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的临床表现
龋齿的临床表现
1.龋病好发部位
龋病的好发部位与食物是否容易滞留有密切关系。龋病好发部位,包括:窝沟、邻接面和牙颈部。
2.龋病的好发牙齿
龋病的牙位分布是左右侧基本对称,下颌多于上颌,后牙多于前牙,下颌前牙患龋率最低。
3.龋坏程度
临床上可见龋齿有色、形、质的变化,而以质变为主,色、形变化是质变的结果。临床上常根据龋坏程度分为浅、中、深龋三个阶段,各自表现如下:
(1)浅龋 亦称釉质龋,龋坏局限于釉质。初期于平滑面表现为脱矿所致的白垩色斑块,以后因着色而呈黄褐色,窝沟处则呈浸墨状弥散,一般无明显龋洞,仅探诊时有粗糙感,后期可出现局限于釉质的浅洞,无自觉症状,探诊也无反应。
(2)中龋 龋坏已达牙本质浅层,临床检查有明显龋洞,可有探痛,对外界刺激(如冷、热、甜、酸和食物嵌入等)可出现疼痛反应,当刺激源去除后疼痛立即消失,无自发性痛。
(3)深龋 龋坏已达牙本质深层,一般表现为大而深的龋洞,或入口小而深层有较为广泛的破坏,对外界刺激反应较中龋为重,但刺激源去除后,仍可立即止痛,无自发性痛。
4.龋坏的病变类型
(1)慢性龋 一般均进展缓慢,尤其是成人,多数为慢性;
(2)急性龋 多见于儿童、青少年、孕妇或健康状况不佳者,疗程短而进展快,软龋较多;
(3)静止性龋 由于局部致龋因素被消除,导致龋坏进展非常缓慢或完全停止,称静止性龋;
(4)继发性龋 多见于龋病治疗过程中龋坏组织未去净化或修复体边缘不密合,形成裂隙以致再次发生龋坏。
小儿龋齿的临床表现
1、浅龋龋蚀破坏只在釉质内,初期表现为釉质出现褐色或黑褐色斑点或斑块,表面粗糙称初龋,继而表面破坏称为浅龋,邻面龋开始发生在牙齿接触面下方,窝沟龋则多开始在沟内,早期都不容易看到,只有发生在窝沟口时才可以看到,但儿童牙齿窝沟口处又容易有食物的色素沉着,医师检查不仔细也会误诊或漏诊,初龋或浅龋没有自觉症状。
2、中龋龋蚀已达到牙本质,形成牙本质浅层龋洞,患儿对冷水,冷气或甜,酸食物会感到牙齿疼痛,但刺激去掉以后,症状立即消失,这是因为牙本质对刺激感觉过敏的缘故,中龋及时得到治疗效果良好。
3、深龋龋蚀已达到牙本质深层,接近牙髓,或已影响牙髓,这时龋洞已深,破坏也较大,病儿对冷,热,酸,甜都有痛感,特别对热敏感,刺激去掉以后,疼痛仍持续一定时间才逐渐消失,这时多数需要做牙髓治疗以保存牙齿。
胎记的临床表现
主要分为九种,有蒙古斑、咖啡斑、太田痣、色素痣、毛痣、皮脂腺痣、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鲜红斑痣。
1.鲜红斑痣约1/3的新生儿都会出现这种胎记。它是一种小的、淡红色的斑疹,多出现在后颈部、两眼中间、前额以及眼睑上。随着孩子不断长大,多数会逐渐消失。
2.蒙古斑这种胎记平坦、光滑,一出生时就有,常见于臀部或腰部。它们多为淡蓝色,也可能是蓝灰色、蓝黑色。这种胎记看上去像是一片淤青,在黄色人种中很常见,通常在学龄前会逐渐消失。
3.草莓样血管瘤(毛细血管瘤)这种胎记通常出现在脸部、头皮、背部或胸部,多为红色或紫色。草莓样血管瘤通常在出生后数周形成,可能不突出于皮肤,也可能稍稍高出皮肤的草莓状柔软肿块。虽然不会消失,但对健康没有影响。
4.海绵状血管瘤它就像充满了血的浅蓝色海绵组织。通常出现在头部或颈部的皮下,如果长得比较深,上面覆盖的皮肤看起来无异样,并在青春期前会消失。以上胎记一般不需要治疗。
5.咖啡斑它的颜色就像是咖啡里加了牛奶,呈棕褐色。这种胎记多为椭圆形,多出现在躯干、臀部和腿部。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变大、颜色变深,一般不会带来健康问题。如果同时出现好几个比硬币还大的胎记,很可能与神经纤维瘤有关。
6.先天性色素痣约1%的新生儿会长这种痣。它的形状不规整,小的直径约为数毫米,大的则可侵犯整个背部、颈部或整个肢体。这类痣有可能发展为皮肤癌,如果面积较大就应该进行治疗。
龋齿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龋病不单单是小孩子会患此病,大人也很容易患病。并且由于小孩子要换牙,所以拔牙后还可以长出新牙,但是成人的换牙期早已结束,如果拔掉龋齿也就意味着牙槽中会空出一个位置,这对患者形象有所影响,也只能通过安假牙的方式来解决,但是有许多患者并不喜欢这种方式,如此以往,患者心情也会不好,这也不利于身体健康。
早发现,早治疗相当关键,具体的症状有哪些呢?
一、浅龋:龋损在牙釉质或根面牙骨质层内,患者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多数是在常规检查时发现。
二、中龋:病变的前沿位于牙本质的浅层,临床检查可以看到或探到明显的龋洞,或在X线照相时发现。患者多有自觉症状,主要表现为在进食冷、热或酸、甜食品时,刺激进入洞内引起一过性敏感症状。
三、深龋:病变进展到牙本质深层,临床上可观察到明显的龋洞,很深,接近髓腔。患者有明显与冷热酸甜刺激后的敏感症状,也可有食物嵌塞时的短暂疼痛症状。
四、根龋:当牙龈退缩,根面暴露,牙根表面发生的龋齿称为根龋,也称根面龋。
五、猛性龋:短期内(6-12个月)全口牙齿或多个牙齿、多个牙面同时患龋;病变呈现急性龋的特征;多数发生在有特殊的致病因素或全身背景的易感人群。鉴于此类病变过程异常迅猛,临床上称为猛性龋或猖獗龋。
龋齿的临床表现可以概括为患牙的色、形、质呈现缓慢、进行性的变化和患牙感觉异常。
色泽改变:当龋发生在牙齿的平滑面时,擦去表面的菌斑或软垢,吹干后可见病变部位表面粗糙、光泽消失,早期呈白垩色,随着外来色素(如食物、细菌代谢产物以及牙本质蛋白分解产物)的附着,病损区会出现进一步着色而呈棕黄色或黑褐色。当下方牙本质严重脱矿、着色并透过半透明的釉质反映出来时,呈现特有的“墨浸样”改变。
外形缺损:随着牙体硬组织中无机成分的溶解,有机成分的崩解,病变进展,病损区扩大,形成了牙体组织由表及里的实质性缺损,即龋洞。
质地改变:龋洞中充满感染脱矿的押题组织和食物残渣,脱矿后的押题组织硬度下降,质地松软,探查时容易与正常组织区别。
进行性发展:牙齿一旦患龋,如果不去除局部存在的菌斑致病因素,病变就会缓慢持续地进展,很难自动停止,也没有自愈性。牙体组织被侵蚀,病损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累及牙髓,继发牙髓的炎症、变性,甚至坏死,更进一步导致根尖周炎。牙齿最终成为残冠、残根,丧失咀嚼功能。
感觉变化:仅波及牙釉质的早期龋损,患牙可以完全没有疼痛和不适症状。一般是当龋进展到牙本质层出现龋洞时,患牙才会出现对冷热刺激敏感、经常进食嵌塞或食物嵌入龋洞时疼痛等症状,但均为一过性表现,刺激消失,症状随之消失。当龋发展到牙本质深层时,症状有所加重。
龋齿好发部位
一、乳磨牙和第一恒磨牙是窝沟龋的好发牙位。
二、好发牙面依次为:咬合面、邻面、牙颈部根面、唇/颊面。
三、龋齿的发生与年龄有关。3岁以前的幼儿,多在前牙的邻面患龋;3—5岁则多见乳磨牙的窝沟龋;8岁左右,乳磨牙的邻面龋开始增多。青少年多发恒牙窝沟龋和上前牙的邻面龋,而中老年人则多见根面龋。
牙痛折磨人,为了不被这种不要命的疼法折磨,一定要早治疗,所以对于疾病的鉴别是十分重要的,对照龋病的症状,进行分析,如有怀疑就要及时去医院进行专业检查,并且及时治疗。
痤疮的临床表现
痤疮是一种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率为70%~87%,对青少年的影响甚大。主要发生在颜面及胸背等多脂区,常伴有皮脂溢出。青春期后大多痊愈或减轻。其发病因素主要包括皮脂产生增多,毛囊口上皮角化亢进及毛囊内丙酸痤疮杆菌增殖,与遗传因素也有一定关系。
一、症状
基本皮损是粉刺,又称痤疮,封闭的粉刺是淡白色小结节,成为白头粉刺,周围偶然有红晕;开放的粉刺是黑头粉刺,黑色充塞物于扩张的毛囊孔内。
二、临床表现
粉刺开始出现于青春期,在少年期虽可有显著地白头及黑头粉刺,而炎症往往较轻,只有小丘疹及脓疮,年纪较大时,患处多油,除了粉刺外,还常有丘疹、结节、脓疮、脓肿、瘢痕及瘢痕疮性损害,往往其中的某几种皮损较显著。
皮损主要发生于多油的面部,也可出现于胸部上方,背部甚至臀部等处,轻的只有粉刺及丘疹,严重的可有巨大的脓肿。病程可持续多年之久,往往有时减轻,有时加重到中年时期逐渐减轻,一般在40-50岁后痊愈,或多或少地遗留萎缩性瘢痕,也有的有瘢痕性损害。病人一般没有自觉症状,炎症剧烈时可有疼痛及触痛。
龋齿的临床表现
色泽改变:当龋发生在牙齿的平滑面时,擦去表面的菌斑或软垢,吹干后可见病变部位表面粗糙、光泽消失,早期呈白垩色,随着外来色素(如食物、细菌代谢产物以及牙本质蛋白分解产物)的附着,病损区会出现进一步着色而呈棕黄色或黑褐色。当下方牙本质严重脱矿、着色并透过半透明的釉质反映出来时,呈现特有的“墨浸样”改变。
外形缺损:随着牙体硬组织中无机成分的溶解,有机成分的崩解,病变进展,病损区扩大,形成了牙体组织由表及里的实质性缺损,即龋洞。
质地改变:龋洞中充满感染脱矿的押题组织和食物残渣,脱矿后的押题组织硬度下降,质地松软,探查时容易与正常组织区别。
进行性发展:牙齿一旦患龋,如果不去除局部存在的菌斑致病因素,病变就会缓慢持续地进展,很难自动停止,也没有自愈性。牙体组织被侵蚀,病损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累及牙髓,继发牙髓的炎症、变性,甚至坏死,更进一步导致根尖周炎。牙齿最终成为残冠、残根,丧失咀嚼功能。
感觉变化:仅波及牙釉质的早期龋损,患牙可以完全没有疼痛和不适症状。一般是当龋进展到牙本质层出现龋洞时,患牙才会出现对冷热刺激敏感、经常进食嵌塞或食物嵌入龋洞时疼痛等症状,但均为一过性表现,刺激消失,症状随之消失。当龋发展到牙本质深层时,症状有所加重。
龋齿的临床表现有什么
1.龋病好发部位
龋病的好发部位与食物是否容易滞留有密切关系,牙齿表面一些不易得到清洁,细菌,食物残屑易于滞留的场所,菌斑积聚较多,容易导致龋病的发生,这些部位就是龋病好发部位,包括:窝沟,邻接面和牙颈部。
牙齿的窝沟是牙齿发育和矿化过程中遗留的一种缺陷,也是龋病的首要发病部位,牙齿的邻接面是仅次于窝沟的龋病好发部位,一般因邻面接触面磨损或牙间乳头萎缩导致食物嵌塞所致,牙颈部是釉质与牙本质的交界部位,即利于滞留食物和细菌,也是牙体组织的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釉质与牙骨质未接触,牙本质直接外露时更容易发生龋坏。
2.龋病的好发牙齿
由于不同牙齿解剖形态和生长部位的特点,龋病在各牙的发生率出存在着差别,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龋病的牙位分布是左右侧基本对称,下颌多于上颌,后牙多于前牙,下颌前牙患龋率最低。
3.龋坏程度
临床上可见龋齿有色,形,质的变化,而以质变为主,色,形变化是质变的结果,随着病程的发展,病变由釉进入牙本质,组织不断被破坏,崩解而逐渐形成龋洞,临床上常根据龋坏程度分为浅,中,深龋三个阶段,各自表现如下,
浅龋:亦称釉质龋,龋坏局限于釉质,初期于平滑面表现为脱矿所致的白垩色斑块,以后因着色而呈黄褐色,窝沟处则呈浸墨状弥散,一般无明显龋洞,仅探诊时有粗糙感,后期可出现局限于釉质的浅洞,无自觉症状,探诊也无反应。
中龋:龋坏已达牙本质浅层,临床检查有明显龋洞,可有探痛,对外界刺激(如冷,热,甜,酸和食物嵌入等)可出现疼痛反应,当刺激源去除后疼痛立即消失,无自发性痛。
深龋:龋坏已达牙本质深层,一般表现为大而深的龋洞,或入口小而深层有较为广泛的破坏,对外界刺激反应较中龋为重,但刺激源去除后,仍可立即止痛,无自发性痛。
龋坏在X线片上呈黑色透射区,对难以确诊者(如邻面龋),可借助X线片协助诊断。
龋齿有什么早期临床症状表现
一般在初期的龋齿是没有什么症状的,仅在牙釉质的表面上有大小不一的黄褐色斑点。因此,常常不容易被人们所注意,多数病人是在体格检查时,才被发现的。临床上称这一期的龋齿为浅龋。龋蚀继续发展,深入到牙本质浅层,这时在牙齿的表面可出现一个明显的黑洞。病者往往一吃糖就疼痛,一经漱口就不痛了。这一期的龋齿,临床上叫它为中龋。
龋蚀如继续向深部扩大,到达牙本质深层并接近牙髓腔时,对冷、热的温度刺激可出现疼痛。由于龋洞离牙髓比较近,龋洞内的细菌和细菌所产生的毒素容易渗透到牙髓组织,引起急性牙髓炎,使患牙发生剧烈疼痛。这一期的龋齿,临床上叫它为深龋。
深龋如再不治疗,牙冠可大部被龋蚀而破坏,成为残冠。牙髓也因炎症而发生坏死,病牙的疼痛感觉反而减轻或消失。这时细菌可通过牙髓向根尖扩散,引起牙齿根尖部的病变。龋齿发展到最后阶段是牙冠完全被龋蚀所破坏,流下残根。残根往往是引起其他全身疾病的病根,应予拔除。
龋齿的临床表现 深龋的症状
深龋的牙齿龋腐已经发展到牙本质的深层,主要表现为对冷、热、特别是对冷刺激有一过性的敏感症状,龋洞大而深,洞底接近于牙髓腔,当尚未引起牙髓病变,因此不会自发性疼痛,但有食物嵌塞进烂洞,可引起剧烈的疼痛,挑去食物后疼痛方可消退。临床检查时可见到较深的龋洞,腐质去尽后,窝洞底位于牙本质深层。
龋齿的临床症状
龋病的发生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从初期龋到临床形成龋洞一般需1.5~2年,因此即使致龋细菌、适宜的环境和易感宿主同时存在,龋病也不会立即发生,只有上述三个因素同时存在相当长的时间,才可能产生龋坏。
根据龋齿破坏的程度,龋齿可分为浅、中、深龋。
浅龋:病变只在釉质内,牙齿的颜色本来应该是同个颜色,当表面开始有黑点或是脱钙的白点出现,或是某处老是塞住食物,表示此处牙齿的珐琅质已遭到破坏,患儿无不适感。
中龋:病变已达牙本质,形成浅层龋洞,此时小儿对冷、酸、热的刺激感觉明显,容易感到酸痛,或是食物一卡进牙缝,就觉得不舒服,但清掉后,不舒服就解除了。
深龋:病变已达牙髓腔,疼痛持续一段时间才会消失,如不进行治疗,细菌沿着牙根达到牙尖,会引起根尖眼炎,造成慢性病灶,引起牙槽骨、下颌骨炎质、骨髓炎及全身疾病。
龋齿的临床表现有什么
在我们的生活中,牙齿是非常受关注的,其不仅与我们进食有关,还与我们的美观有着不小的关系。所以龋齿这个问题,便是我们非常厌烦的了。接下来,一起看看有关龋齿临床表现的一些相关知识。
【临床表现】
1.龋病好发部位
龋病的好发部位与食物是否容易滞留有密切关系,牙齿表面一些不易得到清洁,细菌,食物残屑易于滞留的场所,菌斑积聚较多,容易导致龋病的发生,这些部位就是龋病好发部位,包括:窝沟,邻接面和牙颈部。
牙齿的窝沟是牙齿发育和矿化过程中遗留的一种缺陷,也是龋病的首要发病部位,牙齿的邻接面是仅次于窝沟的龋病好发部位,一般因邻面接触面磨损或牙间乳头萎缩导致食物嵌塞所致,牙颈部是釉质与牙本质的交界部位,即利于滞留食物和细菌,也是牙体组织的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釉质与牙骨质未接触,牙本质直接外露时更容易发生龋坏。
2.龋病的好发牙齿
由于不同牙齿解剖形态和生长部位的特点,龋病在各牙的发生率出存在着差别,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龋病的牙位分布是左右侧基本对称,下颌多于上颌,后牙多于前牙,下颌前牙患龋率最低。
3.龋坏程度
临床上可见龋齿有色,形,质的变化,而以质变为主,色,形变化是质变的结果,随着病程的发展,病变由釉进入牙本质,组织不断被破坏,崩解而逐渐形成龋洞,临床上常根据龋坏程度分为浅,中,深龋三个阶段,各自表现如下,
浅龋:亦称釉质龋,龋坏局限于釉质,初期于平滑面表现为脱矿所致的白垩色斑块,以后因着色而呈黄褐色,窝沟处则呈浸墨状弥散,一般无明显龋洞,仅探诊时有粗糙感,后期可出现局限于釉质的浅洞,无自觉症状,探诊也无反应。
中龋:龋坏已达牙本质浅层,临床检查有明显龋洞,可有探痛,对外界刺激(如冷,热,甜,酸和食物嵌入等)可出现疼痛反应,当刺激源去除后疼痛立即消失,无自发性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