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直疝是怎么回事
腹股沟直疝是怎么回事
肌肉发育不良(35%)
腹股沟区存在供睾丸,精索通过的腹股沟管,其后方有供下肢血管通过的血管腔隙和股鞘,腹股沟韧带内侧的上方和后方形成腹壁的薄弱区域,并具备如下特征:腹外斜肌层为腱膜性结构,浅环处甚至缺乏腱膜;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之间存在容纳精索(子宫圆韧带)及其内层,中层被膜的间隙,因而缺乏防护,若是两肌下缘不能达到精索和精索被膜的上缘,则薄弱更加明显,Anson认为,两肌发育良好可阻止直疝者仅26%,62%两肌之一发育不良或达不到精索上缘,12%则两者均不能提供支持;腹内斜肌附着点高,收缩时未能关闭间隙者,达36.8%,这可能是直疝形成的直接原因;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下缘的内侧发育程度多变,如果左,右侧两肌下缘都终止在腹直肌前方,腹直肌外侧的直疝三角仅由腹横筋膜保护;腹横肌腱膜和腹横筋膜虽附于耻骨梳韧带成为腹股沟管后壁,腹横筋膜在腹股沟区也可增厚,但是这些结构在强度上都不如肌肉和腱膜,腹横筋膜层且构成腹股沟管深环;深环前方尚有腹内斜肌防护,浅环的后方则全属腱膜或筋膜性成分,防护上显得更薄弱。
自身嵌闭机制障碍(20%)
腹股沟区的解剖缺陷可由腹内斜肌和腹横肌收缩产生防卫作用进行弥补,首先是括约肌作用,即在腹壁运动或腹压增高时,腹内斜肌和腹横肌收缩将凹间韧带拉紧向外上提起,扣紧内环抵抗增高的腹内压,其二是嵌闭功能,正常情况下,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在腹股沟管上形成凸向上方的弓状缘,与相对应的腹股沟韧带间存在0.5~2.0cm的距离,肌肉收缩弓状缘向腹股沟韧带侧拉平,并向髂耻束和腹股沟韧带靠拢,嵌闭间隙,增强腹股沟管后壁,弥补腹横筋膜的薄弱之处,上述功能对防止腹股沟疝发生有重要作用,如果凹间韧带,髂耻束松弛,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发育不良没有构成完整的弓状缘,以及各种原因所致的肌肉萎缩,收缩力降低等都可造成括约和嵌闭作用削弱或丧失。
腹内压增高(10%)
任何引起腹腔内压力增加的疾病均有可能诱发腹股沟直疝,这包括肥胖,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肥大,便秘,腹水,妊娠等。
其他因素(10%)
腹部外伤、年龄、肥胖、多次妊娠及缺乏运动等都与该病有关。
腹股沟直疝诊断鉴别
诊断依据
1.耻骨结节外上方出现的可复性半球形肿块。
2.肿块回纳后,指压内环,增加腹压肿块仍可出现。
3.术中证实疝囊位于腹壁下动脉内侧。
鉴别诊断
1.半月线疝:位置较低的半月线疝,容易和腹股沟直疝相混淆,鉴别的要点是腹股沟直疝经直疝三角突出,其位置相对半月线疝较低,而半月线疝通过腹横筋膜弓突出。
2.膀胱上外疝:下腹部腹直肌外缘出现一半球状包块,站立时出现,卧位消失,常伴有不同程度疼痛,但极少发生嵌顿,本病表现与腹股沟直疝酷似,部分病人甚至同时合并有腹股沟直疝,应注意与之鉴别。
3.腹股沟斜疝:直疝与斜疝的鉴别。
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的表现一样吗
两者均表现为腹股沟区(也就是两侧大腿和腹部相连的区域)出现可暂时消失性的肿块。开始肿块较小,仅在患者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或患儿啼哭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肿块可自行回纳、消失。一般无特殊不适,有时伴局部胀痛和不适。
区别在于腹股沟斜疝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发生疝气嵌顿的几率较大,而腹股沟直疝多见于老年人,发生疝气嵌顿的几率极少。
当然,即使是一名专科医师,有时要单凭体格检查来区分直疝还是斜疝也并不容易。
腹股沟直疝和腹股沟斜疝有什么区别
(1)疝突出的位置不同:腹股沟区位于下腹壁与大腿交界处,此处有一根动脉叫做腹壁下动脉,在这根动脉内侧(即靠近人体中线的一侧)突出的疝被称为腹股沟直疝。而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突出的疝气被称为腹股沟斜疝。
(2)腹股沟直疝极少发生嵌顿,而腹股沟斜疝发生嵌顿的机会却较多,应当引起重视。
当然,即使是一名专科医师,有时要单凭体格检查和症状来区分直疝还是斜疝也并不容易。
什么是腹股沟疝
顾名思义,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俗称「疝气」。 腹股沟区位于下腹壁与大腿交界处,根据疝突出部位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腹股沟疝可以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但由于两种腹股沟疝手术方式没有什么差别,目前临床上在诊断腹股沟疝时并不刻意加以区分。
腹股沟疝气是怎么形成的 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的鉴别诊断要点
腹股沟斜疝和直疝主要有以下区别:
第一个,疝突出的位置不同:腹股沟区位于下腹壁与大腿的交界处,此处有一根动脉叫做腹壁下动脉,在这根动脉的内侧突出的疝被称为腹股沟直疝。而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突出的疝气被称为腹股沟斜疝。
第二,腹股沟直疝极少发生嵌顿,而腹股沟斜疝发生的嵌顿机会却比较多,应当引起重视。
医生有一个简单的小方法初步区分这两种疝:先将鼓出来的包块小心地回纳进去,然后用手指压住腹股沟中间略偏上的地方,再使劲咳嗽。如果疝块不再突出,就是斜疝,否则就是直疝。另外斜疝会进入阴囊,而直疝一般不进入阴囊。 当然,即使是一名专科医师,有时要单凭体格检查和症状来区分直疝还是斜疝也并不容易。
腹股沟直疝与斜疝有何区别
腹股沟斜疝是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块,开始肿块较小,仅在病人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或婴儿啼哭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块肿可自行回纳,消失不见右侧腹股沟直疝较为多见。
腹内脏器和组织经腹壁下动脉内侧黑塞尔巴赫(Hesselbach)三角突出体表为腹股沟直疝。年老体弱,腹壁肌肉、腱膜、筋膜退化,腹壁强度降低,在腹内压增高的作用下可发生直疝。巨大直疝使腹股沟管后壁强度明显减弱或缺如也可并发直疝。
腹股沟斜疝在很多方面都是与直疝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病年龄: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直疝多见于老年人。
2、疝块外形:斜疝的疝块为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直疝的疝块为半球形,基底较宽。
3、疝突出途径:斜疝是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直疝是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入阴囊。
4、回纳疝块后压住疝环:斜疝可不再突出;直疝的疝块仍可突出。
5、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斜疝的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直疝的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的内侧。
6、精索与疝囊的关系:斜疝发生时,精索在疝囊后方;直疝者精索是在疝囊的前外方。
7、嵌顿机会:斜疝发生疝嵌的机会较多;直疝发生嵌顿的机会极少。
腹股沟直疝的饮食
腹股沟直疝食疗方
1)猪肉120克、梧桐树根,八月瓜根、苍耳子各10克。炖服,每日1次。
2)小茴香15克,食盐4克,青皮鸭蛋2个。将小茴香和食盐同炒熟研未,与打入碗中的鸭蛋拌匀,在油锅中煎成蛋饼,每晚临睡时以温米酒送服,每4日为一疗程。
3)补骨脂50克,盐炒研末,加入黑芝麻25克,每次服9克,每日2次。
4)蒜头皮20克,熬水,每日服用数次。蒜头皮即粘贴蒜肉之衣,约1000克的蒜头,可剥皮20克。
疝气分几种 腹股沟直疝
凡腹腔内器官于腹股沟三角处脱出者,称腹股沟直疝。此病好发于40岁以上男性,较斜疝少见,如在60岁以上老年者常为双侧性。本病的诊断:于耻骨结节处上方,可摸到圆而软的肿块,站立时鼓出,即肿块隆起,平卧时肿块消失,不下降到阴囊,不会发生嵌顿或绞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