物联用,必有宜忌。中成药联用也要注意配伍禁忌问题。如:复方丹参滴丸和速效救心丸同属气滞血 淤型胸痹用药,其处方组成与功效基本相似,在临床应用中选择其一即可。该类药物往往含有冰片,由于冰片药性寒凉,过量服用易伤人脾胃,导致胃寒胃痛。因此 在中成药联用或中成药与汤药联用中应注意同种药味的“增量”,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8.使用时避开禁忌
注意证候禁忌:证候禁忌,又称病证禁忌,是指某类或某种中药不适用于某类或某种证候,使用时应予以避忌。每类药或每种药皆有各自的药性,或寒或热、或升 或降、或补或泻、或散或收等。用之得当,其偏性纠正疾病的病理偏向,达到减轻或治愈疾病的目的;用之不当,其偏性反伤机体,轻则加重病情,重则导致死亡。
注意妊娠禁忌:妊娠禁忌药有毒性大小、性能峻缓之别,对胎儿及母体影响程度也有差别,将其分为妊娠禁用药和妊娠慎用药两大类。凡禁用的中成药绝对不能使 用,慎用的中成药虽可根据孕妇患病的情况酌情使用,但必须有相应的措施,在没有特殊需要时应尽量避免使用,以免发生医疗事故和纠纷。
注意饮食禁忌:患者在服药或用药期间,对某些食物不宜同时进服,要有所禁忌,即通常所说的忌口。具体来说,是在服药期间不宜吃与药性相反或影响治疗的食物。
一些文献指出:“凡服药不可杂食肥猪、犬肉、油腻羹脍,腥臊、陈臭诸物。”“凡服药不可多食生蒜、胡荽、生姜、诸果、诸滑滞之物。”指出了在服药期间一般都要忌生冷、腥膻油腻、不易消化及有刺激性的食品。药品说明书也有类似的或更详尽的表述,要注意参照。
女性偏头痛的治疗方法
一、口服汤药
辨证论治口服汤药是临床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虽然口服汤药比较麻烦,但医生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辨别寒热虚实,开具针对性较强的中药处方,诊疗个体化,这也是中医药的长处。因此,对于反复发作的偏头痛病人可以选择中药汤剂治疗。很多病人头痛发作时来医院看病,而头痛缓解后就停止治疗,难以坚持服药,这样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疗效,头痛可能再次袭来。
二、中成药
中成药服用简便,患者容易接受。目前,治疗偏头痛的中成药种类逐渐增多,那么,如何正确选择中成药呢?
首先要强调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人头痛的特点选择中成药。肝风所致的头痛反复发作,可以选用复方羊角颗粒;肝阳上亢、风火上扰头目所致的偏头痛可以服用天麻钩藤颗粒;头痛剧烈,心烦不宁者可以服用安脑丸,每次1丸,每日2次;对于肝阳上亢,淤血阻络者可以选择镇脑宁、正天丸或养血清脑颗粒治疗。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根据病人的临床特点,辨证选用一些具有其他作用的中成药。如女性患者常在经期前发作偏头痛,可以配合服用加味逍遥丸或逍遥颗粒;头痛时手足发凉,或平素怕冷,手足不温者,可服用金匮肾气丸;经常咽干口渴,手脚心发热者可服用知柏地黄丸;感冒后诱发偏头痛发作时可以用芎菊上清丸或川芎茶调颗粒治疗。
三、针灸按摩
针灸治疗偏头痛具有起效快,操作简便的特点。在偏头痛发作的缓解期采取针灸治疗,可以起到延长发作周期、减少发作频率的作用,在发作时则可减轻疼痛程度。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偏头痛患者可以选择针灸治疗。
偏头痛发作时,采取按摩的方法可以缓解或减轻疼痛,方法简便易行。如可以采用推“三点”的方法。“三点”是指神庭穴、头维穴、太阳穴。另外,还可以请推拿、按摩专业医师进行较系统的手法治疗,对于减少发作次数有一定作用。
导致痤疮粉刺的原因
青春期后的痤疮,与人体的内分泌失调密切相关,所以治疗先要调整内分泌,以调肾为主,可以使用旱莲草、首乌、女贞子、知母、黄柏等药物,中成药可以辨证选用六味地黄丸等滋补肾阴的药。
一般说来,在辨证使用中药的基础上,可以配合服用一些抑制雄激素分泌的药物,比如西咪替丁、甲氰咪胍等,微量元素比如葡萄糖酸锌,抗生素比如红霉素等药物,持续用药4周,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清除痤疮的效果。
痤疮类型不同,治疗不同
有些特殊类型的痤疮需要特殊用药。如果痤疮患者的囊肿现象较为明显,脸上有硬结,久久不能平复,需要加用祛湿化痰药物以通风活络,陈皮、半夏和白芥子是理想的用药选择。
如果白头粉刺严重的话,很有可能与胃肠湿热有关,可以使用健脾化湿的药物,比如苍术和黄柏。
还有,如果脸色晦暗,痤疮颜色较深,色素痕迹迟迟不能消退,则可使用活血药物,比如丹参、五香、没药等。
治痤疮还得观察大便情况,伴有便秘的话,很可能是胃肠湿热的外在表现,需要使用大黄和石膏。
如何选用中成药治疗月经不调
中医讲究标本兼治,更有调理身体的功效,因此许多人都喜欢中医治疗疾病。月经不调是指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异常的一类疾病。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经期延长、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等。月经不调的病因病机,主要是七情所伤或外感六淫,或先天肾气不足,多产房劳,劳倦过度,使脏气受损,肾肝脾功能失常,气血失调,致冲任二脉损伤,发为月经不调。
气血两虚型:月经周期提前或错后,经量增多或减少,经期延长,色淡,质稀。或少腹疼痛,或头晕眼花,或神疲肢倦,面色苍白或萎黄,纳少便溏。舌质淡红,脉细弱。治疗宜气血双补,可用补中益气丸、十全大补丸、乌鸡白凤丸、八珍益母丸、八宝坤顺丸、女金丸、当归调经丸、当归红枣颗粒、归脾丸、四物合剂等。
血寒型:经期延后,量少,色黯有血块。小腹冷痛,得热减轻,畏寒肢冷。苔白,脉沉紧。治宜温经散寒。可用艾附暖宫丸、田七痛经散、金匮温经丸等。
学会选用中成药治疗闭经
▲月经逐渐后延,量少,血色淡而质薄,继而停闭不行,面色萎黄或苍白,头目眩晕,神疲肢倦,时有头痛、心悸失眠,舌淡,脉弱等,应选用益气补血调经的中成药,如八珍益母丸、补血宁神片、血速升冲剂、当归红枣冲剂、人参养荣丸、十全大补丸、妇科再造丸、八宝坤顺丸等。其中八珍益母丸药性平和,补而不腻,可以常服。八宝坤顺丸具有补养气血又兼疏肝调经之效,对血虚气滞所致闭经更为适宜。血速升冲剂由黄芪、当归、淫羊藿、阿胶组成,具有养血活血,益气扶正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血亏损所致闭经。
▲月经数月不来,精神抑郁不乐,烦躁易怒,两胁胀闷,少腹胀痛或拒按,脉沉弦而涩,宜选用理气活血化瘀的中成药。如活血调经丸、妇女痛经丸、失笑散、血府逐瘀丸,活血理气,化瘀调经,可常服。调经姊妹丸、通经甘露丸、调经化瘀丸、妇科通经丸,偏于破血行气通经;调经至宝丸、妇科回生丹破气攻瘀兼以消痛,不可多服、久服。血瘀兼气血虚弱者可用妇女通经丸、妇珍片、慈航丸;而舒肝保坤丸、调经活血片对血瘀兼肝郁血虚者尤为适宜。
▲月经数月不行,小腹冷痛,得温则舒,肢冷畏寒,大便溏泄,白带量多,苔白,脉沉紧或沉迟,可选用温散寒湿,通经活血的中成药。如艾附暖宫丸、暖宫孕子丸及十二温经丸等散寒温经又兼补益气血。
▲年过18周岁未行经,或月经错后、量少逐渐至闭经,体质虚弱,腰酸腿软,头晕耳鸣,舌淡红,苔少,脉沉弱或细涩,应选用具有滋补肝肾,养血调经的中成药。常见品种有蛤蚧补肾丸、坤灵丸、女宝、天喜调经丸等。
此外,若月经渐少,数月不行,形体肥胖,胸闷脘胀,或头晕嗜睡,或面浮足肿,或带下量多色白,舌质胖,苔白腻,脉滑,可选用平胃散(丸)或五积丸等中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