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斑疹伤寒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斑疹伤寒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药物治疗

(1)大环内酯类:包括红霉素(erythromycin)、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阿奇霉素 (azithromycin)、克拉霉素(克拉红霉素)等,对斑疹伤寒有良好疗效。红霉素的常用剂量为成人1.2g/d,儿童25~30mg/(kg /d),每天分3次或4次服用,或分2次或3次静脉滴注。罗红霉素的常用剂量为成人300mg/d,儿童体重12~23kg者,100mg /d,24~40kg者,200mg/d,分2次口服,首次剂量可加倍。阿奇霉素,成人剂量为0.25g,1次/d,口服,首次剂量可加倍。克拉霉素的常用剂量为成人500mg,2次/d,口服,退热后可改为每次口服250mg。患者多于用药后24h之内快速退热,疗程均为8~10天。明显肝功能损害者不宜应用大环内酯类。

(2)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tetracycline)、多西环素(doxycycline)、米诺环素 (minocycline)等,对斑疹伤寒亦有良好疗效。四环素的常用剂量为成人2g/d,儿童25~40mg/(kg/d),分4次口服。多西环素的常用剂量为成人0.2g/d,儿童4mg/(kg/d),每日服药1次或分2次服用,首次剂量可加倍。米诺环素的常用剂量为成人0.2g/d,儿童4mg /(kg/d),每日服药1次或分2次服用,首次剂量可加倍。疗程均为8~10天。8岁以下的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不宜应用四环素类。

(3) 氯霉素:氯霉素(chloramphenicol)对斑疹伤寒有良好疗效。常用剂量为成人2g/d,儿童25~40mg/(kg/d)。每日剂量可作静脉滴注或分4次口服,患者多于用药后24h之内快速退热,退热后剂量减半,继续用7~10天,以免复发。因氯霉素有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性,故不宜作为斑疹伤寒的首选治疗药物。幼儿、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不宜应用氯霉素。

(4)喹诺酮类:包括氧氟沙星(ofloxacin)、环丙沙星 (ciprofloxacin)、培氟沙星(pefloxacin)、氟罗沙星(fleroxacin)、洛美沙星(lomefloxacin)、依诺沙星(enoxacin)、司帕沙星(spara)等。较常用的是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成人剂量为0.2g/次,2次/d,口服,首日可加服1次。环丙沙星成人剂量为0.25g/次,2次/d,口服,首日可加服1次。必要时可作静脉滴注,疗程均为8~10天。8岁以下的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不宜应用喹诺酮类。

在上述的四类抗菌药物中,以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和氯霉素对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的抑杀作用较强,患者多于用药24h后体温退至正常。应用喹诺酮类治疗亦多可使患者的体温于24~48h内降至正常。通常只需选用一种抗菌药物,无需联合应用治疗。有资料显示利福平 (rifampicin)对斑疹伤寒亦有疗效。

对斑疹伤寒患者越早诊治,疗效越好。然而,当斑疹伤寒患者的病程进入第2周后,临床表现则显著加重,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和明显的出血倾向。当病程进人第3周后,除病情明显加重外,抗菌药物治疗的疗效亦较差,患者的体温常需3~5天才能逐渐降至正常。

对儿童患者和妊娠患者,宜选用大环内酯类作病原治疗,如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等。值得指出的是,青霉素类,如氨苄西林(ampicillin)等,头孢菌素类,如头孢他啶(ceftazidime)等,头孢霉素类,如头孢西丁(cefoxitin)等,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imipenem)等,单环 β-内酰胺类,如氨曲南(aztreonam)等和氨基糖苷类,如阿米卡星(amikacin)等抗生素对斑疹伤寒无治疗作用。因为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而这些抗生素很难进入细胞内发挥其作用,所以这些抗生素对斑疹伤寒无治疗作用。少数患者可出现复发。复发时不再出现焦痂,应用与首次发病相同的抗菌药物治疗同样有效。

其他治疗

对症治疗:典型和重型患者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和合并症,应及时采取适当的对症治疗措施,以提高治疗效果。

斑疹伤寒患者的注意事项

斑疹伤寒起病时常易被误以为感冒。如果病人有长时间发热不退,近周内又有在野外草丛随意坐卧或接触带有恙虫的农作物时,应注意有否淋巴结肿痛及附近有否焦痂。

及时到医院就诊以期及早确诊。斑疹伤寒是有特效药物治疗的,早期治疗治愈率达100%。因受啮齿类和恙螨孳生繁殖的影响,斑疹伤寒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一般自5月开始出现病例,发病季节多见于7-11月,而以6~9月为高峰,一般以农民较多,凡在疫源地随意坐卧或接触带恙虫的农作物均可受染。人对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普遍易感。农民、与草地频繁接触的青少年、从事野外劳动者易得斑疹伤寒。男多于女,得病后对同株病原体有持久免疫力,对不同株的免疫仅能维持数月。

在寒带地区、高海拔(2500m以上)地区,也可从恙螨及啮齿动物中分离出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中国斑疹伤寒主要发生于东南沿海各省及西南地区如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浙江、云南、四川、海南、西沙群岛等,湖南、贵州、山东、江西、内蒙古、西藏、新疆等地也有病例或人群中血清免疫反应阳性的报道。但总的来讲,斑疹伤寒在中国的发病率有下降趋势。斑疹伤寒也流行于日本、东南亚、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各岛屿、前苏联东南部等地。

埃里希体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脑膜炎球菌败血症的皮疹,在亚急性时为粉红色,斑疹,斑丘疹或瘀点;在暴发型时为瘀点融合或瘀斑,脑膜炎球菌出疹在急性期发展迅速,瘀斑触诊感觉柔软;而立克次体疹常在发热第4天出现,几天内逐渐变成瘀斑。

2,在风疹,出疹从面部开始,然后扩散到躯干和四肢并很快融合;风疹的疹子常呈散在性。风疹还伴有耳后淋巴结肿大,无全身中毒体征。

3,鼠型斑疹伤寒,疹子为非紫色,非融合状态且不广泛;肾和血管并发症不常见,要进行特异性血清学诊断,治疗不应等待到鉴别诊断完成以后。

4,流行性虱传斑疹伤寒引起与埃里希体病相似的严重的生理和病理异常反应,包括外周循环衰竭,休克,发绀,瘀斑皮肤坏死,指(趾)坏疽,氮血症,肾衰竭,谵妄和昏迷。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疹子首先出现在腋窝和躯干,随后扩散到四肢,很少出现于手掌,脚底和面部。

5,恙虫病,立克次体痘,偶然斑点热会有局部焦痂,流行史常有助鉴别。

流行性斑疹伤寒的治疗

其原则与其他急性传染病基本相同。

(一)一般治疗 病人必须更衣灭虱。卧床休息、保持口腔、皮肤清洁、预防褥疮。注意补充维生素C及B,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软食,多饮开水。给高热量半流质饮食,供应足够水分,每日成人量宜为3000ml左右(年老者及有心功能不全者酌减),液入量每日保证约2500~3000ml。

(二)对症治疗 剧烈头痛和严重神经症状给予止痛剂和镇静剂,出现心功能不全时采用强心剂。有严重毒血症症状伴低血容量者可考虑补充血浆、右旋糖酐等,并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必要时加用血管舒缩药物、肝素等(参阅“感染性休克”)。慎用退热剂,以防大汗虚脱。有继发细菌感染,按发生部位及细菌药敏给以适宜抗菌药物。高热者予以物理降温或小剂量退热药,慎防大汗。中毒症状严重者可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输液补充血容量。头痛剧烈兴奋不安者,可给予异丙嗪、安定、巴比妥、水化氯醛等。心功能不全者可静脉注射毒K 0.25mg或西地兰0.4mg。

(三)病原治疗 氯霉素、四环素、多四环素等对本病及复发型斑疹伤寒均具特效,加用其他抗菌药物如甲氧苄啶等一般并无必要。服药后12~24h病情即有明显好转,毒血症症状(包括头痛)迅速改善或消失。强力霉素0.1g,每日2次,连服三日。或第1日服0.2g,第二、三日各服0.1g。氯霉素、四环素族(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对本病有特效,服药后10余小时症状减轻。24~48小时后完全退热。成人每日g,小儿25~50mg/kg/日,分四次口服。热退后用量酌减,继连服3日。如联合应用甲氧苄胺嘧啶(TMP),每次gm,每日~3次,疗效更好。 皮疹于体温正常后数日消退。

氯霉素和四环素盐酸盐的成人剂量每日为1.5~2.0g,分~4次口服,热退尽后1~2天即可停药,疗程3~6天;国外也有主张用药10天者,但按国内情况而言,用药后复发很少见,故过长疗程并无必要。不能口服者改于静脉内滴注给药,四环素盐酸盐的成人每日量不宜超过1.5g,能进食时即改口服。多西环素也可用以替代氯霉素或四环素,每日成人量为200mg,2次分服,疗程,疗程2~3天;国内尚有本品200mg/次顿服取得良好疗效的报道,且退热较四环素组为快。经氯霉素等治疗后立克次体在体内仍可潜伏一段时间,此时患者体温已完全恢复正常。复发型斑疹伤寒的治疗同流行性斑疹伤寒。

服用四环素或氯霉素也能收到暂时预防效果,但大多学者不主张采用,因发病后及早给药即可获得满意疗效。

对待斑疹伤寒要“四早”

秋冬季节是斑疹伤寒的流行季节。患者一旦怀疑自己患上此病,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尽量做到“四早”。

临床中较常见的是流行性斑疹伤寒,病人是该病的唯一传染源。本病起病急,突然高热,常有寒战。体温可在1~2天内达39~40℃。伴严重头痛、肌肉酸痛(以腰、小腿肌肉为甚)、失眠、耳鸣等,重者可出现昏迷。部分病人在3~5天开始出现皮疹,其先起于躯干,很快遍及四肢。皮疹形态不一,边缘不整,大小不等。人们对本病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一旦有人出现上述不适,怀疑此病,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做到“四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该病的治疗除一般性的治疗,如卧床休息、保持清洁、输液补充能量、高热时物理降温等方法外,对病原的治疗至关重要。解放军302医院在国内率先使用盐酸多西环素治疗斑疹伤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常情况下,病人的症状可在2~3天内缓解。这种治疗克服了传统四环素治疗的不良反应,如四环素牙、胃肠道反应等,为斑疹伤寒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路。

流行性斑疹伤寒的辅助检查

(一)血尿常规白细胞计数多在正常范围内,约1/4在1万/mm3以上,少数低于5000/mm3。血小板数一般下降,嗜酸粒细胞显著减少或消失。蛋白尿常见,偶有红、白细胞及管型。

(二)血清免疫学试验宜取双份或三份血清标本(初入院、病程第2周和恢复期),效价有4倍以上增长者具诊断价值。常用者有外斐试验、补结试验、立克次体凝集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等。外斐试验虽特异性较差,但由于抗原易于获得和保存,故仍广泛应用;其原理为某些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OX19、OXK或OX2的抗原部分相同,故患者血清对有关变形杆菌株可产生凝集反应。流行性斑疹伤寒患者血清对OX19株的凝集效价一般超过1∶320,但常在第2周末或恢复期始达有意义的水平或高峰;继而效价迅速下降,于3~6月内转为阴性。非立克次体病如变形杆菌尿路感染、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疟疾、伤寒等也可出现阳性反应,其效价大多较低,且很少有动态改变。其他立克次体病患者对OX19株也可产生凝集反应,但除地方性斑疹伤寒,其凝集效价一般也较低。复发型斑疹伤寒虽也为普氏立克次体所引起,但外斐试验往往呈阴性,或凝集效价<1∶160。

补结杭体在病程第1周内即可达有意义的效价(1∶40),第1周阳性率为50%~70%,第2周可达90%以上,低效价可维持10~30年,故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以提纯的普氏立克次体颗粒性抗原作补结试验,不仅具组特异性,且有种特异性,故可用以区别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复发型斑疹伤寒患者的补结抗体出现也较早,大多在病后第8~10日达高峰,其组成以IgG为主,而流行性斑疹伤寒则主要是IgM。

以可溶性抗原作立克次体凝集试验,特异性高,操作简便,微量法更可节省抗原。阳性反应的出现较外斐试验为早,病程第5日即可有80%以上病例呈阳性;试管法>1∶40,微量法>1∶4为阳性反应。2~3周时阳性率几达100%,效价于病程1月左右达高峰,继迅速下降而于数月内消失,因而不适用于追溯性研究。本试验具组特异性,可用以与其他组立克次体病如恙虫病、各种斑点热、Q热等区别。地方性斑疹伤寒患者可出现效价较低的阳性反应。流行性斑疹伤寒现症患者的凝集抗体属于IgM,而复发型斑疹伤寒病人的凝集抗体则主要属于IgG。

间接血凝试验的一些特点与微量凝集法相同,也只具组特异性。血凝抗体于病程第5~7日出现,迅速上升,高值维持2~10周,下降较补结抗体为快。一般以>1∶100的效价为阳性标准。

其他血清免疫学试验尚有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火箭免疫电泳、葡萄球菌蛋白A(SPA)玻片协同凝集法等。

(三)病原体分离不适用于一般实验室。立克次体血症通常出现于病后1周内,宜在抗菌药物应用前采血接种于豚鼠腹腔或鸡胚卵黄囊中;或采集病人身上体虱在实验室内饲养观察,待虱发病死亡后,作涂片染色检查立克次体。豚鼠对普氏立克次体敏感,可用发病早期的患者血液3~5ml注入雄性豚鼠腹腔内,经7~10d后动物出现发热反应,取鞘膜和腹膜作刮片检查,或取脑、肾上腺、脾等组织作涂片,染色后镜检,可找到位于胞质内的大量立克次体。豚鼠阴囊反应呈阴性,或仅有轻度发红而无明显肿胀,可供与地方性斑疹伤寒鉴别时的参考。

(四)分子生物学检查用DNA探针或PCR方法检测普氏立克次体特异性DNA,具快速、特异、敏感等优点。

(五)其他有脑膜刺激征者,应作脑脊液检查,外观大多澄清,白细胞及蛋白稍增多,糖一般正常。心电图可示心肌损害,如低电压、T波及S-T段改变等,少数患者可有肝、肾功能的改变。

斑疹伤寒的病因是什么

流行性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引起,通过虱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得了这种病后高热持续不退,全身出现阏点样皮疹,面色通红如酒醉样,由于高热而神不清,说胡话,病死率很高,在旧社会流行猖獗。新社会由于生活条件和卫生条件的改善,这个病已很少见到,但在边远山区,穷困地区,虱子还没有完全消灭,斑疹伤寒的流行随时都是可能的,所以我们必须警惕流行性斑疹伤寒。

引起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比细菌小,比病毒大,是由一个叫立克次的人发现的,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就称为立克次体。立克次体是一类微生物,其中包括很多种立克次体,引起流行性斑疹伤寒的是普氏立克次体。流行性斑疹伤寒的传染源是患该病的病人。病人感染后在潜伏期末及整个病程中,都具有传染性,病人血中含有大量的立克次体,此时虱子叮咬了病人的血,就将带有立克次体的血吸入虱子胃内,大量立克次体在虱肠壁上皮细胞内繁殖生长,4~5天后细胞因肿胀而破裂,于是大量立克次体进入肠腔,随虱类便排出体外,一般在受感染后7~10天虱本身可因感染所致肠阻塞而死亡。虱子最适宜的温度是人的体温37℃左右,当病人高热时,或病人死亡后体温凉时都不适合虱子生活,虱子就会离病人而寻找健康人栖息,这时虱子随身携带的病原体就可以传给健康人。虱子并不是通过叮咬健康人传播疾病的,因为受染虱子的唾液腺内并不含有立克次体,而是通过排出的含有立克次体的粪便,由于虱子常给人以痒感,因搔痒时皮肤常有裂痕,虱粪中的立克次体就是通过这些搔痕进入健康人血中从而引起感染的。除了虱粪中含有大量立克次体外,虱子自身破裂或被挤压破裂体内的立克体也会出来通过皮肤伤口侵入健康人的血液,导致易感者感染斑疹疹伤寒。斑疹伤寒大多在冬春寒冷季节,虱子容易寄生和繁殖的季节流行。没有洗澡条件,又不换洗衣服容易孳生虱子,是斑疹伤寒容易发生的条件。

斑疹伤寒发病原因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呈圆形、椭圆形或短杆状,大小为(0.3~0.6)μm×(0.5~1.5)μm,革兰染色呈阴性,吉姆萨染色呈紫红色,为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在涂片染色镜检中,于细胞质内,尤其是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胞质内,常于胞核的一侧可见呈团丛状分布的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呈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繁殖一代所需时间约为8h。在多种实验动物中,小鼠最为易感,多于腹腔接种后7~9天发病,第10~15天死亡。当小鼠发病或死亡后,可于腹水、肠系膜、腹膜、肝脏、脾脏和肾脏等组织器官涂片或印片中发现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其中以腹膜和肠系膜印片的检出率较高。此外,还可用鸡胚卵黄囊接种后孵育的方法分离斑疹伤寒病原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还能寄生于多种培养的细胞中,如原代鼠肾细胞,原代鸡胚细胞,Hela细胞等。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是对人具致病力的立克次体中抵抗力最弱的一种,有自然失活、裂解倾向,不易在常温下保存。它对各种消毒方法都很敏感,如在0.5%苯酚溶液中或加热至56℃,10min即死亡。于37℃,放置2h后,其感染细胞的能力即明显下降。在感染的鸡胚中,4℃可保存活力17天,-20℃可保存6周。在感染的细胞悬液中,用液氮可保存其活力1年以上。

寄生于细胞内的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对氯霉素、四环素类和红霉素类均极敏感,但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氨基糖苷类有抵抗力。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OXK株有交叉免疫原性,故在临床上可用患者的血清经稀释后作变形杆菌OXK凝集反应,协助斑疹伤寒诊断。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较易出现遗传基因突变,因此较常出现株间抗原性与致病力的差异。人被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感染后可产生特异性免疫力,不同血清型之间亦有一定的交叉免疫作用。根据抗原性的不同,可将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分为12个血清型,即Karp,Gilliam,Kato,TA678,TA686,TA716,TA763,THl817,Shimokoshi、Kawasaki、 Kuroki和Broyong由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较易发生基因突变,因此仍有陆续发现新的血清型。因为不同血清型、不同株间的抗原性与致病力可出现较大的差异,所以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死率也可有较大的差异。现有资料显示,中国大陆以Gilliam血清型为主,约占50%,其余为Kato和未定型。台湾省以Karp为主,其次为TA716、TA763和未定型。

什么是流行性斑疹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又称虱传斑疹伤寒(louse-borne typhus)或“典型斑疹伤寒”,是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 zekii)通过体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急性起病、稽留型高热、剧烈头痛、皮疹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病程2--3周。患流行性斑疹伤寒后数月至数年,可能出现复发,称为复发型斑疹伤寒,又称Brill-Zinsser病。

立克次体是1910年由Ricketts从389例斑疹伤寒病人血液中发现的。1913年,Prowazekii从患者中性粒细胞中也找到了病原体;此二人都在研究斑疹伤寒中牺牲。为纪念他们遂将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命名为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zekii)

我国金代张戴人著《儒家亲事》初次提出“斑疹伤寒”病名,并能与伤寒鉴别。直到1850年上海流行时才有了准确记载。

斑疹伤寒的症状有哪些

(一)潜伏期:流行性斑疹伤寒一般潜伏期为10~14天。如果感染量大,发病时间可提前。前驱症状不明显,有的只有低热、头痛和疲倦等。地方性斑疹伤寒潜伏期一般5~15天。

(二)症状和体征: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的症状和体征主要为四项,即发热、头痛、皮疹和淋巴结肿大。

(三)物理检查:最常见的体征为脾肿大。

(四)并发症:中耳炎、腮腺炎、细菌性肺炎是常见的并发症,有的可出现阴囊、阴茎、阴唇肿胀和坏疽。有时可出现神经刺激症状,有的昏迷、迟钝、呆傻,有的兴奋。

相关推荐

地方性斑疹伤寒哪些表现

本病临床表现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病情较轻,病程较短。皮疹较稀少,病死率低。潜伏期一般5~15天。 (一)发热起病亦多急骤,体温多在39℃左右,可为稽留热或弛张热,伴发冷、明显头痛、全身疼痛及结膜充血。热程一般9~14d,发热多逐渐消退。 (二)皮疹约50%~80%病人皮疹,但近年国内报告出现皮疹者少于10%。支疹出现时间及特点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皮疹数目较少,且多为充血性,出血性皮疹极少见。 (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头痛、头晕、失眠等,症状常较轻。烦躁不安、谵妄、昏睡及意识障碍等少见。 (四

斑疹伤寒的主要体征

1.焦痂与溃疡为斑疹伤寒之特征,可见于70%~100%患者。人被受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感染的恙螨幼虫叮咬后,局部随后出现红色丘疹,不痛不痒,继成水疱,然后发生坏死和出血,随后结成黑色痂皮,称为焦痂。其边缘突起,周围红晕,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直径可为2~15mm,多为4~10mm;痂皮脱落后即成溃疡,其基底部为淡红色肉芽组织,起初常血清样渗出液,随后逐渐减少,形成一个光洁的凹陷面,偶继发性化脓现象。多数患者仅1个,偶见2~3个焦痂或溃疡,亦多至11个的报告。由于恙螨幼虫好侵袭人体的潮湿、气味较浓

急性皮疹发疹性传染病

急性发疹性传染病包括猩红热、风疹、水痘、麻疹、登革热斑疹伤寒、恙虫病、伤寒、副伤寒、丹毒、野兔热、马鼻疽等多种疾病。其特点是发疹多伴不同形式的发热。由于病种的不同,此类疾病又各特色。 如鲜红的皮疹往往发病1~2天,先出现在上半部分和颈部,然后迅速蔓延全身,面部发红和苍白唇周,结垢现象,疾病开始出现急性发热,咽喉痛,伴白细胞增多和典型的阳草莓舌; 麻疹的皮疹常发于病后的第3-4天,发疹开始于面部、耳后、发际、以后遍布全身,呈斑疹或斑丘疹,后期脱屑及色素沉着、伴白细胞减少,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及口腔内

地方性斑疹伤寒如何确诊

发病早期(7天以内),1/4~1/2的病例轻度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随后,近1/3的病人出现白细胞总数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可延长,但DIC较少见,90%病人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ALT,AKP和LDH等也多升高,其它异常尚低蛋白血症(45%),低钠血症(60%)和低钙血症(79%),严重的病例可出现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 患者血清也可与变形杆菌OX19株发生凝集反应,效价为1∶160~1∶640,较流行性斑疹伤寒为低;阳性反应出现于第5~17病日,平均为第11~15病日,外斐试验虽然敏感,但特

土霉素的适应症状

1、该品可作为下列疾病的选取用药物:⑴立克次体病,包括流 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落基山热、恙虫病和Q热。 ⑵支原体属感染。 ⑶衣原体属感染,包括鹦鹉热、性病、淋巴肉牙肿、非特异性尿道炎、输卵管炎、宫颈炎及沙眼。 ⑷回归热。 ⑸布鲁菌病。 ⑹霍乱。⑺兔热病。 ⑻鼠疫。 (9)软下疳。 治疗布鲁菌病和鼠疫时需与氨基糖苷类联合应用。 2、由于常见致病菌对该品耐药现象严重,仅在病原菌对该品敏感时,可 作为选用药物:对该品敏感的大肠埃希菌、产气肠杆菌、洛菲不动杆菌、志贺菌属、流感嗜血杆菌(仅限于呼吸道感染)

伤寒与斑疹伤寒的区别

伤寒与斑疹伤寒是病原体不同的两种疾病。由于两者都持续发热、出疹等共同症状,直至18世纪伤寒与斑疹伤寒仍归属一类。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持续发热、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肝脾肿大、玫瑰疹、白细胞减少等,并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伤寒的病死率约为1%,主要死于并发症。 而斑疹伤寒是由一种叫立克次氏体的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立克次氏体是介于最小细菌(巴尔通氏体)与病毒之间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伤寒杆菌(salmonella typhi)造成之伤寒病,常称“伤寒热”(typhoid

土霉素的作用哪些

土霉素的功效与作用 土霉素的作用: 土霉素抗菌谱与四环素相似,对多数革兰阳性菌、阴性菌、立克次体、沙眼衣原体、放线菌及螺旋体等都效,对伤寒杆菌几乎无效。用于痢疾、斑疹伤寒、沙眼、结膜炎、肺炎、中耳炎、疖疮及皮肤化脓感染等。 土霉素为广谱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都抑制作用,对衣原体、立克次氏体、霉形体、螺旋体等也一定的抑制作用。 土霉素主要用于防治畜禽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感染(如犊牛白痢、羔羊痢疾、仔猪黄白痢、幼畜副伤寒等)、巴氏杆菌、布氏杆菌感染及猪喘气病、鸡慢性呼吸道病;也常用于治疗狗的

盐酸四环素适应症

1.本品作为首选或选用药物应用于下列疾病。(1)立克次体病,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洛矶山热、恙虫病和Q热。(2)支原体属感染。(3)衣原体属感染,包括鹦鹉热、性病、淋巴肉牙肿、非特异性尿道炎、输卵管炎、宫颈炎及沙眼。(4)回归热。(5)布鲁菌病。(6)霍乱。(7)兔热病。(8)鼠疫。(9)软下疳。治疗布鲁菌病和鼠疫时需与氨基糖苷类联合应用。2.由于目前常见致病菌对四环素类耐药现象严重,仅在病原菌本品呈现敏感时,方指征选用该类药物。本品亦不宜用于治疗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和任何类型的葡萄球菌感染。

感冒的鉴别诊断

1.过敏性鼻炎 临床上很像“伤风”,不同之处包括: (1)起病急骤、鼻腔发痒、喷嚏频繁、鼻涕呈清水样,无发热,咳嗽较少; (2)多由过敏因素如螨虫、灰尘、动物皮毛、低温等刺激引起; (3)如脱离过敏源,数分钟及1~2小时内症状即消失; (4)体检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 (5)鼻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2.流行性感冒 为流感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传染性强,常较大范围的流行。临床特点: (1)起病急,全身症状重,畏寒、高热、全身酸痛、眼结膜炎症明显,部分患者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流行性斑疹伤寒的诊断方法

流行性斑疹伤寒的诊断方法: (一)伤寒夏秋季节发病较多,起病较缓慢,头痛及全身痛不甚明显,皮疹出现较晚,淡红色、数量较少、多见于胸腹。可相对缓脉。神经系统症状出现较晚、较轻。常较明显的腹泻或便泌,或腹泻与便泌交替出现。白细胞数多减少。伤寒杆菌凝集反应及血、尿、粪、骨髓培养可获阳性结果。 (二)钩端螺旋体病 夏秋季节发病,疫水接触史。无皮疹,多腹股沟和/或腋窝淋巴结肿大,腓肠肌压痛明显。可黄疸、出血或咯血。钩端螺旋体补体结合试验或钩体凝溶试验阳性。乳胶凝集试验检查抗原助于早期诊断。 (三)虱传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