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特点类型有哪些
发热的特点类型有哪些
1、稽留热:体温在39℃以上,每日波动范围不超1℃。
2、弛张热:体温高时在39℃以上,低时可接近正常,每日波动范围很大,高低相差2℃以上。
3、间歇热:是发热期与无热期每隔一、二天交替出现,如:隔日发热一次的疟疾。
4、再发热又称回归热:指较长的发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发热时高热骤起,数日后骤退,数日后又再发热。
5、波浪热:发热逐渐上升,逐渐下降,又逐渐上升,再逐渐下降,呈波浪状。
6、双峰热:一日之内热度两度上升、下降,每次升降相差在 1℃左右。
7、消耗热:热度在一天内变动幅度很大,高时可达40℃以上,低时又可降至正常以下。
丙型肝炎发病有何特点
丙肝是由于感染丙型肝炎病毒而导致肝脏发生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的一种传染病,部分丙肝患者可以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因此丙肝对患者健康威胁极大,我们要积极预防丙肝,关键是要了解丙肝的有关知识,才能有效的进行预防,那么丙肝有什么特点呢?
1.容易慢性化,较易发展为肝硬化
一旦感染丙肝病毒,发生急性丙肝,其慢性化比例比较高,大约50%~85%的急性丙肝患者会转为慢性丙肝,因输血感染的丙肝患者中约有 20%~30%会最终发展成肝硬化,其他原因引起的丙肝患者发展为肝硬化的概率约为10%~15%。一旦发生肝硬化,最终演变成肝癌的发生率为5%左右。由于机体免疫异常反应,丙肝患者往往合并有一些难治的并发症,如类风湿关节炎、肾小球肾炎、混合性冷蛋白血症等等。
2.丙肝症状不突出,容易漏诊
大部分慢性丙肝患者常常没有症状,身体没有明显不适,80以上的丙肝患者是通过查体、查血时偶然被发现的。从病程上看,丙肝早期多无症状,大约 1/3的患者肝功能检查正常,一般检查身体(上学、招工、参军等),并不常规检查丙肝,所以即便得了丙肝,也很难及时被发现。丙肝患者虽然症状轻微、肝功检查基本正常,但是丙肝患者肝脏内部却悄悄发生着炎症变化,炎症虽然轻微,但是持续存在,使肝脏组织发生纤维化的程度越来越严重,有可能在不经意之间,突然演化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3.输血导致丙肝传播,性传播成为新的重要传染途径
我国约90%的丙肝患者是由于输血或输血制品造成感染。慢性血液透析患者由于长期使用血浆,丙肝病毒rna的阳性率高达53%。输血量越大、输血次数越多,感染丙肝的机会就越多。目前无偿献血已经取代了有偿献血,加之献血之前严格的丙肝抗体筛选,因此输血造成的丙肝病例越来越少。但是随着一些社会丑恶现象的出现和蔓延,性病患者越来越多,性传播导致丙肝的病例也就越来越多,性病患者中合并丙肝的发生率高达10%~30%。
水痘的类型与症状特点
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可将水痘划分为如下类型:
(1)普通型:占水痘患者的绝大多数,预后良好,一般而言,水痘患者的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微,病程经历约1周,即可自愈,成人及婴儿患者出疹往往较多,病情也较重,病程可迁延数周。
(2)进行性播散型水痘:可见于各种原因导致抵抗力削弱者,例如,罹患白血病,淋巴瘤等恶性肿瘤,或长期应用各种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者,此类患者受染后易于发展为进行性播散型水痘,病情严重;表现为病毒血症持续时间较长,有高热及全身中毒症状,全身皮疹多而密集,且新的皮疹不断出现,疱疹较大,可相互融合形成大疱,或呈出血性疱疹不易结痂,甚至皮疹局部皮肤及皮下组织发生大片坏死,在正常皮肤上有时亦可见到瘀点和瘀斑,进行性播散型水痘患者的病死率约7%。
2、水痘皮疹的特点
水痘皮疹数量较多,数百至数千个不等,一般首先出现于面部,头皮和躯干,其分布呈向心性,以发际,胸背较多,四肢面部较少,手掌足底偶见,鼻,咽,口腔,外阴等部位的黏膜亦可发疹,皮疹出现时仍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但往往较出疹前减轻,发热一般随着出疹的停止逐渐下降至正常,皮疹有痒感,有时因剧痒使患者烦躁不安,黏膜处皮疹易破溃成溃疡,常伴有疼痛,皮疹数量多者全身症状较重,水痘发疹经历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四个阶段,初为红斑疹,数小时后变为深红色丘疹,再经数小时后变为疱疹,典型疱疹呈卵圆形,壁薄易破,周围绕以红晕,疱疹之间有正常皮肤,疱液初透明后渐转混浊,甚至于呈脓疱样外观;也可因患者搔抓致继发化脓性感染而形成典型的脓疱,并因此导致全身症状加重,若未发生化脓性感染,自疱疹形成后1~2天,就开始从疱疹中心部位枯干结痂;再经数天,痂壳即行脱落,约2周脱尽,由于疱疹损害表浅,故愈后大都不留瘢痕,即使局部遗有暂时性色素沉着,也能逐步消退,水痘皮疹分批发生,在前一批皮疹损害逐步演变愈合的过程中,新的一批疱疹又次第出现,导致红斑,丘疹,疱疹和结痂等各阶段损害可在同一时间内并存于同一患者,尤其是在发疹第2~3天,同一部位常常可见到各阶段的皮疹,此为水痘皮疹的另一重要特征,随着患者体内免疫力的逐渐增强,皮疹逐渐减少,最后一批出现的皮疹,可在斑丘疹期即停止发展,并就此消退,患者痊愈。
不同类型指甲的特点
指甲偏白指甲偏白有可能是营养不良,甚至贫血;如果是按压指甲后变白,而且需要很长时间恢复血色,则可能是气滞血淤。
指甲发黄甲呈黄色最常见的原因是真菌感染,少数情况下,黄色指甲还可能是更严重疾病的征兆,如严重的甲状腺疾病、心脏病及牛皮癣等。
指甲微蓝色指甲呈微蓝色说明体内缺氧,此时的很可能是患上了肺部感染。
指甲青紫色指甲呈青紫色要警惕雷诺综合征,着重观察有无提示全身结缔组织病的体征,如皮肤变薄、发紧、毛细血管扩张、皮疹、口唇干燥等,同时观察手指皮肤有无溃疡或已愈溃疡的角化过度区。
发热的类型
温)。一般家长特别注意孩子发热时的体温,尤其重视最高的体温数值,这一数值是家长带孩子到医院看病时,向医生、护士叙述的小儿瞬间体温,而家长往往忽略小儿发热期间体温变化的趋势,也就是发热的类型。体温的瞬间数值对疾病的诊断、判断治疗效果固然有很大的帮助,但体温变化的趋势则在这两方面的作用更有意义。
小儿患病期间的体温处在不断变化中,体温的变化除了受环境温度、衣服的厚薄以及药物的影响外,原发疾病是影响体温变化的主要因素。为此,人们将发热分为若干类型。
小儿最常见的发热类型为稽留热。这种类型的发热,指的是体温持续于39-40℃左右,24小时内体温的波动仅在1℃以内,可维持数天或数周之久。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甚至肺炎等急性感染性疾病、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急性传染性疾病的急期都可出现这种类型的发热。由于小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够健全,大脑内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的控制能力较弱,因此容易出现这种类型的发热。弛张热的特点是小儿存在的高热,24小时内体温的波动达2℃ 或更多。这种热型往往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部化脓性感染等。另外还有双峰热、间歇热、波状热以及回归热等多种类型。一般认为,小儿时期的体温改变不如成人的典型。现今的家长对医学知识的了解不断增多,常在小儿发热初期即使用退热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抗菌药物等,这使许多种疾病的体温变化规律大有改变,因而我们所见到的发热形式已不十分典型了。
川崎病的发热特点是什么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的特点是起病初即表现为发热,而且多为高热,体温常常达39℃以上,而且持续高热5天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在高热过程中,患儿可出现双眼球结合膜充血(眼睛红),口唇干裂,舌乳头充血并且突起,状似杨梅。同时,躯干可出现多形性红斑,类似猩红热皮疹。在急性期,手足会出现坚实性肿胀,持续一周左右,在指趾的末端沿指甲与皮肤交界处出现膜状脱皮。颈部淋巴结多有肿大。
相当多的患儿在早期出现心肌炎和心包炎体征,有的患儿可见心脏扩大,或可见冠状动脉受侵。伴发冠状动脉受侵、心肌炎或心包炎的患儿病死率很高。
对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的患儿,在急性期应给予大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在发热期剂量应按每日每公斤体重50-100mg计算,热退后剂量可减半,以后逐渐减量,持续应用2~6个月。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防止血栓形成和冠状动脉阻塞。
中药对本病的治疗亦有很好的效果。在发热期,中药应以清热解毒法治疗为主,并配合应用活血化瘀药。在恢复期,中药应侧重滋阴清热。
发热有哪些类型 回归热
是由回归热螺旋体经虫传播感染的急性传染病,体温急剧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热特点是什么
流行性出血热是以发热、出血为主要表现的一组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本病系疫源性疾病,在山区、平原、森林、江河湖泊、低洼地带都有发生。婴幼儿很少患本病,儿童多见于10岁以上者。
流行性出血热起病较急,发热是本病的首发和必有的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之间,热型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少数表现为不规则发热。热程多数为3~7天,有的可长达10天以上。一般体温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多数患者在发热末期或热退的同时出现血压下降,持续约1~3天后,患者可出现肾脏损伤症状。
发热的程度对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情和预后都有很大影响。轻型患者一般发热不太高,热程亦较短,热退后症状逐渐缓解。重症患者体温可达40℃以上,且持续性高热不退,热退以后病情亦不会减轻,甚至反而加重。小儿流行性出血热一般全身中毒症状较成人轻,预后也较成人好。
流行性出血热在发热期应积极控制感染,改善中毒症状。高热最好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不宜用强烈发汗退热药,以防大汗进一步丧失体液。同时尚应该积极补充血容量,以改善微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