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食症的家庭护理
厌食症的家庭护理
防止挑食和偏食。挑食和偏食影响小儿从多种食物中摄取机体所需要的营养,对身体十分不利。首先父母不要把自己的偏嗜带给孩子,不要当着孩子说自己不喜欢吃什么,也不要强迫孩子吃当时不爱吃的饭菜。其次孩子喜欢吃的饭菜要适当地限制,防止过食损伤脾胃。还有要经常变换饭菜花样,使孩子有新鲜感,提高他们的食欲。
保证充足睡眠,适量活动,定时排便。合理的生活制度能诱发、调动、保护和促进食欲。
改善进餐环境。如进餐时,大人过多地说笑,听广播,看电视,小儿吃饭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进餐的兴趣随之消失,进餐的动作也就停止了。所以应该排除各种干扰,让孩子专心吃饭。小儿进食父母不能过多干涉,更不能强迫孩子进食。在餐桌上要力求为孩子创造一个安详、和睦的家庭气氛。另外,尽量让孩子与大人共餐,这样可以提高小儿进餐的积极性。
如何预防宝宝厌食偏食
对孩子厌食的心理矫治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给孩子作好榜样。事实证明,如果父母挑食或偏食,则孩子多半也是厌食者;
2、注意引导。当孩子不愿吃某种食物时,大人应当有意识有步骤地去引导他们品尝这种食物,既不无原则迁就,也不过分勉强;
3、创造好的吃饭气氛。要使孩子在愉快的心情下摄食;
4、不要使用补药和补品去弥补孩子营养不足,而要耐心讲解各种食品的味道及其营养价值。
对厌食症的治疗,一般主张综合疗法:
一、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上面我们分析了不良饮食习惯对孩子的影响,那么家长就应该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饮食疗法:
食疗治疗厌食症,家长自己就可以办到,孩子也容易接受。比如将大麦炒焦后,加水煎汤,煮沸30分钟后,滤出药液加糖调味,代茶饮,可用于各种厌食症。
三、药物治疗:
中医认为小儿厌食是脾胃为病,它的机理是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根据中医的辩证,治疗时以调理脾胃为主,可采用运脾法,也可采用补脾法,而使脾胃调和,一般都有良好的效果。健脾中药不仅可以增加小肠的吸收能力,还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例如:健儿消食口服液、小儿消积丸、小儿喜食片、健脾糕片、大山楂冲剂、健儿散等,都是小儿厌食症常用中成药。
四、外治法:
一般比较常用的是推拿疗法和捏脊疗法,可以增加患儿的小肠吸收功能,增加胃泌素的分泌,从而增加食欲。
另外,要将厌食症与假性厌食做鉴别。假性厌食并不是真正的厌食,而是家长过分重视孩子的食量,可又掌握不好孩子的食量标准,总以为孩子吃得少。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说明:1、每个孩子的胃口都不一样,有的孩子食物吸收利用率高,有的孩子食物吸收利用率低,就是说同样吃了营养成分数量相同的食物,有的孩子营养已能满足自身需要,有的孩子则显不足。所以孩子吃多吃少,不能互相攀比,即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食量,只要孩子身高、体重正常增长,就不算真正的厌食。2、有些孩子爱吃零食,到正餐的时候,吃饭量就少,这种饮食状态也会影响孩子身高、体重增长,但是也不能视为厌食症。
如果家有小儿得了厌食症,家长应首先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儿科或消化内科进行全面检查,排除那些可以导致厌食的慢性病,排除缺铁、缺锌。平时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善进食环境,加强体育锻炼,尤其是长跑、游泳等耗氧运动。不要盲目吃药,不滥用保健补品;可以适当服用调理脾胃,促进消化吸收功能的中、西药。
厌食症是怎么一回事呢
厌食症就是由于怕胖、心情低落而过分节食、拒食,造成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甚至拒绝维持最低体重的一种心理障碍性疾病。约95%为女性,常在青少年时期就有类似的性格倾向。主要包括:小儿厌食症、青春期厌食症以及神经性厌食症。厌食症患者多有治疗上的困难,所以约有10%-20%的人早亡。原因多为营养不良引起的并发症和精神抑郁而引发的自杀行为。
1、家庭因素。与家庭环境有关,如:父母对孩子管教过严、过分追求完美;孩子对父母过分依赖;从小受到虐待、单亲家庭等。这样的孩子易偏激、很敏感、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性格特点。与体内激素分泌失调有关,如雌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下降、皮质类固醇激素升高等。
2、社会因素。常与社会因素有关,多有过度追求身体苗条的心理。由于担心发胖,认为胖就是不健康、不美,瘦就有精 神、有魅力,所以对身材的要求和对自己的期望,使她们非常注意饮食和体重,唯恐进食就会发胖,所以少吃或不吃食物,或者吃进后再设法吐出来。多见于那些谨小慎微,自我控制能力强的成功女性。此类患者多性格内向,敏感、多疑、偏激、情绪不稳定、无端的挑剔和喜好。
什么样的原因诱发了厌食症
1、家庭因素,与家庭环境有关,如:父母对孩子管教过严、过分追求完美;孩子对父母过分依赖;从小受到虐待、单亲家庭等。这样的孩子易偏激、很敏感、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性格特点。与体内激素分泌失调有关,如雌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下降、皮质类固醇激素升高等。
2、社会因素。常与社会因素有关,多有过度追求身体苗条的心理。由于担心发胖,认为胖就是不健康、不美,瘦就有精神、有魅力,所以对身材的要求和对自己的期望,使她们非常注意饮食和体重,唯恐进食就会发胖,所以少吃或不吃食物,或者吃进后再设法吐出来。多见于那些谨小慎微,自我控制能力强的成功女性。此类患者多性格内向,敏感、多疑、偏激、情绪不稳定、无端的挑剔和喜好。
如果发生了厌食症很有可能会发生营养不良的现象,所以我们应该要避免厌食症的发生,了解到了上述的介绍之后,大家认识到了厌食症的发病因素是什么了,厌食症较为普遍,会有较多的人出现厌食症的症状,从而困扰了患者的生活,大家应当提防厌食症的出现,而且还应当清楚的认识此病的发病因素才可以。
小儿厌食症家庭诱因
1.父母喂养不当
因为家庭经济条件改善、市场儿童零食供应增多,小孩子容易受不了诱惑乱吃零食,高蛋白、高糖的饮食使食欲下降,两餐之间随意吃糖果、点心、花生、瓜子等零食,以及吃饭不定时、生活不规律都影响食欲;
2.错误教育的影响
有些家长对儿童要求过高,限制其自由,阻止他们与其他儿童玩耍,或限制他想去的地方,影响其情绪,会使儿童食欲降低。此外,家长过分注意儿童进食,容易因为一次的进食不成功而对孩子发脾气,反复诱导或以威胁手段使小儿容易患上厌食症;
3.家长的影响
有些家长本身有厌食偏食的习惯,会给孩子留下不良的印象,导致孩子模仿大人的习惯引起厌食。
减肥为什么会得厌食症
减肥人群都有过度追求苗条身材的心理。在社会风气和媒体的导向下,他们认为胖就是不健康的,不美的,他们在减肥上用尽方法,减少对食物的摄入尤为明显,因此,减肥人群是厌食症的高发人群之一。
厌食症还和个人性格有一定的关系,部分人群性格内向,偏执,敏感的完美主义追求,在减肥的过程中对自己过于严格的要求,减少食物的量,容易诱发厌食症。
家庭环境对于孩子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家长对于孩子要求过高,太过严苛,追求完美等都会让孩子形成过于敏感,偏执,承受力差等性格,易于患上厌食症。
患者体内的内分泌异常也会造成一定厌食症状,比如皮质类固醇激素升高,雌激素下降等都可以导致人产生厌食症状。
小儿厌食症早期症状有哪些
1.所谓的厌食症,必须先排除小儿是否有感冒或内科慢性疾病、消化道疾病等疾病,因为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肝炎、慢性肠炎等疾病都会引起小儿厌食症,等到疾病痊愈后,厌食就会跟着改善,所以必须对上述疾病进行。
2.真正意义上的厌食症是指长时期食欲不振、看到食物也不想吃、甚至拒吃,这种情形一般连续两个月以上,如此,才符合所谓的“厌食”。
3.要从病史、体检和必要的化验检查深入了解,以除外消化系统疾病和全身性疾病对消化道的影响。详询小儿家庭和学校环境,有无影响进食习惯的因素。
4.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判断:
(1)看年龄,若是1岁以下的婴儿,特别是新生儿发现有明显食欲低下者,多为疾病所致,应该引起重视,可能是由败血症、结核病、佝偻病和各种营养缺乏症等。年纪稍大的小儿要特别留意其饮食的习惯和平时的生活情况,家庭环境等等;因为家庭环境较好的家庭,小儿容易养成不好的进食习惯,喜欢吃零食等,都有可能引起厌食症;
(2)看食欲不振的程度:如果是轻度的食欲不振可能是因为零食过多或者天气、心情不好等原因等所致;若情况比较严重,可能是厌食症或者其他潜在疾病。
厌食症能治好吗 如何预防厌食症复发
1.建立温馨,接受的家庭氛围。在家庭中要和谐相处,尽量不要激发矛盾,就算存在矛盾也不要公开激发出来,这样会无心之中给康复者带来伤害。
2.避免哪些负性评价。厌食症康复者应该避免哪些会给自己带来负反馈的场景,比如舞蹈,模特等,这些会勾起厌食症患者对于自己身材自卑心理的地方都要避免。
3.巩固健康的饮食习惯。厌食症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饮食练习才可能改变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出院后,要继续巩固。
得厌食症的原因竟是这6个
1、社会因素
厌 食症常与社会因素有关,多有过度追求身体苗条的心理。由于担心发胖,认为胖就是不健康、不美,瘦就有精神、有魅力,所以对身材的要求和对自己的期望,使她们非常注意饮食和体重,唯恐进食就会发胖,所以少吃或不吃食物,或者吃进后再设法吐出来。多见于那些谨小慎微,自我控制能力强的成功女性。此类患者多性格内向,敏感、多疑、偏激、情绪不稳定、无端的挑剔和喜好。
2、气候因素
气候环境气温高、湿度大,可影响胃肠功能鶒,降低消化液分泌、消化酶活性降低、胃酸减少等,致消化功能下降引起厌食。
3、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厌食症也与家庭环境有关,如:父母对孩子管教过严、过分追求完美;孩子对父母过分依赖;从小受到虐待、单亲家庭等。这样的孩子易偏激、很敏感、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性格特点。
4、喂养不当
喂养不当正常儿童每隔3~4h胃内容物排空、血糖下降,就会产生食欲。喂养不当或饮食习惯不良,如吃饭不定时,饭前吃零食或糖果,胃内总有东西、血糖不下降,就不会有食欲。
5、情绪因素
情绪因素强迫喂食,引起儿童反感,各种影响儿童情绪的因素,均可导致厌食。
6、内分泌失调
身体因素厌食症与体内激素分泌失调有关,如雌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下降、皮质类固醇激素升高等。此外,急慢性疾病可导致胃肠动力不足(功能性消化不良)引起厌食。几乎所有抗生素长期应用都会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微生态失衡,造成腹胀、恶心与厌食。
厌食症症状有哪些
一、体象障碍
厌食症的主要表现往往是围统体重减轻而进行的。厌食症患者由于长期刻意挖制食欲不敢吃饱,消化液分泌减少,引起食量进一步减少。随着“减肥”的深入而真的出现食欲减退现象。厌食症患者在发病早期,仅有体重减轻的现象,仍能正常工作学习,同时,由于刻意增加活动量、继续减肥、继续节食、体重持续下降。
厌食症病程后期由于严重营养不良,产生浮肿、乏力、消瘦和心率减慢等症状,最后产生心、肝、肾、脑等器质性损害,然而至此病人仍然不愿进食,以致骨瘦如柴、皮包骨头、病情继续恶化,出现重度营养不良甚至并发其他躯体疾患如感染,严重的厌食症患者有死亡的危险。
二、起病不明
厌食症患者起病隐匿,以致家里人不易发现,最初厌食症患者仅是偶尔几次的不进食,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规律性的节食,以致出现进食后引吐,参加剧烈运动,吃减肥药、喝减肥茶,参加各种与减肥有关的活动,如学习班等,交流减肥经验,心得,体会,最后发展成条件反射,一听到吃饭就恶心、呕吐,总说自己不饿,体重明显减轻,营养缺乏。出现头晕、头昏、眼花低血糖等反应,稍活动就出汗。
三、内分泌功能障碍
由于营养不良以及内分泌功能障碍,少年女性厌食症常因月经初潮迟迟不来,来了月经的会出现闭经、乳房不发育,或停止发育或发育迟缓,男性少年儿童厌食症第二性征不明显,生长停滞。
厌食症有哪些症状
1.所谓的厌食症,必须先排除小儿是否有感冒或内科慢性疾病、消化道疾病等疾病,因为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肝炎、慢性肠炎等疾病都会引起小儿厌食症,等到疾病痊愈后,厌食就会跟着改善,所以必须对上述疾病进行。
2.真正意义上的厌食症是指长时期食欲不振、看到食物也不想吃、甚至拒吃,这种情形一般连续两个月以上,如此,才符合所谓的“厌食”。
3.要从病史、体检和必要的化验检查深入了解,以除外消化系统疾病和全身性疾病对消化道的影响。详询小儿家庭和学校环境,有无影响进食习惯的因素。
4.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判断:(1)看年龄,若是1岁以下的婴儿,特别是新生儿发现有明显食欲低下者,多为疾病所致,应该引起重视,可能是由败血症、结核病、佝偻病和各种营养缺乏症等。年纪稍大的小儿要特别留意其饮食的习惯和平时的生活情况,家庭环境等等;因为家庭环境较好的家庭,小儿容易养成不好的进食习惯,喜欢吃零食等,都有可能引起厌食症;(2)看食欲不振的程度:如果是轻度的食欲不振可能是因为零食过多或者天气、心情不好等原因等所致;若情况比较严重,可能是厌食症或者其他潜在疾病;(3)有无症状出现:若小儿有轻度食欲不振,但是依然活泼、愉快,多属正常情况。若伴有疲倦、精神萎靡、低热者,多系结核或其他感染。伴有腹疼和便血者应注意胃、十二指肠溃疡,寄生虫等。伴反应迟钝,皮肤粗糙,少汗和发育不良者,应注意甲状腺功能低下。伴多汗、肋骨串珠、方额、颅骨软化等骨骼改变系佝偻病。(4)微量元素的检查:通过微量元素的检查,可以帮助找到是因为哪种微量元素缺乏引起的厌食症,也有助于判断。
如何患上厌食症
厌食症的病因学复杂,为多因素疾病,涉及社会文化、心理学和生物学等多方面。
过去,厌食症常常被认为是与西欧和北美文化密切相关的疾病;但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广告业飞速发展、饮食习惯发生改变、健身行业大量涌现以及妇女社会角色发生转变,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许多非西方社会也均有厌食症的报导。在西方国家,存在着“苗条”的文化压力,大量的媒体信息和营销策略营造出节食促进成功这样的氛围,女孩在她们早年社会化过程中就认为苗条的女性比胖的女性更具有吸引力、更成功。
厌食症患者病前可有一定的性格特征,比如低自尊、完美主义、刻板固执、保守欠灵活、敏感多虑、严谨耿直、内向拘谨、胆怯退缩、多动好胜、自尊心强、自我中心、不合群、幼稚、好幻想、不能坚持己见、犹豫不决等,对成功或成就的要求非常高。临床资料证实,人际关系紧张,学习、生活遭受挫折,压力过大,新环境适应不良,家庭不和睦,家庭成员发生意外,重病或死亡,以及自身的意外事件导致精神情绪抑制因素与厌食症有关。一些儿童平时偏食、挑食、好吃零食等不良饮食习惯,父母有过度关注子女饮食,反复唠叨,强迫进食,反而降低了儿童摄食中枢的兴奋性,进而发展为厌食症。
遗传因素在厌食症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这由家系研究和双生子研究证实,不过,厌食症的遗传方式和基因位点尚未确立。有关厌食症的神经生物学已展开了深入研究,涉及的神经递质有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等,厌食症还存在多种神经内分泌异常,多种激素或神经肽与食欲、饱感有关,并且不同激素或神经肽之间存在多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对大多数的神经内分泌失调而言,它们是状态相关的,往往在临床恢复后亦恢复正常。脑影像学方面,有多项CT研究显示厌食症患者在长期饥饿时有CSF间隙扩大(脑沟和脑室扩大),有一项研究发现体重增加后又恢复;功能影像研究发现厌食症患者额叶和顶叶皮层代谢和灌注降低,并推测局部5-HT功能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