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腹泻难避免三个常见小误区

腹泻难避免三个常见小误区

春季腹泻难避免 避免三个常见小误区

误区1:腹泻时应多喝水,以补充液体

专家点评:光喝白开水是不够的,因为急性腹泻时不仅丢失了大量水分,还丢失了电解质,因此在治疗期间需要两者同时补充。

正确方法是:若腹泻不太严重,可自己在家按以下方法配制口服补液:①米汤口服液:米汤500毫升,盐1.75克(约半啤酒瓶盖);②糖盐水:白开水500毫升,盐1.75克,白糖10克。用法与用量:可选择以上任何一种液体,按每千克体重20~40毫升,4小时内服完,以后酌情补充。若腹泻较重,应去医院治疗,按医嘱服用医院配好的口服补液盐(氯化钠3.5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钾1.5克,蔗糖40克,加水1000毫升)。

误区2:腹泻期间可吃大蒜杀菌

专家点评:生大蒜中含有蒜氨酸和蒜酶,在胃中可生成大蒜素,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经常食用生大蒜对肠道有害菌可起到抑制和杀灭作用。但急性肠炎期出现腹泻后,不宜吃大蒜,因为肠道发生急性炎症时,局部组织充血水肿,腺体分泌亢进,大量体液进入肠腔,若此时再进食大蒜等辛辣食物,可加重对肠壁的刺激,促使肠壁进一步充血水肿,从而加重腹泻。

正确方法是:发生急性腹泻时不宜吃大蒜,尤其是生蒜。吃大蒜防腹泻,应该在未病之时服用。

误区3:腹泻好转后得多吃点,把损失的营养成分补回来

专家点评:虽然腹泻好转了,但人体还处于恢复期,此时肠道对食物非常敏感,要特别注意节制饮食,应避免过早进食肥肉、油炸食物、生冷坚硬食物及多纤维素食物,如韭菜、芹菜、黄豆芽等。菜肴要容易消化、富含营养,随着病情的好转,逐步扩大进食范围。

正确方法是:在腹泻恢复期采用食疗方法,可加快患者康复的步伐。

小儿腹泻三大误区

误区1只要排便次数多就是腹泻

有的妈咪常在这种情况下急着服用止泻药,可这个问题并不这么简单。因为,6个月内的宝宝在生后不久,可能经常会在喂奶后就排出黄绿色稀便。每天少则4—6次,多则达到10余次,便中还有奶块或少许透明黏液。

这种情况多见于母乳喂养的宝宝,其实它是一种生理性腹泻。随着消化功能逐渐发育,多在添加离乳食品后会自然好转,而并不是患了肠炎。只要宝宝胃口正常,精神愉快,反应良好,睡眠安稳,体重也在增长,大便化验无异常,就用不着服用止泻药,以免影响正常的肠功能。

误区2腹泻都是由细菌引起的

有的妈咪一见宝宝腹泻,马上就给喂抗菌素消炎。其实,腹泻除了细菌外,也可由病毒或霉菌引起,如宝宝所患的秋季腹泻,就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这种腹泻服用抗菌素后一点也不见效果,只会造成肠道菌群紊乱,导致更为严重的腹泻。有些抗菌素甚至损伤宝宝的听神经,或导致日后个子长不高。因此,服抗菌素不见效时要马上停药,赶快去看医生。

误区3给腹泻的宝宝吃甜食

宝宝腹泻时,妈咪往往在稀粥或米汤中加些糖,以为这样既补充热能又易消化。然而,这样只会加重腹泻。因为,腹泻使肠黏膜受损,不能将糖分解为能被肠道吸收的单糖,因而使水分从肠壁被动地进入肠道,致使肠腔水分增多,排便次数增加。

温馨提示:小儿腹泻,基本上每个宝宝都会发生,新爸新妈要正确对待,不要惊慌失措,尽量多了解宝宝腹泻病的防治及护理知识。

宝宝补钙的9个常见小误区

误区1:枕秃、个子矮、佝偻病……都是缺钙惹的祸!

许多爸妈们有个小毛病,喜欢把各种问题都归类为“缺钙”:宝宝枕秃了,认为是缺钙;宝宝个子矮,认为是缺钙;宝宝佝偻病,认为是缺钙;宝宝睡觉不踏实、宝宝睡觉爱出汗、宝宝肋骨外翻等等,什么都怪罪到缺钙的头上。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就拿佝偻病来说吧。佝偻病的全称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婴幼儿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紊乱而造成的一种骨骼病变性疾病。患佝偻病的宝宝临床表现之一就是出汗多,但出汗多并不等于患了佝偻病,也有可能是因为麻麻给宝宝穿盖太多惹!

这样想来,其实很多所谓“缺钙”的问题,都可以有第二种解释。比如睡觉不踏实,可能是因为房间光线不好、噪音太大呀;比如枕秃,也有说法是因为宝宝在枕头上蹭来蹭去把头发蹭掉了呢;比如肋骨外翻,也许还跟睡眠姿势不当有关系?再比如个子矮,咳咳,明明就是遗传的影响更大嘛。

听小编一句劝,钙片好歹也是要吃进肚子里的东东,爸妈们在给宝宝买买买之前可得三思呢。且不说宝宝是否缺钙,光凭宝宝那稚嫩的小肠胃,能否消化和吸收这些钙质都是个谜。搞不好还会引起腹胀便秘呢。

误区2:宝宝从出生起就开始补钙!

在铺天盖地的补钙广告宣传下,不少妈咪从宝宝出生起就盘算着要给宝宝补钙了,一边买一边还在心里念叨着:早补钙早好,让宝宝从小就比附近小孩高一截……别傻了!首先,你家宝宝不一定缺钙。其次,即使要补钙,也不应该从出生开始呢。

事实上,只要是纯母乳喂养或配方奶粉喂养的宝宝,只要保证每日的摄入量合理,那就不需要额外补钙。比如说母乳喂养儿每天大约能吃6-8顿,而奶粉喂养儿每天能服用600毫升以上奶粉,那就OK啦!

请牢牢记住这句至理名言:母乳是宝宝最好的口粮!母乳中不仅含有足够的钙质,而且钙磷比(2:1)还非常适合宝宝肠道的吸收喔。而配方奶粉中的钙质吸收效果虽然没有母乳好,但胜在含量高,所以也能够满足宝宝的生长发育所需了呢。

那在什么情况下,宝宝才需要额外补钙呢?依小编愚见,当妈咪们发现自家宝宝的母乳或配方奶粉喂养量不足,或者是进入了吃辅食的年龄却又没有及时添加含钙的辅食品,那就可以适当补补钙哦。

误区3:补钙就要多吃钙片

终于说到了补钙的问题,爸妈们是否已经拿好本子,准备听小编推荐钙片了呢?不!小编这次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告诉大家:补钙不能完全依赖钙片!

宝宝补钙还是应以食补为主,但要注意一点:1岁以内的孩子不应服鲜牛奶、鸡蛋蛋白、海鲜和大豆/花生,以免诱发过敏。除非宝宝是挑食偏食,且缺钙情况严重,否则似乎完全不需要请钙片来救场呢。

同时,宝宝们还要额外注意维生素D的摄入,因为大部分钙的吸收需在维生素D的协助才能完成。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是日光照射,但到底要在多强的阳光下晒多久,才能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呢?谁都不造啊,同志们!

宝宝腹泻的常见误区

1、宝宝大便偏稀、次数多就是腹泻?

很多母乳喂养的宝宝大便偏稀,次数相对多,但不一定是腹泻。“变稀”和“增多”才是腹泻的特点,判断腹泻并不是依据每天排便的次数和性状,而是依据排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的改变状况。

母乳喂养的宝宝可能每天排便6-12次,也可能每3-4天才排便一次。只要宝宝精神状态好,能吃能睡,体重增长正常,就属于正常情况。

因为母乳中含有可溶性纤维素——低聚糖,具有“轻泻”的作用,再加上母乳喂养的宝宝肠道中以双歧杆菌占优势,所以母乳喂养的宝宝大部分都大便偏稀,次数偏多。

但这绝不是母乳喂养的缺点,母乳不仅可以保证宝宝肠道健康发育,还可以保证宝宝免疫系统成熟。随着宝宝消化功能的发育,多在添加辅食后会自然好转,并不是患了腹泻。

2、生吃苹果止泻

其实,苹果生治便秘,熟治腹泻。如果宝宝拉肚子了还吃生苹果,那就适得其反了。

苹果中含有丰富的鞣酸、果胶、膳食纤维等特殊物质。鞣酸是肠道收敛剂,在果肉和果皮中都含有,而在果皮中含量更丰富;果胶含在果肉内,在近皮处丰富,没加热的生果胶有软化大便缓解便秘的作用,煮过的果胶却摇身一变,具有收敛、止泻的效果。

因此,宝宝腹泻建议不要吃生苹果,而是吃煮熟的苹果,最好连皮一起吃,效果会更好些。

具体可以这样做——

把苹果洗干净,连皮放入沸水中煮几分钟,用勺子刮果泥给宝宝吃。每天4次,每次约100克,一岁以下的宝宝每次约50克,每天3-4次。

3、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就百分百保险了

80%的婴幼儿腹泻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轮状病毒感染全年都可能发生,以每年10月到第二年的2月比较高发(因此被称为秋季腹泻),可以通过消化道传播,也可以经过呼吸道传播,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趋势,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6个月-2岁是高危人群。

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秋季腹泻的群体性流行,但宝宝的抵抗力各有不同,病毒也有不同的亚型,所以,有些宝宝接种疫苗后,仍然会感染轮状病毒。

腹泻诊断常见误区是什么

腹泻的诊断关键是对原发疾病或病因的诊断,需从起病情况与病程、发病年龄、发病人群、腹泻次数与粪便性质、伴随症状和体征、常规化验特别是粪便检验中获得依据。

1、急性腹泻应根据病史、发病季节、伴随的全身症状等,首先鉴别是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性腹泻,还是食物中毒、药物或其他疾病引起的腹泻。致病菌的明确有赖于粪便培养,一些寄生虫如贾第虫等需行肠黏膜活检。

2、慢性腹泻可通过病史,体检,肛门指检,大便常规培养及找虫卵和寄生虫、大便脂肪测定,消化道内镜和活检等来明确诊断。首先应明确腹泻是源于小肠还是结肠。如为小肠性腹泻,应进一步作钡餐检查、小肠镜和其他实验室检查,以确定是器质性抑或功能性。如属结肠性腹泻,应做结肠镜检查,观察有无肿瘤、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

腹泻诊断的常见误区是应该在诊断过程中需要与霍乱区分:

霍乱与副霍乱:副霍乱系由Eltor弧菌引起,流行特点与霍乱不同,多为地方性流行。也可散发或呈跳跃式。此菌的培养特点,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均与霍乱弧菌相同。

①霍乱的临床特点:

A.潜伏期一般为2~3天,也可短至数小时或长达6天之久。

B.发病急骤,呕吐与腹泻剧烈,呕吐为喷射性,反复不止,粪便及呕吐物为米泔水样,排便量大而无粪质。

C.严重的脱水,可致周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出现休克,严重者可有高热、少尿、无尿、肾衰竭死亡。常伴肌肉痉挛,尤其是腓肠肌及腹肌为明显。

②诊断依据:A.流行病学特点。B.典型的临床表现。C.特殊的细菌学检查与血清学检查。

幼儿早教应避免三个误区

专家表示,目前家长对早教普遍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把早教简单地理解为“孩子智力的培养”

专家强调,这种想法是片面的。早期教育应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健康、聪慧、性格好”,而不是有些家长理解的仅仅为了智力发育好,人人夸孩子聪明,不参加早教班会让孩子低人一等。

2.对孩子的学习能力评估不足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太小不会学习,不给他们学习的机会。其实小孩学习的能力远远超过成年人,在孩子的眼中从来就没有“难易”之分,觉得好奇就接受,感到厌烦他们就拒绝。

人脑潜能的开发主要依赖早期,儿童大脑发育在6岁时基本完成,其中0岁至3岁是关键期,因为此时是脑细胞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脑结构的发育完成、脑功能的基本完善是在学龄前,尤其是3岁前。这个时期就是脑潜能储存及早期挖掘的关键期。

现在研究已经证明:4岁时孩子已发展出大约50%的学习能力,在8岁前会发展出另外的30%。在那短短几年里,大脑已经构建了主要的学习途径,摄取了大量的信息,孩子已经具备极强地学习能力。

3.对于孩子的培养过早定向

现在好多家长喜欢四处报培训班,孩子心理、生理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就不存在负担,但要注意方式方法。我们提倡的早教是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早教其实就是引导孩子快乐的玩耍,这样他们是乐意的,是不会产生负担的,对学习有趣的知识也不会感到困难。

“生活式早教”是最好的早教方式

“生活式早教”就是倡导“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对于0岁-3岁孩子来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在家人的陪伴下度过,所以家庭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要,也是开展早期教育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场所。

家庭对孩子心理品质和行为发展的影响是早教中心及幼儿园、学校等其他环境无法比拟的,带有“启蒙性、长期性、情感性、感染性”等特点。

女人日常保健九个常见小误区

误区一:饭后马上刷牙

错!口腔学专家新研究认为,饭后立即刷牙有害牙齿健康。在牙冠的表面有一层珐琅质,刚吃过饭,尤其是食用了酸性食物,会使珐琅质变松软。这个时候刷牙容易造成珐琅质的损害。时间一长,牙齿的珐琅质就逐渐减少,容易使人患上牙齿本质过敏症,吃东西时牙齿就会出现酸、痛的症状。因此,口腔学专家提醒,进食后好用清水漱口,待1—2个小时后再刷牙。

误区二:洗肠、断食,排毒养颜

很多人明显坚持洗肠美容,目的是让自己的身体里没有宿便,不蓄积毒素,避免了社交场合的尴尬,皮肤也会变得透明有光泽,比单纯外用化妆品效果好。 不习惯这种方法的人,可以选择断食的方法排毒,即一周里有一天不吃饭,只吃水果或者喝蜂蜜水,同样可以起到排除身体毒素的作用。

错!中医也讲排毒,除了正常的大便、小便及出汗三种排毒通路,古代人甚至还有春秋放血排毒的说法,但洗肠容易让肠管变粗,长时间反复刺激还会使肠管麻痹,终导致一些人为因素疾病。断食排毒法也要因人而异。有的人脾胃虚寒,吃水果等凉的东西胃里会发生胀气。如果你是超负荷工作者,到该吃饭的时候不吃,身体会出现乏力、眩晕、低血糖症状,对健康会有影响。

误区三:塑身内衣,不费力就能拥有好身材

听听电视购物栏目上,塑身内衣的导购小姐怎么说?身体的脂肪是可以移动的……再看看早流行塑身内衣的日本,第一批拥趸者如今已是六十岁的人了,身材还保持在三十多年前穿衣时的样子。你说谁能抵挡这样的诱惑?

错!塑身内衣紧绷绷地“绑”在身上,既影响了正常的血液循环和汗液排泄,又会导致外阴潮湿,细菌繁殖。尤其是少女长期穿紧身衣,不仅会影响发育,还会诱发乳腺增生或囊肿等疾病。所以,养生保健专家提醒:女性的腹部有许多重要脏器,如子宫、卵巢等,长时间穿束身衣会使肌肉紧绷,生理功能受到影响。束腰还可能影响下肢血液循环。如果一天有8个小时“塑身”,处在腹腔缺氧的状态下,就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误区四:注意饮食和锻炼等于减肥

如果你认为只要做好这两项就足以保证体重下降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你或许忽略了另一个主要因素:由于减肥而导致的睡眠问题。芝加哥大学研究睡眠的伊维-凡-科奥特博士说:“体重超标和患肥胖症多的也是美国人。或许我们应该考虑一下肥胖和睡眠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可能性,睡眠不足会导致我们胃口失调。”每个人都有其所需的正常睡眠时间,如果睡眠时间少于这个时间哪怕这个差仅为一小时就会导致其体内荷尔蒙失调。

在对这些睡眠不足者的血液进行分析化验后发现,他们血液中控制人食欲的瘦素含量减少。当我们的进食量到了一定的程度,瘦素就会“告诉”我们已经吃饱了。与此同时血液中血浆饥饿激素含量增多。血浆饥饿激素的作用是,当我们的身体热量供应不足时它就会发出饥饿信息,这样就促使我们开始进食。

误区五:每天8大杯水保健康

每个人所需要的水都不一样,喝多了不但无益健康,还会造成肾脏的负担。人体摄取的水分除了经由排汗或呼吸时排出外,仍需经由肾脏来代谢,如果水喝得太多,肾脏排水量增加,会增加肾脏的负担,易让肾脏功能衰竭,反而易影响肾脏的健康;而且,体内的电解质会因为被太多的水稀释,引发电解质不平衡的危险。

很多人只注意喝水的量,却忽略了在日常饮食中也会摄取水分,比如每餐吃的食物、水果、饮料都带有水分,三餐至少占了500毫升;因此,每天喝的水必须低于1600到1950毫升,否则就会饮水过量,肾脏病或心脏病患者甚至需要限水,以免危及生命。

误区六:裸睡比较健康

专家认为:裸睡只是舒服罢了,跟健康一点儿关系也没有。穿衣服睡觉虽然会影响排汗及皮肤散热,但人体皮屑整天都在剥落,而皮屑是尘螨和霉菌的营养来源,被单和床单上一定会有一些微生物,光溜溜地躺在床上,这些微生物更容易接触皮肤,裸睡反而可能增加感染的危险。

误区七:早睡早起身体好

随着年龄增长,与睡眠有关的褪黑激素分泌时间愈早,所以老人家会倾向早睡、早起,较符合自然生理时钟。年轻人(尤其是仍在发育的青少年)只要按照自己的生理时钟作息即可;但好不要超过晚上11点,因为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是体内生长激素分泌时间,这时候若不睡觉,正在发育的年轻人会长不高,成年人则容易变老。

误区八:中药趁热喝

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30℃—37℃时再喝;丸、散类的中成药应该以温开水送服,这也是温服的一种。发散风寒的中药,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热水,以助药力。而解毒、清热的药,尤其是夏天解暑的中药,则“冷服”效果更好。在我国南方,夏天经常服用的一些“凉茶”,实际上也属于中药的一种。顾名思义,很多凉茶都是晾凉了喝,清凉解暑效果才更好。

误区九:不运动肌肉会转成脂肪

对于那些一周中将3到4天的时间花在体育锻炼上的人来说,如果停止锻炼,这些人的肌肉会变成脂肪吗?养生大师多纳-理查德森-尤尔说:“这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的。肌肉是肌肉,脂肪是脂肪。这两者之间不会相互转化。”佐治亚州立大学运动科学教授华特-汤普森说,肌肉是一种较为密集的物质,而脂肪则比较密实。当你停止运动时,肌肉会变得有些松弛,但不会转化成脂肪。反过来是否成立呢?很遗憾,体育运动也不会使脂肪转化为肌肉。一个运动俱乐部的成员拉尔-斯兹曼斯克说:“虽然脂肪不会转化成肌肉,但若想拥有发达的肌肉就必须进行拉力锻炼,这样才能去除体内的多余脂肪。”

宝宝腹泻常见的饮食误区

对于小儿腹泻容易出现的饮食误区,家长也应多多注意,以下是常见的小儿腹泻患者的饮食误区。

1、宝宝腹泻应该多喝水

腹泻宝宝不宜喝水,因为宝宝持续腹泻,丢失的钾和钠比较多,白开水中并不含这些成分,而且过量饮水会稀释胃酸,影响孩子食欲。

2、腹泻的孩子一点油也不能吃

有些小儿容易腹泻,尤其是渗出性体质的孩子,腹泻可持续很长时间,不应当长期忌油。如长期忌油,可使小儿消耗体内贮存的脂肪,引起消瘦,还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与利用,久之,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长期忌油还可造成腹泻,易发生在6个月至3岁小儿,称“学步婴儿腹泻”或慢性非特异性腹泻。此与小肠粘膜上酶的活性增强有关。

如酰甘酸环化酶使前列腺素增加,促使胃肠蠕动加快,造成腹泻。这种腹泻可用植物油治疗,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可抑制这一过程。婴儿长期腹泻吃些植物油有益无害。乳母严格忌油可使婴儿腹泻,所以也不要忌油。

宝宝补钙的9个常见小误区

补钙,一直是父母最关注的宝宝营养话题。遗憾的是,大部分父母一直在错信不靠谱的补钙“常识”,搞不清楚应该在什么情况下给宝宝补钙、如何科学有效地为宝宝补钙。尤其是以下9个最大的补钙误区,爸妈们可得小心莫入了!

误区1:枕秃、个子矮、佝偻病……都是缺钙惹的祸!

许多爸妈们有个小毛病,喜欢把各种问题都归类为“缺钙”:宝宝枕秃了,认为是缺钙;宝宝个子矮,认为是缺钙;宝宝佝偻病,认为是缺钙;宝宝睡觉不踏实、宝宝睡觉爱出汗、宝宝肋骨外翻等等,什么都怪罪到缺钙的头上。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就拿佝偻病来说吧。佝偻病的全称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婴幼儿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紊乱而造成的一种骨骼病变性疾病。患佝偻病的宝宝临床表现之一就是出汗多,但出汗多并不等于患了佝偻病,也有可能是因为麻麻给宝宝穿盖太多惹!

这样想来,其实很多所谓“缺钙”的问题,都可以有第二种解释。比如睡觉不踏实,可能是因为房间光线不好、噪音太大呀;比如枕秃,也有说法是因为宝宝在枕头上蹭来蹭去把头发蹭掉了呢;比如肋骨外翻,也许还跟睡眠姿势不当有关系?再比如个子矮,咳咳,明明就是遗传的影响更大嘛。

听小编一句劝,钙片好歹也是要吃进肚子里的东东,爸妈们在给宝宝买买买之前可得三思呢。且不说宝宝是否缺钙,光凭宝宝那稚嫩的小肠胃,能否消化和吸收这些钙质都是个谜。搞不好还会引起腹胀便秘呢。

误区2:宝宝从出生起就开始补钙!

在铺天盖地的补钙广告宣传下,不少妈咪从宝宝出生起就盘算着要给宝宝补钙了,一边买一边还在心里念叨着:早补钙早好,让宝宝从小就比附近小孩高一截……别傻了!首先,你家宝宝不一定缺钙。其次,即使要补钙,也不应该从出生开始呢。

事实上,只要是纯母乳喂养或配方奶粉喂养的宝宝,只要保证每日的摄入量合理,那就不需要额外补钙。比如说母乳喂养儿每天大约能吃6-8顿,而奶粉喂养儿每天能服用600毫升以上奶粉,那就OK啦!

请牢牢记住这句至理名言:母乳是宝宝最好的口粮!母乳中不仅含有足够的钙质,而且钙磷比(2:1)还非常适合宝宝肠道的吸收喔。而配方奶粉中的钙质吸收效果虽然没有母乳好,但胜在含量高,所以也能够满足宝宝的生长发育所需了呢。

那在什么情况下,宝宝才需要额外补钙呢?依小编愚见,当妈咪们发现自家宝宝的母乳或配方奶粉喂养量不足,或者是进入了吃辅食的年龄却又没有及时添加含钙的辅食品,那就可以适当补补钙哦。

误区3:补钙就要多吃钙片

终于说到了补钙的问题,爸妈们是否已经拿好本子,准备听小编推荐钙片了呢?不!小编这次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告诉大家:补钙不能完全依赖钙片!

宝宝补钙还是应以食补为主,但要注意一点:1岁以内的孩子不应服鲜牛奶、鸡蛋蛋白、海鲜和大豆/花生,以免诱发过敏。除非宝宝是挑食偏食,且缺钙情况严重,否则似乎完全不需要请钙片来救场呢。

同时,宝宝们还要额外注意维生素D的摄入,因为大部分钙的吸收需在维生素D的协助才能完成。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是日光照射,但到底要在多强的阳光下晒多久,才能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呢?谁都不造啊,同志们!

所以小编建议纯母乳喂养的宝宝,每天还是应坚持口服400IU的维生素D。而混合喂养的宝宝则可以酌情减少,至于奶粉奶粉喂养的宝宝就不用操这个闲心了,因为现在的配方奶粉中基本都会添加维生素D哦!

误区4:骨头汤的补钙效果很好

骨头中的钙是以羟磷灰石的形式存在的,水溶性很低,作者曾经将骨头放在水中煮了18个小时,测试结果显示,每100毫升骨头汤的含钙量仅有1.0~1.2毫克,而人体每天的需要量则是几百毫克,相差确实很大。如果在骨头汤里加醋,虽然可以增加钙的溶出率,但是同时会将骨骼中的铅也一起溶解出来,对宝宝不利,因此骨头汤并没有明显的补钙效果。

误区5:宝宝囟门小不能补钙,否则会影响脑的发育

这是一种很常见的误区,不但家长们容易信以为真,就连一些专业人员也心存疑惑。其实囟门的大小是受脑的发育(使头围增加、囟门扩大)和颅骨的生长(使囟门变小)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只要囟门闭合的时间是正常的,而且孩子的头围正常,说明脑发育就是正常的,不必担心囟门的大小。如果头围过小,说明脑细胞少或者脑细胞小,最好到医院去做个智力测定,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以前确实有人给“小头畸形”的孩子动手术,将骨缝切开,使囟门扩大,试图改善智力水平,但迄今还没有成功的报道。因此,家长们要经常关心宝宝头围的大小,而不必过分在意囟门的大小,更不要因为囟门小就不给孩子补钙,否则将来会因为孩子缺钙而后悔莫及。

误区6:母奶喂养的宝宝不需要补钙

众所周知,母乳是宝宝最理想的营养品,但是也不能说母乳就是完美无瑕的,譬如6个月以内的孩子每天需要摄入300毫克的钙,由于标准的母乳每升含钙量为300毫克,也就是说宝宝每天要吃1升的母乳才够。实际调查表明,我国0~6个月的婴儿平均每天吃的奶量仅为660~880毫升(平均750毫升),而且调查表明全国各主要城市乳母乳汁中的含钙量(毫克/升)分别为:北京295、天津285、成都267、上海233,没有一个能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母乳含钙量的最低标准(300毫克/升)。另外,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经过了20多年的大力防治,但是我国婴儿佝偻病(缺钙)的患病率还是徘徊在10%~15%之间(各地有所不同,北方高于南方,山区高于沿海城市,个别地区的患病率还要高一些)。纯母奶喂养的宝宝比吃配方奶的孩子缺钙更多见,因为大多数配方奶中的含钙量都远远超过母奶的含钙量。因此,营养学家们建议从宝宝出生后第3周起就要每天补充100毫克的钙剂,以后随着月龄的增大,补钙量还要逐渐增加。

误区7:把钙剂混在奶里喂孩子

这种做法不妥。在一般情况下,混在食物中的钙剂只能吸收20%,其余的会经粪便排出。如果喂奶时喂钙制剂,奶与钙容易结合形成凝块,不仅钙不易吸收,乳汁也不容易消化了。正确的方法是,在喂奶后1-2小时,胃内容物大部分排空了再给孩子喂钙剂。

在我国,接近九成的家长会在宝宝6个月之前就开始给孩子补钙。报道中,有专家称“吃母乳再补钙那就是荒天下之大谬”,“世界上只有中国出现了这种不该发生的情况”,“婴幼儿全民补钙是错误而又危险的,补钙不当可造成肾结石,其危害远比三聚氰胺造成的肾结石严重得多”。

此消息一出,很多正在为孩子补钙的家长紧张起来:我的孩子该不该补钙?我的孩子已经补了一段时间钙,会不会有肾结石?近日,几位儿科医生、儿童营养学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广大家长不必因个别偏颇的说法而过度紧张。了解简单的婴幼儿营养知识,就可以化繁为简,帮助孩子茁壮成长。

误区8:补钙就能预防佝偻病

事实上,缺钙只是该病的表现,根源则在于缺乏维生素D。因此,防治该病的关键是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能够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有利于钙沉积到骨骼。

很多人知道,多带孩子晒晒太阳可以达到补维生素D的效果。对此,儿童营养学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马冠生研究员提醒,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如果婴儿的户外活动时间少,单纯靠母乳喂养不能满足婴儿对维生素D的需要。

基于上述原因,婴幼儿被建议从出生起就补充维生素D。根据2008年中华医学会儿保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共同修订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婴儿出生1周~2周就应该开始补充维生素D,每天补充400国际单位,直到两岁。

误区9:补钙就是多喂钙剂

其实,钙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受多因素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必须有维生素D的帮助。因此,在服用钙剂的同时,应适量给孩子口服鱼肝油等维生素D制剂,或是让孩子多晒太阳,以促进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变成维生素D。否则,就是吃再多的钙剂,孩子照样会缺钙。在服用钙剂时避免同时饮用汽水、碳酸饮料,含草酸多的蔬菜如菠菜也要避免同时吃,以免降低吸收率。

非淋的三个常见误区

误区1:非淋菌性尿道炎都是由沙眼衣原体和支原体感染引起的。

正确: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主要病原体为沙眼衣原体(占15%-40%)和支原体(10%-40%),但不单纯是这两种微生物,其它一些微生物(约占20%-40%),如阴道毛滴虫、单纯疱疹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白色念株菌、兰氏鞭毛虫、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杆菌、酵母菌等与非淋菌性尿道炎有关。

误区2:所有的沙眼衣原体和支原体都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

正确:沙眼衣原体中的沙眼生物型变种中D-K型可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属中以解脲支原体与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关系较为密切。

误区3: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发病不高,远远低于淋病。

正确:非淋菌性尿道炎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在我国,发病率目前仅次于病、尖锐湿疣,位居性传播疾病的第三位。在欧美国家,近10-20年内,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发病实际上已达到淋病的4-5倍。我国近几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1998年调查占性病的第三位,目前仍呈继续上升之势。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及衣原体间的混合感染也在上升。

非淋菌性尿道炎感染率最高的年龄段为20-24岁,其次为15-19岁和25-29岁。女性高于男性。黄河性病研究所的调查研究表明:发生衣原体感染与年龄、性别、社会经济学、性行为方式及避孕方式等多因素有关。年轻的妇女中宫颈衣原体的分离阳性率明显高于年长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前者也高于后者;年轻男性也高于年长者;在某些国家的少数民族及美国黑人中衣原体的感染率较高;多性伴是衣原体感染的危险因素;口服避孕药与泌尿生殖道衣原体感染呈正相关。

幼儿早教应避免三个误区

什么是早教

所谓“早教”简单来说就是在孩子0岁-6岁,特别是0岁-3岁婴幼儿期大脑发育的快速增长期,挖掘其最大潜力,使孩子达到早慧的目的,同时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性格。

幼儿早教应避免三个误区

专家表示,目前家长对早教普遍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把早教简单地理解为“孩子智力的培养”

专家强调,这种想法是片面的。早期教育应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健康、聪慧、性格好”,而不是有些家长理解的仅仅为了智力发育好,人人夸孩子聪明,不参加早教班会让孩子低人一等。

2.对孩子的学习能力评估不足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太小不会学习,不给他们学习的机会。其实小孩学习的能力远远超过成年人,在孩子的眼中从来就没有“难易”之分,觉得好奇就接受,感到厌烦他们就拒绝。

人脑潜能的开发主要依赖早期,儿童大脑发育在6岁时基本完成,其中0岁至3岁是关键期,因为此时是脑细胞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脑结构的发育完成、脑功能的基本完善是在学龄前,尤其是3岁前。这个时期就是脑潜能储存及早期挖掘的关键期。

现在研究已经证明:4岁时孩子已发展出大约50%的学习能力,在8岁前会发展出另外的30%。在那短短几年里,大脑已经构建了主要的学习途径,摄取了大量的信息,孩子已经具备极强地学习能力。

3.对于孩子的培养过早定向

现在好多家长喜欢四处报培训班,孩子心理、生理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就不存在负担,但要注意方式方法。我们提倡的早教是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早教其实就是引导孩子快乐的玩耍,这样他们是乐意的,是不会产生负担的,对学习有趣的知识也不会感到困难。

“生活式早教”是最好的早教方式

“生活式早教”就是倡导“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对于0岁-3岁孩子来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在家人的陪伴下度过,所以家庭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要,也是开展早期教育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场所。

家庭对孩子心理品质和行为发展的影响是早教中心及幼儿园、学校等其他环境无法比拟的,带有“启蒙性、长期性、情感性、感染性”等特点。

避孕常见三误区

误区一:体外排精很方便

男性在性爱时,追求更好的感觉,要求实施体外排精法来进行避孕,最终导致避孕失败。“方便”的体外排精法为什么容易避孕失败呢?

首先,在射精前,常常有少量活性较强的精子随前列腺液进入阴道,这些精子活力相当强,号称精子先锋队,授孕力高。其次,性爱时,或过于兴奋冲动,或经验不足,很难恰到好处地掌握体外排精的最佳时机,阴茎抽出不及时,造成射精而避孕失败。同时,留在女性外阴部的精液,也有可能流进女性的阴道,进而怀孕。

误区二:紧急避孕药无副作用

前不久,一位宫外孕患者腹腔内大出血,在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下才转危为安。她清醒后很困惑地问医生:“我吃了紧急避孕药,怎么还会怀孕呢?”

不少女性嫌长期服用短效口服避孕药麻烦,因此习惯地把服用紧急避孕药当作常规避孕方式。她们认为,紧急避孕药方便,且副作用小。事实上,紧急避孕药孕激素含量高,副作用极大,易诱发血栓、子宫出血、月经失调等;反复的服用紧急避孕药还会引起体内激素水平紊乱,从而引起不规则阴道流血、宫外孕,甚至会导致习惯性流产和终身不孕。

误区三:安全期最安全

为什么安全期不安全?因为男性精子在女性生殖道内一般可存活3-7天,女性一般每个月可排出一个卵子,排卵多发生在下次月经前14日左右,卵子可存活24小时。如果一位女性月经有6天,第7天同房,精子可能活7天,第14天排卵,是不是就可能怀孕?

另外,即便是有规律排卵的女性,排卵时间也受个人情绪、健康状态、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都可能提前、推后或意外排卵。正因为排卵日期往往难以准确确定,所以安全期避孕并不安全。

相关推荐

注意四个常见避孕误区

1、哺乳期避孕 不哺乳的产妇,通常在分娩4—6周后,就会恢复排卵,重来月经。而哺乳的产妇大多不来月经。有人认为哺乳的产妇不来月经、就不排卵,也就不会怀孕。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哺乳的产妇即使不来月经,也可能恢复排卵。 2、小便法避孕 有人认为,男女同房后,让女方用小便的方法冲洗一次阴道就可以避孕。这是一种糊涂认识。女性的阴道与尿道是两个不同的器官。男女同房后,女方用小便的方法不可能把另外一个通道里的精子冲出体外。 3、“安全期”避孕 所谓的“安全期”是指女性来月经前的7天和来月经后的头8天。人们也叫它“前

儿童保健 小儿腹泻三大误区家长要避开

小儿腹泻是常见症状,尤其是在夏季、秋季,如果不注意饮食卫生就很容易发生腹泻。对于小儿腹泻,家长朋友需要引起重视,因为孩子身体比较脆弱,需要好好呵护。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儿腹泻的常见误区有哪些,顺便检查自己有没有走进误区,或是为自己的将来做功课。 误区1只要排便次数多就是腹泻 有的妈咪常在这种情况下急着服用止泻药,可这个问题并不这么简单。因为,6个月内的宝宝在生后不久,可能经常会在喂奶后就排出黄绿色稀便。每天少则4—6次,多则达到10余次,便中还有奶块或少许透明黏液。 这种情况多见于母乳喂养的宝宝,其实它是

小儿腹泻误区

误区一:立马止呕止泻 几乎大多数小宝宝都曾有过腹泻的经历,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宝宝,看着自家小宝宝上吐下泻,家长们心里焦虑万分,恨不得宝宝马上好起来,于是一听到什么治疗腹泻的良方马上给宝宝用,或者送到医院后要求医生马上给宝宝止泻,然而,宝宝非但不见好转,反而越来越止不住泻,甚至拖了几个月都不见痊愈。 其实,腹泻的治疗是需要一定疗程的,急性腹泻病程一般在两周以内。其实腹泻是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反应,有利于毒素和不消化的食物排出体外。因此,孩子腹泻时家长不必急于去马上止泻,尤其是不能使用抑制肠蠕动的药物,如易蒙停等

对付皮肤瘙痒要避免三个误区

误区之一:认为老年皮肤瘙痒是因为不清洁引起,于是就拼命的清洗,一次洗的时间又很长,甚至一天洗1—2次,用很烫的水,再加上碱性很强的浴皂或药皂,皮肤是洗的很干净,同时把皮肤表面具有护肤作用的脂膜也都去除了,缺少脂膜保护的皮肤,就容易发生干裂,而引起老年的皮肤瘙痒症状。 误区之二:热水洗烫。也有的人因皮肤瘙痒就用热水洗烫后,当时皮肤不痒了,过后不久皮肤瘙痒反而更加重了。是因为热烫时产生的痛掩盖了瘙痒,等到痛消失了,而瘙痒又出现来了,甚至更严重,所以不能图一时之快。 误区之三:搔抓是止痒的最好方法。瘙痒时用手搔

怎样去除甲醛避免常见误区

植物消除法(只对轻微污染有用) 采用吊兰。芦荟、虎尾兰等花卉吸收室内污染气体,但植物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夜间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对人体不利,特别是对花粉、花卉容易过敏者,植物去除有害气体的功效很有限,充其量只能作为室内环境治理的辅助手段。说得更明确一点就是只有当室内空气轻度的污染时,植物才能为去除异味起一点小的作用。 竹炭吸附(不推荐) 竹炭是用老竹经高温烧制而成。由于竹炭质地疏松、硬度较低,在外力的作用下,微孔容易堵塞、变形,很难保持原状。正规的活性炭生产厂家,是没有用竹子生产活

警惕小儿腹泻的6个误区

误区1:宝宝腹泻,止泻、禁食(或补充营养)很重要 正确认识:孩子脱水重,需要及时补液 由于频繁的腹泻,患儿容易脱水。家长只顾忙乱喂药,忘了给孩子补充液体,殊不知补液是最重要的治疗,且要有足够的耐心。可给宝宝喂口服补液盐水,少量多次地喂,每2~3分钟喂一次,每次用匙喂10~20毫升;这样积少成多,约4~6小时即能纠正脱水。如果孩子腹泻较重,脱水明显,就应带孩子去医院看儿科医生,用静脉输液的方法补液。 ·截动态图有秒招 ·大渝社区 有你更精彩 ·腾讯财经启动财智 秋季腹泻的宝宝一般无需禁食,即便要禁食,也不宜

当心小儿腹泻的四大治疗误区

误区一:立马止呕止泻。几乎大多数小宝宝都曾有过腹泻的经历,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宝宝,看着自家小宝宝上吐下泻,家长们心里焦虑万分,恨不得宝宝马上好起来,于是一听到什么治疗腹泻的良方马上给宝宝用,或者送到医院后要求医生马上给宝宝止泻,然而,宝宝非但不见好转,反而越来越止不住泻,甚至拖了几个月都不见痊愈。 误区二:病急乱投医。还有一些家长病急乱投医,今天去了这家医院,见宝宝没有马上止泻,明天又去找另一家医院,刚用上一种抗生素又换了另一种,造成抗生素应用过多过杂的现象,这样不但不利于腹泻的治疗,反而会引起抗生素诱发的

孩子中暑家长应避免三个误区

夏季孩子中暑之勿过量的饮水 虽然对于中暑的孩子来说,确实是需要的大量的水分和盐分来补充。但是有些家长,为了能让孩子可以尽早的恢复健康,因此就会让孩子过量饮用热水,其实这样的做法并不妥当。因为这样反而会使得孩子大汗淋漓,导致体内的水分和盐分大量的流失,甚至还很可能会引发热性痉挛。那么,这样就真的适得其反了。 所以呢,小编建议爸爸妈妈们在处理孩子中暑的时候,最好还是要让孩子少量多次的饮水,且每次饮水的量控制300ml。 夏季孩子中暑之勿过量进食 有些家长对于中暑的理解会有些偏差,会误将孩子中暑的症状当做是体能

天天用电脑,这两个常见误区一定要避免

一、一旦卡了就“刷新” 很多朋友一旦感觉电脑速度慢了,就狂按F5“刷新”。但其实,刷新并不能让电脑快起来。电脑桌面其实也是系统里的一个文件夹,当你对桌面上的文件进行添加和删除时,桌面会自动刷新。 也就是说,刷新桌面,对于程序运存没有任何作用。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安抚自己烦躁的情绪。 二、一旦卡死就强制关机 一旦桌面卡死,不少朋友会按电源,让电脑强制关机,甚至有的朋友直接关开关。其实这么做有可能造成硬件损坏,强制关机会导致系统出现蓝屏,黑屏,错误代码等问题;还会导致数据丢失,比如办公文档,以及一些其他数据程序

小儿腹泻的认识误区

现在生活中有不少年轻爸妈,不知道该如何照顾宝宝,特别是面对小儿腹泻这种常见问题,居然还存在很多认识误区,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儿腹泻的常见误区有哪些,顺便检查自己有没有走进误区,或是为自己的将来做功课。 误区1 只要排便次数多就是腹泻 有的妈咪常在这种情况下急着服用止泻药,可这个问题并不这么简单。因为,6个月内的宝宝在生后不久,可能经常会在喂奶后就排出黄绿色稀便。每天少则4—6次,多则达到10余次,便中还有奶块或少许透明黏液。 这种情况多见于母乳喂养的宝宝,其实它是一种生理性腹泻。随着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