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耳尖点刺放血治疗麦粒肿
怎么耳尖点刺放血治疗麦粒肿
麦粒肿俗称针眼,是睫毛毛囊附近的皮脂腺或睑板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麦粒肿分为内麦粒肿和外麦粒肿两型,所以有的患者在眼睑外面看不到明显肿胀的位置。
耳尖放血在麦粒肿的治疗中疗效是肯定的,但主要是初起时和轻症患者效果较好,重者患者伴有耳前、颌下淋巴结大及压痛、全身畏寒、发热等症状就需要综合治疗了。轻症初起患者,一般一次见效,但放血量要保证5ml左右,仅仅挤出一两滴血效果不会很明显;较重患者,需要3-4次也可痊愈。目前我处一直在使用这种方法,治疗痛苦小、疗效好、费用低、患者好接受。
其原理在于耳廓表面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四肢百骸相互沟通,它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因为耳与经络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故通过耳穴放血,使其经络疏通,气血调和,宣泄风热疫毒之邪。针刺耳尖穴放血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开窍泄热、养血安神之功。耳尖穴位于耳廓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即耳轮6、7区交界处,其下分布有耳颞神经及耳后动脉,是针灸临床常用的穴位之一。
此外,本法还多用于治疗扁桃体炎、腮腺炎及小儿高热等疾病。因耳尖部在耳穴中又为咽喉病的反应点和治疗点,且具有良好的抗炎退热作用,刺之能促进咽部急性炎症的迅速消退。适用于治疗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以及发热等火热之邪所致疾病。目前多用于儿童的治疗,因儿童为稚阴稚阳之体,疗效较好。
在刺血操作过程中还要注意:①针刺前,要反复揉按耳轮,可加速局部血行,提高疗效。②针刺时要注意避免刺伤耳廓软骨或刺穿耳廓,造成耳部软骨损伤后不易恢复。针刺深度在1分左右。③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针具、术者手部和施术部位均要严格消毒,防止感染。④单侧患病刺患侧,双侧患病刺任意一侧,两耳轮换,病情严重者同时取双侧。⑤对有出血倾向的患儿不宜进行刺血。
有患者家属在家中自行操作,发现无法做到出血5ml,可能是由于一下几种原因:第一,未对耳廓充分按摩,耳廓充血不良;第二,点刺针具不规范,一般我们家用缝衣针针尖过于圆钝,无法刺入皮下,临床我们多使用小号三棱针或一次性注射器针头;第三,在临床施术时,我们一般单侧连续点刺两下,这样一来可以保证出血量,二来可避免一针未出血再进行第二次针刺时患儿不配合;第四,就是人体自身凝血功能的作用影响出血量,如果只用无菌干棉球擦拭,一般针刺破的伤口在两三分钟后就会凝固,临床操作时,我们用酒精棉来擦拭伤口,破坏其凝血过程,保证出血量。
麦粒肿有什么偏方
自我按摩治疗在麦粒肿感染早期,如果能及时按照下列方法进行按摩,即可治愈。如左眼上眼睑患麦粒肿,用左手指向下向外按拉太阳穴皮肤,每次约100次,有空余时间,可反复多操作几次。几次过后眼睑即可自行消肿,不会形成脓肿。如果发生在右侧下缘,就以同样的方法,向上按拉右侧太阳穴皮肤,既方便,又能减少痛苦。
刺血疗法
将患者双耳尖用碘伏消毒后,用三棱针分别点刺双侧耳尖,挤出2-3滴血。连续2-3次即可消肿止痛。中医认为耳尖放血,实乃泻法,具有开导疏泻足太阳经之功,太阳经气疏通,气血得行,肿胀自消。
公英菊花洗剂
材料:蒲公英60克,野菊花15克。
用法:将上述材料加入适量清水煎煮至沸腾即可,趁热倒入杯中,用其热气熏洗患眼,待稍凉后,取汁冲洗眼睑。
功效:可以清热解毒,利湿消炎,适宜0于麦粒肿患者使用。
淡竹叶汁外涂材料:淡竹叶茎适量。
用法:去淡竹叶茎,去竹节后,放在酒精灯上烧竹节中部,待其有汁液渗出,取洁净的小杯接住,至竹叶汁适量后,停止上述操作。稍凉片刻,将竹叶汁涂抹于患处即可。每日1次。
使用注意:如果局部已经化脓,先用生理盐水洗净脓液后在涂抹药汁。药汁温度不能太高,以免烫伤。
放血有什么作用
中国传统医学的放血疗法又称“针刺放血疗法”。是用三棱针、粗毫针或小尖刀刺破或划破人体特定的穴位浅表脉络,放出少量血液,以外泄内蕴之热毒,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消肿止痛,祛风止痒、开窍泄热、镇吐止泻、通经活络之功效。
针刺放血疗法的产生可追溯至远古的石器时代。其时,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发现用锐利的石块——砭石,在患部砭刺放血,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砭刺的工具随着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金属针,以后又根据医疗实践的需要,出现了专门用来作放血治疗的“锋针”。 中医放血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如“刺络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菀陈则除之,出恶血也”。并明确地提出刺络放血可以治疗癫狂、头痛、暴喑、热喘、衄血等病证。
相传扁鹊在百会穴放血治愈虢太子“尸厥”;华佗用针刺放血治疗曹操的“头风症”。 唐宋时期,针刺放血疗法已成为中医大法之一。《新唐书》记载:唐代御医用头顶放血法,治愈了唐高宗的“头眩不能视症”。 宋代已将该法编入针灸歌诀“玉龙赋”。 金元时期,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的针灸医案,几乎全是针刺放血取效,并认为针刺放血,攻邪最捷。衍至明清,放血治病已甚为流行。针具发展也很快,三棱针已分为粗、细两种,更适合临床应用。杨继洲《针灸大成》较详细地记载了针刺放血的病案;叶天士用针刺放血疗法治愈喉科疾病;赵学敏和吴尚先收集了许多放血疗法编入《串雅外编》、《理瀹骈文》中。近代,尤其在民间仍广泛地应用放血疗法。其价值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 中医的放血疗法操作方法分为:点刺(又称速刺);挑刺(多用于胸背部及耳后部位放血);缓刺(多用于肘部、腘窝部的浅静脉放血);围刺(又称散刺。用于皮肤病等病灶周围点刺出血)等。
在护理方面严格提示:体质虚弱、孕妇及凝血机制不良者不采用此法。特别强调手法宜稳、准、轻,而不宜过猛,且放血不可过多。可见,中医的放血疗法在护理中的应用是有严格规范的! (1)高热降温:大椎、十宣点刺放血;(2)咽喉肿痛:少商穴点刺放血;(3)头痛:太阳穴点刺放血;(4)中暑:十宣穴点刺放血;(5)全身搔痒:耳后静脉挑刺放血;(6)神经性皮炎、丹毒、痈疖在病灶周围及相应部位散刺放血;(7)急性胃肠炎:曲泽、委中穴缓刺放血。【此处所列,仅作说明中医“放血” 是有讲究的。请勿佯装己知,擅自模仿!】 特别提示:中医的放血疗法操作过程中一旦出现晕针现象,应立即扶病人平卧,喝热水,并注意观察面色、脉象、血压。 对症状较重者,务必请医生处理!非专业人员尤其不可盲目应用“放血疗法”。
麦粒肿早期怎么治疗
一、首先,控制饮食、忌饮食辛辣、注意用眼卫生是初期麦粒肿怎么治的基础方法之一,良好的用眼习惯是预防眼部疾病的第一步;
二、其次,在眼睑刚开始呈现红肿或开始长脓包时,不能用手去摩擦或挤压。因为眼睑血管分布密集,眼的静脉其他面部静脉相通,挤压脓肿时则会导致血液向各个方向回流,就造成炎症扩散,引起更加严重的眼部疾病;
三、另外,初期麦粒肿可以用热毛巾进行暂时局部热敷,以促进化脓,如果炎症比较轻,也可在热敷后完全消失。使用未消毒的针挑及过早切开是麦粒肿初期的大忌;
四、在治疗麦粒肿中多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无论内外麦粒肿,如果加压挤脓,细菌、毒素容易倒流到颅内,引起眼眶蜂窝织灸、海绵栓塞的严重并发症,重者可危及生命,所以切忌挤压。
2、麦粒肿初期或脓肿未形成时,都可局部湿热敷,热敷能加快眼部的血液循环,有消肿止痛的作用,对治疗麦粒肿很有帮助。
3、治疗麦粒肿期间注意休息,不吃刺激食物,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4、如果走粒肿长期未退留下改结,在急性炎症消退后,可在盼结合膜面切开刮除内容物,并剪除残爱及肉芽肿。
5、平时要注意用眼卫生。杜绝用脏手及脏手帕擦眼等不良习惯。注意休息,不熬衣,不要使眼睛过度疲劳。
6、对于反复发作者,应查找原因,注意矫正屈光不正。
治疗麦粒肿的土方法
1民间有许多治疗麦粒肿的偏方,1.在耳尖处用碘酒或医用酒精消毒,用医用无菌的针头,在耳尖处放出1滴血,麦粒肿第二天就会明显变小或者消失。但是这种方法只适用于麦粒肿初期患者。2.用细线绑住手的中指中间关节的中间,不要太紧。左眼绑左边,右眼绑右边。效果不错。3.用湿热敷的方法,每天三次,每次在二十分钟左右。
2还有一些偏方是用中药草涂抹或热敷。4.选用鲜鸭跖草,将整棵草洗净,只要茎部的一段,在酒精灯上烤,或者用手指挤就会有汁液出来,将汁液涂在眼部皮肤红肿的地方,一天四到五次,麦粒肿很快消失。5.可以用菊花、白花蛇舌草、婆婆丁任意两种,冲泡后热敷,每天4-5次。6.将鲜飞扬草掰断,取汁涂患处,效果也很显著。
3麦粒肿的患病处就是典型的急性炎症的症状,红肿热痛,水肿的地方越大越疼。所以得了麦粒肿的病人,平时要注意用眼卫生,不要用手揉搓眼睛。小孩年幼无知,加上本性好动,经常用脏手揉眼,细菌就会乘虚而入。
注意事项:
得了麦粒肿,切记不能自己挤脓,以免引起眼眶蜂织炎等并发症,应到正规眼科进行针对性治疗滴眼液或者手术,在饮食上要以清淡食物为主注意饮食规律。眼睛的重要性,不用我多说大家肯定都是非常清楚的,所以请大家一定要认真对待麦粒肿症。2、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饮食。
针灸如何治疗麦粒肿
外感风热型麦粒肿:患者兼有恶寒、发热、头痛、苔薄白、脉浮。针灸取穴:攒竹、鱼腰、太阳、丝竹空、行间。恶寒发热加外关;头痛加风池。方法:眼区各穴毫针刺或点刺出血。
脾胃薀热型麦粒肿:患者兼见口臭、口干、心烦、苔黄腻、脉数。针灸取穴:承泣、四白、瞳子髎、合谷、三阴交。方法:同外感风热型。也可同时加刺阿是穴。方法:在红肿处酒精消毒后,用0.5—1.0寸毫针,斜向刺进红肿处2—5毫米(视肿物大小,大者深刺,小者浅刺),不捻转,留针刺10—15分钟。
耳穴疗法:取穴:眼,肝,耳尖,神门,肾,皮质下,心。方法:耳尖放血,余穴贴压王不留籽。贴压时耳部常规消毒,按摩耳部发红为好,贴压完毕按压2—3次。
梅花针疗法:取穴:麦粒肿在上眼睑,叩打上睑与眉毛间;在下睑者,叩打下睑与承泣,球后之间。用梅花针叩击以局部出现灼热感或红晕为度。
点刺疗法:取穴:在第1—2胸椎至腋后线上找阳性反应点。婴幼儿如无反应点时,取第3—5胸椎刺突外两横指处。方法:用圆利针点刺,小儿用28号毫针即可,使出血2—3滴。
麦粒肿化脓后能自愈吗 麦粒肿化脓可以吸收吗
不一定。
麦粒肿化脓后,化脓的部位比较小,说明病情不严重,此时患者如果能及时控制并且对化脓情况进行治疗,麦粒肿化脓会在一定情况下自行吸收,但如果化脓部位比较大,病情比较严重,麦粒肿在化脓后就不一定可以吸收了。
玫瑰糠疹穴位治法
针灸治疗
取穴方一:大椎、肩胛岗、肺俞。
方法:用点刺放血法。用三棱针在所选穴位或穴位附近血络点刺2-3下,使之出血。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玫瑰糠疹。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亦可配合针后拔罐。
刺血加拔火罐法:身柱、风门、肝俞、脾俞。
方法:用点刺放血法。每取3-4个穴(每次1侧)交替使用。用三棱针在所选穴位或穴位附近血络点刺2-3下,使之出血,针后或加拔罐10-15分钟。每日 1次,5次为1疗程。 玫瑰糠疹取穴方三:大椎、身柱、肩胛岗。皮损在上肢肩背者配肩(骨+谬)、曲池;在腰以下者配肾俞;在臀股以下者配血海或委中。
方法:用刺血加拔火罐法。用三棱针点针后拔火罐15-20分钟,以局部红紫并出血0.5-1.0毫升(每穴)为度。同时可配合耳尖点刺放血。待皮疹大部消退,仅残留少许皮损,则取主穴配合皮损局部围刺加拔火罐。
放血能治扁桃体发炎吗
放血治疗有科学依据吗?
在医院里查出了某个器官出现了严重的病变,或溃烂或长肿瘤等,也就是平常见到的久病或重病之人,在原来身体虽检查出明显的病灶,可病人身体并没有任何不适的反应。
当病人接受治疗后反倒出现了酸、麻、胀、痛等各种不适,这时的酸、麻、胀、痛等各种不适的出现已不代表着病情的加重,反而代表着受压的血脉程度正在减轻,代表着血液开始注入到缺血的区域,代表着身体正在发出求救的信号,是在不断地提醒你,该给身体补足血液、疏通血脉了。
放血治疗后,溃烂或已有肿瘤的部位都会因器官生存环境的彻底改善而渐渐自愈的,这时身体就重回健康的状态中了。
当溃烂或长肿瘤的器官在发出求救信号后,医生并没有及时地疏通血脉、补足血液,而是用各种带有麻痹作用的药物压抑住疼痛,或用各种手段切断器官周围的道路,就如介入、放疗等疗法,将病灶周围的道路阻塞住,虽说也能暂时缓解病痛的出现,但这个在病灶周围制造围墙的西医治病理论,将彻底阻断了器官自我康复之路。
如果接下来还是没有及时拆除围墙,及时地疏通道路,没有给挨饿、受损的器官及时地补上血液,这个器官终将走向报废的那一天。及时地疏通血脉、补足血液,给予受损器官修复功能足够的条件和时间后,器官就能渐渐地恢复功能,就能渐渐地重现生机。
小儿扁桃体发炎可以放血治疗吗?
急性扁桃体炎为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多表现为突然发热、咽部肿痛为主要表现,查体可见扁桃体充血、肿大表面布有脓性渗出物。针刺放血疗法治疗小儿扁桃体炎起效快,而且可以避免服用药物对小儿肝肾的损害。
民间流传,耳尖、少商穴放血可以治疗小儿扁桃体发炎。因为耳尖穴为治疗扁桃体炎的特效穴位,少商穴属手太阴肺经之井穴,有泻热之功效,点刺二穴放血可以泻热、消炎、止痛。
1、少商穴放血治疗
少商穴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有指掌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的末梢神经网。
少商穴与咽喉肿痛、鼻衄、高热、昏迷、癫狂有关,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常用于治疗肺炎、扁桃体炎、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等。三棱针点刺主治重症肺炎所致的高热、惊厥、呼吸急促和中风昏迷。配商阳主治咽喉肿痛。
2、耳尖放血治疗
先轻揉患儿耳部,使其局部充血,常规消毒后,取三棱针快速点刺双侧耳尖穴和少商穴,挤出血液1~2滴后用消毒棉球压迫针孔。每日1次,3-5次为1疗程。
中医如何治疗急性扁桃体炎?
1、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证型用药,以汤剂为主,中成药为辅。
2、针灸治疗:针刺治疗、水针(空位注射)、放血疗法等。
3、局部治疗与外治:咽部含服、咽部吹药、含漱、颌下外敷,等。其中,含服药应当选择清热解毒作用强的丸剂(丸粒较小),如六神丸、喉症丸、咽立爽、点舌丸(点舌丹),每次含服1-2粒,每天含服若干次,较西药含服药物疗效更好些。
总之,放血治疗小儿扁桃体炎是有科学依据的,但是这种针灸治疗方法最好到专业医院进行治疗,民间的小诊所不可信,请大家为了小孩子的健康,及时就医检查,做最专业的治疗。
中医如何治疗麦粒肿
眼睛是心灵之窗,如果保护不好还会出现眼病。有些你会发现眼皮上长了一个小疙瘩,令到眼睛非常不舒服,这个就是麦粒肿。麦粒肿俗称针眼,是睫毛毛囊附近的皮脂腺或睑板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夏季,天气炎热,经常揉眼睛或者去游泳,眼睛很容易被细菌感染,出现了发红、疼痛的症状,并且有明显眼睑肿胀,那就说明你患上了麦粒肿。那么,这个炎炎夏日不慎患有麦粒肿怎样解决呢?
中医治疗轻松解决麦粒肿
一般分为外治和内治。
一、内治。治疗结膜炎的各种中药方也可使用。
1.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各20克,水煎服。每日1剂。未成脓时可先用药液热熏,待药冷后服用。
2.龙胆草、栀子、柴胡、黄芩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亦可热熏,如上法。
3.金银花、野菊花或杭菊花,开水泡代茶频服,亦可热熏,如上法。
二、外 治
1.早期治疗可于眼结膜囊滴抗生素眼药水;未成熟时应行热敷,局部湿热敷,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炎症消散;应用超短波也有较好疗效。
2.脓肿形成后,如未溃破或虽溃破但排脓不畅,应在用抗生素的基础上作切开引流。无论内、外睑腺炎,切开切忌过早或挤压排脓,以免炎症扩散,引起海绵窦静脉炎或眼睑蜂窝织炎。
3.炎症广泛严重者,应卧床休息,大便勿秘结,及早全身使用抗生素或中药清热解毒剂。顽固复发病例除考虑用自身疫苗注射外,应检查有无糖尿病的可能。
三、其 他
(一)耳穴疗法
1.耳尖点刺放血5~7滴,每日1次。
2.取穴:耳尖、眼、目、肝、肾上腺。用压豆法或按摩法均可。
(二)拔火罐
取穴大椎,用三棱针,刺出血后拔罐。隔日1次。
【防护】1.平素注意眼部卫生。2.切勿自行挤压排脓,以防并发症发生。3.如伴有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时,提示有并发症发生,应立即去医院治疗。
麦粒肿民间治疗方法
在临床上无论老幼皆可患此病。此病初起时可见睑缘呈局限性红色硬结,伴有疼痛和触痛,继而红肿逐渐扩大,数日后硬结顶端可出现黄色脓点,脓点破溃后可有脓液流出。临床上治疗早期的麦粒肿一般多采用雷佛诺尔纱布湿敷的方法,以促进病灶局部的浸润和吸收。当脓点形成后可将局部切开排脓,同时配合抗炎进行治疗。患者应切忌对病灶进行不适当的挤压,以防炎症向眶内、颅内扩散,引起眶蜂窝织炎甚至脑膜炎等疾病。
治疗麦粒肿,民间有个十分简便的方法,无需花费分文且疗效显着,患者不妨一试。其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先将患侧耳尖的皮肤用碘酒及75%的酒精消毒,取一枚无菌的医用针头,用左手将消毒后的耳轮上缘固定,右手持针并对准耳尖迅速刺入1—2毫米,随即拔出针尖,然后挤压耳尖局部,放出1滴血,最后用棉球拭去血迹。麦粒肿即可于次日明显缩小或消散。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耳尖放血疗法多适用于麦粒肿的早期患者,如果病灶已软化、脓点已形成,再用此法治疗,一般就很难奏效了。
在民间都有哪些方法治疗麦粒肿,以上就是相关的介绍了,可见治疗麦粒肿的方法还是很多的,麦粒肿具有复发性,即使当时治好了,复发的几率还是很大的,所以大家在平时一定要注意科学用眼,注意保持眼部的清洁卫生。
麦粒肿耳朵放血有用吗
麦粒肿是一种常见的眼睑睑缘睫毛毛囊或皮脂腺化脓性炎症,对于早期初发的麦粒肿,除了常规运用抗生素眼药水配合热敷,针刺放血有着较好的疗效。
耳穴放血疗法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用三棱针、梅花针或其他针具在耳尖或耳背络脉针刺放血的一种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耳廓血液循环,具有清热、止痛、镇静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发热及各种炎性病变,对于麦粒肿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操作时针尖不宜刺入太深,以免损伤耳廓软骨,出血量以15~20滴为宜,如果患者体质弱、症状轻,放血的次数、放血量可适当减少。患者有免疫功能不全及各种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禁用此法。当然这个操作也是由专业人士去操作的。
眼睛里长针眼怎么办呢
1、涂眼药膏
晚上睡前可在局部点抗生素眼药水,眼药膏。每日4-6次。
2、湿热敷
适用于本病初期,局部湿热敷,可促进血液循环,以助炎症消散。每次15-20分钟,常可消退。
3、手术
脓已成者,应行麦粒肿切开引流排脓术。外麦粒肿在眼睑皮肤面切开,切口与睑缘平行,必要时应放置引流条,每日换药至愈;内麦粒肿则在睑结膜面切开,切口与睑缘垂直。
4、针刺
针用泻法为主,选取太阳、风池、合谷、丝竹空,以疏风清热、消肿止痛。脾虚者可加足三里、脾俞、胃俞。每日1次。
5、放血
耳尖或合谷、太阳穴三棱针点刺放血,有较好的泻热止痛消肿效果。每日1次。
6、针挑
适用于针眼反复发作者。在背部肺俞、膏盲俞及肩胛区附近寻找皮肤上的红点或粟粒样小点1个或数个,皮肤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挑破,挤出少许血水或黏液。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7、注意眼部卫生
对反复发病的小儿,应加强营养,纠正偏食,并注意眼局部清洁卫生。
麦粒肿能用针挑吗 麦粒肿的其它处理方法
1.在脓头未形成之前可做热敷,每日3次,每次20分钟。热敷能加快眼部的血液循环,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轻的炎症可在热敷后完全消失。一旦脓头出现,应及时切开排脓。
2.口服药物:口服抗生素是治疗麦粒肿的基本方法之一,当麦粒肿迟迟不见好转,可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口服抗生素治疗。(上述的操作方法应该在由专业医生进行,切不可自行治疗)
3.中医针刺法:针刺穴位包括:攒竹、睛明、丝竹空、阳白、鱼腰,取穴应该在麦粒肿外。
4.放血法:放血部位包括:耳尖、合谷、太阳,用三菱针1次点刺放血,泄热止痛。
注意(上述的操作方法应该在由专业医生进行,切不可自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