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门针刺方法 耳门常用配伍疗法
耳门针刺方法 耳门常用配伍疗法
1.配风池,翳风,听会,中渚,外关,针刺泻法,疏散少阳风热,治疗少阳风热耳聋,耳鸣等。
2.配足临泣,大椎,外关,翳风,合谷,针刺泻法,清热解毒,治疗热毒聤耳。
3.配风池,颊车,液门,侠溪,合谷,针刺泻法,祛风消肿,治疗风毒颈颌肿痛。
4.配地仓,承浆,颊车, 合谷,太冲,针刺泻法,疏风通络,治疗风邪入络之唇吻强。
5.配丝竹空,颊车,手三里,合谷,针刺泻法,祛风泻火,治疗风火龋齿痛。
6.配足三里,太溪,肾俞,针刺补法,培肾固本,疏经通络,治疗肾虚耳鸣,腰痛等。
列缺针刺方法 列缺常用配伍疗法
1.配风池,太阳,风府,外关,针刺泻法,疏风散寒,宣肺解表,治疗外感风寒,感冒头痛,痛连项背,项强,恶寒发热等。若风寒偏头痛,加率谷,阳陵泉;风痰头痛,加上星,中脘,丰隆,印堂;项强,加天柱,风门,后溪。
2.配肺俞,合谷,针刺泻法,宣肺止咳,治疗各型咳嗽。若风寒疏肺,加外关,风门;风热壅肺,加尺泽,大椎;痰湿阻肺,加脾俞,太白,丰隆;肝火犯肺,加肝俞,太冲;风痰咳嗽,加太渊;寒饮伏肺咳嗽,加尺泽,风门。
3.配少商,尺泽,合谷,鱼际,少商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清热宣肺,利咽止痛,治疗肺热炽盛之喉痹咽痛。
4.配合谷,下关,颊车,外关,风池,针刺泻法,泻火止痛,治疗风火牙痛。
5.配上星,印堂,迎香,风池,针刺泻法,清热宣肺,通利鼻窍,治疗肺经热盛之鼻渊,鼻塞,浊涕黄臭,头额胀痛等。
6.配合谷,风门,风池,肺俞,肺俞针刺补法,俞穴针刺平补平泻法,固表散邪,治疗营卫不和之自汗,汗出恶风,身重乏力等。
7.配照海,神门,内关,太溪,巨阙,关元,气海,针刺补法,滋阴清热,交通心肾,治疗阴虚内热之心烦补眠,口燥咽干等。
8.配身柱,本身,丰隆,鸡尾,太冲,丘墟,针刺泻法,化痰定痫,治疗风痰惊痫。
9.配中极,水道,针刺泻法,清热除湿,利尿止痛,治疗湿热下注之尿血,小便热,阴经痛等。
10.配大椎,至阳,天柱,列缺,后溪,颈部夹脊穴,针刺平补平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治疗经脉痹阻之肩凝症。
11.配曲池,列缺,阳溪,合谷,针刺泻法,阳溪,曲池加灸,温经散寒,宣痹止痛,主治风寒湿邪痹阻经脉之肩臂痛,大指,此指痛而不用等。
12.本穴祛风通络,配颊车,地仓,合谷,太阳,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风中经络之口眼㖞斜;配肩髃,曲池,外关,合谷,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中风半身不遂。
耳门针刺深度 针刺耳门注意事项
1.由于耳门穴位于耳前,深部有颈内动,静脉,故直刺不宜过深,以防刺伤颈内动,静脉。
2.穴位深部为耳腔,组织较多,不可用粗针强刺激,以免伤及耳部组织,引起内耳深部疼痛。
3.如张口取穴针刺,留针不宜过久,且留针期间不可让患者张口过大或说话,以免弯针,折针;若留针过久,患者常会因长时间张口疲劳而闭口,这样易于发生弯针,折针。
4.本穴位于面部,不宜使用对皮肤刺激强烈的灸法,如瘢痕灸或直接灸,引起瘢痕,影响面部美观。
太冲针刺深度 太冲常用配伍疗法
1.配膻中,中脘,气海,足三里,期门,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理气,治疗肝郁气滞之胁痛,腹胀。
2.配上脘,阳陵泉,梁丘,内关,针刺平补平泻法,理气和胃,治疗肝气犯胃之胃痛,呕吐,呃逆。
3.配阴陵泉,天枢,针刺泻法,抑肝扶脾,治疗肝木乘脾,肝脾不调之腹痛,泄泻。
4.配关元,气海,三阴交,肝俞,期门,支沟,大敦,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肝气郁结之月经不调,崩漏。
5.配气海,急脉,归来,大敦,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理气,治疗肝郁气滞之气疝,狐疝;针后加灸,可温肝散寒,治疗寒凝肝脉之寒疝。
6.配阴陵泉,足三里,章门,水分,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理气,消积散满,治疗肝脾不和,气滞湿阻之积聚。
7.配天突,阿是穴,膻中,针刺泻法,疏肝解郁,消痰散结,治疗痰气郁结之瘿瘤。
8.配期门,日月,胆俞,支沟,三阴交,阳陵泉,至阳,针刺泻法,疏肝利胆,治疗肝胆湿热之胁痛,黄疸。
针刺液门穴怎么操作
液门针刺方向
简易取法:第4.5指指缝间,掌指关节凹陷中。
操作方法:俯掌开指或自然握拳取穴。
进针深度:直刺,0.2-0.3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2-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作用主治
类属:手少阳三焦经,为该经荥穴。
作用:疏少阳气机,解三焦邪热,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疾病:
1.上焦风热,少阳火邪上攻之耳鸣,耳聋,耳痛,目赤,喉痹,头痛诸病证。
2.经脉痹阻之手臂痛等。
3.咽喉肿痛,上牙痛,手背红肿,五指拘挛,腕部无力,热病汗不出,疟疾寒热。
常用配伍疗法
1.配太冲,中渚,合谷,睛明,侠溪,针刺泻法,疏风清热,治疗上焦风热之热病,目赤,头痛等。
2.配翳风,听会,中渚,听宫,耳门,侠溪,针刺泻法,清泄少阳,治疗少阳火盛之耳鸣,耳聋。
3.配少商,关冲,侠溪,鱼际,针刺泻法,疏散少阳风火之咽喉肿痛。
4.配陶道,大椎,后溪,曲池,针刺平补平泻法,和解少阳,祛邪截疟,治疗邪郁少阳之疟疾。
5.配中渚,针刺平补平泻法,舒筋通络,治疗经脉痹阻之手臂痛等。
天柱针刺注意 天柱常用配伍疗法
1.配头维,通天,合谷,风池,风府,太阳,针刺泻法,疏风解表,治疗风邪袭表之感冒,头痛等。
2.配列缺,合谷,迎香,印堂,针刺泻法,宣肺利窍,治疗肺气不利之鼻塞不闻香臭。
3.配合谷,太阳,睛明,少商,针刺泻法,疏风清热明目,治疗风热目赤肿痛。
4.配少商,尺泽,曲池,合谷,针刺泻法,疏风清热利咽,治疗风热咽痛。
5.配风池,商阳,关冲,液门,针刺泻法,解表发汗,治疗热病汗不出。
6.配大椎,风池,大杼,肩井,肩外俞,列缺,后溪,悬钟,针刺平补平泻法,祛风散寒,舒筋活络,治疗风寒痹阻经络之落枕,颈项强痛,肩痛,臂痛等。
7.配间使,太溪,太冲,足三里,三阴交,风池,针刺平补平泻法,滋阴清热,宁心舒郁,治疗痰热腹结之瘿瘤。
耳门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耳屏上方,耳前切迹前0.5寸,在下颌支后缘垂线上,颞浅动脉后缘。
简易取法:
1.耳屏上切迹之前方与下颌髁状突稍上方之凹陷处,张口用手掐切时有一凹陷,闭口时关闭,该处即是本穴。
2.耳前,屏上切迹前的凹陷中取穴。
进针方向:从前外刺向后内,与矢状面成45°。
针灸时间:针0.5-1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肩井针刺方向 肩井常用配伍疗法
1.配期门,行间,内关,天池,乳根,足三里,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理气,通络下入,治疗肝气郁结之乳痈,乳汁不下。
2.配合谷,三阴交,太冲,针刺泻法,理气活血,治疗气滞血瘀之滞产。
3.配章门,天井,足临泣,阳陵泉,大迎,针刺平补平泻法,理气行滞,化痰散结,治疗气郁痰凝之瘰疬。
4.配丰隆,劳宫,太冲,水沟,针刺泻法,清热化痰,开窍醒神,治疗痰火扰神之中风。
5.本穴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配风池,风门,阳谷,后溪,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颈项强痛;配秉风,曲垣,天宗,肩贞,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肩背痹痛;配肩髃,肩贞,臂臑,曲池,外关,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手臂疼痛,不能举。
肺俞针刺手法 肺俞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宣肺止咳,为治疗咳嗽要穴。配列缺,合谷,外关,风门,针刺泻法,针后加灸,解表散寒,宣肺止咳,治疗风寒咳嗽,百日咳;配尺泽,曲池,大椎,外关,针刺泻法,解表清热,宣肺止咳,治疗风热咳嗽;配脾俞,丰隆,太白,列缺,合谷,针刺泻法,健脾化湿,止咳化痰,治疗痰湿咳嗽;配天突,丰隆,尺泽,合谷,列缺,针刺泻法,清热化痰,止咳平喘,治疗痰热咳喘;配太冲,尺泽,针刺泻法,平肝清肺,治疗肝火犯肺之咳嗽;配复溜,尺泽,太溪,太渊,针刺平补平泻法,滋阴清热,治疗阴伤咳嗽。
2.配列缺,风门,风池,合谷,针刺泻法,疏风散寒解表,治疗风寒感冒。
3.配风池,风门,肺俞,足三里,气海,关元,针刺补法,益气解表,治疗气虚感冒。
4.配中府,太渊,足三里,针刺补法,调补肺气,治疗肺气虚弱之自汗。
5.配太溪,复溜,合谷,针刺平补平泻法,滋阴清热,治疗阴虚潮热,盗汗。
6.配上星,印堂,阴虚,太渊,针刺补法,补益肺气,治疗肺气虚弱之鼻渊。
7.配太溪,鱼际,照海,针刺平补平泻法,滋阴降火,治疗阴虚火旺之咽喉肿痛。
9.配然谷,百劳,尺泽,鱼际,孔最,太溪,针刺平补平泻法,滋阴降火,宁嗽止血,治疗阴虚火旺之咯血。
10.配曲池,血海,肺俞,针刺泻法,散风消疹,治疗风邪外袭之风疹,皮肤瘙痒等。
针刺百会 百会常用配伍疗法
1.配风池,劳宫,丰隆,涌泉,针刺泻法,熄风豁痰,开窍醒神,治疗风痰闭阻之中风闭证。
2.配风池,水沟,鸠尾,丰隆,太冲,针刺泻法,熄风化痰,治疗风痰阻络之癫痫。
3.配长强,关元,足三里,承山,针刺补法,灸关元,益气固脱,治疗气虚脱肛,滑脱不痛,少气懒言等。
4.配气海,维道,归来,足三里,针刺补法,灸气海,补益脾气,益气升阳,治疗脾虚阴挺。
5.配命门,关元,天枢,足三里,针刺补法,灸命门,关元,温中补虚,升阳举陷,治疗脾肾阳虚之久泻久痢。
6.配关元,气海,针刺补法,重灸,益气回阳固脱,治疗元气暴脱之中风脱症,中气下陷之气厥。
7.配风池,印堂,曲池,合谷,针刺泻法,疏风散热,治疗风热头痛,鼻塞,目赤肿痛等。
8.配风府,天柱,上星,列缺,针刺泻法,疏风散寒,通窍止痛,治疗外感风寒之头痛,项强,鼻塞,鼻鼽等。
9.配阴陵泉,足三里,丰隆,针刺泻法,祛风散邪,和中化湿,治疗风湿或痰浊头痛,眩晕等。
10.配风池,复溜,行间,针刺补泻兼施,平肝潜阳,息风清脑,治疗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等。
11.配合谷,足三里,三阴交,针刺补法,补益气血,治疗气血亏虚之头痛,眩晕等。
12.配肾俞,复溜,太溪,针刺补法,补益肾精,治疗肾精亏虚之头痛,眩晕,耳鸣等。
冲门的准确位置图 冲门常用配伍疗法
腹痛疝气可配归来,大敦;小便不利癃闭可配中极,膀胱俞,阴陵泉;痔痛可配承山,承扶;下焦湿热配阴陵泉,三阴交;崩漏可配三阴交,隐白,足三里。
针刺耳门穴怎么正确操作
耳门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耳屏上方,耳前切迹前0.5寸,在下颌支后缘垂线上,颞浅动脉后缘。
简易取法:
1.耳屏上切迹之前方与下颌髁状突稍上方之凹陷处,张口用手掐切时有一凹陷,闭口时关闭,该处即是本穴。
2.耳前,屏上切迹前的凹陷中取穴。
进针方向:从前外刺向后内,与矢状面成45°。
针灸时间:针刺耳门一般取正坐或侧卧位,微张口,可斜刺,从浅向后内0.5-1寸;或向下透听宫,听会,进针1-1.5寸,以局部出现酸胀感,有时可扩散至半侧面部为宜;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功能主治
类属:手少阳三焦经。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布有耳颞神经,颞浅动,静脉耳前支,面神经颞支等结构。
功能:聪耳通络,清热止痛。
主治:外感风热毒邪之耳鸣,耳聋,耳中肿痛,颊肿,颈颌痛,聤耳,唇吻强诸病证。
注意事项
1.由于耳门穴位于耳前,深部有颈内动,静脉,故直刺不宜过深,以防刺伤颈内动,静脉。
2.穴位深部为耳腔,组织较多,不可用粗针强刺激,以免伤及耳部组织,引起内耳深部疼痛。
3.如张口取穴针刺,留针不宜过久,且留针期间不可让患者张口过大或说话,以免弯针,折针;若留针过久,患者常会因长时间张口疲劳而闭口,这样易于发生弯针,折针。
4.本穴位于面部,不宜使用对皮肤刺激强烈的灸法,如瘢痕灸或直接灸,引起瘢痕,影响面部美观。
耳门针刺深度
针刺耳门一般取正坐或侧卧位,微张口,可斜刺,从浅向后内0.5-1寸;或向下透听宫,听会,进针1-1.5寸,以局部出现酸胀感,有时可扩散至半侧面部为宜。
耳门针刺深度 针刺耳门功能主治
类属:手少阳三焦经。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布有耳颞神经,颞浅动,静脉耳前支,面神经颞支等结构。
功能:聪耳通络,清热止痛。
主治:外感风热毒邪之耳鸣,耳聋,耳中肿痛,颊肿,颈颌痛,聤耳,唇吻强诸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