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有哪些作用 肠道菌群保健
肠道菌群有哪些作用 肠道菌群保健
抗生素的使用可对肠道菌群产生严重影响,很容易造成菌群失调。因此使用抗生素一定需要按照医嘱使用,切勿滥用和过量使用;
高脂、高糖的饮食习惯会导致共生菌比例下降,从而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因此一定要注意合理饮食;膳食纤维可作为我们很多肠道细菌的食物。摄入膳食纤维过少会使某些细菌挨饿,挨饿后他们会开始吃大肠粘液外膜上的粘蛋白。
总而言之补充一些益生菌和均衡饮食可能有帮助,但目前这些研究才刚起步,如何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维持健康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只吃零食不吃饭也会长胖
因为你吃进去的食物热量≠你身体吸收的热量
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肠道菌群,我们的肠道住着庞大的益生菌,它们每天的工作就是不断的繁殖生长,帮助我们把吃进去的食物转化为身体可以吸收的成分(比如葡萄糖)、或者是形成便便。
越来越多科学研究表明,你的饮食模式会改变你的肠道菌群,而你的肠道菌群会影响你的体重。
首先来说说肠道菌群和体重君的关系:
早在2006 年的时候,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就发现,人类(以及小白鼠)的肠道菌群有约90%属于两种菌群,厚壁菌和拟杆菌。胖纸肠道里的厚壁菌更多,瘦子的拟杆菌更多。如果一个胖纸体重下降,那么他体内的菌群比例就会发生改变,厚壁菌会减少,拟杆菌会增加。科学家们用小白鼠的实验证明,厚壁菌可以帮助人体更高效的从复杂的碳水化合物里吸收热量(所以以下我将简称它为胖菌群)。
肠道菌群不健康竟致高血压
研究者对两组大鼠进行研究,其中一组大鼠患有高血压,另外一组大鼠血压正常,随后研究人员从每组大鼠的大肠中移除了一部分生物组织,随后给予每组大鼠为期10天的抗生素来减少其机体中天然微生物群落的水平,抗生素服用过后,研究者将高血压大鼠体内的微生物群落转移到正常血压的大鼠机体中,同时将正常大鼠体内的微生物群落转移到高血压大鼠机体中。
研究者发现,接受来自高血压大鼠机体微生物群落的大鼠的血压开始升高了,更有意思的是,利用正常大鼠体内微生物群落治疗的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则并不会发生明显下降,尽管研究结果出现了略微下降。
这项研究为后期研究人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后期研究者还将深入研究是否这种情况也会在人类机体中出现,研究人员将对微生物群落引发人类高血压上进行研究,同时也为阐明益生菌是否能够作为治疗高血压的新型疗法提供了一定线索。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饮食中补充益生菌对人类高血压有适度的有益影响,尤其是在高血压模型中表现尤为明显。
剖腹产儿童更易发生变态反应
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生孩子选择剖腹产。但多项研究表明,相比顺产生下的孩子,剖腹产明显影响后代的机体健康。近日,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瑞典和苏格兰的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通过剖腹产出生的儿童更容易经常发生机体变态反应,这或许是因为这些儿童肠道中的微生物菌群多样性较低而导致的。
机体变态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同一种抗原物质时所发生的一种异常反应,也叫超敏反应。常见变态反应性疾病有全身性的,如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等;有局部性的,如发生在呼吸道的支气管哮喘、喉头水肿、过敏性鼻炎;发生在皮肤的荨麻疹、湿疹;发生在消化道的呕吐、腹痛、腹泻等。
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对年龄段从0-2岁的24名儿童的肠道菌群的发育进行研究,其中9名儿童通过剖腹产出生,而其它15名顺产出生;研究者使用DNA测序及计算机分析方法,对这些儿童肠道中存在的多样性细菌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结果发现,那些通过剖腹产出生的儿童在其出生两年的时间里,其肠道中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较低,尤其是拟杆菌类细菌比较低,而且这些儿童发生变态反应的风险较高。
研究者表示,有时候进行剖腹产手术非常有必要,但是这明显会影响到出生后代的机体健康。肠道细菌菌群或许被认为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在成年人的大肠和小肠中的细菌数量至少是机体其它部位的十倍以上。肠道菌群对人体的健康程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肠道菌群与健康的关系
说到肠道菌群,我们很容易将它与消化、营养作用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肠道菌群不只在消化过程中发挥作用,它和我们的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首先,肠道菌群能通过自身屏蔽和影响机体免疫系统,阻止病原菌入侵人体。肠道菌群附着在肠道内壁表面的粘膜层之上,构成了一层由细菌构成的屏障,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同时阻止致病菌透过这层屏障进入人体。同时,肠道菌群可以使免疫系统处于一种适度的活跃状态,以此对入侵体内的病原菌保持有效的免疫作用。而肠道菌群的失调,则可造成免疫系统的过度活跃,从而产生自体免疫疾病。
其次,肠道菌群对肠道自身具有调节和营养作用。肠道菌群的存在,尤其是其产生的短链脂肪酸的营养作用,可以使得肠道上皮细胞的生长更为活跃。相比于无菌肠道,具有正常肠道菌群的肠粘膜绒毛下侧会产生更多的可分泌粘液和酶的组织 ——隐窝,同时肠粘膜细胞更替更为迅速。此外,肠道菌群还可调控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分化。这意味着,具有正常的肠道菌群可以使得肠粘膜更快的修复其破损。
再次,肠道菌群和人体的代谢疾病具有重要关系。肠道菌群失衡可能是造成肥胖、糖尿病等多种多种代谢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造成代谢异常的主要原因,是失衡的肠道菌群产生的脂多糖等内毒素进入人体,被免疫细胞识别后产生多种炎症因子,使得机体进入低度炎症状态,从而产生代谢异常。此外,低度炎症还能促使机体对胰岛素相应程度下降,造成胰岛素抵抗,进而发展为糖尿病。
最后,肠道菌群与健康还有其他更多元的关系。比如,肠道菌群产生的类胡萝卜素类物质可一定程度上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和中风的风险。正常肠道菌群可通过对淋巴细胞的影响,调节机体对过敏原的反应,从而影响过敏疾病的产生。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证据显示,肠道菌群的结构变化甚至可以影响机体的行为模式。
从以上各方面可以看出,肠道菌群的功能更像是一个影响到机体各个方面的“器官”,这个器官的正常与否,对人体的健康程度有着重要影响,而我们对它的了解只是刚刚起步而已。
为什么剖腹产儿童肠道菌群“有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临床营养中心张红波等专家做了分娩方式对母乳喂养婴儿肠道菌群和粪便性状的影响研究(临床儿科杂志 2010年03期),研究结果显示:剖腹产出生的婴儿组肠道乳酸杆菌和长双歧杆菌数量低于自然分娩组。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肠道菌群并非是生来就有的,它们实际上是身体的“外来户”。在母体子宫内,胎儿所处的是一个几乎无菌的环境,因此新生儿刚出生时肠道内是无菌的。当胎儿出生之后的几天内,细菌通过分娩时阴道物质摄入、哺乳时的口腔摄入以及空气吸入等途径进入新生儿体内,并在肠道内定植,形成新生儿最初的肠道菌群。随着婴儿的成长,肠道菌群的种类结构逐渐趋于稳定,最终形成成熟的肠道菌群。这些微小的生物的群体就这样不知不觉的定居到人体之内,悄无声息的与主人相随一生。
经研究分析,自然分娩的婴儿最初的肠道菌群主要来源于母亲的产道和外周的细菌,对于剖腹产婴儿而言,没有接触到母体消化道和产道内的微生物,并且暴露于特定的医院无菌环境,因此较自然分娩的婴儿,其肠道菌群建设与发育明显滞后。有研究显示,消化道早期定植的肠道菌群在婴儿免疫系统的发育成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然分娩可促进新生儿免疫系统细胞因子的产生,而剖腹产可以改变或延迟新生儿肠道菌群早期定植并增加特异性疾病的发生率。慕尼黑Ludwigh-Maximilians大学的研究者们也发现,肠道菌群是免疫系统发育成熟的重要因素。
因此,剖腹产不但有可能影响婴儿免疫系统成熟、降低抗病能力,还可能是剖腹产儿童易患感染性疾病或过敏性疾病风险升高的主要原因——即前文所述的更易导致机体变态反应。
目前中国的剖腹产率异常偏高,有数据显示,中国平均剖腹产率达到50%,远超过WHO推荐的15%的上限,这里面原因很多,一方面剖腹产需要住院时间长,手术费用也高,医院可以从中获利;另一方面现在的年轻女性普遍怕疼,想找个方便的方式解脱,还有一些其它的原因,多半是一些陋习,比如有人希望选择一个“吉利”的日子或者赶在9月1日入学分界线之前把孩子生下来。
剖腹产儿童怎么“补救”?
已经经过剖腹产手术生下的婴儿,怎样“补救”增加其免疫力呢?答案是尽量选择母乳喂养。母乳是婴儿成长唯一最自然、最安全、最完整的天然食物。它含有婴儿成长所需的所有营养和抗体,保证婴儿的正常、健康发育。研究人员通过DNA测序发现,母乳含有超过700种细菌,其中包括益生菌,这些对婴儿肠道益生菌的尽早定植有明显的优势,能尽早建立婴儿肠道正常菌群,调节婴儿的免疫功能,促进肠道的成熟,完善婴儿正常免疫功能,使孩子对食物逐渐产生耐受的状态,对今后能够接受更多、更丰富的食物奠定基础。
完全母乳喂养的婴儿,其肠道菌群中80% ~ 90% 是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而且以双歧杆菌占绝对的优势。而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虽然他们的肠道菌群中同样有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但是比例仅占到40% ~ 50%。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研究人员发现,原来母乳中有一种叫做低聚糖的物质。它是一种溶解性的食物纤维,属于糖类。就是在它的帮助下,双歧杆菌才得以大量繁殖。但是,母乳中的低聚糖很难模拟,因此,母乳的优势也很难模拟。
另外,母乳喂养给婴儿带来的也绝不仅仅是营养方面的好处。当婴儿躺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吸吮着乳汁的时候,小家伙与妈妈之间皮肤的接触、眼神的交流,或者听着妈妈对自己温柔地说着话,这些对于婴儿的心理发育、早期安全感的建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及促进婴儿的大脑发育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都可以对剖腹产的缺陷起到一定弥补作用。
什么食物对肠道好 酸奶维持肠道菌群平衡
酸奶富含的乳酸菌可以维护肠道菌群生态平衡,形成保护屏障,抑制有害细菌对肠道的入侵;乳酸菌还会产生大量的短链脂肪酸促进肠道蠕动,防止便秘;酸奶中所含的多种酶可以帮助人体更好地消化吸收营养成分,每天两餐饭之间喝一杯酸奶,可使肠内菌群保持平衡,还能促进肠道消化分解。
肠道菌群有哪些作用 菌群失衡易导致患病
同宏观生态系统一样,肠道微生态系统也应保持平衡,这种平衡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如果肠道微生态平衡被打破,人体或将患病。例如滥用抗生素常使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腹泻,严重者还可发展为难治的伪膜性肠炎。抗生素是把双刃剑,能杀死致病菌同样也能杀死很多正常的肠道微生物,继而容易发生肠道微生态失衡。
也还有许多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失调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肠易激综合征、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有关,甚至有研究表明肥胖与肠道内菌群的改变有直接关系。
孕妇消化不良可以吃消食片吗
肠道的微生态平衡与人体的健康 近年来肠道的微生态平衡渐被人们了解,正常情况下,肠道的细菌和益生菌保持一定的平衡。这样才能维持正常的肠道消化吸收的功能。
但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肠道的正常菌群发生改变时,就产生了不少的肠道消化性疾病,滥用抗生素就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的途径,还有的人因为饮食及一些有害物质对肠道的损害导致一些肠道微生态不平衡,任何的一种物质都有自己平衡的一面,所谓阴阳平衡这些并不是人们陌生的问题,在人体也是一样,当身体的任何一个部分出现了平衡的紊乱都可导致疾病,通常人们了解的较多的缺铁、钙、缺锌他们虽然在体内的含量很低是身体中的微量元素,但是当他们在体内的含量发生改变时就会出现一些疾病,如缺铁性贫血、佝偻病、锌缺乏导致的行为障碍、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轻微脑功能障碍。
肠道微生态紊乱,是除大脑以外的人体消化道,而消化道自下而上的细菌数量逐渐增多的器官,肠道菌群主要集中在结肠和末端小肠、有专家研究发现不同含量的细菌其细菌数是人体体细胞的10倍,而正常情况下宿主和细菌之间相互影响,共同维系着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人体宿主的许多因素会影响肠道微生态的结构,如天气、饮食结构,是否大量使用抗生素,婴儿所处的环境,母亲的肠道菌群,并且孩子的分娩方式等等都对肠道微生态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
我们对肠道和共生菌的相互关系、以及肠道先天性免疫系统的发育及其营养素的关系。就象相互对话等的理解开始,肠道和共生菌之间它们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为此,肠道菌群有利于保持肠道的正常功能得到平衡,因为消化道不仅是一个消化吸收的器官,它也是体内最大、最活跃的免疫器官。肠道菌群在肠道先天免疫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联合应用四种广谱抗生素,就会很快的耗尽肠道菌群失调、出现肠道的二重感染,霉菌性肠炎, 霉菌性肺炎等。
在肠道中益生菌是一种含有活菌及其成分和产物的微生物制剂,它可以通过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而促进人体的健康它可以合成维生素,形成有抗体作用的物质、脂肪酸等也可以影响肠道先天免疫系统,如加强肠道紧密连接,增加粘液的分泌,促进肠蠕动等,当益生菌作用肠道菌群的各个方面,最终有利于建立一个正常的先天菌群,防止潜在致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有人发现在婴儿期补充益生菌,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有专家统计分析发现,在由始至终婴儿期服益生菌可以减少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同时也可以提高对风湿热、麻疹、腮腺炎等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力,使其发病率明显减低,有人提出“卫生假设”学说,即在抗生素、疫菌等的普遍使用在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消化道的微生态环境,肠道菌群的改变与某些疾病的发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有研究发出过敏体质与没有过敏体质的婴儿的肠道菌群是不一样的。
2005年Rook等又提出了“老朋友”假设,所谓“老朋友”是指自人类进化以来就在人体内一代又一代生存的微生物。这些老朋友通过细胞具有抗炎症反应的作用,使“老朋友”免受宿主免疫系统的杀灭,而长期存下来,肠道内容物过敏原等可产生而授,一旦“老朋友”不复存在,自身细胞肠道内容物将与免疫系统发生反应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性肠病、哮喘病等发生。有专家提出若在孕母及新生儿及婴儿时期服乳酸杆菌,可以进一步的提高肠道的免疫,减少疾病的发生。在正常人体中肠道微生态系统和人体的健康是息息相关的。肠道的菌群的先天免疫系统也关系密切。目前益生菌在一些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消化道疾病方面,只要我们能合理的作用益生菌,维持好正常人体的微生态平衡,对人们的健康是有很好的前景。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菌类的营养价值及功效 排毒
菌类中含有大量的胶质成分和甲壳质,食用可以包裹肠胃中有毒的重金属离子,促进其排出体外,有排毒的作用。同时还能抑制肠道有害菌,平衡肠道菌群,有降低肠癌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