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一个动作令心脑血管瞬间崩溃
夏天一个动作令心脑血管瞬间崩溃
1不要猛回头
临床数据显示,颈动脉狭窄、斑块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发病原因。
一旦颈动脉内不稳定的斑块“受刺激”脱落,会给心脑血管带来重创,引发心梗、脑梗,甚至可能威胁生命。
尤其在夏季,人体很容易出现血容量不足和血液粘稠度高的情况。
建议
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生活中不要有“猛回头”的动作,以免意外发生;
避免需要突然发力的动作,比如打羽毛球、篮球、突然起床等。
2温差别太大
炎热天气,不少人都会长时间身处温度过低的空调房,乍一出门到高温的环境中,温差的骤然变化,很容易导致血管急剧收缩或扩张,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诱发心梗或脑梗。
尤其是入伏后的“桑拿天”,由于空气中湿度增高,含氧量降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很容易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
建议
当天气闷热、空气湿度大时,室内最好开启空调,但温度不要太低,与室外的温差以8摄氏度为宜;
隔几个小时要开窗通风换气,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3饮食要注意
天气热会导致人的食欲下降,因此夏季饮食宜清淡,吃得太油和太咸会使血脂和血压升高,不利心脑血管健康。
建议
日常饮食多以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等为主,还要经常吃些瘦肉、鱼类,保证蛋白质摄入;
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少吃大排档、冷饮,以免发生腹泻,导致体内电解质紊乱,诱发心脏不适。
4晨练别太早
夏季天亮得早,不少中老年人都有早起晨练的习惯。但在夏天,这有可能带来致命风险。
相关研究证实,70%~80%的心脑血管病猝死发生在上午4~10点,这段时间被业内称为心脑血管病的“魔鬼时间”。
建议
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人应尽量避开早间时段锻炼;
炎热天气下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尤其要少去温度高、湿度大、人口稠密的地方;
穿着浅色、透气和宽松的棉质衣服,戴上遮阳帽或使用遮阳伞。
5保证水充足
对于患心脑血管病的人来说,每天适量饮水十分必要。
尤其在夏季,身体的水分会被大量蒸发,如果这时候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就会导致血液浓度增加,血液变得黏稠,极易突发心脑血管事件。
建议
每天的喝水量不少于2000~2500毫升,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应喝一杯水;
半夜醒来也可适量补点水,可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
6房颤赶紧治
房颤患者的中风风险要大于普通人,尤其夏季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增加,水分流失快,导致血液黏稠,易发血栓类疾病。因此,房颤患者夏季更应当心。
建议
房颤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评判中风危险因素,如果结果显示有中风风险,无论有无症状,也无论阵发还是持续性房颤,一定要每天坚持服用抗凝血药,不可随意停药;
还有一些预防房颤中风并发症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比如左心耳封堵术等,主要适用于无法长期服用或耐受口服抗凝剂的房颤患者。
7血糖别降太低
低血糖是糖尿病心血管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会增加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人体的血糖变化与季节关系非常密切,夏天更易发生低血糖:
夏天白天较长,睡眠较少,活动较多,人体热量消耗增加,血糖消耗增多;天气热,人们普遍食欲不振,糖类的摄入量减少,引发低血糖发生率增加。
建议
糖尿病人在夏季千万不要把血糖降得过低,否则很容易诱发心绞痛、缺血性脑血管病;
一般来说,夏季血糖最好控制在空腹6~8毫摩尔/升,饭后8~10毫摩尔/升之间。
最后,专家特别提醒,天热容易使人心情烦躁,而情绪也是心脑血管发病的高危因素。所以,夏季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同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服药。
十种小动作老人尝试不得会有生病危险
1.猛然回头
“这个动作容易导致头痛、头晕,严重时甚至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病急性发作、颈部骨折等。”专家表示,有高血压、颈椎病、骨质疏松等疾病的中老年人尤其要避免。这是因为,转头时脖子也跟着动,脖子虽细,却包含颈椎、密集的神经和血管等组织,是重要的“生命线”,脖子两侧的颈动脉为大脑提供80%以上的供血,大脑发出的信号都要经过颈部下行。中老年人往往高发心脑血管疾病,且颈椎更为脆弱,猛然回头这一动作,可能会成为令心脑血管崩溃的导火索。
2.弯腰够脚面
“双腿直立,然后弯腰用双手够脚面,这是常见的热身动作,也常被用来衡量一个人的灵活性。”但是,美国医学专家约翰·怀特博士提醒,过了60岁再做这个动作,对脊柱、骨骼、肌肉,乃至血压等都会造成不良影响。上了年纪后,连接我们臀部和背部的关节力量开始削弱,更易导致肌肉损伤甚至骨折。当然,运动前的热身必不可少,可以通过活动腕关节、踝关节,或快走几分钟来代替。
3.仰卧起坐
如果你是年轻人,最好每晚坚持做几十个仰卧起坐,但过了60岁,就别再坚持了。专家表示,中老年人做仰卧起坐可能存在三大风险:
一是双手抱头需要前驱力量,但可能因手臂肌肉力量不足,导致身体不平衡;
二是它几乎要用到人体的整条脊柱,而很多中老年人颈椎、腰椎都有问题,再加上骨质疏松,极易造成运动损伤;
三是头部的位置变化较大,且以低头为主,心脑血管病患者可能因此造成血压升高,发生意外。
4.躯干扭转
从身体的一侧,以腰部为轴心,尽可能旋转到另一侧,这个动作对提高身体柔韧性有一定好处。但约翰·怀特表示,中老年人背部肌肉力量下降,活动范围也开始受限,站着做这个动作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也可能因身体不平衡导致摔倒。如果中老年人想做这个动作,可以躺着或坐着进行。专家提醒,大家一定要护好腰部,肉会减少3%~5%,身体平衡能力也变差。
5.爬楼梯
爬楼梯这个锻炼方法有可能导致意外发生。约翰·怀特说,资料显示,在60岁以上的老人跌倒中,超过51%与爬楼梯相关,爬楼梯每年导致2万人死亡,乘电梯导致死亡的仅有27人。专家表示,绝大多数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关节已经退化,上下楼梯或爬山时,膝关节承受的人体重量是平时的3~5倍,这会加重关节老化。因此,专家建议,中老年人最好不要选择爬楼梯这个锻炼方法,如果需要上下楼,一定要抓稳扶手。
6.站着穿裤子
中老年人的韧带和关节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或病变,站着穿裤子或穿鞋,不仅容易因平衡性差导致跌倒,继而造成骨折,还有可能因为总低头而刺激心脑血管,导致血压升高。因此,中老年人穿裤子或鞋袜时,一定要坐在椅子或床上,实在不行,也应依靠在可以固定的地方。
7.倒着走路
很多人认为倒着走路改变了平时一成不变的走路方式,能缓解大脑衰老。但其实,大脑支配对侧的理论主要是针对左右两侧,并不适用於前后。倒着走路,由于中老年人的平衡性、视力、反应能力等有所下降,反而容易引发意外。如果听到意外声响,中老年人还容易条件反射地猛回头,更增加了健康风险。专家认为,正常的快走就是最好的运动方式,走路时可以在手中边走边揉健身球或核桃,这对刺激末梢回圈有好处。
8.猛起床
人的血压并非一成不变,夜间和白天会有较大波动,正因此,早上醒来后千万不能起床过猛,尤其对于中老年人来说。专家表示,当我们在夜里睡觉时,血压比较低,刚苏醒时,血压会快速上升,部分有清晨高血压的患者尤其如此,如果起床太快太猛,有可能造成血压突然升高,导致心脑血管病急性发作。此外,起床过猛还容易导致体位性低血压,会因脑供血不足而导致晕厥或眩晕。6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起床时要遵循“221”原则,即:
醒来后睁眼在床上躺2分钟;
起身后在床上坐2分钟;
然后坐在床边等1分钟;
最后再站起来下地活动。
9.弯腰取重物
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过“闪腰”的经历。专家表示,弯腰取重物是人人都要避免的动作,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尤其要注意。这是因为他们的腰部经过长年累月的“服役”,已经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弯腰直接提取重物,很可能导致意外发生。
取重物时要“三步走”:
第一步,先将身体向重物靠拢;
第二步,屈膝、屈髋,用双手把物品拿稳;
第三步,伸膝伸髋,这样就把物品拿起来了。
10.排便太用力
70岁的王大爷患高血压10多年,最近出现便秘,有天早上好不容易来了“便意”,他一心急,排便时太过用力,没想到突然头晕目眩,突发脑溢血,一头栽倒在地上。专家表示,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患者,血管弹性变差,排便时患者的腹压增高,外周血管的阻力增加,血压随之上升,如果此时用力过大,很可能导致颅内血管压力剧增,突发脑溢血。中老年人排便时,一定别太着急,慢慢来。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多吃蔬菜水果。
老人保养心脏的3个动作
下蹲
女性比男性长寿,突其原因,据称和蹲位如厕有关。无论其依据是否经得住科学论证,但下蹲的确是保护心脏一种不错的锻炼方式。很多人曾有坐后突然站起会头晕的感觉,这是体位性低血所致,而常练下蹲可以改善人体血管功能,蹲起及站起的一瞬间,会增强心脏血流的流动性,为血液循环增加动力,完成有效的脑部血液供应。该动作令心脏的负荷增加,也会锻炼心脏的应激能力。
膝盖功能不好的老年人,练习下蹲要循序渐进,开始时可只作屈膝状,逐渐至半蹲,锻炼时最好有家人陪同。
转脚踝
如果说脚是人体第二心脏的话,脚踝可以称其为连结两颗“心脏”间的重要交通枢纽。血流经过这个枢纽后就可以奔向第二心脏高速行驶了。如果此处通行受阻,那么回流到心脏的静脉血液会直接受到影响。脚踝上分布着淋巴管、血管、神经等近十个重要组织,同时还兼具商丘、昆仑等穴位,默默调理着全身过半的经络。时常转转脚踝,或者做些拉伸、回勾等动作,可以带动全身血脉的通畅,还有稳压、缓解便秘的作用。
老年人要格外注意脚踝的保暖,尽量穿稍长些的裤子以保护脚踝免受风寒。此外,除了转动脚踝以外,做做踮脚的动作也可以收获相同的功效。
按摩内关穴
内关穴可谓是心脏的卫士,直接关系心脏功能的调节。突发的心跳过速、心绞痛等都可通过强力按压内关穴得以缓解。平日也可以经常按揉此穴,以达到疏通经络、预防保健的作用。
手掌朝上,握拳能看到手掌中间有两条筋,内关穴就在两筋中间,腕横纹上两寸的位置。揉内关穴要力度适当,按揉以酸胀为佳。
俯背蹲起
练习者双手背后,下蹲到底,然后快速站起。心脑血管病患者不宜进行,易出现瞬间脑供血不足。
蹲起为有氧运动。可以加快血液循环,快速站立时会出现头晕现象,是正常的 只有运动员才不会太严重,原因是供血不足。
双臂向头上方高举,做伸展动作,要能感觉到自己的腹肌有伸拉的 感觉,后俯背下腰双手摸两脚的脚面,顺势做蹲起动作,之后恢复原始站立状态。 锻炼部位: 腰腹肌肉、大腿肌肉。 连做3到5组 每组20次蹲起运动。
脑溢血的前兆 脑血管崩溃前有10个信号
一旦脑溢血后就会给身体造成巨大伤害,比如半身不遂、甚至昏迷死亡等。专家提醒,脑血管病在发病前,会有很多征兆,但由于症状较轻,很易被人们忽视,特别是对于本身有高血压的人群,下面这10个信号,一定要记住!
下面这10个症状如果出现3个以上症状,并伴有高血压等疾病就要小心了。
1
眩晕
这种严重的头晕往往突然发生,看外界的事物有转动感、晃动感。根据每个人的病情不同,症状持续的时间可能不一。有些人伴发恶心或者耳鸣。
2
短时间的语言困难和浑身乏力
这种现象往往突然发生,短的时候,一二十秒就可以过去,长的时候,十几分钟乃至数小时才能恢复正常。恢复之后,患者不留任何后遗症。切记,这是脑缺血发生的前兆。
3
突然发生剧烈的头痛
如果高血压患者,突然出现严重的头痛、头晕,伴有呕吐,要高度怀疑脑血管疾病。这个时候应该立即测量一下血压。
即便这种现象短时间内自动消失,也要提高警惕。此现象反复发生多次,患者就可能出现难以挽回和逆转的脑出血。
4
半身麻木
如果常常感觉左右半身麻木,应该考虑脑内小血管是不是出现了问题。如果麻木的同时,出现上肢或者下肢的乏力,情况就更加危急了。
5
突然健忘
如果对从前的事情完全忘记,但是在数小时之后又有所好转,在遗忘的时候内心恐局促不安,要考虑急性脑血管病发作前兆。
怎样才能避免脑血管崩溃,保护心脑血管健康呢?这里推荐给大家一个最简单的预防方法:会喝水!
睡前喝一杯水,可以稀释血液黏稠度,减少心肌梗死、心绞痛、脑血栓等突发危险。对于糖尿病人来说,保持一定的水分还有利于控制血糖。
6
眼前蒙黑
突然一过性的眼前蒙黑,或者一只眼睛出现食物不清,看东西模糊,甚至出现重影。这些都是是脑溢血的前兆,所以千万不能大意。
7
白天嗜睡
一些人在脑溢血发病前都会出现嗜睡的症状,即便是在精神很好的白天也睡意明显,非常疲惫、睡不够的感觉。
8
经常呛咳
在喝水或者进食的过程中莫名的出现呛咳,这也是很多人脑溢血的先兆。
9
哈欠连天
一些病人还介绍,他们会不分时间、地点而情不禁自的打哈欠。其实这正是大脑缺氧的征兆。
10
舌根发硬、嘴角流口水
突然感觉舌头根部僵硬,舌头膨大,说话说不清楚。甚至舌头痛、吞咽困难。突然出现的一侧嘴角流口水、不能说话或说话含糊不清。
给心脑降温做好7件事
1.不要猛回头
临床数据显示,颈动脉狭窄、斑块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发病原因。
一旦颈动脉内不稳定的斑块“受刺激”脱落,会给心脑血管带来重创,引发心梗、脑梗,甚至可能威胁生命。
尤其在夏季,人体很容易出现血容量不足和血液粘稠度高的情况。
建议
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生活中不要有“猛回头”的动作,以免意外发生;
避免需要突然发力的动作,比如打羽毛球、篮球、突然起床等。
2.温差别太大
炎热天气,不少人都会长时间身处温度过低的空调房,乍一出门到高温的环境中,温差的骤然变化,很容易导致血管急剧收缩或扩张,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诱发心梗或脑梗。
尤其是入伏后的“桑拿天”,由于空气中湿度增高,含氧量降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很容易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
建议
当天气闷热、空气湿度大时,室内最好开启空调,但温度不要太低,与室外的温差以8摄氏度为宜;
隔几个小时要开窗通风换气,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3.饮食要注意
天气热会导致人的食欲下降,因此夏季饮食宜清淡,吃得太油和太咸会使血脂和血压升高,不利心脑血管健康。
建议
日常饮食多以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等为主,还要经常吃些瘦肉、鱼类,保证蛋白质摄入;
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少吃大排档、冷饮,以免发生腹泻,导致体内电解质紊乱,诱发心脏不适。
4.晨练别太早
夏季天亮得早,不少中老年人都有早起晨练的习惯。但在夏天,这有可能带来致命风险。
相关研究证实,70%~80%的心脑血管病猝死发生在上午4~10点,这段时间被业内称为心脑血管病的“魔鬼时间”。
建议
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人应尽量避开早间时段锻炼;
炎热天气下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尤其要少去温度高、湿度大、人口稠密的地方;
穿着浅色、透气和宽松的棉质衣服,戴上遮阳帽或使用遮阳伞。
5.保证水充足
对于患心脑血管病的人来说,每天适量饮水十分必要。
尤其在夏季,身体的水分会被大量蒸发,如果这时候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就会导致血液浓度增加,血液变得黏稠,极易突发心脑血管事件。
建议
每天的喝水量不少于2000~2500毫升,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应喝一杯水;
半夜醒来也可适量补点水,可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
6.房颤赶紧治
房颤患者的中风风险要大于普通人,尤其夏季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增加,水分流失快,导致血液黏稠,易发血栓类疾病。因此,房颤患者夏季更应当心。
建议
房颤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评判中风危险因素,如果结果显示有中风风险,无论有无症状,也无论阵发还是持续性房颤,一定要每天坚持服用抗凝血药,不可随意停药;
还有一些预防房颤中风并发症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比如左心耳封堵术等,主要适用于无法长期服用或耐受口服抗凝剂的房颤患者。
7.血糖别降太低
低血糖是糖尿病心血管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会增加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人体的血糖变化与季节关系非常密切,夏天更易发生低血糖:
夏天白天较长,睡眠较少,活动较多,人体热量消耗增加,血糖消耗增多;天气热,人们普遍食欲不振,糖类的摄入量减少,引发低血糖发生率增加。
建议
糖尿病人在夏季千万不要把血糖降得过低,否则很容易诱发心绞痛、缺血性脑血管病;
一般来说,夏季血糖最好控制在空腹6~8毫摩尔/升,饭后8~10毫摩尔/升之间。
最后,专家特别提醒,天热容易使人心情烦躁,而情绪也是心脑血管发病的高危因素。所以,夏季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服药。
夏枯草的功效与作用
目痛、黄疸、淋病、高血压等症;叶可代茶。
治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大、瘰疬、瘿瘤、乳痈、乳癌、目珠夜痛、羞明流泪、头目眩晕、口眼歪斜、筋骨疼痛、肺结核、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血崩、带下。
1、肝虚目痛(冷泪不止,羞明畏日)。用夏枯草半两、香附子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一钱,茶汤调下。
2、赤白带下。夏枯草开花时,采来阴干,研为末。每服二钱,饭前服,米汤送下。
3、血崩。用夏枯草研为末,每服一小匙,米汤调下。
4、产后血晕,心气欲绝,用夏枯草捣烂,绞汁服一碗,极效。
5、打伤、刀伤。把夏枯草在口中嚼碎后敷在伤处。
6、汗斑白点。用夏枯草煎成浓汁,每天洗患处。
7、瘰疬(不论已溃未溃,或日久成漏)。用夏枯草六两,加水两杯,煎至七成,吃完饭过一段时间以后温服。体虚者,可用夏枯草煎汁熬膏服,并以膏涂患处。兼服十全大补汤加香附、贝母、远志更好。
经常生气易引来五种危害
1、伤心
生气时,会令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生气容易使病情加剧。
2、伤胃
中医认为,郁怒则伤肝,“肝木横逆则克脾土”,使脾胃受伤,引发胸腹胀满、疼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有调查显示,约50%的胃病与生气有关。
3、伤肺
生气易引起呼吸急促,过度换气,肺泡不停扩张,得不到放松,有害肺部健康,严重时会引发哮喘等病症。
4、伤肝
生气会导致肝气不舒、气滞血淤。
5、伤皮肤
生气时,大脑血液中增加的毒素会刺激毛囊,引起毛囊周围程度不等的炎症,出现色斑。
硒元素对心脏疾病的医理作用
抗氧化,清垃圾
心脑血管疾病的产生与体内脂质过氧化有关。患者血浆中有害的脂质过氧化物浓度增高,就会使血液中部分有形物在血管壁上沉积,形成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由此引起冠心病、心脑血管疾病。这就如同生锈的管道容易存积污垢从而影响管道畅通的道理一样。而硒可以清除这种脂质过氧化物,保护动脉血管壁上细胞膜的完整,阻止动脉粥样硬化,起到减少血栓形成,预防心肌梗塞的作用。
调血脂,防血栓
胆固醇是健康的大敌,当血液中胆固醇增高时,容易形成动脉硬化斑块,这些斑块在动脉壁内堆积,使动脉管腔狭窄,阻塞血液流入相应部位,引起动能缺损,引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而硒依靠其强大的抗氧化功能,可调节体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降低血液黏度,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
保护、修复血管,抗老化血管壁的老化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的因素。之所以中风和猝死的人士以中老年人居多,其中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人到中老年之后,因为血管壁的逐渐老化导致弹性下降,血管壁变得非常脆弱,所以稍微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就特别容易崩溃、出血,造成血栓、脑溢血等。而血管老化并非不可阻止,因为促使血管加速衰老的物质就是有害自由基,通过清除自由基,就能延缓血管壁衰老。硒是强抗氧化剂,它能及时的清除体内的有害自由基,防止人体血管老化,预防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调节免疫,增强抵抗力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补硒可有效调节身体免疫功能,提高患者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抵御能力,防止并发症的产生。
心脑血管治疗
1.保持心态平衡
冠心病、高血脂患者尤其要放宽胸怀,不要让情绪起伏太大。
2.适当运动
心脑血管患者要适当运动,运动量减少也会造成血流缓慢,血脂升高。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控制好运动量。冬季要等太阳升起来之后再去锻炼,此时,温度回升,可避免机体突然受到寒冷刺激而发病。
3.控制危险因素
严格控制血压至理想水平,服用有效调脂药物,控制糖尿病,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异常代谢状态,戒烟。
4.药物治疗
根据不同的心脑血管疾病,给予针对性的治疗药物,以缓解症状,改善预后,预防并发症。
5.外科治疗
通过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对出血部位进行止血,消除血肿,或改善缺血部位的供血。
6.康复治疗
患者病情平稳后,从简单的被动运动开始,逐步做主动运动,最终达到生活自理的目的。早期康复训练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功能恢复尤为重要。
夏季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1、夏季易丢钾钠 应适时补充
进入酷暑,稍微动一动就汗流浃背,急需补水。夏天出汗多,光补水还远远不够。因为随着汗液流失的不仅是体内的水分,还有钠盐;夏季食品易变质,一不小心容易引发急性胃肠炎,呕吐和腹泻易丢失钾盐,二者极易造成体内电解质紊乱。继而可能引发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心脏停搏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维持电解质正常,可以在白开水中加点盐。平时吃饭要清淡,但夏季可以适当在菜里多放点盐,另外应多吃些含钾的水果如橘子等,以保持钠、钾的平衡。另外,夏季尤其要注意饮食卫生。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2、冷热不均 心梗易见
夏天室外热,房间里空调凉,冷饮多,这种反复由热到冷,由冷到热的环境变化,对心血管患者是极其不利的。浦奎副院长介绍,心血管疾病与温度的关系十分密切。当温度过高时,会增加血管血流量,增加心脏压力;而当温度过冷时,会使血管相应收缩。如果忽冷忽热,血管的强力收缩会使冠状动脉内已形成的斑块被牵拉破裂,引起血栓,堵住血管,突发心肌梗死。身处的环境应尽可能保持相对恒定的温度,开空调不能过冷,以身体一动就微微出汗为好。
另外,因为开空调使房间密闭,空气流通不畅,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这对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尤其危险,如引发肺感染,将很难治疗。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3、血压平稳 不能减药
高血压与心脏病是双胞胎。夏天温度高,血管一定程度扩张,使血压平稳,一些高血压患者看到血压平稳就自行停药,等天凉了再吃。这是完全错误的。高血压是需终身服药治疗的疾病,治疗是连续的。夏季,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量,但绝不能停药,给秋冬的治疗带来不利影响。
饭前饭后别吃雪糕
分析:每年夏天都是胃肠病高发的季节,“贪凉”则是重要原因之一。提醒大家:三餐临近勿碰凉!饭前吃一支雪糕,胃部受凉,直接影响食欲,可能就会导致吃不下去饭,主食摄入减少。而且,受凉后,肠胃的免疫力降低,如果进食的凉菜等食物被致病菌污染,吃过之后就很容易中招。而饭后吃冷饮,则会导致胃部收缩,胃酸分泌减少,导致消化不良,严重的还会造成肠痉挛等严重的肠胃伤害。
很多人吃雪糕时速度很快,两三口就吃下一根。看似很凉爽,但危害多多。不仅会伤害胃肠,还会让一部分血管瞬间急剧收缩,导致血流不畅,而过度受凉产生的痉挛还会让人腹痛难忍。因此,最好小口吃雪糕等冷饮,让凉意在口腔得到缓冲,从而避免消化道与内脏器官“受凉”。
三个小动作轻松保养心脏
下蹲女性比男性长寿,突其原因,据称和蹲位如厕有关。无论其依据是否经得住科学论证,但下蹲的确是保护心脏一种不错的锻炼方式。很多人曾有坐后突然站起会头晕的感觉,这是体位性低血所致,而常练下蹲可以改善人体血管功能,蹲起及站起的一瞬间,会增强心脏血流的流动性,为血液循环增加动力,完成有效的脑部血液供应。该动作令心脏的负荷增加,也会锻炼心脏的应激能力。
膝盖功能不好的老年人,练习下蹲要循序渐进,开始时可只作屈膝状,逐渐至半蹲,锻炼时最好有家人陪同。
转脚踝如果说脚是人体第二心脏的话,脚踝可以称其为连结两颗“心脏”间的重要交通枢纽。血流经过这个枢纽后就可以奔向第二心脏高速行驶了。如果此处通行受阻,那么回流到心脏的静脉血液会直接受到影响。脚踝上分布着淋巴管、血管、神经等近十个重要组织,同时还兼具商丘、昆仑等穴位,默默调理着全身过半的经络。时常转转脚踝,或者做些拉伸、回勾等动作,可以带动全身血脉的通畅,还有稳压、缓解便秘的作用。
老年人要格外注意脚踝的保暖,尽量穿稍长些的裤子以保护脚踝免受风寒。此外,除了转动脚踝以外,做做踮脚的动作也可以收获相同的功效。
按摩内关穴内关穴可谓是心脏的卫士,直接关系心脏功能的调节。突发的心跳过速、心绞痛等都可通过强力按压内关穴得以缓解。平日也可以经常按揉此穴,以达到疏通经络、预防保健的作用。
手掌朝上,握拳能看到手掌中间有两条筋,内关穴就在两筋中间,腕横纹上两寸的位置。揉内关穴要力度适当,按揉以酸胀为佳。
心脑血管硬化
由于长时间饮食习惯问题,饮食中脂类过多,醇类过多。同时又没有合理的运动促进脂类醇类的代谢,导致体内脂类醇类物质逐渐增多,掺杂在血液中,使毛细血管堵塞,随着时间的推移,脂类醇类物质容易和体内游离的矿物质离子结合,形成血栓。。血栓容易在血管的拐角处,或者瓶颈处堆积,钙化。同时血栓越来越多,使血管直径缩小。心脏为了保持足够的供血量,就增加血压,造成高血压疾病。如果血压过高,可能导致血管崩裂,于是产生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如果由供血不足,即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动脉血管壁增厚或变硬,管腔变细。当血压骤升时,脑血管容易破裂发生脑出血;或已硬化的脑部小动脉形成一种栗粒大小的微动脉瘤,当血液波动时微动脉流破裂而造成脑出血;或高血压加快动脉硬化过程,动脉内皮细胞液受到损伤,血小板易在伤处聚集,又容易形成脑血压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2.血液粘稠。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家庭、事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情绪也愈来愈不稳定;同时,过量饮酒、摄入太多食物脂肪、缺少必要的运动,加之生活环境的污染,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急剧下降,摄入体内的负离子也就不足,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血液流速会减慢,血粘度迅速升高,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时预防、调理,将会引发冠心病、高血压、脑血栓、脂肪肝等心脑血管疾病。
3.吸烟。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病率高得多,蛛网膜下腔出血多3-5.7倍,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中,吸烟占第一位。烟碱可促使血浆中的肾上腺素含量增高,促使血小板聚集和内皮细胞收缩,引起血液粘滞因素的升高。
4.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众所周知,血管组织和人体的其他组织一样在一定周期内完成新陈代
谢的过程,但是由于新的细胞组织不能正常的形成,使血管壁本身存在“缺陷”这样就容易产生炎症血管收缩不畅,就像是一条破烂不堪的旧管道,随时都有阻塞或破裂的可能。血管是血液流通的重要通道,同时他也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因此神经系统不正常也能够导致供血的紊乱。所以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千万不要单纯的考虑血液的变化对血管的影响,要全面的考虑,仔细的分析心脑血管疾病产生的原因,进行多元化的治疗才是最有效和最根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