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出蛋白尿不一定是患病
验出蛋白尿不一定是患病
现在这段时间不少人要进行入职体检,升学体检等,拿到体检结果过后不少人会感到很疑惑,为什么自己平时很健康,但是在体检时结果竟然是验出蛋白尿?其实出现蛋白尿不是都因为疾病所致的,正常情况下也会出现生理性蛋白尿。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蛋白尿,如何区分生理性蛋白尿和病理性蛋白尿。
蛋白尿的含义
尿蛋白是尿液通过酸化加热后混浊而检出的蛋白质。正常人24小时尿蛋白的范围为≦0.15g,常规化验尿蛋白检测为阴性。如检测尿蛋白﹥150 毫克/ 日,即尿蛋白阳性时,说明人体排出的尿蛋白量明显增多,属于异常尿蛋白。尿蛋白持续阳性,往往代表肾脏发生了病变,故临床可依据尿蛋白阳性的多少来判定肾病损伤的程度以及肾病治疗的效果。因此,出现异常尿蛋白,一定要有效控制并消除,防止病情恶化进展。
生理性蛋白尿
生理性蛋白尿是指由于机体内、外环境各种因素引起机体生理反应性增多所产生的尿蛋白,尿蛋白定性试验一般不超过+,定量《0.5g/24h,生理性蛋白尿常见于食高蛋白饮食后,精神激动、剧烈运动、长时间受寒、妊娠等,都可能出现暂性的蛋白尿。包括:
1、功能性蛋白尿指机体剧烈运动、发热、低温刺激、精神紧张、交感神经兴奋等生理状态时,引起肾血管痉挛或充血等暂时性功能性的改变,而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导致暂时性、轻度的蛋白尿。
2、体位性蛋白尿也称为直立性蛋白尿,是指由于直立体位,使前突的脊柱压迫肾静脉,或因直立过久肾脏下移造成肾静脉扭曲继而肾静脉淤血,淋巴、血流循环受阻所引起的蛋白尿。特点是:卧位时,尿蛋白阴性,起床活动或站立过久后,尿蛋白阳性,平卧休息后,又为阴性,多见青少年。
3、偶然性蛋白尿指由于偶然因素,尿液中混入了多量血液脓液、粘液或生殖系统排分泌物,致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而造成的蛋白尿。
4、摄入性蛋白尿可能是进食摄入,也可能是输注摄入,尿蛋白偶然被检出。
5、妊娠性蛋白尿与机体处于妊娠状态有关,分娩后蛋白尿消失。
病理性蛋白尿
当肾小球、肾小管发生病变时,如各期肾炎、肾病以及高血压发生肾动脉硬化时,均可出现病理性蛋白尿;各种细菌性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败血症等也可出现病理性蛋白尿;非感染性疾病,如肾结石、多囊肾、肾淀粉样变性以及休克、严重肌肉损伤、发热、黄疸、甲状腺功能亢进、溶血性贫血及白血病等,也可出现病理性蛋白尿其生成原因、机制和临床所见,均与肾脏疾病有关,包括:
1、肾小球性蛋白尿是指肾小球因受到炎症、毒素、免疫、代谢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滤出较多的血浆蛋白,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形成的蛋白尿。选择性蛋白尿和非选择性蛋白尿概念的提出,对临床上判断肾小球损伤严重程度有一定参考价值。选择性蛋白尿指肾小球损伤较轻,蛋白主要成分为相对分子质量为4~9万的中相对分子质量的清蛋白的蛋白尿。非选择性蛋白尿指肾小球毛细管壁有严重受损,以大和中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同时存在为特点的蛋白尿,提示临床预后较差。
2、肾小管性蛋白尿是指由于炎症或中毒,引起近曲小管对蛋白质重吸收能力减低,而出现的以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为主的蛋白尿。
3、混合性蛋白尿指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或相继受损而产生的蛋白尿,其特点是在尿液中,蛋白以小相对分子质量β2-M和中相对分子质量清蛋白为主,但大、中、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均增多。
4、溢出性蛋白尿指血液循环中,出现了大量以中、小相对分子质量为主的异常蛋白质,经肾小球滤出后,原尿中的含量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最大能力,而大量出现在尿液中形成的蛋白尿。典型情况如BJP。
5、组织性蛋白尿指由于肾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组织破坏或分解、炎症或药物刺激分泌等的蛋白质,进入尿液中所形成的蛋白尿。
蛋白尿是怎么引起的
(一)肾性蛋白尿
1.肾小球性蛋白尿
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各型慢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炎,隐匿性肾炎。
继发性见于狼疮肾等自身免疫性疾患,糖尿病肾病,紫癜性肾炎,肾动脉硬化等。
代谢性疾患见于痛风肾。
①选择性蛋白尿: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的小分子量蛋白,尿中无大分子量的蛋白(IgG,IgA,IgM,C3,C4),半定量多在+++~++++,典型病种是肾病综合征 ②非选择性蛋白尿:说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有严重损伤断裂,尿中有大分子量的蛋白质,如免疫球蛋白,补体;中分子量的清蛋白及小分子量蛋白质,尿蛋白中,免疫球蛋白/清蛋白比值>0.5,半定量为+~++++,定量在0.5~3.0g/24h之间,多见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炎、膜性或膜增生性肾炎等,及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糖尿病肾炎、红斑狼疮性肾炎等。出现非选择性蛋白尿提示预后较差。
剧烈运动、长途行军、高温环境、发烧、严寒环境、精神紧张、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也可出现蛋白尿。
2.肾小管性蛋白尿 最常见各种原因引起的间质性肾炎,肾静脉血栓形成,肾动脉栓塞,重金属盐类中毒等。
3.肾组织性蛋白尿 又称分泌性蛋白尿。由于尿液形成过程中,肾小管代谢产生的蛋白质渗入尿液中所致。
(二)非肾性蛋白尿
1.体液性蛋白尿 又称溢出性蛋白尿,如多发性骨髓瘤。
2.组织性蛋白尿 如恶性肿瘤尿中蛋白质,病毒感染产生的宿主蛋白等。
3.下尿路蛋白质混入尿液引起蛋白尿 见于泌尿系统感染、泌尿道上皮细胞脱落和泌尿道分泌粘蛋白。
尿蛋白和蛋白尿的区别
什么是尿蛋白
尿蛋白是尿液中的正常成分,正常人每天尿中排出的蛋白质一般为40-80毫克/天,上限为150毫克/天,在常规检测中显示的是阴性,在正常含量范围内的尿中的蛋白质即为尿蛋白。当尿蛋白检测显示为阳性时,就是不正常。
什么是蛋白尿
尿常规检查中蛋白质/尿蛋白显示+、++、+++等则是蛋白尿。在一般情况下尿液检查汇总蛋白质呈阴性,当出现+时会怀疑有肾脏疾病的发生。人体肾脏是一个 过滤系统,废物经过肾脏排泄,形成尿液。正常肾小球滤液中含有少量小分子蛋白质含量为20毫克/100毫升。通过肾小管再吸收,最后残留在尿液中蛋白质不 超过70-100毫克/24小时,用普通尿常规检查测不出。当肾脏固有细胞发生损伤,吸收功能发生障碍,就会漏出蛋白,成为蛋白尿。
尿蛋白与蛋白尿的区别:由上所述,可以看出,尿蛋白是尿液中的正常成分,而蛋白尿则是尿液中蛋白质超出了一定范围的统称,二者还是有所区别的。
由此可见,有没有蛋白尿是监测肾病的重要指标,在体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验出蛋白尿不一定是患病
现在这段时间不少人要进行入职体检,升学体检等,拿到体检结果过后不少人会感到很疑惑,为什么自己平时很健康,但是在体检时结果竟然是验出蛋白尿?其实出现蛋白尿不是都因为疾病所致的,正常情况下也会出现生理性蛋白尿。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蛋白尿,如何区分生理性蛋白尿和病理性蛋白尿。
蛋白尿的含义
尿蛋白是尿液通过酸化加热后混浊而检出的蛋白质。正常人24小时尿蛋白的范围为≦0.15g,常规化验尿蛋白检测为阴性。如检测尿蛋白﹥150毫克/ 日,即尿蛋白阳性时,说明人体排出的尿蛋白量明显增多,属于异常尿蛋白。尿蛋白持续阳性,往往代表肾脏发生了病变,故临床可依据尿蛋白阳性的多少来判定肾病损伤的程度以及肾病治疗的效果。因此,出现异常尿蛋白,一定要有效控制并消除,防止病情恶化进展。
生理性蛋白尿
生理性蛋白尿是指由于机体内、外环境各种因素引起机体生理反应性增多所产生的尿蛋白,尿蛋白定性试验一般不超过+,定量《0.5g/24h,生理性蛋白尿常见于食高蛋白饮食后,精神激动、剧烈运动、长时间受寒、妊娠等,都可能出现暂性的蛋白尿。包括:
1、功能性蛋白尿指机体剧烈运动、发热、低温刺激、精神紧张、交感神经兴奋等生理状态时,引起肾血管痉挛或充血等暂时性功能性的改变,而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导致暂时性、轻度的蛋白尿。
2、体位性蛋白尿也称为直立性蛋白尿,是指由于直立体位,使前突的脊柱压迫肾静脉,或因直立过久肾脏下移造成肾静脉扭曲继而肾静脉淤血,淋巴、血流循环受阻所引起的蛋白尿。特点是:卧位时,尿蛋白阴性,起床活动或站立过久后,尿蛋白阳性,平卧休息后,又为阴性,多见青少年。
3、偶然性蛋白尿指由于偶然因素,尿液中混入了多量血液脓液、粘液或生殖系统排分泌物,致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而造成的蛋白尿。
4、摄入性蛋白尿可能是进食摄入,也可能是输注摄入,尿蛋白偶然被检出。
5、妊娠性蛋白尿与机体处于妊娠状态有关,分娩后蛋白尿消失。
病理性蛋白尿
当肾小球、肾小管发生病变时,如各期肾炎、肾病以及高血压发生肾动脉硬化时,均可出现病理性蛋白尿;各种细菌性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败血症等也可出现病理性蛋白尿;非感染性疾病,如肾结石、多囊肾、肾淀粉样变性以及休克、严重肌肉损伤、发热、黄疸、甲状腺功能亢进、溶血性贫血及白血病等,也可出现病理性蛋白尿其生成原因、机制和临床所见,均与肾脏疾病有关,包括:
1、肾小球性蛋白尿是指肾小球因受到炎症、毒素、免疫、代谢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滤出较多的血浆蛋白,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形成的蛋白尿。选择性蛋白尿和非选择性蛋白尿概念的提出,对临床上判断肾小球损伤严重程度有一定参考价值。选择性蛋白尿指肾小球损伤较轻,蛋白主要成分为相对分子质量为4~9万的中相对分子质量的清蛋白的蛋白尿。非选择性蛋白尿指肾小球毛细管壁有严重受损,以大和中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同时存在为特点的蛋白尿,提示临床预后较差。
2、肾小管性蛋白尿是指由于炎症或中毒,引起近曲小管对蛋白质重吸收能力减低,而出现的以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为主的蛋白尿。
3、混合性蛋白尿指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或相继受损而产生的蛋白尿,其特点是在尿液中,蛋白以小相对分子质量β2-M和中相对分子质量清蛋白为主,但大、中、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均增多。
4、溢出性蛋白尿指血液循环中,出现了大量以中、小相对分子质量为主的异常蛋白质,经肾小球滤出后,原尿中的含量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最大能力,而大量出现在尿液中形成的蛋白尿。典型情况如BJP。
5、组织性蛋白尿指由于肾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组织破坏或分解、炎症或药物刺激分泌等的蛋白质,进入尿液中所形成的蛋白尿。
蛋白尿诊断标准
1.非病理性蛋白尿
蛋白尿不超过1g/24小时,不伴水肿。
(1)体位性蛋白尿:蛋白尿见于起立位,而卧位阴性。儿童与少年期检出率在2%~5%,5岁以下少见,无性别差异,多数因体检或其他疾病验尿时发现。蛋白尿常为间歇性,即非每日出现,也有持续性,即每日均可检到蛋白尿。24小时蛋白尿定量一般不超过1. 4g。诊断试验:①当晚平卧排尿弃去,翌晨卧位留尿,是为卧位尿;起床站立活动后再次留尿,是为站立位尿。卧位尿蛋白尿阴性或微量,站立位蛋白尿阳性或超过10倍,即可诊断。②脊柱前突试验,卧位留尿同上,嘱患儿饮水200ml靠墙站立,头贴于墙,双手撑腰使脊柱前突15分钟,l小时后排尿送检,如卧位阴性或微量,脊柱前突后蛋白尿≥++,可诊断。
体位性蛋白尿原因末明,可能系站立时下腔静脉受肝后缘和脊柱压迫,致肾暂时性淤血或淋巴回流受阻,使肾小球蛋白滤出增多。近年来有报告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见血尿节)也为体位性蛋白尿原因之一。体位性蛋白尿预后良好,多在青春期后消失。但因病理性蛋白尿也可因体位而改变,故必须予长期随访观察,包括血尿、高血压、肾功能和蛋白尿增多,以排除肾脏疾病。
(2)热性蛋白尿:多见于感染性疾病,体温超过38.3℃,定性不超过++,多于体温恢复正常后消失。发生机制不详。
(3)运动性蛋白尿:多于剧烈运动后发生,定性不超过++.休息48小时消失。
2.病理性蛋白尿
(1)肾小管性蛋白尿:正常人肾小球能滤过大量分子量小于清蛋白的蛋白,如溶菌酶,免疫球蛋白轻链,β2微球蛋白,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等,滤出的低分子蛋白被近端小管所吸收,当小管损害尿中排出大量低分子蛋白尿是为肾小管性蛋白尿。此类蛋白尿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原发性多系肾小管先天或遗传性功能障碍。患者多伴另一些肾小管功能障碍的症状,如糖尿、磷酸尿和肾小管性酸中毒等,同时存在该病其他系统症状和体征。继发性见于各种肾小球病和间质病。
肾小管性蛋白尿特点是:①蛋白尿定量<1g/24小时;②因低分子蛋白对试纸法检测不敏感,常难以检测到,须用圆盘电泳或通过检测β2微球蛋白,溶菌酶和本周蛋白才能确诊;③多伴继发或原发疾病症状和体征,也可伴其他肾小管功能障碍症状(糖尿、低磷性骨病和酸中毒)。临床上持续无症状蛋白尿多数为肾小球性而不是肾小管性,不伴其他症状单独肾小管性蛋白尿极为少见。
(2)肾小球性蛋白尿:为最常见的病理性蛋白尿,系由肾小球通透性增高,滤出蛋白超过肾小管吸收所致。肾小球性蛋白尿,尿蛋白多以清蛋白为主,大分子蛋白,如IgG的多少取决于肾小管病变的性质,病变重通透性高时增多.用清蛋白与IgG清除率之比值(U IgG/SIgG÷UAlb/SAJb)可表示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被称为选择性蛋白指数(selective proteinindex, SPI) SPI<0.1为选择性蛋白尿,>0.2为非选择性蛋白尿,曾用于预测肾病综合患者对激素的敏感性,由于有不少重叠并无临床意义。肾小球性蛋白尿形成也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阴电荷丢失,导致带阴电荷血浆蛋白,如清蛋白入量滤出。测定两种分子量相同而所带电荷不同的血浆蛋白,如唾液淀粉酶(分子半径2. 9nm,等电点5.9~6.4)和胰酶(分子半径2.9nm,等电点7.0)的清除率比值,可估计肾小球电荷丢失的程度,当两者相等,示电荷屏障已消失殆尽。
肾小球性蛋白尿特点:①尿中蛋白均为正常的血浆蛋白;②尿蛋白量范围极广从1g/d至30g/d不等;③尿蛋白以清蛋白为主,低分子与高分子蛋白量取决于病变性质;④临床可伴有血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
致肾小球病的疾病有时可同时累及肾间质和肾小管,此时蛋白尿除肾小球性,还可伴有肾小管性蛋白尿。而长期持续肾小球性蛋白尿可加重近端小管细胞蛋白负荷,活化细胞某些基因,产生生长因子、内皮素、单核细胞诱出蛋白和整合素等损伤小管上皮细胞和间质,出现肾小球合并肾小管蛋白尿。
(3)孤立性(单纯性)蛋白尿:孤立性蛋白尿是指仅有蛋白尿而无血尿、水肿和其他症状。多数于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查尿时发现。1986年全国21省市尿筛查,一次尿检阳性率为2. 31%,第二次复查为0. 33%,最后确诊为0.08%。孤立性蛋白尿可分为暂时性和持续性,暂时性在随访中自行消失,属良性蛋白尿,一般毋需做进一步检查。持续性指经随访蛋白尿持续3个月以上,尿蛋白定量在2g/d以下。持续性孤立性蛋白尿肾组织学检查表现多样。据Abuelo综合10篇文献报告分析,70%以上光镜检查正常或轻微系膜增生.20%有较明确病变如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IgA肾病、膜性肾病和膜增生性肾炎,5%为问质病变。
持续性孤立性蛋白尿的诊断首先应收集病史,包括血尿、尿频、尿急、排尿障碍、水肿、听力和家族史等。询问服药史,致蛋白尿的药物包括非类固醇抗炎药、金制剂、青霉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等。体检要注意有无水肿,腰腹部肿块和高血压等。实验室检查包括多次尿常规检查、尿细菌培养、24小时尿蛋白和肌酐测定、血清蛋白、C3和乙肝病毒标记物等。影像学检查可用B型超声作筛查。当上述检查无阳性发生,可诊断为孤立性蛋白尿。由于多数患儿病变轻微且非特异性,故并非每例孤立性蛋白尿均作肾活检。Bergstein提出的肾活检指征为:①蛋白尿<1g/d,但伴有以下表现之一:血尿、肌酐清除率降低、持续低补体和高血压;②蛋白尿>1g/d;③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年龄<1岁或>8岁。
为啥尿蛋白高
病理性的原因
蛋白尿的出现是肾小球疾病的症状表现之一,主要是由于肾小球虑过膜对于蛋白质的通透性增加,结果导致大量的蛋白尿流经尿液,而产生蛋白尿。在这尿路感染也是造成蛋白尿的因素之一,所以朋友们在检查出蛋白尿不要过于慌张自己是不是患上了肾病,应及时的到医院做下相关的检查,在排除肾病疾病的因素之后,只要接受治疗控制治疗后是么,蛋白尿会基本消失的。
生理性的蛋白尿
主要是由于天气的寒冷或者加上身体上的疼痛导致肾虚管痉挛,产生一过性的蛋白尿;运动过多,身体机内无氧呼吸,导致身体内的酸性物质分泌增加,刺激肾脏组织,终导致蛋白尿升高;在这就是饮食大量的高蛋白物质,也会造成一时性的蛋白尿升高。
泡沫尿是蛋白尿吗
很多人认为尿中有泡沫就是出现蛋白尿了,但其实多数的泡沫尿都不是蛋白尿,而很多情况下蛋白尿还可能没有泡沫,因此尿中有泡沫并不能作为蛋白尿的评判标准。
若尿液表面漂浮着一层细小的泡沫,看上去油腻光亮,且久久不散,则很可能是蛋白尿,通常自己鉴别的话最好是取一支试管装20毫升尿液,用手来回振荡,如尿液表面出现细小而久不消散的泡沫,可疑为蛋白尿,应及时去医院进一步检查确诊。
备注
蛋白尿可以通过尿常规的检查检测出来,当尿蛋白超过150mg/24h或超过100mg/L时,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称为蛋白尿,若蛋白尿持续超过0.15g/d,常为病理性,是肾脏疾病的可靠指标。
蛋白尿是怎么回事
尿蛋白高的原因很多,分为病理性蛋白尿和生理性蛋白尿,生理性蛋白尿常见于食高蛋白饮食后,精神激动、强烈运动、长时间受寒、妊娠等,都可能出现暂性的蛋白尿。
一般说来,持续性的蛋白尿往往代表肾脏有病变。尿蛋白的多少反应了病变程度,主要是由于肾小球的滤过屏障受到了严重的损害造成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肾小球病变到了晚期,由于大量肾单位废损,使蛋白滤出减少,尿蛋白检查反而减少或消失,这并不代表肾脏病变的减轻。
尿里有蛋白怎样治疗比较好
蛋白尿是一个信号,意味着身体出现了某种异常,如果不能找出病因并加以祛除,异常可能持续存在,继续损伤肾脏,最终影响肾脏功能,甚至发展为尿毒症。
蛋白尿又不仅仅只是一种信号,不管什么原因引起的蛋白尿,持续存在,对肾脏本身也是一种损伤。在大多数疾病中蛋白尿是否得到控制,直接影响对疾病结局的判断。
蛋白尿应该怎么治?
首先,“蛋白尿”其实不能称之为“病”,它如同“肚子痛”,“发烧”一样,只是一种症状。不是“病”,就谈不上“怎么治”,“能不能治好”等等问题。关键在于找出蛋白尿背后的“罪魁祸首”。
蛋白尿患者应该怎么吃?
控制蛋白尿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保护肾脏功能,减少肾脏损伤,延缓肾脏衰竭的速度。因此在饮食上,一方面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蛋白的摄入,同时摄入人体利用度高的蛋白质,即所谓“优质蛋白”,比如鸡蛋白,牛奶,瘦肉等。不能抱着“丢了就要补回来”的心态:滤网没修好,吃得越多,漏出的也会越多;而漏得多,肾脏的负担也会越大,反而是种损伤。
看了上面的文章,现在大多数朋友应该都了解到尿液中含有蛋白是一种不好的现象,而且还是比较严重的,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使得自己的身体能够早日康复,同时在饮食方面要尽量保持低盐,低糖,低嘌呤。
蛋白尿怎么办
什么是蛋白尿?蛋白尿在临床上非常多见,它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伴随肾病发生的一种症状表现。发生蛋白尿怎么办?病人又该如何对待发生的蛋白尿呢?
其实,有蛋白尿的病人不必惊慌。通常情况下,出现蛋白尿的因素有病理性和生理性两种,出现蛋白尿时首先区分自身蛋白尿为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如是生理性蛋白尿则可放心,消除诱因后蛋白尿也会自然消失的。
如果诊断病人发生了病理性的蛋白尿,此时的蛋白尿怎么办呢?
蛋白尿是慢性肾病的典型症状,蛋白尿的形成原因与肾小球的屏障功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蛋白尿是肾病的一大典型症状,但尿蛋白漏出的多少并不能体现肾病病情轻重。轻度慢性肾病患者尿蛋白漏出少不一定说明肾脏病理损伤轻;大量蛋白尿也不能说明肾病病理损伤严重。
蛋白尿怎么办呢?蛋白尿是慢性肾病的典型症状表现。那么蛋白尿怎么办呢?临床检查出蛋白尿异常,即出现蛋白尿阳性时(通常蛋白尿指标超过150毫克每日就可认为是异常),多表明肾脏发生了病理损伤。蛋白尿的量越多,则说明肾脏遭受损害的程度越重,肾病病情越严重。
在西医方面看来,蛋白尿怎么办?西医用药仅能对症消除肾病蛋白尿,不能对蛋白尿发生的病因进行对应处理,从而导致肾病病人的病情日趋加重。因此,早期检测出蛋白尿指标异常后,针对蛋白尿实施规范性治疗,方可最大程度上遏制肾病恶化进程。
蛋白尿怎么办?在出现了蛋白尿这一表现后,一定要先区分自身蛋白尿的性质到底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然后再针对蛋白尿的情况对应性的去处理。希望出现病理性蛋白尿的患者,在发现有蛋白尿之后应该及时的进行病因的检查,之后进行正规的对因治疗。
肾小管性蛋白尿知识普及
肾小管蛋白尿,系肾小球滤过膜正常,但原尿中正常滤过的蛋白质不能被肾小管充分回吸收所致。 尿中蛋白含量超过正常范围时称之蛋白尿(proteinuria)。蛋白尿是肾脏疾病(尤其是肾小球疾病)最常见,有时是最早出现的临床表现;此外也可见于某些非肾脏疾病。对尿中蛋白定性、定量及其成分的分析和评价常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尿蛋白正常值编辑
正常人尿中有微量蛋白,小儿尿中蛋白量常以≤4mg/(m2·h)计算。
2~12月 155 mg/24h
3~4岁 140 mg/24h
4~10岁 190 mg/24h
10~16岁 250 mg/24h
肾小管性蛋白尿,是由于肾小管对滤出蛋白的回吸收障碍所致。见于肾小管间质病变、肾盂肾炎、先天性肾小管病、低钾肾病等。此类蛋白尿的特点为尿蛋白总量通常较少,一般<1g/d;且仅含少量白蛋白,并以低分子量的溶菌酶、β2-微球蛋白、轻链蛋白、维生素A结合蛋白等为主。
用微穿刺技术,对肾小球滤出之原尿、近曲小管内之尿液进行分析,发现其蛋白含量远高于最终排出的尿液,由此证明经肾小球滤出的少量蛋白,几乎99%被回吸收。回吸收主要在近曲小管进行。此为一需能量的主动吸收过程。通过胞饮作用蛋白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在胞浆中水解为多肽、氨基酸,再转回入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中,由于肾小管回吸收。故尿中通常蛋白含量甚微。当肾脏疾患时无论是肾小球滤过蛋白过多、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或肾小管功能障碍回吸收能力下降,均可致蛋白尿。
验出蛋白尿不一定是患病
蛋白尿的含义
尿蛋白是尿液通过酸化加热后混浊而检出的蛋白质。正常人24小时尿蛋白的范围为≦0.15g,常规化验尿蛋白检测为阴性。如检测尿蛋白﹥150毫克/ 日,即尿蛋白阳性时,说明人体排出的尿蛋白量明显增多,属于异常尿蛋白。尿蛋白持续阳性,往往代表肾脏发生了病变,故临床可依据尿蛋白阳性的多少来判定肾病损伤的程度以及肾病治疗的效果。因此,出现异常尿蛋白,一定要有效控制并消除,防止病情恶化进展。
生理性蛋白尿
生理性蛋白尿是指由于机体内、外环境各种因素引起机体生理反应性增多所产生的尿蛋白,尿蛋白定性试验一般不超过+,定量《0.5g/24h,生理性蛋白尿常见于食高蛋白饮食后,精神激动、剧烈运动、长时间受寒、妊娠等,都可能出现暂性的蛋白尿。包括:
1、功能性蛋白尿指机体剧烈运动、发热、低温刺激、精神紧张、交感神经兴奋等生理状态时,引起肾血管痉挛或充血等暂时性功能性的改变,而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导致暂时性、轻度的蛋白尿。
2、体位性蛋白尿也称为直立性蛋白尿,是指由于直立体位,使前突的脊柱压迫肾静脉,或因直立过久肾脏下移造成肾静脉扭曲继而肾静脉淤血,淋巴、血流循环受阻所引起的蛋白尿。特点是:卧位时,尿蛋白阴性,起床活动或站立过久后,尿蛋白阳性,平卧休息后,又为阴性,多见青少年。
3、偶然性蛋白尿指由于偶然因素,尿液中混入了多量血液脓液、粘液或生殖系统排分泌物,致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而造成的蛋白尿。
4、摄入性蛋白尿可能是进食摄入,也可能是输注摄入,尿蛋白偶然被检出。
5、妊娠性蛋白尿与机体处于妊娠状态有关,分娩后蛋白尿消失。
病理性蛋白尿
当肾小球、肾小管发生病变时,如各期肾炎、肾病以及高血压发生肾动脉硬化时,均可出现病理性蛋白尿;各种细菌性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败血症等也可出现病理性蛋白尿;非感染性疾病,如肾结石、多囊肾、肾淀粉样变性以及休克、严重肌肉损伤、发热、黄疸、甲状腺功能亢进、溶血性贫血及白血病等,也可出现病理性蛋白尿其生成原因、机制和临床所见,均与肾脏疾病有关,包括:
1、肾小球性蛋白尿是指肾小球因受到炎症、毒素、免疫、代谢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滤出较多的血浆蛋白,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形成的蛋白尿。选择性蛋白尿和非选择性蛋白尿概念的提出,对临床上判断肾小球损伤严重程度有一定参考价值。选择性蛋白尿指肾小球损伤较轻,蛋白主要成分为相对分子质量为4~9万的中相对分子质量的清蛋白的蛋白尿。非选择性蛋白尿指肾小球毛细管壁有严重受损,以大和中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同时存在为特点的蛋白尿,提示临床预后较差。
2、肾小管性蛋白尿是指由于炎症或中毒,引起近曲小管对蛋白质重吸收能力减低,而出现的以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为主的蛋白尿。
3、混合性蛋白尿指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或相继受损而产生的蛋白尿,其特点是在尿液中,蛋白以小相对分子质量β2-M和中相对分子质量清蛋白为主,但大、中、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均增多。
4、溢出性蛋白尿指血液循环中,出现了大量以中、小相对分子质量为主的异常蛋白质,经肾小球滤出后,原尿中的含量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最大能力,而大量出现在尿液中形成的蛋白尿。典型情况如BJP。
5、组织性蛋白尿指由于肾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组织破坏或分解、炎症或药物刺激分泌等的蛋白质,进入尿液中所形成的蛋白尿。
肾病综合征能不能早点住院治疗
1 肾病综合征可以根据患病原因的不同,把这种疾病分为三类,这三类是原发性的,继发性的还有遗传性的。另外有的病情比较严重的病人有可能在治疗期间出现一些并发症,所以要尽量预防并发症。
2 得了肾病综合症的病人在治疗时会出现一些临床表现,在众多的临床表现中,大量蛋白尿是患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除了这些,病人还会水肿以及高脂血症,有的病人也可能出现高胆固醇血症。
3 有的患病比较轻的病人,没有尽早住院的必要,因为患有肾病综合症的病人在轻度时,出现水肿或者是低蛋白血症的病人需要卧床休息,并且饮食方面多注意一下,病情就会有所好转。
蛋白尿是肾炎吗
一、有蛋白尿就是肾炎吗
其实导致蛋白尿1+的因素是比较多的,所以不一定出现蛋白尿1+就是肾炎,下面就听听专家的讲解吧!专家介绍说,作为人们常见的肾炎,引发蛋白尿的原因之一就是肾炎,蛋白尿也是评定肾炎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但尿蛋白量多寡不能说明肾炎严重程度,更不能作为判断肾功能好坏的标准,必须结合临床症状和其它肾功能检查进行全面分析,才能作出正确判断。①临床上有些类型肾炎仅以血尿为主要表现而无蛋白尿。②尿蛋白量与肾脏病理改变之轻重不完全一致,如微小病变肾病,临床呈大量蛋白尿而病理光镜下正常,免疫荧光阴性,仅电镜下显示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融合,对皮质激素治疗反应好,预后佳。③肾脏病终末阶段,肾小球硬化,功能肾单位丢失,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此时蛋白尿反而减少。④血浆蛋白浓度明显下降时,24小时尿蛋白定量亦可减少。
二、肾炎检查方法
(1)尿常规检查。
(2)血常规检查。
急性肾炎可有轻微贫血,血色素一般不低于10克/100毫升,白血球一般正常。但链球菌感染早期或合并细菌感染期白血球可增多,中性分类升高。血沉增快,可达30-60毫米/小时。
(3)肾功能检查。
大部分患者可有一过性肌酐清除率下降,肌酐、尿素氮升高。经治疗后一般能较快恢复正常。
(4)B超或CT检查
部分患者可见到肾脏体积增大。
(5)其他特殊检查。
急性肾炎部分患者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增高,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升高,血液或尿液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PDP)升高。血清总补体(cH,o)和补体C,降低。
微量蛋白尿与糖尿病有什么关系
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糖尿病肾病可从微量白蛋白尿发展为蛋白尿,最终引起终末期肾病(ESRD),并可导致血液透析或肾移植。微量白蛋白尿是肾脏损害的最早临床征象,蛋白尿则提示明显的糖尿病性肾病的存在。
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微量白蛋白尿患者在5到10年内有20%到40%发展为蛋白尿。2型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蛋白尿,其肾脏功能的减退将是不可逆转的,患者将进行性发展为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或肾移植的终末期肾病。高血压会加速微量白蛋白尿和肾损伤的进展。
由于微量蛋白尿是肾脏和心血管系统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并且不伴有任何可被患者察觉的症状,因此对于微量白蛋白尿高危人群作定期的微量白蛋白尿的专项检查应作为常规检查项目。例如,美国糖尿病协会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进行系统的筛查。为了确定微量白蛋白尿,首先将专门设计的试纸浸入尿液样本并取出。试纸上条纹的颜色表明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如果是阳性,其结果将在接下来的检查中得到验证。微量白蛋白尿的检查有助于治疗的最优化,以预防或减缓肾脏并发症的进展。
2型糖尿病疾病现状及微量白蛋白尿筛查的重要性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近20年来发病率显著升高,且发病年龄提前,目前全球20—79岁人群患病人数约1.5亿,其中患病人数最多的前3位国家是:印度、中国、美国合计约7000万。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也逐年上升,1996年11个省市的调查显示3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3.2%,1998—2001年上海的调查显示患病率达10%。
大量研究证实了2型糖尿病是心血管事件及死亡、脑血管事件及死亡、终末期肾病及死亡的危险因子,而合并高血压更加重了这种危险性。将近有一半的2型糖尿病合并有高血压。
2型糖尿病中,尿白蛋白量为死亡的危险因子。随着尿白蛋白浓度的增加,患者存活率下降,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最早期的临床证据。
出现微量白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发展为严重肾脏并发症的高风险,一旦由微量白蛋白尿发展为蛋白尿,肾功能的进一步降低将是不可避免的。不幸的是,进入血液透析过程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期望生存期大约只有两年。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有效的微量白蛋白尿筛查是必要的,因为这样能尽早决定适当的治疗措施以减缓这一进行性发展过程。
2型糖尿病防止肾病进展的主要策略包括:有效控制血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滞剂已证明有明显益处,同时控制血糖,低蛋白饮食。
基于2型糖尿病的现状,早期发现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显得尤为重要,现有数据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患病率30%—40%左右,为此,美国糖尿病学会推荐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在初诊断时及以后每年检查微量白蛋白尿,2003年的报告中更强调糖尿病肾病的全过程都必须治疗,2型糖尿病伴有高血压,微量白蛋白尿或临床蛋白尿者推荐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