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脑膜炎的中药治疗
化脓性脑膜炎的中药治疗
1、邪毒犯脑
先患有、肺炎、脐炎等,发热不退,头痛烦躁,啼哭尖叫,双目凝视嗜睡昏迷,惊厥,呕吐,颈项强直,囟门饱满,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指纹紫。
治法:清热泻火,开窍醒神。
方药:羚羊角粉(冲服)1.5克、生石膏(先煎)25克、黄芩10克、黄连1.5克、栀子6克、知母10克、玄参10克、丹皮10克、生甘草3克。
中成药:玉枢丹、牛黄清心丸、安宫牛黄丸。
2、脓毒积脑
发热不退,头痛不止,昏睡,惊厥,囟门隆起,颈项强直,或有失明,耳聋,面瘫,肢瘫等症。
治法:消热解毒,消痈排脓。
方药: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黄芩10克、黄连1.5克、野菊花10克、蒲公英10克、皂角刺3克、桃仁10克紫花地了10克、生薏仁10克、决明子10克、竹茹10克、桑枝10克。
3、邪恋正虚
低热起伏或体温不升,神萎嗜睡,困倦乏力,面色白光白,口唇色淡,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虚细。
治法:益气扶正,托里透脓。
方药:太子参10克、生黄芪10克、白芷10克、穿山甲10克、升麻10克、蒲公英10克、虎杖10克、黄芩10克、黄精10克、当归10克。
化脓性脑膜炎后遗症有哪些
化脓性脑膜炎有后遗症吗
化脓性脑膜炎导致的病变损害可以连累到病人的脑粘膜以及脑实质,会对受到连累的区域造成几乎不可逆转的伤害。即便是疾病好转之后患者因为此病而发生的失明或者是听力障碍等现象都不能恢复。
化脓性脑膜炎除了能够使得病人失明以及引起听力障碍之外,还可以使得病人发生肢体偏瘫的现象,这些都是本病的后遗症。有的病人不但会导致身体残疾,而且会影响智力发育,导致智力低下这种后遗症。
化脓性脑膜炎为了避免后遗症的发生必须积极治疗。本病治疗可以选择青霉素或者氨苄青霉素,有时候也可以使用磺胺作为治疗的药物。此病治疗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出来具体的致病菌,然后根据具体致病菌选择使用药物。
一些化脓性脑膜炎的患者仍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病人会有肢体运动障碍,甚至病人会有智力障碍的,甚至有的病人还有失语的情况,病人还会有眼球麻痹和吞咽困难等后遗症,因此病人是比较痛苦。
化脓性脑膜炎后遗症是比较多的,但是可以用多种方法和一些及时有效的康复手段去改善化脓性脑膜炎留下来的后遗症。化脓性脑膜炎后遗症的患者需要去停用某些抗忧郁的药物,不要用抗焦虑药物。
常见的小儿脑膜炎
小儿时期是各种脑膜炎多发的年龄阶段。常见的脑膜炎有化脓性、病毒性、结核性、真菌性脑膜炎,其共同特点均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烦躁惊厥及昏迷等。医生检查可发现脑膜刺激征及脑脊液改变。
以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多见,可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3~15岁小儿多见,近年来因卫生防疫工作较好,此病已较少见。
其次是肺炎球菌和流感杆菌性脑膜炎,主要发生于婴幼儿,冬季前后多发。发病前先有上感、肺炎、中耳炎等感染。
此外大肠杆菌、链球菌也可引起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常发生于夏秋季节,常有腹泻等前驱期表现,脑脊液与化脑不同。
结核性脑膜炎近年来已较少见,主要发生于5岁以下小儿,常有结核病人接触史和低热盗汗、纳差、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OT试验阴性和脑脊液检出抗酸染色杆菌可确诊。真菌性脑膜炎菌较少见。
脑膜炎的病因
1.化脓性脑膜炎
是由各种化脓菌引起的脑膜炎症,系细菌性脑膜炎中的一大类。为颅内的严重感染之一,常为化脓性脑炎与脑脓肿并存。常见致病菌为3种类型,即流感嗜血杆菌B型、脑膜炎奈瑟菌(双球菌)和肺炎链球菌(肺炎双球菌)。通常一小部分健康人鼻内或体表携带这些病菌并不侵害人体,通过咳嗽或打喷嚏传播。人们最易在患感冒时被病菌传染,因为鼻炎使细菌进入颅内变得极为容易。
2.结核性脑膜炎
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非化脓性炎症。约占全身性结核病的6%,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不仅是结核病中最严重的病型,也是小儿结核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经血播散后在软脑膜下种植形成结核结节,结节破溃后大量结核菌进入蛛网膜下腔。近年来,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都有增高趋势。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提高疗效,减少死亡率。
3.病毒性脑膜炎
系多种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能引起脑膜炎的病毒有虫媒病毒、肠道病毒、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A和B、埃可病毒、粘病毒和副粘病毒、疱疹病毒、砂粒病毒等,其次为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及腺病毒。病毒常侵犯脑实质而呈脑膜脑炎表现,属无菌性脑膜炎。
4.隐球菌性脑膜炎
脑膜炎还可由真菌引起。最为常见的一种是隐球菌,可在鸽子粪中找到。隐球菌性脑膜炎是隐球菌属中某些种类或变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一种深部真菌感染。健康人不易患与真菌有关的脑膜炎,但对那些HIV病毒感染的人则不一样,这是一种可以引起艾滋病的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
有关脑膜炎的认识误区
1、脑膜炎都有传染性:脑膜炎的种类很多。我们通常所说的传染性脑膜炎实际上是指脑膜炎中的流行性脑膜炎。除了经常提到的流行性脑膜炎以外,还有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以及真菌性脑膜炎等,而这些脑膜炎并不具有传染性。
2、脑膜炎只有儿童才得: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事实上,脑膜炎多见于儿童,但成人和老年人也会患脑膜炎。只是儿童的免疫力相对成人差,血脑屏障较弱,因此,细菌更容易从血液中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引发脑膜炎。只不过成人中的部分脑膜炎患者仅为阴性感染者,在出现疲倦、低热等初期症状后,很快便会自行康复。
3、得了脑膜炎非死即傻: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人们对脑膜炎的预防措施不力,治疗手段不先进等,致使流脑成为一种很难医治的传染病。虽然流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和真菌性脑膜炎发展到严重阶段,的确会使人出现失语、痴呆、瘫痪,以及意识障碍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流行性脑膜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只要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时诊断和治疗,流脑是可以完全治愈的。
脑脊液生化怎么查
正常脑脊液蛋白电泳图的条区与血清电泳图相似,主要分为前白蛋白、白蛋白、α1、α2、β1、β2与γ球蛋白等,因使用电泳的方法不同而含量差异很大,也与脑脊液蛋白含量有关。
脑脊液中蛋白量增高时,前白蛋白比例降低,甚至可消失;白蛋白来自血清,分子量较小,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脑脊液蛋白增高时,白蛋白也增高。α1、α2球蛋白增加主要见于中枢神经系统萎缩性与退行性病变。γ球蛋白增高而总蛋白量正常见于多发性硬化和神经梅毒,两者同时增高时则见于慢性炎症和脑实质恶性肿瘤,也与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有关,寡克隆区带(oligoclone)是指在γ球蛋白区带中出现的一个不连续的、一般在外周血不能见到的区带,是神经系统内部能合成IgG的标志,在95%多发性硬化患者中比IgG的增加发生早,有重要的助诊价值,但阳性也可见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视神经炎、浆液性脑膜炎中。 (CSF)
[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 新生儿:(0-30)×106/L。
[临床意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 [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中有细菌,可引起细菌性脑膜炎。如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常由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病程较慢的脑膜炎常由结核杆菌、新型隐球菌等引起。
2.脑脊液中若发现血吸虫卵或肺吸虫卵等,可诊断为脑型血吸虫病或脑型肺吸虫病等。 (DC)
[正常参考值]
红细胞:无或少量; 淋巴及单核细胞:少量;
间皮细胞:偶见; 其他细胞:无。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硬膜下血肿等。
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麻痹性痴呆、乙型脑炎后期、脊髓灰质炎、脑肿瘤、脑溢血、多发性神经炎。
3.嗜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炎、脑出血、脑脓肿、结核性脑膜炎恶化期。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寄生虫性脑病等。
5.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
6.吞噬细胞:常见于麻痹性痴呆、脑膜炎。
7.肿瘤细胞:见于脑、脊髓肿瘤。
8.白血病细胞: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正常值:
婴儿(0~20)×106/L
儿童(0~10)×106/L
成人(0~8)×106/L 。
化验意义:
增高:各种脑膜炎,脑炎:化脓性脑膜炎时显著升高,可达数千万/L(数万/mm3),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结核性和真菌性脑膜炎时亦增高,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
病毒性脑膜炎一般增至数十至数百,以淋巴细胞为主,其中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亦见白细胞增多,但其来源于血液,如求校正的真正白细胞数(脑脊液白细胞数-脑脊液红细胞数/700)并无增高。
脑寄生虫病或过敏性疾病以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为主
什么是化脓性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以婴幼儿发病居多。
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因
常见的病原菌有脑膜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双球菌。此外,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病还与机体免疫与解剖缺陷有关,可致表皮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感染。
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
1.多急性起病,可有前驱症状,如感冒、咳嗽、呕吐、腹泻等。
2.全身中毒表现,发热、精神不振、面色灰白、畏寒。
3.颅内高压头痛、呕吐、前囟饱满、表情淡漠、意识改变、呼吸循环功能改变,甚至昏迷、惊厥。
4.脑膜刺激症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婴儿常不明显。
5.并发症硬膜下积液,脑性低钠血症,脑室管膜炎,脑积水。
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
化脓性脑膜炎确诊的主要依据,是对发热伴神经系统异常的患儿应及时进行脑脊液涂片或血培养。如为阴性,则必须结合病史、治疗过程及临床症状、体征等谨慎判断,并须与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相鉴别。必要时可作CT检查。
化脓性脑膜炎有后遗症吗
一、化脓性脑膜炎有后遗症吗
化脓性脑膜炎是可以留下后遗症的,但只只要得到科学有效的治疗后遗症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二、化脓性脑膜炎的后遗症
1、化脓性脑膜炎导致的病变损害可以连累到病人的脑粘膜以及脑实质,会对受到连累的区域造成几乎不可逆转的伤害。即便是疾病好转之后患者因为此病而发生的失明或者是听力障碍等现象都不能恢复。
2、化脓性脑膜炎除了能够使得病人失明以及引起听力障碍之外,还可以使得病人发生肢体偏瘫的现象,这些都是本病的后遗症。有的病人不但会导致身体残疾,而且会影响智力发育,导致智力低下这种后遗症。
3、化脓性脑膜炎为了避免后遗症的发生必须积极治疗。本病治疗可以选择青霉素或者氨苄青霉素,有时候也可以使用磺胺作为治疗的药物。此病治疗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出来具体的致病菌,然后根据具体致病菌选择使用药物。
三、如何预防化脓性脑膜炎后遗症
为了预防脑膜炎引起的后遗症,那么病人需要多吃一些高纤维的食物,需要有营养的食物,而且化脓性脑膜炎的病人需要尽量避免吃糖,而且最好不要吃精加工的食物,而且病人可以吃维生素A、B、C。
化脓性脑膜炎护理方法推荐
化脓性脑膜炎护理方法是有很多,因为化脓性脑膜炎也分为爆发性和急性的,而且这两种化脓性脑膜炎的症状并不一样,所以护理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化脓性脑膜炎护理方法一、对暴发性化脓性脑膜炎来说,最好的护理方式就是能请到一个专人护理,而且要更专业。要做到24小时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不能有一丝的懈怠。同时要做好随时抢救的准备。
化脓性脑膜炎护理方法二、这一点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以免引起呼吸衰竭。化脓性脑膜炎患都易出现皮肤广泛出血,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一定要按休克处理,最重要的是要时刻观察呼吸问题,避免肺水肿及左心衰竭。随时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精神状态,如嗜睡、抽搐等,一旦发现不好的地方要及时与医生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