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经常低血糖也要警惕糖尿病

经常低血糖也要警惕糖尿病

经常低血糖更要留神糖尿病

“嘿,怎么又饿了?”老高这段时间总觉得自己身体不对劲,明明早饭吃得挺饱,可是上午还不到10点,就觉得又饿了。有时还会出现心慌、手抖、出虚汗等低血糖症状。老高去医院检查,被医生的话吓了一跳。“糖尿病前期?都说糖尿病人吃多、喝多、尿多和变瘦,我没有啊!而且身体还发胖了呢,怎么就……”

“‘三多一少’只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和较晚期的表现。”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潘长玉教授告诉记者,“而在糖尿病的早期,患者的症状可能是反应性低血糖,就像老高这样。”

其实,人体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在正常状况下会通过一套自动化“系统”来调节血糖,胰岛素就是这套“系统”中的关键。人吃完饭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被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导致血糖升高。这时,人体就会产生反应,胰岛素分泌增多。胰岛素就像一把“钥匙”,可以打开人体细胞的“大门”,让葡萄糖进入细胞,被储存或者利用。当血液中的葡萄糖减少到一定程度后,人体又会发出指令,减少胰岛素分泌,关上细胞的“大门”,使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

然而,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胰岛细胞出现了异常,对人体血糖的变化反应迟缓。当餐后胰岛素应该分泌增多时,它分泌较少,引起了高血糖;而过高的血糖又会刺激胰岛细胞大量分泌胰岛素,使得患者的血糖在下顿饭前就降到了低谷,从而饥饿难忍。经常吃馒头、米饭等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食物者,更容易出现反应性低血糖。“也就是说,胰岛素分泌与血糖浓度之间的不匹配,导致了反应性低血糖的发生。”潘长玉说。

除了反应性低血糖,糖尿病前期患者常见症状还有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不过,糖尿病前期症状往往不明显,所以我们更希望大家关注导致糖尿病的各种危险因素。”潘长玉强调。

潘长玉说,确诊糖尿病前期,唯一的方法就是糖耐量试验,即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后,定时检测血中葡萄糖水平。如果血糖高于正常人,而又没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即为糖尿病前期。

空腹血糖不高别盲目乐观 还应筛查口服糖耐量试验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的标准,正常人的血糖应该是空腹血糖《6.1毫摩尔/升,服75克葡萄糖后2小时血浆血糖《7.8毫摩尔/升;如果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或口服糖耐量试验中2小时血浆血糖≥11.1毫摩尔/升可诊断为糖尿病。

由此可见,在正常血糖水平与糖尿病诊断标准之间尚有一段距离。介于正常人和糖尿病之间的状态属于“糖尿病前期”。

因此,“只要空腹血糖正常就高枕无忧了”的看法是错误的。大量研究显示,如果忽略了餐后血糖,仅检查空腹血糖可能会有一半左右血糖异常的患者漏诊。所以,对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仅筛查空腹血糖远远不够,应同时做口服糖耐量试验。

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4年版),应该参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包括:1.年龄≥45岁,超重或肥胖,以往曾有血糖异常 史;2.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的人群;3.血脂异常者;4.患高血压和(或)心脑血管疾病者;5.年龄超过30岁的妊娠妇女,有妊娠糖尿病史者,曾分娩体重 大于4公斤婴儿者,有不能解释的滞产者,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妇女;6.体力活动明显减少者;7.使用一些特殊药物者,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

上述人群筛查后,如果糖耐量检查结果正常,应在一年后复查;如果检查结果为糖尿病,则应立即开始治疗;若检查结果属于糖尿病前期,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甚至药物干预。

多尿要警惕糖尿病

1.正常情况下,排尿是在自主神经的支配下,通过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的协调运动来完成的。而长期高血糖,可以损害支配膀胱和尿道的自主神经,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膀胱逼尿肌或尿道括约肌发生功能障碍,或两者功能不协调,从而引起排尿功能障碍。

2.患者此时应先积极治疗糖尿病,使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水平。可以在正规医院的专科医生指导下服用神经营养药物及肌肉收缩药物,以免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训练逼尿肌功能,养成按时饮水及排尿的习惯。如果有严重尿潴留,可考虑手术治疗,以防长期尿路梗阻导致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等疾病。

糖尿病的症状有哪些

1、性功能障碍

特别是中年肥胖的性功能障碍者,可考虑糖尿病的可能,需及时检查血糖情况。

2、突如其来的视力减退

突然发生,或迅速加重的近视、视力模糊等视力减退的情况发生时,在找不到原因的情况下,可考虑检查一下血糖。

3、餐后低血糖

糖尿病早期由于胰岛素分泌过程缓慢,当达到胰岛素分泌达高峰时,餐后血糖高峰已过,因此可出现低血糖的情况。如果在两餐中间的时间,经常发生头晕、心慌等低血糖症状时,需警惕糖尿病的可能。

经常低血糖也要警惕糖尿病吗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的标准,正常人的血糖应该是空腹血糖《6.1毫摩尔/升,服75克葡萄糖后2小时血浆血糖《7.8毫摩尔/升;如果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或口服糖耐量试验中2小时血浆血糖≥11.1毫摩尔/升可诊断为糖尿病。

由此可见,在正常血糖水平与糖尿病诊断标准之间尚有一段距离。介于正常人和糖尿病之间的状态属于“糖尿病前期”。

因此,“只要空腹血糖正常就高枕无忧了”的看法是错误的。大量研究显示,如果忽略了餐后血糖,仅检查空腹血糖可能会有一半左右血糖异常的患者漏诊。所以,对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仅筛查空腹血糖远远不够,应同时做口服糖耐量试验。

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4年版),应该参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包括:1.年龄≥45岁,超重或肥胖,以往曾有血糖异常 史;2.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的人群;3.血脂异常者;4.患高血压和(或)心脑血管疾病者;5.年龄超过30岁的妊娠妇女,有妊娠糖尿病史者,曾分娩体重 大于4公斤婴儿者,有不能解释的滞产者,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妇女;6.体力活动明显减少者;7.使用一些特殊药物者,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

上述人群筛查后,如果糖耐量检查结果正常,应在一年后复查;如果检查结果为糖尿病,则应立即开始治疗;若检查结果属于糖尿病前期,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甚至药物干预。

餐前低血糖也要警惕糖尿病

为什么低血糖也是糖尿病?这类病人其实不是胰岛素分泌不足,而是胰岛素分泌的模式或机制发生了紊乱。例如正常人在早上8时左右进食早餐,那 么一般来说,血糖高峰会在饭后30分钟~1小时到来,而胰岛素分泌的高峰也出现在饭后30分钟~1小时,以此帮助人体降低血糖。而出现了胰岛素分泌紊乱的 人,其进食后胰岛素分泌的时间可能延后了,例如推迟三四个小时,例如上午11时左右,那恰好就是进食下一餐之前的时间,这样一来就会出现餐前低血糖的现 象。通俗地讲,就是身体需要胰岛素帮助降低血糖的时候,胰岛素没有及时分泌;而当血糖已经降低时,胰岛素又不合时宜地出来‘捣乱’,这种糖尿病的信号, 很容易让患者被迷惑。

应对:及早进行糖尿病干预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因为胰岛素分泌紊乱而导致餐前低血糖的 现象,往往出现在体重超重或肥胖、血脂紊乱、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的人身上。其实,餐前低血糖,正是一部分2 型糖尿病患者早期的临床表现,它发病缓慢,呈 隐匿型发展,直到病情发展到晚期较为严重时,才会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

如果餐前或空腹时出现低血糖症状,一定要高度重视,及时就医,不要自行按低血糖处理。“最好检查一下餐后2 小时血糖或做一个糖耐量测试,这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并进行干预治疗。”

低血糖要警惕

如果糖尿病患者目前没有使用胰岛素或者服用磺脲类药物,您很可能不需要担心低血糖。像二甲双胍或者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一般不引起低血糖。但是,一些报道称有的患者在仅仅服用二甲双胍后,发生低血糖事件,并且有时甚至在没有服用任何治疗糖尿病药物的情况下,也会出现低血糖事件。所以您应当时刻注意它的存在,即使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

低血糖通常被定义为血糖低于3.9mmol/L(70mg/dl)。但是,低血糖症状更多的取决于血糖下降的速度而不是实际的血糖值。这一点很有意义。机体是很巧妙的,如果它感觉到您的血糖水平下降得太快,它就会在血糖低到您昏迷之前开始想办法来纠正。低血糖反应正正是机体告诉您血糖下降的一种方式。低血糖的症状每个人不尽相同。由于一些纠正血糖的措施是肾上腺素产生的结果:发抖、出汗、心跳加速以及感到紧张或者末日来临。一些患者也会感到饥饿、易怒或者行为异常。

糖尿病早期有哪些症状 皮肤干痒

别以为皮肤瘙痒就是皮肤有毛病,糖尿病的早期症状中也有皮肤小信号。如皮肤又干燥又发痒,脖子腋下皮肤都发黑,要警惕糖尿病的发生。专家指出,这类皮肤问题与血糖低下身体脱水有关。

如何检查自己是否患了糖尿病

1、食与体重的变化:如果患者突然之间觉得自己饭量增大,容易干渴,喝再多的水还是感觉渴,并且排尿次数明显比以前增多,时间久了还会感觉力不从心,劳累感比较严重,这时候体重也明显下降,日渐消瘦,若有以上症状出现,就要谨慎糖尿病了,要及时去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2、容易饥饿,心慌,容易发生饭前低血糖:有的糖尿病患者可能没有饮食喝水增多排尿次数增多的现象,但是会感觉经常饥饿,若果不及时吃点东西的话就会感觉心慌气短,甚至打颤,出虚汗严重,容易发生低血糖,这种现象若经常如此的话,就要警惕糖尿病发了。

3、视力不好,看不清楚,腿浮肿:在以上症状出现以后,若治疗不及时而引起视力模糊不清的话,或者下肢腿部发生青斑或者浮肿,用手一按一个坑,不按又恢复原样,这些都是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心肺功能失常。

多尿要警惕糖尿病

正常情况下,排尿是在自主神经的支配下,通过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的协调运动来完成的。而长期高血糖,可以损害支配膀胱和尿道的自主神经,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膀胱逼尿肌或尿道括约肌发生功能障碍,或两者功能不协调,从而引起排尿功能障碍。

患者此时应先积极治疗糖尿病,使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水平。可以在正规医院的专科医生指导下服用神经营养药物及肌肉收缩药物,以免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训练逼尿肌功能,养成按时饮水及排尿的习惯。如果有严重尿潴留,可考虑手术治疗,以防长期尿路梗阻导致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等疾病。

夜尿多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

因血糖过高,尿中有大量糖排出可引起溶质性利尿。

此外,因为血糖升高,机体水分严重缺乏,病人会觉得口渴,并一直喝水,也会造成多尿。

老年糖尿病患者起夜多是很正常的,主要是由于糖尿病并发症对患者体内肾功能造成了影响,要警惕糖尿病肾病。

因此,糖友出现夜尿多,要警惕是否肾脏出现了并发症。

糖尿病人体重是胖还是瘦

糖尿病人该胖还是该瘦

可以说,没有哪一种疾病能像糖尿病这样,对体重有如此明显的影响。有的人忽然变得能吃能喝,体重却不增反降,自以为是减肥成功了,可一体检就傻眼了,原来是得了糖尿病。有的瘦人查出血脂高、血压高,担心自己得糖尿病时,旁边却有人宽慰他:“没事,得糖尿病的都是胖子,你得不了的,放心吧。”可见,在糖尿病与体重关系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少误区。

1型糖尿病多“喜瘦”

我们所说的糖尿病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吃饭多、喝水多、排尿多,体重减轻),主要出现在1型糖尿病患者身上。这类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多为胰岛素“绝对”不足。胰岛素缺乏,人体就不容易储存能量,于是就会消瘦。这类糖尿病多见于青少年,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发病后体重明显下降。

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进行胰岛素替代治疗。经过合理治疗后,1型糖尿病患者可逐渐“变胖”直至体重正常。

2型糖尿病患者“有胖有瘦”

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型则胖瘦皆有。一般来说,2型糖尿病患者都有过胖的“历史”,发病后体重会有所减轻,但由于体重基数大,因此不那么明显。一般来说,在没有刻意节食的情况下,一个月内体重减轻超过2公斤,就要警惕糖尿病了,最好去医院查一下血糖。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其中80%伴有肥胖,因此,2型糖尿病又被称为“糖胖病”或“糖脂病”。肥胖患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抵抗,一方面肥胖者脂肪细胞多,脂肪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另一方面肥胖者常伴有血脂异常,游离脂肪酸增多,易形成胰岛素抵抗。在欧美等国家,2型糖尿病患者基本都是胖子,但在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2型糖尿病患者的肥胖率没有那么高。所以,即使是轻微超重的人,也要警惕糖尿病的“侵袭”。

怎么都吃不胖是什么原因 糖尿病

说到糖尿病,很多人会以为跟胖人有关,其实瘦人也同样会得糖尿病。医学上总结糖尿病人有“三多一少”的特点,即多食、多饮、多尿、消瘦。

所以,如果有些人吃得多喝得多还不胖,要警惕糖尿病的可能,也应到医院进行系统检查进行排除。

经常低血糖也要警惕糖尿病

其实,人体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在正常状况下会通过一套自动化“系统”来调节血糖,胰岛素就是这套“系统”中的关键。人吃完饭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被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导致血糖升高。这时,人体就会产生反应,胰岛素分泌增多。胰岛素就像一把“钥匙”,可以打开人体细胞的“大门”,让葡萄糖进入细胞,被储存或者利用。当血液中的葡萄糖减少到一定程度后,人体又会发出指令,减少胰岛素分泌,关上细胞的“大门”,使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

然而,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胰岛细胞出现了异常,对人体血糖的变化反应迟缓。当餐后胰岛素应该分泌增多时,它分泌较少,引起了高血糖;而过高的血糖又会刺激胰岛细胞大量分泌胰岛素,使得患者的血糖在下顿饭前就降到了低谷,从而饥饿难忍。经常吃馒头、米饭等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食物者,更容易出现反应性低血糖。“也就是说,胰岛素分泌与血糖浓度之间的不匹配,导致了反应性低血糖的发生。”潘长玉说。

除了反应性低血糖,糖尿病前期患者常见症状还有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不过,糖尿病前期症状往往不明显,所以我们更希望大家关注导致糖尿病的各种危险因素。”潘长玉强调。

潘长玉说,确诊糖尿病前期,唯一的方法就是糖耐量试验,即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后,定时检测血中葡萄糖水平。如果血糖高于正常人,而又没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即为糖尿病前期。

空腹血糖不高别盲目乐观 还应筛查口服糖耐量试验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的标准,正常人的血糖应该是空腹血糖《6.1毫摩尔/升,服75克葡萄糖后2小时血浆血糖《7.8毫摩尔/升;如果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或口服糖耐量试验中2小时血浆血糖≥11.1毫摩尔/升可诊断为糖尿病。

由此可见,在正常血糖水平与糖尿病诊断标准之间尚有一段距离。介于正常人和糖尿病之间的状态属于“糖尿病前期”。

因此,“只要空腹血糖正常就高枕无忧了”的看法是错误的。大量研究显示,如果忽略了餐后血糖,仅检查空腹血糖可能会有一半左右血糖异常的患者漏诊。所以,对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仅筛查空腹血糖远远不够,应同时做口服糖耐量试验。

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4年版),应该参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包括:1.年龄≥45岁,超重或肥胖,以往曾有血糖异常 史;2.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的人群;3.血脂异常者;4.患高血压和(或)心脑血管疾病者;5.年龄超过30岁的妊娠妇女,有妊娠糖尿病史者,曾分娩体重 大于4公斤婴儿者,有不能解释的滞产者,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妇女;6.体力活动明显减少者;7.使用一些特殊药物者,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

上述人群筛查后,如果糖耐量检查结果正常,应在一年后复查;如果检查结果为糖尿病,则应立即开始治疗;若检查结果属于糖尿病

手指麻木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

如果经常感觉到手指发麻,并且伴有酸痛的症状,需要警惕糖尿病,一般情况下,手指麻木通常是糖尿病周围神经出现病变的重要表现。

低血糖的发生应警惕糖尿病

糖尿病发病初期常常出现反应性低血糖,特别是身体超重或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可能会在患2型糖尿病但尚未确诊时,所以出现低血糖时医生一定要明察秋毫,不要被假象所蒙蔽。

糖尿病发病初期常常以反应性低血糖作掩护,企图“蒙混过关”。

有一部分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身体超重或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可能会在患2型糖尿病但尚未确诊时出现类似的情况,所以出现低血糖时医生一定要明察秋毫,不要被假象所蒙蔽。

这些病人以餐前出现低血糖症状为突出表现。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病人患糖尿病后,其胰岛细胞虽有损伤,但尚有一定分泌能力,只是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导致餐前胰岛素水平相对较高,因而出现反应性低血糖。

病人会出现饥饿感、出虚汗、头昏、心慌等典型的低血糖症状,此时病人会有意识地多吃、增强热量,殊不知,这样更加剧了糖尿病的发展。

有些病人在医院也会被当成是单纯的低血糖进行治疗,遭遇误诊,失去最佳治疗时期。

随着病情继续发展,胰岛细胞损伤加剧,胰岛素分泌量逐渐减少,或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加重,就会转变为持续高血糖的糖尿病了。这个时间在不同病人身上是不一样的。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在很长的时间里被“蒙在鼓里”,直到糖尿病病情很严重时才最后确诊。

因此,对于身体超重或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出现低血糖反应要特别警惕糖尿病的可能,去医院做个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测定就可以揪出糖尿病的“狐狸尾巴”了。

另一方面,即使这样的人群暂时没有任何反应,由于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也应定期监测血糖,一般来说每隔三个月或半年,最多不能超过一年,就要到医院做血糖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关推荐

糖尿病的症状是什么?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1、性功能障碍 特别是中年肥胖的性功能障碍者,可考虑糖尿病的可能,需及时检查血糖情况。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2、突如其来的视力减退 突然发生,或迅速加重的近视、视力模糊等视力减退的情况发生时,在找不到原因的情况下,可考虑检查一下血糖。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3、餐后低血糖 糖尿病早期由于胰岛素分泌过程缓慢,当达到胰岛素分泌达高峰时,餐后血糖高峰已过,因此可出现低血糖的情况。如果在两餐中间的时间,经常发生头晕、心慌等低血糖症状时,需警惕糖尿病的可能。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4、皮肤瘙痒 当身体的皮肤经常出现

贪睡背后或许是因为糖尿病

王大爷今年64岁,每天睡眠时间较短。但是近半年来,他发现自己白天觉特别多,常常睡不醒,到医院就诊,查B超、照X线片、拍CT都没找到问题所在。后来,经查血糖和甲状腺功能,发现血糖异常,空腹血糖为9.8毫摩尔/升,餐后血糖为15.6毫摩尔/升,甲状腺功能正常,被确诊为糖尿病。 其实,王大爷的嗜睡是糖尿病在捣鬼。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嗜睡,主是因为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血糖不能被机体(如脑组织)充分利用,导致血糖升高,大量糖分由尿中排出,会引起体力减退、精神萎靡,甚至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氧化应激反应减退,引起嗜睡;老

九类孕妇警惕糖尿病

由于症状轻微,孕妇自身不易识别,因此具有下述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因素的孕妇应警惕患病的可能性: 1.身体过胖者。若怀孕前体重指数在24以上(体重指数=体重公斤数/身高厘米的平方),应提高警惕。 2.年龄在30岁以上,尤其是35岁以上的孕妇。 3.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一级亲属(包括父母和兄弟姐妹)中有糖尿病患者时,本人孕期患糖尿病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4.孕期的尿常规检查经常出现空腹尿糖阳性。 5.孕期反复患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或称霉菌性阴道炎)。 6.以前怀孕时出现过不明原因的反复自然流产、胎儿宫内死亡、胎

低血糖糖尿病的关系

1首先明白,引起低血糖的原因有很多的,比如空腹会引起低血糖现象,还有药物也可以导致低血糖,另外对抗胰岛素的内分泌激素不足也会引起低血糖,所以糖尿病患者出向低血糖的几率也是很大的。 2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很多,而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低血糖,特别是对于一些打胰岛素治疗的病人,更易出现低血糖,如接受过高剂量的治疗、延迟吃饭、吃得太少、过量的运动、喝酒等等,这些都会导致低血糖出现。 3对于一些病程长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有时可能发生低血糖时并不察觉,而当血糖低到某一程度,便会出现马上昏迷的现象,这是很危险的,所以糖尿病

节后糖尿病患者警惕低血糖昏迷

节后低血糖昏迷患者多 对于糖尿病患者,节后血糖飙升还是比较常见的,但是节后第一天南京市中医院接连收了多位低血糖的患者,其中一位齐奶奶因昏迷入院。 80岁齐奶奶糖尿病有十多年了,一直使用胰岛素,平时血糖控制还不错。端午节,儿孙们都回老家和她团聚,因为高兴,中午吃饭就没有控制,餐后血糖比平时高了不少,齐奶奶不敢大意,晚饭就没敢吃东西,但是胰岛素还是按照常剂量使用。 当天晚上齐奶奶就觉得困得不得了,早早地就睡觉了,第二天家人喊奶奶吃早饭,怎么喊都没反应,才紧急送完医院急诊,被诊断为低血糖引起的昏迷。 光喝酒不吃

口干口臭别大意应及时查血糖

天气回暖,人们常感到口干,但如果饮水后口干不能缓解,同时伴有小便增多、饭量增大、体重减少和口臭的症状,就警惕糖尿病了。专家提醒,口干是糖尿病的早期信号之一,当口干较严重并伴有以上症状时,最好遵医嘱做血糖检测。 此外,口臭也是糖尿病患者的典型信号。在持续高血糖的情况下,人体牙龈组织抵抗力降低,牙龈供氧不足,促进了细菌、尤其是厌氧菌在牙周的感染。同时,糖友代谢发生改变,也会使牙菌斑进一步附着引起或加重牙周炎症。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重度或难治性牙周病的风险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3倍。因此,糖友常因并发糖尿

糖尿病饮食注意事项

不能“吃软怕硬” 营养学家研究发现,吃较软的食物,血糖上升较快。如果将大米熬成粥,其中的淀粉已经部分转化为糊精,比淀粉更容易消化吸收,在人体内很快转化成葡萄糖,使血糖迅速升高。粥熬的时间越长,粥越黏稠,吃后血糖升高得越快。因此,糖尿病患者最好不“吃软怕硬”。“吃硬不吃软”,口感较硬的食物消化得比较慢,因而不容易使血糖快速上升。 不能吃“独食” 虽然血糖生成指数较高的食物对餐后血糖的影响较大,但如果专挑血糖生成指数低的食物吃,又容易导致营养不均衡。混合进食是控制餐后血糖的有效办法。也就是说,将高血糖生成

更年期女性警惕糖尿病

一、更年期女性容易得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更年期妇女容易患糖尿病,这是由更年期糖代谢特点所决定的。胰岛素的分泌与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性激素之间相互联系,妇女体内激素调节功能紊乱,机体糖耐量降低,使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使糖代谢紊乱,出现高血糖状态,发生糖尿病。 目前,国际公认的女性更年期年龄是41岁~60岁,这一时期的女性由于卵巢内分泌功能改变,引起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并由此带来一些心理和生理上的不良反应,主表现为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潮热多汗、水肿、腰酸腿软,甚至情

新生儿警惕低血糖

一、新生儿容易发生低血糖: 1、低血糖症常发生于出生时糖原储备不足或继发于高胰岛素血症,由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糖原储备不足,除非他们接受维持性的外源性葡萄糖输注,否则易发生低血糖症。 2、由于胎盘功能不足而导致宫内营养不良(表现为小于胎龄儿)的新生儿,也缺乏糖原储备,如果持续存在围产期窒息缺氧,他们所有的糖原储备将在无氧酵解中被迅速消耗,糖原储备不足的新生儿在生后最初几日的任何时间可发生低血糖症,尤其是喂养时间间隔延长或摄入营养素不足的新生儿。 3、新生儿大脑发育很快,需消耗大量的葡萄糖,如果来源不足

经常腹痛警惕糖尿病

大多数人得了糖尿病都有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的“三多一少”典型症状。在糖尿病的早期,少数人可能没有以上症状或者很轻,而首先以并发症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当糖尿病伴发酮症酸中毒时可出现腹痛,可为全腹部疼痛、上腹痛、脐周痛,呈纯痛、绞痛或隐痛,少数人伴有呕吐、腹泻或便秘。 糖尿病往往可以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胃肠受植物神经支配,植物神经紊乱会继发胃肠道激素调节失衡,引起胃排空延迟,于是食物滞留于胃内而出现呕吐、腹胀、等症状。医学上将由糖尿病引起的腹痛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叫糖尿病性胃轻瘫,在糖尿病病人中患病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