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肛瘘的类型都有哪些
临床上肛瘘的类型都有哪些
1 括约肌间肛瘘。多为低位肛瘘,最常见,约占70% ,为肛管周围脓肿的后果。瘘管只穿过内括约肌,外口常只有一个 距肛缘较近,约3~5cm 少数瘘管向上,在直肠环肌和纵肌之间形成盲端或穿入直肠形成高位括约肌间瘘。
2 经括约肌肛瘘。可以为低位或高位肛瘘,约占25% 为坐骨直肠窝脓肿的后果。瘘管穿过内括约肌、外括约肌浅部和深部之间,外口常有数个,并有支管互相沟通。外口距肛缘较近,约5cm左右,少数瘘管向上穿过肛提肌到直肠旁结缔组织内,形成骨盆直肠瘘。
3 括约肌上肛瘘.为高位肛瘘,少见,占5% 。瘘管向上穿过肛提肌,然后向下至坐骨直肠窝穿透皮肤。由于瘘管常累及肛管直肠环,故治疗较困难,常需分期手术。
4 括约肌外肛瘘。最少见,占1% ,为骨盆直肠脓肿合并坐骨直肠窝脓肿的后果。瘘管穿过肛提肌直接与直肠相通。这种肛瘘常由于克隆病、肠癌或外伤所致,治疗要注意其原发病灶。以上分类在高低位方面较细致,有利于手术方法的选择。
讲述肛瘘的临床症状
患有肛瘘的患者最先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肛周流脓,而瘘管的长短不一所以流出脓液的多少也不相同。新生瘘管流脓较多,分泌物刺激皮肤而瘙痒不适,当外口阻塞或假性愈合,瘘管内脓液积存,局部肿胀疼痛,甚至发热,以后封闭的瘘口破溃,症状方始消失。肛瘘外口流出少量脓性、血性、粘液性分泌物为主要症状。较大的高位肛瘘,因瘘管位于括约肌外,不受括约肌控制,常有粪便及气体排出。由于分泌物的刺激,使肛门部潮湿、瘙痒,有时形成湿疹。当外口愈合,瘘管中有脓肿形成时,可感到明显疼痛,同时可伴有发热、寒颤、乏力等全身感染症状,脓肿穿破或切开引流后.症状缓解。上述症状的反复发作是瘘管的临床特点。
另外,肛瘘患者还会出现疼痛感以及肿胀、灼热感、以及瘙痒等症状。瘘管通畅无炎症时常不感疼痛,只感觉局部发胀和不适,行走时加重。当瘘管感染或脓液排出不畅而肿胀发炎时,可引起疼痛。内瘘时常感到直肠下部和肛门部灼热不适,排粪时感到疼痛。瘙痒由于脓液不断刺激肛周皮肤,常感觉瘙痒,肛周潮湿不适,皮肤变色、表皮脱落,纤维组织增生和增厚,有时形成湿疹。
除了以上两点症状之外,肛瘘还会出现排便不畅、以及发热、贫血等全身症状。排便不畅复杂性肛瘘口久不愈,可引起肛门直肠周围形成大的纤维化瘢痕或环状的条索,影响肛门的舒张和闭合,大便时感到困难,有便意不尽的感觉。全身症状在急性炎症期和复杂性肛瘘反复发作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或伴有消瘦、贫血、体虚等长期慢性消耗症状。
复杂性肛瘘的分类
复杂性肛瘘是指有两个以上瘘管,临床依据其有两个以上外口,或瘘管较长并弯曲的肛瘘,如通常说的马蹄或半马蹄型肛瘘即是这种类型。而根据瘘口和瘘道的位置、深浅、高低又分有低位复杂性肛瘘、高位复杂性肛瘘。点此直接咨询在线专家
(1)低位复杂性肛瘘:内口在齿线处,管道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下,并有支管和空腔,外口和管道两个或两个以上(包括多发性瘘和无高位内口的高位空腔,根据病变范围占肛门周围面积大小又可分为三度,Ⅰ度<1/4,Ⅱ度>1/4~1/2,Ⅲ度>1/2。
(2)高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管道或支管和空腔,其主管道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或穿过直肠环,有一个或两个以上内口,内口在直肠环以上者。根据病变侵犯肛门直肠范围大小,亦和低位复杂性肛瘘一样,可再分为三度。
临床上肛瘘的类型都有哪些
目前多按肛管与括约肌的关系将肛瘘分为4类。
1 括约肌间肛瘘。多为低位肛瘘,最常见,约占70% ,为肛管周围脓肿的后果。瘘管只穿过内括约肌,外口常只有一个 距肛缘较近,约3~5cm 少数瘘管向上,在直肠环肌和纵肌之间形成盲端或穿入直肠形成高位括约肌间瘘。
2 经括约肌肛瘘。可以为低位或高位肛瘘,约占25% 为坐骨直肠窝脓肿的后果。瘘管穿过内括约肌、外括约肌浅部和深部之间,外口常有数个,并有支管互相沟通。外口距肛缘较近,约5cm左右,少数瘘管向上穿过肛提肌到直肠旁结缔组织内,形成骨盆直肠瘘。
3 括约肌上肛瘘.为高位肛瘘,少见,占5% 。瘘管向上穿过肛提肌,然后向下至坐骨直肠窝穿透皮肤。由于瘘管常累及肛管直肠环,故治疗较困难,常需分期手术。
4 括约肌外肛瘘。最少见,占1% ,为骨盆直肠脓肿合并坐骨直肠窝脓肿的后果。瘘管穿过肛提肌直接与直肠相通。这种肛瘘常由于克隆病、肠癌或外伤所致,治疗要注意其原发病灶。以上分类在高低位方面较细致,有利于手术方法的选择。
肛瘘的检查方法具体有几种
1.直肠指诊 在内口外有轻度压痛,少数可扪到硬结。
2.亚甲蓝染色法 将白湿纱布塞入肛管及直肠下端,通过外口向瘘管内注入亚甲蓝1~2ml,然后取出肛管内纱布,根据纱布上有无亚甲蓝染色及染色部位来明确瘘管的存在及内口部位。
3.探针检查 用探针通过外口插入管道,以明确瘘管的位置及内口所在。此法一般在手术时麻醉下进行,如操作不当或不熟悉此法可能造成假道形成。
4.瘘管造影 自外口注入30%~40%碘油,X线摄片可观察瘘管分布,多用于高位复杂性肛瘘及蹄铁形肛瘘的诊断(图6)。Yang(1993)检查临床疑有肛管直肠脓肿或瘘管17例,6例临床上疑有脓肿,肛管超声AUS检查也有脓肿表现;另外82%(9/11)AUS查出有瘘管,而临床常规检查未能发现。
5.肛管超声 对括约肌间瘘有时有确诊价值,但无法确诊括约肌外瘘及经括约肌瘘。
6.MRI检查 Lunniss报道了35例此法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一致率分别为:原发性肛瘘(85.7%),继发瘘和脓肿(91.4%),蹄形瘘(64.3%),瘘内口80%。从而认为MRI检查时确诊肛瘘位置有极高的准确性。临床正确使用MRI不仅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而且可监测复杂性肛瘘是否完全愈合。
什么是肛瘘
大部分肛瘘由肛门直肠脓肿破溃或切开排脓后形成。脓肿逐渐缩小,但肠内容物仍不断进入脓腔,在愈合缩小的过程中,常形成迂曲的腔道,引流不畅不易愈合,日久后腔道周围有许多疤痕组织,形成慢性感染性管道。行走在内外括约肌附近,外口皮肤生长较快,常有假性愈性,引起反复发作。管道的感染多数为脓性感染,少数为结核性。
根据瘘口和瘘道的位置、深浅、高低以及数目,其分类有:
(一)外瘘和内瘘外瘘至少有内外二个瘘口,一个在肛门周围皮肤上,多数距肛门2~3厘米,称为外口,另一个在肠腔内,多数在齿线处肛窦内,称为内口,少数内口在中齿线上方,直肠壁上。内瘘的内口与外瘘相同,并无伤口,临床所见90%为外瘘。
(二)低位瘘和高位瘘瘘道位于肛管直肠环平面以下者为低位瘘,在此平面以上为高位瘘。后者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有关。
(三)单纯性肛瘘和复杂性肛瘘前者只有一个瘘管,后者可有多个瘘口和瘘管。
从临床治疗角度以肛瘘和括约肌的关系较重要,可分为:
①括约肌间型——最常见一种,内口位于齿线,瘘管在内外括约肌间行走,外口在肛门周围皮肤;
②经括约肌型——瘘管经外括约肌及坐骨肛管间隙而在肛周围皮肤上穿出;
③括约肌上型——不常见。瘘管同上穿破肛提肌而在肛门周围远处皮肤上穿出;
④括约肌外型——少见,内口在齿线上直肠壁,外口在肛周远处皮肤上,瘘管在内外括约肌外,经肛提肌而下。
肛瘘的分类方法
通常根据瘘口和瘘道的位置、深浅、高低以及数量,肛瘘可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外瘘和内瘘:外瘘至少有内外二个接口,一个在肛门周围皮肤上,多数距肛门2~3cm,称为外口,另一个在肠腔内,多数在齿线处肛窦内,称为内口,少数内口在中齿线上方,直肠壁上。内瘘的内口与外瘘相同,并无伤口,临床所见90%为外瘘。
低位瘘和高位瘘:瘘道位于肛管直肠环平面以下者为低位瘘,在此平面以上为高位瘘。后者与治疗方法的选择有关。
单纯性肛瘘和复杂性肛瘘:单纯性肛瘘通常只有一个瘘管,而复杂性肛瘘可有多个瘘口和瘘管。
临床分类时肛瘘和括约肌的关系较为重要。可分为:①括约肌间型——是最常见的一种,内口位于齿线,瘘管在内外括约肌间行走,外口在肛门周围皮肤;②经括约肌型——接管经外括约肌及坐骨肛管间隙而在肛周围皮肤上穿出;③括约肌上型——不常见。瘘管同上穿破肛提肌而在肛门周围远处皮肤上穿出;④括约肌外型——少见,内口在齿线上直肠壁,外口在肛周远处皮肤上,瘘管在内外括约肌外,经肛提肌而下。
儿童先天性直肠肛门闭锁症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先天性直肠肛门闭锁是小儿常见的消化道畸形,其中常见的有直肠肛门闭锁,有些闭锁伴有瘘管,瘘管与膀胱、尿道或阴道相通,发生概率为1/4000。根据直肠盲端与肛提肌之间的关系分为高、中、低三类。先天性肛门闭锁症是常见的肛门畸形疾病。若直肠与尿生殖窦没有分开,则会形成先天性直肠尿道瘘或;ij肠阴道瘘。而肛门闭锁常合并直肠尿道瘘或直肠会阴瘘。临床表现:症状及体征:无瘘型无肛门患儿,出生后24h无胎粪排出或排带有微绿色的小便,在原正常位置无肛门存在,出现恶心、呕吐、班行性腹胀;合并瘘管且瘘管较粗的患儿可见到大便从非正常肛门排出,便条较细,故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