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攻击行为的表现
宝宝攻击行为的表现
主要就是孩子有暴力行为,喜欢攻击别人,具体可以分为两大类:
· 工具性攻击
主要是为了抢夺物品或者空间而攻击他人,并不是为了伤害他人。比如宝宝通过咬、推、打等攻击行为,占有玩具或者活动范围。
· 敌意性攻击
这种就是为了伤害他人而进行攻击,主要通过语言、工具以及肢体攻击他人,以得到心理以及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比如宝宝在别人跌跤时嘲笑,直接打小伙伴,或者背后说坏话或者造谣等等。
TIP:需要提醒的是,攻击行为在大部分孩子身上都有体现,而随着年龄变大,其攻击方式也有改变。所以家长一定要时刻关注宝宝,一旦出现攻击性行为,就要及时阻止并纠正。
孩子到了青春期会有什么问题
过度节食行为青少年特别是女孩特别容易出现过度节食,甚至是导致厌食症的情况。
在青春期对于身体过度关注,特别在意他人对于自己的评价,希望自己有一个苗条的身材,从而让同学,朋友们羡慕。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会出现过度节食这种不健康的瘦身方法。不正常的饮食习惯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以及身体发育,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矫正:
更客观的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注重内在美。
攻击暴力行为攻击行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敌意性攻击行为,即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攻击行为;二是工具性攻击行为,即通过攻击行为来得到其他东西。
青少年的情绪很不稳定,经常会出现情绪化行为,并且不考虑情绪行为的后果,常常会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
矫正:
1.教会青少年情绪管理的能力,让他们知道情绪是可以控制的,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来表达情绪。
2.让青少年认识到攻击行为的危害性。
3.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共情和同情的能力。
自杀自伤行为青少年容易出现自伤或者是自杀行为。当在生活中遭遇到挫折的时候,青少年会选择比较极端的方式来应对,实际上是幼稚性的表现。
矫正:
1.面对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方式。
2.认识生命的价值,生命是最可贵的。
考试与升学压力青少年还面临者巨大的学习压力,容易出现考试焦虑症,成天觉得压力大,导致学习,生活受到严重的干扰。
矫正:
1.正确认识考试,分数,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
2.学会调节自己。可以通过跑步,打球来舒缓心理压力。
性心理问题青少年的性意识开始觉醒,伴随着强烈的性冲动,如果没有接受科学,健康的性教育,学习性知识,也容易出现性心理问题。
矫正:
1.正确认识青春期的性冲动,是正常的现象。
2.拒绝早恋和婚前性行为,学会把爱情和性冲动分开。
情绪问题青少年还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因为他们逐渐开始面对这个世界,脱离父母的保护,自然而然会遇到各种阻碍和挫折。在失败的时候会出现沮丧,抑郁,恐惧等问题。
矫正:
1.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能及时察觉,调整自己以及他人的情绪,培养情商。
2.学会寻求帮助,向亲人,朋友倾诉等方式来调节情绪。
儿童尽量少喝碳酸饮料
碳酸饮料酸酸甜甜的,非常爽口,是很多孩子们的最爱。尤其是在吃一些快餐食物的时候,会喝碳酸饮料。而一项新研究发现,每天大量饮用碳酸饮料容易导致儿童攻击性更强、注意力不集中和不合群等行为问题。母婴专家指出,儿童尽量少喝碳酸饮料。
这项研究对美国20个大城市的3000多名5岁儿童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近两个月孩子碳酸饮料摄入情况以及“儿童行为清单”问卷调查表。
结果发现,43%的儿童每天至少喝1罐碳酸饮料,4%的儿童每天喝至少4罐碳酸饮料。在调节了多种社会经济因素之后,研究人员发现,任何类型的碳酸饮料都与儿童攻击行为有关,摄入量越大,儿童攻击行为就越强。每天至少喝4罐碳酸饮料的孩子发生攻击行为的几率是正常孩子的2倍。这些孩子还更容易出现不合群和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问题。
研究负责人指出,这可能与碳酸饮料中大量的糖和咖啡因有关,也可能与碳酸饮料中的其他成分有关。相关研究仍待继续。专家建议,不论是儿童还是青少年,都应该尽量少喝碳酸饮料。
什么是宝宝攻击行为
根据攻击的行为意向性,可把攻击行为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两种。
工具性攻击:工具性攻击视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比如宝宝采用踢、
打对方的方式来争夺玩具,而争端的起因主要是由物品和空间的争夺引起的。
敌意性攻击:敌意性攻击是尤以伤害别人的行为,如以言语、身体或工具直接或间接地向他人施以攻击,取得心理快乐、精神愉悦的一种方式,比如宝宝会在他人摔倒时进行嘲笑、打踢另一个人等。
值得注意的是,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宝宝身上都或多或少有表现,但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其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也会产生变化。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宝宝具有攻击性行为时,一定要及时加以纠正。
宠物狗的生活习性
食 性
犬在远古时代是肉食动物,以捕食小动物为主,宠物狗在人类的驯化和长期影响下食性发生了较大改变,变成以肉食为主的杂食动物,有的宠物狗甚至具有广食性,各种肉、蛋、动物骨血、内脏等动物性食料,各种粮食
作物加工的产品、各种豆类籽实以及各类蔬菜、果品等均可摄食。但在饲养宠物狗时最好以肉食为主,在其饲料中应配置较多的动物蛋白和脂肪,辅以素食,否则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其正常生长发育和健康得不到保障。犬具有食肉的生理特性,如其犬齿、臼齿都较尖锐、强健,利于撕咬、切断,胃中盐酸的含量在家畜中居于首位,肠壁厚,容易消化肉食品,但不善咀嚼,进食时“狼吞虎咽”。了解了这些特性,以免宠物狗进食时刺伤口腔、食道。俗话说“狗改不了吃屎”,狗不但吃人屎,也吃狗屎,这是狗的恶习,必须纠正。[1]
等级习性
狗生性好群居,且有明显的等级习性,保护同伴,敬畏领袖。狗群中总是有一只狗处于首领的地位成为头犬,它带领狗群活动,支配、管辖着狗群。头犬的首领地位通过争斗获得。通常头犬只许自己不许对方检查它犬的生殖器官;不准其它狗向其排过尿的地方排尿,其它犬可在头犬面前摇头、摆尾、顽皮或退走、坐下或躺着,只有头犬离开时才能站住。等级明确后,敌对状态消除,开始成为同伴、队友。宠物狗的主人通常被宠物狗看作团队的领袖,如果一个陌生者(人或狗)被团队领袖无敌意地接受,宠物狗一般也同样接受。饲养宠物狗必须让它明白它是家庭团队中地位最低的成员,否则它不会服从家庭团队其他成员。[1]
领地习性
狗有明显的领地习性,习惯以尿或气味来标记它的“势力范围”,且经常更新,以此来向其它动物示意自己的“领地”,警示其它动物不得侵入。一只狗的气味可以使另一只狗知道这只狗的领地、性别、年龄和健康等状况。一块领地只可属于一只狗或一个狗群。
狗标记领地的办法就是在它平时行走的路途选一些固定的点撒少量的尿,如公狗在外行走时常往一些树干、路灯杆或路边、地角撒尿标记它的领地。外来犬如进入其它犬的领地,其行动格外谨慎,一旦领地犬来了,外来犬不敢看领地犬,假装忙自己的事,乘机离去以免与领地犬打斗。宠物狗在自己的领地会显得神气无比。公狗的领地习性比母狗要明显。[1]
攻击习性
狗的攻击习性表现为咬人或小动物,如不严加调教,非常危险。狗的攻击行为分为正常攻击和异常攻击行为。狗出于保护主人、保护领地、防卫自身安全、争取狗群支配权的攻击行为是正常攻击行为,但这些正常攻击行为如过于强烈,违背了主人的意愿就是异常攻击行为,如陌生人与狗主人打架、吵架或纠缠,狗挺身而出,向陌生人攻击,这是正常攻击行为,但如狗主人指令狗停止攻击,狗不服从指令仍然继续攻击,以至于伤害陌生人,这就是异常攻击行为;如对进入主人住所或庭院的陌生人进行攻击,这是狗的正常攻击行为,因为主人的住所或庭院被狗视为自己的领地,有防卫本能,但如狗主人指令狗不要攻击来访者,狗不听从指令仍然攻击来访者,以至于主人的亲朋好友都不能进入主人的住所或庭院,这就是狗的异常攻击行为;狗有防卫的本性,如自身安全受到威胁它会采取攻击行为,这是正常攻击行为,但如果伤及无辜就是异常攻击行为;狗群内为了争取首领(头犬)地位,狗与狗会发生攻击行为,这是正常攻击行为,接受支配和服从的角色是狗的一种本能,争取狗群支配权也是狗的一种本能,只要狗群确定了等级关系就会相安无事,友好相处,但如果主人现身时,狗群间发生激烈的打斗,主人没现身时狗群风平浪静,这就是异常攻击行为,说明狗群的等级关系没有确定,狗仗人势争夺首领(头犬)地位。[1]
狗常见的异常攻击行为有对小孩竞争性攻击行为、捕捉甚至杀死小动物的攻击行为等。本来温顺的宠物狗有时突然对主人家的小孩吠咬,使小孩受到惊吓和伤害,这是狗对小孩竞争性攻击行为,是一种异常攻击行为,其原因是狗与小孩争宠,狗嫉妒主人关爱小孩比自己多;狗虽然被驯化了几千年,但狗仍然具有逐猎和捕捉猎物的习性,常见它们煞有其事地追赶“猎物”,到最后几秒钟时又会突然放弃,有的会对小动物突然发起捕捉甚至杀死,如杀死鸡、鸭等,这些都是狗的异常攻击行为。狗的正常攻击行为可以合理引导,其异常攻击行为则要及时矫正,严加调教。[1]
吠叫习性
狗是狼的后代,吠叫是狗继承狼的一种行为习性,常作为联系同伴的“语言”。狗随着与人类共同生活不断进化,吠叫也成为其与人联系和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由于品种不同,狗有大有小,叫声也有高有低,但节奏和吠叫的方式基本是一样的。狗的吠叫可以表达哭闹、伤心、寂寞、哀怨、悲伤、不开心、伤痛、痛苦、高兴、催促、报信、威胁、愤怒、仇视、警觉等不同情感。但并不是所有的狗都会吠叫,也有不吠叫的狗。
现代都市有的楼房高达几十层,在这种楼房里养狗,夜深人静时一旦狗吠叫起来有时可传至周好几平方千米,因此养狗要考虑周边环境,避免扰民。[1]
交往习性
狗非常喜欢与人交往甚至胜过同类。喜欢与人交往是狗天生的习性,不仅仅是因为与人交往可以得到照顾, 有吃有住,更主要是因为狗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听觉灵敏,嗅觉惊人,记忆力也强,在与人为伴的过程中能建立感情,对主人有强烈的保护心理。狗会从水中、失火的房子里以及其他灾难中救援主人,如果狗的主人去世,狗会悲伤,有的不吃不喝,有的对任何事情都无精打采,有的为了主人牺牲了自己的性命,真实感人的故事很多,这也是狗成为最受家庭喜欢的宠物的主要原因。
给他点时间学会社交平衡
幼小的孩子同样具有攻击能力。由于父母的疏忽,很少注意幼儿的攻击行为,还认为活泼可爱,结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的正当维权行为成了攻击性行为。
攻击与我们意志中赞成或不赞成的行为相关——两者都与能量和目标有关,帮助我们用伤害行为和破坏力积极地把握生活的挑战。
我们大部分人要我们的孩子在他们被别人粗暴地对待时能维护他们自己的权利。我们希望他们不要打架,但如果被攻击能够对付攻击者,也就不压制。一个孩子在太多或太少攻击行为中要找到健康的平衡可能是他成长中最难的任务。
根据发展理论,攻击的冲动或驱动源自人类孩童,是心理生命力和生存的关键层面。
在第一年,幼儿常常不认为有攻击行为,而且鼓励他推、拉、或对别人使力是明显指挥能力和维权的迹象,反映了攻击的健康成熟。但9个月大的幼儿抓着你的头发,他不知道头发会受到伤害——在其他行为中可以看到以同样富于顽皮的方式行事。
只有到第二年,当孩子发展到分清“我”和“你”,他开始理解他对某人生气和对人使脸色。我们通常到第二年时才谈论一个孩子对他人的残忍或敌对。即使到那时,他仍不能知道理解他行为影响的因果或者如何调整他对别人的行为。当你15个月大的孩子猛击一个脆弱的物体时,他是在维权,而不是期盼它的结果。
儿童心理的压抑状态有什么表现
儿童心理乱扔东西爱打人
5岁的小威是个让人“头痛”的孩子:在幼儿园总是抢小朋友的玩具;做游戏只能赢不能输,否则就会耍赖;想要什么就大哭大闹,从不会好好说……小威妈妈深感无奈,只好带他到医院儿童心理科咨询。医生发现,小威的父母由于工作忙,很少带他出去玩,以致小威缺乏与人交流和相处的机会,父母的冷落也让他的心灵受到伤害,从而导致了“不合群”等表现。
一般而言,孩子的攻击性在2—3岁左右开始体现,比如没轻没重地随手把东西扔在地上,或莫名其妙地推别的孩子。这是因为,幼儿是不会约束自己的。对孩子的这些行为,有的家长觉得好玩而放任不管,反而会固化其攻击行为。据研究,攻击行为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倾向,但后天的养育也很重要,如果父母或家人过于粗暴,对孩子的关爱不够,更有可能固化其先天的攻击倾向。
对策
家长不要急着教训孩子,首先要了解导致攻击行为的事件始末和孩子内心的想法,弄清楚后再思考从何入手来教育孩子。切忌不分青红皂白就打孩子,以暴制暴只会强化攻击行为。对于只是偶然出现攻击行为的孩子,只需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等孩子大一些,心理成长了,攻击行为自然就会消失。对于常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家长可以安排一些简单、需要耐心的游戏,以确保他有足够的时间完成。
总是不愿意睡觉
上5年级的小洋晚上不愿意睡觉,整天无精打采,还常常无故乱发脾气。医生检查发现他并无躯体原因,经心理医生询问得知,小洋在学校目睹没写作业的同学被老师惩罚,这让他总担心作业做不完,会受到同样的惩罚,所以睡不着觉。
目睹同学被老师责罚,或许被责罚的人心里没当回事,可看到的孩子却被吓坏了。这其实与孩子天生的气质类型不同有关。有的孩子天生忧郁、敏感,情绪易受影响,容易受到创伤性事件的影响。有的孩子区分不开想象与现实的世界,会被想象中的怪物吓到,会因白天看到的动画片、听到的故事中有一个吓人的怪物,而认为怪物就在身边。还有的孩子对公平和温暖的要求很高,一旦老师和家长冷落了他们,或对他们有所不公,就会内心受伤。因此,家长一定要读懂孩子的心,关注孩子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有时候,许多困难在家长眼里不值一提,但却会让孩子受到伤害。
对策
睡觉前和孩子聊聊天,给他们关爱和安全感,也给他们机会说出心里话。如果是因为看了什么吓人的东西,可以通过一些小故事引导他们克服恐惧,同时要让孩子看积极快乐的动画片和图书。如果在学校出了问题,家长应该与老师沟通,并与老师达成共识,善待孩子,多给他们一些鼓励。
宝宝看动画片的利与弊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儿童观看动画片也一样,既可能产生积极的效果,也可能产生消极的效果。从积 极的效果看,儿童观看动画片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第一,动画片可以满足儿童娱乐的愿望。大量具有美学、享乐、刺激、轻松等特性的动画片对儿童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可以使儿童的情绪刺激需要得到满足。第二,动画片可以充当儿童暂时的 伙伴。当儿童从幼儿园或学校回到家里后,父母们往往不能长时间陪伴孩子游戏、交流,于是,动画片可以满足孩子们的交往 需要。第三,动画片可以为儿童提供有关社会和自我等方面的知识。优秀的动画片总是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儿童可以从中认识到什么样的人是好人,什么样的人是坏人,我应该做什么样的人,等等。第四,动画片可以帮助儿童培养自控能力和勇敢精神,养成良好的合作、共享和助人等行为习惯。许多优秀的国产动画片,如《舒克和贝塔》、《黑猫警长》、《金刚葫 芦娃》、《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都给儿童提供了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当然,也有一些动画片中含有暴力和色情等内容,儿童观看这类动画片后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如产生攻击行为。
应该指出的是,我这里用的是“可能”,而不是“必然”,因为:第一,并非所有含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都会导致儿童产生攻击行为,只有那些在动画片里,暴力行为很少受到惩罚,反倒是男子汉的英雄表现,或者暴力行为作为解决冲突和达到个人目标的有效方法时,儿童才容易模仿攻击行为。第二,并非含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对所有儿童都具有提高攻击行为的效果。对不同的儿童来说,暴力内容的影响是不同的,同一个含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在促进一个儿童的攻击行为的同时,可能会抑制另一个儿童的攻击行为。例如,有的儿童不喜欢看含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有的儿童只将暴力看作是一种单纯的娱乐,并不相信它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这些儿童一般不会模仿攻击行为。只有那些盲目崇尚暴力“英雄”,把观看暴力看作是一种精神寄托的儿童才会模仿攻击行为。
尽管如此,家长们还是应该采取措施帮助孩子免受或少受含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的影响,以下两点建议也许能对家长们有所裨益。第一,尽量限制孩子观看含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比如,含有残酷场面、惊险动作、战争、结伙凶杀、拳击等内容的动画片,应尽量限制儿童观看。第二,与孩子一起观看动画片。通过与孩子一起观看动画片并对内容进行适当的解释 ,父母可以调节或减缓暴力内容对孩子产生的不利影响,如告诉孩子,现实生活中的暴力并不像动画片中表现得那样普遍,而且,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行为通常要受到相应的惩罚,暴力并不是解决冲突的有效方法,等等。
总之,家长们对待孩子观看动画片,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严厉压制,而应该耐心引导。
家庭暴力会遗传吗 家暴如何遗传
家暴如果从遗传的角度来看的话,属于行为遗传学。家暴属于其中的反社会性人格遗传,容易产生反社会的攻击行为。从欧美所做的反社会行为研究中,发现反社会人格的遗传度是比较高的。而家暴遗传给下一代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
1.基因遗传。我们都知道雄激素,雄心荷尔蒙带有一定的攻击性。这也是为什么现实中男性的攻击性比较强,家暴中的施暴者多为男性。而遗传基因决定,有的男性雄激素比较多,攻击性比较强。
2.暴力的环境。从小生活在暴力环境中的孩子,会把暴力行为习惯化,并且认为暴力行为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或者形成了暴力的行为模式。
宝宝打人怎么教育 不要过多评价宝宝的行为
过多的关注反而会起到强化的作用,所以,平时避免让宝宝过多地听到大家对他“打人”“咬人”行为的谈论,也不要因此给宝宝冠上“小霸王”之类的绰号。要多关注宝宝的细微变化,当他有“打人”“咬人”的倾向时,就要及时干预制止。如果宝宝4、5岁以后还是有明显持续的攻击行为,可以带着他拜访心理医生。
如何帮助宝宝度过第一叛逆期
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家长首先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比如说,“我不喜欢扔玩具,因为玩具会受伤;妈妈不喜欢你用脚踢墙壁,因为墙壁会变脏变难看;我不喜欢你打小朋友,因为小朋友也会痛等等”让孩子意识到他的这种行为是不被父母所喜欢的,这比恐吓和冗长地说教对孩子更有效。
其次,我们应该去弄清楚导致宝宝攻击他人的原因。比如他被其他小朋友欺负过,或者是经历了特别沮丧和恼火的事情等等。宝宝很有可能通过无意的攻击性行为使他的某些要求得到了满足,使他误认为攻击性行为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或者,宝宝认为大人对他受到的伤害不予理解,心理受到伤害。这时,如果大人能够紧紧的搂住宝宝,轻拍他的背部,轻轻的告诉他你的理解。这样的宝宝会慢慢地平息他的火气。
最后,你要帮助孩子去释放或是转移攻击性的情绪。3岁的孩子已经具备很强的语言能力。我们要鼓励孩子开口,让他自己来解释为什么他会去攻击他人。如果宝宝不愿意说,而你可能已经猜到宝宝行为背后的原因,你可以替他说出来,比如“我猜你是因为…是这样吗?如果不是的话,你可以纠正我…”这样孩子会觉得原来父母很关心自己,很在乎自己的想法,会促进他和你沟通。然后你可以继续和他交流,共同找出解决的办法。
宝宝攻击行为的原因
宝宝和别人一起玩耍的时候,突然发起脾气,把别的小朋友一把推开。才一两岁就这么有攻击性,妈妈们一定很担心。那么为什么会宝宝有攻击行为?宝宝攻击行为有哪些表现?要怎么纠正宝宝攻击行为呢?
1.总遭遇挫折
当宝宝的要求不能被满足、总是面对失败或者被别人侵犯的时候,就非常容易出现攻击行为。比如一个人玩的很开心的时候,小伙伴出现打扰了宝宝,抢走了他的娃娃,那么他就可能通过语言或者肢体攻击这个小伙伴。
2.得不到关注
如果宝宝长时间得不到家长或者其他小朋友的重视,那么他很可能爆发攻击行为。比如宝宝长时间被家长忽视,那么他就会通过很多方式获得大人的关注以及自我满足。
3.获取成就感
如果宝宝感觉自己很失败,希望获得成就感,那么他就可能通过攻击别人来展示自己的强大,满足其追求成功的心理。比如宝宝得不到表扬或者关注,他就会通过打架而“出名”,博得大人的重视,让其他小伙伴畏惧,获得这种畸形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