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巴甜是什么原因 脾胃气阴两虚
嘴巴甜是什么原因 脾胃气阴两虚
此类口甜多出现于年老体弱或者是久病体虚伤及脾胃的人群,由于脾胃气阴两伤,虚热内生,导致脾津受灼而出现口甜口干而饮水不多,气短体虚、食欲不振等症状。
嘴巴里面发甜怎么回事 脾胃两虚
嘴巴里面发甜也可能是由年老或久病伤及脾胃,导致气阴两伤、虚热内生、脾津受灼所致,表现为口甜口干而饮水不多、气短体倦、不思饮食、皖腹作胀、大便时干时软。
通草有毒吗 气阴两虚者服用通草
气阴两虚是指有口渴、气短、胃脘痞满,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口干咽燥等不适,气与阴液均亏虚患者,因为通草具有较强的利尿功效,气阴两虚者服用会加重气与阴液的耗伤,从而导致原本不适症状加重,所以对于气阴两虚者来说,通草有毒。
嘴巴甜是怎么回事 脾胃热蒸
多由于过食辛辣刺厚味之品,导致脾胃滋生内热或者外感邪热而蕴结于脾胃所致,病常表现为口甜而渴、喜饮水、多食易饥,或者表现为唇舌生疮,大便干结等。
产妇用通草催奶的禁忌
1、脾胃虚寒:通草本身的性质偏微寒性,服用之后会增加人体内的寒气,因此对于一些本身脾胃虚寒、容易拉肚子的产妇来说,是不适合用通草来催奶的,以免出现腹痛、腹泻的症状。
2、气阴两虚:通草具有通气的作用,服用后可以起到泄气的作用,因此对于一些气阴两虚的产妇来说是不适合服用的,以免加重身体的不适症状。
地图舌头需要怎么治疗
地图舌一般不会有明显的症状,在不影响生活,不影响饮食的情况下可以不做治疗,可以自愈。但对于病程迁延的慢性患者,需要进一步了解相关的发病家族史,并注意观察病损的变化,进行相关检查以及治疗。对于伴有沟纹舌或伴有念珠菌感染的患者,应当进行局部抗真菌治疗。
此外中医认为地图舌可能是脾胃湿热、气阴两虚所致,因此脾胃湿热型采用清热利湿、健脾和胃;气阴两虚采用益气养阴、补脾养胃进行治疗。
心气血两虚有什么表现
【心气阴两虚证典型症状】心悸怔忡,气短乏力,心神不宁,失眠虚烦,神萎,口干,口渴,汗出。手足心热,或倦怠微烦,四肢欠温。舌边尖红,少苔,或舌淡而光剥,或舌红,或淡红。脉细数,或结代。本证好发于素体阴虚或气虚者。根据心悸,失眠,心烦,神萎,四肢欠温与舌脉所见,可辨为心气阴两虚证。
【心气阴两虚证临床主要表现】心悸怔忡,气短乏力,心神不宁,失眠虚烦,动则易汗,手足心热,口干,舌边尖红,舌苔少,舌质淡而光剥,脉细数或结代等。心气阴两虚证常见于心悸怔忡、不寐、胸痹等疾病中。心气阴两虚证应与心气虚证、心阴虚证、心气血两虚证相鉴别。心气阴两虚见于:不寐,心悸,怔忡,胸痹,风心病,肺心病,心力衰竭,心脏神经官能症,心律失常,甲状腺机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通过以上关于心气血两虚有什么表现的介绍,我们现在知道了这也是一种严重的情况,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也要进行积极的调理,从以益气养阴和宁心安神调理入手,在通过中药调理的同时也要注意日常的饮食和生活调理。
长期脾胃虚弱小心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
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可分为脾虚肝胃不和、脾胃气虚挟气滞、脾胃湿热、脾胃气阴两虚和气滞血瘀五型。以脾虚肝胃不和、脾胃气虚夹气滞和脾胃湿热三型最多,且脾虚贯穿于各型之中。脾胃湿热、脾胃气虚夹气滞和脾虚肝胃不和型,病变以脾胃运化功能受损,中焦湿热内蕴、气机阻滞为病机核心。而气滞血瘀和气阴两虚型疗效较差,与病程长、病位深有关。
脾虚肝胃不和型: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嗳气频繁,嘈杂泛酸,与情绪有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治拟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柴胡疏肝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处方:柴胡12g,白豆蔻6g(后下),炒白芍15g,炒白术12g,神曲15g甘草6g。伴胆结石者加用大叶金钱草30g,鸡内金15g,海金沙15g,广郁金15g,赤芍18g;胃酸多者加用锻瓦楞子20g,淅贝母12g,海螵蛸20g或用旋覆代赭汤。
脾胃气虚挟气滞型:胃脘隐痛或胀痛,食后脘闷,纳呆少食嗳气,便糖腹泻,四肢乏力,舌质淡红或舌胖边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脉细软无力。治拟益气运脾。处方:生黄芪12g,炒党参12g,炒白术12g,茯苓15g,半夏10g,陈皮10g,枳壳12g,川厚朴12g,砂仁8g。消化不良者加神曲20g,可加少许黄苓(6g)防止上述药物温燥太过(反治法)。
脾胃湿热型:胃脘灼热胀痛,口苦口臭,渴不欲饮,舌质红,苔黄厚或厚腻;脉滑或濡数;治拟清化湿热,运脾和胃。药用连朴饮或三仁汤加减:黄连4g,厚朴9g,半夏10g,陈皮10g,茯芩12g,桅子10g,枳壳10g,生薏苡仁20g,飞滑石12g,神曲24g,甘草5g。热重于湿加用蒲公英15g,黄芩12g;湿重于热加用藿香6g,白豆蔻6g,桂枝3g;伴肠化者加用白花蛇舌草12g,藤梨根12g;红斑渗出糜烂者加用地榆12g,白及12g。
脾胃气阴两虚型:胃脘灼热痛疼,口干舌燥,大便干燥,神疲乏力,舌淡红或有裂纹;脉细软无力;治拟益气健脾,养阴泄热。处方:太子参15g,炒白术9g,茯苓10g,竹沥半夏9g川厚朴花12g,佛手花12g,炒白芍12g,南沙参15g,石斛12g,麦冬12g,玉竹12g,知母4g。
气滞血瘀型:患者胃脘痛疼明显,嗳气频作,舌红,苔薄白;脉弦。治拟清热解毒理气活血。处方:败酱草12g,蒲公英12g,黄芩12g,柴胡12g,枳壳10g,炒白芍12g,佛手12g,炒白术10g,茯苓10g,陈皮9g,莪术10g。痛疼者根据轻重程度分别用延胡索15g,失笑散,三七粉。
口干口苦要小心哪些疾病
口酸:甚至自己能闻到有酸气,是由于脾胃虚弱或饮食过量,以致饮食发展的结果,假如口酸还伴有口苦烧心,两肋疼痛,这是肝经有火造成肝胃不和的结果,应泻火。
口苦:是由于肝气郁结化热、脾胃湿热熏蒸肝胆所致,往往兼有面红、头痛、目赤、腹胀腹痛、小便色黄等症状,应清肝利胆。
口甜:指患者常自觉口内发甜,饮白水也觉得甘甜,多由脾胃热蒸或脾胃气阴两虚引起。脾胃热蒸者常伴有口干欲饮,多食善饥,或唇舌生疮,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而燥等,应清胃泻火;脾胃气阴两虚者常伴有不思饮食,口干欲饮不多,神疲乏力,脘腹作胀,便秘等,宜补脾益气、养阴生津。
口辣:指口内常觉辛辣或舌体麻辣,常由肺热或胃热引起,肺热者常见伴有鼻咽枯燥,咳吐黏稠黄痰等症状,宜清肺泻热。胃热者常见伴有口舌枯燥,消谷善饥,胃脘灼热,大便燥结等症状,宜清胃泻火。
口淡:尝不出食品的滋味,多发生在大病之后,非凡是严重消化道疾病之后,导致脾胃虚弱而引起吃饭不香,多吃点东西则觉得胃部胀满,大便常稀等症状,医治应健脾和胃。
口腻:指口舌粘腻,滞涩不爽,甚至食不知味,多由寒湿困脾而引起。经常伴有不思饮食,胃脘满闷,肢困乏力,大便溏薄,小便不利,舌体淡胖,苔白腻水滑,脉濡缓等,宜健脾燥湿、芳香化浊。如发现有与以上相同情况时,应及时诊断医治。
口咸:多主肾虚,往往伴有腰酸腿痛、夜尿频多、全身无力等症状。应分清肾阴虚、肾阳虚后再补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