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垂体腺瘤的症状是什么

垂体腺瘤的症状是什么

垂体腺瘤瘤细胞的倍增时间为100~700天,故肿瘤生长缓慢,这种生物学特征决定了垂体腺瘤一般起病潜隐,早期可无症状。有的肿瘤甚至自始至终没有症状,死后尸检始被发现。垂体腺瘤主要有颅内神经功能障碍及内分泌功能障碍两方面表现:

1.神经功能障碍 垂体腺瘤引起的神经症状直接与肿瘤大小及其生长方向有关。一般无分泌功能腺瘤在确诊时往往肿瘤体积已较大,多向鞍上及鞍外生长,临床神经症状多较明显。分泌性腺瘤因早期产生内分泌亢进症状,确诊时大多体积较小,肿瘤多位于蝶鞍内或轻微向鞍上生长,临床不产生或仅有轻微的神经症状。

(1)头痛:约2/3无分泌性垂体腺瘤病人可有头痛,但不太严重。早期头痛是由于肿瘤向上生长时,牵拉由三叉神经第1支支配的鞍膈所引起。头痛位于双颞部、前额、鼻根部或眼球后部,呈间歇性发作。肿瘤穿破鞍膈后头痛可减轻或消失。晚期头痛可能由于肿瘤增大影响颅底硬膜、动脉环、大血管、大静脉窦等痛觉敏感组织所引起。如涉及由三叉神经或后组脑神经供应的硬脑膜,则头痛位于前头部或后枕部。肿瘤向第三脑室生长,阻塞室间孔引起颅内压增高,可引起弥漫性头痛。有时肿瘤内出血或肿瘤的囊肿破裂可引起急性剧烈头痛。GH腺瘤引起的头痛明显而顽固,大多为全头痛,原因除肿瘤向上生长牵拉鞍膈外,主要是因为整个颅骨及硬膜增生,牵拉刺激感觉神经所致。

(2)视神经受压症状:垂体腺瘤向上方生长可将鞍膈顶高或突破鞍膈向上压迫视神经交叉而产生视力、视野改变等。

①视野改变:视交叉与垂体的位置变异较大,故视野变化颇不一致。由于视网膜纤维及黄斑纤维在视交叉中的排列又有一定位置,因此产生视野缺损亦有一定顺序。肿瘤由鞍内向上生长可压迫视交叉的下方及后方,将视交叉推向前上方,甚至将视交叉竖起,此时首先受压迫的是位于交叉下方的视网膜内下象限的纤维,引起颞侧上象限视野缺损。肿瘤继续生长可累及视交叉中层的视网膜内上象限纤维,因而产生颞侧下象限视野缺损。此时即为双颞侧偏盲。有时因视网膜内上象限的纤维有一部分混杂在不交叉的纤维中,位于视交叉侧面,故在颞侧偏盲中可保留小片视野,称“颞侧小岛”。压迫及外侧的视网膜外上象限的纤维(不交叉),可产生鼻侧下象限的视野缺损。位于视交叉的最外侧的视网膜外下象限的纤维最不易受到压迫,所以鼻侧上象限的视野常得以保留直至最后受压后才丧失。

如肿瘤位于视交叉的后方,它可先累及位于视交叉后部的黄斑纤维,而出现中心视野暗点,称暗点型视野缺损。其发展顺序亦与周边视野相同,并逐渐与周边视野缺损相融合。早期病例如周边视野影响较轻时,应同时检查中心视野暗点,才不致误诊。如肿瘤向一侧生长,压迫视束,则临床可出现同向性偏盲,这种情况少见。少数视交叉前置者,肿瘤向鞍后上方生长,临床可无视野障碍。

必须注意,视野改变首先是有色视野缺损,其中红色视野缺损出现最早,故对早期病例,应用小试标或有色视标检查最易发现问题,从而得出早期诊断。一般情况下,视野改变与肿瘤大小是相平行的。但如果肿瘤发展很慢,即使肿瘤很大,由于视神经可以避让,可不出现视野变化;如肿瘤生长很快,常首先出现暗点。

②视力改变:视力的减退与视野缺损并不平行,两侧也不对称,常到晚期才出现,并可发展到失明。这主要是视神经原发性萎缩的结果。

③视盘改变:由于视神经受压及血循环障碍,大多数病人有视盘原发性萎缩,且多为双侧同时开始,但程度不等。少数可一侧先开始。萎缩多先由鼻侧开始。少数病例因有阻塞性脑积水、颅内压增高、视网膜静脉回流发生障碍,可出现视盘水肿。但如已发生视盘原发性萎缩者,即使再有颅高压,也不致产生视盘水肿。因为此时视神经周围的蛛网膜鞘已被闭合,阻止了视盘水肿的出现。少数病例肿瘤偏于一侧,可产生患侧视神经原发萎缩,对侧视盘水肿(Foster-Kennedy综合征)。

(3)邻近症状:肿瘤向鞍外生长压迫邻近结构而引起。

①向外侧发展:压迫或侵入海绵窦,可产生第Ⅲ、Ⅳ、Ⅵ对脑神经及三叉神经第1支的障碍,其中以动眼神经最常受累,引起一侧眼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肿瘤沿颈内动脉周围生长,可渐使该动脉管腔变狭或闭塞,而产生偏瘫、失语等。肿瘤长入三叉神经半月节囊中,可产生继发性三叉神经痛。长到颅中窝可影响颞叶,而有钩回发作,出现幻嗅、幻味、轻偏瘫、失语等症状。

②向前方发展:可压迫额叶而产生精神症状,如神志淡漠、欣快、智力锐减、健忘、大小便不能自理、癫痫、单侧或双侧嗅觉障碍等。

③向后方发展:可长入脚间窝,压迫大脑脚及动眼神经,引起一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轻偏瘫即 Weber 综合征等表现。甚量上蚝笱蛊鹊妓?芏??鹱枞?阅曰???/P>

④向上方生长:影响第三脑室,可产生下丘脑症状,如多饮、多尿、嗜睡和精神症状,如近事遗忘、虚构、幻觉、定向力差、迟钝,以及视盘水肿、昏迷等。

⑤向下方生长:可破坏鞍底长入蝶窦、鼻咽部,产生反复少量鼻出血、鼻塞及脑脊液鼻漏等。

⑥向外上生长:可长入内囊、基底节等处,产生偏瘫、感觉障碍等。

2.内分泌功能紊乱 各型分泌性腺瘤可分泌过多的激素,早期即可产生不同的内分泌亢进症状。无分泌功能腺瘤可压迫及破坏腺垂体细胞,造成促激素减少及相应靶细胞功能减退,临床产生内分泌功能减退症状。少数内分泌性腺瘤病例在病程晚期亦可产生垂体功能减退。

(1)PRL腺瘤:多见于女性年轻者(20~30岁),男性病例约占15%。因PRL增高抑制下丘脑促性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使雌激素降低,LH、FSH分泌正常或降低。亦有认为高PRL血症影响正常雌激素的负反馈作用及黄体酮的合成。临床典型表现为闭经-溢乳-不孕三联征(称Forbes-Albright综合征),亦有少数不完全具备以上三联征者。PRL增高至60μg/L时可出现月经紊乱,如月经过少、延期,或有月经但不排卵、黄体酮不足、黄体期不显著等。随着PRL进一步增高,可出现闭经。闭经病例多同时伴有溢乳,但大多数挤压乳房时方流出少量乳汁;也有部分病人不伴有溢乳。其他尚可有性欲减退、流产、肥胖、面部阵发潮红等。在青春期患病者,可有发育期延迟、原发闭经。因雌激素可促进PRL细胞增生,故临床可见妊娠后发生PRL瘤。口服避孕药(特别是低雌激素活性者)与PRL瘤的发生无关。

男性高PRL血症者可致血睾酮生成及代谢障碍、血睾酮降低。精子生成障碍、数量减少、活力降低、形态异常。临床有阳痿、性功能减退、不育、睾丸缩小,少数可有毛发稀少、肥胖、乳房发育及溢乳(约占20%)等。

女性病人多能早期确诊,有2/3病例为鞍内微腺瘤(肿瘤直径<10mm),神经症状少见。男性病人往往未注意早期性欲减退症状,因此在确诊时大多肿瘤较大并向鞍上生长,产生头痛及视路症状等。高PRL血症的原因甚多,必须在确诊本症前排除其他原因。

(2)GH腺瘤:GH的促进生长作用主要是通过肝脏产生的作用于含有GH受体的各种细胞来实现的。GH腺瘤发生在青春期骨骺闭合以前表现为“巨人症”,发生在成人则表现为“肢端肥大症”。此症最早由Marie(1886)描述,病程发展缓慢,常达6~9年方才确诊。

①巨人症:病人(多在15岁以前)早期身高异常,甚至可达2 米以上,且生长极为迅速,体重远超过同龄者。外生殖器发育似成人,但无性欲,毛发增多,气力极大。成年后约有40%的病人可出现肢端肥大改变。晚期可有全身无力、智力减退、毛发脱落、皮肤干燥皱缩、嗜睡、头痛、尿崩等症状。病人多早年夭折,平均寿命20余岁。

②肢端肥大症:病人的手足、头颅、胸廓及肢体进行性增大,手、足掌肥厚,手指增粗,远端呈球形,前额隆起,眶嵴、颧骨及下颌明显突出,形成所谓“颌突畸形”。牙缝增宽,下颌牙前突较远,口唇变厚,鼻梁宽而扁平,耳廓变大,帽子、鞋袜、手套经常更换大号。皮肤粗糙,色素沉着,毛发增多,头皮松垂,多油脂,多汗。女性病人外貌似男性。有的病人因脊柱过度生长而后凸,锁骨、胸骨过度增长而前凸,亦可因胸腔增大而呈桶状胸。由于舌、咽、软腭、悬雍垂均肥大,说话时声音嘶哑,睡眠时易打鼾。呼吸道管壁肥厚可致管腔狭窄,肺功能受影响。心脏肥大,少数可发展到心力衰竭。血管壁增厚,血压增高,有时可发生卒中。其他如胃肠、肝脾、甲状腺、胸腺等均可肥大。因组织增生可引起多处疼痛,除头痛外病人早期常可因全身疼痛而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因腕横韧带增厚可压迫正中神经产生腕管综合征。脊柱增生使椎间孔狭小而压迫脊神经根,引起背痛或感觉异常。因骨骼、关节、软骨增生可引起肢体痛、关节痛、活动受限等。因椎管增生性狭窄,可产生脊髓压迫症。少数女性有月经紊乱、闭经(伴溢乳者可能为GH-PRL混合性腺瘤)。男性早期性欲亢进,晚期则减退,以致无欲、阳痿,有时生殖器萎缩。两性均可不育。约20%病人可有黏液性水肿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如多汗、汗臭及突眼性甲状腺肿。约35%病人并发糖尿病。病人在早期因多食而体重增加,晚期体重减轻,尚有多尿、多饮、外阴瘙痒、足部坏疽、糖尿病性视网膜炎,甚至可发生糖尿病昏迷。血糖可能升高,半数病人尿糖阳性,糖耐量减低。血脂升高,血磷增高,少数血钙、血碱性磷酸酶亦可增高。病人早期多精力充沛、易激动;晚期则疲惫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对外界缺乏兴趣、记忆力差。GH腺瘤如不治疗,常因代谢并发症,糖尿病,继发感染,心、脑血管及呼吸道疾患而死亡。

GH腺瘤所引起的肢端肥大症应与异位生长激素释放因子综合征鉴别,后者可异位分泌GHRF,使GH细胞增生,分泌过多GH。该情况罕见于:A.下丘脑神经节细胞瘤,可合并肢端肥大症。多见于40~60岁,除肢端肥大改变外,尚有头痛、视力视野障碍、糖尿病、闭经、溢乳、性腺及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等症状。B.肺、胸腺、胰、胃肠等异位肿瘤,亦可有肢端肥大改变及相应临床症状。测定血GH、生长介素-C及免疫反应性生长激素释放因子(IR-GRF)均有增高,GH不被葡萄糖所抑制。全身CT或MRI有时可查出异位肿瘤。

有少数GH腺瘤患者,其肿瘤大小、GH值高低及临床表现不尽相符,如肿瘤较大或GH显著升高其临床表现却轻微,或血GH值升高不显著者反而症状明显等。其原因有以下几种推测:A.与病程长短有关,约20%病例GH值<5~10μg/L,但临床症状明显,反之亦有,可能GH虽显著增高,但持续时间不长,其症状不如GH轻度升高而持续久者明显。B.GH具有免疫活性(大GH)及生物活性(小GH)两种,GH腺瘤大多分泌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GH,少数分泌具有免疫活性的GH,临床症状以有生物活性的GH较明显。C.因GH在体内促进生长作用需通过肝脏细胞的生长介素来实现,雌激素可降低血浆中生长介素的活性及浓度,从而降低GH的全身效应,当GH瘤患者雌激素减低(如更年期患者或肿瘤影响垂体促性腺激素的释放等所致雌激素减低),则临床症状显著。D.GH瘤内发生卒中,引起退变坏死或囊性变者,可使症状自行缓解,即使肿瘤体积较大,其GH值可升高不著,症状亦可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

(3)ACTH腺瘤(库欣病):多见于青壮年,女性为主。大多瘤体较小,不产生神经症状,甚至不易被放射检查发现。本症特点为瘤细胞分泌过量的ACTH及有关多肽,导致肾上腺皮质增生,产生高皮质醇血症。后者可造成体内多种物质代谢紊乱,呈典型的库欣综合征表现。这由库欣于1932年首先描述12例皮质醇过多症候群的病人而得名,并提出垂体嗜碱性细胞腺瘤可能是其病因。该病临床症状分述如下:

①脂肪代谢紊乱,可产生典型的“向心性肥胖”,病人头、面、颈及躯干处脂肪增多,脸呈圆形(称满月脸),脊椎向后突,颈背交界处有肥厚的脂肪层,形成“水牛背”样,但四肢相对瘦小。晚期有动脉粥样硬化改变。

②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导致全身皮肤、骨骼、肌肉等处蛋白质消耗过度,皮肤、真皮处成胶原纤维断裂,皮下血管得以暴露而出现“紫纹”(见于下肢、股、臀及上臂等处)及面部多血症。由于脊柱及颅骨骨质疏松,故约有50%病人有腰背酸痛、维生素D缺乏病、软骨病及病理性压缩性骨折。儿童病人则可影响骨骼生长。因血管脆性增加而易产生皮肤瘀斑,伤口不易愈合,容易感染等。

③糖代谢紊乱,可引起类固醇性糖尿病(20%~25%),表现为多饮、多尿,空腹血糖增高,糖耐量降低,一般多属轻型且为可逆性。

④电解质代谢紊乱,见于少数病人,晚期可出现血钾及血氯降低,血钠增高,引起低钾、低氯性碱中毒。

⑤性腺功能障碍,高皮质醇血症可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女性病人血睾酮明显升高,70%~80%产生闭经、不孕及不同程度的男性化,如乳房萎缩、毛发增多、痤疮、喉结增大及声低沉等。男性病人则血睾酮降低而引起性欲减退、阳痿、睾丸萎缩等。儿童病人则生长发育障碍。

⑥高血压,约85%病例有高血压,长期血压增高可并发左心室肥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脑卒中及肾功能衰竭。

⑦精神症状,约2/3病人有精神症状,轻者失眠、情绪不稳定、易受刺激、记忆力减退;重者精神变态。

⑧抗病力减退,皮质醇增多可降低抗体免疫功能,使溶酶体膜保持稳定,不利于消灭抗原,致使抗感染功能明显减退,如皮肤易患真菌感染,细菌感染不易控制,且往往经久不愈。

纳尔逊(Nelson)综合征由纳尔逊等于1958年提出。患库欣综合征作双侧肾上腺切除后,有10%~30%病人术后1~16年可发现垂体肿瘤。肿瘤发生原因大多认为原先的皮质醇增多症即为ACTH微腺瘤引起,但因肿瘤甚小,检查未能发现,或未作进一步检查而被忽略。双侧肾上腺切除后,由于缺少皮质醇对下丘脑中CRH的负反馈作用,导致CRH得以长期刺激垂体而引起腺瘤,或使原有的ACTH微腺瘤迅速长大,分泌大量的ACTH及MSH而产生全身皮肤、黏膜处明显色素沉着,临床称为纳尔逊综合征。有研究者认为本综合征易发生于年轻(30岁以下)女性,在切除肾上腺后妊娠者更易发生。本症有10%~25%肿瘤呈侵蚀性,易长入鞍底硬膜、骨质及海绵窦等处,产生脑神经麻痹,且可向脑其他部位及颅外转移。少数病人可有PRL增高及溢乳,可能为下丘脑功能紊乱或垂体腺瘤压迫下丘脑,致使PIF抑制作用减弱而引起PRL分泌增加。

引起高皮质醇血症的原因中,有60%~80%为ACTH及其有关多肽腺瘤,15%~25%为肾上腺肿瘤(包括肾上腺皮质腺瘤及癌肿),5%~15%为异位ACTH腺瘤(多见于肺癌,其他有胸腺、胃、肾、胰、甲状腺、卵巢等处肿瘤)。临床有少数单纯性肥胖病患者亦可有类似皮质醇增多的症状,如高血压、月经紊乱或闭经、紫纹、痤疮、多毛等。

(4)促性腺激素腺瘤(GnH腺瘤或FSH、LH腺瘤):该病起病缓慢,因缺少特异性症状,故早期诊断困难。主要表现为性功能降低,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男女病人早期多无性欲改变现象,病程晚期大多有头痛、视力及视野障碍,常误诊为无功能垂体腺瘤(嫌色细胞瘤)。本症可分为以下3型:

①FSH腺瘤:血浆FSH及α-亚基浓度明显升高。病程早期,LH及睾酮浓度均正常,男性第二性征正常,大多性欲及性功能亦正常,少数可性欲减退、勃起功能差。晚期病例LH及睾酮水平相继下降,虽FSH增高可维持曲精管中支持细胞的正常数量,但睾酮浓度降低可导致精子发育及成熟发生障碍,可致阳痿、睾丸缩小及不育等。女性有月经紊乱或闭经。

②LH腺瘤:血清LH及睾酮浓度明显升高,FSH水平下降,睾丸及第二性征正常,性功能正常,睾丸活检有间质细胞明显增生,精母细胞成熟受阻,精子缺如,无生育能力。FSH下降原因可能为肿瘤损伤垂体影响分泌FSH功能,或因睾酮及雌二醇(E2)升高及反馈抑制垂体分泌FSH所致。

③FSH/LH腺瘤:血清FSH、LH及睾酮升高。病程早期常无性功能障碍,肿瘤增大破坏垂体产生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症状,此时血浆睾酮浓度仍正常或增高,但可出现阳痿等性功能减退症状。

(5)TSH腺瘤:单纯TSH分泌腺瘤甚为罕见,多呈侵袭性。临床症状有甲状腺肿大并可扪及震颤,闻及杂音,有时出现突眼及其他甲亢症状,如性情急躁、易激动、双手颤抖、多汗、心动过速、胃纳亢进及消瘦等。TSH腺瘤尚可继发于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是长期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TSH细胞代偿性肥大,部分致腺瘤样变,最后形成肿瘤。TSH腺瘤可向鞍上生长,产生视力及视野改变。

(6)混合性垂体腺瘤:随各种肿瘤所分泌不同的多种过多激素而产生相应不同的内分泌亢进症状。

(7)嗜酸干细胞腺瘤:PRL可中度增高,GH可正常或增高,临床有高PRL血症的症状,如月经紊乱、闭经、溢乳、不孕等,肢端肥大常不明显,少数有轻微肢端肥大。男性有性欲减退,肿瘤常向鞍上生长,有头痛、视觉障碍症状。

(8)泌乳生长素细胞腺瘤:GH增高,有肢端肥大症状,PRL可轻度增高。部分病人有溢乳、闭经等症状。此型肿瘤生长缓慢。

(9)无分泌功能腺瘤:又称嫌色细胞瘤,多见于30~5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据统计在以往所谓嫌色性腺瘤中,约40%为PRL腺瘤,约35%为FSH及LH腺瘤,约10%为单纯α-亚单位分泌腺瘤。尚有发现嫌色细胞瘤有TSH、FSH(LH)、PRL、GH激素。在电镜下可观察到分泌颗粒,细胞培养测定亦可证实分泌激素。

肿瘤不产生内分泌亢进症状的原因已见前述。因此可知实际上仅有少数为真正的无分泌颗粒及无分泌激素能力的无分泌功能腺瘤,如瘤样细胞瘤。此型肿瘤生长较缓慢,且不产生内分泌亢进症状。因此确诊时往往肿瘤已较大,压迫及侵犯垂体已较严重,造成垂体促激素的减少,产生垂体功能减退症状。一般认为促性腺激素最先受影响,次为促甲状腺激素,最后影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临床可同时出现相应周围靶腺体的萎缩,产生一个或多个靶腺的不同程度功能低下症状:①促性腺激素不足,男性表现性欲减退、阳痿、外生殖器缩小、睾丸及前列腺萎缩,精子量少或缺如,第二性征不著,皮肤细腻,阴毛呈女性分布。女性表现月经紊乱或闭经,乳房、子宫及其附件萎缩,性欲减退,阴毛及腋毛稀少,肥胖等。儿童则发育障碍、身材矮小、智力减退。②促甲状腺激素不足,表现畏寒、少汗、疲劳乏力、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嗜睡等。③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不足,可引起氢化可的松分泌减少而易产生低血糖、低钠血症,病人虚弱无力、厌食、恶心、抗病力差、易感染、体重减轻、血压偏低、心音弱而心率快等。④生长激素减少,儿童有骨骼发育障碍、体格矮小,形成侏儒症。少数肿瘤压迫后叶或下丘脑产生尿崩症。

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甲状腺激素缺乏,可引起各种代谢紊乱,机体应激能力减弱,易产生垂体危象,临床有以下几种:①糖代谢障碍,在空腹、饥饿、胃肠道疾病、食物吸收不良或用胰岛素时均可产生低血糖反应,出冷汗、烦躁、精神失常,有时可有强直样发作,出现病理反射及低血糖症状。②盐代谢障碍,可产生血钠过低,病人倦怠嗜睡、食欲不振,重者休克、昏迷甚至死亡。用大量甲状腺素后使机体代谢率增加,可加重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③液体平衡失调,病人对水负荷的利尿反应减退,如饮水过多,作水试验或应用尿崩灵可诱发水中毒,病人嗜睡、恶心呕吐、精神错乱、抽搐,甚至昏迷。④应激功能减退,机体抵抗力差、易感染,高热时易陷于意识不清、昏迷。⑤体温调节障碍,体温低,皮肤冷,面色苍白,脉搏细弱,逐渐昏迷。⑥低血压,直立性低血压可引起脑缺氧而昏倒。

垂体腺瘤的诊断主要依据不同类型腺瘤的临床表现,视功能障碍及其他脑神经和脑损害,以及内分泌检查和放射学检查,典型的病例不难做出垂体腺瘤的分类诊断。但对早期的微腺瘤,临床症状不明显,神经症状轻微,内分泌学检查不典型,又无影像学发现的病例则诊断不易,即使单有临床表现或神经症状或内分泌学或影像学改变或四种均有改变的,亦不一定是垂体腺瘤。所以,既要全面了解病情作多方面的检查,获得资料,综合分析,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确定是否有肿瘤,是不是垂体腺瘤,还要对肿瘤部位、性质、大小、发展方向和累及垂体周围重要结构的影响程度等进行仔细研究,以便选择治疗方案,制定治疗措施,包括手术入路的选择。

什么是脑垂体腺瘤

垂体瘤是一种较常见的生长缓慢的颅内肿瘤,发病率约为1-10/10万人。过去统计垂体腺瘤的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第三位,随着CT和MR检查的普及,垂体腺瘤特别是微腺瘤的检出率逐年增加,已有占居颅内肿瘤第一位的趋势。垂体腺瘤依据肿瘤体积大小可分为:微腺瘤(直径1cm以下)、大腺瘤(1~5cm)、巨大腺瘤(5cm以上);根据肿瘤细胞的分泌功能可分为:泌乳激素腺瘤、生长激素腺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混合性腺瘤、无分泌功能腺瘤等。微腺瘤主要表现为内分泌紊乱的症状和体征,大腺瘤和巨大腺瘤除内分泌紊乱外,多有视力、视野变化。

【诊断要点】

(一) 泌乳腺素(PRL)腺瘤 女性多见,主要表现为闭经、溢乳、不孕三联征;男性少见,其主要表现为阳萎、性功能减退,少数病人出现乳房发育及泌乳。检查血清泌乳素明显增高。

(二) 生长激素(GH)腺瘤 青少年患者主要表现为生长过快,称为巨人症;成人患者主要表现为肢端肥大、面容宽大,晚期可出现性功能减退。血清生长素增高。

(三)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 主要表现为向心性肥胖、高血压、多毛、皮肤色素沉着和糖代谢异常,血清ACTH增高。

(四) 混合性腺瘤 肿瘤组织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肿瘤成份,尤以PRL-GH混合性腺瘤最为多见。

(五) 无分泌功能腺瘤 此种垂体瘤细胞无分泌功能,不出现内分泌功能亢进症状。主要症状是随肿瘤体积增大压迫视交叉和垂体,出现视力和视野的改变及垂体功能低下症状。

【辅助检查】

(一) CT扫描 多为类圆形,边界清楚、光滑的等密度或略高密度肿块,中心可有坏死或囊性低密度区,如伴有出血卒中则内有高密度血肿影。但微腺瘤发现率仅为30%。

(二) MRI成像 微腺瘤表现为内部局灶性信号异常,垂体上缘 上凸,垂体柄移位,鞍底下陷或轻微下陷。大腺瘤表现为正常垂体信号消失,肿瘤可为实体、囊变、坏死或出血。肿瘤向上生长可占据鞍上池,上抬视交叉,或进入第Ⅲ脑室和侧脑室,向侧方可侵入海绵窦,包绕或压迫颈内动脉,向下突入蝶窦内。

(三) X线检查 微腺瘤多数正常,少数可出现鞍底变薄;大腺瘤和巨大腺瘤多数显示蝶鞍扩大和骨质吸收等改变。

(四) 脑血管造影 大腺瘤和巨大腺瘤正位片多显示大脑脑前动脉水平段孤形上移,颈内动脉虹吸段外移。微腺瘤多无改变。

为什么会得脑垂体瘤

脑垂体瘤的病因是由于下丘脑多肽激素促发垂体细胞的增殖,如移植入GHRH基因后,可引发大鼠促GH细胞增生,并进而发展成真正的垂体肿瘤。 抑制因素的缺乏对肿瘤发生也可起促进作用,如ACTH腺瘤可发生于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的病人。 脑垂体瘤的病因是发生在垂体上的肿瘤,通常又称为垂体腺瘤,是常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之一,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0-15%。绝大多数的垂体腺瘤都是良性肿瘤。

脑垂体瘤的病因有两种学说:

一种是下丘脑起源说;另一种是垂体起源说。根据对肿瘤细胞的克隆分析,目前认为大多数脑垂体瘤是由于体细胞的单克隆突变引起的,即肿瘤是垂体细胞的突变引起的。可以将脑垂体瘤分为有激素分泌功能的垂体瘤和无功能型脑垂体瘤。

前者主要包括: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垂体泌乳素腺瘤、垂体ACTH腺瘤(又称库欣病)、垂体TSH腺瘤、垂体促性腺激素腺瘤等。由于垂体无功能腺瘤早期症状不明显,所以发现时多数是以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视交叉压迫症状就诊,此时肿瘤多数为大腺瘤或巨大腺瘤。

据报道在垂体腺瘤的发生与7号染色体三体和8号三体有关。由于7号染色体的三体在正常脑组织、肾脏培养细胞中均有发现,其作为肿瘤染色体异常曾受到怀疑。但在最新研究中发现:高频率的7号染色体三体提示7号三体再现了体内的垂体腺瘤细胞中染色体异常。国外学者运用短期培养法对垂体腺瘤进行染色体研究时也同样发现7号染色体三体较为常见,其认为7号三体可能会增加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多肽(PACAP)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高表达。近来有人运用G显带和比较基因组杂交(CGH)技术发现较多的7号三体,因而推测7号三体可能参与了垂体腺瘤发病机理,8号三体在肝癌和乳腺癌均有报道。8q22-q23区域是myc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区,有学者运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在垂体腺瘤中发现有较高频率的8号三体。以上结果提示:7号、8号染色体的三体、四体或多倍体较常见,但在垂体腺瘤的各个亚型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因此,7、8号染色体的获得可能参与了垂体腺瘤形成的启动阶段。

垂体瘤怎么治愈

垂体瘤如何治疗?垂体瘤是一种发生在垂体前叶的常见颅内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绝大多数为良性。垂体瘤同时也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会影响人体正常的内分泌功能而使患者出现各种内分泌症状。垂体瘤怎么治愈?

垂体瘤的治疗方法

1. 手术:垂体腺瘤手术效果良好率为60-90%,但复发率较高,国外资料在7%-35%,单纯切除者复发率可达50%。其复发与以下因素有关:垂体瘤怎么治愈?

①手术切除不彻底,肿瘤组织残瘤;

②肿瘤侵蚀性生长,累及硬膜,海绵窦或骨组织;

③多发性垂体微腺瘤;

④垂体细胞增生。垂体瘤怎么治愈?

2. 西yao治疗:仅对一部分的病例有一定的疗效。如溴隐亭治疗PRL腺瘤、GH腺瘤,ACTH腺瘤,生长抑制素或雌激素治疗GH腺瘤,赛庚啶,甲吡酮治疗ACTH 腺瘤,无功能腺瘤及垂体功能低下者,采用各种激素替代治疗,均为姑息性治疗,可不同程度缓解症状,但不能根本治愈,停yao后症状复发,瘤体继续增大。垂体瘤怎么治愈?

3. 放射治疗:运用于手术不彻底或可能复发的垂体腺瘤及垂体癌X-刀、R-刀运用于小于3厘米的瘤体,尽管放射治疗垂体腺瘤有一定的疗效,但临床上对其剂量、疗效,以及对垂体功能低下,视交叉视神经、周围血管神经结构等的损害尚待进一步研究。垂体瘤怎么治愈?

4. 中医治疗:抗瘤正脑丹系列的配伍应用,适用于未行手术或手术部分切除,术后复发,X-刀、γ-刀,放疗后患者,用yao3-6个月可消除症状,使瘤体缩小控制不再生长甚至消失,消除残瘤,预防复发,临床应用多年来疗效确切。

垂体瘤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对于脑垂体瘤也许您还有些陌生,但是脑垂体瘤已经相当常见,约10万人口中即有l例,近年来有增多趋势,特别是育龄妇女。导致脑垂体瘤的病因有很多,针对性的了解有助于后期的积极治疗。下面由垂体瘤各方面的发病原因:

脑垂体瘤的病因是由于下丘脑多肽激素促发垂体细胞的增殖,如移植入GHRH基因后,可引发大鼠促GH细胞增生,并进而发展成真正的垂体肿瘤。抑制因素的缺乏对肿瘤发生也可起促进作用,如ACTH腺瘤可发生于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的病人。脑垂体瘤的病因是发生在垂体上的肿瘤,通常又称为垂体腺瘤,是常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之一,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0-15%。绝大多数的垂体腺瘤都是良性肿瘤。

脑垂体瘤的病因有两种学说:

一种是下丘脑起源说;另一种是垂体起源说。根据对肿瘤细胞的克隆分析,目前认为大多数脑垂体瘤是由于体细胞的单克隆突变引起的,即肿瘤是垂体细胞的突变引起的。可以将脑垂体瘤分为有激素分泌功能的垂体瘤和无功能型脑垂体瘤。

前者主要包括: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垂体泌乳素腺瘤、垂体ACTH腺瘤又称库欣病、垂体TSH腺瘤、垂体促性腺激素腺瘤等。由于垂体无功能腺瘤早期症状不明显,所以发现时多数是以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视交叉压迫症状就诊,此时肿瘤多数为大腺瘤或巨大腺瘤。

据报道在垂体腺瘤的发生与7号染色体三体和8号三体有关。由于7号染色体的三体在正常脑组织、肾脏培养细胞中均有发现,其作为肿瘤染色体异常曾受到怀疑。但在最新研究中发现:高频率的7号染色体三体提示7号三体再现了体内的垂体腺瘤细胞中染色体异常。国外学者运用短期培养法对垂体腺瘤进行染色体研究时也同样发现7号染色体三体较为常见,其认为7号三体可能会增加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多肽PACAP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高表达。近来有人运用G显带和比较基因组杂交CGH技术发现较多的7号三体,因而推测7号三体可能参与了垂体腺瘤发病机理,8号三体在肝癌和乳腺癌均有报道。8q22-q23区域是myc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区,有学者运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在垂体腺瘤中发现有较高频率的8号三体。以上结果提示:7号、8号染色体的三体、四体或多倍体较常见,但在垂体腺瘤的各个亚型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因此,7、8号染色体的获得可能参与了垂体腺瘤形成的启动阶段。

临床上垂体瘤的分类有哪几种

1.功能学分类

分为功能性垂体瘤和无功能性垂体瘤,据瘤细胞分泌的激素将功能性垂体瘤再进一步分为PRL瘤,GH瘤,ACTH瘤,TSH瘤,LH/FSH瘤及混合瘤和未分类腺瘤等。此分类法在临床中最为常用。

2.肿瘤大小分类

按肿瘤直径大小分类,≤1 cm者称为微腺瘤; 1~4 cm为大腺瘤; > 4 cm为巨大腺瘤。

3.生物学行为分类

分为侵袭性垂体腺瘤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其定义为“生长突破其包膜并侵犯硬脑膜、视神经、骨质等毗邻结构的垂体腺瘤”。它是介于良性垂体腺瘤和恶性垂体癌之间的肿瘤,其组织学形态属于良性,生物学特征却似恶性。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预后均明显不同。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坏死、卒中、囊变发生率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有研究表明:70%的垂体卒中发生于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率高,原因一是很难切干净,二是增殖指数较高,肿瘤残余组织很快增长。

4.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标准

Kovacs 等通过对手术切除的8 000例垂体腺瘤研究后认为,垂体腺瘤的分类方法应包括5个方面,即临床表现和血中激素水平、神经影像学和手术中发现、肿瘤切片在光镜下表现、免疫组化分型及瘤细胞在电镜下的超微结构特征。每一条分类标准在确定诊断和分析肿瘤生物学表现方面均有重要价值,并已被推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垂体腺瘤分类标准。但该分类复杂,还未能在临床工作中广泛推广。

5.按细胞质的染色性能分类

依据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可将垂体腺瘤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嫌色性和混合性4类。过去认为,嗜酸性腺瘤表现为肢端肥大症或巨人症,嗜碱性腺瘤伴有柯兴综合征,而嫌色性腺瘤则无明显临床内分泌症状。实际上,仅依据垂体腺瘤细胞的嗜色特性进行分类,并不能反映垂体腺瘤的内分泌特征以及临床与病理学之间的关系

6.按组织结构分类

即按瘤细胞的排列方式及血管多少,分为弥漫型、窦样型、乳头型及混合型。

老人视力下降可能是脑肿瘤信号

老年人视力下降后,往往怀疑眼睛患有白内障或其他病变而到眼科治疗,但一些人治疗后视力仍不能明显改善。老人视力下降可能是脑肿瘤信号专家提醒,视力下降的老年人在眼科对症治疗后仍不见好转的,应做常规头部CT检查,以排除颅内垂体腺瘤等疾患的可能。

神经外科专家介绍,脑垂体腺瘤是良性腺瘤,由于垂体上方正好有视神经通过,垂体腺瘤逐渐长大,会压迫视神经损害视力,视力视野障碍是它最主要的症状之一。

脑垂体压迫视神经如果长期不能解除,会引起视神经萎缩,严重的会导致失明。

脑垂体瘤的疾病分类

1. 功能学分类

分为功能性垂体瘤和无功能性垂体瘤,据瘤细胞分泌的激素将功能性垂体瘤再进一步分为PRL瘤,GH瘤,ACTH瘤,TSH瘤,LH/FSH瘤及混合瘤和未分类腺瘤等。此分类法在临床中最为常用。

2. 肿瘤大小分类

按肿瘤直径大小分类,≤1 cm者称为微腺瘤; 1~4 cm为大腺瘤; > 4 cm为巨大腺瘤。

3. 生物学行为分类

分为侵袭性垂体腺瘤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其定义为“生长突破其包膜并侵犯硬脑膜、视神经、骨质等毗邻结构的垂体腺瘤”。它是介于良性垂体腺瘤和恶性垂体癌之间的肿瘤,其组织学形态属于良性,生物学特征却似恶性。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预后均明显不同。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坏死、卒中、囊变发生率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有研究表明:70%的垂体卒中发生于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率高,原因一是很难切干净,二是增殖指数较高,肿瘤残余组织很快增长。

4. 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标准

Kovacs等通过对手术切除的8 000例垂体腺瘤研究后认为,垂体腺瘤的分类方法应包括5个方面,即临床表现和血中激素水平、神经影像学和手术中发现、肿瘤切片在光镜下表现、免疫组化分型及瘤细胞在电镜下的超微结构特征。每一条分类标准在确定诊断和分析肿瘤生物学表现方面均有重要价值,并已被推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垂体腺瘤分类标准。但该分类复杂,还未能在临床工作中广泛推广。

突然闭经是垂体瘤作怪吗

垂体腺瘤是常见的颅内良性肿瘤,30—40岁多见,人群发生率一般为十万分之一,有的报道高达十万分之七,约占颅内肿瘤的10%以上。垂体腺瘤在临床上症状很多,既可表现为肢端肥大或巨大症,也可以表现为闭经、溢乳或性欲减退等;少数人表现为甲亢或甲低;少数病人没有明显的内分泌失调症状,仅有视力、视野改变。

一旦诊断为垂体腺瘤,患者不必过度紧张焦虑,目前垂体腺瘤的治疗方法很多。对于有明显症状的患者,应根据病情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药物治疗(如泌乳素瘤选用多巴胺抑制剂类,生长激素腺瘤选用拟生长抑素类药物)、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等。手术治疗主要针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肿瘤体积较大、颅内压迫症状较重的垂体腺瘤患者。

相关推荐

垂体瘤症状什么

1.激素分泌异常症群 激素分泌过多症群,如生长激素过多引起肢端肥大症;激素分泌过少症群。当无功能肿瘤增大,正常垂体组织遭受破坏时,因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而闭经。不育或阳痿常最早发生而多见。 2.肿瘤压迫垂体周围组织的症群 (1)神经纤维刺激症 呈持续性头痛。 (2)视神经、视交叉及视神经束压迫症 患者出现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和眼底改变;其他压迫症群。 3.垂体卒中。 4.其他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表现。

垂体瘤的发病病因

1.垂体腺瘤对正常垂体组织的压迫及放射性治疗的损伤造成垂体功能低下,影响了人体内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以至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进一步导致性腺功能低下,常见的一种垂体腺瘤的病因。 2.泌乳素瘤,女性表现为停经、泌乳、不孕,男性表现为阳痿、性功能减退,这与高泌乳素血症抑制了促性腺激素的释放、降低了垂体反应性并减少睾酮生成有关,这种情况下单纯补充睾酮制剂不能奏效的。 3.促甲状腺素腺瘤由于甲状腺功能低下,全身代谢缓慢,使体内雌激和雄激素的代谢随甲状腺素的缺乏而减少,这也一种非常常见的脑垂体瘤的病因之一。 4

垂体瘤的症状

1、激素分泌异常症群: 激素分泌过多症群,如生长激素过多引起肢端肥大症;激素分泌过少症群,当无功能肿瘤增大,正常垂体组织遭受破坏时,以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而闭经,不育或阳萎常最早发生而多见。 2、肿瘤压迫垂体周围组织的症群: 神经纤维刺激症 头痛,呈持续性头痛;视神经,视交叉及视神经束压迫症 患者出现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和眼底改变。 其他压迫症群: 1、不同种类垂体腺瘤的内分泌表现 (1)生长激素细胞腺瘤: 早期瘤仅数毫米大小,主要表现为分泌生长激素过多。 (2)催乳素细胞腺瘤: 主要表现为闭经、溢乳、不育,

为什么突然闭经呢

30岁的李女士身体一直很好,但近3个月都没来月经,到一家医院的妇科就诊,用“黄体酮”、“倍美力”等药物治疗后,月经来潮仍旧不规律,且月经量很少。前不久,她到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经过脑部核磁共振检查,确诊垂体腺瘤。经手术治疗后,月经正常了,各项内分泌检查指标也恢复了正常。 有关专家指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精神压力的增加,很多疾病更青睐现代女性。据统计,近几年女性垂体腺瘤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很多女性出现不明原因的闭经、溢乳症状。由于不知该怎样正确就诊,很多患者延误了治疗时机。 垂体腺瘤常见的颅内良性肿瘤

垂体瘤的发病原因什么

垂体瘤的病因至今仍有争论,而不同患者的具体发病病因都各有区别。而了解垂体瘤需要从发病病因入手,那么,下面我们就有请专家为大家介绍一下垂体瘤的发病病因什么。 1.垂体腺瘤对正常垂体组织的压迫及放射性治疗的损伤造成垂体功能低下,影响了人体内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以至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进一步导致性腺功能低下,常见的一种垂体腺瘤的病因。 2.泌乳素瘤,女性表现为停经、泌乳、不孕,男性表现为阳痿、性功能减退,这与高泌乳素血症抑制了促性腺激素的释放、降低了垂体反应性并减少睾酮生成有关,这种情况下单纯补充睾酮制剂

​泌乳素垂体瘤的诊断依据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内分泌检查、影像学检查三个方面。 垂体瘤病人的早期症状往往轻微,容易漏诊或误诊。如老年无功能性垂体瘤导致的垂体功能低下,视力下降;儿童及青春期垂体腺瘤出现视力下降或生长发育迟缓;男性泌乳素腺瘤所致阳痿;女性泌乳素腺瘤所致月经紊等。这不仅需要神经外科、内分泌科医生重视,而且需要相关科室如眼科、妇产科等的重视,应加强各科对相关疾病与垂体腺瘤的鉴别诊断。其中MRI检查及内分泌激素测定提高垂体瘤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 目前诊断功能性垂体腺瘤的内分泌学指标:血清 PRL〉30μg /L 、血清

垂体腺瘤有哪些症状

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扩展方向及分泌激素的类型有关,包括以下4组症状: ①垂体瘤分泌激素过多引起的症状和体征,常见者为肢端肥大症、库兴氏病及催乳激素瘤。 ②垂体本身受压症群,主要垂体促激素分泌减少,一般首先影响生长激素GH,其次为促黄体素、促卵泡素,最后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素。少数可伴有尿崩症。 ③垂体周围组织受压症群,包括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下丘脑综合征、海绵窦症群和脑脊液鼻漏等。 ④垂体卒中,指垂体腺瘤和/或垂体本身梗死、坏死或出血,临床上可迅速出现压迫症状及脑膜刺激症状,垂体

脑垂体囊肿有什么表现

1.视神经受压。由于肿瘤生长在蝶鞍内,向上发展则压迫视交叉或视神经而造成视力、视野的改变,90%以上的病人都有视力减退,也可为单眼视力减退,甚至造成一目或双目失明。 2.内分泌及代谢障碍。典型的垂体瘤症状。垂体腺内分泌功能很复杂,主要在中枢神经的支配下,通过内分泌控制人体的生长、发育、物质代谢及性器官、性功能等生理活动的调节。肿瘤向上可使丘脑下部,向后可使垂体后叶受累。垂体后叶含有抗利尿激素与催产素等,故垂体后叶受累可出现尿崩症。 3.垂体功能低下。垂体功能低下的程度与正常垂体腺细胞受压的程度有关。由

垂体瘤能治好吗

内科治疗一般会首先被选择为垂体瘤的治疗方法。多巴胺激动剂类药物已经有多年的临床应用经验,其中最为患者熟悉的溴隐停,这种药物在多数患者中能够有效的控制泌乳素腺瘤的症状,对其他类型的腺瘤也有一定的作用,只不过它的缺点也较突出,就"只治标,不治本",停药会复发。从外科的角度看,此药的应用会引起肿瘤收缩使质地变韧变硬,增加日后手术治疗的难度。 手术治疗应该被理解为"有可能实现根治垂体瘤的首选疗法",它为患者提供了疾病彻底治愈的希望。 手术方式一般分为开颅手术和经蝶入路手术两大类。 经蝶手术,就采用不

垂体瘤造成患者哪些不适

1.内分泌异常症群 垂体腺瘤的内分泌异常既可因肿瘤的直接分泌而引起,也可因肿瘤的占位效应而引起。绝大多数临床显性垂体腺癌都有分泌功能,这些肿瘤分泌一种或几种激素,产生相应的激素过多症群,称为高分泌综合征(hypersecretory syndrome)。随着瘤细胞的增殖,肿瘤的体积不断增大,于压追正常垂体组织和(或)邻近脑组织而产生相应的症状,称为占位效应。较大的垂体腺癌压迫正常垂体组织可引起垂体功能减退。GH瘤、PRL瘤、ACTH瘤和TSH瘤在占位效应出现之前因肿瘤自身的分泌已可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