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正经穴位 4太白
十二正经穴位 4太白
位置: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局部解剖: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的分支。分布着隐神经与腓浅神经的分支。
主治:胃痛,腹胀,便秘,痢疾,吐泻,肠鸣,身重,脚气。现多用于急、慢性胃炎,急性胃肠炎,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胃痉挛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公孙、大肠俞、三焦俞,有清利湿热的作用,主治肠鸣,腹泻。配复溜、足三里,有和胃调中的作用,主治腹胀。
胃胀气怎么快速排气 按摩治疗胃胀气
取穴部位:该穴位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操作手法:用拇指指腹按压太白穴,坚持2-4分钟,当有酸胀感为宜。
功效: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按摩该穴位适用于脾气虚弱所致的胃胀气。
取穴部位: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
操作手法:用拇指按揉足三里的同时,向上方使劲儿,有酸胀感为宜。
功效: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穴,能调节脾胃功能,按摩该穴位能缓解胃胀气的症状。
总是胃胀气可以按按这四个穴
太白穴
如果吃饭的时候总觉得刚吃一点就胃胀,甚至还不断打嗝,有想呕吐的感觉,不妨在平时多按太白穴。
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对调理脾气虚弱有好处。它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另外,常按太白穴还能缓解运动后肌肉酸痛感。
内关穴
专家介绍内关穴属心包经,除益气安神,还有和胃降逆、宽胸理气之功,常按摩内关穴,对缓解胃部胀气有一定作用。
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具体来说,就是将右手三个手指头并拢,把三个手指头中的无名指,放在左手腕横纹上,这时右手食指和左手手腕交叉点的中点,就是内关穴。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穴,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穴位,除了强壮身体、调节机体免疫力,还有调节脾胃的好处。
此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要缓解胃胀气,按揉此穴的同时,向上方使劲儿,效果会更好。
背部腧穴
其实这是一类穴,即背部的肝、胆、脾、胃腧穴,缓解胃部胀气的效果更明显。不过按摩时,要借助家人的帮忙。
这四个穴位均位于背部,属足太阳膀胱经穴,肝腧,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胆腧,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腧,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腧,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具体穴位不好找的话,可让家人握拳,用掌指关节在患者的背部中间部位来回滚动,这样也可把肝、胆、脾、胃腧穴都很好地按摩到。力度以微感酸痛为宜,大概每个穴位按摩一分钟左右。
另外,胃胀气时还可以伸伸懒腰,牵拉一下胃,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胃部胀气。
十二正经穴位 1太渊
位置: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局部解剖:
有桡动、静脉。分布着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
主治:
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胸痛,心悸,腕臂痛。现多用于治疗感冒咳嗽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结核心绞痛肋间神经痛无脉症腕关节疼痛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刺灸法:
避开桡动脉,直刺0.2~0.3寸。可灸。
配伍:
配列缺、孔最,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胸背痛。配内关、冲阳、三阴交,有益心通阳,祛瘀通脉的作用,主治无脉症。
宝宝胀气按什么穴位
1、宝宝胀气可以按内关穴
内关穴属心包经,除益气安神,还有和胃降逆、宽胸理气之功,常按摩内关穴,对缓解胃部胀气有一定作用。因此,宝宝平时如果胀气的话可以多按摩内关穴。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具体来说,就是将右手三个手指头并拢,把三个手指头中的无名指,放在左手腕横纹上,这时右手食指和左手手腕交叉点的中点,就是内关穴。
2、宝宝胀气可以按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穴,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穴位,除了强壮身体、调节机体免疫力,还有调节脾胃的好处。足三里穴在膝盖下外侧,约四横指(约3寸)的小腿胫骨外侧有一凹沟处,这是强壮穴,力度按大一点,酸麻的经络传感可到脚背。按摩本穴可治一切肠胃消化系统疾病,包括消化不良、胃胀胃痛。
3、宝宝胀气可以按太白穴
如果宝宝吃饭的时候总觉得刚吃一点就胃胀,甚至还不断打嗝,有想呕吐的感觉,不妨在平时多按太白穴。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对调理脾气虚弱有好处。它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另外,常按太白穴还能缓解运动后肌肉酸痛感。
脾虚按摩什么穴位能改善
脾虚按摩穴位有一定的作用,另外平时也要多吃一些补脾的食物,不能只靠按摩穴道。对脾虚有治疗作用的穴位足三里,足三里位于小腿胫骨处,膝盖下三横指的位置,平时可以多按摩,按摩的时候要稍微用力感觉到胀痛,这个穴位是健脾的穴位。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这个穴位按摩有健脾的作用,可以调节脾虚。该穴位位于足内侧缘,赤白肉际凹陷处,如果找不准,多按摩足底也可以。
脾虚是中医的常见概念,导致脾虚的原因很多,对于男性朋友而言,更多的是肝气郁结导致的脾虚。由于肝火旺脾虚的症状是及时治疗的前提和基础,对于肝火旺引起的脾虚,患者有消化功能减弱的症状,特别是食欲变差,而且脘腹胀闷,四肢倦怠,肠鸣失气,及胁胀痛等症状时就应引起重视。由于不同类型的脾虚的症状具有相似性,所以在出现有脾虚的症状时就应及时进行治疗,进而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胃胀气怎么办快速排气
1.按摩治疗胃胀气
按揉太白穴
取穴部位:该穴位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操作手法:用拇指指腹按压太白穴,坚持2-4分钟,当有酸胀感为宜。
功效: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按摩该穴位适用于脾气虚弱所致的胃胀气。
按揉足三里穴
取穴部位: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
操作手法:用拇指按揉足三里的同时,向上方使劲儿,有酸胀感为宜。
功效: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穴,能调节脾胃功能,按摩该穴位能缓解胃胀气的症状。
2.艾熏解治胃胀气
艾熏部位:足三里穴,方位同上。
操作手法:将干艾叶点燃熏灼(间隔1~2厘米)该穴位,每次约5分钟,每日1或2次,连熏3~5天。
功效:艾熏足三里,能调理脾胃气胀,脾胃不和之症,适用于胃胀气大的症状。
3.运动治疗胃胀气
胃胀气,主要是因为胃部肌肉收缩的力量不足(即胃动力不足)所致,通过运动如快步行走、做体操、收腹,促进肠胃蠕动速度,有助于胃胀气的缓解。
4.饮食治疗胃胀气
鸡肫皮煎酒曲
材料:鸡肫皮30克,生酒曲15克。
做法:可用鸡肫皮、生酒曲入锅共煎饮服。每日早晚各1次,连饮数天。
功效:酒曲散胃中之气,所以该食疗方用于缓解胃胀气的症状。
浅谈神奇的针灸
针灸的起源有点玄
在衣不蔽体的原始社会,人们不断地与疾病进行斗争。当人们感到身体不适或有外伤时,用手或其它工具按压身体的某一部位时,疾病或许有所缓解。随着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发现用一种叫做“砭石”的石头按压效果较好,砭石也就成为最原始的针具,按压的部位也就逐渐变成了我们现在所叫的“穴位”。后来人们又发现不同的穴位有其相似的功效,例如沿手臂内侧有十几个穴位都能治疗肺部的疾病,把这些穴位连成一条线,也就成为现在的“经络”。
针灸的起源说起来也许觉得很简单,实际上它是经过了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的演变与发展而形成的。
经络是什么
经络有点像现代医学的神经,错综复杂,但与神经完全是两码事。人体的经络包括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十二正经与中医学的五脏六腑相连,并以五脏六腑命名,环绕周身,首尾相连。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等。十二正经与任、督二脉上有很多穴位,其它经脉上没有穴位,但它们对人体气血正常运行、抵抗外邪均有重要的作用。
经络到底是什么? 即使用现代最先进的仪器也无法检测出来。但经络现象确实存在,在我国发现了很多例经络敏感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方面的研究会取得更大的突破。
穴位知多少
很多非针灸人士经常发出“人体的穴位这么多,真的很难记”这种感叹。实际上人体只有361个经穴。所谓经穴也就是上文所提到的经脉上的穴位。经脉以外也还有很多穴位,即经外奇穴,这些穴位皆有特定的功效。现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又发现了耳穴、手穴、足穴、踝穴、鼻穴等,这些穴位对于治疗某些疾病亦有其特别的效果。
胃胀气可以按按这四个穴
太白穴:
如果吃饭的时候总觉得刚吃一点就胃胀,甚至还不断打嗝,有想呕吐的感觉,不妨在平时多按太白穴。
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对调理脾气虚弱有好处。它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另外,常按太白穴还能缓解运动后肌肉酸痛感。
内关穴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按摩理疗科主任医师付国兵介绍内关穴属心包经,除益气安神,还有和胃降逆、宽胸理气之功,常按摩内关穴,对缓解胃部胀气有一定作用。
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具体来说,就是将右手三个手指头并拢,把三个手指头中的无名指,放在左手腕横纹上,这时右手食指和左手手腕交叉点的中点,就是内关穴。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穴,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穴位,除了强壮身体、调节机体免疫力,还有调节脾胃的好处。
此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要缓解胃胀气,按揉此穴的同时,向上方使劲儿,效果会更好。
背部腧穴
其实这是一类穴,即背部的肝、胆、脾、胃腧穴,缓解胃部胀气的效果更明显。不过按摩时,要借助家人的帮忙。
这四个穴位均位于背部,属足太阳膀胱经穴,肝腧,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胆腧,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腧,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腧,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具体穴位不好找的话,可让家人握拳,用掌指关节在患者的背部中间部位来回滚动,这样也可把肝、胆、脾、胃腧穴都很好地按摩到。力度以微感酸痛为宜,大概每个穴位按摩一分钟左右。
十二正经穴位 8太溪
位置: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局部解剖:前方有胫后动、静脉。分布着小腿内侧皮神经,当胫神经经过处。
主治:咽喉干痛,齿痛,耳聋,耳鸣,头晕,咳血,气喘,消渴,月经不调,不寐,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现多用于支气管哮喘,肾炎,膀胱炎,慢性喉炎,神经衰弱,贫血,下肢瘫痪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 配少泽,有滋肾阴,清虚热的作用,主治咽喉炎,齿痛。配飞扬,为原络配穴法,有滋阴补肾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配肾俞、志室,有温肾壮阳的作用,主治遗精。阳痿,肾虚腰痛。
食欲不振按摩什么穴位 太白穴
太白穴在第一趾内侧、靠近关节的地方,属于脾经,僻静和食物入口到胃的消化机能有关,精神压力、睡眠不足引起食欲不振时,可用拇指刺激太白,增进食欲。
针灸可以治疗咳嗽吗
针灸可以对咳嗽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咳嗽的发病原因有外邪侵袭,肺气不得宣畅而咳嗽;也可由肺脏的病变,或其它脏腑有病,影响肺脏所致咳嗽。针灸可以扶正正气,调和身体阴阳平衡,选用肺俞,中府,列缺,尺泽,合谷等穴位施针,可以宣肺通气,止咳化痰。
咳嗽针灸部位
外感咳嗽
取穴:肺俞,列缺,合谷,天突。风热配大椎,曲池,风寒配风门,外关;咽喉肿痛配少商,尺泽。
治法功效:疏风祛邪,宁肺止咳。取手太阴,阳明与足太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泻法。针灸后背部腧穴可拔罐,并可加灸或放血。
内伤咳嗽
痰湿侵肺型取穴:肺俞,太渊,太白,丰隆,天突;咳嗽兼喘加定喘穴;胸脘痞闷加足三里,内关。
治法功效:健脾化痰,调补肺气。取手,足太阴经穴为主,毫针用平补平泻手法,并可加灸。
肝火朔肺型咳嗽取穴:肺俞,尺泽,阳陵泉,太冲;咽喉肝痒加照海,咳逆咯血加孔最。
治法功效:泻肝益肺。去手太阴,足足厥阴经穴为主。毫针泻足厥阴经穴,平补平泻手法太阴经穴。
十二正经穴位 2合谷
位置: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局部解剖:有手背静脉网。分布着桡神经浅支。
主治:头痛,颈项痛,目赤肿痛,鼻衄,鼻塞,鼻渊,齿痛,耳聋,面肿,咽喉肿痛,痄腮,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热病无汗,多汗,腹痛,痢疾,便秘,闭经,滞产,小儿惊风,上肢疼痛,痿痹。现多用于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电光性眼炎,近视眼,腮腺炎,扁桃体炎,舌炎,牙龈炎,牙痛,流行性感冒,高血压,皮肤瘙痒,荨麻疹等。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孕妇禁针灸。
配伍: 配颊车、迎香,有通经活络止痛作用,主治牙痛,面痛,面瘫。有疏风解表,宣肺利窍作用,主治感冒,头痛,发热,鼻塞。 配列缺,为原络配穴法。配太冲,称四关穴,有镇静安神,平肝熄风作用,主治癫狂,头痛,眩晕,高血压。配风池、大椎,有清热凉血,截疟作用,主治皮肤瘙痒,荨麻疹,疔疮,疟疾。 配三阴交,有调经活血催产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滞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