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该如何走出糖尿病误区
老人该如何走出糖尿病误区
吃南瓜能降血糖。曾几何时,老年人中流传了一种说法,就是吃南瓜能降低血糖,于是乎,买来大量的老南瓜,三餐吃南瓜,过量吃南瓜,吃得人都黄了起来。固然,南瓜中的有些成分对降低血糖有一定作用,比如南瓜中的“钴、果胶”等等,但是,它到底能起多大作用,还没有定论。相反,南瓜中含有比那些降低血糖成份多得多的碳水化合物,一般来说,1斤南瓜中大约含有30克的碳水化合物,有些老南瓜,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还要高,而且南瓜的生糖指数(GI)较高,生糖指数高就是食物较容易消化吸收,吃后血糖较容易升高。南瓜是生糖指数大于70的食物之一,所以绝不能大量食用,不能靠吃南瓜来降低血糖。
第二、“无糖食品、咸的东西”可以放心地吃。老年朋友常常会从糖尿病保健食品店买来“无糖饼干”等等所谓的不加糖的食品,还有些老年人说我吃的东西是咸的,但是不管这些食物的味道如何,只要它含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它吃到肚子里去后,都会转化为热量,都会影响我们的血糖水平,所以这些食物跟普通的食物一样,都要控制进食量。
第三、打“胰岛素”跟“吸毒”一样会上瘾。老年朋友对“胰岛素针”普遍存在一种畏惧心理,好像打胰岛素针“会上瘾、会停不下来、会完全依赖它”。其实“胰岛素针”根本不会上瘾,停止打胰岛素,也不会出现戒断症状,只不过,停止打胰岛素就跟停止其它治疗一样,血糖肯定会升高。另外,有些新发糖尿病经过一段时间的胰岛素治疗后,是可以停止打针改为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
第四、只有到了病情非常严重时才应该打“胰岛素”。血糖控制有一种“记忆效应”,有研究表明,早期血糖的控制会影响后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出现。老年患者常常要到很长一段时间口服药物难以控制血糖后,才考虑“胰岛素”治疗,这样常常会使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提前出现,不利于疾病的控制。所以应听从内分泌专科医生的建议,病情需要时,要毫不犹豫地接受治疗。
第五、水果太甜,不能吃。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微量元素、果胶、纤维素等等,是糖尿病患者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其实各种水果都能吃,只不过要注意方法,首先,最好选择那些“生糖指数”低的水果,如番茄、黄瓜、苹果、水梨、橙、桃、提子、沙田柚、雪梨等等。其次,要控制总量,跟吃其他任何东西一样,老年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食量控制。还有,水果最好安排在两餐中间食用。
第六、迷信“降糖食品、保健品、偏方、祖传秘方”。老年朋友由于心地善良,常常会被一些推销保健品人士的花言巧语所蒙骗,常常会相信“降糖食品、祖传秘方等”能根治糖尿病,其实到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哪怕这种东西再贵,也不可能吃了能根治糖尿病,控制血糖还是应该到正规的医院去,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在饮食、运动、药物、监测、教育等多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第七、只吃药,不注重监测及检查。有很多老年朋友,虽然听从了医生的建议,开始吃药了,但是却很少监测血糖。影响血糖的因素很多,自我血糖监测可以帮助我们摸索出合理的饮食方案,能帮助我们调整合理的用药剂量,另外,由于老年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一些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定期检查能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另外,有些药物会出现继发性的失效,定期的血糖监测能帮助我们及时调整药物。
第八、荤菜不能吃,菜油多放一点没关系。有些老年糖尿病患者认为荤菜里面动物脂肪含量很高,是不能吃的,而菜油是菜籽里面提炼出来的,是“素”的,多吃一点没关系,而且烧菜时油多放一些才好吃。其实,菜油虽然是从菜籽中提炼的,但它说到底还是“脂肪”物质,只不过是“植物脂肪”。“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低脂饮食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基本原则,所以菜油不能多吃。相反荤菜中由于含有优质蛋白,而这些优质蛋白质又是我们人体必不可少的,所以长期吃素也不利于我们人体的营养均衡,荤菜可以吃,只要适量就行。
第九、饭不吃,零食不断。老年患者知道饭吃多了血糖会高,所以饭量控制得很严,但对零食的认识就相对不足,有些零食可能含碳水化合物不多,但油脂或者蛋白质含量很高,吃多了,到体内同样会转化为热量,有些零食含的热量甚至比饭要高很多,如果不加以控制,同样会影响血糖。
第十、血糖控制得越低越好。有些老年朋友对自己血糖的控制要求比较严格,通过不断加药或者过分地节制饮食,以达到所谓的“良好”的血糖控制,但是因为老年人对低血糖的耐受性差,低血糖可以诱发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甚至死亡,所以老年人的治疗中防止“低血糖”是重点。血糖控制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控制的目标也比一般成人要宽一些。
老人该如何注意保健
1、老人该如何注意保健之护脚
冬季健脚即健身。人们必须经常保持脚的清洁干燥,袜子勤洗勤换,每天坚持用温热水洗脚,有条件的话最好同时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活动双脚。早晚坚持搓揉脚心,以促进血液循环。
2、老人该如何注意保健之防病
冬季气候寒冷,容易诱使慢性病复发或加重,寒冷还会诱发心肌梗死、中风的发生,使血压升高和溃疡病、风湿病、青光眼等病症状加剧。因此,患者应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预防大风降温天气对机体的不良刺激,备好急救药品。
3、老人该如何注意保健之饮茶
茶是人的最佳饮料之一,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特别是绿茶还能防癌抗癌,对人体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长期从事电脑工作的人更应常饮茶。但是胃病患者或是贫血服药者不宜喝茶,尤其是浓茶。
4、老人该如何注意保健之晨练要适度
老年人晨起后不宜进行剧烈的活动,运动时间也不宜过长。太极拳、慢跑、气功、徒手操等柔和、缓慢的活动比较适合老年人早起锻炼。活动应以略有心跳加快、略有气急感为度,千万不可逞能,还应避免那些快速、旋转或低头过度的运动。有肺气肿、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等。
5、老人该如何注意保健之晨练不宜空腹
有些老年人习惯晨起空腹锻炼,认为这样既可呼吸新鲜空气,又有利于减肥防胖。但是,空腹锻炼并不科学,很可能危害健康。这是因为,空腹锻炼容易引起老年人低血糖,使人感到头晕、目眩,甚至是发生昏厥,因而要严加注意。
6、老人该如何注意保健之切忌雾中晨练
老年人早晨在雾中运动有害无利,应该尽力避免。因为,雾天聚在低空的废气不易消散,空气污染比平时更加严重。
照顾老人当心七个误区
误区一:老人走路越来越慢是正常的。调查发现,高达78%的人误以为老人走路越来越慢是正常的。因为这个常见的误区,反而让平衡感不好、关节疼痛、视力差等真正让走路变慢的原因被掩盖,而忽略应该到医院就诊寻求治疗。
误区二:跟老人说话要拉高声调。当照顾老人时,很多人以为只要在老人家耳朵旁尖声大喊,就能让耳背越来越严重的老人听得清楚。其实,这样做会造成反效果。和老人说话时,声音可以大声,但是要用低沉、慢速的方式,才能让老人听得清楚。
误区三:年纪大了晚上就会睡不好。超过五成的人误以为年纪大了,晚上就会睡不好。实际上,这是因为生理变化,老人睡眠时间会整体提前。换句话说,早睡的老人理论上就会早起,可是却常被认为是失眠或睡不好。
误区四:老人应该吃糊糊烂烂的食物,比较好消化。调查发现,半数的人认为要让老人容易消化,最好将食物处理得糊烂。实际上,常吃糊烂的食物,会因为缺乏色、香、味,而让食欲减低,反而造成老人营养不良。
误区五:吃氨基葡萄糖可以治愈或预防骨质疏松。针对广告上常出现的“保骨灵药”———维骨力(主要成分是氨基葡萄糖),调查中发现,仍有30.7%的民众认为氨基葡萄糖可以治愈骨质疏松。根据国外的研究,氨基葡萄糖不能治疗或预防骨质疏松,只对修复关节软骨退化有帮助。
误区六:补充银杏能预防老年痴呆。国外调查显示,银杏萃取物只能对已经有老痴的患者具有某种程度的治疗效果,但是对没有老痴的人,则是无法预防的。但是在调查中却发现,近一半的人认为银杏能预防老痴。
误区七:老人每天都应该排便。很多人以为一定要每天上大号才正常,否则就是有便秘的问题。台大医院老年医学部主任詹鼎正说,这种想法是错的,只要规律排便,即使一天三次到三天一次都算正常。
“即使每天都排便也不代表没有便秘,没有每天排便也不代表便秘,”台北荣总高龄医学中心主治医师刘建良分析,便秘的定义除了看次数(每周排便次数小于3次),还要看品质,像是排便时是否费力、粪便呈团块状、解便不干净的感觉、肛门阻塞感、甚至需要用手协助排便等等。而且,有些疾病、药物或生活方式会加重便秘问题,例如钙片、铁剂、止痛药、安眠药、胃药、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肛门疼痛或痔疮、缺乏活动、喝水量过少等等。
詹鼎正指出,这次调查的主要内容多是医生在门诊上常常碰到、觉得病人容易犯错的问题,从结果发现,大多数人对于照顾老人健康存有许多错误认知。例如,老人普遍对于保健食品的预期与期待过高,如果使用不当,反而会与常见的慢性病药物产生交互影响的风险。照顾老人时,需要学习专业科学的保健知识,这样才能提高生活品质。
科学认识糖尿病走出七大误区
误区一:得糖尿病是因为糖吃多了
专家: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很复杂,并非简单因为摄入过多的糖而引起,而是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
误区二:没有症状,就不需要治疗
专家:有些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常常没有明显症状,往往是体检才被查出的。没有症状并不等于没有糖尿病,只要血糖没有被控制或控制得不良,高血糖就会不停地侵蚀患者机体的组织器官,严重时即可使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因此,一旦被确诊为糖尿病,无论有无症状都要进行正规、科学、合理的治疗。
误区三:把饮食控制得越少越好
专家:人体每天对食物的需求是有一个基线的,若低于这个基线,即使血糖控制得好,也无法保障患者健康。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每天主食摄入量应控制在350克以内,副食可以是200毫升牛奶、或50-100克鱼类(或瘦肉)、或50-100克豆制品、或450-600克蔬菜,并按照现代营养学要求的早中晚三餐热量供应的比例(3∶4∶3)进行合理调配,同时根据患者体力活动的强度进行适当增减。
误区四:糖尿病患者不能吃水果
专家:水果中的果胶等物质具有降血糖的作用,果糖的代谢也无需胰岛素参与,因此,适当吃水果对血糖不会有明显影响,还对减轻糖尿病并发症十分有益。糖尿病患者吃水果需注意以下几点:①控制摄入量,每天不超过250克为限。②适当减少主食摄入量(换算两者热量)。③选择含糖量较低的水果,如柑橘、草莓、苹果、山楂、猕猴桃等。④时间以上午10点和下午4点左右为宜。这样既可避免患者进餐时吃得过量,又可防止因空腹而发生低血糖。
误区五:用胰岛素治疗会产生依赖性
专家:人工合成胰岛素是一种生物制品或基因工程产物,在临床上多用作替代人体本应产生的胰岛素,参与糖代谢而控制血糖,一般不会使患者产生依赖性。对于迟发的1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越早越能保护患者体内残存胰岛细胞的功能。而对于某些2型糖尿病患者,初诊时可能血糖很高而胰岛素水平很低,此时因高血糖抑制了病人自身的胰岛素分泌,若用胰岛素治疗,随着血糖下降,其胰岛细胞自身的分泌功能也会得到相应改善,为患者以后减量使用胰岛素或改用其他口服降糖药物进行治疗打下良好基础。
误区六:血糖降得越快越好
专家:血糖升高是一点点变化的,由于人体具有一定的耐受力,当病症被觉察时,血糖其实已发生变化很久了。如果此时血糖迅速恢复正常,就像拉着重物艰难行走的人突然断了绳子会摔倒一样,人体对突然降低血糖是无法马上适应的。因此一定要遵照医嘱,不要相信所谓“广告”,随意添加一些疗效不清、剂量不详的保健品,使血糖过快下降。
误区七:糖尿病是可以根治的
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来看,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细胞的破坏是不可逆的,而2型糖尿病患者其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作用不敏感是受多种基因等因素控制的。因此,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疾病。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根治此病的方法。那些所谓根治糖尿病的灵丹妙药,不过是骗人而已。糖尿病患者只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坚持正规的、科学的综合性治疗,就能够长期地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上,从而获得健康和长寿。
儿童糖尿病饮食护理有四个误区
饮食护理在儿童糖尿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儿童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一些饮食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引发一些儿童糖尿病并发症,我们必须走出这些误区。
饮食误区一:糖尿病人不能吃甜食。专家表示,糖尿病人主要不能吃含蔗糖和葡萄糖的食物,对于用蛋白糖、木糖醇、阿巴斯甜等制作的食品是可以摄入的。
饮食误区二:细粮含糖高,粗粮含糖低,专家提醒说,粗、细粮的含糖量差不多,面粉是75%、大米是74%、小米是74%、玉米是76%,而提倡糖尿病人吃粗粮是因为粗粮含植物纤维丰富,而植物纤维可抑制肠道葡萄糖的吸收。
饮食误区三:再有,坚果类含糖量很低,吃了也没关系。这是糖尿病人容易出现的饮食误区,是错误的,瓜子、花生含糖低,但含脂肪高,100克花生所含的热量相当于200克馒头,而脂肪在体内可变成糖。
饮食误区四:最后,不吃主食也是不行的。这是很多糖尿病人都容易出现的饮食误区,糖尿病饮食首先是平衡膳食,各种营养素之间需保持一定的比例。若碳水化合物不按50%-60%的比例摄入,可能导致脂肪的过度分解,出现酮症,甚至发生酸中毒。因此,糖尿病患者的主食量一般不宜少于150-200克。
这些都是需要患者朋友们了解的,对此,一定要引起注意,积极改掉所有的儿童糖尿病存在的饮食误区,控制好饮食,再加上其他的治疗方法,治疗糖尿病,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糖尿病如何走出饮食误区
要认清所有食物都有热量
所有食物都是有热量的,而且很多菜肴的热量比大米、面饼的热量高得多。有的病人常抱怨说每天吃一点点饭,甚或不吃饭,只吃菜,怎么血糖仍是居高不下呢?这些病人就是不明白各种食物热量的高低,而盲目地不吃和多吃。殊不知,菜肴中的油和鱼肉蛋中的蛋白质、脂肪、胆固醇其含量很高,会超过米饭中淀粉的热量,当然导致热量超标。肖主任提醒,如果大量吃油炸食物和水果,即使少吃大米和糖,血糖同样会升高。
须有总热量控制意识
糖尿病病人要了解常用食物的热量数值,同时准确算出自己一天所需食量的卡路里,对自己的饮食进行总量控制。在此基础上,学会合理分配餐次。为了避免血糖陡然升高,当每天总感觉很饿时,可以“适当地少吃多餐”。
不宜过度控制饮食
糖尿病病人控制饮食,过犹不及。有的病人听说要少吃盐,结果他一天少吃一点,弄到后来,就几乎是不吃盐了,最后导致低钠低钾,电解质紊乱,全身乏力,心肌受损。控制饮食要尊重科学,不能随心所欲,也不能过于苛刻。
切莫轻信降糖保健品
近些年,市面上有一些所谓的“无糖”食品,引得一些嘴馋的糖尿病人跃跃欲买。不少病人吃了这些食品后,血糖就“下不来了”,病人却不明就里。肖主任说,食品都是有热量的,无论是单糖、果糖、低聚糖,或是木糖醇,都含有糖,只不过是代谢方式或过程不同罢了,而且也不可能有什么对治疗糖尿病有作用的保健品。
对待糖尿病必须纠正的3大误区
误区一:害怕使用胰岛素据隋主任介绍,很多患者对胰岛素存在一种恐惧心理,认为胰岛素是激素,用后成瘾有依赖性,还有一类患者对低血糖比较恐惧,另外还有一部分人群认为注射比较麻烦,其实这都是很大的误区。隋主任认为,对于糖尿病患者,早期应该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从而减少并发症。对于初发的ⅱ型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强化治疗能得到临床缓解。临床缓解的概念为,坚持饮食和运动治疗后,便不需要胰岛素和服药,能够维持血糖正常,并且能够维持三年多的时间。
误区二:得糖尿病不要紧不少市民对糖尿病不关注,忽视这种疾病。隋主任介绍说,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具有很大的危害性,能够引起长期的并发症。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脑血栓发病率是非糖尿病人的2—4倍,并且愈后不好。糖尿病肾病在西方是导致肾功能不良的主要原因,而在中国是肾功能不良的第三大原因(排在前两位的是高血压和慢性肾炎)。此外,糖尿病患者超过十年病情是导致成年人失明的最主要原因。而糖尿病人截肢患者是非糖尿病病人的17倍。
误区三:得了糖尿病不能吃水果糖尿病患者拒水果于千里之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隋主任提出,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吃水果的,在饮食合理的前提下,西瓜、桃子等水果都可以吃。但应该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在吃水果的时候要注意总量上的限制和品种的选择,同时在吃的时间上也应有所注意,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饮食上的调整。
老人糖尿病运动误区
一:每天都很累,再运动就受不了了。糖尿病治疗专家分析:关于糖尿病的运动治疗的前提就是每天都有一定的运动,不过患有非常严重的并发症除外,一旦你总是觉得很累,这很有可能是你血糖控制不好的表现,所以就更加的需要进行运动了,只有血糖控制良好,这种“累”才会减轻。认为“再运动就受不了了”只是自己吓唬自己。
二:做家务就是运动,不必要再运动了。糖尿病治疗专家分析:做家务虽然具有运动的部分特点,但与糖尿病治疗意义上的运动还是有区别的。因为做家务 是以完成必要的家庭事务为主,不具有治疗运动连续性和运动量的概念。一般来说,做家务不能满足治疗所需要的运动量。调查发现,家庭主妇真正处于运动状态的时间每天大多不足两个小时,而且运动强度都较低。而且在家庭环境中,往往达不到治疗的效果。糖尿病的运动治疗应因人而异,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并要有一定的 运动环境。
三:凡是运动都有利于降血糖糖尿病治疗专家分析:这种运动是盲目性的,认为只要运动就会降血糖的想法是错误的。对有严重并发症者,盲目运动可能 加重病情。如果把糖尿病的治疗希望完全寄托于“运动”,既不监测血糖、也不就诊,那更是有害无益的。而且盲目运动缺乏针对性,即使适合运动的人,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糖尿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运动,不宜盲目运动。
四:越早起床运动,效果越好糖尿病治疗专家分析:每个人体内都有一个“生物钟”,这个钟都是为你的生理节律而存在的,它不能随便被调拨,否则会 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过早起床,可能会打乱你的生物钟,导致人体生物节律紊乱,使体内节律性分泌的激素发生紊乱,从而引起血糖波动。所以每天的起床时间不宜早于清晨6点,而且每天起床的时间要基本一致。
五:已经服用降糖药了,就不必再运动了糖尿病治疗专家分析:体育锻炼能够消耗热量、降低血糖、减轻体重,而减轻体重也能降低血糖。所以说,运动本身就是一种降糖疗法,尤其是餐后的运动更能使血糖下降。通过运动能协助降糖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
老人冬天隔着玻璃晒太阳能补钙吗
老人冬季多晒晒太阳更养生,因为冬季晒太阳可加快人体皮肤和内脏器官的血液循环、提高造血功能,特别是在防治骨质疏松症,补钙等方面,有显著效果。冬季由于天气寒冷,有些老人喜欢在屋里隔着玻璃晒太阳,但是隔着玻璃晒太阳能补钙吗?
专家指出,隔着玻璃晒太阳没什么补钙效果。因为玻璃能够吸收发挥作用的紫外线,隔着玻璃晒太阳起不到实质效果。专家建议,老年朋友们应该走出去,去空气新鲜阳光明媚的户外晒太阳。
帮老人走出糖尿病防治误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生活习惯的现代化以及人口老龄化,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的发病率都在逐渐增加。1980年以来,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增加了5倍,保守的估计,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逾4000万。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糖尿病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尿毒症、失明和截肢远远高于非糖尿病患者,是糖尿病致死的主要原因。然而,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60%的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有更多的糖尿患者还未被发现。
降低糖尿病发病率的关键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是严格控制血糖,开展糖尿病教育。
糖尿病是终身疾病,它将伴随患者一生,国内外医学专家一致认为:患者对糖尿病的知识掌握越多,自我保健越好,寿命就越长,除医生以外,治疗的效果取决于患者对该病的认识和自我保健。要让患者了解糖尿病的特点,树立正确的态度,既不能无所谓,也没有理由恐惧,糖尿病虽然是终身疾病,目前还不能“根治”,但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而且是完全可治和完全可以控制的。广大患者要了解影响其健康和寿命的是因糖尿病引起的各种并发症,而且控制好糖尿病就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现在认为糖尿病的主要危害来源于高血糖,只要能有效地控制血糖,就可以减少甚至防止其并发症发生,从而延长患者生命。由于大多数患者缺乏有关糖尿病的知识,所以要想深入了解糖尿病,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就必须尽可能地参加有关糖尿病的讲座、阅读患者教育手册,并且与主诊医生及病友交流,加深对糖尿病的认识。要改变不良习惯,保持乐观情绪。健康人都有或多或少的不良习惯,也许这些习惯对他们的健康危害不明显,但糖尿病患者必须尽可能地更正自己的不良习惯,如暴饮暴食、抽烟喝酒、生活不规律,因为平稳的血糖水平来源于平时的饮食控制、坚持运动、按时服药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患者掌握一些具体的治疗技术,如饮食的调配、运动量的掌握、用药方法和血糖的自我监测等比较容易了。在饮食上,患者要灵活应变,既要按医生要求控制饮食,又要灵活搭配,尽可能可口丰富。一般要求“甜食不吃,水果少吃,主食限量,少吃多餐,远荤近素,戒烟忌酒。”在运动中应掌握适量,即低强度、长时间活动,最重要的是坚持运动并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调整,一般每天活动不少于一次,每次半小时以上,每次运动量以自己感觉到微微出汗为止。对用胰岛素的患者,还要学会计算胰岛素的用量,选择注射部位,掌握注射的方法。患者还要学会发生低血糖时处理的方法,并重视血糖的监测,了解血糖水平,从而全面实现血糖的平衡控制。
通过糖尿病教育,患者可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糖尿病,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由此给患者个人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无量的社会效益,当然这种糖尿病教育还应是对全社会公众的防病宣传。“高质量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取决于对糖尿病患者的教育。”
老年人应走出的用药误区
用药误区一 跟着“经验”走。
一些患慢性病的老年人,往往凭着自己长期吃药的“老经验”,每当病情复发时,便自己去药店买药来吃。即使到医院也是不顾自身的具体情况,向医生 点名要药,有时甚至责备医生给开的药“不管用”。在疾病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用药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在病情复发时,最好是请医生检查后,根据处方用药。
用药误区二 跟着广告走。
有些老年人很迷信医药广告上介绍的新药和“特效药”,往往“慕名”用药。而医药广告多宣传药品的疗效,对于副作用和禁忌症则很少提,如果老人忽视了这些,用药时难保不出现问题。
用药误区三 认为用药品种越多效果越好。
有很多的老年人会身上患有很多的疾病,为了能够使身体能够恢复的更快一些,有时候会拜托医生开药的时候能够每个病都兼顾到,认为同时吃的药越多,治疗疾病的效果也就更好,而多种药物不适当地同时使用, 有时不但不会增加治疗效果,反而有可能因药物之间的互相拮抗作用而降低疗效,有的还会因为违反配伍禁忌而出现副作用,增加药物的毒性。
用药误区四 崇拜“贵重药”。
有些老年人常把药物的价格和货物的价格相提并论,容易受“一分价格一分货”心态的误导。认为价格贵的药物疗效一定比价格低廉的药物“力量”大,见效快。实际上,药物的效果是不以价格而定的。无论价格高低,对症下药才是好药。
用药误区五 滋补药吃不坏身体。
不少老年人以为滋补药能强身健体,多吃有益无害。但是如果所患的疾病并非“虚症”,滥用补药反而会违背祖国医学“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用药原则。如血压偏高及血粘度高的老年人长期服用人参、鹿茸之类的补品,反而会引起血压升高,甚至鼻衄不止,无异于火上浇油。
走出老人夏季养生五误区
误区一:太阳镜颜色越深越能保护眼睛
夏季行走或骑车,戴上太阳镜的确感到一种“凉意”,尤其中午烈日炎炎,许多人都认为太阳镜颜色越深越能保护眼睛。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镜片颜色过深会严重影响能见度,眼睛因看东西吃力容易受到损伤,不能起到保护眼睛的作用。专家建议,夏季选择太阳镜的标准是:镜片应能穿过15%~30%的可见光线,以灰色和绿色为最佳,这样,不但可抵御紫外线照射,而且视物清晰度最佳,透视外界物体颜色变化也最小。
误区二:衣服穿的越少越凉快
一般来说,夏季衣服覆盖面积越小,身体散热也越快,因而愈觉得凉爽。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以为“盛夏酷暑时打赤膊最凉快”。研究表明,赤膊只能在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增加皮肤的辐射、传导散热,而盛夏酷暑之日,最高气温一般都接近或超过37℃,皮肤不但不能散热,反而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因而打赤膊会感觉更热。从这个意义上说,越是暑热难熬之时,男人不应打赤膊,女性也不要穿过短的裙子。
误区三:喝啤酒能解暑
大热天,当啤酒(特别是冰镇啤酒)喝进嘴里的时候,的确有一种凉爽的感觉。但是,多喝照样能使人感觉口干咽燥、全身发热。夏天气候炎热,人体出汗较多,消耗也大,易疲乏,如果再不断地喝啤酒,由酒精造成的“热乎乎”的感觉也会持续不断,口渴出汗现象将会加重,不仅达不到解暑目的,反而会降低人的思维能力和工作效率,甚至会造成工作中的差错、事故。
误区四:空调保持恒温状态
许多人家在夏季使用空调时,都将温度定在某一个值上,以尽可能地使居室保持恒温或准恒温状态。其实,医疗气象学家通过试验发现,不断调节居室温度,可以使人的生理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地处于“紧张状态”,从而逐渐适应温度的较大变化,提高人的自我保护能力,不至于经常感冒或患其他疾病。从这个意义上说,空调也是一种保健品。当然,开始利用空调进行这种调节时,整个居室的温度调节幅度应控制在3℃~5℃之间;半个月后,幅度可逐渐提高到6℃~10℃。温度变化也不要太突然,而是要平稳地提高或降低(每次调节以1℃~2℃为宜)。
误区五:“冲凉”最舒服
“冲凉”,专指那种大汗淋漓,拧开自来水龙头就冲洗的降温方法。多数人都认为此法爽心健体,殊不知,这种“快速冷却”的冷水浴,常常会“快活一时,难受几天”。炎夏,人们外出活动时吸收了大量的热量,人体肌肤的毛孔都处于“张开”的状态,而“冲凉”会使全身毛孔迅速闭合,使得热量不能散发而滞留体内,从而易引起高热症。同时,“冲凉”之时,因脑部毛细血管迅速收缩,也容易引起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重者还可引起休克。“冲凉”过后,人体抵抗力降低,感冒也容易“乘凉而入”。因此,夏季外出回家后,应先让自己出汗,待身上的暑热散发过后,再用毛巾擦拭或采取其他清凉措施。
老年人补钙适得其反会腿抽筋
中老年人腿抽筋都是缺钙引起。其实这是一个认识误区,部分中老年人腿抽筋也可能是患了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表现。尤其对于存在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当出现下肢酸痛、腿抽筋、行动不便等症状时,更应该首先到医院做检查,排除动脉硬化或糖尿病引起的下肢动脉闭塞症。一旦确诊,应暂停补钙,防止钙化斑块加重或斑块破裂,引发危重病变。
徐主任在门诊就遇到过不少“自作主张”补钙而效果不佳的老年患者,这一认识误区,往往导致自身疾病的迁延加重。
下肢动脉闭塞症在早期并没有特殊的症状,不易被及时发现。因此,对于那些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病、高血脂、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来说,如果经常出现夜间腿抽筋、行走不利,就应及时到医院血管科就诊。
徐志松主任提醒,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的老人务必戒烟,并积极进行相应的降压、降糖、降血脂治疗。平时要注意保护肢体,避免受寒冷、潮湿的刺激。每天用热水洗脚,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坚持定期锻炼,因为运动既能增强体质,又能加快血流速度。
总之,老年人切莫以为腿抽筋都是缺钙引起的。如果适当补钙后,腿部疼痛或抽筋症状未有改善,就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