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2型糖尿病患者们可以喝酒吗

2型糖尿病患者们可以喝酒吗

2型糖尿病患者是不能饮酒的。因为饮酒会使糖尿病患者的视力下降,加重得糖尿病眼病的危险。

2型糖尿病不饮酒的原因——

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禁止饮酒,酒精对某些降糖药物有干扰作用,服药前后饮酒会削弱药效,增加不良反应风险。为了解饮酒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英国剑桥代谢科学研究院李持亭(音译)博士分析了1239名55—81岁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例。

各种酒的酒精单位——

不同酒的“酒精单位”不同:啤酒360毫升,干葡萄酒150毫升,白酒45毫升。此外,必须避免空腹,应选酒精浓度低、含糖量低的酒类。饮酒前后最好测一下血糖,以便及时发现血糖波动。

由于糖尿病患者饮酒造成的危害难以逆转,所以戒酒和限酒越早越好。尤其是血糖控制欠佳,合并肝胆疾病者,或在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严禁饮酒。

2型糖尿病患者的春天来了!采用胃转流手术可以治愈2型糖尿病,把血糖控制在稳定的范围内,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对于胃转流手术最大的遗憾是不是所以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能通过手术治疗糖尿病。

得糖尿病的原因是什么 2型糖尿病病因

2型糖尿病与遗传、年龄、肥胖、生活习惯有关。遗传因素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比1型糖尿病更明显;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也是造成2型糖尿病的一大因素,经常吃高糖、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以及缺乏运动和锻炼都可能引发糖尿病;随着年龄的增长,2型糖尿病患者也逐渐增加,统计表明,50%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55岁之后才发病;肥胖同样会诱发2型糖尿病,脂肪大多堆积在腹部者更容易患上2型糖尿病。

​糖尿病人体重是胖还是瘦?

糖尿病人,胖好还是瘦好

可以说,没有哪一种疾病能像糖尿病这样,对体重有如此明显的影响。有的人忽然变得能吃能喝,体重却不增反降,自以为是减肥成功了,可一体检就傻眼了,原来是得了糖尿病。有的瘦人查出血脂高、血压高,担心自己得糖尿病时,旁边却有人宽慰他:“没事,得糖尿病的都是胖子,你得不了的,放心吧。”可见,在糖尿病与体重关系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少误区。

2型糖尿病“有胖有瘦”

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型,则胖瘦皆有。一般来说,2型糖尿病患者都有过胖的“历史”,发病后体重也会有所减轻,但由于体重基数大,因此不那么明显。一般来说,在没有刻意节食的情况下,一个月内体重减轻超过2公斤,就要警惕糖尿病了,最好去医院查一下血糖。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其中80%伴有肥胖(体质指数BMI大于28)或超重(BMI大于25)。2型糖尿病病情的发展及恶化与脂肪代谢密切关联,因此,2型糖尿病又被称为“糖胖病”或“糖脂病”。肥胖患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抵抗,一方面肥胖者脂肪细胞多,脂肪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另一方面肥胖者常伴有血脂异常,游离脂肪酸增多,易形成胰岛素抵抗。在欧美等国家,2型糖尿病患者基本都是胖子,但在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2型糖尿病患者的肥胖率没有那么高。不少糖尿病患者的BMI都在25、26左右。所以,即使轻微超重的人,也要警惕糖尿病的“侵袭”。

而在2型糖尿病的瘦患者身上,胰岛素抵抗似乎没有那么明显。但这类患者由于长期血糖控制差,病程长,体内胰岛细胞功能缺陷,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导致体重有所下降。有些人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变瘦,就是转成1型了,这是不对的。1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是自身免疫和遗传,而2型糖尿病多是在遗传背景下由不良生活方式引发的,所以,二者并不会互相转化。

糖尿病分为哪几个类型

1、什么是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发生机制是分泌胰岛素的胰岛细胞被破坏,引起胰岛素绝对缺乏,而出现血糖明显升高。其发病率很低,患病率约为2型糖尿病的十分之一。发病机制除了遗传和病毒感染有关外,还和自身免疫有关,1型糖尿病患者身体内常存在破坏胰岛的自身抗体,包括例如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和谷氨酸脱羧酶65(GAD65)抗体等该型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体型偏瘦,起病急常伴有三多一少症状,有酮症酸中毒倾向。患者常需注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正常。

2、什么是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占糖尿病总数的90%以上,我们大多数成人糖尿病都属于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和相对胰岛素缺乏。这些患者往往对胰岛素作用抵抗,至少是在起始阶段,但往往是终身存在。2型糖尿病多见于成年人,起病较缓慢。疾病初期甚至整个病程中患者的生存都不依赖于外源胰岛素。尽管其血浆胰岛素水平正常或偏高,但由于存在胰岛素抵抗,故血糖仍高。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体型肥胖,不肥胖的患者也多有腹部脂肪增多。该型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因此患有2型糖尿病的病友的直系亲属也要定期监测血糖,以免出现血糖升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程度常不足以引发受患者重视的糖尿病症状,因而多年得不到诊断,然而他们已处于发生糖尿病大、小血管并发症的危险中了。

3、什么是妊娠糖尿病?

指妊娠期初次发现的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原来已有糖尿病而现在合并妊娠者不包括在内。其发病机制是和妊娠期间升糖激素分泌增加使得孕妇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而出现血糖升高。妊娠期血糖升高与怀孕期间的母亲和胎儿的许多疾病如母亲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以及胎儿生长受限、流产和早产都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对于妊娠妇女目前推荐24-28周要进行糖尿病筛查,避免血糖升高对母体及胎儿造成不利的影响,妊娠糖尿病母亲生产后还要重新评估糖代谢状况并进行终身随访(具体会单独章节介绍)。

4、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此类糖尿病在临床当中比较少见,诊断时应用专业知识比较多,在此不再具体展开。

糖尿病是怎么引起的

1、引起糖尿病的遗传原因

糖尿病具有家族遗传易感性。但这种遗传性尚需外界因素的作用,这些因素主要包括肥胖、体力活动减少、饮食结构不合理、病毒感染等。和1型糖尿病类似,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很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这种遗传特性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1型糖尿病,另一个有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2型糖尿病。

2、引起糖尿病的饮食原因

高脂肪饮食可抑制代谢率使体重增加而肥胖。肥胖引发2型糖尿病常年食肉食者,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常年素食者。主要与肉食中含脂肪、蛋白质热量较高有关。所以,饮食要多样化,以保持营养平衡,避免营养过剩。

3、引起糖尿病的其它原因

3.1、环境因素引起的糖尿病主要是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因为进食过多、缺乏运动、肥胖等引起,摄入量过多会导致胰腺工作负荷增大,最后承受不了,出现高糖症状,最后只能靠外源性胰岛素降低血糖。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收到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会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β细胞,而出现糖尿病。

3.2、激素异常:妊娠时胎盘会产生多种供胎儿发育生长的激素,这些激素对胎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但却可以阻断母亲体内的胰岛素作用,因此引发糖尿病。妊娠第24周到28周期是这些激素的高峰时期,也是妊娠型糖尿病的常发时间。

3.3、年龄:年龄也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有一半的2型糖尿患者多在55岁以后发病。高龄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也与年纪大的人容易超重有关。

3.4、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糖尿病可以分几种类型

1型糖尿病

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这是因为它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的10%以下。1型糖尿病是依赖胰岛素治疗的,也就是说病友从发病开始就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并且终身使用。原因在于1型糖尿病病友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已经彻底损坏,从而完全失去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在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的情况下,就会引起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出现糖尿病。

在1921年胰岛素发现以前,人们没有较好的方法来降低糖尿病病友的血糖,病友大多在发病后不久死于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随着胰岛素的发现和应用于临床,1型糖尿病患者同样可以享受正常人一样的健康和寿命。

2型糖尿病

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2型糖尿病病友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打折扣,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但到后期仍有部分病人需要像1型糖尿病那样进行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以前对1型和2型糖尿病的叫法,由于这种叫法常常会引起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误解,现已被国际和国内的糖尿病界弃之不用。

妊娠糖尿病

是指妇女在怀孕期间患上的糖尿病。临床数据显示大约有2~3%的女性在怀孕期间会发生糖尿病,患者在妊娠之后糖尿病自动消失。妊娠糖尿病更容易发生在肥胖和高龄产妇。有将近30%的妊娠糖尿病妇女以后可能发展为2型糖尿病。

糖尿病人体重是胖还是瘦

糖尿病人该胖还是该瘦

可以说,没有哪一种疾病能像糖尿病这样,对体重有如此明显的影响。有的人忽然变得能吃能喝,体重却不增反降,自以为是减肥成功了,可一体检就傻眼了,原来是得了糖尿病。有的瘦人查出血脂高、血压高,担心自己得糖尿病时,旁边却有人宽慰他:“没事,得糖尿病的都是胖子,你得不了的,放心吧。”可见,在糖尿病与体重关系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少误区。

1型糖尿病多“喜瘦”

我们所说的糖尿病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吃饭多、喝水多、排尿多,体重减轻),主要出现在1型糖尿病患者身上。这类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多为胰岛素“绝对”不足。胰岛素缺乏,人体就不容易储存能量,于是就会消瘦。这类糖尿病多见于青少年,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发病后体重明显下降。

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进行胰岛素替代治疗。经过合理治疗后,1型糖尿病患者可逐渐“变胖”直至体重正常。

2型糖尿病患者“有胖有瘦”

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型则胖瘦皆有。一般来说,2型糖尿病患者都有过胖的“历史”,发病后体重会有所减轻,但由于体重基数大,因此不那么明显。一般来说,在没有刻意节食的情况下,一个月内体重减轻超过2公斤,就要警惕糖尿病了,最好去医院查一下血糖。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其中80%伴有肥胖,因此,2型糖尿病又被称为“糖胖病”或“糖脂病”。肥胖患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抵抗,一方面肥胖者脂肪细胞多,脂肪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另一方面肥胖者常伴有血脂异常,游离脂肪酸增多,易形成胰岛素抵抗。在欧美等国家,2型糖尿病患者基本都是胖子,但在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2型糖尿病患者的肥胖率没有那么高。所以,即使是轻微超重的人,也要警惕糖尿病的“侵袭”。

2型糖尿病患者如何选择药物治疗

大多数的2型糖尿病病人的体型是超重或肥胖。对于超重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体重不仅仅对控制高血糖有利,而且对血脂和血压控制都有好处。由于磺脲类和胰岛素治疗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体重的增加,所以对于超重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原则上不应再选择这些药物,以免引起体重的进一步增加,不利血糖的长期控制。

更重要的是,肥胖同时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肥胖患者比体重正常者更容易并发其它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等。因此,对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应首先考虑选用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格华止)。

对于体型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体重同样重要。由于糖尿病是代谢紊乱的慢性疾病,人体内脂肪、糖的代谢受到很大影响。而脂肪、糖代谢的异常会使脂肪堆积,形成超重,甚至肥胖,这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都是及其不利的。因此体型正常的患者也应该积极控制体重,而二甲双胍(格华止)较其它降糖药在这方面的作用更为突出。因此,对于正常体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二甲双胍(格华止)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由于磺脲类药物和胰岛素能促进血糖的转化吸收,有一定的增加体重的功效,因此体型偏瘦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选用磺脲类药物或其它降糖药合用胰岛素进行治疗。

肥胖有可能造成2型糖尿病吗

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是很复杂的,其中肥胖就是引发2型糖尿病的常见病因之一,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遗传因素占为主导地位。2型糖尿病可引发多种并发症,导致患者的健康受到极大的威胁。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打折扣,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可能处于一种相对缺乏的状态。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但到后期仍有部分病人需要像1型糖尿病那样进行胰岛素治疗。

当心苹果型身材更易患2型糖尿病

如何避免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1型糖尿病有相似的地方,这就是身体清除葡萄糖的能力下降,但是,2型糖尿病又与1型糖尿病不同的地方,这就是1型糖尿病患者身体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完全丧失,而2型糖尿病患者虽然可以分泌一些胰岛素,但是,这些胰岛素在量上不足以使血糖维持在正常生理范围内,或者胰岛素充分不能发挥其降低血糖的作用,即所谓的胰岛素抵抗。目前专家们认为,预防2型糖尿病发生的最好方法是运动以及减轻体重。

减轻体重

如果您是‘苹果型’体型,减轻体重对最为有效。大量研究充分显示,维持标准体重的人,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最低。而发生2型糖尿病的患者中,50-75%为肥胖者,肥胖使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升高了10倍,所以减轻体重后对2型糖尿病的预防及控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糖尿病发生不仅仅是因为体重增加所造成的,如果您的体重并没有显著增加,但是腹部脂肪堆集过多,使您成为‘苹果型’体型,那么您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也还是大于那些呈‘梨型’体型的人。因此,脂肪堆集的部位也是引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减轻体重对您同样重要。

注意运动

研究人员发现,在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30-50%的患者是因为体育运动过少造成的,体育运动可以显著降低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并且体育运动同样可以帮助您减轻体重。此外,运动量小的人发生2型糖尿病危险比运动量大的人高25%-40%。那么,哪种运动更有效呢?答案是任何体育运动都会有效,比如散步、跳舞、修整花园、打保龄球等都具有预防糖尿病的效果,但只要您能坚持规律的体育运动。

补充铬

研究发现,每天服用200毫克铬可以显著降低血糖水平。铬具有延缓2型糖尿病发生的作用,但是,铬并不能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完全降低至正常,并且铬的作用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变弱。

食用抗氧化食物

研究发现,抗氧化的食物,比如含维生素E、C较多的食物可以减缓2型糖尿病的发生及发展。水果、蔬菜同样可以降低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并且这类食物还具有降低心血管病变发生的效果。

减少糖类摄入

这是相对来说,糖尿病人不能吃糖是指日常饮食不能直接食用蔗糖和葡萄糖,果糖是可以吃的,果糖的分解不需要胰岛素的参与。但是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与葡萄糖,请患者慎食蜂蜜。另外,糖耐量不正常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朋友可以在最大限度内防止糖尿病的发生:每年吃三个月的烟酰胺、Vb1、Vb6、甲基Vb12(弥可保)增强胰腺功能;在季节更替时吃半个月的Vc、Ve,剂量要大,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清除自由基。(也可以每年分两段时间肌注Vb12,每次两周,一天一支。

糖尿病患者可以喝酒吗

一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喝酒吗?患者是可以喝的,但是一定有少喝,否则就会加重病情。也就是说一型糖尿病患者喝酒不是严格的禁忌,但是对一型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健康不利,所以即使要喝,也不能多喝,一定要注意量。糖尿病患者们在平时生活中,一定有很多关于疾病的疑问在心中吧。接下来请看下文详细解说。

若是从健康的角度来说,一型糖尿病患者应当戒酒,但是因为在社会中,很多情况下都是身不由己的,所以少量的喝一丁点儿也不是不可以的。但是前提是要求一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统控制平稳,无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不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并且肝功能要正常。

若是一型糖尿病患者想要喝酒,需要注意下面的几个问题,首先要满足上面所说的条件,其次,不可以空腹喝酒,而且患者对酒种的选择也有限制,要尽可能的选择低度酒,禁饮高度酒,在喝酒的同时一型糖尿病患者要注意监测自己的血糖和尿糖指标。

一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喝酒吗?若是一型糖尿病患者伴有严重的并发症,比如说伴有脂肪肝或者肝功能异常、高脂血症、高尿酸症等则千万不能喝酒,喝酒会给有以上这些情况中的任何一项的一型糖尿病患者造成严重的危害。

上面就是专家对一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喝酒吗给出的相关介绍,相信朋友们现在已经明白了,所以提醒糖尿病朋友们,最好是不要喝酒,因为这毕竟对身体健康不利,但若是不得不喝,则要注意量的控制等。

2型糖尿病的病因

1、遗传、肥胖。糖尿病都是可以遗传的,2型糖尿病也不例外。2型糖尿病患者其父母2型糖尿病患病率达85%,直系三代连续有2型糖尿病家庭史者为 46%,子女中隐性2型糖尿病者达53%。2型糖尿病发病率与肥胖成正比,据统计,身体肥胖者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28.2%,非肥胖者仅为2.6%。

2、感染、妊娠等。感染也是糖尿病的常见病因,尤其是一些小的感染易被人们忽视。对于2型糖尿病,任何感染皆可使胰岛素需要量增加,使隐性糖尿病得以外显,化学性糖尿病转化为临床糖尿病,并使原有症状加重,病情恶化。

所以,感染因素可起到诱发和加重2型糖尿病的作用。应激反应如多种感染、心肌梗塞、外伤等情况下皆可使糖耐量减低,血糖增高,导致2型糖尿病。育龄妇女多次妊娠后有时可诱发2型糖尿病,尤其中年以上妇女多次妊娠后进食多,活动少,身体肥胖,更易诱发2型糖尿病。

四类主流降血糖药物及其适应人群

临床上一般用来降血糖的药物有四大类:分别是磺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每种药物在降血糖时的机理都不一样,所以用药后对机体产生的副作用也不一样。掌握每种药物的适应人群有利于用药的准确性及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第一类:磺脲类

代表药物:甲苯磺丁脲(D860)、格列苯脲(优降糖)

作用机理:通过作用于胰岛B细胞的受体来促进胰岛素释放,但其降血糖作用要依赖于尚存活的胰岛B细胞组织。

适应人群:

(1)2型糖尿病病人用饮食治疗和体育锻炼不能使病情获得良好控制;

(2)2型糖尿病病人如已应用胰岛素治疗,其每日用量在20~30U以下;

(3)2型糖尿病病人对胰岛素抗药性或不敏感,胰岛素每日用量虽超过30U,亦可试加用磺脲类药。

第二类:双胍类

代表药物:苯乙双胍(降糖灵,DBI)、二甲双胍(降糖片,美迪康,迪化糖锭,格化止等)

作用机理:减少肝脏产生葡萄糖,促进肌肉摄取多余葡萄糖,增加胰岛素对血糖的敏感性。

适用人群:

(1)适应于肥胖型2型糖尿病经饮食和运动疗法仍未达标者,作为首选降糖药;

(2)在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与磺脲类药联用以增强降糖效应;

(3)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与胰岛素联用,可加强胰岛素作用,减少胰岛素剂量。

第三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代表药物:拜糖平(阿卡波糖)、倍欣(伏格列波糖)

作用机理:小肠上、中、下三段均存在α-葡萄糖苷酶,在服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后上段可被抑制,而糖的吸收仅在中、下段,故吸收面积减少,吸收时间后延,从而对降低餐后高血糖有益。

适用人群:

(1)2型糖尿病患者;

(2)通过饮食和运动治疗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

(3)单用二甲双胍或磺脲类药物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

(4)单用胰岛素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

(5)1型糖尿病患者,可配合胰岛素治疗,能减少胰岛素用量,并可稳定血糖。

第四类:胰岛素增敏剂

代表药物:文迪亚

作用机理: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PPAR)的激动剂,使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促进细胞对葡萄糖利用。

适用人群:

胰岛素增敏剂可以作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全程、基础、一线用药,可与胰岛素、磺脲类、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类等口服糖尿病药物协同,从不同环节作用于机体的血糖调控系统,用于2型糖尿病的各个时期。

相关推荐

糖尿病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1型糖尿病 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这是因为它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的10%以下。1型糖尿病是依赖胰岛素治疗的,也就是说病友从发病开始就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并且终身使用。原因在于1型糖尿病病友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已经彻底损坏,从而完全失去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在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的情况下,就会引起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出现糖尿病。 2型糖尿病 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 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2型糖尿病病友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

糖尿病是怎么引起的

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在2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

糖尿病的分类是什么

糖尿病在当今社会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大家应该及早的预防。糖尿病(diabetes)分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 糖尿病的分类: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 (type i diabetes)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自体免疫疾病是由于身体的免疫系统对自身作出攻击而成的。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对自身分泌胰岛素的胰脏贝它细胞 (pancreatic beta cells)作出攻击并杀死他,结果胰脏并不能

今年糖尿病日关注儿童青少年

由于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目前2型糖尿病低龄化倾向越来越明显,逐渐增多的2型糖尿病儿童有可能改变我国儿童青少年中以1型糖尿病为主的疾病谱。国际糖尿病联盟呼吁:“关注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今年的11月14日是第十八个“世界糖尿病日”,今年关注的主题是“糖尿病和儿童青少年”。 国际糖尿病联盟日前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发布:成千上万的发展中国家儿童糖尿病患者逐渐增多,加强对他的关注,使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儿童糖尿病患者都得到最基本的医疗保健。国际糖尿病联盟主席呼吁:不但要挽救糖尿病患者,为他提供人道主义的救助,

糖尿病人喝什么饮料不会影响血糖 糖尿病的病因

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在2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

糖尿病的病因有哪些

1.遗传因素 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在2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2.环境因素 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

哪些糖尿病患者必须使用胰岛素

1、Ⅰ型糖尿病患者 本型糖尿病以前也被称作“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是指该型糖尿病患者必须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并不是像有些人“望文生义”,认为胰岛素依赖就像上瘾一样可怕。 该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内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被完全破坏,彻底丧失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如果不通过注射的办法向体内补充胰岛素,该型的糖尿病患者体内就要出现严重的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并进而发展至昏迷和死亡。在1921年胰岛素被发现之前,几乎所有的1型糖尿病都死于酮症酸中毒性昏迷。因此,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胰岛素首要的是用来救命,然后才是用它

​抑郁症和糖尿病患者更易患痴呆

近日,发表于国际杂志JAMA Psychiatry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通过研究表示,抑郁症和2型糖尿病或许都和痴呆症的风险增加直接相关,而该风险在那些被诊断既是抑郁症又是糖尿病的患者中尤其高。糖尿病和严重抑郁在西方国家非常常见,大约有20%的糖尿病患者会患上抑郁症。 研究者Dimitry Davydow表示,我对240万丹麦居民进行了相关研究,检测了抑郁症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同时患两种病的患者相比未患病的患者患痴呆症的风险,参与者年龄都在50岁及以上,其在2007年至2013

血糖应降到多少最理想

糖尿病,正以其不断升高的发病趋势,已然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流行疾病之一。根据世界糖尿病联盟2007年发布的数据表明,中国现有糖尿病患者3980万,预计到2025年将会达到5930万,其中90%~95%为2型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肾脏和视网膜等微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并发症,也是主要的致死、致残原因。回顾以往的糖尿病临床研究,摆在人面前的是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应该降到多少?强化血糖控制是否能够减少血管并发症?目前国际糖尿病联盟治疗指南及我国糖尿病指南均推荐2型糖尿病病人

糖尿病的原因有哪些

现在很多人都有糖尿病的现象,对于糖尿病的病因很多人都捉摸不定,而且很多时候糖尿病的原因很多。因为每个人的糖尿病发生病因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了解糖尿病的原因是很重要的,下面我就看下糖尿病的原因有哪些? 糖尿病的原因有哪些? 1.遗传因素 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在2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