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是什么
癔症是什么
癔症(分离转换性障碍)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癔病的主要表现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
分离是指对过去经历与当今环境和自我身份的认知完全或部分不相符合。
转换是指精神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接着出现躯体症状,一旦躯体症状出现,情绪反应便褪色或消失,躯体症状便叫做转换症状,转换症状的确诊必须排除器质性病变。
癔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较有影响的观点大致可归纳为两种。第一种观点认为癔症是一种原始的应激现象,所谓原始反应即人类在危机状态下所表现出的各种本能反应,包括:
①兴奋性反应如狂奔、乱叫、情感暴发等精神运动性兴奋状态;
②抑制性反应如昏睡、木僵、瘫痪、聋、哑、盲等;
③退化反应如幼稚行为、童样痴呆等。
第二种观点认为癔症是一种有目的的反应,临床实践发现癔症常常发端于困境之中或危难之时,而且癔症的发作往往能导致脱离这种环境或免除某些义务。
梦游和癔症的区别是什么
梦游是在睡觉时半醒的状态下出现的行为,是一种睡眠障碍,主要是人的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一般就是深睡中睁开眼睛表情茫然,起身离床,行动迟缓而单调,如在房中来回走动、颠三倒四地乱穿衣裤鞋袜,也有人会开门、打水、做饭等。一般时间是4-6分钟左右,而早上醒来对上述情形却完全没印象。而且一般梦游者活动的地方多是熟悉的环境,所做动作也多是常做的一些重复性动作。
癔症是由一些精神刺激导致的,如遇到重大变故,另外还有一些生物学因素,如遗传,一些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像脑外伤等都可诱发癔症,发病时可出现情绪暴发,伤人伤已,运动障碍,或是出现抽搐发作,或是听觉视觉等出现障碍,主要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
从上面两者的介绍中可知,梦游是精神压抑造成的,所以要根治梦游症状必须要做的是解除内心深处的压抑。而癔症是功能性的,治疗主要是心理治疗。一般癔症经过治疗都是可以得到控制减少发作的。
年轻女性要注意癔症
年轻女性要注意癔症癔症一般好发于年轻女性,因年轻女性普遍存在着好幻想、易动情、意志较脆弱、暗示性较高的心理特点,如果在其成长过程中,父母过于宠溺、或其它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其形成任性、孤僻、或自我显示、好出风头、以感情代替理智,以幻想代替现实的性格缺陷,那么,一旦其人生过高的要求不能如愿,或生活发生重大变故(如亲人亡故、夫妻离异等),或受到恐吓、误解、侮辱、委屈等,就会使其心理承受能力崩溃,导致癔症的产生。
由于癔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心理疾患,且在症状的发生和治疗过程中,暗示和自我暗示起着重要作用,在一定场合还可导致集体发病。所以,必须对癔症进行防治。
首先,要正确对待癔症患者,癔病是神经症而非精神病,癔症患者并无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一旦诱因消失,患者会霍然而愈。
第二,要注意缓解紧张情绪,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轻松的环境,因为紧张情绪是蕴酿癔症的温床。年轻女性要注意癔症
第三,要加强对患者意志品质的训练,注意培养她们开阔的心胸和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
第四,要设法消除患者的心理创伤,以“要言妙道”的方式加以开导,指导患者正确对待人生。对待自己的性格缺陷。
第五,采用暗示疗法,“假药”妙用,当癔症患者突然出现种种丧失功能的症状时,可请有权威的医生开点安慰剂,却告诉患者是可以药到病除的灵丹妙药,以达到使症状减轻和消失的结果。
第六,当癔症患者发病时,首先要控制其言行,让患者镇静下来,以免发生意外,严重时要立即送医院。年轻女性要注意癔症
癔症的两大引发因素
癔症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癔病的主要表现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分离,是指对过去经历与当今环境和自我身份的认知完全或部分不相符合。转换,是指精神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接着出现躯体症状,一旦躯体症状出现,情绪反应便褪色或消失,这时的躯体症状便叫做转换症状,转换症状的确诊必须排除器质性病变。癔症是由什么引起的?
1、生物学因素
(1)遗传:最早的癔症遗传学研究是Kraulis在1931年完成的。他调查研究了1906~1923年期间被Kraepelin诊断为癔症患者的所有亲属,发现患者父母中有9.4%曾患癔症住院;兄弟姐妹中有6.25%曾患癔症住院。癔症患者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中分别有1/2和1/3的人有这种或那种人格障碍。
(2)素质与人格类型:通常认为,具有癔症个性的人易患癔症。所谓癔症个性即表现为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国外还有不成熟、要挟、性挑逗等特征的描述。
(3)躯体因素:临床发现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有促发癔症的倾向。多发性硬化、颞叶局灶性病变、散发性脑炎、脑外伤等均可导致癔症样发作。
2、心理因素现代医学观点倾向于癔症是一种心因性疾病。
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癔症的影响作用较明显,主要表现在癔症的发病形式、临床症状等方面,有人认为也影响其发病率。
引起癔症的原因有哪些
1、生物学因素
(1)遗传:最早的癔症遗传学研究是Kraulis在1931年完成的。他调查研究了1906~1923年期间被Kraepelin诊断为癔症患者的所有亲属,发现患者父母中有9.4%曾患癔症住院;兄弟姐妹中有6.25%曾患癔症住院。癔症患者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中分别有1/2和1/3的人有这种或那种人格障碍。
(2)素质与人格类型:通常认为,具有癔症个性的人易患癔症。所谓癔症个性即表现为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国外还有不成熟、要挟、性挑逗等特征的描述。
(3)躯体因素:临床发现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有促发癔症的倾向。多发性硬化、颞叶局灶性病变、散发性脑炎、脑外伤等均可导致癔症样发作。
2、心理因素现代医学观点倾向于癔症是一种心因性疾病。
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癔症的影响作用较明显,主要表现在癔症的发病形式、临床症状等方面,有人认为也影响其发病率。
癔症是怎么引起的
癔症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精神因素和暗示作用。惊恐、受辱、委屈、不如意及亲人的离去等较强烈的精神创伤,往往是癔症的第一次发病诱因。而以后的发病,不一定都有很强烈的精神因素,也可能只是由于与精神创伤有联系的事件,或仅仅是在与第一次起病相类似的情景下,就可以突然发病。
另外有些患者是因为疼痛、发热、不适、劳累等躯体因素,导致精神紧张恐惧或精神不悦而发病。暗示也有致病作用,如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谈话、表情或传说,或者看见其他人发病等均可成为癔症的发病因素,患者可通过自身体验和联想、产生疑虑,深信自己会发病而发病,这便是自我暗示的作用。
癔症治疗的自我调节方法
癔症治疗的自我调节方法,癔症是大多数人都有所了解的,因为癔症疾病威胁着患者的健康生活,很多人都害怕的癔症疾病的干扰。因此,对癔症疾病的正确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专家来为我们介绍癔症的自我调节的方法:
一、体育需要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信心,勇气和刚毅果断的意志品质为基础。因此,精神上的缺陷,运动是正确的,对健全人格培养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
二、性格改变:努力学习,大脑中的勤奋,有助于正确的心理不成熟的缺陷。阅读是有意义的,有利于改变情绪极不稳定的歇斯底里人格缺陷,情感战胜理性缺陷。
多反省:情感丰富不稳定、心理不稳定、心理不成熟等心理缺陷
三、多反省:情感丰富不稳定、心理不稳定、心理不成熟等心理缺陷,常使癔症患者在人生道路上动荡不安,遇到心理矛盾和压力,常可诱发各种疾病,甚至导致癔症大发作。克服心理不稳定,更好地培养良好个性的方法是自我反省。
癔症对患者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所以早发现早治疗,这样对恢复治疗有很大的帮助,其次是选择正规专业的治疗医院,这样对治疗有很大的保障
癔症遗传吗 癔症可以治好吗
癔症是可以治好的。
癔症是一种心理问题,通过专业的心理干预治疗,能够得到很好的治愈,一般预后都不错。
癔症的发病机制
癔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较有影响的观点大致可归纳为两种。第一种观点认为癔症是一种原始的应激现象。所谓原始反应即人类在危机状态下所表现出的各种本能反应。包括:①兴奋性反应如狂奔、乱叫、情感暴发等精神运动性兴奋状态;②抑制性反应如昏睡、木僵、瘫痪、聋、哑、盲等;③退化反应如幼稚行为、童样痴呆等。
第二种观点认为癔症是一种有目的的反应。临床实践发现癔症常常发端于困境之中或危难之时,而且癔症的发作往往能导致脱离这种环境或免除某些义务[1] 。
癔症性抽搐是什么
癔症是一种现代社会十分常见的心理疾病,也许很多人们对于“癔症”这一专业术语不是十分熟悉,但是一提到“疯子病”,相信广大读者就十分了解了,癔症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疯子病。那么癔症性抽搐是什么呢?下面就为您做具体的介绍。
癔症性抽搐发作表现:患者在情绪激动或受暗示下,突然发作,徐徐地倒下,躺在床上或地下,四肢不规则的抽动或僵直呈角弓反张,或双手抓头发、捶胸或辗转翻滚,常伴有呻吟、哭泣、自语、吼叫等精神症状,意识范围缩小呈朦胧状态,瞳孔对光反射正常,无遗尿及外伤,发作数十分钟或停停息息数小时,全身肌肉才松弛下来,进入昏睡或逐而清醒,可有概括性的回忆。
分离性精神障碍的症状
癔症(分离转换性障碍)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癔病的主要表现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癔症的症状是功能性的,因此心理治疗占有重要的地位。该病预后一般较好,60%-80%的患者可在一年内自行缓解。
1疾病简介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一组病症。临床主要表现为癔症性精神障碍(又称为分离症状)和癔症躯体障碍(又称转换症状)两大类症状,而这些症状没有可以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症状具有做作、夸大或富有情感色彩等特点,有时可由暗示诱发,也可由暗示而消失,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癔症是精神病学诊断术语中最为古老的病名之一,而有关其发病机制和疾病归属也一直争论不休。现今虽然大多数学者认为癔症是社会心理因素与个体易感素质共同作用所致,但对其发病机制尚无公认的结论。近年来把癔症划出神经症的意见已占大多数,但为什么要划出去,划到哪里,除了理论上的争辩外,尚缺少实验研究的证据。尽管如此新近的CCMD-3起来将癔症从神经症状中分离出来,单列一病。
癔症的患病率报告不一。普通人群患病率为3.55‰(中国,1982)。国外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居民中患病率女性为3‰-6‰,男性少见。近年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发病率有下降趋势,原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文化落后地区发病率较高。首发年龄以20-30岁最多。一般认为癔病症的预后较好,60%-80%的患者可在一年内自发缓解。
2发病原因
1、生物学因素
(1)遗传:最早的癔症遗传学研究是Kraulis在1931年完成的。他调查研究了1906~1923年期间被Kraepelin诊断为癔症患者的所有亲属,发现患者父母中有9.4%曾患癔症住院;兄弟姐妹中有6.25%曾患癔症住院。癔症患者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中分别有1/2和1/3的人有这种或那种人格障碍。
(2)素质与人格类型:通常认为,具有癔症个性的人易患癔症。所谓癔症个性即表现为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国外还有不成熟、要挟、性挑逗等特征的描述。
(3)躯体因素:临床发现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有促发癔症的倾向。多发性硬化、颞叶局灶性病变、散发性脑炎、脑外伤等均可导致癔症样发作。
2、心理因素现代医学观点倾向于癔症是一种心因性疾病。
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癔症的影响作用较明显,主要表现在癔症的发病形式、临床症状等方面,有人认为也影响其发病率。
3发病机制
癔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较有影响的观点大致可归纳为两种。第一种观点认为癔症是一种原始的应激现象。所谓原始反应即人类在危机状态下所表现出的各种本能反应。包括:①兴奋性反应如狂奔、乱叫、情感暴发等精神运动性兴奋状态;②抑制性反应如昏睡、木僵、瘫痪、聋、哑、盲等;③退化反应如幼稚行为、童样痴呆等。
第二种观点认为癔症是一种有目的的反应。临床实践发现癔症常常发端于困境之中或危难之时,而且癔症的发作往往能导致脱离这种环境或免除某些义务。
4临床表现
分离症状的主要表现
(1) 分离性遗忘:表现为突然不能回忆起重要的个人经历。遗忘内容广泛,一般都是围绕创伤性事件。这一遗忘的表现不能用使用物质、神经系统病变或其他医学问题所致生理结果来解释。固定的核心内容在觉醒状态下始终不能回忆。
(2) 分离性漫游:伴有个体身份的遗忘,表现为突然的、非计划内的旅行。分离性漫游的发生与创伤性或无法抗拒的生活事件有关。情感暴发:很多见。表现为情感分发泄,时哭时笑,吵闹,对自己的情况以夸张性来表现。发作时意识范围可狭窄。冲动毁物,伤人,自伤和自杀行为。
(3) 情感暴发:很多见。表现为情感分发泄,时哭时笑,吵闹,对自己的情况以夸张性来表现。发作时意识范围可狭窄。冲动毁物,伤人,自伤和自杀行为。
(4) 假性痴呆:给人傻呆幼稚的感觉。
(5) 双重和多重人格:表现为忽然间身份改变。比较典型的就是民间说的“鬼怪附体”。
(6) 精神病状态:发病时可出现精神病性症状。与分裂症的区别主要在于幻觉和妄想的内容不太固定,多变化,并且很易受暗示。
(7) 分离性木僵:精神创伤之后或为创伤体验所触发,出现较深的意识障碍,在相当长时间维持固定的姿势,仰卧或坐着,没有言语和随意动作,对光线,声音和疼痛刺激没有反应,此时患者肌张力,姿势和呼吸可无明显异常。
癔症发作的原因
一、癔症型性格缺陷
有数据显示,癔症患者病前具有癔症性格缺陷者占49.8%。癔症型性格缺陷有四种表现,一是情感过程的不成熟性;二是情感带有戏剧化色彩;三是暗示性很强;四是以自我中心。
二、精神刺激
临床观察表明,癔症是一种典型的心因性疾病(俗称"心病")。引致癔症发作常具备精神刺激(外因)和癔症性格缺陷(内因)两大条件。但是,如果一个人遭受重大精神刺激,即使癔症性格特点不明显,也可导致发病;癔症性格缺陷很明显者,即使外界精神刺激强度不大,亦会诱发癔症。
三、“继发性得益”
"继发性得益"是弗洛伊德提出的观点,指癔症患者的症状常为病人带来某些好处和利益,例如获得别人的额外照顾等,由此成为使本病症状加重和反复发作的重要心理机制。
癔症一般多久可以治愈 癔症能完全治好吗
癔症能完全治好。
癔症主要是有心理因素导致的,在心理治疗后,只要对心理进行了改变,性格也有所改善,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癔症是可以完全治好的。
癔症性格与遗传有关
-癔症性格与遗传素质有关
癔症性格表现为情感丰富、富有夸张表演色彩,且富于幻想。
患者性格具有幼稚特征,表现情绪不稳定、反复无常、轻浮、易受暗示等;导致前次发作的类同情景、事物、谈话内容等因素均具暗示作用,可诱导癔症再次发作。若有躯体疾病、月经期、疲劳、体弱、睡眠不足等情况,也容易促发癔症。
集体发作癔症往往出现在教室、课堂、操场、集体宿舍或医院病房内。相关诱因可导致集体性恐惧和焦虑而发作癔症,如面临考试、教师过于严厉、预防接种注射、类似病人的表现、同班同学死亡或受伤、脑膜炎流行等。而有些宗教迷信活动、灾难、突发事件、战争等,也可促发集体癔症发作。
-癔症是一种心因性疾病
癔病的临床表现千奇百怪,精神病学家形象地称之为“精神疾病的魔术师”。
(1)分离型癔症:呈情感暴发状。幼儿期表现大哭大闹、面色苍白或青紫、大小便失控等;较大儿童呈烦躁、哭闹、砸物、揪发、撕衣或地上打滚抽搐。在人多且易引起周围人注意的地方,持续时间较长。
(2)转换型癔症:以痉挛发作、瘫痪、失明失聪、失音等为主。
-癔症表现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症状无器质性病变基础,无法用神经解剖学作解释。
症状变化的迅速性、反复性,不符合器质性疾病的规律。
自我为中心,一般在引人注意的地点、时间内发作,症状夸大和具有表演性。
暗示性强,容易受自我或周围环境的暗示而发作,亦可因暗示而加重或好转。
儿童癔症的症状
“癔症”是一种精神疾病,有些人认为只有成年人才有可能会患上癔症,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医学调查发现,现在有些儿童也是癔症患者。不管是对于成人来说还是对于儿童来说,治疗癔症都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儿童癔症表现有哪些。
儿童癔症表现
1、儿童转换性癔症的常见症状瘫痪,步态异常,感觉障碍,过度换气,失明,失聪等,但较少见。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癔症的发生,有时受家庭、邻居或同学中类似病人的影响,甚至可以流行,这种现象尤以女孩多见。
2、儿童分离性癔症的常见症状情感爆发,幼儿期表现为原始性情感反应,如大哭不止,四肢乱动,憋气,面色苍白或青紫,大小便失禁等。较大儿童则表现为烦躁、哭闹、冲动,有时拔头发、撕衣服,有时破坏周围药品,有时在地上打滚或四肢抽动等,发作时面色潮红,或一阵阵换气过度、出汗、呼之不应。发作时间长短与周围人的注意程度有关,发作后有部分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