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糖尿病药源性贫血的症

糖尿病药源性贫血的症

一、糖尿病药源性贫血的症状:

患者在服药治疗的同时,只要经常注意观察,很容易在贫血的早期察觉。如:

1、发现皮肤黏膜等处苍白,特别是指甲、手掌皮肤皱纹、口唇黏膜和眼睑等处较为明显。

2、最近有疲倦、乏力、头晕、耳鸣、记忆力衰退、思想不集中等症状,此时应该想到有早期贫血的可能。

3、其他:有些患者稍事活动或情绪激动,就会有气急、脉搏速率变快等表现,发生这些症状多是因为神经系统及肌肉对早期贫血缺氧的表现;还有一些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月经失调、闭经和性欲减退等症状。

二、哪些降糖药会引起贫血?怎么预防?

总的来说,降糖药会导致贫血,机率却并不高。但由于患者可能为终身服药,所以这种不良反应即使是少见,我们也应重视。患者不可能因为降血糖药物偶能引起贫血而拒绝服用,因此,对这种药源性贫血患者重在预防。一起来看看会引起贫血的4种降糖药。

1、磺脲类药物:会出现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贫血程度不一。临床中,服用甲苯磺丁脲、氯磺苯脲、格列苯脲引起贫血的病例都有个案。

预防:初次用药10天后查一次血常规,服药在第一年内每3个月查一次,以后每年检查一次,以便早期发现贫血。

2、双胍类药物:常用药物有二甲双胍和苯乙双胍。部分患者长期应用双胍类药物可影响小肠对维生素B12的吸收,引起血清维生素B12缺乏,导致DNA合成障碍,形成巨幼细胞性贫血。

预防:长期服双胍类药物的患者应定期(如半年)检查一次血常规,一旦发现巨幼细胞性贫血或血维生素B12水平降低应立即口服或注射补充维生素B12。一般网织红细胞(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服药10天内即可升高,不必停用双胍类药物。有报道,服二甲双胍致维生素B12缺乏呈钙依赖性,即在机体缺钙的情况下易致贫血,那么,平素可适量吃些高钙食物。建议男性60岁以上,女性50岁以上可通过补充钙剂,起到既预防骨质疏松,又预防贫血的作用。

3、α-糖苷酶抑制剂:常用药物有阿卡波糖。极个别患者服用后发生体重下降、缺铁性贫血。临床多认为,这可能与阿卡波糖使铁在肠道吸收减少,同时患者若过分限制饮食,尤其是铁的摄入不足所致。

预防:不可过度节食,平时煮饭可以考虑用铁锅,都是有效预防缺血性贫血的措施。

4、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常用药物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属胰岛素增敏剂。这类药物引起的贫血症状较轻,而与二甲双胍合用引起的贫血发生率高于单用磺脲类药物。临床多认为,患者服用该药物引起了体液潴留,从而导致稀释性贫血。这种血色素轻度下降的趋势,在连续用药10~12周逐渐稳定,很少出现真正的贫血。

预防: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与二甲双胍合用时,贫血发生率高于单用磺脲类药物,因此,合并用药时应注意查血常规。

看了以上的介绍,现在你知道哪些降糖药会引起贫血了吧,这些防治措施也要同时了解哦。

让宝宝发育不良的药物

服用氯霉素或磺胺等广谱抗生素的儿童,可因抑制肠道正常菌群的生长,而发生维生素K缺乏,出现鼻出血、皮下瘀血点等;服用新霉素能引起肠粘膜细胞的缺损,使胰酯酶下降,从而阻碍脂肪、乳糖、蔗糖、维生素B12、钙、铁等的消化吸收;口服四环素可使维生素B2的排出量增加。

常用的抗结核药,如异烟肼,可减少体内维生素B6的含量,使儿童易发生周围神经炎;对氨基水杨酸钠能阻滞肠道摄取脂肪、维生素B12,异烟肼与对氨基水杨酸钠均可妨碍对酸的吸收,导致儿童运动红细胞性贫血症。

某些镇静药、镇痛药如苯巴比妥、苯妥英、扑痫酮、保泰松、吲哚美辛及糖皮质激素等,可阻碍维生素D、钙、磷、维生素K的吸收及利用,直接影响儿童骨骼的发育,导致儿童佝偻病。阿司匹林是儿童的常用药物,它可使人体对维生素C的利用率大幅降低,增加维生素C在尿中的排泄,导致维生素C缺乏症。

有的家长给儿童服用过量鱼肝油,会导致儿童腹泻,造成吸收不良,甚至维生素A、维生素D中毒。儿童大量服用维生素C,破坏了食物中的维生素B2,亦可导致运动红细胞性贫血症。

此外,儿童常服缓泻剂可使大量胡萝卜素、钙以及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K等从肠道丢失;常服碳酸氢钠可干扰铁的吸收,引起儿童贫血等缺铁性疾病;常服青霉胺、乙胺丁醇等药可导致儿童锌缺乏;长期应用大剂量庆大霉素以及利尿剂等,可导致低镁症。

综上所述,儿童因患病服用某些药物后,如出现与原发病无关的症状,就应考虑为药源性营养不良。儿童药源性营养不良症在国内外屡见不鲜,这种营养不良症多数不是突然发生,往往被原发病所掩盖。药源性营养不良症的发生与用药时间的长短、剂量大小、药物种类、原发病及服药者年龄等密切相关。因此,预防儿童药源性营养不良症,关键在于家长不要给儿童滥用药、擅自用药、随意加大剂量和延长用药期限。儿童患病,必须严格按医嘱用药;能短期就不长期用药;用一种药能解决就不用两种、三种;用小剂量可行,则不用大剂量;儿童无病或生长发育较好者也不必服用某些营养药。如果儿童因病长期用药而症状不减,或每况愈下,应当想到是药物所致营养障碍,要及时请医生诊治。

提防身边那些易诱发血液病的药物

1、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

在药源性血液病中,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率最高,导致这种疾病的药物有近百种,比较常见的有抗生素中的氯霉素、四环素和链霉素等;抗癌药;解热镇痛药中的氨基比林、阿司匹林、保泰松、消炎痛等;抗精神药中的氯丙嗪、奋乃静、三氟拉嗪等,以及其他药利福平、利尿酸、乙酰唑等。

2、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是目前药源性血液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常用的大部分抗癌药物都有抑制骨髓造血的副作用,且与剂量相关,如阿霉素、阿糖胞苷、环磷酰胺、苯丙氨酸氮芥等。有的药物在正常剂量时对大多数人无害,却会引起某些人的再生障碍性贫血(与剂量关系不大),如氯霉素、磺胺类药物等。

3、血小板减少症

有些药物可引起骨髓再生不良,直接破坏血小板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仅次于白细胞减少症。常用药物有利福平、解热镇痛药、磺胺类药物、抗糖尿病药物、镇静药、双氢克尿噻、地高辛、甲基多巴、乙琥胺、灭滴灵、先锋霉素、红霉素等。有些药物可使血小板功能发生障碍,影响止血机能,如消炎痛、阿司匹林、双香豆素等。

4、贫血

包括溶血性贫血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引起贫血的主要药物有氨基水杨酸、苯妥因钠、抗癫痫药、抗疟药、磺胺药、抗结核药以及叶酸、卡马西平等。

5、过敏性紫癜

由于对某些药物过敏,引起毛细血管壁的渗透性和脆性增高,出现过敏性紫癜,常常表现为皮肤紫癜,也可有腹痛、关节痛等症状。较为常见的药物有抗生素、磺胺类、解热镇痛类药物如链霉素、异烟肼、阿司匹林、安乃近等。

6、白血病

虽然白血病在药源性血液病中并不多见,但更受人关注。长期应用一些抗癌药及氯霉素、保泰松、对乙酰氨基酚、苯妥英钠、西咪替丁等容易引起白血病。

新生儿吃药有什么副作用 血液变化

氯霉素可引起小儿再生障碍贫血;磺胺类及水杨酸盐等引起血小板减少;伯氨基、磺胺类或大剂量青霉素可引起溶血性贫血;磺胺类、氯内嗪、对氨基水杨酸、非那西丁等药物易发生药源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再障性贫血死亡率有多大

引起再障贫血的药物

药物引起的再障性贫血,其中部分与剂量有关,而另一部分与剂量无关(一般剂量或小剂量即可引起再障性贫血)。

1、服用以下药物后发生再障性贫血的可能性与剂量有关。甲胺蝶呤、白消安、苯丁酸氮芥、柔红霉素等。

2、服用以下药物后发生再障性贫血的可能性与剂量无关。

(1)抗微生物药:氯霉素、有机砷、四环素、链霉素、两性霉素B等。

(2)止痛或抗风湿药:保泰松、美沙酮、阿司匹林等。

(3)抗甲状腺药:卡比马唑等

(4)抗惊厥药:苯妥英钠、三甲双酮等

(5)抗糖尿病药:甲苯磺丁脲等。

(6)镇静安定药:氯丙嗪、氯氮卓等

(7)抗疟药:阿的平、氯喹等

(8)其他药物:西咪替丁、四氯化碳、金盐等。

糖尿病药物

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

第一大类:双胍类药物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双胍类药物主要是盐酸二甲双胍。苯乙双胍基本淘汰,可能在一些边远地区还在使用。它可以有不同的剂型,有普通的、缓释的、肠溶的等等。双胍类药物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和联合用药中的基础用药。 临床试验显示,二甲双胍可以使HbA1c 下降1%-2%,并可使体重下降。单独使用二甲双胍类药物不容易导致低血糖,但二甲双胍与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低血糖发生的危险性。

常见副作用: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等。 双胍类药物罕见的严重副作用是诱发乳酸酸中毒,多见于苯乙双胍,盐酸二甲双胍少见。因此,双胍类药物禁用于肾功能不全(血肌酐水平男性>1.5mg/dL,女性>1.4mg/dL或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1.73m2)、肝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缺氧或接受大手术的患者。在作造影检查使用碘化造影剂时,应暂时停用二甲双胍。很多人认为二甲双胍有肝肾的损害,所以不愿使用二甲双胍类药物,这是存在认识的误区,只有肝肾功能不全、有心衰、呼吸衰竭、或年龄过大(大于70岁)等患者不能使用或慎用。

注意事项:该药可以餐前、餐中、餐后服用,为减少药物副作用,多于餐后服。从小剂量开始,有助于缓解胃肠道反应。

第二大类:磺脲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属于胰岛素促分泌剂,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而降低血糖。临床试验显示,磺脲类药物可以使HbA1c降低1%-2%,是目前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的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主要用药。磺脲类药物种类较多,有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之分,现在后两代的药物用的较多,而D860基本停用,主要是由于容易出现低血糖。

常见副作用:易出现低血糖,体重增加。

注意事项:磺脲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以导致低血糖,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磺脲类药物还可以导致体重增加。有肾功能轻度不全的患者,宜选择格列喹酮。为了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药物做成缓释片或控释片,每天仅需服用一次,大大减少了服药次数,方便了患者。但是由于药物本身的局限性,如果每天一次血糖控制不满意,有些药物也可服用2次。常用的药物有格列美脲、格列齐特缓释片、格列吡嗪控释片等。

第三大类: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通过增强胰岛素对骨骼肌、肝脏和脂肪组织的作用,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纠正糖及脂质代谢异常,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其对胰岛素分泌没有影响,因此要求患者必须有胰岛素存在,单独使用不容易出现低血糖。但与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发生低血糖的风险。该药物在使用上一直有些争议,主要是增加心衰和膀胱癌的风险,目前研究认为这些风险不大、可控,但还需更多循征医学的证据。该药是目前针对胰岛素抵抗最有效的药物,也可用于预防糖尿病,但需严格选择适应症。目前主要使用的有两种药物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常见副作用:体液储留、诱发或加重 心力衰竭、肝毒性、肥胖和增加 骨折风险(尤其髂骨和腕骨)。因此在有心衰(纽约心衰分级II以上)、有活动性肝病或转氨酶增高超过正常上限2.5倍的患者、以及有严重骨质疏松和骨折病史的患者中应禁用本类药物。现有或既往有膀胱癌病史的患者或存在不明原因的肉眼血尿的患者禁用吡格列酮。

第四大类:格列奈类药物(非磺脲类促泌剂)

为非磺脲类的胰岛素促泌剂,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期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具有吸收快、起效快和作用时间短的特点,具有“快进快出”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其可直接促进胰岛素早时相(第Ⅰ时相)分泌缺陷恢复正常,从而对降低餐后血糖具有独特优势,并且不容易出现低血糖。主要药物有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

常见副作用:低血糖和体重增加,但低血糖的发生频率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

另外,文献报道在血糖控制相近的前提下,瑞格列奈导致严重低血糖发生率比磺脲类药物低,同时还有研究发现,瑞格列奈不增高心血管死亡风险。瑞格列奈对肾功能不全患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瑞格列奈是第一个由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欧洲药品评价机构(EMEA)和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去除肾功能不全禁忌证的口服降糖药。即使是肾功能不全较严重,内生肌酐清除率<30 ml/(min·1.73m2)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瑞格列奈,仍不会使低血糖发生率升高 。

第五大类:α-糖苷酶抑制剂

α-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而不抑制蛋白质和脂肪的吸收,一般不引起营养吸收障碍,几乎没有对肝肾的副作用和蓄积作用。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和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α-糖苷酶抑制剂不增加体重,并且有使体重下降的趋势,单独服用本类药物通常不会发生低血糖;可与磺脲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或胰岛素合用。如与磺脲类、胰岛素等药合用出现低血糖时,治疗时需使用葡萄糖或蜂蜜纠正低血糖,而食用蔗糖或淀粉类食物纠正低血糖的效果差。目前常用的药物有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

常见副作用:胃肠道反应,肠鸣,腹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偶有腹泻,一般两周后可缓解。服药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是减少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

第六大类:二肽基肽酶-4 抑制剂(DPP4 抑制剂)

DPP4 抑制剂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4而减少GLP-1 在体内的失活,增加GLP-1 在体内的水平。GLP-1具有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加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它具有双激素调节的作用,因此DPP4抑制剂单独使用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不增加体重,并且很少引起低血糖。正是因为其具有这些优点,近几年糖尿病治疗指南逐渐提高了该类药物的使用地位,甚至可作为一线用药的备选之一。目前应用于临床的DPP4抑制剂有西格列汀(Sitagliptin)、 维格列汀(Vildagliptin)、 沙格列汀(Saxagliptin)、阿格列汀(Alogliptin)和利格列汀(linagliptin)。

注意事项:有胰腺炎、肾功能不全者愼用。

第七大类:SGLT2抑制剂

SGLT2抑制剂是一种新型的降糖药,主要作用于肾脏近端小管钠葡萄糖转运体2,通过抑制这些转运体,防止已滤过的葡萄糖在肾脏内重吸收。简单的说就是减少肾小管的葡萄糖重吸收,增加葡萄糖从尿中排除,达到控制高血糖的目的。SGLT2抑制剂不依赖于胰岛素,可以在2型糖尿病进展的不同阶段使用。目前有几个SGLT2抑制剂正在研发中。dapagliflozin(达格列净)已经在欧洲获得批准,canagliflozin获得美国批准。目前在我国正在做上市前的临床试验。

所有药物都有副作用,有些副作用可能还没有发现,还没有写在说明书上,因此药物的选择、使用需通过医生根据病史、药物特点、参考药物说明书、慎重合理选择。

尿酸高的病因都有哪些

一、肾清除尿酸高减少。1、肾小管分泌受抑制:最为重要的机制之一。由于药物、中毒、或内源性代谢产物抑制尿酸排泄和再吸收增加。当阴离子转运系统受抑制时会出现这种情况,其中两个重要的抑制因子是乳酸和酮酸类。2、肾小球滤过减少:也可使尿酸水平增高。其中之一的机制是滤过率降低,这是肾功能不全或衰竭的高尿酸血症的主要原因。尿酸净重吸收增加可发生在容量降低的情况下,这是利尿剂引起高尿酸血症的机制之一。3、肾小管重吸收增多:高尿酸血症也可由于距分泌位置的远端重吸收的增强导致。这些可见于糖尿病脱水或利尿治疗的时候。二、尿酸高产生过多。1、嘌呤摄入过多:尿酸高含量与食物内嘌呤含量成正比。2、内源性嘌呤产生过多:内源性嘌呤代谢紊乱较外源性因素更为重要。嘌呤由非环状到环状的从头合成过程要经过11步反应,其中酶的异常多会导致嘌呤合成过多。3、嘌呤代谢增加:如慢性溶血性贫血、横纹肌溶解、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生性疾病及化疗或放疗时会产生尿酸高。过度运动、癫痫状态、糖原贮积病的III、V、VII型,都可加速肌肉ATP的降解。

皮质醇增多症是什么病

对皮质醇增多症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呢,该如何治疗最佳,因此我们在发现自己患有这样疾病的时候,都是要选择很好的治疗方式。

库欣综合征(Cushing’s Syndrome,CS)又称皮质醇增多症(hvpercortisolism)或柯兴综合征,1921年美国神经外科医生Harvey Cushing 首先报告。本征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肾上腺皮质长期分泌过量皮质醇所产生的一组症候群,主要表现为满月脸、多血质外貌、向心性肥胖、痤疮、紫纹、高血压、继发性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等。

由于长期应用外源性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或饮用大量含酒精饮料也可以引起类似库欣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且均表现为高皮质醇血症,故将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称为内源性库欣综合征;外源性补充或酒精所致称为外源性、药源性或类库欣综合征。

迟发性运动障碍诊断鉴别

根据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或长期服用抗抑郁药,抗帕金森药,抗癫痫药或抗组胺药史,服药过程中或停药后3个月内发生运动障碍,表现节律性刻板重复持久的不自主运动。

鉴别诊断:

1.药源性Parkinson综合征:因DR被抗精神病药占据或阻滞,内源性DA不能与DR结合,虽亦有服抗精神病药史,但不自主运动表现肌强直,运动减少及动眼危象等。

2.Huntington病:根据遗传史,舞蹈症及痴呆等三主征,与TD不难鉴别,HD患者亦常用抗精神病药,若出现静坐不能或重复刻板不自主运动提示并发TD。

3.Meige综合征:是常见的口部运动障碍,完全型除口,下颌肌张力障碍,尚有眼睑痉挛;非完全型只有口面,舌,咽和下颌肌张力障碍,或仅有原发性眼睑痉挛;无服抗精神病药史。

4.扭转痉挛:表现快速,刻板重复的不自主运动,无服用抗精神病药史。

幼儿用药不当的三大危害

1、药源性肾病

发生原因:药源性肾病的发生原因多为抗生素药物(如氨基甙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等)、解热镇痛类药物使用不当。

如果是长期大剂量用药,十分容易引发儿童药源性肾病,且孩子年龄越小(0-2岁阶段),发生损伤的几率越大。

药源性肾病的症状:血尿、蛋白尿、少尿、高血压、水肿以及急性肾功能不全。

预防及治疗:

(1)必须严格执行规定的用药剂量,期间如有异常应及时停药并做相应的治疗。

(2)肾毒性药物主要经肾脏排泄,对肾脏有一定的刺激和毒性作用,孩子在服用这类药物时要多喝水。

2、药源性耳聋

发生原因:水杨酸类药、部分利尿药、部分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青霉素类、氯霉素等)如果使用不合理,就会引发药源性耳聋,且常带来双侧性、永久性损害,也是造成儿童听力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药源性耳聋的症状:双侧对称听力损失、常伴有耳鸣。

预防及治疗:

(1)如能在给药24小时内停药,耳聋是可逆的,但仍可能遗留严重耳鸣和永久性听力损失。

(2)家庭中有药物耳聋史,特别是属于母方有遗传者更应谨慎,尽量不使用耳毒性药物。

(3)父母不要随便给孩子用药,尽量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如非用不可时,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一般口服相对最为安全,其次为静脉、肌肉注射和皮肤损伤后表面涂抹,椎管内给药的危害性最大,因此能口服时尽量不要肌注或静滴。

(5)治疗关键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目前对于耳毒性药物导致的耳聋尚缺乏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父母可利用宝宝残余的听力,及时对其进行语言训练;也有配戴助听器、植入人工电子耳蜗的。

3、药源性肝病

发生原因:部分抗生素(如磺胺类、红霉素、四环素等)、解热镇痛类药物使用不当而引发。

药源性肝病的症状:呕吐、食欲不振、精神差、彻夜啼哭、黄疸,严重者还会引起急性肝坏死。

预防及治疗:使用肝毒性药物要严格执行规定的剂量并遵医嘱,注意观察不良反应,长期使用者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药物使用不当引起的其他疾病

(1)血液系统损害:部分药物如氯霉素、黄胺类等,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2)胃肠道反应:宝宝的免疫力发育不完全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大多数药物均都会让宝宝产生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如呕吐、腹泻以及食欲及精神差等。

(3)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严重者可引起剥落性皮炎,甚至休克,如有上述症状时,就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去医院诊治。

(4)二重感染、耐药:多见于滥用抗生素,这样会破坏体内正常菌群、降低机体抵抗力,进而引起二重感染(真菌感染),如鹅口疮、念珠菌肠炎、全身性念珠菌感染等。

(5)影响骨骼发育: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等药物会引起儿童关节软骨损伤,影响孩子骨骼的生长发育,因此儿童不宜使用。四环素族药物会和血液中的磷酸钙结合,沉积在孩子的骨骼和牙齿上,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且会导致牙齿会变黄,孩子应忌用。

可诱发抑郁症的药物都有哪些

抑郁症的病因有很多,比如遗传因素、精神因素等。其实,有的时候药物也可以诱发抑郁症,当然了朋友们就应该清楚是什么药物,其实每个人都应去了解这些常识,那么就一起来看一下什么药物可诱发抑郁症,希望在平时的时候多加注意,谨防抑郁症,从一点一滴开始注意!

抑郁症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精神疾病,抑郁症的特征为持久的心境低落。医学调查发现,某些药物也是引发抑郁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而由药物引发的抑郁症就称为药源性抑郁症。药源性抑郁症多在用药数日至两年之内发生。用药量越大,越容易出现抑郁;药量减少后,病情虽可缓解,但再次用药又可诱发抑郁。特别是性格敏感内向的患者,更容易发病。其典型表现是坐卧不安、心神不宁、烦躁、缺乏自信心、睡眠障碍,严重者甚至有自杀倾向。

长期复方降压片是可产生抑郁,其他含有利血平的复方制剂如安达血平片、新降片、降压静片、脉舒静片、复方降压平片等,也会诱发药源性抑郁症。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报告称利血平能引起抑郁。

除了降压药,易诱发抑郁症的药物还有抗心律失常药、抗精神病药、解热镇痛药、避孕药、激素等,特别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当然,并非所有人服用上述药物都会诱发抑郁症,会否发生药源性抑郁病,与病人的个体素质、有无精神病的家族史以及用药量的多少、用药时间的长短等有关。

因此,在服药期间出现抑郁症,或者使原有的抑郁症状加重,应当首先考虑到药源性抑郁症。药源性抑郁症带有一定的隐匿性,患者用药后若出现相关抑郁症状,应加以注意。如发现有抑郁症的正早,应当及时停药,改换其他药物品种。

引起再障贫血的药物

药物引起的再障性贫血,其中部分与剂量有关,而另一部分与剂量无关(一般剂量或小剂量即可引起再障性贫血)。

1、服用以下药物后发生再障性贫血的可能性与剂量有关。甲胺蝶呤、白消安、苯丁酸氮芥、柔红霉素等。

2、服用以下药物后发生再障性贫血的可能性与剂量无关。

(1)抗微生物药:氯霉素、有机砷、四环素、链霉素、两性霉素B等。

(2)止痛或抗风湿药:保泰松、美沙酮、阿司匹林等。

(3)抗甲状腺药:卡比马唑等

(4)抗惊厥药:苯妥英钠、三甲双酮等

(5)抗糖尿病药:甲苯磺丁脲等。

(6)镇静安定药:氯丙嗪、氯氮卓等

(7)抗疟药:阿的平、氯喹等

(8)其他药物:西咪替丁、四氯化碳、金盐等。

影响宝宝生长发育的药物

一不舒服,妈妈马上把药拿来,生怕宝宝的疾病严重了,可是您知道吗,所有的药物对宝宝的成长都有一定的损害,不要让您的过度关心,导致宝宝的营养不良。

许多药物可影响儿童的食欲。如治疗多动症的利太林、苯丙胺等,都有明显的抑制食欲作用;某些营养补品如肥儿灵、雅儿灵等,其糖、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较高,长期过量食用,可使孩子胃口欠佳、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从而导致儿童营养不良。

长期服用某些激素类药,会使儿童发育迟缓,可引起骨质疏松而发生骨折,还会使体内蛋白质、脂肪、糖等营养物质代谢紊乱,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减少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和再吸收。

服用氯霉素或磺胺等广谱抗生素的儿童,可因抑制肠道正常菌群的生长,而发生维生素K缺乏,出现鼻出血、皮下瘀血点等;服用新霉素能引起肠粘膜细胞的缺损,使胰酯酶下降,从而阻碍脂肪、乳糖、蔗糖、维生素B12、钙、铁等的消化吸收;口服四环素可使维生素B2的排出量增加。

常用的抗结核药,如异烟肼,可减少体内维生素B6的含量,使儿童易发生周围神经炎;对氨基水杨酸钠能阻滞肠道摄取脂肪、维生素B12,异烟肼与对氨基水杨酸钠均可妨碍对酸的吸收,导致儿童运动红细胞性贫血症。

某些镇静药、镇痛药如苯巴比妥、苯妥英、扑痫酮、保泰松、吲哚美辛及糖皮质激素等,可阻碍维生素D、钙、磷、维生素K的吸收及利用,直接影响儿童骨骼的发育,导致儿童佝偻病。阿司匹林是儿童的常用药物,它可使人体对维生素C的利用率大幅降低,增加维生素C在尿中的排泄,导致维生素C缺乏症。

有的家长给儿童服用过量鱼肝油,会导致儿童腹泻,造成吸收不良,甚至维生素A、维生素D中毒。儿童大量服用维生素C,破坏了食物中的维生素B2,亦可导致运动红细胞性贫血症。

此外,儿童常服缓泻剂可使大量胡萝卜素、钙以及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K等从肠道丢失;常服碳酸氢钠可干扰铁的吸收,引起儿童贫血等缺铁性疾病;常服青霉胺、乙胺丁醇等药可导致儿童锌缺乏;长期应用大剂量庆大霉素以及利尿剂等,可导致低镁症。

综上所述,儿童因患病服用某些药物后,如出现与原发病无关的症状,就应考虑为药源性营养不良。儿童药源性营养不良症在国内外屡见不鲜,这种营养不良症多数不是突然发生,往往被原发病所掩盖。药源性营养不良症的发生与用药时间的长短、剂量大小、药物种类、原发病及服药者年龄等密切相关。因此,预防儿童药源性营养不良症,关键在于家长不要给儿童滥用药、擅自用药、随意加大剂量和延长用药期限。儿童患病,必须严格按医嘱用药;能短期就不长期用药;用一种药能解决就不用两种、三种;用小剂量可行,则不用大剂量;儿童无病或生长发育较好者也不必服用某些营养药。如果儿童因病长期用药而症状不减,或每况愈下,应当想到是药物所致营养障碍,要及时请医生诊治。

糖尿病药

苯乙双服(降糖灵):开始时一次25mg,一日2—3次,饭前服用,可逐渐增量至每日

50—100mg,但每日最大量不超过0.15g。老年糖尿病人以不超过75mg为宜。

二甲双胍(降糖片)6每次口服0—25—0.5g,一日2—3次,以后根据血糖、尿糖情况适当调整剂量。

磺脲类降糖药

格列齐特(达美康,甲磺毗腮):一般患者每日口服40—80mg,需要时可增加至每次80mg,一日3—4次。极量一日320mg,老年患者一日用量不超过80mg。

格列喹酮(糖适平):每日口服60一120mg,分1—3次服用,宜餐前服用。可根据血糖水平酌情调整剂量。

格列吡嗪(美毗达):初用者早餐前30分钟服用2.5—5mg,老年糖尿病人从2.5mg开始,根据血糖水平调整剂量,每日用量超过10mg时可分为2—3次,在餐前30分钟口服,每日极量为30mg。

格列本脲(优降糖):一次口服2.5一10mg,一日量超过10mg时应分早晚两次服用。出现疗效后逐渐减至维持量,每日2.5—5mg。

拜糖平

一般成人开始剂量每次50—100mg,一日3次,每日就餐前吞服,或与第一口食物一起嚼服。由于个体间药效或耐受性差异,应由医生确定病人个体化剂量。严格控制饮食,疗效会更好。

相关推荐

尿酸过高是不是痛风呢

1.外源性嘌呤摄入过多:尿酸高含量与食物内嘌呤含量成正比。摄入的食物内RNA的50%,DNA的25%都要在尿中以尿酸的形式排泄,严格限制嘌呤摄入量可使血清尿酸含量降至60μmol/L(1.0mg/dL),而尿内尿酸的分泌降至1.2mmol/d(200mg/d)。 2.内源性嘌呤产生过多:内源性嘌呤代谢紊乱较外源性因素更为重要。嘌呤由非环状到环状的从头合成过程要经过11步反应,其中酶的异常多会导致嘌呤合成过多。已经发现的有: 1)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活性增加。 2)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换酶缺乏。 3)

尿酸高的病因都有哪些

一、肾清除尿酸高减少。 1、肾小管分泌受抑制:最为重要的机制之一。由于药物、中毒、或内源性代谢产物抑制尿酸排泄和再吸收增加。当阴离子转运系统受抑制时会出现这种情况,其中两个重要的抑制因子是乳酸和酮酸类。 2、肾小球滤过减少:也可使尿酸水平增高。其中之一的机制是滤过率降低,这是肾功能不全或衰竭的高尿酸血的主要原因。尿酸净重吸收增加可发生在容量降低的情况下,这是利尿剂引起高尿酸血的机制之一。 3、肾小管重吸收增多:高尿酸血也可由于距分泌位置的远端重吸收的增强导致。这些可见于糖尿病脱水或利尿治疗的时候。

哪些食物含铁高 菠菜

菠菜中含有丰富的铁,可改善缺铁性贫血,使人面色红润,光彩照人。并且菠菜中还含有大量的植物纤维,能够有利于排便,帮助消化。常食菠菜,具有理气补血、防病抗衰等功效,它对各种贫血糖尿病、肺结核、高血压、红眼病等诸多疾病可起辅助治疗作用。

葡萄干竟有这些功效

贫血分为缺铁性贫血和生理性贫血,而前者可通过吃些补血食物达到滋阴养血的效果,缺铁性贫血通常表现为脸色苍白、手脚冰凉等状。研究表明葡萄干含铁量丰富,每天吃点葡萄干可轻松改善轻度缺铁性贫血状。 研究发现,葡萄干的含铁量是新鲜葡萄的15倍,另外葡萄干还含有多种矿物质、维生素和氨基酸,是体虚贫血者的佳品。 葡萄干有促进消化的作用。葡萄干中含有酒石酸,可帮助胃肠道消化。 葡萄干能降低胆固醇,防止血栓形成,预防心血管疾病。它还含有类黄酮成分,有抗氧化作用,可清除体内自由基,抗衰老。 专家建议,人们可以每天吃一把葡

糖尿病患者消瘦是什么原因 药源性消瘦

如二硝基酚、甲状腺素等,这种消瘦往往是由于服用一些增强人体代谢的药物所引起的。

妊娠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介绍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aemia,AIHA)是由于患者免疫功能调节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补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导致红细胞破坏增速而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不常见。Chaplin(1973)曾有妊娠并发原因不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报道。异常抗体产生的原因现在仍不清楚,贫血可能是由于有活力的自身抗体(80%~90%),无活力抗体或结合抗体引起。这种贫血可分为原发性(特发性)免疫性溶血及继发性2大类,后者包括淋巴瘤、白血病、结缔组织病、某些传染

白细胞底的原因有哪些

1.感染: (1).某些病毒性感染,是感染类引起粒细胞减少常见原因,如流感,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等。 (2).某些革兰阴性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等。 (3).某些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 2.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低增生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转移癌等。 3.理化损伤: (1)药物:如抗肿瘤和免疫抑制剂,抗糖尿病药物,抗生素等。 (2)化学物质:如苯,铅,汞等中毒 。 (3)放射线损伤,放射物质可直接损害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微环境。 4.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糖尿病贫血是怎么回事

一、糖尿病贫血状: 常见状为头晕、头痛、面色苍白、乏力、易倦、心悸、活动后气短、眼花及耳鸣等。常见体征有口唇、甲床苍白,毛发干燥,指甲扁平、失光泽、易碎裂、指/趾甲板畸形。 二、糖尿病引发贫血的原因: 1、红细胞破坏的太多,是糖尿病的高血糖状态知识红细胞膜蛋白糖化,引起红细胞的变形力差,寿命缩短,红细胞的破坏量增加;到尿毒期时,毒素抑制钠-钾-ATP酶,使红细胞钠盐量增加,其脆性增加加速了红细胞的死亡。 2、红细胞的生成减少。糖尿病合并肾脏损害的时后,由于红细胞生成素产生而而影响呢红细胞生成,病人

糖尿病的治疗

一、药物治疗:口服抗糖尿病药物 近年来有迅速的发展,从原有磺酰脲类(sulfonylurea)及双胍类(biguanide)外,已有第3类α-葡糖苷酶抑制剂(α- glucosidase inhibitor)供临床应用,第4类胰岛素增敏剂(insulin sensitizer)不久也将引入国内。 至于第5类胰升糖素抑制剂(insulin antagonist inhibitor)和第6类糖异生作用抑制剂(gluconeogenesis inhibitor)则尚在实验和小量临床试用阶段。 在上述抗糖尿病药物

尿酸偏高的原因

(1)人体嘌呤分解合成升高 外源性嘌呤过量:嘌呤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尿酸值,如果过量摄入含有细胞核的食物(一般为动物细胞)就会使得体内嘌呤合成过多,尿酸升高不能及时从体内排出 自身嘌呤代谢异常:这种原因比外源性严重的多,人体中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换酶,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都会导致嘌呤异常代谢。 其他原因:一些疾病如慢性溶血性贫血、横纹肌溶解、红细胞增多、骨髓增生性疾病和化疗等会导致尿酸高。另外剧烈运动,吸烟也会出现尿酸偏高。 (2)排泄尿酸的机制功能障碍排泄减少 大部分尿酸高患者